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5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5)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ulture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in China(2015)

SSAPID:101-1911-7336-98
ISBN:978-7-5097-7543-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对2014年广州市文化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研究,以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以及南沙国家新区为重点介绍了广州文化发展状况;以图书馆等公共服务文化体系以及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村落保护为重点,介绍了广州市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情况;对广州市的文化旅游产业、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和对策研究;围绕“乌镇戏剧节”、挖掘广州文化资源、想政治工作等专题展开讨论,并对相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广州蓝皮书
编 辑:高启;王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广州蓝皮书系列编辑委员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摘要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Contents

 BⅠ 总报告

  B.1 2014年广州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2015年展望*

   一 2014年广州文化发展总体形势

    (一)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1.坚持常规性文化惠民活动

     2.推进基层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3.提高了对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4.积极整合社会力量,推动政府与社会合作

    (二)维护市场秩序,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1.维护文化秩序是政府文化职能的最基本和重要的内容

     2.良好的市场秩序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14年广州市的文化产业取得较好成绩

    (三)文物保护工作有了重大进展

     1.重要制度规章颁布实施

     2.全面开展文化遗产普查

     3.文物保护的资金保障到位

    (四)全面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建设

     1.积极制定相应法规规划

     2.推进广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遗工作

     3.加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宣传活动

   二 2015年广州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广州的文化建设应承上启下,持续推进

    (二)文化产业占比不高,政策缺失,投入少

     1.与上海、北京、深圳存在差距

     2.从整体来看,文化产业政策缺失

     3.广州扶助创意产业的力度明显不足

    (三)公共文化服务效果差强人意,水平有待提高

     1.“一刀切”的政策安排,导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分布不均衡

     2.没有根据形势变化,实时调整建设方案,导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浪费

     3.“高大上”文化设施多,而贴近社区生活的文化设施供给不足

     4.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常运转投入不足,也导致其运转效率低下

    (四)数字化文化建设落后,技术能力亟待提高

     1.一些城市已走在了前列

     2.广州的数字化公共文化建设落后于全国许多城市

   三 2015年广州文化发展趋势与对策建议

    (一)发展趋势

     1.文化建设将成为广州城市发展的突破口和新引擎

     2.进一步推进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建设

     3.加快文化政策和规章的制定,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对策建议

     1.加大对广府文化的培育力度,彰显广州城市文化形象

     2.配合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点推动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

     3.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投入

     4.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制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5.推动广州公共数字化文化建设

 BⅡ 区域文化发展篇

  B.2 广州市越秀区文化发展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 广州市越秀区文化发展的现状

    (一)树立“文化引领”理念,强化文化发展战略支撑

     1.明确定位,高效对接

     2.整合资源,机制保障

    (二)推动“平台式”建设,提升文化发展集聚能力

     1.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平台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平台

     3.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

     4.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平台

    (三)坚持“精品化”路线,彰显中心城区文化发展特色

     1.文化研究促发展

     2.文化活动树品牌

     3.社区活动显特色

     4.特色“微博”聚人气

     5.民间“孵化”出活力

     6.文化资源新“活化”

     7.文化创作推精品

    (四)善用“群众活动”载体,推动市民文明素质提升

     1.主题活动“接地气”

     2.身边好人“扬正气”

     3.志愿服务“有生气”

   二 广州市越秀区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核心地位不够凸显

    (二)公共文化服务不够完善

    (三)文化产业辐射能力不强

    (四)群众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

   三 促进广州市越秀区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文化对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建设支撑力

    (二)增强文化对公共服务支撑力

    (三)增强文化对经济发展支撑力

    (四)增强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撑力

  B.3 2014年荔湾区文化发展状况分析与2015年预测

   一 2014年文化发展回顾

    (一)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1.文化惠民广受好评

     2.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3.文艺创作成果丰硕

     4.图书馆服务再上台阶

    (二)努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文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1.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展有序

     2.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有实效

     3.博物馆建设有新拓展

     4.非遗工作取得新成绩

    (三)推动行政审批改革,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1.推进行政审批改革

     2.精心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3.加强文化产业支持力度

    (四)强化旅游宣传推广,荔湾旅游品牌得到彰显

     1.加强旅游咨询平台建设

     2.加强文化旅游宣传推广

     3.加强旅游市场监管

   二 2015年荔湾区文化建设对策建议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强博物馆建设

    (三)抓好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利用工作

    (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五)抓好旅游宣传推广

  B.4 广州市南沙国家级新区文化发展调研报告

   一 南沙区的特点和优势

    (一)南沙区的区域特点和优势

    (二)南沙的文化特点和优势

   二 南沙国家级新区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定位

    (一)总体目标

     1.文化体制突破创新的先行者

     2.新岭南文化中心的新地标

     3.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文化引领者

     4.先进文化创意产业的主导者

    (二)基本定位

     1.文化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

     2.粤港澳文化领域全面合作示范区

     3.连接内陆与港澳,再成文化桥头堡

     4.先进文化产业聚集区

   三 发展思路

    (一)文化强区,制度创新

     1.将南沙新区文化发展纳入CEPA先行先试的试点区域

     2.设立文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3.建立南沙文化事务委员会

     4.创新财政投入模式,设立政府主导的开放式文化发展基金

     5.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二)简政放权,拓宽渠道

     1.简政放权,授权南沙拥有更大的审批权限

     2.开启民间资本投资公益文化设施渠道

     3.允许港澳投资者在南沙新区投资出版行业

     4.允许港澳投资者在南沙新区投资影视娱乐业

     5.允许南沙自主引进港澳电影和图书

    (三)文化品牌,巩固提升

     1.妈祖诞文化旅游节

     2.水乡文化节

     3.星海音乐园

    (四)文化设施,规划先行

     1.南沙图书馆

     2.南沙博物馆

     3.粤港澳文化中心

     4.高端的文化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5.高端的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基地和全国性的文学创作基地

     6.南沙传媒制作中心

     7.鸦片战争纪念碑

     8.南沙虎门炮台遗址公园

     9.塘坑村古建筑保护区

     10.黄阁镇东里至莲溪的古商业大街

    (四)文化产业,创意先行

     1.建设粤港澳文化产业合作实验区

     2.文化产业投资企业参照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3.试点南沙保税港区设立“文化保税专区”

     4.设立南沙新区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

     5.组建新区文化企业贸易联合会

     6.编制《民间资本进入南沙新区文化市场投资指南》

     7.制定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计划,建立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8.培育开放有序的文化市场

   四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三)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协调省市和新区政策对接

    (四)深化国际文化交流

    (五)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B.5 广州市越秀区打造广府文化品牌的对策建议

   一 越秀区广府文化发展的现状

   二 越秀区广府文化品牌打造的难点与重点

    (一)品牌同质化竞争激烈

    (二)文化品牌亟须战略化、体系化

    (三)品牌影响力需进一步扩大

   三 越秀区进一步擦亮广府文化品牌的措施和路径

    (一)加强对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利用广府民俗资源,弘扬大众文化

    (三)打造广府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民间工艺和艺术的传承

    (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广府商业文化

    (五)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BⅢ 公共文化篇

  B.6 关于广州市公众利用公共图书馆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 问卷调查工作和市民基本情况介绍

   二 本次问卷调查的统计情况及其分析

    (一)当代社会阅读的重要性和市民的信息获取方式分析

    (二)公众去图书馆的基本情况以及满意度分析

     1.市民去图书馆的目的

     2.市民去公共图书馆的时间

     3.市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

    (三)市民到公共图书馆的距离调查分析

    (四)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和公众使用意愿分析

    (五)实体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六)数字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和数字阅读方式分析

   三 对《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立法工作的建议

    (一)规范标准,均等服务,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二)创新体制,优化资源,建立区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

    (三)加大投入,配足人员,提升广州公共图书馆服务效益

  B.7 2014年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建议*

   一 2014年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情况

    1.广州市进行第二次非遗普查,民间文学类项目为数最多

    2.聚焦非遗后继无人问题,广州市新增52位市级以上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3.非遗展示彰显文化惠民,市场化水平越来越高

    4.粤剧传承创新意,其标志性项目地位已露端倪

    5.非遗学堂成人传承班升温,亲子班效果卓著

    6.非遗传承人活动丰富,履行传承人职责和使命

    7.非遗专项补助工作有序开展

   二 2014年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遗网络平台建设滞后,微信、微博影响力不大

    2.非遗专项资金补助的使用有待于加强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3.非遗整体性保护被忽视

    4.非遗工作者中专业人才匮乏

   三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策建议

    1.整理非遗普查结果

    2.丰富网站信息,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

    3.加大非遗项目补助经费,更加合理、科学地利用非遗专项补助

    4.注重非遗保护与科技研发的关系

    5.把荔湾区西关大屋建筑群建成一个标志性文化生态保护区

    6.重点招聘非遗专业人才

  B.8 广州市越秀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 越秀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二 越秀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的新举措

    1.创新发展模式,探寻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新思路

    2.创新服务载体,赋予公共文化服务新活力

    3.创新服务手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效化

   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1.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工程

    2.实施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工程

    3.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引领战略

    4.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创新工程

  B.9 加强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思考和建议

   一 广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现状及问题

    (一)历史文化遗产的存续状况令人担忧,产权复杂,“活化”基础较差

    (二)广州缺乏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规范化的体系建设

    (三)目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模式较为固定单一

    (四)政府仍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方面唱主角

    (五)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还未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二 国内外及广州本土的历史文化遗产“活化”成功经验

    (一)英国

    (二)中国香港

    (三)上海

    (四)苏州

    (五)广州

     1.东平大押

     2.万木草堂

     3.红砖厂

   三 广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思考建议

    (一)逐步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相关体系

    (二)加快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组织机构建设、人才配置和资金投入等相关工作

    (三)探索激励机制,对保护和“活化”历史文化遗产者予以支援和扶持

    (四)引入民间资本,鼓励公众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

    (五)设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的试点区域

    (六)规划和实践并重,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存

    (七)加强宣传,充分调动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积极性

  B.10 广州市荔湾区岭南风情区文化遗址的保育与活化

   一 荔湾岭南风情区历史文化遗址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百年“一口通商”的商贸重镇和现代商业先锋

    (二)岭南建筑文化根据地和旧城风貌保留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地和文化名人荟萃之所

   二 荔湾岭南风情区文化遗址保护和产业转型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旧城改造”造成古建筑破坏严重,新旧城风貌不协调

    (二)旧城保护和改造体制的不完善,改造手段的单一和成本居高不下

    (三)老城空心化和老龄化严重,本地居民居住环境恶劣

    (四)产业转型升级滞后,旅游业仍没有摆脱观光旅游的低端业态

   三 荔湾岭南风情区文化遗址保育与活化的战略构想

    (一)新文博模式借鉴:博物馆旅游和生态博物馆

     1.博物馆旅游:强调文化遗址的整体保护和开发建设的“原汁原味”

     2.生态博物馆:调和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与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

    (二)总体思路:一心—两轴—四门—五带—六集—八馆

     1.岭南商业文化展示是岭南风情区的核心落脚点

     2.以文化创意提升岭南风情区的休闲度假旅游功能和价值

     3.以生态博物馆集群为主线建设荔湾历史文化街区

     4.在打造遗址保护与开发国家级示范区的基础上,建设“世界商业旅游文化名街”

    (三)规划布局和重点领域

     1.文化旅游情景工程

     2.文化体验博览工程

     3.文化体验游乐工程

     4.文化体验互动工程

    (四)模式构想与理念转变

     1.展示模式:由“文物展示”向“对象展示”的转变

     2.建造模式:由“大拆大建”向“遗址整体保护”的转变

     3.运营模式:由“专业人士”向“社区力量”的转变

   四 荔湾岭南风情区文化遗址保护与活化的几点建议

    (一)从建设“一路一带”的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培育荔湾岭南风情区的重要意义

    (二)坚持规划先行,孕育景区式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

    (三)发挥政府在岭南风情区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四)加大旅游品牌营销和宣传推广力度,把岭南风情区培育成为广州文化经济的活“名片”

    (五)不断创新运营模式,提升景区的服务质量和美誉度,确保景区的持续发展

  B.11 广州市花都区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的路径研究

   一 当前古村落保护性开发值得关注和反思的突出问题

    (一)缺乏规划,盲目求新求洋,在建设中破坏

    (二)模式单一,热衷于千篇一律的旅游开发

    (三)缺乏融资渠道,古村落改造的经费支持严重不足

    (四)缺乏保护措施,古村落改造丧失自身的文化特色

   二 古村落保护性开发应走文化提升与产业融合之路

    (一)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找到对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的出路

    (二)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需要做好基础性工作

     1.转变古村落改造开发的传统思维模式

     2.按照功能分区对古村落进行空间再造

     3.引入观赏农业,改变传统的农耕模式

   三 对花都区炭步镇古村落改造开发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目标定位

     1.项目主题

     2.产业方向

     3.产业引入

    (二)项目开发

     1.项目开发主体

     2.项目开发方式

     3.项目投资组合

    (三)空间布局

     1.核心区

     2.休闲区

     3.工作区

     4.服务区

    (四)改造工程

     1.旧屋改造

     2.旧村改造

     3.景观改造

    (五)开发优势

     1.花都区炭步镇交通便利,古村落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的区位优势明显

     2.花都区炭步镇古村落整体保护完好,有鲜明的岭南文化风格和特色

     3.花都区炭步镇属于经济后发地区,古村落周边的整体生态环境良好

 BⅣ 文化产业篇

  B.12 广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 广州市文化旅游的发展情况

    (一)文化旅游业相关规划政策逐步完善

    (二)文化旅游精品项目路线不断涌现

     1.“近代革命史迹”主题旅游产品

     2.“岭南文化”主题旅游产品

     3.“海上丝绸之路”主题旅游产品

     4.“千年商都”主题旅游产品

    (三)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带正逐步形成

     1.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特色镇

     2.培育了一批旅游休闲度假区

     3.挖掘了一批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4.积极探索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

    (四)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实力日益壮大

    (五)文化旅游宣传策划力度持续增强

     1.推出了“360度看广州”极具广州本土文化特色的广州一日游线路

     2.利用各种旅游交流平台强化对广州文化的宣传推广

     3.利用宣传折页做好广州文化旅游的宣传

     4.通过重要的节事活动强化对广州文化的宣传推广

   二 广州市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 推进广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二)点面结合、加强联动

    (三)重点突破、稳步推进

   四 推进广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规划,加强产业融合发展

    (二)突出重点,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1.加大文化基础设施保护和建设力度

     2.积极着力打造旅游重点项目

     3.深化特色专题文化旅游发展

     4.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三)优化环境,完善服务配套设施

    (四)鼓励引导,支持企业做强做优

    (五)转型升级,培育新兴消费市场

    (六)抓住机遇,做好海丝申遗工作

    (七)改革创新,激发文化旅游活力

  B.13 广州市越秀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 越秀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举措及成效

    (一)越秀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已有举措

     1.机制保障

     2.规划先行

     3.政策引导

     4.平台建设

     5.重点项目带动

    (二)越秀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效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3.形成城区特色的产业布局

     4.形成区域领先的产业人才集聚

   二 越秀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环境亟须优化

    (二)产业集群效应尚未形成

    (三)企业融资环境仍不理想

   三 加快越秀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二)推动建设产业发展平台

    (三)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

    (四)实施高端人才集聚工程

    (五)加大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力度

    (六)实施创意产业示范工程

    (七)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B.14 广州市“四地”文化资源产业化对策研究

   一 广州“四地”品牌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不断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广州“四地”品牌发展的核心支撑

    (二)“四地”品牌建设应成为促进广州文化建设的文化战略

   二 “四地”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难题和开发困难的原因

    (一)“四地”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和难题

     1.“四地”文化品牌的整体知名度较低

     2.“四地”文化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创新能力不足,未能形成文化产业集群

     3.“四地”的文化旅游产品品牌效应不突出,拳头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二)“四地”文化资源开发困难的原因

     1.“四地”文化品牌知名度低与粤语文化的特质及广东的文化形象宣传有关

     2.“四地”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难题与开发时间较短、经验积累不够有重要关系

   三 广州“四地”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具体对策

    (一)三个导向

     1.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

     2.以民众市场需求为导向

     3.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导向

    (二)三个聚焦

     1.聚焦重点区域

     2.聚焦重点品牌

     3.聚焦重点产业

    (三)四种路径

     1.老城区改造更新发展路径

     2.文化资源演绎开发路径

     3.旗舰项目综合运作路径

     4.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路径

    (四)四大对策

     1.加强“四地”品牌的宣介工作,使其融入广州“新型城市化进程”和广东对外开放发展的大格局中

     2.加强“四地”品牌资源建设,依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以品牌核心资源的开发带动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全行业的整体开发

     3.加强“四地”文化品牌的认知作用,将其纳入广州中小学乡土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使其对广州的新一代市民产生终身的文化影响

     4.加强“四地”文化品牌的体验作用,开发文学、影视、游戏、动漫等类型的消费文化产品,使民众对广州“四地”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意识

  B.15 广州市海鸥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 海鸥岛旅游文化产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

    (一)生态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

    (二)乡村旅游与休闲文化产业

   二 海鸥岛打造乡愁文化体验基地的优势与问题

    (一)海鸥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优势

     1.生态优势

     2.政策优势

    (二)海鸥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三 构建海鸥岛“乡愁文化体验基地”整体战略的相关建议

    (一)制定海鸥岛发展规划必须突出文化创意特色

    (二)确立海鸥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领域

    (三)筑巢引凤,吸引创意人才,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四)围绕“岭南水乡”题材,凸显岭南文化特色

    (五)着力打造“岭南乡愁”的国际文化旅游品牌

  B.16 广州市北京路文化核心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战略研究*

   一 广州市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的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度较低,文化对经济拉动力不够,文化经济“两张皮”

    2.商业低端化问题突出,低端经营有损千年商都品牌形象

    3.土地约束性强,增量土地几乎为零,存量土地利用粗放,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4.人口高密度和老龄化问题严重,环境容量超负荷运转

    5.文化特色挖掘与旅游品牌塑造不力,大多数历史文化资源保存不够完整,文化旅游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二 广州市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策略

    (一)战略定位

     1.广州延续城市历史、传承城市文脉、彰显城市个性、展现城市品位的重要载体

     2.广州唤醒城市“集体记忆”、凝聚城市精神、促进城市认同的重要依托

     3.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抓手与灵魂所在

     4.广州提升经济实力和参与国际城市竞争的战略资本

     5.广州传统商业区产业复兴和老城区更新改造的“试验田”与示范区

    (二)发展思路

    (三)发展策略

     1.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策略——活化利用与区别保护策略

     2.产业发展策略——以文化促经济的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3.空间优化策略——“嵌合式”空间发展与空间要素整合策略

     4.人口与交通疏解策略——综合性、可持续疏解策略

     5.运行管理策略——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策略

   三 广州市北京路文化核心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关键点与突破口

    (一)以大力发展体验经济为突破口,全力打造广州人文休闲旅游型RBD,成为推动楼宇经济发展的优质载体

     1.体验经济时代广州市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的总体功能定位:人文旅游休闲型城市游憩商业区

     2.实现从传统CBD到新型城市RBD转型的策略与方法

    (二)以推动低效土地、闲置物业开发,整合公有物业为突破口,突破老城区发展土地制约瓶颈

     1.“住改商”新增商业用地

     2.专业市场等低效产业用地

     3.整合公有物业资源

     4.烂尾楼等闲置产业用地

     5.地下与空中空间开发利用

    (三)以推动资源整体利用与文化品牌塑造为突破口,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吸引力

   四 北京路文化核心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体制机制保障

     1.进一步强化管委会职能

     2.建立健全管委会项目运作机制

     3.制定《北京路文化核心区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

     4.建立平台建设进展评估与项目运行监测制度

     5.建立有效打击非法“住改商”“住改仓”的管理体制机制

    (二)政策资金保障

     1.完善产业政策保障体系

     2.设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专项资金

     3.制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的政策

    (三)土地需求保障

     1.建立收储土地与公有物业统一管理、经营制度

     2.加快低效和闲置存量建设用地的收储与“二次开发”

     3.建立重点项目土地优先供给制度

    (四)人才队伍保障

     1.编制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

     2.制定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团队)引进配套扶持政策

 BⅤ 专题研究篇

  B.17 乌镇戏剧节举办的成功经验及对广州的启示

   (二)乌镇戏剧节基本情况

   (三)乌镇戏剧节成功举办的一些经验做法

    1.旅游开发提供强力支撑

    2.成立专业机构负责运作

    3.坚定品牌运营理念

    4.发挥专业高端名人效应

    5.建立官方发布专门平台

   (四)乌镇戏剧节对于广州市演艺展示平台建设的借鉴意义

    1.重新确立活动责任主体

    2.着力做好主题创意策划

    3.着力加强多元精准传播

    4.着力建构良好活动体验

    5.着力实现良好口碑营销

    6.重新理顺各种节会关系

  B.18 依托《广州大典》深入开展“广州学”研究的对策建议*

   一 “广州学”研究的意义与《大典》的“再利用”

    1.“广州学”的提出符合当前国内外城市研究的大趋势

    2.“广州学”的提出能成为广州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的重要符号

    3.“广州学”的提出是服务广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途径

   二 依托《大典》展开“广州学”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前景

    (一)依托《大典》的“广州学”研究,以多学科的“协同创新”为发展前景

    (二)依托《大典》的“广州学”研究,以强调“现实应用”和“社会普及”为发展前景

   三 对利用《大典》展开“广州学”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研究配套——“广州学”与《大典》研究应设有配套的专门科研队伍和经费,形成“协同创新”研究的规模和效益

    (二)成果配套——“广州学”与《大典》研究应着眼未来,突出应用性与丰富性,推进当代著作汇入《大典》

    (三)社会配套——“广州学”与《大典》研究应走出书斋,实现地方学术的研究与普及相结合,倡导广州历史文化进入民间

  B.19 新媒体与青年思想引导研究报告*

   一 调查设计与组织实施基本情况

    (一)研究目标与基本概念

    (二)调查对象和调研方法

    (三)抽样方案及实施结果

    (四)调查质量控制和评估

   二 调查主要结果

    (一)青年群体使用新媒体的现状:普遍化、高频化

    (二)青年群体使用新媒体的主要需求特征:生活化、实用性

    (三)新媒体在青年社会生活中的融入程度:参与度高但有“群际差异”、形式多样又有一致性、具体使用行为较理性克制

    (四)青年对新媒体的认知与评价:有选择的信任,正面评价为主

    (五)对地方政务微博等媒体平台:关注度不高,需求度较高

   三 问题分析

    (一)青年正趋向“新媒介化生存”,部分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出现“新媒体依赖”问题

    (二)青年新媒体使用偏好的生活化,反映出受青年文化的世俗化影响

    (三)少数青年对“网络谣言”偏听偏信

    (四)青年工作“新媒体服务”仍需加强

   四 对策建议

    (一)以进一步推动青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为基础

    (二)以新媒体条件下先进青年文化建设为核心

    (三)以强化青年“新媒体服务”为切入口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5)》编辑部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5)》由广州大学与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编,作为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列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国家皮书系列”并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本报告由总报告、区域文化发展、公共文化、文化产业、专题研究等五大部分组成,汇集了广州科研团体、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诸多文化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广州文化运行情况和相关专题分析与预测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报告指出:2014年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完善,文化惠民落到实处;维护文化市场秩序,文化产业获得发展;广州市文物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已形成法规完善、资金保障、全民参与等全方位的保护态势;借助“一带一路”的全国发展战略,广州市开展了以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遗为重点的工作,带动了广州市海洋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发展等。展望2015年,在全国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广州应加大对广府文化的培育力度,以彰显广州城市文化形象;应配合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点推动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应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制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应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广州数字化公共文化建设,以促进广州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荔湾大事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苏东海:《关于生态博物馆的思考》,《中国博物馆》1995年第2期。

苏东海:《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本土化》,《中国文物报》1999年3月2日。

广州博物馆:《广州历史陈列图册》,文物出版社,2009。

王晓玲:《广州讲坛演讲录》,商务印书馆,2010。

荔湾九章编委会:《荔湾九章》,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

余压芳:《景观视野下的西南传统聚落保护:生态博物馆的探索》,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于欣淼、秦洛峰、戚爱飞:《历史街区的改造与更新模式研究——以杭州河坊街、南宋御街、小河直街为例》,《建筑与文化》2012年第5期。

周永广:《旅游规划实务》,化工出版社,2013。

韩国C3出版公社:《dlle(No.2)——生态恢复与边界性景观设计》,于风军、杨惠馨、王平译,大连理工出版社,2013。

广州荔湾区妇联:《西关名姝》,广州经济出版社,2013。

徐坚、丁宏青:《景观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朱江:《老广州旧时光》,花城出版社,2014。

罗长海、彭震伟:《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机制探析》,《上海城市规划》2010年第1期。

董虹、马智胜:《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经济学思考——以流坑古村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7期。

姚春雷:《苏州古镇古村保护的实践与探索》,《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肖佑兴:《广州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大岭村为例》,《城市观察》2010年第2期。

王焕清:《2014年越秀区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2月26日。

王奋强:《打造国际化现代化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深圳特区报》2014年5月16日。

吴源:《广州文化创意园旅游产品开发初探》,《特区经济》2014年第12期。

汪春阳、陈军光:《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机制构建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24期。

程金亮:《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实现路径研究》,《当代经济》2014年第23期。

李雪平:《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年第23期。

尚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张敏、张超、朱晴:《城市艺术节:特色化与国际化双向互动——艺术节公众沟通的ISC模式》,《艺术百家》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