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49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图书

The probe into modern road of China's agriculture

SSAPID:101-1901-2591-23
ISBN:7-80230-297-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梳理了中国农业现代化50多年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关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政策的来龙去脉,剖析了这些政策的得失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编 辑:陈文桂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后记

 导论

  一 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涵义

  二 农业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三 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政策着眼点

  四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开步前行:农业合作化道路

  第一节 土地改革: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道路:农业现代化的起步

   一 中国农业走合作化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1.这是由小农经济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2.社会主义工业化要求农业合作化

    3.走合作化道路的可能性

   二 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三 农业合作化加快的原因

    1.从主观方面看,发展中国、富强中国的强烈愿望使毛泽东等中央、地方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而对农村形势判断出现某些失误,以致采取了一些脱离实际的措施。

    2.客观方面,就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加快进行与农业的矛盾,导致加快农业合作化的步伐。

   四 中国农业合作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农业合作化的实现使中国广大的农民彻底摆脱了土地私有制的束缚,走上了集体经济的发展道路,挖掉了导致农民极端贫困和两极分化的根子。

    2.农业合作化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为国家工业化的起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3.农业合作化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 农业现代化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人民公社是大跃进的产物

  第二节 人民公社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目标模式的产物

   1.受“大跃进”迷雾和错误的影响

   2.与毛泽东1955年下半年形成的“穷则思变”的思想认识有关

   3.反应了在毛泽东的思想深处还没有摆脱小农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他向往自给自足田园诗一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境界,违背了现代化大生产的社会分工原则。

  第三节 人民公社体制的危害及其调整工作的徘徊不前

   1.人民公社体制的危害

   2.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为何徘徊不前?

  第四节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大寨之路

  第五节 传统体制下农业现代化的绩效

   一 农业生产全面增长,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的吃饭问题

   二 人均食品和营养供应得到很大改善

   三 为新时期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农业发展成功地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原始积累

  第六节 传统体制下农业发展的弊端及经验教训

   一 传统计划体制的弊端

   二 经验教训

   三 新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 新起点和必由之路: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第一节 改革从农村突破的再思考

   一 政治前提: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二 经济政策大调整

   三 僵化体制导致农村贫困,农民要求改革的愿望最为迫切

   四 现实可能

    1.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保证了改革能在农村突破。

    2.改革从农村突破也在于有集体化20多年建立起来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践作基础。

    3.党和政府制定了减轻农民负担、休养生息的政策。

  第二节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由来与发展

   一 计划体制时期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历程

   二 包产到户难以推广的症结

    1.包产到户和个体农民经济有若干相同点,人们容易误解包产到户就是单干。

    2.把包产到户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来批判。

    3.包产到户的实行并非都尽人意。

    4.“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解决了最为紧迫的吃饭问题,因而也就关闭了包产到户的大门。*这一点我们已经在第二章中作了分析。

   三 改革开放时期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

    1.政策松动,各种责任制重新萌芽

    2.政策允许,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简称“双包”)的恢复和发展

    3.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四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成功地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民个人和集体之间的责、权、利的矛盾

  第三节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马克思合作制理论的新发展

   一 马克思合作制理论

   二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经营机制

   三 家庭经营符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殊规律

   四 家庭经营承包责任制不是个体农民经济

  第四节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与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农业更好地摆脱传统型而向现代型农业的发展

   二 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

   三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释放并为其转移提供了现实可能

   四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第五节 实践的偏差

   一 土地制度的安排存在明显的缺陷

    1.地块分割过于零碎、细小,从而导致经营规模过小。

    2.土地所有权主体事实模糊

    3.土地承包期限不明确

   二 集体积累的财产大量流失,导致双层经营不协调

   三 合同率及兑现率低

   四 投入机制不健全,农业投入下降,科研推广困难

   五 偏差产生的原因分析

    1.理论的系统形成滞后

    2.盲目崇拜农民的自发行动

    3.组织涣散,缺乏领导

  第六节 发展完善方向

   一 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二 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

    1.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2.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3.土地规模经营的经济学意义

    4.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三 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四 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投资力度,改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

 第四章 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一节 乡镇企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的客观必然性

    2.传统工业化战略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二 乡镇企业大发展的必然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发展进程

   一 社队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1.手工业是社队企业发展的基础

    2.社队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3.文化大革命期间,社队企业获得发展的原因

   二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深层原因

    1.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村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农业的稳步发展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3.乡镇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经营机制灵活,对市场压力承受能力强。

  第三节 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一 乡镇企业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1.乡镇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提供的就业机会多。

    2.乡镇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较高的就业生成能力。

    3.农民素质决定乡镇企业成为吸纳农业劳动力的主要途经。

   二 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

   三 乡镇企业可以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直接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服务

   四 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城镇化

   五 乡镇企业的发展,不断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升级,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六 乡镇企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现代化素质

  第四节 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稳步发展

   一 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二 调整乡镇企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1.把乡镇企业纳入全国工业发展体系中去,大力提高其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2.乡镇企业要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3.乡镇企业的发展要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五章 难点突破:中国农村城市化道路

  第一节 我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 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

    1.没收官僚资本。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3.进行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二 计划体制时期城乡关系——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固化

    2.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固化

    3.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三 新时期的城乡关系:由城乡分割逐步向城乡融合方向发展

    1.在农村,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2.发展乡镇企业

    3.农村城市化道路——小城镇建设

  第二节 中国农村城市化理想基地:小城镇

   一 庞大的农业剩余人员决定了只能在农村消化

   二 农民的文化素质低,现代观念落后,决定了他们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

   三 小城镇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成为农村城市化基地

    1.小城镇地理位置优越

    2.小城镇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的中心地位

  第三节 小城镇发挥着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作用

   一 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

   二 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

   三 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1.小城镇促进城乡生产力布局合理化

    2.小城镇是农村商品交换的中心

    3.小城镇与人口的分布的合理化

   四 小城镇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

   五 建设小城镇,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

    1.农村市场潜力巨大,是拉动内需的主战场

    2.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有效途径

  第四节 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 小城镇发展问题

    1.小城镇的建成区平均规模过小,土地的要素容积率较低,使公共、基础设施修建和服务业供给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2.小城镇规划和布局受短期利益的制约,缺乏长远打算。

    3.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质量不高。

    4.滥占耕地严重。

    5.大中城市辐射面积不均匀。

   二 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因素

    1.户籍制度改革滞后,制约小城镇发展。

    2.现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3.乡镇企业分散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影响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 发展策略

    1.改革不合理的户籍管理制度。

    2.建立土地流转制度。

    3.实行统一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4.建设小城镇工业区,促进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5.科学规划,建设小城镇。

 第六章 走向市场:农业现代化有效途径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内涵

   一 农业产业角色

   二 农业产业化

    1.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素

    2.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

    3.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产生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一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农业产业化产生的制度基础

    1.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生产力的基础

    2.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深层矛盾,催生了农业产业化

    3.农业产业化与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关系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三 利益驱动是农业产业化的动力源泉

   四 规模经济产生规模效益,加速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五 比较利益理论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一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

    1.农业现代化

    2.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关系

   二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1.它矫正了在计划体制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部门诸环节被严重分割的状态,使龙头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农户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协同发展,大力发展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2.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户获得了规模效益。

    3.农业产业化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4.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劳动力过剩与农村就业困难的必然选择。

    5.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和配置的有效载体。

    6.农业产业化促进科技的广泛应用,加速农业现代化技术变革。

    7.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减少农业资金的流失,并为农业现代化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

    8.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组织制度创新,丰富了农业现代化制度创新内容。制度创新是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

   一 确立主导产业

    1.主导产业应具备的条件

    2.确立主导产业的原则

   二 培养龙头企业

    1.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培育龙头企业的对策

     (1)创办新龙头企业

     (2)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3)要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龙头企业

   三 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体系

    1.市场体系的发展问题

    2.完善市场体系策略

 结束语

  一

  二

   一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 长期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三 乡镇企业要和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

   四 加快农业管理体制改革,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

   五 加快农业的立法,确保对农业的投入

 序

本书全面梳理了中国农业现代化50多年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关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政策的来龙去脉,剖析了这些政策的得失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相关各卷,人民出版社,第l版。

3.《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

4.《列宁全集》相关各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

5.《斯大林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

6.《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

8.《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清样本),上下册。

11.《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1985。

12.《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3.《周恩来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1984。

14.《陈云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5。

15.《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

16.《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

17.《邓子恢文集》,人民出版社,1996。

1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

19.《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

20.《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1988。

2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91~1993。

2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册,人民出版社,1996、1998。

23.《中国新时期农村的变革》(中央卷)上中下册,1998。

24.《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5.《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26.《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选编》上、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27.《刘少奇论合作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28.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93。

29.顾龙生著《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30.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1.陈明显主编《新中国四十五年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32.罗正楷主编《中国革命史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3.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4.《〈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注译本》,人民出版社,1983。

35.龚育之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二十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36.丛进著《曲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37.石仲泉著《毛泽东的艰辛开拓》(新增订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38.金春明、陈登才主编《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39.[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的兴起》(1949~196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0.[美]莫里斯·迈斯纳著《毛泽东的中国以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史》(中译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41.[美]吉尔伯特·罗兹曼著《中国的现代化》(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42.李成贵著《中国农业政策——理论框架与应用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3.苏星、龚育之、杨春贵主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44.周承恩主编《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45.陈雪薇著《共和国经济与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46.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7.杜润生著《中国农村经济变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8.孙健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49.张静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现代化》,湖南出版社,1991。

50.崔涣青、武建奇:《毛泽东的经济思想——理论、实践、发展》,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51.胡福明主编《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52.胡福明主编《苏南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53.薛暮桥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人民出版社,1979。

54.顾海良、张雷声主编《邓小平经济思想》,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55.冯世新、陆卫明:《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56.曾培炎主编《邓小平经济理论二十讲》,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57.陈文斌等著《邓小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58.《中国农村改革纪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59.《〈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辅导讲座》,人民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0.陆学艺主编《社会主义道路与农村现代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61.胡必亮、郑红亮:《中国的乡镇企业与农村发展》,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

62.刘占昌、贺耀敏:《跨世纪的农业——中国农业现代化探索》,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63.《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64.袁亚愚:《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回顾》,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65.韩荣璋、曲庆彪:《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66.《中国农业大事记》(1949~1982),农业出版社,1982。

67.陆学艺主编《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实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68.谢春涛:《大跃进狂澜》,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69.牛若峰等著《中国经济偏斜与农业曲折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70.陈吉元主编《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71.周其仁:《发展的主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72.中国农业科学院现代化编写组:《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人民出版社,1981。

73.周尔鎏、张雨林:《城乡协调发展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74.发展研究综合课题组:《改革面临制度创新》,上海三联书店,1988。

75.陆学艺:《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知识出版社,1991。

76.刘志澄主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农业出版社,1989。

77.房维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辑要》(1949~198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78.孙启泰:《大寨红旗的升起和坠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79.李德彬等著《新中国农村经济纪事》(1949.10~1984.9),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80.费孝通:《爱我家乡》,群言出版社,1996。

81.董边等主编《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82.邹农俭:《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83.李溦:《农业剩余与工业化原始积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84.陈华山:《当代美国农业经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85.周沛:《农村社会发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6.吴天然著《中国农村工业化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7.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沿海地区农业规模经营问题》,人民出版社,1996。

88.李纪恒:《农业产业化发展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89.王晓妍、常风军主编《农业产业化之路——悄然兴起的北宁模式》人民出版社,1998。

90.陆学艺、王春光、张其仔:《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91.沈志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92.李福龙、刘光辉主编《农业产业化——中国农业第二次飞跃》,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93.韩俊等主编《产业化:中国的新趋势》,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94.韩俊:《跨世纪的难题——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

95.陈栋生等著《西部经济崛起之路》,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96.陆子修:《“三农”论衡》,人民出版社,1997。

97.郭剑雄:《二元经济与中国农业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98.汤安中:《读不懂农民,读不懂中国》,改革出版社,1997。

99.戴圆晨、陈东琪:《劳动过剩经济的就业与收入》,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100.宣杏云、徐更生主编《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01.陈吉元、韩俊:《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102.张红宇、陈良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人民出版社,1995。

103.朱希刚:《农业科技与农业发展》,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104.唐春元:《巨人与大地——邓小平与中国农业农村农民》,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105.农业部农业政策研究会编《专家学者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文集〈毛泽东与中国农业〉》新华出版社,1995。

106.顾焕章、张超超主编《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107.顾焕章主编《江南农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08.郑有贵、李成贵:《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0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政策法规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农村司编著《中国农村四十年》,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

110.吴家丕:《中国农民与中国农业现代化》,中原农民出版社,1990。

111.宣杏云、王春法:《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112.《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辅导》,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

113.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著《中国农业发展主报告·1995》,农业出版社,1997。

1l5.苗长虹:《中国农村工业化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116.《新政通诠——中国新一届政府跨世纪大政纲领》(第二卷——三个到位),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117.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当代农业史研究室主编《当代中国农业变革与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18.徐逢贤等著《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119.罗鉴宇等著《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浙江的实践与启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20.陈家勤:《创汇农业产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21.徐勇:《包产到户沉浮录》,珠海出版社,1998。

122.欧阳斌、唐春元主编《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23.肖冬连:《崛起与徘徊——十年农村的回顾与前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24.王章辉、黄柯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25.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99。

126.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第一卷(上)。

127.张毅:《中国的乡镇企业——历史的必然》,法律出版社,1990。

128.聂振邦著《我国工业化中期农村经济问题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129.陈吉元、韩俊:《中国农村工业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130.刘增五、王盛秋:《周家庄之路》,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

131.史敬棠:《中国农业合作化史料》(下),三联书店,1995。

132.张广友:《改革风云中的万里》,人民出版社,1995。

133.章显培等著《社会主义思想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134.陈吉元等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135.莫日达:《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发展》,统计出版社,1957。

136.李平植:《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137.储成仿:《1953~1965年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重大转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138.原良志:《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阶段理论的历史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139.张志忠:《试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9。

140.张照新:《中国农业产业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141.张春生:《二元经济下的中国农村市场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

142.韩永文:《农业经济比较效益转换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6。

143.黄其正:《中国农业经营规模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8。

144.商务部商业经济研究所编《新中国经济史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4。

145.章治文:《中国农村家庭经营》,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

146.龚晓宽:《艰难的崛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147.王莉华:《固本强源——发展中的农村经济》,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148.武力、郑有贵主编《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49.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简 介:本书以苏州近郊的杨村为实证分析的个案对象,对苏南农村基层社区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治理模式作了考察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与看法。

作者: 王迅 张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