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39

中国产业发展史纲图书

SSAPID:101-1879-0578-08
ISBN:978-7-5097-3393-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开创性第对这一经济史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王天伟
编 辑:许秀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序

 图表索引

 前言

 后记

 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中国产业形态的演变

    一、原始农业时期(史前新石器中期—夏)

    二、传统农业时期(商—西汉前期)

    三、农、工、商交会时期(西汉中期—清中晚期)

    四、机器工业时期(清晚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五、电气(现代)工业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20世纪末)

    六、现代服务业时期(21世纪以后)

   第二节 不同社会形态的产业特征

    一、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产业特征

    二、封建社会的产业特征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业特征

    四、社会主义时期产业特征

   第三节 中国古代技术发明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科技成果

    二、中国古代的工业科技成果

    三、中国古代技术发明的特征

     1.工艺技术发明的传承性

     2.工艺技术发明的渗透性

    四、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文献

     1.《考工记》是先秦主要的书籍《周礼》的第六篇

     2.《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的农业专著

     3.《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科学专著

     4.《天工开物》由明末清初的科学技术家宋应星所著

     5.《格古要论》为明代曹昭所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物鉴赏书籍

     6.《农政全书》是明代后期科学家徐光启的重要著作

     7.《营造法式》是宋代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基础上编制的一部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专业论著,后由宋将作监奉敕修编,成为规范式论著,也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建筑工程论著

    五、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外传

   第四节 中国产业演变的基本脉络

 中国古代产业

  第二章 中国古代农业

   第一节 中国古代农业起源

    一、中国古代种植业的起源

     (一)种植业栽培

     (二)中国原始农业发源地

     (三)中国原始农业的五谷栽培

      1.稻

      2.黍

      3.粟

      4.麦

      5.菽

      6.田麻

    二、中国古代养殖业的起源

    三、蚕桑业的起源

   第二节 中国古代农用工具与耕作

    一、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一)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

      1.木制耒耜

      2.石制斧铚

      3.磨盘与磨棒

     (二)传统农业时期的农用工具

      1.耒、耜

      2.斧、锛

      3.(镢)、锄

      4.铚、镰

     (三)精耕细作时期的新型农具

      1.犁

      2.耧

      3.灌溉工具

     (四)精耕细作扩展时期的农用工具

    二、古代农田耕作的演变

     (一)火耕与撂荒农作制

      1.生荒耕作制

      2.熟荒耕作制

     (二)传统农业初期的农作制度

      1.休闲和连作农作制

      2.耕作技术的进步

     (三)牛耕与代田法、区田法农作制

     (四)轮作复种耕作制

   第三节 古代农业发展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一)原始农业的形成时期

     (二)传统农业的形成时期

     (三)精耕细作的形成时期

     (四)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期

     (五)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

    二、秦汉时期的农业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发展

    四、唐至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一)唐代农业发展

     (二)五代十国时期农业发展

     (三)宋代农业发展

    五、元、明、清三朝的农业发展

     (一)元代的农业发展

     (二)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

      1.明代以来的大垦荒

      2.明清时的农业衰退与缓慢增长

      3.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第四节 中国古代农田水利

    一、大禹治水与农田水利

    二、秦汉时期的水利工程

     (一)秦时的水利工程

     (二)汉代的水利建设

    三、魏晋至唐宋时期的水利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利建设

     (二)唐代的水利建设

     (三)宋代的水利建设

    四、元明清三代的水利发展

     1.元代水利

     2.明清水利

   第五节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概述

     (一)井田制

     (二)名田制

     (三)屯田制

     (四)占田制

     (五)均田制

    二、夏、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

     (一)原始社会公有制度的解体

     (二)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

    三、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一)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1.封建国有土地所有制

      2.地主土地所有制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二)秦汉时期土地制度特征

     (三)租佃制度与雇佣制度

    四、魏晋至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

     (一)曹魏时期的屯田制

     (二)晋时的占田制

     (三)北魏均田制

      1.庶民的授田

      2.授职分田

      3.还田与买卖

      4.名存实亡的均田制

     (四)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

      1.唐代均田制的衰亡

      2.唐后期庄园的兴起和屯田制

      3.宋代的土地制度

    五、元明清三代的土地制度

     (一)元代的土地制度

     (二)明代的土地制度

     (三)清代的土地制度

  第三章 中国古代工业

   第一节 中国古代工业发展

    一、纺织业

    二、陶瓷业

    三、冶金业

    四、制盐业

    五、车船制造业

     (一)车辆制造

     (二)造船业

    六、食品制造业

     (一)酿造业

      1.酿酒

      2.酿醋

     (二)制糖业

     (三)制茶业

    七、造纸业与印刷业

     (一)造纸业

     (二)印刷业

   第二节 中国古代工业分布

    一、商周时期工业分布

    二、秦汉时期工业分布

    三、魏晋南北朝工业分布

    四、唐宋时期工业分布

     (一)冶矿及制品

     (二)制瓷业

     (三)纺织业

     (四)造纸业

     (五)造船业

     (六)制盐业

    五、元、明、清三代产业分布

     (一)矿冶业

     (二)制瓷

     (三)纺织业

     (四)制盐业

     (五)其他产业

   第三节 中国古代工业制度

    一、官府工业的初创到巩固时期

    二、民营工业的兴起

    三、民营手工业巩固发展与行会形成时期

    四、官府工业渐趋衰落与民间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中国古代商业

   第一节 中国古代商业贸易

    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形成

     (一)夏、商、周时期的商业

      1.夏代商业初始

      2.商人以商立国

      3.西周商业发展

     (二)商业与城市的产生

    二、中国古代商业从发展到第一次繁荣

     (一)春秋时代的商业

     (二)战国时代商业繁荣

     (三)自由大商人和货殖家的兴起

    三、中国古代商业的持续发展

     (一)秦汉以来的商业状况

      1.秦汉的抑商时期

      2.魏晋南北朝的商业衰退

      3.隋唐时期的商业繁荣与五代时期的商业凋敝

     (二)秦汉以来的城市发展

     (三)秦汉以来的商业政策与商业组织

      1.抑商政策的实施

      2.商业行业与商业组织

     (四)民族贸易与对外贸易

      1.民族贸易的发展

      2.对外贸易的兴起

    四、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第二次繁荣

     (一)宋元时期的商业

     (二)两宋的商业布局和行业组织

     (三)两宋时期的商业中心南移

     (四)宋元时期对外贸易

    五、明清两代新商业的兴起

     (一)集市贸易发展

     (二)边境贸易发展

     (三)海外贸易发展

     (四)商品资本与商人集团

   第二节 中国古代金融业

    一、中国古代的货币

    二、秦至唐的钱币

     (一)秦汉货币

     (二)东汉魏晋货币

     (三)南北朝和隋的货币

     (四)唐代的货币

     (五)五代十国货币

    三、宋元明清的货币

     (一)宋代货币

     (二)元代货币

      1.中统钞的发行与流通

      2.至元钞的发行与流通

      3.至大钞的发行与流通

      4.至正钞的发行与流通

     (三)明代货币

      1.明代纸币

      2.明代铜钱

      3.明代白银

     (三)清代前期的货币

    四、中国古代的信用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信用形式

     (二)秦汉时期的信用业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信用业

      1.抵押贷款

      2.“寺库”成为放贷的新主体

      3.典当借贷的兴起

     (四)隋唐五代时期的信用业

     (五)两宋及辽夏金时期的信用业

     (六)元明清(鸦片战争前)三代的信用业

      1.形式多样化

      2.职能的分化

      3.流通广泛化

   第三节 中国古代交通运输

    一、中国古代陆路运输

     (一)先秦时期的陆路运输

     (二)秦汉时期陆路运输

     (三)隋唐五代陆路运输

      1.隋唐域内交通运输

      2.隋唐的域外交通

     (四)宋元明清时陆路运输

    二、中国古代的水路运输

     (一)先秦时期水路运输

     (二)秦汉时期水路运输

     (三)隋唐五代水路运输

     (四)宋元明清水路运输

    三、中国古代的邮传

     (一)先秦时期邮传馆驿

     (二)秦汉时期邮传馆驿

     (三)隋唐五代时期邮传馆驿

     (四)宋元明清时期邮传馆驿

    四、中国古代的海上运输

     (一)中国近海交通的形成

     (二)中国古代海运航线的开辟

     (三)中国古代海上交通运输的发展

     (四)中国海运业的蓬勃兴起

     (五)禁海政策

     (六)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近代产业

  第五章 中国近代产业形成的前夜

   第一节 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

      1.纺织工业革命:产业革命的起点

      2.机器革命在其他行业的推广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征

      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技术革新开始的产业革命

      2.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纺织工业为中心的产业革命

      3.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4.第一次工业革命引发了资本主义发展周期性规律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进程

      1.电力工业的崛起

      2.通信工业的诞生

      3.石油工业的兴起

      4.汽车工业的发展

      5.化学工业的腾飞

      6.企业管理革命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

      1.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学革命引导的产业革命

      2.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重工业为中心的产业革命

      3.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现代工业的基础

    三、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3.工业革命促进了大城市的加快形成

     4.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5.工业革命促进了殖民扩张

     6.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7.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产业的形成

    一、中国近代产业形成特征

    二、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

     (一)中英贸易状况

     (二)鸦片贸易状况

    三、鸦片战争后的商埠、租界与租借地

     (一)开放通商口岸

     (二)强行划定租界

     (三)租借地

      1.澳门

      2.香港

      3.胶州湾

      4.旅顺

      5.广州、威海卫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格局

    一、经济中心北移

    二、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

     (一)洋务输入与资本流入

     (二)关税控制

    三、“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产业的影响

  第六章 中国近代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概述

    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点

    二、中国近代工业历程

    三、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贡献

   第二节 中国近代工业的形成

    一、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

    二、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的形成

    三、军工企业的创建

     (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二)金陵机器制造总局

     (三)福建船政局

     (四)天津机器制造局

    四、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建

    五、外资企业进入

    六、民族资本的兴起

    七、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初期的产权结构

   第三节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一、中国近代产业政策的建立

     (一)19世纪末清政府的产业政策

      1.振兴工商业

      2.制定新法规

      3.实施新要政

     (二)临时政府及北洋政府的产业政策

      1.兴办公司,扶持幼稚

      2.确立保息,实施奖励

      3.提倡国货,鼓励出口

      4.开放门户,招商引资

      5.改革币制,发展金融

     (三)抗战前国民党政府时期的产业政策与措施

    二、中国近代的工矿产业

     (一)民族工业企业发展

     (二)外国资本在华势力扩张

     (三)工矿产业发展

      1.轻纺工业发展

      2.化学工业发展

      3.矿冶业的发展

   第四节 日本侵华对中国近代产业发展的破坏

    一、伪满时期中国东北殖民地产业状况

     (一)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金融业的掠夺

     (二)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工业、交通业的掠夺

     (三)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农业的掠夺

    二、沦陷区产业的损失和被掠夺

     (一)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中国工业损失

     (二)日本对占领区工业的掠夺

      1.军管

      2.委托经营

      3.日中合办

      4.租赁企业

      5.收买企业

    三、国统区产业发展变化

     (一)工业区位布局变化

     (二)“公营”企业的主导

     (三)重工业发展加快

     (四)现代工业的萌芽与抗战中的产业发展

     (五)国统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四、解放区产业基础的建立

  第七章 中国近代金融运输及商业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发展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一)外国在华银行机构的设立与扩张

      1.外国银行的设立

      2.外国银行的涌入潮

      3.外国银行在华的业务领域

      4.金融风暴对外国银行的影响

     (二)中国资本银行的产生

      1.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银行的产生

      2.户部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设立

      3.私人资本银行的兴起

      4.清末的官银号

     (三)中国近代钱庄与票号

      1.中国近代钱庄的发展

      2.票号

    二、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金融业发展

     (一)外国银行团的组成与“善后大借款”

     (二)金融机构的发展

      1.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2.“南三行”、“北四行”和“江浙财团”

      3.华资银行业务发展

     (三)金融市场的建立

      1.拆借市场正式形成

      2.证券市场畸形发展

      3.票据贴现市场萧条

      4.外汇市场交易兴盛

      5.保险业发展

    三、南京政府时期的金融业

     (一)“四行两局”的建立

     (二)民族资本金融的发展与传统金融的衰落

     (三)金融中心的强化与金融市场的活跃

     (四)废两改元与币制改革

   第二节 中国近代运输业的发展

    一、铁路运输业

     (一)近代铁路发展概况

      1.中国建成的第一条铁路

      2.第一次筑路高潮(1895~1911年)

      3.第二次筑路高潮(1932~1937年)

      4.近代铁路管理

     (二)帝国主义对中国铁路的控制

     (三)近代中国铁路运输结构

    二、轮船航运业

     (一)轮船招商局

     (二)轮船运输业兴起

     (三)航路与航线概况

     (四)中国运输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

    三、邮政邮电业

     (一)近代邮政业发展

      1.邮局的设立

      2.邮政的创办

      3.邮政业务发展

     (二)电信业发展

      1.有线电报

      2.无线电报

      3.电话

    四、航空业

   第三节 中国近代商业的发展

    一、贸易垄断制度与近代中国商业兴起

     (一)洋行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式商业

     (三)官僚资本商业

    二、国统区与沦陷区的商业统制

     (一)国民政府的商业统制

      1.外汇统制

      2.物资管制

      3.专卖制度

      4.物价限制

     (二)日本对占领区的商业统制

      1.日本侵略者对东北的商业统制

      2.日本侵略者对华北、华东的商业统制

    三、国统区市场的崩溃

  第八章 中国近代农业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的农业

    一、辛亥革命前的土地制度

     (一)民田

     (二)官庄

     (三)官田

     (四)屯田

     (五)宗田

     (六)荒地

    二、辛亥革命前的土地分配

    三、帝国主义对民田的侵夺

     (一)帝国主义对铁路沿线民田的侵夺

     (二)帝国主义对教会土地的侵夺

    四、辛亥革命前的农业发展状况

     (一)农业工具的生产方式

     (二)耕地面积

     (三)水利建设

     (四)农业林木

     (五)农业生产力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

    一、军阀大地主阶层的出现

    二、土地的集中

     (一)圈占新垦区

     (二)巧取豪夺

    三、帝国主义对农田侵夺的加剧

     (一)帝国主义对农田的侵夺状况

     (二)帝国主义侵夺农田的方式

    四、北洋政府农业发展状况

     (一)生产工具

     (二)生产技术

     (三)生产力水平

    五、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措施

     (一)推广农利

     (二)颁布选种办法

     (三)推广和改良蚕丝和茶产

     (四)改良茶产

     (五)推广植棉

     (六)发展工业原料作物及畜牧业

   第三节 中国近代农业分布

    一、近代的农业区域化趋势

    二、棉花的区域化

    三、蚕桑区域化

    四、烟草区域化

    五、大豆、花生区域化

    六、稻、麦区域化

   第四节 中国近代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一、中国近代商品化程度

    二、农产品流通范围的扩大趋势

    三、农村商品经济增长

     (一)茶叶生产

     (二)甘蔗和蓝靛生产

     (三)蚕桑业发展

     (四)棉花种植业发展

     (五)烟草种植业发展

     (六)豆类生产的发展

     (七)其他

   第五节 南京政府以来的农业衰退

    一、沦陷区农业生产遭受的破坏

     (一)日本侵华期间对农业的破坏

     (二)日本侵华期间对占领区的掠夺

     (三)日本在占领区的农业活动

    二、国统区农业的衰退

     (一)国民政府农业机构的调整

     (二)西南、西北地区的开垦与农业发展

     (三)国统区的农业科技发展

     (四)国统区的水利建设

     (五)国统区农业的衰落

      1.战争动摇了农业根基

      2.农村劳动生产力的破坏

      3.农业生产的下降

    三、解放区农业发展

     (一)抗日战争胜利前的苏区农业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农业发展

      1.国民党进攻解放区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2.自然灾害对解放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3.解放区的水利建设

      4.解放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5.解放区农业发展

 中国现代产业

  第九章 中国现代产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经济制度变革对产业发展进程的影响

   第二节 经济制度变革对产业发展路径的影响

    一、自力更生的发展路径

    二、对外开放的发展路径

    三、四次对外开放比较

   第三节 经济制度变革对中国产业地位的影响

    一、中国产业落后的三个重要时期

    二、中国产业落后的制度因素

    三、中国现代产业发展的奇迹

   第四节 经济制度变革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第五节 经济制度变革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不同时期工业化产业结构特征

    二、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

     (一)现代工业化进程特点

     (二)现代工业化发展特征

     (三)现代工业化的主导产业

    三、现代中国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

   第六节 人口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第十章 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过渡时期国有企业主导地位的形成

     (一)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二)征用、代管和征购外国资本企业

     (三)解放区的公营企业

    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公有制的建立

     (一)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高级形式

      1.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2.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3.公私合营的优越性

     (二)合作社——对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的高级形式

     (三)农业合作化——对个体农业改造的高级形式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统一财政经济工作

    二、实行国民经济计划管理

     (一)计划制度与计划体系的建立

     (二)国家年度计划

     (三)国家五年计划

     (四)各部门计划

    三、产供销集中管理的模式

     (一)工业领域产供销计划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1.产供销的初级计划管理模式

      2.工业企业高度的计划管理

     (二)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

   第三节 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体系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产业发展设想

     (二)“一五”计划确定的产业发展目标

     (三)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建立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大产业建设项目的布局

     (一)产业布局的因素

      1.军事国防的需要

      2.区域均衡发展的考虑

      3.资源、运输指向

      4.产业安全的考虑

     (二)建国初期156个重大工业项目的分布

      1.区域之间分布

      2.省市与城市间的分布

     (三)其他限额以上工业项目的分布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

    一、恢复时期的产业发展

     (一)交通运输的恢复和发展

     (二)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三)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四)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二、“一五”时期的产业发展

     (一)现代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1.新工业部门的建立

      2.重点产业新增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3.工业布局的调整

     (二)设计创新人才骨干队伍的建立

     (三)“一五”时期的产业结构

      1.三次产业结构

      2.工业内部结构

      3.服务业内部结构

      4.“一五”时期二、三产业的所有制结构

     (四)“一五”时期的产业发展

  第十一章 中国现代产业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曲折的产业发展之路

    一、20年产业发展路线的偏离

     (一)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二)产业波动幅度偏大

     (三)资源的过度浪费

      1.“大跃进”带来的大浪费

      2.“文革”中的产业衰退

    二、艰难环境中的产业发展

     (一)农田水利建设

      1.大江大河的治理

      2.基本农田水利建设

      3.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二)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基础工业的发展

      2.电子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三)国防科技尖端技术的突破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技术设备引进高潮

     (五)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第二节 经济体制和产业发展的方针

    一、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一)单一公有制的建立

      1.手工业和商业合作组织的全民化

      2.公私合营企业转为国营企业

      3.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和调整

      1.强化计划经济管理部门

      2.加强国内市场的统一管理

      3.计划管理体制的完善过程

    二、20世纪60~70年代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政策

     (一)总路线和“大跃进”

      1.总路线

      2.“大跃进”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产业发展方针

      1.工业“以钢为纲”的方针

      2.农业“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

      3.“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针

      4.“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第三节 1958~1977年的产业结构

    一、“三线”建设与内地工业发展

    二、产业结构的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二)工业内部结构

      1.轻重工业结构

      2.重工业内部结构变化

      3.轻工业内部结构变化

     (三)各种经济类型结构

     (四)工业主要行业结构

     (五)主要工业产品变化

  第十二章 中国现代产业发展的历史转折

   第一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立

    一、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的战略目标

    二、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第二节 20世纪80~90年代的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的前奏

    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三、经济特区的设立

    四、沿海城市的开放

    五、加工贸易的兴起

    六、扩大利用外资

   第三节 20世纪80~90年代的体制改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三、流通体制改革

     (一)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二)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改革

     (三)商业企业改革

    四、国有企业改革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阶段

      1.国有企业改革初期的让利放权

      2.国有企业改革初期的多种形式

     (二)国有企业改革创新阶段

      1.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

      2.加快推进股份制和公司制改革

    五、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一)个体、私营经济地位的提高

     (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六、财税、金融、投资、物价体制改革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1.财政包干体制

      2.20世纪90年代分税财政体制

      3.税制改革

     (二)计划投资体制改革

     (三)金融体制改革

      1.构建新的金融体系

      2.开放金融市场

      3.建立宏观调控体系

      4.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四)物价管理体制改革

      1.理顺价格关系

      2.改革价格管理体制

      3.价格调控体系的建立

   第四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产业发展

    一、改革开放时期的产业发展

     (一)改革开放时期产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二)新兴工业的兴起

      1.家电产品的涌入和发展

      2.以通信产品和计算机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时代的到来

     (三)四大支柱产业的形成

     (四)对外贸易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产业结构

     (一)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二)工业内部结构

      1.工业产值结构特点

      2.经济成分结构变化特点

      3.工业产值区域分布变化

    三、产业发展中的周期性波动

     (一)第一个周期(1977~1981年)

     (二)第二个周期(1982~1986年)

     (三)第三个周期(1987~1990年)

     (四)第四个周期(1991~2000年)

  第十三章 中国现代产业的振兴

   第一节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一)“入世”承诺

     (二)政策法规调整

     (三)产业影响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

     (二)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

      1.大规模的企业重组

      2.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税费改革

      3.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

   第二节 中国产业振兴时代的到来

    一、新世纪前11年产业发展概况

    二、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

     (一)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突飞猛进

     (三)装备制造业的振兴

    三、新兴服务业的不断涌现

     (一)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二)新兴产业发展

      1.物流业的发展

      2.旅游业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发展

      4.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5.金融衍生业务迅猛发展

     (三)传统服务业出现新的提升

      1.交通运输业的新一轮发展期

      2.房地产业的黄金发展期

    四、对外贸易的加速发展期

     (一)对外贸易基本情况

     (二)进出口贸易发展特点

     (三)全球金融危机中的进出口贸易

     (四)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

   第三节 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初期的产业结构

    一、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二、工业内部结构变化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

    四、不同经济类型结构变化

   第四节 走向新的工业文明

    一、传统工业文明的代价

     (一)科学家的警告

     (二)传统工业文明对生态的破坏

      1.全球的生态破坏

      2.中国的生态破坏

     (三)传统工业文明带来的生存环境危机

      1.全球的生存环境危机

      2.中国的生存环境危机

     (四)中国经济赖以增长的条件

     (五)传统工业文明与生命健康

    二、中国的新工业文明

     (一)新工业文明内涵

     (二)新工业文明的发展观

      1.“物本化”与“增长优先”的发展观

      2.“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

      3.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三、中国的产业转型

    四、新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

     (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新模式和发展方式

     (二)创新驱动生成新的微制造模式

     (三)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四)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五)新工业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第十四章 中国现代产业在世界中的地位

   第一节 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一、日本的经济发展“奇迹”

    二、韩国的经济发展“奇迹”

    三、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奇迹”

    四、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

     (一)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中国时代

     (二)正在延续的中国产业发展奇迹

     (三)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产业在世界的地位

    一、经济总量的国际地位

    二、中国贸易的国际地位

     (一)货物贸易进出口

     (二)中国的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

     (三)外商直接投资地位

    三、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

     (一)钢铁行业

     (二)有色金属行业

      1.铅的国际地位

      2.铜的国际地位

      3.铝和铝产品的国际地位

      4.其他有色金属的国际地位

     (三)石油化工行业

     (四)机械电子行业

      1.机械行业的国际地位

      2.电子行业的国际地位

     (五)轻工行业

      1.家电产品的国际地位

      2.纺织品的国际地位

      3.轻工产品的国际地位

    四、中国农业的世界地位

   第三节 中国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一、“中国制造”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

    二、产业创新能力薄弱

    三、资源环境约束增强

     (一)土地和水资源的约束

     (二)环境的约束

     (三)能耗的约束

     (四)再生资源利用率低

    四、企业规模不足与集中度较低

     (一)石油行业

     (二)化工行业

     (三)建材行业

     (四)医药行业

  第十五章 中国现代产业分布

   第一节 中国经济区域演变

    一、经济区域行政化时期

    二、经济区域战备化时期

    三、经济区域战略化时期

     (一)经济区域战略性划分

     (二)区域经济战略性划分依据

     (三)中国综合经济区域划分

    四、主体功能区划的尝试

     (一)优化开发区域

     (二)重点开发区域

     (三)限制开发区域

     (四)禁止开发区域

   第二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一)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现状

     (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的功能区域

      1.图们江区域

      2.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区域

      3.两带一区

    二、东部率先区域

     (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1.经济特区

      2.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定位

      3.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4.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5.珠三角新的增长极——横琴新区

     (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

     (四)天津滨海新区

     (五)东部率先的其他重要区域

      1.江苏沿海地区

      2.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

      3.河北沿海地区

      4.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5.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6.海南国际旅游岛

    三、西部大开发区域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西部地区重点区域

      1.成渝经济区

      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3.关中—天水经济区

      4.新疆、西藏区域

    四、中部崛起区域

     (一)中部崛起战略

     (二)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1.武汉城市圈

      2.长株潭城市群

      3.皖江城市带

      4.中原经济区

      5.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第三节 中国城市群发展格局

    一、中国的城镇集群

    二、中国的城市群

     (一)20世纪80~90年代沿海城市群的兴起

     (二)21世纪各地城市群的发展

     (三)中国城市群规模差异

   第四节 产业的区域分布

    一、工业在省市间的分布

    二、主要行业分布

     (一)纺织业分布

     (二)石油加工及炼焦加工业分布

     (三)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分布

     (四)化学纤维制造业分布

     (五)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布

     (六)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布

     (七)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布

     (八)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分布

     (九)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布

     (十)资源类产品、有色金属和建材制品业的分布

    三、中国产业分布的特点

     (一)开发区成为产业集聚的支点

     (二)产业园区化趋势

     (三)产业集中度偏低

    四、中国区域产业功能的提升

     (一)东部地区产业定位

      1.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定位

      2.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定位

      3.京津冀地区发展定位

     (二)东北地区产业功能定位

     (三)中部地区产业定位

     (四)西部区域的产业定位

      1.国家重点综合能源基地

      2.国家资源深加工基地

      3.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

      4.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5.特色农牧产品加工基地

  第十六章 中国现代产业发展趋势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

    一、城市化发展进程成为服务业广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服务业处于加快上升阶段

    三、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分离出来的部门大多为服务业

     (一)加工制造服务化

      1.加工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联系

      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

     (二)生活活动社会化

     (三)衍生产业和产业的融合化

     (四)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新型服务业态迅速兴起

     (五)服务贸易成为重要的增长点

   第二节 现代制造业发展趋势

    一、产业扩张期的投资饥渴与产业的压迫性转移

    二、中国工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三、新能源、新材料、新资源将成为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四、先进制造技术的普遍推广

    五、制造业发展的绿色化趋势

   第三节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农业生产模式的工业化

    二、现代农业成为生物技术的主导领域

    三、农业生产服务的社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一)美国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

     (二)日本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三)欧洲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四、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特色化

   第四节 现代产业布局趋势

    一、产业发展集群化趋势

    二、产业发展区域化趋势

     (一)产业向城市群集中的趋势

     (二)中心城市产业集中度变化趋势

     (三)地区间产业结构仍处趋同阶段

    三、产业发展园区化趋势

     (一)高科技产业园区

     (二)生态产业园区

     (三)中小企业发展园区

     (四)团地模式的园区

    四、产业布局指向变化趋势

     (一)产业布局的要素与指向

     (二)中国产业布局指向变化趋势

      1.产业布局指向优先的差异缩小

      2.产业布局指向个性化趋势

   第五节 现代产业组织状态趋势

    一、垄断行业改革的艰巨性

     (一)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垄断

     (二)电力行业垄断

     (三)电信行业垄断

     (四)邮政业的垄断

     (五)钢铁行业的垄断

     (六)银行业的垄断

     (七)市政公用行业垄断

    二、市场集中分化的趋势

     (一)市场集中度

     (二)我国制造业集中度总体情况

     (三)从过度竞争到有序竞争,再到高度集中的趋势

      1.家电行业

      2.汽车行业

      3.食用油行业

      4.乳品行业

      5.饮料行业

    三、企业规模结构的两极化趋势

     1.企业寡断程度的提高

     2.小型企业的无界扩大

    四、产业国际化的趋势:被动引进转向主动扩张

研究历史,为的是更好地了解现在,把握未来。《中国产业发展史纲》浓缩了中国7000多年产业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总结归纳了中国产业发展衍生的特点和一般性规律,提炼出现代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基因和变异的元素。《中国产业发展史纲》在浩繁的史籍资料和大量的考古发现中,梳理出中国产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归纳出中国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中国产业发展史纲》是目前系统阐述中国产业综合发展历史的首部专著,为以后学界深入研究中国产业发展历史开了先河。《中国产业发展史纲》对现代产业规划设计、编制有参考、有指导,对经济史学者的研究、产业经济专业的教学有借鉴、有帮助,对产业部门管理者的知识积累和扩展思路,亦有裨益。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8](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9](唐)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0](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2](唐)令狐德棻等.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13](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4](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5](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6](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9](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0](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1](元)脱脱等.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2](元)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3](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4](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5](清)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6](战国)韩非.韩非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27](晋)常璩.华阳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8](战国)墨翟.墨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9](战国)荀子.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0](战国)管仲.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1](清)王筠.夏小正正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2](战国)孟子.孟子[M].上海:上海铸记书局,1912.

[33](春秋)左丘明.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4](春秋)孔丘.尚书[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35]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6]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7](春秋)左丘明.春秋左传[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38](西周)周公旦.周礼[M].上海:中华书局.

[39](春秋)孔丘.诗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40](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1](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2](明)曹昭.格古要论[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3](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4](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M].三秦出版社,2008.

[45](宋)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6](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7](宋)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8](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9](汉)杨孚.异物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

[50](战国)屈原,宋玉.楚辞[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5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

[52](唐)陆羽.茶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3](清)董天工.武夷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54](宋)苏易简.文房四谱[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55](晋)稽含.南方草木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56](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57](宋)吴自牧.梦粱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58](宋)李觏.李觏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9](汉)桓宽.盐铁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60](战国)庄周.庄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61](汉)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2](商)姬昌.易经[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

[63](汉)应劭.风俗通义[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

[64](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5](唐)孙樵.孙樵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

[66](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7](汉)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68](唐)孔颖达.大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9](宋)王溥.五代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0](宋)范大成.吴郡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1999.

[71](清)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2](宋)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3](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4](宋)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75](宋)周去非.岭外代答[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76](宋)李诫.营造法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7](宋)赵汝适.诸蕃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78](明)谢肇淛.五杂俎[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79](明)[意大利]利玛窦.乾坤体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0](明)[德]邓玉函等.远西奇器图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81](明)[德]熊三拔.泰西水法[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2](明)徐光启.农政全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83](清)陈立.白虎通义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84]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5]吴锐等.古史考[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86]张大可.三国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87]许衍灼.中国工艺沿革史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

[88]〔日〕安原美佐雄.支那之工业与原料[M].上海:上海日本人实业协会,1919.

[89]杨宽.中国土法冶铁炼钢技术发展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

[90]苏东坡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91]考古学报[J].中国考古杂志社.

[92]考古[J].中国考古杂志社.

[93]文物[J].中国文物出版社.

[94]李峰.明实录—大同史料汇编[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95]王天伟.中长期规划编制[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8.

[96]王天伟.中国产业发展之路[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10.

[97]王天伟.产业发展之路[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10.

[98]王天伟.田园城市层级说对“三规合一”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J].现代财经,2010(1).

[99]王天伟.天津滨海新区服务外包业发展战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1).

[100]王天伟.京津冀产业竞合战略分析[J].天津经济,2011(1).

[101]王天伟.天津市科技服务业竞争力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2).

[10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M].北京:三联书店,1957.

[103]汪海波.现代产业经济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

[104]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05]吴慧.中国古代商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06]吴慧.新编简明中国度量衡通史[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

[107]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

[108]丘光明.中国古代度量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09]范文澜.中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0]范文澜.中国近代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11]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2]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M].北京:三联书店,1961.

[113]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14]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115]汪敬虞.十九世纪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洋行[J].历史研究,1994(1).

[116]史敬棠等.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M].北京:三联书店,1962.

[117]汪海波.中国现代产业经济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

[118]倩华等.七年来我国私营工商的变化(1949~1956年)[M].北京:财经出版社,1957.

[119]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1953~1957)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59.

[120]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21]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122]孔令仁.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123]史全生.中华民国经济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124]岳琛.中国农业经济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25]俞德浚.中国果树分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9.

[126]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69.

[127]卜慕华.我国栽培作物来源的探讨[J].中国农业科学,1991(4).

[128]朱国祯.皇明史概.皇明大事记[M].台北:学海出版社,1984.

[129]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30]祝慈寿.中国古代工业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131]白寿彝.中国交通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132]陈安仁.中国农业经济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133]王孝通.中国商业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134]姚遂.中国金融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35]中国经济史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

[136]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37]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

[138]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87.

[139]冯开文、李军主编.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140]陈振汉.明末清初(公元1620~1720年)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地租和土地集中[A].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上海:三联书店,1957.

[141]贺长岭,盛康.皇朝经世文编[M].扬州:江苏广陵书社,2011.

[142]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彚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43]吴承明.现代化与中国十六、十七世纪的现代化因素[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4).

[144]张星烺译.马可波罗游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45]〔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4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7]〔德〕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版,1956.

[148]〔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版,1959.

[149]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50]〔苏〕卢森贝.资本论注释[M].上海:三联书店,1975.

[151]〔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52]〔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153]〔美〕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54]〔德〕W.洛特马勒.栽培植物历史上的几个问题[J].植物学报,1954(9).

[155]〔美〕德.希.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1936~1968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156]〔美〕麦克法夸尔,[美]费正清编,俞金戈等译.剑桥中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57]〔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58]〔法〕沙畹.西突厥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59]〔美〕梅奥.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60]〔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61]〔美〕大卫·皮尔斯著,张丽等译.绿色经济的蓝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62]Lin,J.Y.,1995,“The Needham Puzzel:Wh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Did Not Originate in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41:269-92.

[163]Maddison,Angus,1998,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OECD.

[164]Richardson,Philip.Economic Change in China c. 1800-1950.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165]〔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66]〔苏〕尼·康·卡拉达耶夫.经济学说史讲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

[167]〔美〕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68]〔美〕霍利斯·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169]〔美〕威廉·福格特.生存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70]〔美〕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71]〔美〕W.里昂惕夫,A.卡特,P.佩特里.世界经济的未来[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8.

[17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73]〔美〕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74]〔法〕弗郎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75]〔美〕来斯特.R.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

[176]〔英〕达德利·西尔斯.发展的意义[J].国际发展评论,第6卷第4期.

[177]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17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的新战略[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

[179]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80]倩华,梁思达等.七年来我国私营工商业的变化[M].北京:财经出版社,1957.

[18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事辑要(1949~1985年)[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7.

[182]樊亢,宋则行.外国现代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83]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184]国家经贸委.中国工业五十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85]郑新立.中国支柱产业振兴方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186]郑友揆等.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史实与评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187]邓子恢.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N].人民日报,1959年10月18日.

[188]范慕韩.世界经济统计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89]国民经济统计提要1949~197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

[190]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1.

[191]中国工业交通能源50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192]邹东涛.发展和改革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93]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94]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95]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96]李鹏.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97]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8]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9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00]2009年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01]中国工业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2010.

[202]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03]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04]国际统计年鉴201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05]余东华.中国家电行业的市场集中:从过度竞争到有效竞争[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206]中国食品工业年鉴[M].北京: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出版社,2002~2007.

[207]中国汽车工业年鉴[M].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出版社,2000~2008.

[208]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09]李铁城.联合国的历程[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210]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年来的伟大成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211]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52.

[212]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事辑要(1949~1985)[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7.

[21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15]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1949~197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

[216]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

[217]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和改造[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

[218]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21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20]伟大的十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59.

[221]当代中国的农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222]当代中国的铁道事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23]柳随年,吴群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1949~1983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224]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25]周太初.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26]董辅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27]张卓元等.20年经济改革: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228]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29]中国大中型企业改革与发展之路[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230]历年中国经济年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31]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3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33]中国银行网数据库[DB].

[234]中国贷款网数据库[DB].

[235]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DB].

[236]世界银行数据库[DB].

[23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DB].

[238]国际钢铁协会数据库[DB].

[239]ILZSG数据库[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