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序一
第三届中国·特克斯世界周易论坛编委会
古韵新声
反思中国历史上易学发展与面对未来走向*
一 易学的哲学内涵
二 卜卦中两个基本问题
三 如何理解“《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及易道的内涵
四 自汉至近代中国历史上易学的发展走势
五 对于易学的新解
《易经》思想与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文明
楔子:本讲之缘起
一 中世纪“以神为本”,而现代则“以人为本”
二 天地人三才和合的“人文”与勘天役物的“人本”
三 彻底主体对象化下的工具理性与从“我与它”落到彻底的“他者”
四 失去了“生命安宅”是整个工业化、现代化后的一种病症
五 对象化的彻底掏空,主体成了虚无的存在状态
六 新时代的新思潮:把人摆在天地之间去体会这个世界
七 《易经》的情境逻辑:内外通贯、主客不二、体用一如
八 讯息论、场论与《易经》可以关联起来理解
九 从“不可说”而“可说”,“可说”而“说”,进而“说出了对象”
十 “察心念之几、体造化之微”与“宇宙之序、理智之体”不同
十一 《易经》传统着重“阴阳和合、乾坤并建、两端一致”
十二 从“以母性取代女权”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十三 从“各正性命”到“春秋大一统”:“道法自然”
十四 太上治时:察心念之几,体造化之微,明现实之势,知事变之理
思考《易经》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 20世纪以前的易经
二 易经风行的原因
三 20世纪以来的易经
四 易经的今后
易学文化资源及其当代开发运用探讨
一 易学文化资源——独特而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二 易学文化资源的基本内容
(一)哲学思想资源
(二)思想智慧资源
(三)命相堪舆文化资源
(四)文化事业资源
三 易学文化资源开发运用的途径
(一)发展易学文化学术教育事业
(二)发展易学文化传播事业
(三)发展命相堪舆文化事业
(四)发展易学文化旅游事业
四 当前易学文化资源开发运用存在的问题
五 解决当前易学文化资源开发运用问题的措施
以《周易》的智慧来应亚洲的撕砉
一 绪论
二 知位
三 知枢机
四 知变化
五 结论
探本溯源
《文子》注疏对《周易》思想的运用
一 徐灵府、朱弁、杜道坚与崇易的时代
二 徐灵府、朱弁、杜道坚对《周易》思想的运用
(一)强调时变
(二)对“尚中”思想的运用
(三)重视感应思想
结语
由汉代式盘看周易系统观念的扩展
一 “式”与“罗经”廿四山方位
二 汉代式盘所反映的空间结构
三 汉代式盘所展现的时间概念
四 汉代式盘与象数易学
五 汉代式盘与堪舆相术
六 汉代式盘与《淮南子》中的相关记载
七 汉代式盘与后世堪舆罗盘
八 汉代式盘与《周易》经、传中的二个方位体系——“四方”与“八方”
九 《说卦传》八卦方位的呈现
结语
略论金儒对《周易》的认知
一 引言
二 金代的经学与易学
三 金儒对《周易》的认知与应用
四 结语
《四库全书》编纂中的易类文献探讨
一
二
三
四
(一)总目与书前提要全异
(二)内容差异极大者,此类最多,也举一例
翁中和易学思想浅述
城市风貌
特克斯八卦城文化观光刍议
一 前言
二 特克斯文化观光产业的发展刍议
(一)官学界:政府与学术机构负责解说导览建置
(二)产业界:媒介与商品——无缝服务提供
(三)社区居民:生产与参与——合宜生活营造
(四)游客:需求与消费——体验参与
三 结语
论新疆特克斯旅游文化名镇建设的理念与路径
一
二
三
易象之城(上):古城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
一 空间模型的几种文本
二 天地脉象与人文运势
三 山河格局与国计民生
四 超空间的“气”“穴”与超时间的“命相”
海洋文化与闽商
一 闽地格局奠定了闽商海洋文化之基础
二 历史演进丰富了闽商海洋文化之底蕴
(一)无惧海洋
(二)海纳百川
(三)外向开放
(四)冒险拼搏
(五)乐善好施
三 闽商的崛起与成就
四 城市风水格局各异,造就闽商的不同文化特质
(一)福州商帮居住城市的风水格局
(二)兴化商帮居住城市的风水格局
(三)泉州商帮居住城市的风水格局
(四)厦门商帮居住城市的风水格局
文化风情
《易经》义理对现代社会的启发
一 时的观念及其启示
二 位的观念及其启示
三 德的观念及其启示
四 应的观念及其启示
五 “时位德应”的配合应用
六 由“时位德应”论特克斯发展之道
(一)时的方面
(二)位的方面
(三)德的方面
(四)应的方面
《易经》在越南的流传、翻译与影响
一 前言
二 《易经》在越南的流传
三 《易经》在越南的翻译
四 《易经》在越南的影响
五 结语
易经与中国音乐文化之研究
一 易经与中国巫术音乐的关联研究
二 易经与中国音体系的发生研究
三 易经与中国传统律调的关联研究
四 《易经》影响音乐的美学研究
五 易经作为音乐理论结构的省思
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