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04

挑战与应对图书

Challenge and answer

SSAPID:101-1901-9819-83
ISBN:978-7-5097-1043-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对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民间组织在艾滋病防治领域中的作用、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项目的评估等方面展开研究,是一部集学术性、工具性、资料性于一身的学术著作。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学视角的艾滋病研究
作 者: 向德平
编 辑:童根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总序

 第一编 青少年艾滋病知晓率研究

  一 研究报告概述

   (一)研究背景

    1.艾滋病的流行现状

     (1)全球艾滋病的流行趋势

      ·蔓延速度快

      ·发展中国家疫情严重

      ·亚洲疫情增长迅速

      ·艾滋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中国艾滋病的流行趋势

      ·感染疫情上升速度有所减缓

      ·性传播逐渐成为主要传播途径

      ·艾滋病疫情地区分布差异大

      ·艾滋病流行因素广泛存在

    2.艾滋病对青少年的影响

     (1)青少年成为艾滋病易感人群

     (2)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因素

      ·青少年易受危险性行为的影响

      ·青少年易受毒品滥用的影响

      ·青少年缺乏必要的预防知识和技能*

      ·青少年是社会的脆弱人群

    3.青少年艾滋病知晓现状

     (1)青少年艾滋病知晓状况堪忧

     (2)青少年对艾滋病认识不全面

     (3)青少年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排斥普遍存在

    4.青少年艾滋病教育现状

     (1)青少年艾滋病教育工作已经启动

     (2)青少年艾滋病教育力度不够

     (3)青少年艾滋病教育形式单一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意义

    2.研究目标

     (1)了解青少年艾滋病知晓状况

     (2)了解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意愿和行为

     (3)为青少年艾滋病教育提供有效模式

     (4)增强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的参与度

    3.研究内容

     (1)青少年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和态度

     (2)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行为取向

     (3)青少年艾滋病知晓率的影响因素

     (4)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的参与意愿和行为

     (5)增强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意识的对策分析

    4.调查方法

     (1)数据收集

     (2)资料分析

     (3)样本特征

  二 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认知与态度调查

   (一)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认知

    1.青少年对性的认知

     (1)青少年较少与父母交流关于“性”的知识

     (2)青少年认为性心理教育比较重要

    2.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认知

     (1)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认识仍然不足

     (2)大多数青少年认识到艾滋病的严重性

     (3)青少年与同学交流艾滋病的机会较多

     (4)青少年认为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

     (5)青少年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存在误解

    3.青少年对艾滋病患者的认知

   (二)青少年对艾滋病的态度

    1.青少年对性的态度

     (1)大部分青少年反对“多性伴侣”和“同性恋”

     (2)绝大多数青少年认为双方都应为“婚前性行为”负责任

    2.青少年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1)青少年愿意帮助艾滋病患者,但对不同感染途径的患者有所区分

     (2)青少年对艾滋病患者的同情与排斥并存

     (3)多数人希望在学校里接受更多的艾滋病教育

   (三)结论

  三 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行为取向研究

   (一)青少年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1.歧视的含义

    2.青少年对艾滋病患者歧视的表现

   (二)青少年对艾滋病患者的排斥

    1.排斥的含义

    2.青少年对艾滋病患者排斥的表现

     (1)青少年对艾滋病(患者)的排斥具有普遍性

     (2)青少年对艾滋病(患者)的排斥水平较高

   (三)青少年对艾滋病患者的支持

    1.青少年对支持政策的了解程度

    2.青少年对艾滋病患者支持的意愿

    3.青少年对艾滋病患者支持的方式

  四 青少年艾滋病知晓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个人因素对知晓率的影响

    1.性别

    2.年龄

    3.个人经历

     (1)是否被歧视的经历

     (2)是否接触过艾滋病患者

     (3)是否认识艾滋病患者

    4.求知欲

    5.个人素质

   (二)环境因素对知晓率的影响

    1.家庭环境

     (1)教养方式

     (2)父母权威

    2.学校环境

     (1)学校教育

     (2)同龄群体交流

    3.社区环境

    4.大众传媒

  五 青少年参与艾滋病防治的意愿和行为研究

   (一)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的参与意愿

    1.参与意愿一:获取艾滋病知识

    2.参与意愿二:平等对待艾滋病患者

    3.参与意愿三:帮助艾滋病患者

    4.参与意愿四:自发动员和组织

   (二)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的参与行为

    1.参与行为一:自主获取艾滋病的信息和知识

    2.参与行为二:接受学校的相关教育

    3.参与行为三:同辈群体的相互影响

  六 增强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意识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青少年艾滋病知晓率和艾滋病防治意识的意义

   (二)提高青少年艾滋病知晓率和艾滋病防治意识的对策建议

    1.宣传和普及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

     (1)要提高青少年对艾滋病传染途径的正确认识

     (2)要加强青少年对艾滋病流行趋势的认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要帮助青少年形成科学的性观念和性道德观

     (4)要提高青少年对艾滋病相关信息的辨别能力

     (5)重点加强以下几种青少年群体的宣传教育

      ·加强对女生的宣传教育

      ·加强对低年龄段青少年的宣传教育

      ·加强对普通青少年人群的宣传教育

    2.构建全方位的立体教育模式,提高艾滋病知识在青少年中的覆盖率

     (1)学校教育

     (2)家庭教育

     (3)同伴教育

     (4)大众媒体宣传

     (5)社区与社会参与

    3.鼓励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态度,支持青少年参与相应的艾滋病防治工作

    4.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加大政府防治艾滋病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青少年艾滋病知晓率调查问卷

 第二编 民间组织在艾滋病防治领域中的作用

  一 课题研究概述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四)课题实施情况

    1.问卷调查对象的选取

    2.被调查的组织服务对象分布特征

  二 文献研究

   (一)国外民间组织研究概况

    1.关于民间组织产生的理论解释

     (1)民间组织产生的政治学解释——公共领域理论

     (2)民间组织产生的经济学解释——“政府失灵”理论

     (3)民间组织产生的社会学解释——社会资本理论

    2.民间组织与经济发展

   (二)国内民间组织研究概况

    1.早期民间组织的研究

    2.当代民间组织研究的兴起

     (1)国内民间组织研究的特征

     (2)国内民间组织研究的内容

   (三)民间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的研究

    1.民间组织与弱势群体的研究

    2.民间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现状的研究

    3.民间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作用的研究

    4.民间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政策的研究

  三 防艾领域民间组织基本现状分析

   (一)组织人员状况

   (二)机构的组织化程度

   (三)组织管理

   (四)组织财务状况

   (五)工作开展方式及工作对象

   (六)社会影响力

   (七)民间组织基本现状分析结论

  四 防艾领域民间组织的能力状况

   (一)民间组织的筹资能力

   (二)民间组织的财务管理能力

   (三)民间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四)民间组织的宣传能力

   (五)民间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

   (六)民间组织的活动组织能力

   (七)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的需求

   (八)小结

  五 民间组织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

   (一)民间组织在艾滋病防治领域中的作用

    1.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发挥的作用

     (1)有利于贯彻艾滋病防治工作原则

     (2)有利于掌握艾滋病疫情与流行趋势

     (3)有利于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4)有利于开展对高危人群行为干预

     (5)有利于加强对患者的关怀和救治

     (6)有利于调动民众参与防艾工作

     (7)有利于扩大艾滋病防治资金来源

     (8)有利于形成防艾工作的监督机制

     (9)有利于完善湖北省艾滋病防治政策

     (10)有利于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2.对感染者发挥的作用

     (1)有利于掌握全面科学的防治知识

     (2)有利于患者加强正确安全的预防行为

     (3)有利于患者得到综合的关怀与救治

    3.对民间组织自身发挥的作用

     (1)有利于提升民间组织的防艾能力

     (2)有利于协调民间组织与政府关系

    4.对社会发挥的作用

     (1)有利于降低社会风险和化解矛盾

     (2)有利于培育平等博爱的价值观

     (3)有利于推进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

     (4)有利于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成长

   (二)各类民间组织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

    1.具有政府背景的民间组织

    2.感染者互助小组

    3.性工作者组织

    4.同性恋者组织

    5.义务工作者组织

   (三)民间组织目标群体对其防艾作用的评价

    1.对民间组织是否发挥了作用的评价

    2.对民间组织发挥作用的程度的评价

  六 防艾领域民间组织发展的困境

   (一)民间组织管理体制的困境

   (二)文化环境的困境

   (三)民间组织自身能力的困境

  七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二)对策建议

    1.国家政府层面

    2.文化环境层面

     (1)强化市场机制

     (2)着眼社会层面

     (3)吸纳外国理念

    3.组织自身层面

     (1)确立防艾基本战略规划

     (2)加强组织能力建设

     (3)健全内部规章制度

     (4)拓展NGO志愿者建设

      A.优化志愿者人员结构

      B.壮大志愿者队伍

      C.健全志愿者组织制度

      D.对志愿者动力的激发

  参考文献

 第三编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项目的评估

  一 评估背景

  二 评估的基本原理

   (一)评估的含义

   (二)评估的要素

    1.评估者

    2.评估目标

    3.评估阶段

    4.评估范围

    5.评估对象

    6.评估内容

   (三)评估的目的

   (四)评估的原则

    1.标准化原则

    2.一致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参与性原则

    5.指导性原则

   (五)评估的特点

    1.独立性

    2.复杂性

    3.效益性

    4.全面性

   (六)本项目评估的思路

  三 评估方法

   (一)第三方评估的意义

    1.第三方评估能够保证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2.第三方评估是完善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3.第三方评估是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客观需求

   (二)第三方评估的目的

   (三)第三方评估的原则

   (四)第三方评估的内容

    1.项目过程评估

    2.项目效果评估

    3.项目影响评估

   (五)第三方评估的方法及指标

    1.专家评估

    2.实地调查

    3.指标考核

  四 评估过程

   (一)评估对象

   (二)评估方法

    1.评估会议

    2.资料收集

    3.实地调查

    4.指标考核

    5.资料核实与分析

   (三)评估指标

    1.项目实施与项目计划书考核指标体系

    2.项目评估指标体系

     (1)项目执行人评估指标

     (2)项目知情人评估指标

     (3)项目受益人评估指标

   (四)评估工具

   (五)评估过程

  五 评估的主要指标及结果

   (一)目标人群受益情况分析

    1.目标人群分类

    2.目标人群受益情况

    3.受益情况的原因分析

   (二)目标人群参与情况分析

    1.目标人群参与情况

    2.参与情况的原因分析

   (三)项目活动开展情况分析

    1.活动开展情况

    2.活动开展情况分析

   (四)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分析

   (五)多部门合作情况分析

    1.多部门合作情况

    2.多部门合作情况分析

   (六)项目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1.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2.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六 评估结论

   (一)结论

   (二)建议

    1.对项目招标机构的建议

     (1)做好项目招标工作

     (2)做好立项审核工作

     (3)做好多方评审工作

     (4)做好协议管理工作

    2.对项目承担机构的建议

     (1)重视项目设计

     (2)严格项目管理

     (3)加强自我评估

    3.对项目管理机构的建议

     (1)建立项目评估指标体系

     (2)安排项目技术指导活动

     (3)重视项目经验教训总结

     (4)做好项目结题验收工作

     (5)建立项目信息沟通机制

    4.对项目评估的建议

     (1)评估体系的建立是督导与评估工作有效开展的保障

     (2)多学科人员的参与是督导评估工作科学开展的条件

     (3)严格的财务督导是督导评估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

   (三)挑战

    1.探索更加科学完善的评估模式

    2.寻求更加科学适当的第三方评估方法

    3.开发更加有效的项目成果推广方式

    4.研究更加可行的评估结果应用方式

   (四)体会

  附录一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项目评估指标体系

   (一)指标的筛选

   (二)指标筛选的原则

   (三)指标信息的来源

   (四)指标的构建

   (五)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结构图

   (六)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项目评估总指标体系

   (七)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分表

    1.项目实施与项目计划书考核表

    2.项目具体评估指标体系

     (1)项目执行人评估指标体系

     (2)项目知情人评估指标体系

     (3)项目受益人评估指标体系

   (八)项目评估指标体系打分方法

  附录二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项目评估访谈提纲

   (一)项目执行人访谈提纲

   (二)项目知情人访谈提纲

   (三)项目受益人访谈提纲

本书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对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民间组织在艾滋病防治领域中的作用、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项目的评估等方面展开研究。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对青少年F艾滋病知识的认知、态度及行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青少年艾滋病知晓率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增强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意识的对策建议。第二部分分析了艾滋病防治领域民间组织发展的基本现状,探讨了民间组织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第三部分提出了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项目评估的基本原理、方法,建构了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项目评估指标体系。本书是一部集学术性、工具性、资料性于一身的著作。

1.〔美〕弗·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石彤:《社会排斥:一个研究女性劣势群体的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王陇德:《预防控制艾滋病党政干部读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2版。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9.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0.郑功成、张奇林、许飞琼:《中华慈善事业》,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11.杨团:《上海罗山市民会馆个案研究》,华夏出版社,2001。

12.希望工程效益评估课题组:《捐款是怎样花的——希望工程效益评估报告》,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3.王名:《中国NGO研究:以个案为中心》,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2000。

14.王名:《中国NGO研究之二:以个案为中心》,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2001。

15.孙立平、晋军、何江穗、毕向阳:《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6.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7.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8.马伊里、杨团主编《公司与社会公益》,华夏出版社,2002。

19.李亚平、于海:《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0.康晓光:《NGO扶贫行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1.洪大用、康晓光等:《NGO扶贫行为研究调查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2.朱力:《群体偏见与歧视——农民工与市民的摩擦性互动》,《江海学刊》2001年第6期。

23.周晓春:《社会排斥、社会工作与艾滋病防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4.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3期。

25.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26.李萍、代黎丽、王阿农:《阿勒泰市面向中专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状况调查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第1期。

27.王士国、刘景生:《谈开展青少年预防艾滋病教育的迫切性》,《中国学校卫生》2000年第3期。

28.王作振、王克利、钱序:《两种性同伴教育与教师授课教育近期效果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第2期。

29.吴谦、王丽荣、张志宝:《综合指数法评价中专学校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第10期。

30.吴尊友、张建军、吴昕等:《我国部分医务人员HIV/AIDS知识调查》,《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7年第1期。

31.徐柔:《WHO对艾滋病的评述》,《药学进展》1995年第6期。

32.尹利军、樊红光、尹晓静:《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疫苗》,《中国健康教育》2000年第1期。

33.殷大奎:《中国艾滋病流行与防治对策》,《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8年第4期。

34.张文丽:《普通高中学生618名艾滋病健康教育近期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第5期。

35.张孔来:《艾滋病社会行为的研究进展》,《国内外医学科进展》,1999。

36.赵世文:《学校健康教育在预防艾滋病/性病中的作用》,《中国健康教育》2005年第2期。

37.朱广荣、王兴军:《北京市中学教师提供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意向的调查》,《中国校医》2004年第2期。

38.张文丽:《普通高中学生618名艾滋病健康教育近期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第5期。

39.王玲宁:《大众传媒对农民艾滋病态度和认知的影响》,《青年研究》2006年第3期。

40.李桂枝:《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影响的分析及对策研究》,《教育科学研究》,1996年3月。

41.施学忠等:《艾滋病流行态势与预防现状分析》,《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中国青年发展报告(1995~2004)》,《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11期。

43.张小凤:《在青少年人群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的重要性》,《中华流行病学》,2000年2月。

44.张胜康:《论吸毒青少年人群艾滋病的易感性》,《青年探索》2006年第1期。

45.曹洪涛等:《艾滋病与青少年》,《国外医学》2003年第2期。

46.周华杰:《艾滋病与青少年健康》,《职业与健康》2001年第5期。

47.陈晶琦等:《北京市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第1期。

48.彭宁宁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研究(一)》,《中国校医》2003年第2期。

49.胡辉华等:《汕头市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的调查与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0.王新伦:《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与健康教育对策》,《中国健康教育》2006年第5期。

51.闫静弋等:《山东省5870名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第2期。

52.胡辉华等:《汕头市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的调查与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3.陈青山、严文辉、梁文龙等:《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对某高校大学生知·信·行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4。

54.顾昉、陈钢:《艾滋病知识讲座对提高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效果评价》,《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9。

55.郝凤贤:《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需求和效果》,《中国学校卫生》,1995。

56.侯志阳:《社会福利工作的社会参与机制研究》,《社会福利》2004年第8期。

57.刘能:《中国都市地区普通公众参加社会捐助活动的意愿和行为取向分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58.李图强:《简论公民参与社会工作和社区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5期。

59.谢崇雨、覃佩兰、邹贵森、欧卫京:《2001~2002年贺州市开展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广西预防医学》,2004。

60.徐辉:《社区参与:社区发展的动力》,《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

61.徐家良:《危机动员与中国社会团体的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04。

62.杨团:《中国企业眼里的“捐赠”》,《中国改革》2002年第5期。

63.郑煜煌、易露茜、杨旭:《长沙市部分高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近期效果评价》,《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

64.党少农、王学良、庄贵华、吴谦:《医学院校学生艾滋病认知状况调查》,《西北医学教育》2000年第8卷第1期。

65.高祖新、李晓铭、尹勤:《5265名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研》,《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16卷第4期。

66.何景琳、王洪源、宋精玲:《云南省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8年第4卷第1期。

67.李爱兰、李立明、张于成、王爱珍:《北京市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知识、认知及性行为的调查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0年第15卷第6期。

68.刘宏伟、孙茗达:《艾滋病防治中的“社会排斥”问题与政府干预研究——以HIV/AIDS人群及其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年6月,第327~329页。

69.刘能:《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歧视:中国乡村社区中两类人群的一个定量分析》,《社会学研究》,2005年6月。

70.史文雅:《昆明医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71.向德平、唐莉华:《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排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72.周林刚:《论社会排斥》,《社会》2004年第3期。

73.魏铭言:《中国安全注射联盟启动 未达标注射器须淘汰》,2004年4月21日《新京报》。

74.叶莎莎:《生殖健康教育不必羞羞答答》,2003年10月23日《中国教育报》。

75.栾兆琳:《青少年成为艾滋病易感人群》,2006年2月7日《健康报》。

76.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转引自2007年1月11日《光明日报》。

77.顾震球:《联合国报告称:青少年对艾滋病认识严重不足》,2002年7月5日《科技时报》。

78.《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中国人口信息网,http://www.cpirc.org.cn/rdzt/rd_aids_detail.asp?id=6430。

79.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中国媒体艾滋病工作现状评估报告》,http://www.chinaids.org.cn/worknet/charts/download/20051220005.pdf,第96页。

80.UNAIDS.Report on the global AIDS epidemic 2006.http://www.unaids.org/en/HIV_data/2006GlobalReport/default.asp.

81.卫生部:《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http://www.chinaids.org.cn/zhq/ShowContent.asp?lm=04&sn=3640。

82.卫生部通报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http://www.chinaids.org.cn/zhq/ShowContent.asp?lm=04&sn=4020。

83.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中心等.艾滋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http://www.bufotanine.com/aids/display.php?id=2917。

84.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北京市大学一年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评价.转引自http://www.china.org.cn/chinese/diaocha/53859.htm。

85.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卫生部通报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http://www.chinaids.org.cn/zhq/ShowContent.asp?lm=012&sn=4056。

86.卫生部、国家计委、科技部和财政部.中国预防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http://www.cbe21.com/hiv/xgfg.html,1998年10月下发。

[1]〔美〕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

[2]〔美〕朱莉·费希尔:《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7月。

[3]〔美〕J.L.费尔南多、A.W.赫斯顿:《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的非政府组织》,《千棵椽树》,1997,第11页。

[4]39健康网:《湖北省投入5700万元用于艾滋病防治》[EB/OL],2004-12-10,http://www.39.net/aids/guanai/xingdong/77704.html。

[5]39健康网:《全球基金支持湖北省10个艾滋病防治示范区》[EB/OL],2007-11-14,http://news.39.net/jbyw/0711/14/167825.html。

[6]Gough Kristina.Emerging Civil Society in China: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Conditions and Possibilities Available to Civil Society and Its Organizations to Act in China,published by sida,2004.

[7]NGOs in Asia.Issues in Develop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NGOs in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India Country Study.J.Robinson Working Paper no.49. London: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1992.

[8]Sarason,Pierce,Shearin,et al.“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working models of self and actual oth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0):273-287.

[9]Jurgen Habermas.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Thomsa Burger trans,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0]Zwane I.T.“Adolescents’ Views on decision-making regarding risky sexual behaviour.”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2004,51:15~22.

[11]毕监伍:《社团革命——中国社团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2]蔡少卿主编《中国秘密社会概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13]陈昌柏编译《非营利机构管理》,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14]陈健民、丘海雄:《社团、社会资本与政经发展》,《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15]陈晓:《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分析与护理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8年第1期。

[16]陈晓春、张彪:《非营利组织准公共产品初论》,《公共行政》2004年第1期。

[17]陈旭清:《民间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状况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年第6期。

[18]《楚天都市报》:《湖北为167个艾滋孤儿找结对家庭》[EB/OL],http://acwf.people.com.cn/GB/99057/6590226.htm,2007年11月29日。

[19]单桔平:《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创新社会弱势群体支持机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20]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1]第六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湖北省项目管理办公室:《第六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湖北省项目管理手册》,内部资料,2008年5月,第3页。

[22]董偃琴:《发挥非政府组织优势作好预防控制艾滋病工作》,《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0年第9期。

[23]杜丽群、唐志荣:《非政府组织在医院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广西医学》2007年第8期。

[24]巩怀证、王同展、刘连清:《香港非政府组织与艾滋病预防控制》,《预防医学论坛》2007年第12期。

[25]郭浩岩、曹严华、李慧:《香港非政府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启示》,《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年第2期。

[26]何伟、高明、李强:《江西省非政府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现状调查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13期。

[27]何义林:《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工作社会支持模式的探索》,《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年第3期。

[28]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279页。

[29]湖北省妇女联合会:《湖北省妇联在秭归县举办“关爱打工妹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报告会》[EB/OL],http://www.hbnmpx.gov.cn/pages/news_detail.asp?id=3950,2007年8月27日。

[30]黄浩明主编《民间组织合作实务和管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31]黄建远:《中国青红帮与西方黑手党》,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32]荆楚青少年维权工程:《强化宣传教育 抓好组织协调 积极推进青少年艾滋病防治工作》,http://youth.cnhubei.com/2008-07/14/cms95065article.shtml,2008年7月14日。

[33]康晓光:《NGOs扶贫行为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0月。

[34]康晓光:《权力的转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5]雷励、梁淑英、田庆丰:《农村HIV/AIDS的社会支持研究》,《河南医学研究》2008年第3期。

[36]李红亮:《论非政府组织建设与公民社会的发展》,《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7]李惠斌、杨雪东:《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8]李慧、罗玫、李锦峰、李峰、张桦、苏涛、杨静玮:《中国部分省份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民间组织状况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年第3期。

[39]李慧民、蔡聚雨、张晓慧、李永鑫:《农村艾滋病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社会支持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第1期。

[40]李乐之、姚树桥:《艾滋病及其病毒携带者的心理健康环境与社会支持》,《护理学杂志》2006年第13期。

[41]李容芳:《艾滋病女性化防治的社区支持》,《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42]李恬、毛晓英、董彩婷、喻航、龚毅:《由一次非政府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引发的思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年第8期。

[43]李微微:《湖北省总工会举办全省工会系统防治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骨干培训班》,http://www.hbcdc.cn:800/root/shtml/qqjj_gzdt/2006@12/04/150916.shtml,2006年12月4日。

[44]李霞、马颖、李绍奎、胡志:《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第6期。

[45]李晓凤:《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初探》,《求实》2006年第1期。

[46]李亚平、于海主编《第三域的兴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47]李燕霞、袁晓涛:《民间组织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的民主化》,《学术论坛》2006年第4期。

[48]梁其姿:《慈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7。

[49]刘宏伟、孙茗达:《艾滋病防治中的“社会排斥”问题与政府干预研究——以HIV/AIDS人群及其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年第6期。

[50]刘旺民、杨连第、张卫红、魏凤华、唐婴、万美、彭玲、赵珣:《湖北省民间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能力提高模式探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年第3期。

[51]刘旺民等:《湖北省民间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能力提高模式探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年第19卷第3期。

[52]刘贞晔:《国际政治领域中的非政府组织——一种互动关系的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53]陆一琼、杨生勇:《艾滋病孤儿的社会支持网络:现状与构建——基于湖北省随州、襄樊两市问卷调查》,《青年研究》2006年第10期。

[54]马李、叶冬青、张广东、齐淮光、何义林、胡爱香、金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年第3期。

[55]孟令君:《发挥民间组织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作用》,《社会福利》2002年第8期。

[56]牛彩霞:《中国参与艾滋病预防控制的草根非政府组织调研报告》,《中国性科学》2005年第11期。

[57]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溯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58]秦广强、张娟娟:《艾滋病歧视、排斥及消解策略研究——基于艾滋病感染者所处社会环境类型的比较分析》,《青年探索》2008年第3期。

[59]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史比较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60]任进:《政府组织与民间组织》,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61]任勇、钱瑛、华蓉:《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分析》,《现代护理》2007年第30期。

[62]盛红生、贺兵:《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63]苏一芳:《艾滋病与社会排斥》,《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11期。

[64]孙定勇、王哲、朱谦、杨文杰、许文青:《河南省4县艾滋病家庭收支及社区支持状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8年第7期。

[65]谭晓东、何卫华、柳东如、高忠明、孙昌松、彭曌、陕光、张芝梅:《“政府领导、社会支持、患者互助”——中国随州艾滋病患者互助的一种新的社会关爱模式》,《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6年第4期。

[66]汤志林:《关于转型时期我国民间组织社会功能缺位的思考》,《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67]田凯:《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评述》,《学会月刊》2004年第10期,第7~8页。

[68]田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关系研究——一个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视角的分析》,《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

[69]万绍平、郑世凡、周久顺、张灵麟、张建新:《如何利用非政府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年第1期。

[70]王晨:《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三大不利性制度因素分析》,《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71]王国芳、胡绍源、袁飞、李美英、杨国堂:《贵阳市开展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社区支持与关怀生产自救自助新模式研究》,《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7年第5期。

[72]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73]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4]王名:《中国的非政府公共部门》,《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5期。

[75]王名主编《中国NGO研究——以个案为中心(2001)》,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清华大学NGO研究所,2001。

[76]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77]王学工、马铁成:《非营利组织在防治艾滋病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年第4期。

[78]王颖、折晓叶、孙炳耀:《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第85~125页。

[79]文赤桦:《防治艾滋病》,《非政府组织作用不可替代》,《人权》2007年第4期。

[80]吴东民:《非营利组织管理》(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38页。

[81]吴红燕、孙业桓、吴荣涛、张秀军、张泽坤、周建波:《安徽省某血源性艾滋病高发乡艾滋病人/感染者社会支持现况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6年第12期。

[82]吴健智:《公共管理视野下我国非政府组织的能力缺失问题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3]吴均林、陈晶、葛琴:《HIV感染者家属心身症状与社会支持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08。

[84]吴忠泽等著《发达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制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85]浠水县艾滋病综合防治网:《湖北省、武汉市红十字会为我县艾滋病家庭捐赠物资》[EB/OL],http://www.xsaids.com/article.asp?articleid=118,2005年12月1日。

[86]向德平、陈琦:《艾滋病患者的社区支持》,《学术论坛》2004年第3期。

[87]向德平、唐莉华:《农村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排斥——以湖北农村的调查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88]徐崇温:《非营利组织的界定、历史和理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5期。

[89]徐家琦、余华、何瑶:《农村贫困地区艾滋病人和受感染者生产自救方式的探讨》,《社会福利》2008年第3期。

[90]徐小炮、王利燕、尹爱田:《关于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的思考》,《中国卫生经济》2007年第4期。

[91]薛文娟、王明旭、张平川:《消除艾滋病歧视的社区关怀和支持策略》,《卫生软科学》2007年第3期。

[92]薛文娟、王明旭、张平川:《英国艾滋病社区支持模式探讨与分析》,《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年第2期。

[93]尹梅、袁辉:《非政府组织在罗马尼亚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年第6期。

[94]尹梅、袁辉:《罗马尼亚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年第2期。

[95]于冬梅、乌正赉:《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心理反应》、《抑郁状况》、《社会支持及生命质量》。

[96]余惠芬:《浅谈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协调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卫生软科学》2006年第5期。

[97]余旻虹:《全球艾滋病患者披露诊断与相关社会支持状况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8年第2期。

[98]余焱明、程玲:《艾滋病患者的困境需求与社会支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年第5期。

[99]俞可平:《公民社会在崛起》,《应正确对待民间组织》,中国发展门户网站,2006年1月11日,http://cn.chinagate.com.cn/hotissues/2006-01/11/content_2341818.htm。

[100]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01]张仁善:《当代中国黑帮》,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102]张色尔、阿力拉曲、张东:《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实施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生产自助自救模式初探》,《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年第5期。

[103]张小劲:《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6期。

[104]张雁:《非政府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的资源问题》,《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年第8期。

[105]赵黎青:《非政府组织问题初探》,《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年第4期。

[106]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07]赵宇:《论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弱势群体》,《中国流通经济》2005年第9期。

[108]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09]中国健康教育网:《南漳县总工会对全县工会干部进行防艾政策与知识培训》[EB/OL],http://www.nihe.org.cn/news.php?id=8317,2007年4月12日。

[110]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11]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扩展中的公共空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12]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第三部门研究年鉴》(200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13]周枫、张莉、阮玉华、尹潞、邵一鸣、陈康林、冯宗亮、宋本莉:《吸毒严重地区开展艾滋病防治项目社区支持情况的定性研究》,《中国健康教育》2006年第10期。

[114]周建波、孙业桓、吴荣涛、张秀军、张泽坤、吴红燕:《安徽省阜阳市血源性艾滋病流行区HIV/AIDS社会支持现状的定性研究》,《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15]周秋光:《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6]周晓春:《社会排斥、社会工作与艾滋病防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17]朱英:《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18]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