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网络评论发展报告(2019)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Online Commentary Development (2019)

SSAPID:101-1912-2165-17
ISBN:978-7-5201-5823-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由南京大学联合人民日报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权威专家学者力量编制,综合运用问卷抽样调查、大数据挖掘等科学方法,系统描绘网络评论研究的知识图谱,全面梳理网络评论研究的前沿观点,立体呈现2018~2019年网络评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既重视理论研究的深度,也努力为网络评论的发展实践提供可落地的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网络评论蓝皮书
作 者: 赵曙光
编 辑:吴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网络评论蓝皮书编委会

 摘要

 皮书数据库

 中国皮书网

 Ⅰ 总报告

  B.1 中国网络评论发展研究

   一 网络评论的发展环境:法治、引导与助力

    (一)完善网络评论法治环境,提升网络评论综合治理能力

     1.及时健全新兴网络内容形态立法,加强网络评论视频化发展治理

     2.开展网络信息服务安全评估,延伸网络安全治理空间

     3.重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调动社会力量推动网络强国建设

    (二)健全网络发展基础设施,降低网络应用成本

     1.推动宽带网络演进升级,着力建设全球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

     2.促进网络基础设施发展均等化,积极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

     3.持续释放网络降费红利,降低网络评论应用“门槛”

    (三)深化网络评论场景应用,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1.发挥网络评论入口优势,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2.拓展用户感知能力,创新网络评论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

     3.积极加强规范引导,促进网络评论深度融合发展

    (四)网络评论成为研究“富矿”,凸显理论支撑实践价值

     1.美国处于国际研究中心地位,社交媒体评论研究成为主要议题

     2.国内网络评论研究成果机构分布较为分散,“网络舆情”研究热度较高

   二 网络评论的发展现状:走向持续深度融合

    (一)融合传播正能量,积极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1.从跟跑到领跑,主流媒体夯实网络评论主阵地

     2.商业平台积极融入主旋律,各类媒体平台深度合作成为趋势

     3.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媒体+融合实践丰富多样

    (二)密切关注新现象、新问题,健全网络评论综合治理体系

     1.补齐网络评论治理政策法规短板,适应融合传播环境

     2.完善网络评论发展激励体系,推动网络评论高质量发展

     3.积极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促进全球网络评论治理体系变革

    (三)技术创新持续迭代,网络评论步入沉浸式传播

     1.视频传播成本急速下降,网络评论可视化传播

     2.人工智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网络评论智能化传播

     3.小城镇网民红利吸引力增强,网络评论下沉化传播

    (四)网络评论接触场景碎片化,用户自我效能感较强

     1.“短”内容受到用户欢迎,碎片时间接触频率较高

     2.超九成用户认为浏览网络评论重要,半数以上用户表示体验改善明显

     3.情感需要的重要性超信息需求,极化现象值得关注

   三 网络评论的发展趋势:逃不开的康波周期

    (一)步入长周期之尾,网络评论告别规模红利转向深度融合

    (二)人工智能伦理的重要性凸显,网络评论智能发展立法规范需求迫切

    (三)推动全球网络治理变革,构建面向发展的网络评论规则

    (四)5G+超高清的组合推广,网络评论从图文加速向影像迭代

 Ⅱ 分报告

  B.2 网络评论研究的知识图谱

   一 研究方法

   二 国际网络评论研究的知识图谱

    (一)国家(地区)共现分析:美国处于研究中心,中国“单独作战”

    (二)研究机构共现分析:美国机构数量最多,分布较为分散

    (三)作者分布与合作分析:核心研究团队尚未形成,缺乏紧密合作团队

    (四)作者共被引分析:TOP3均为美国学者,最高达38次

    (五)文献共被引分析:分布较为集中,最高为19次

    (六)期刊共被引分析:《传播杂志》被引频次最高,其次为《新媒体与社会》

    (七)关键词共现分析:研究热点较为集中,“社交媒体”出现频率最多

   三 国内网络评论研究的知识图谱

    (一)国内研究机构分析:未形成核心机构,合作较为松散

    (二)作者分布与合作分析:吸引跨学科专家,最高发表4篇

    (三)期刊共被引分析:中心度较低,尚未形成核心发表阵地

    (四)关键词共现分析:集中在六大主题,“网络舆情”出现频次最多

  B.3 网络评论研究的前沿观点

   一 国际网络评论研究:从公众参与、公共事件到新闻报道、用户行为与社交媒体

    (一)网络评论行为与公众政治参与

    (二)网络评论和公共事件的探讨

    (三)网络评论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四)网络评论用户行为研究

    (五)网络评论和社交媒体使用

   二 国内网络评论研究:聚焦舆情内容、网络评价、评论主体三大主题

    (一)网络舆情内容挖掘和情感分析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评价研究

    (三)网络评论主体及行为研究

    (四)网络评论的管理与治理研究

  B.4 网络评论场域的中心、节点与链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网络评论场域的传播中心:媒体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三 网络评论场域的再传播节点:议题属性显著影响传播节点

    (一)度数中心性:贴近性显著影响议题互动

    (二)接近中心度:传统媒体信源作用明显

     1.入接近中心度

     2.出接近中心度

    (三)中介中心度:议题热度影响舆论领袖参与度

   四 网络评论场域的传播密度:至关重要的公众关联度

  B.5 网络评论议题传播:基于社会情绪的社会治理

   一 社会情绪:一种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

    (一)社会治理的情感转向

    (二)社会治理的情感逻辑

   二 社会情绪的测量方法与指标体系

    (一)社会情绪的概念内涵界定

    (二)社会情绪的测量路径

   三 网络评论议题传播:社会情绪引导的关键点

    (一)网络评论议题的情感启动

    (二)社会情绪作为网络议题再生产的动力

    (三)中国语境下互联网空间的典型社会情绪

   四 趋向理性、良性的网络情绪治理

    (一)主流网络媒体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引导社会情绪

    (二)商业网络媒体积极参与传播正能量情绪

    (三)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畅通基层社会情绪表达

  B.6 网络评论传播渠道的创新发展

   一 网络评论传播渠道的类型学分析

    (一)网络评论传播渠道的维度指标

     1.主体性与非主体性

     2.人格性与非人格性

     3.用户主导性与非用户主导性

     4.功能性与非功能性

    (二)网络评论传播渠道的类型划分

     1.单向传播型网络评论传播渠道

     2.社交网络型网络评论传播渠道

     3.内容生产型网络评论传播渠道

     4.功能实现型网络评论传播渠道

     5.其他类型的网络评论传播渠道

   二 网络评论传播渠道的SWOT分析

    (一)单向传播型网络评论传播渠道的SWOT分析

     1.SW分析

     2.OT分析

    (二)社交网络型网络评论传播渠道的SWOT分析

     1.SW分析

     2.OT分析

    (三)内容生产型网络评论传播渠道的SWOT分析

     1.SW分析

     2.OT分析

    (四)功能实现型网络评论传播渠道的SWOT分析

     1.SW分析

     2.OT分析

   三 网络评论传播渠道创新发展的特征

    (一)网络评论传播渠道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1.用户体量扩张带来的规模效应

     2.“互联网+”模式深度融合带来的经济效应

     3.互联网技术进步带来的跨越效应

     4.多元化传播途径带来的扩散效应

    (二)网络评论传播渠道创新发展的技术新趋势

     1.大数据技术

     2.云技术

     3.信息推送技术

    (三)用户发展带来的新趋势

     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2.互联网用户下沉

   四 网络评论传播渠道创新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一)网络评论传播渠道创新发展是一个不断走向政治自觉的过程

    (二)网络评论传播渠道创新发展是一个不断走向技术成熟的过程

    (三)网络评论传播渠道创新发展是一个不断走向市场驱动的过程

    (四)网络评论传播渠道创新发展是一个不断走向用户活跃的过程

    (五)网络评论传播渠道创新发展是一个不断走向内容充实的过程

    (六)网络评论传播渠道创新发展是一个不断走向文化细分的过程

   五 网络评论传播渠道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评论传播渠道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二)网络评论传播渠道要整合传播资源、优化传播结构

    (三)网络评论传播渠道要深挖用户群体、寻找新增长极

  B.7 网络评论的用户动态画像和互动结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网络评论用户的使用场景

    (一)网络评论用户接触场景概览

     1.用户接触网络评论的终端设备

     2.用户接触网络评论的渠道分布

     3.用户接触网络评论的形态分布

     4.用户接触网络评论的场合

     5.用户对网络评论环境的感知

     6.用户对网络评论意见冲突的反应

    (二)典型网络评论接触场景描绘

    (三)网络评论的用户接触行为特征

     1.网络评论的用户认知与满意度

     2.网络评论和新闻的用户偏好比较

     3.网络评论的用户接触频率和时长

     4.网络评论的用户接触动机

     5.网络评论的接触领域和实际影响力

   三 网络评论用户的立体画像描绘

    (一)网络评论的五类典型用户

    (二)类别1:碎片化低卷入型用户画像

    (三)类别2:社会环境洞察型深潜用户画像

    (四)类别3:新闻导向型活跃用户画像

    (五)类别4:兴趣沉浸型用户画像

    (六)类型5:生活资讯依赖型用户画像

   四 网络评论用户的互动结构及类型链接

    (一)数据采集渠道与方法

    (二)网络评论用户的传播文本分析

    (三)网络评论传播的“意见领袖”分析

     1.“意见领袖”领域内的关系结构对比

      (1)中心围绕模式

      (2)多中心模式

      (3)多群组模式

     2.“意见领袖”自然聚类分析

     3.“意见领袖”中关键节点的特点

  B.8 网络评论的整合传播效果

   一 评价方法与评价模型

   二 网络评论传播效果的细分维度评价

    (一)网络评论的接触效果

    (二)网络评论的沟通效果

    (三)网络评论的行为效果

   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评论传播效果评价

   四 泛在与沉浸的网络评论传播效果

   五 网络评论的“极化”传播效果

    (一)备受关注的“意见极化”研究

    (二)影响网络评论极化传播的因素

  B.9 国际网络评论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一 国际网络评论的现状分析

    (一)社交网络平台成为国际网络评论主要场地

    (二)社交网络平台演变为多种力量的博弈场所

   二 网络评论的国际管理政策

    (一)高度重视国家网络安全

    (二)强化网络评论的人工智能应用管理

    (三)加速构建大数据治理体系

 Ⅲ 附录

  B.10 调查方法说明

   一 调查样本框

   二 样本量确定

   三 调查质量控制

   四 调查问卷

 主编简介

 基本子库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