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90

中国云南与越南的青铜文明图书

Bronze civilization in Yunnan, China and Vietnam

SSAPID:101-1871-1658-81
ISBN:978-7-5097-4227-3
DOI:
ISSN:

[内容简介] 这是对中国云南与越南青铜时代文化进行综合研究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作者以早期文明起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为主线,梳理了中国云南和越南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最后到铁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尝试将云南及越南青铜时代的各文化进行了考古学的分区及分期研究,书中还首次尝试对两地青铜文化起源的年代及生计模式、宗教祭祀礼仪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就中

相关信息

丛书名: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
作 者: 李昆声 陈果
编 辑:王玉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结论

 “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系列”编委会

 总序

 绪论

  第一节 中国云南与越南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 中国云南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中国云南与越南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一 中国云南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一)滇池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滇池地区新石器遗址的分布

     2.滇池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

      (1)陶器

      (2)石器

     3.滇池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

    (二)滇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滇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与典型遗址的分析

     2.关于滇东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分析和讨论

    (三)滇东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四)滇南、西双版纳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五)金沙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金沙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

     2.金沙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与年代

    (六)洱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洱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分布

     2.洱海地区新石器的典型遗址

    (七)澜沧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八)滇西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二 越南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一)河江文化

    (二)梅波文化

    (三)下龙文化

    (四)琼文文化

    (五)石采文化

    (六)灰飘(湖)文化——BAU TRO文化

    (七)扁湖文化(海洋湖文化)

  第三节 中国云南文明起源的考古学观察

   (一)滇西北地区

   (二)滇池地区

   (三)滇东北地区

  第四节 越南古代文明起源的考古学观察

 第一章 中国云南青铜文明的谱系

  第一节 中国云南青铜时代文化的分期

   一 云南青铜时代早期文化

    (一)遗址和墓葬

     1.剑川县海门口遗址第二期和第三期前段、中段

     2.剑川县鳌凤山墓地第一期

     3.大理市银梭岛遗址第二、第三期

     4.德钦县纳古墓地

     5.香格里拉县石棺墓地

     6.鲁甸县野石山遗址

     7.耿马县石佛洞遗址

     8.昆明王家墩村遗址

    (二)考古学文化特征与年代

   二 云南青铜时代中期文化

    (一)遗址和墓葬

     1.剑川县海门口遗址第三期后段

     2.剑川县鳌凤山墓地第二期

     3.大理市银梭岛第四期

     4.德钦县永芝、石底墓地

     5.宁蒗大兴镇墓地

     6.楚雄市万家坝墓地

     7.楚雄市张家屯、大海波墓地

     8.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

     9.祥云县大波那木椁墓

     10.曲靖市珠街乡八塔台与越州镇横大路墓地第一期

     11.曲靖潇湘乡平坡墓地第一期*

    (二)考古学文化特征和年代

   三 云南青铜时代晚期文化

    (一)遗址和墓葬

     1.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滇国贵族墓地第一期后段及第二期

     2.曲靖横大路墓地第二、第三期

     3.曲靖八塔台墓地第二、第三期,潇湘平坡第二、第三期

     4.昆明羊甫头墓地第二、第三期

     5.营盘村墓地甲组

     6.元江县洼垤打篙陡青铜时代墓地*

    (二)考古学文化特征和年代

   四 云南铁器时代早期文化

    (一)遗址和墓葬

     1.晋宁石寨山墓地第二次发掘Ⅲ、Ⅳ类墓葬,第四次发掘全部,第五次发掘M71

     2.江川李家山墓地第一次发掘第二、第三类墓葬,第二次发掘第二、第三期遗存

     3.昆明羊甫头墓地滇文化第四期和汉式墓葬早期

     4.晋宁金砂山墓地

     5.呈贡龙街石碑村墓地第一次发掘第三期、第二次发掘第二期

     6.泸西石洞村、大逸圃墓地

      (1)石洞村墓地第二期

      (2)大逸圃墓地第二、第三期

     7.曲靖八塔台与横大路墓地第四期*

     8.曲靖潇湘平坡墓地第四期*

     9.个旧黑玛井墓地*

    (二)考古学文化特征与年代

  第二节 云南青铜时代文化的分区

   一 滇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

    (一)发现与分布

    (二)重要遗址和墓葬

     1.剑川海门口遗址

      (1)剑川海门口遗址的第一、第二次发掘

      (2)剑川海门口遗址的第三次发掘

     2.剑川鳌凤山墓地

     3.德钦县永芝、纳古、石底墓地

      (1)德钦永芝墓地

      (2)德钦纳古墓地

      (3)德钦石底墓地

     4.永胜金官龙潭墓地青铜器

     5.宁蒗大兴镇墓地

     6.香格里拉县石棺墓地

     7.鹤庆县黄坪墓地

    (三)考古学文化特征

     1.墓葬形制与遗址

     2.文化面貌

   二 洱海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

    (一)分布与发现

    (二)重要遗址和墓葬

     1.大理海东银梭岛遗址

      (1)第二期文化遗存

      (2)第三期文化遗存

      (3)第四期文化遗存

     2.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

    (三)考古学文化特征

     1.银梭岛类型

     2.大波那类型

     3.苴力类型

   三 滇西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

    (一)发现与分布

    (二)重要遗址和墓葬

     1.昌宁坟岭岗青铜时代墓地

     2.腾冲张家寨土坑墓

     3.云龙县坡头青铜器窖藏

     4.永平仁德青铜器窖藏

     5.其他相关的发现

    (三)考古学文化特征

   四 滇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

    (一)分布与发现

    (二)重要遗址和墓葬

     1.耿马石佛洞遗址

     2.龙陵大花石遗址

     3.云县曼干遗址

     4.景谷大丙屯遗址

     5.景谷南北渡遗址

     6.施甸团山窝遗址

    (三)考古学文化特征

   五 滇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

    (一)发现与分布

    (二)重要遗址和墓葬

     1.个旧石榴坝青铜时代墓葬*

     2.个旧黑玛井墓地*

     3.元江县洼垤打篙陡青铜时代墓地*

     4.蒙自鸣鹫青铜时代墓地*

     5.泸西石洞村墓地*

     6.泸西大逸圃墓地*

     7.个旧冲子皮坡冶炼遗址*

     8.红河阿底坡青铜时代遗址*

     9.个旧阿邦墓地*

     10.弥勒县过洞村墓地*

     11.个旧标杆坡青铜时代地点*

     12.金平龙脖河青铜冶炼遗址*

     13.采集点及窖藏*

    (三)考古学文化特征

   六 滇东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

    (一)发现与分布

    (二)重要遗址或墓葬

     1.广南牡宜东汉墓(见图1-54)*

     2.广南牡宜白崖脚青铜时代墓地*

     3.广南县八宝乡等地的青铜时代地点

     4.麻栗坡县各青铜时代地点

     5.阿娥新寨窖藏

     6.文山、丘北、砚山、马关等县的青铜时代地点和墓葬

    (三)考古学文化特征

     1.特色代表遗物——铜鼓

      (1)万家坝型铜鼓

      (2)石寨山型铜鼓

   七 滇池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

    (一)发现与分布

    (二)重要遗址和墓葬

     1.晋宁石寨山*

     2.江川李家山

     3.昆明羊甫头*

     4.呈贡天子庙*

     5.安宁太极山*

     6.呈贡龙街石碑村

     7.澄江金莲山*

     8.呈贡小松山

     9.昆明上马村五台山

     10.昆明大团山

     11.昆明王家墩

     12.玉溪刺桐关

     13.江川团山

    (三)重要文化特征*

     1.墓葬形制与遗址

     2.文化面貌

   八 滇中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

    (一)发现与分布

    (二)重要遗址和墓葬

     1.楚雄市万家坝墓地

     2.楚雄市张家屯墓地

     3.楚雄市大海波

     4.牟定县琅井

     5.禄丰县广通镇甸尾村

     6.姚安县营盘山

     7.姚安县新街

     8.其他零星地点

    (三)考古学文化特征

     1.墓葬形制

     2.考古学文化特征

   九 滇东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

    (一)发现与分布

    (二)重要墓葬

     1.八塔台和横大路墓地

     2.潇湘平坡墓地

    (三)文化特征

     1.墓葬形制

     2.文化面貌

   十 滇东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

    (一)分布与发现

    (二)重要遗址和墓葬

     1.昭通马厂遗址

     2.昭通闸心场遗址

     3.昭通营盘遗址

     4.鲁甸县野石山遗址

     5.昭通黑泥地遗址

     6.昭通白沙地墓地*

     7.昭通水井湾文家老包墓地*

     8.洞穴遗址

    (三)考古学文化特征

     1.闸心场—马厂类型

     2.营盘村甲组类型

     3.营盘村乙组类型

 第二章 越南青铜文明的谱系

  第一节 越南北部的青铜时代文化

   一 越南北部的青铜时代早期文化

    (一)红河流域的青铜时代早期文化

     1.冯原文化

      (1)发现与分布

      (2)遗址的分布和主要类型

      (3)文化内涵及特征

      (4)各国学者关于冯原文化的争论

      (5)冯原文化的属性分期和年代

     2.马栋丘—猪仔丘遗存

      (1)发现与分布

      (2)文化特征

      (3)生活状况与年代

    (二)马江流域的早期青铜文化

     1.仙足丘—东块遗址

      (1)仙足丘遗址

      (2)东块遗址

     2.华禄文化

      (1)典型遗址的介绍

      (2)文化特征

     3.拜曼遗址

      (1)拜曼遗址

      (2)构丘遗址

    (三)嘎江流域的早期青铜文化

     1.殿岗遗址

     2.文化特征

   二 越南北部青铜时代中期文化

    (一)红河流域的青铜时代中期文化

     1.桐荳文化

      (1)发现与分布

      (2)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

      (3)桐荳文化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征

      (4)桐荳文化的年代

     2.椚丘文化

      (1)椚丘文化的分布

      (2)椚丘文化的文化特征

      (3)椚丘文化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4)椚丘文化的年代学研究

    (二)马江流域的青铜时代中期文化

     1.葵渚遗址

     2.同暗遗址

    (三)嘎江流域的青铜时代中期文化

   三 越南北部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文化

    (一)发现及其分布

     1.发现过程与研究综述

     2.分布

      (1)东山文化遗址的分布

      (2)东山文化的遗址类型

    (二)东山文化的主要类型

     1.红河类型(以古螺城遗址为例)

     2.马江类型(以东山遗址为例)

     3.嘎江类型(以鼎乡遗址为例)

    (三)重要遗址

     1.古城址

     2.居住遗址

      (1)荣光遗址

      (2)东山遗址

      (3)富厚遗址

      (4)弘里遗址

      (5)越池遗址

     3.手工作坊遗址

      (1)绍阳遗址

      (2)东岭遗址群

     4.墓葬遗址

      (1)嘎村遗址的墓地

      (2)绍阳遗址的墓地

      (3)鼎乡墓地

    (四)发现的重要器物

    (五)东山文化发展阶段与年代的讨论

  第二节 越南中部及中南部的青铜时代文化

   一 发现与分布

   二 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

   三 砂黄文化的特征和年代

  第三节 越南东南沿海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

   一 研究状况

   二 重要遗址

    (一)龟小岛遗址

    (二)铁桥遗址

    (三)渡头遗址

    (四)盖万遗址

    (五)笃庙遗址

    (六)安山遗址和山渠遗址

    (七)平多遗址

   三 东南沿海地区青铜文化的特征

    (一)玉石器和水晶器

    (二)陶器

    (三)青铜器

    (四)墓葬形式

   四 发展阶段及年代

 第三章 中国云南与越南青铜时代的农业、宗教祭祀礼仪和青铜器之比较研究

  第一节 关于中国云南与越南青铜文化起源的年代学研究

   一 中国云南的青铜时代开始时间的研究

   二 越南的青铜时代开始时间的研究

    (一)越南北方青铜时间开始时间的研究

    (二)越南中部及中南部青铜时代开始时间的研究

    (三)越南南部和东南部地区青铜文化开始时间的研究

  第二节 青铜时代之农业比较

   一 中国云南青铜时代的农业

   二 越南青铜时代的农业

    (一)越南青铜时代北部地区的农业

     1.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

      (1)冯原文化及猪仔丘—马栋丘遗存时期的农业(红河流域)

      (2)仙足丘—东块、拜曼遗存和华禄文化时期的农业(马江流域)

      (3)殿岗遗存时期的农业(嘎江流域)

     2.青铜时代中期

      (1)桐荳至椚丘文化时期(红河流域)

      (2)葵渚遗存时期(马江流域)

      (3)清化省山陵地带的青铜文化时期

      (4)鸣臻遗存时期(嘎江流域)

      (5)义静山区的青铜文化时期

     3.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初期——东山文化时期

    (二)越南中部偏南地区和南部地区青铜时代的农业

    (三)东南部沿海地区青铜时代的农业

  第三节 宗教祭祀礼仪比较研究

   一 羊角钮铜编钟

   二 牙璋

   三 T形璧、环

    (一)T形璧、环的分布

    (二)中国各地T形璧、环的类型及其年代

     1.四川地区出土的T形璧、环类型

     2.黄河中下游地区

     3.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

     4.广西地区

     5.贵州地区

     6.云南地区*

    (三)越南T形璧、环类型及其年代*

     1.越南北部

      (1)越南北部青铜文化早期

      (2)越南北部青铜文化中期

      (3)越南北部青铜文化晚期

     2.越南中部及中南部

    (四)东南亚其他地区

    (五)各地T形璧、环对比研究

     1.类型

     2.纹饰

     3.出土现象

     4.伴出现象

     5.功能*

    (六)发展与传播

    (七)T形璧、环使用者的族属和身份

    (八)中国云南与越南T形璧、环的来源和传播路线

     1.关于云南T形璧、环的来源

     2.关于越南T形璧、环的来源

     3.中国云南与越南T形璧、环的传播路线

   四 凸节玉器

  第四节 青铜器比较研究

   一 青铜钺

    (一)中国云南和越南青铜钺的形式和年代

     1.对称形铜钺

      (1)云南对称形铜钺的形式和年代

      (2)越南对称形铜钺的形式和年代

      (3)中国云南与越南对称形铜钺比较

     2.不对称形铜钺

      (1)云南不对称形铜钺的形式和年代

      (2)越南不对称形铜钺的形式和年代

      (3)云南与越南不对称形铜钺比较

    (二)青铜钺的装柄方式

    (三)青铜钺的功能转化

   二 青铜戈

    (一)云贵地区铜戈的形式与年代

     1.形式

     2.纹饰

     3.年代

    (二)越南青铜戈的形式与年代*

     1.形式

     2.年代

    (三)云贵与越南青铜戈的比较研究

     1.形制

     2.功能

    (四)铜戈的制作

   三 青铜剑

    (一)云南青铜剑出土情况

     1.滇池、滇中、滇东地区的青铜剑

     2.滇南、滇东南发现的青铜剑

    (二)越南北部青铜剑的出土情况

    (三)中国云南与越南北部青铜剑的比较研究

 第四章 中国云南与越南古代铜鼓之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国云南的古代铜鼓

  第二节 越南的古代铜鼓

  第三节 中国云南万家坝型铜鼓是世界最早的铜鼓

   一 世界铜鼓起源地的争论

    (一)印度起源说

    (二)柬埔寨起源说

    (三)越南北方起源说

    (四)起源于中国广东、广西西南部说

    (五)起源于中国中部“云梦泽”说

    (六)起源于中国云南滇中偏西地带说

   二 云南是世界铜鼓的起源地

   三 越南东山铜鼓是在万家坝型铜鼓影响下产生的

   四 中国云南万家坝型铜鼓的传播路线与影响

  第四节 黑格尔Ⅰ型铜鼓三个亚型的源流关系

   一 黑格尔Ⅰ型(中国)石寨山式铜鼓

   二 黑格尔Ⅰ型(中国)文山式铜鼓

   三 黑格尔Ⅰ型(越南)东山式铜鼓

   四 黑格尔Ⅰ型铜鼓三个亚型的源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五章 中国其他地区与越南青铜文明之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国四川与越南青铜文明之比较研究

  第二节 中国广西、贵州与越南青铜文明之比较研究

   一 中国广西、贵州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

    (一)广西

    (二)贵州

   二 中国广西、贵州与越南青铜文明时间的同一性

    (一)早期受到中原商周青铜文化的深刻影响

    (二)中晚期发展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1.典型器

      (1)越式鼎

      (2)提桶

      (3)铜钟

      (4)斧钺戈矛

      (5)铜锄

      (6)秦式蒜头细颈壶和铜扁壶

      (7)其他

     2.装饰纹样

     3.埋葬习俗

     4.铜器制造技术

   三 社会形态

    (一)族属

    (二)宗教

    (三)社会风俗

这是对中国云南与越南青铜时代文化进行综合研究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作者以早期文明起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为主线,梳理了中国云南和越南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两地的古代社会结构也经历了从氏族部落到酋邦制国家再到封建王朝郡县的过程。本书最主要的一个尝试是将中国云南及越南青铜时代的各文化进行了考古学的分区及分期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各文化类型的特征、年代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书还首次尝试对中国云南与越南青铜文化起源的年代及生计模式、宗教祭祀礼仪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就中国四川、广西、贵州等省区与越南青铜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为中国西南及中南半岛早期文明的研究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参考资料。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遗址及墓葬》,《考古学报》1956年第1期。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59。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三次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9期。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第四次发掘简报》,《考古》1963年第9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五次抢救性清理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6期。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云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考古》2001年第12期。

云南省博物馆筹备处:《剑川海门口古文化遗址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6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滇池周围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61年第1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剑川海门口青铜时代早期遗址》,《考古》1995年第9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剑川县海门口遗址第三次发掘》,《考古》2009年第8期。

李永衡、王涵:《昆明市西山区王家墩发现青铜器》,《考古》1983年第5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等:《云南省楚雄县万家坝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10期。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3年第3期。

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第4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的清理》,《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

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第三次发掘简报》,《云南文物》总第39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呈贡小松山竖穴土坑墓的清理》,《云南文物》总第15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石碑村古墓群发掘简报》,《考古学集刊》(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昆明呈贡石碑村古墓群第二次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第3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八塔台与横大路》,科学出版社,2003。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昆明羊甫头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第4期。

黄展岳、赵学谦:《云南滇池东岸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记》,《考古》1959年第4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昆明羊甫头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昆明大团山发现滇文化墓地》,《云南文物》总第12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江川团山古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8),文物出版社,1983。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昆明上马村五台山古墓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第3期。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安宁太极山古墓葬清理报告》,《考古》1965年第9期。

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管所等:《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墓》,《云南文物》总第15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大理市海东银梭岛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8期。

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等:《云南祥云检村石椁墓》,《文物》1983年第5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泸西石洞村大逸圃墓地》,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

嵩明县兰茂纪念馆:《嵩明凤凰窝古墓群调查简报》,《云南文物》总第30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嵩明凤凰窝古墓葬发掘报告》,《云南文物》总第57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玉溪刺桐关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云南考古报告集》(之二),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清理报告》,《考古》1964年第1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剑川鳌凤山古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0年第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昌宁坟岭岗青铜时代墓地》,《文物》2005年第8期。

宾川县文管所:《宾川县石棺墓、土坑墓调查简报》,《云南文物》总第31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元江洼垤打篙陡青铜时代墓地》,《文物》1992年第7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个旧石榴坝青铜时代墓葬》,《考古》1992年第2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弥渡苴力战国石墓》,《文物》1986年第7期。

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黄坪土坑墓调查、清理简报》,《云南文物》总第36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个旧黑玛井古墓群发掘报告》,《云南考古报告集》(之二),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边境地区考古调查报告》(文山州和红河州),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

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宾川白羊村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第3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永仁菜园子、磨盘地遗址2001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3年第2期。

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77年第1期。

熊正益:《云南东川普车河古墓葬》,《云南文物》总第26期。

王河云:《玉溪市红塔区征集、采集的青铜文物》,《云南文物》总第61期。

王耀平:《华宁出土的青铜器》,《云南文物》总第57期。

师培砚、尹天钰:《红河流域青铜文化初探》,《云南文物》总第18期。

施文辉:《姚安发现一批青铜器》,《云南文物》总第41期。

夏萍:《楚雄新近出土的一批铜鼓》,《云南文物》总第57期。

云南省博物馆:《近年来云南出土铜鼓》,《考古》1981年第4期。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牟定琅井发现的青铜器》,《云南文物》总第14期。

谢道辛、王涵:《云龙县首次发现青铜器》,《云南文物》总第12期。

段志刚:《广通发现青铜器和铅器》,《云南文物》总第37期。

郭开云:《姚安县营盘山墓葬出土的青铜器》,《云南文物》总第31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宁蒗县大兴镇古墓葬》,《考古》1983年第3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德钦纳古石棺墓》,《考古》1983年第3期。

凉山州博物馆等:《盐源近年出土的战国西汉文物》,《四川文物》1999年第4期。

云南省博物馆保管部:《云南永胜金官龙潭出土青铜器》,《云南文物》总第19期。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昭通马厂和闸心场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62年第10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鲁甸马厂的一批文物》,《云南文物》总第56期。

王涵:《云南昭通营盘古墓葬发掘简报》,《云南文物》总第41期。

昭通地区文物管理所:《昭通文家老包古墓群调查简报》,《云南文物》总第15期。

李保伦:《云南宣威市发现青铜器等文物》,《考古》1996年第5期。

云南省文物队:《云南麻栗坡小河洞新石器遗址》,《云南文物》总第14期。

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等:《通海海东贝丘遗址发掘报告》,《云南文物》总第49期。

陈泰敏:《通海杨山贝丘遗址》,《云南文物》总第57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永平新光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2年第2期。

云南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南华县孙家屯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12期。

王涵:《剑川鳌凤山墓地的分期与断代》,《云南文物》2003年第3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德钦永芝发现的古墓葬》,《考古》1975年第4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德钦石底古墓》,《考古》1983年第3期。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赫章可乐夜郎时期墓葬》,《考古》2000年第7期。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贵州威宁县吴家大坪商周遗址》,《考古》2006年第8期。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贵州威宁县鸡公山遗址2004年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第8期。

席克定、宋先世:《贵州毕节瓦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4期。

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等:《赫章可乐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

威宁中水联合发掘组:《贵州威宁中水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05年1月5日。

张元:《普安铜鼓山战国秦汉时期遗址》,《考古学年鉴》(2003年),文物出版社,2004。

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研究所:《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

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

马云喜:《攀枝花先秦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4期。

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威宁中水汉墓第二次发掘》,《文物资料丛刊》1987年第10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中甸县的石棺墓》,《考古》2005年第4期。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贵州威宁县红营盘东周墓地》,《考古》2007年第2期。

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等:《威宁中水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2期。

西昌博物馆等:《西昌坝河堡子大石墓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78年第2期。

西昌地区博物馆:《西昌河西大石墓群》,《考古》1978年第2期。

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四川西昌一号墓发掘简报》,《考古学集刊》(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凉山彝族地区考古队:《四川昭觉石板墓发掘简报》,《考古学集刊》(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四川西昌北山、小花山、黄水塘大石墓》,《文物》1990年第3期。

凉山彝族地区考古队:《四川凉山喜德拉克公社大石墓》,《考古》1978年第2期。

凉山州博物馆等:《四川喜德县清理一座大石墓》,《考古》1987年第3期。

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等:《四川普格小兴场大石墓群的调查与清理》,《文物资料丛刊》(10),文物出版社,1987。

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米易弯丘的两座大石墓》,《考古学集刊》(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西昌洼垴、德昌阿荣大石墓》,《文物》2006年第2期。

会理县文物管理所等:《四川会理县粪箕湾墓群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10期。

西昌市文物管理所等:《四川西昌市经久大洋堆遗址的发掘》,《考古》2004年第10期。

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等:《四川省普格县瓦打洛遗址调查》,《考古》1983年第6期。

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等:《四川凉山冕宁三分屯遗址试掘简报》,《四川文物》2006年第5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凉山州西昌市麻柳村灰坑清理简报》,《四川文物》2006年第1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凉山州德昌县王家田遗址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06年第1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凉山州西昌市棲木沟遗址试掘简报》,《四川文物》2006年第1期。

昆明市博物馆等:《金沙江中游地区两处新石器时代石棺葬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11期。

姜先杰等:《凉山地区近年考古新发现简述》,《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4期。

陶鸣宽、赵殿增:《四川会理县发现瓦石田遗址》,《文物资料丛刊》(5),文物出版社,1981。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等:《四川越西华阳村发现蜀文物》,《文物资料丛刊》(7),文物出版社,1983。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博物馆:《成都十二桥商代建筑群第一期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12期。

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组:《广汉中兴公社古遗址调查简报》,《文物》1961年第11期。

朱章义、王方、张擎:《成都金沙遗址Ⅰ区“梅苑”地点发掘一期简报》,《文物》2004年第4期。

礼州遗址联合考古发掘队:《四川西昌礼州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宝兴县文化馆:《四川宝兴出土的西汉铜器》,《考古》1978年第2期。

茂县羌族博物馆等:《四川茂县牟托一号石棺墓及陪葬坑清理简报》,《文物》1994年第3期。

四川省金沙江渡口西昌段等:《西昌坝河堡子大石墓发掘简报》,《考古》1976年第5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5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10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武鸣马头安等秧山战国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2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文物出版社,1988。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工作队等:《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10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西林县普驮铜鼓墓葬》,《文物》1978年第9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马山县六卓岭、尚朗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田东发现战国墓葬》,《考古》1979年第6期。

项春松等:《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调查清理简报》,《文物》1995年第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甘肃庄浪县徐家碾寺洼文化墓葬发掘纪要》,《考古》1982年第6期。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望城县高砂脊商周遗址的发掘》,《考古》2001年第4期。

曹锦炎、周生望:《浙江鄞县出土春秋时代铜器》,《考古》1984年第8期。

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

黄德荣:《英国格拉斯哥收藏的晋宁石寨山青铜奁》,《云南文物》总第45期。

黄德荣:《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云南晋宁梁王山出土的青铜器》,《云南文物》总第42期。

黄德荣:《流散在国外的云南古代文物》,《云南文物》总第55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报告年报》(所内资料),2005。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报告年报》(所内资料),2006。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报告年报》(所内资料),2007。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云南考古报告集》(之一),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云南考古报告集》(之二),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沧市文物管理所、耿马县文体局:《耿马石佛洞》,文物出版社,2010。

宋兆麟:《云南景洪附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5年第11期。

杨玠:《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发现石器》,《考古》1963年第3期。

戴宗品:《云县曼干遗址的发掘》,《考古》2004年第8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云县忙怀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77年第3期。

耿德铭、乐琪、杨升义:《施甸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保山史前考古》,云南科技出版社,1992。

阚勇:《云南耿马石佛洞遗址出土的炭化古稻》,《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华阳国志》。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青铜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蒋志龙:《滇国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发现》,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

昆明市官渡区博物馆:《昆明羊甫头文物精粹》,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崔剑峰、吴小红:《铅同位素考古研究——以中国云南和越南出土青铜器为例》,文物出版社,2008。

玉溪地区行政公署:《云南李家山青铜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李昆声:《云南艺术史》,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

李昆声:《李昆声文物考古论集》,台湾逢甲大学出版社,2007。

李昆声、黄德荣:《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云南美术出版社,2009。

李昆声:《云南考古学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李昆声编《云南省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论文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李寿、苏培明编著《云南历史人文地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王声跃主编《云南地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彭长林:《云贵高原的青铜时代》,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郭振铎、张笑梅编《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张加祥、俞培玲:《越南》,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

童恩正:《南方文明》,重庆出版社,1998。

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编《中国古代铜鼓》,文物出版社,1988。

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编《云南考古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郭沫若:《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1962。

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巴蜀书社,2004。

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76。

苏秉琦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童恩正:《古代的巴蜀》,重庆出版社,1998。

郑超雄:《壮族文明起源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宋治民:《宋治民考古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

文山州文化局编(黄德荣主编)《文山铜鼓》,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文山州文化局编(李昆声主编)《声震神州——文山铜鼓暨民族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李晓岑等:《中国铅同位素考古》,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黄懿陆:《滇国研究》,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

黄懿陆:《滇国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车越乔编《越文化实勘研究论文集(一)》,中华书局,2005。

车越乔编《越文化实勘研究论文集(二)》,科学出版社,2008。

田继周:《先秦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云南省博物馆编《云南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李学勤:《李学勤讲中国文明》,东方出版社,2008。

蔡葵:《考古与古代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

蒙文通:《越史丛考》,人民出版社,1983。

冯汉骥:《冯汉骥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

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

蒋廷瑜:《桂岭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

邓聪、吴春明编《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吴锦吉:《中国东南民族考古文选》,香港中文大学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7。

任美锷编《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商务印书馆,1999。

宋世坤:《贵州考古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谢崇安:《壮侗语族先民青铜文化艺术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

谢崇安:《滇桂地区与越南北部上古青铜文化及其族群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编著《金沙淘珍:成都市金沙村遗址出土文物》,文物出版社,2002。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

黄剑华:《古蜀的辉煌》,巴蜀书社,2002。

江章华、李明斌:《古国寻踪》,巴蜀书社,2002。

孙华、苏荣誉:《神秘的王国》,巴蜀书社,2003。

段渝编《巴蜀文化研究》第三辑,巴蜀书社,2006。

段渝、邹一清:《三星堆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黄剑华:《古蜀金沙——金沙遗址与古蜀文明探析》,巴蜀书社,2003。

肖平:《古蜀文明与三星堆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金沙玉器》,科学出版社,2006。

周新华:《三星耀天府:三星堆文化和巴蜀文明》,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赵美、张杨、王丽明:《滇国玉器》,科学出版社,2003。

季羡林总主编,赵殿增、李明斌编《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段渝:《玉垒浮云变古今——古代的蜀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方国瑜编《云南史料丛刊》第1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徐松石:《徐松石民族学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李学勤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4。

朱乃诚:《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八年。

水涛:《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

田广金、郭素新:《北方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

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

李海荣:《北方地区出土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

杨建芳:《中国古玉研究论文集》上、下册,台湾众志出版社,2001。

徐绍丽、利国、张训常编著《列国志·越南》,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王士录编《当代越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方铁编《西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李伟卿:《铜鼓及其纹饰》,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迎接21世纪的考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8。

杨伯达:《古玉史论》,紫禁城出版社,1998。

牟永抗:《牟永抗考古学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

《云南青铜器论丛》编辑组编《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

汪宁生:《汪宁生论著粹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蒋廷瑜:《古代铜鼓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

李昆声、肖秋:《试论云南新石器时代文化》,《文物集刊》(第二辑),文物出版社,1980。

李昆声:《云南原始社会艺术初论》,《四川文物》1988年第4期。

李昆声:《云南上古农业经济的特点》,《经济问题探索》1982年第1期。

李昆声、肖秋:《论云南与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5。

李昆声:《亚洲稻作文化的起源》,《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4期。

李昆声:《1949年以来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考古的主要成就》,《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李昆声、张增祺:《云南青铜文化的探索》,云南博物馆编《云南青铜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李昆声:《云南牛耕的起源》,《考古》1980年第3期。

李昆声:《百越——我国稻谷的最早栽培者》,云南博物馆编《云南省博物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云南省博物馆,1981。

李昆声:《百越文化在云南的考古发现》,《民族学报》1983年第3期。

李昆声:《云南文山在世界铜鼓起源研究中的地位》,《声震神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李昆声、胡习珍:《云南考古六十年》,《思想战线》2009年第4期。

黄德荣:《云南羊角编钟初探》,《云南文物》总第61期。

黄德荣:《弥渡合家山与相邻地区出土石、陶范的比较研究》:《云南文物》2005年第1期。

黄德荣:《浅议云南青铜器中的“黑漆古”现象》,《云南文物》总第40期。

黄德荣:《云南羊角编钟初探》,《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

童恩正:《中国西南地区古代的酋邦制度》,《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1期。

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

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戈的研究》,《考古学报》1979年第4期。

童恩正:《近年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战国秦汉时代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童恩正:《四川西南地区大石墓族属试探——附谈有关古代濮族的几个问题》,《考古》1978年第2期。

童恩正:《古代中国南方与印度交通的考古学观察》,《考古》1999年第4期。

童恩正:《试论早期铜鼓》,《考古学报》1983年第3期。

童恩正:《试谈古代四川与东南亚文明的关系》,《文物》1983年第9期。

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研究》,《考古》1963年第6期。

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研究——若干主要人物活动图像试释》,《考古》1963年第6期。

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文物的族属问题试探》,《考古》1961年第9期。

汪宁生:《试论石寨山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79。

汪宁生:《试论不对称铜钺》,《考古》1985年第5期。

汪宁生:《“滇人”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晋宁石寨山文物研究之一》,《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

汪宁生:《晋宁石寨山青铜图像所见古代民族考》,《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汪宁生:《滇楚关系初探》,《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

蒋廷瑜:《右江流域青铜文化发展试探》,《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文物出版社,2007。

蒋廷瑜:《先秦越人的青铜钺》,《广西民族研究》1985年第1期。

蒋廷瑜:《羊角钮铜钟初论》,《文物》1984年第5期。

蒋廷瑜:《羊角钮铜钟补述》,《广西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

蒋廷瑜:《东山铜鼓在铜鼓发展史中的地位》,《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二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蒋廷瑜:《广西先秦文化初论》,《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

蒋廷瑜:《汉代錾刻花纹铜器研究》,《考古学报》2002年第3期。

万辅彬、田丰、蒋廷瑜:《论田东出土万家坝型铜鼓的意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9卷第3期。

张增祺:《略论滇西地区的青铜剑》,《考古》1983年第7期。

张增祺:《云南铜柄铁剑及其有关问题的初步探讨》,《考古》1982年第1期。

李伟卿:《云南古代的铜铸艺术》,《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

李伟卿:《贮贝器及其装饰艺术》,《云南青铜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段渝:《论战国末秦汉之际巴蜀文化转型的机制》,《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

刘弘:《论蜀式戈的南传——西南地区青铜戈的再研究》,《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

江章华:《安宁河流域考古学文化试析》,《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

江章华:《从考古资料看四川盆地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

孙华:《滇东黔西青铜文化初论——以云南昭通及贵州毕节地区的考古材料为中心》,《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

孙华:《蜀人南迁考》,《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孙华:《蜀人渊源考》,《四川文物》1990年第4期。

孙华:《蜀人渊源考(续)》,《四川文物》1990年第5期。

姜先杰:《西昌经久大洋堆遗址比较研究》,《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

罗开玉:《川西南与滇西大石墓试析》,《考古》1989年第12期。

高大伦:《从考古发现看四川上古文化的开放性》,《天府新论》1996年第3期。

刘弘:《巴蜀文化在西南地区的辐射与影响》,《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第4期。

霍巍:《“西南夷”与南方丝绸之路》,《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12期。

林向:《蜀与夏——从考古发现看蜀与夏的关系》,《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4期。

陈宗祥:《试论三星堆玉璋图案的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26卷第6期。

房龄:《三星堆与金沙的玉料产地》,《文史杂志》2007年第5期。

庄文彬:《三星堆文化与西南地区文化传播的源流》,《四川文物》1992年第2期。

谢辉:《对金沙遗址出土部分玉器的几点认识》,《四川文物》2003年第3期。

贺云翱:《长江流域早期玉文化初论》(上),《南方文物》2004年第3期。

贺云翱:《长江流域早期玉文化初论》(下),《南方文物》2004年第2期。

傅正初:《巴蜀文化与西南各族文化的关系》,《文史杂志》1993年第4期。

张雄:《“巴文化”与毗邻诸文化关系概说》,《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日〕吉开将人:《中国与东南亚的“T”字形环》,陈德安译,《四川文物》1999年第2期。

苏永江:《广汉三星堆出土玉器考古地质学研究》,《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

胡腊芝、刘思元:《贵州古代玉器试探》,《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3期。

汪遵国:《罕见的二里头文化玉牙璋》,《艺术市场》2004年第9期。

王大道:《剑川海门口早期青铜器研究》,《云南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王大道:《滇池区域的青铜文化》,《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

王大道:《云南剑川海门口早期青铜器研究》,《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3。

王大道:《云南青铜文化与越南东山文化、泰国班清文化陶器的关系》,《云南考古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王大道:《云南青铜文化与越南东山文化、泰国班清文化的关系》,《考古》1990年第6期。

王大道:《云南出土青铜时代铸范及其铸造技术初论》,《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王大道:《滇西史前考古的重要收获——大花石遗址、墓地发掘硕果累累》,《中国文物报》1992年4月19日(第15期)第1版。

何松:《中国史前时期玉器的主要分布地域与特征及其玉文化》,《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5年第6期。

杨伯达:《中国史前玉文化板块论》,《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4期。

张得水:《周边地区对中原文明化进程的影响——从河南古玉文化的起源于发展谈起》,《东岳论丛》2006年第5期。

周南泉:《论中国古代的玉璧——古玉研究之二》,《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第1期。

杨伯达:《中国古代玉器面面观》,《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年第1期。

杨晶:《中国史前玉器概述》,《华夏考古》1993年第3期。

郭泮溪:《中国史前玉器和谐功能初探》,《东岳论丛》2009年第2期。

何松:《中国夏商周三代玉器的艺术特征主要成就与礼玉文化》,《超硬材料工程》2008年第4期。

王方:《金沙玉器制作工艺的初步观察》,《中原文物》2006年第6期。

赵辉:《考古学关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

王红光:《贵州考古的新发现和新认识》,《考古》2006年第8期。

张合荣、罗二虎:《试论鸡公山文化》,《考古》2006年第8期。

何堂坤:《滇池地区几件青铜器的科学分析》,《文物》1984年第4期。

丁长芬:《昭通青铜文化初论》,《云南文物》总第55期。

《云南省青铜器矿物原料的来源分析与中国青铜文明研究》项目组:《云南青铜器矿物原料的来源分析与中国青铜文明研究》结项报告,2005年3月。

李晓岑、韩汝玢:《云南剑川县海门口遗址出土铜器的技术分析及其年代》,《考古》2006年第7期。

高大伦:《从考古发现看西南丝路沿线的文化传播》,《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12期。

戴宗品:《论滇文化“八塔台—横大路类型”》,《云南文物》2003年第3期。

曲靖市文化局等:《曲靖珠街八塔台、越州横大路古墓群学术讨论会纪要》,《云南文物》总第50期。

水涛:《岭南青铜文化中的外来文化因素》,《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水涛:《岭南青铜文化中的外来文化因素》,《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彭长林:《云贵高原与岭南早期文化关系的考古学观察》,《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彭长林:《关于“夜郎文化”的思考》,《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4期。

彭长林:《试论云贵高原与东南亚大陆早期文化关系》,《广西博物馆文集》第四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覃芳:《广西青铜时期的青铜剑》,《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

尹天钰:《青铜文化》,《红河文物》第一辑,1984。

曾方:《德宏龙江型不对称铜钺初探》,《云南文物》总第57期。

蔡葵:《论云南晋宁石寨山第6号墓的资料价值》,《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王涵:《云南古代的锄》,《云南省博物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云南省博物馆,1981。

张新宁、王丽明:《云南青铜时代的玉器》,(台湾)《国父纪念馆馆刊》第15期。

张建世:《试论横断山区新石器文化的几个问题》,《史前研究》1984年第4期。

费献民:《云南青铜器铸造技术》,《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

邱兹惠:《云南青铜文化的骑马纹饰》,《性别与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6。

涂白奎:《论璋之起源及其形制演变》,《文物春秋》1997年第3期。

王永波:《耜形端刃器的分类与分期》,《考古学报》1996年第1期。

王永波:《试论广汉三星堆发现的玉瑞》,《三星堆与巴蜀文化》,巴蜀书社,1993。

雷雨:《从考古发现看四川与越南古文化交流》,《四川文物》2006年第6期。

杨建芳:《云贵高原古代玉饰的越文化因素》,《考古》2004年第8期。

杨建芳:《从玉器考察南中国史前文化传播和影响》,《东南文化》2008年第4期。

杨建芳:《早期蜀国玉雕初探》,《三星堆与巴蜀文化》,巴蜀书社,1993。

王方:《金沙玉器类型及其特点》,《中原文物》2004年第8期。

邓聪:《香港大湾出土商代牙璋串饰初论》,《文物》1994年12期。

邓聪、阮金容:《越南海防长睛遗址的发现》,《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邓聪:《华南土著文化圈之考古学重建举要》,《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邓聪:《史前蒙古人种海洋扩散研究——岭南树皮布文化发现及其意义》,《东南文化》2000年第11期。

李建民:《云南青铜矛》,《考古学报》1995年第2期。

宋治民:《云南西部地区一些青铜文化墓葬的初步讨论》,《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1987。

宋治民:《早期蜀文化与商周文明》,《四川文物》1997年第1期。

李安民:《地理环境·民族迁徙——再论金沙江文化》,《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4期。

李安民:《关于滇池区域青铜文化几个问题的研究》,《昆明社科》1993年第5期。

卢智基:《近年国外滇文化研究新趋势》,《四川文物》2007年第4期。

蒋志龙:《古滇王国的考古学初步考察》,《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

蒋志龙:《羊甫头的发掘与滇王国其它遗址的关系》,《欧洲东南亚考古学研讨会论文集》,瑞典远东博物院,2003。

蒋志龙:《试论石寨山文化的两个类型》,《云南文物》总第51期。

杨帆:《试论云南及其周边相关青铜文化的区系类型》,《云南文物》2002年第1期。

杨帆:《试论金沙江流域及云南青铜文化的区系类型》,《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4期。

杨帆:《滇青铜文化的起源、年代及其崇拜》,《神话、祭祀与长江文明》,文物出版社,2002。

杨德聪:《试论云南古代的石棺墓文化》,《云南文物》1996年第2期。

彭南林:《东南亚的沙萤陶器》,《云南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李学勤:《论香港大湾新出牙璋集有关问题》,《南方文物》1992年第1期。

周群华:《从考古和文献资料看巴蜀文化的内聚和外衍》,《四川文物》1993年第1期。

周群华:《从考古和文献资料看巴蜀文化与周边区域文化的交流》,《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第6期。

林向:《古蜀文明与中华牙璋》,《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1期。

陈德安:《古蜀文明与周边各文明的关系》,《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第4期。

祝容、曹汉刚:《河南出土的商代玉器》,《收藏家》2008年第6期。

罗鸣:《南方丝路与巴蜀文化的开放精神》,《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12期。

陈显丹:《三星堆出土玉石器研究综述》,《四川文物》2007年第2期。

陈显丹:《三星堆文化玉石器研究》,《四川文物》三星堆古蜀文化研究专辑,1992。

娟子:《三星堆的大石璧》,《文史杂志》2007年第1期。

罗升玉:《三星堆遗址与古代西南文化关系初论》,《四川文物》1989年第1期。

屈小强:《三星堆玉、石礼器中的璧和璋》,《四川文物》1994年第5期。

敖天照:《三星堆玉石器再研究》,《四川文物》2003年第2期。

张擎、李绪成、李升:《神秘、辉煌的古蜀玉器文化》,《中国宝石》2003年第12卷第3期。

陈显丹:《牙璋初论》,《四川文物》1989年第1期。

杨伯达:《牙璋述要》,《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3期。

陈江风、周铁项:《也谈广汉三星堆玉璧的文化功能》,《四川文物》1995年第2期。

李天勇、谢丹:《璋的考辨——兼论三星堆玉器》,《四川文物》三星堆古蜀文化研究专辑,1992。

彭南林:《“先黑格尔Ⅰ式铜鼓说”说》,《云南青铜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杨伯达:《中国远古北南两系玉文化的交融》,《美术观察》1996年第4期。

夏寒:《论良渚文化玉璧的功能》,《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李龙章:《广西右江流域战国秦汉墓研究》,《考古学报》2004年第3期。

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渊源》,《考古学报》1988年第3期。

何介均、郑元日:《关于湘西、湘西北发现的宽格青铜短剑》,《文物》1993年第2期。

金正耀:《商代青铜业的原料流通与迁都问题》,《二十一世纪》第69期。

金正耀:《论商代青铜器中的高放射成因铅》,《考古学集刊》(15),文物出版社,2004。

田丰等:《试论广西田东县出土万家坝型铜鼓的意义和传播路线》,《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

唐翔:《会理青铜文化综述》,《四川文物》1999年第4期。

阮文好:《试论东山式铜鼓和石寨山式铜鼓》,《铜鼓和青铜文化的再探索》,民族艺术杂志社,1997。

黄剑华:《三星堆时期古蜀国与远方的文化交往》,《文史杂志》2001年第4期。

范勇:《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斧钺》,《考古学报》1989年第2期。

杨建华:《三叉式护手剑与中国西部文化交流的过程》,《考古》2010年第4期。

叶成勇:《金沙江中游石构墓葬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2005。

〔越〕范明玄:《越南老街1993年新发现的东山铜鼓》,黄德荣译,《中国铜鼓研究会通论》2001年第17期。

〔越〕郑生:《中国浙江新发现的东山铜鼓》,《中国古代铜鼓研究通讯》2002年第18期。

〔越〕陶维英:《越南古代史》上、下册,刘统文、子钺译,商务印书馆,1976。

〔越〕郑生:《东山铜鼓辑铜制品的摄谱仪分析》,《铜鼓和青铜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越〕黎文兰、范文耿、阮灵编《越南青铜时代的第一批遗迹》,梁志明译,(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63。

〔越〕阮文煊、黄荣:《越南发现的东山铜鼓》,越南历史博物馆出版社,梁志明译,《铜鼓资料选译》第二辑,1975。

〔越〕卢天宝:《越南河江省铜鼓研究》,潘艳勤译,《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通论》2001年第17期。

〔越〕郑生:《中国浙江新发现的东山铜鼓》,原载《越南考古学》1977年第3期;农立夫译,《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通论》2001年第18期。

〔越〕黄春征:《东山铜鼓的类型》,《铜鼓和青铜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越〕杜文宁:《发自地下的声音:四千年的文化》,《考古学参考资料》(第一辑),文物出版社,1978。

〔越〕何文瑨:《关于河源文化遗址中的一些所谓“石拍”》,《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越〕赖文道:《古螺城的东山文化青铜器》,《文山铜鼓暨民族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越〕阮文好:《论东山文化青铜器的风格和特征》,《文山铜鼓暨民族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越〕黄春征:《越南北部地区发现的铜鼓》,《文山铜鼓暨民族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越〕黄春征:《越南发现和研究铜鼓的情况》,《民族艺术》1997年增刊。

〔越〕何文瑨:《东南亚铜鼓的记录》,《民族艺术》1997年增刊。

〔越〕阮文好:《试论东山式和石寨山式铜鼓》,《民族艺术》1997年增刊。

〔越〕杜文宁:《发自地下的声音:四千年的文化》,《考古学参考资料》第一集,文物出版社,1978。

〔法〕米歇尔·皮拉左里:《滇文化中的贝和铜钱》,蒋志龙译,《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法〕米歇尔·皮拉左里:《滇文化的年代问题》,吴榛榛译,莫润先校,《考古》1990年第1期。

〔法〕M.P.塞斯蒂文:《石寨山铜鼓在社会生活和宗教礼仪中的意义》,《云南文物》总第12期。

〔奥〕弗朗茨·黑格尔:《东南亚古代金属鼓》,石中健、黎于秀、杨才秀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德〕罗泰编《奇异的凸目》,巴蜀书社,2002。

Amara Srisuchat:《泰国的树皮布石拍》,《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文物出版社,2004。

〔美〕约翰·泰塞托:《东山文化与滇文化之间关系的探讨》,王超超译,《云南文物》总第32期。

〔美〕慕容杰:《越南、柬埔寨早期冶金的发展》,《云南文物》总第39期。

〔美〕佩尼·罗德:《云南青铜时代的纺织业和妇女地位》,《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6。

〔美〕邱兹惠:《试论东南亚所见之万家坝式铜鼓》,《铜鼓和青铜文化的在探索》,《民族艺术》1977年增刊。

〔日〕俵宽司:《越南汉墓的分期研究——以越南北部清化省出土考古资料为中心》,谢崇安译《广西博物馆文集》第六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日〕西村昌也:《东南亚大陆贝丘遗址等出土的生产工具》,《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日〕今村启尔:《滇西青铜剑》,黄德荣译,《云南文物》总第38期。

〔日〕梶山胜:《贮贝器考》,蔡葵译,《云南文物》总第13期。

〔日〕梶山胜:《我对云南青铜文化的一些看法——作为对石寨山墓群再次研究的线索》,樊少骥译,《民族考古译丛》第二辑,1982。

〔日〕白鸟芳郎:《石寨山文化的担当者——中国西南地区所见斯基泰文化的影响》,朱桂昌译,《民族研究译丛》1982年第1期。

〔日〕新田荣治:《东南亚早期铜鼓及其起源》,黄德荣译,《云南文物》总第48期。

〔日〕俵宽司:《滇王的权力与系谱——石寨山文化葬制的考古学分析》(提要),《铜鼓和青铜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日〕今村启尔:《论黑格尔Ⅰ式铜鼓的两个系统》,《铜鼓和青铜文化的新探索》,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日〕三宅俊彦:《卡约文化青铜器初步研究》,《考古》2005年第5期。

〔日〕西江清高等:《扶桑与若木》,徐天进等译,巴蜀书社,2001。

〔日〕松井千鹤子:《越南北部出土的青铜戈》,《东南亚》1987年第1期。

〔日〕量博满:《滇王族的文化背景》,《四川文物》1990年第2期。

〔日〕新田荣治:《东南亚青铜文化之形成》,《广西文物》1987年第3~4期。

阮廷科:《东南亚的人种学》,河内大学出版社,1983。

阮麟强:《越南东山文化居民人种之特点》,(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阮氏金容:《越南青铜时代制作石制装饰品的手工作坊与工艺》,(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范德孟:《巴地—头顿遗址》,(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范明玄、阮文暄、郑生:《东山鼓》,(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楚文化—安江通讯社:《俄克俄和湄公河平原各古文化》,1984。

陈国旺主编《广南—土伦地区史前和初史时代的遗址》,广南—土伦文化通讯社,1985。

越南考古学研究中心:《越南南方考古学若干问题》,(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武功贵:《砂黄文化》,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1991。

汉文恳:《越南考古学基础》,河内大学出版社,2009。

范文耿等:《华禄文化》,越南历史博物馆,1977。

越南历史博物馆:《洲干古墓群》,1977。

陈国旺:《跟随历史的循环》,文化出版社,1996。

陶维英:《雒越传统和铜器文化》,1957。

《1978年南方考古学的新发现》,1978。

《越南考古学的一些报告》,1966。

邓丰:《越南原始时代的经济》,(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70。

《古螺城遗址的发现》,1982。

范明玄:《东山文化——同一性与多样性》,(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何文逢:《椚丘文化》,(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越南历史》(第I集),(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汉文恳:《冯原文化》,河内大学出版社,2005。

汉文恳:《松仁遗址》,河内大学出版社,2009。

越南考古研究院:《桐荳文化发现40年纪念文集(1962~2002年)》,(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何文晋:《追寻古代的文化遗迹》,(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黄春征:《越南的古代文化》,(河内)教育出版社,2009。

阮长琪:《越南古代的玻璃制品》,(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陈国旺、何文晋:《越南原始共产主义》,(河内)教育出版社,1960。

陈国旺、何文晋、叶廷华:《考古学基础》,河内大学和中学专业出版社,1975。

何文晋:《越南考古学第Ⅱ集——越南金属时代》,(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陶灵昆、阮维毗:《笃庙遗址》,(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何文晋、陈国旺:《越南原始社会考古学的初步研究》,(河内)教育出版社,1961。

黄春征:《陇和遗址的第一次发掘》,(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68。

黄春征等:《越南考古学三十五年》,越南社会科学通讯社,1980。

黄春征:《越南考古学的成就》,越南社会科学通讯社,1981。

黄春征、阮玉碧:《冯原遗址》,(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

黎春焰、陶灵昆、武世凯:《俄克俄文化——新的发现》,(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黎春焰、黄春征:《桐荳遗址》,(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黎春焰、阮文龙:《平多石琴》,同奈出版社,1983。

黎春焰、范光山、裴志黄:《同奈的史前考古》,同奈出版社,1991。

阮公平、郑根等:《渚村文化以及庆和地区的史前史和初史》,越南历史博物馆和庆和文化通讯所,1993。

阮文义:《关于探寻和发现古芮新石器遗址的工作报告》,《历史研究》1960年总11期。

黎文兰、范文耿:《酉阳石器制作工坊遗址》,《历史研究》1968年总第109期。

郑根:《仙足丘遗址出土的陶器》,《越南历史博物馆考古通报》1984年第2期。

张黄州:《保缄遗址》,《越南历史博物馆考古通报》1991年第9期。

武国贤:《同奈的狐狸泉遗址》,《越南历史博物馆考古通报》1991年第9期。

武国贤、郑根、胡进俊:《保缄遗址》,《越南历史博物馆考古通报》1993年第11期。

叶廷华:《越南古代居民移居平原之过程》,《民族学》1978年第3期。

何文晋:《冯原文化的一些问题》,《历史研究》1968年总第112期。

何文晋:《松仁遗址发掘报告》,《河内大学科学通报》1971年第5集。

何文晋:《砂黄文化和关于砂黄文化的考虑》,《越南历史博物馆考古通报》1983年第1期。

何文晋、汉文恳:《冯原文化制作陶器的技术》,《河内大学科学通报》1973年第6集。

阮麟强:《纳山考古遗址的两组人种类型》,《形态学》1992年第2期。

光文寄:《仙足丘遗址》,《越南历史博物馆考古通报》1984年第2期。

陈国旺:《远古的河内》,《文化与艺术》1996年第2期。

陈国旺等:《越南的古代社会经历过奴隶制吗》,《历史研究》1960年总第16期。

褚文秦:《东山文化背景下的Ⅰ型铜鼓》,《越南历史博物馆考古通报》1985年第3期。

黎文兰:《关于东山文化的一些想法》,《历史研究》1961年总第30期。

黎文兰:《关于古代铜鼓起源的理解》,《历史研究》1962年总第42期。

黎文兰:《关于雄王时代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研究》1969年总第124期。

黎文兰:《雄王时代文化与精神活动的一种形式》,《历史研究》1970年总第130期。

黎文兰:《雄王时代的火葬习俗》,《历史研究》1970年总第132期。

黎春焰:《南方各地的史前与初史时代考古》,《历史科学》1981年第2期。

黎春焰:《俄克俄——安江古代文化的中心》,《文化与艺术》1992年第5期。

范明玄:《越南北部青铜时代的戈和牙璋》,《越南历史博物馆考古通报》1996年第14期。

范德孟:《捧铂——最近在珠城发现的新而奇特的遗址》,《同奈科技信息》1985年第2期。

范德孟:《东南沿海地区的彩陶》,《社会科学评论》1992年总第14期。

范德孟:《史前时代的东南沿海地区——一个世纪的发现与成就》,《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范国军:《铜钉——演绎墓葬的建造》,《越南历史博物馆考古通报》1984年第2期。

郑明轩:《最新发现的东山文化遗存》,《文化与艺术》1973年总34期。

郑生:《东山青铜器上的几何纹饰》,《文化与艺术》1996年第7期。

郑生:《东山文化工匠眼中的妇女形象》,《文化与艺术》1996年第12期。

郑生:《庆和地区的史前文化》,《文化与艺术》1997年第12期。

郑生:《北宁省古代越文化的分布区》,《文化与艺术》1997年第9期。

文新:《文郎和安阳时代的社会》,《历史研究》1960年总20期。

文新:《关于文郎和安阳时代社会的争论》,《历史研究》1961年总第28期。

文新:《关于雄王时代的深入研究》,《历史研究》1961年总第123期。

褚文秦:《在砂黄文化系统中的龙盛遗址群》,《越南历史博物馆考古通报》1983年第1期。

吴士鸿:《砂黄文化系统中的平洲遗址群》,《越南历史博物馆关于砂黄文化的科学通报》1982。

阮灵:《椚丘遗址和越南青铜时代的问题》,《历史研究》1964年1月总第58期。

1968~2008年《越南考古学》各期。

1975~2009年《越南考古学的新发现》各辑。

Karlgern.B,The Date of Early Dongson Culture.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14,1942.

Loofs Wissowa H.H.E,“The Development and Spread of Metallurgy in Southeast Asia”,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4,1983.

Loofs Wissowa H.H.E,The Distribution of Dongson Drums:Some Thoughts,Ethnologie and Geshicte,Wiesbaden,1983.

Murowchik,R.E.,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Metallurgy in Vietnam and Kampuchia:A reexamination of Recent Work,The Beginning of the Use of Cambridge,1988.

Nitta,E.,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Jar Burial in Southeast Asia,Conference on Sa Huynh culture in Hoi An,1995.

Pearson,R.,“Dong Son and its origins,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ology”,Academia Sinica,Vol 13,1962.

Smith R.B.,“Check-list of Herger I Bronze Drums from South East Asia”,Early South East Asia,1979

Solheim II W.G.,The Sa Huynh-Kalanay Pottery Tradition:Past and Future Research in Studies in Philippine Anthropology.

Solheim II W.G.,“The Development of Metallurgy in Southeast Asia-Another Reply to Loofs-Wissowa”,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83.

Wales H.Q.,“The Dong Son Genius and the Evolution of Cham Art”,JRAS,1949.

Wales H.Q.,The Religious Significances of the Early Dong Son Bronze Drums,Proceedings of the 23rd congress of orientalist,1956.

Watson W.,Dong Son and the Kingdom of Tien-In Readings on Asian topics,Scandinavian Monograph Series No.1,Copenhagen.

Ian C.Glover,Mariko Yamagata,The Origins of Cham Civilization:Indigenous,Chinese and Indian Influences in Central Vietnam as Revealed by Excavations at Tra Kieu,Vietnam 1990 and 1993,Conference papers on the Archaeology in Southeast Asia,The University Museum and Art Gallery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5.

Richard A.Engelhardt et al.,“Traits” or “Treats”?-Units of Archaeological Study:The Example of Maritime-adapted Cultures in Southeast Asia,Conference Papers on the Archaeology in Southeast Asia,The University Museum and Art Gallery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5.

Nguyen Kim Dung,“Ancient Jade-manufacturing Tradition in Vietnam”,East Asian Jade:Symbol of ExcellenceVolume 3),Centre for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Art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8.

Ha Van Tan,“Jade Split Earrings with Projections in Vietnam”,East Asian Jade:Symbol of ExcellenceVolume 3),Centre for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Art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8.

Miriam T.Stark(Ed),Archaeology of Asia,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6.

Ian,Emily Glover(Ed),Southeast Asia Archaeology 1986-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Archeologists in Western Europe,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Bar International Series 561,1990.

Ian Glover(Ed),Southeast Asia Archaeology 1990-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Archeologists in Western Europe,Centre for South-East Studies of University of Hull,1992.

Pierre-Yves Manguin(Ed),Southeast Asia Archaeology 1994-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Archeologists,Centre for South-East Studies of University of Hull,1998.

Marijke J.Klokke,Thomas de Brujin(Ed),Southeast Asia Archaeology 1996-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Archeologists,Centre for South-East Studies of University of Hull,1998.

Wibke Lobo,Stefanie Reimann(Ed),Southeast Asia Archaeology 1996-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Archeologists,Centre for South-East Studies of University of Hull and Ethnologisches Museum,Staatliche Museum zu Berlin Stiftung Preuβischer Kulturbesitz,2000.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Bulletin of the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 Volume 25,Proceeding of the 17th congress of the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Taipei,2005.

Trinh Sinh,Bronze Casting in North Vietnam and Yunnan a Comparative Study,Proceeding of the 17th congress of the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Hanoi,2009.

Chu Van Tan,Sa Huynh Culture and Other Southeast Asian Cultural Cradles in Metal Age,Comparative Thai-Vietnamese Archaeology Culture in Metal Age,Bangkok,1998.

Le Xuan Diem,The Post-Neolithic Culture in the Lower Basin of Dong Nai River Southern Vietnam Archaeology in Southeast Asia,Conference Papers on the Archaeology in Southeast Asia,The University Museum and Art Gallery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5.

Pham Minh Huyen,Various Pha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imitive Metallurgy in Vietnam,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 at the 15th Pacific Science Congress,1984.

Phuam Duc Manh,“Colored Pottery in the Culture of Pre-historic Dong Nai and in a Wider Context”,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Research,No.3,1993.

Trinh Dieu Thin,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ical Bibliography on the Metal Age,Comparative Thai-Vietnamese Archaeology Culture in Metal Age,Bangkok,1998.

Trinh Sinh,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ng Son Culture and Southeast Asian Culture,The First Southeast Asian Scientific Conference,Board of Southeast Asia,Ha Noi,1978.

Trinh Sinh,Preliminary Aachievement in Researching Pre-historic and Early Historic Fine Arts,In the Summary Records of the Conference of Twenty Years of Fine Arts Research,Ha Noi,1983.

Trinh Sinh,Technological Relations of Metallurgy in the Mekong Basin,Comparative Thai-Vietnamese Archaeology Culture in Metal Age,Bangkok,1998.

Trinh Sinh,Acomment on the Bronze Drums Discovered in Thailand,Comparative Thai-Vietnamese Archaeology Culture in Metal Age,Bangkok,1998.

Trinh Sinh,Phu My Site in the 1998 Excavation,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Japan Society for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Tokyo,2000.

Vu Quoc Hien,Sa Huynh Culture——A Southern Trung Bo View,The Sa Huynh Culture Conference in Hoi An,1995.

Charles Higham,Early Cultures Of Mainland Southeast Asia,British Library,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Data,2002.

Bridget,Raymond Allchin,The Rise of Civilization in India and Pakistan,T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an Glover,Peter Bellwood,Southeast Asia from Prehistory to History,Routledge Curzon,2004.

Pham Minh Hyen et al.,Dong Son Drums in Vietnam,The Vietnam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Tokyo,1990.

Bunker,Emma C,The Tien Culture and Some Aspects of Its Relationship to Dong Son Culture in N.Barnard Early Chinese Art and Its Possible Influence in the Pacific Basin 291-328,The 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Arranged by the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and Archaeology,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 City,August 21-25,1967.

Ambra Calo,Aspects of Decorative Development of Heger I Bronze Drums,The Bronze Drums & International conferece on na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of Wenshan,Yunnan people pubulishing house,Kunming,2005.

Nishimura Shoya,Two Mold Fragments of Heger I Bronze Drum from Lung Khe Citadel site,Northern Vietnam.The Bronze Drums & International Conferece on Na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of Wenshan,Yunnan people pubulishing house,2005.

Pham minh,Huyen,Recent Dong son Drum Discoveries in Vietnam:Some Issue of Significance. The Bronze Drums & International conferece on na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of Wenshan,Yunnan people pubulishing house,2005.

A.J.Bernet Kempers,The Kettle Drums of Southeast Asia:A Bronze Age World and Its Aftermath,Rotterdam,Balkema,1988.

M.Dewall,“New Evidence on the Ancient Bronze Kettle-drums of South East Asia from Recent Chinese Finds”,In B.Allchin(ed),South Asia Archae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S. Fraste-Lu,“Frog Drums and Their Importance in the Karen Culture”Arts of Asia,1983,Sept-Oct.

Pham Minh Hyen,“Dong Son Drums Discovered in Lao Cai Town in 1993”,Jouranal of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 17(6),1997.

P.Srensen,“The Ongbah Cave and Its Fifth Drums”,In R.Smith and W. Watson(eds),Early South-East Aisa,London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D.R.Spennnemann,“Some Critical Remarks on the Boats Depicted on the South East Asian Kettledrums:an Assessment of the Daggerboard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utical Archaeology and Underwater Exploration 13(2),1984.

Nitta Eiji,“HegerⅠType Drums Discovered in the Mekong River Basin”,In Nitta(ed),Archaeological study on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Mekong River Basin,2000.

Yoshikai Masato,Bronze Drums in the Age of Reorganization,Toyo Bunka 78,Univesity of Tokyo.

Charles Higham,The Bronze Age of Southeast Asia,Cambridge World Archae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Charles Higham,The Archaeology of Mainland Southeast Asia-From 10,000 B.C. to the Fall of Angko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Charles Higham,Early Cultures of Mainland Southeast Asia,River Books Ltd,2002.

Nguyen Giang Hai,Trinh Sinh,Catalogue for Vietnamese ArchaeologyVolume2:Metal age),the Gioi publishers,2002.

The Vietnam-Japan Joint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Team,The Lang Vac sites -Basic Report on the Vietnam-Japan Joint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Nghia Dan District,Nghe An Province,1990-1991(VolumeⅠ),‘Construction of Death and Life Studies Concerning Culture and Value of Life’,Graduat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ology of the University of Tokyo,2004.

Bayard. D.T,A Checklist of Vietnamese Asian Archaeology at the 15 Pacific Science Congress,University of Otago Studies in Prehistoric Archaeology 16.

Jeremy H.C.S Davidson,Recent Archaeology Activity in Vietnam,Journal of Hongkong Archaeology Society,Hongkong,1976.

Jeremy H.C.S Davidson,Archaeology in Vietnam since 1954,in Earl y Southeast Asia,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