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的民族识别及其反思图书

Chinese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its Reflection: The Emic Narrative and Etic Comments

SSAPID:101-1856-0778-73
ISBN:978-7-5097-9352-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民族识别”工作奠定的56个民族的框架也在社会实践中走过了60多年。以各地区的社会实践回顾、反思这一框架的运行效果,反思当年这一工作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反思苏联、南斯拉夫解体后人们对其“民族”定义和制度运行的效果,应当是一项中国学术界不能回避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工作。本书收录的论文即是对新中国民族识别及其理论脉络与后续影响的讨论和反思。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祁进玉
编 辑:杨阳;谢蕊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民族学

 中国的“民族识别”与“民族”分类学体系化的初步探讨(代序)

 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

  一

  二

  三

  四

   (1)关于“平武藏人”

   (2)关于察隅的“僜人”

   (3)关于云南红河的“苦聪人”

 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识别

  一 民族识别的缘由

  二 民族识别的理论根据

  三 民族识别工作的进程

 民族识别及其理论意义

  民族识别:困难与突破

  民族识别对于发展民族学的启示

   (一)在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学研究中心应当由社会形态研究转向文化研究

   (二)要加强民族学的理论研究

 我国民族识别的回顾与前瞻

  一

  二

  三

 中国的民族识别

  一 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复杂的族体和族称

  二 识别民族的依据和标准

  三 民族识别工作和更改民族成分

  四 民族识别和更改民族成分工作的历程

 中国民族识别研究工作的特色

  一 中国民族识别研究的特色

   (一)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视和关怀下,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识别民族之众多,调查地区之广泛,都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二)中国民族识别研究在对“民族”定义内涵上的认识和实践中应用的特色

   (三)中国的民族识别研究在民族识别标准上的特色

  二 中国民族识别工作的成就与展望

 关于当前民族识别问题的浅见

  一

  二

  三

 民族识别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基诺人识别过程的回顾与识别后的学理认知

  二 民族识别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范例的缘由

  三 民族识别范例的理论价值与历史哲学视角

 中国的民族问题与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

  一 中国民族问题面临的四方面难题

  二 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是我们剖析中国民族问题的切入点

  三 中国20世纪50年代开展“民族识别”的社会环境与政策背景

  四 在中国开展“民族识别”工作时面临的问题以及“识别”中可能存在的偶然性与主观性

  五 “民族识别”工作的口述史研究

 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

  一 民族识别的基本理由

  二 中国的民族识别不是模仿苏联

  三 遗留的和正在出现的问题

  四 民族识别的基本理论依据

  五 增强认同在识别依据中的权重

  六 民族认同的调控及其原则

 “56个民族的来历”并非源于民族识别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民族识别从未列入(全国)民族工作的日程

   (一)中央访问团没有开展民族识别的任务

   (二)新中国成立初年的民族工作中没有民族识别

    1.1950~1953年无民族识别任务

    2.1954~1958年少数省区曾开展民族识别,但属于局部、短期的社会调查

  三 云南开展族别调查的缘起

   (一)“民族识别”与推选人民代表缺乏联系

   (二)研究民族语文推动了族别调查

   (三)云南划分族别系统的原则

  四 云南族别调查的概况

   (一)云南族别调查概况

   (二)对族别调查的“典型”认识

  五 对云南“族别调查”的认识暨论“民族识别”

 重观民族识别:综合与变通

  一 民族识别的中国模式

  二 新中国民族识别与“苏联模式”

  三 新中国民族识别与“英国模式”

  余论:民族识别研究之方法论意义

 承认与认同: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身份建构

  一 他者的承认及其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影响

   (一)政界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知

   (二)知识阶层的认识

   (三)民间的认知

   (四)外国人的认知及其对西南少数民族身份建构的影响

    1.侵略势力的认知及其影响

    2.传教士的认知及其影响

    3.考察、研究人员的认知

  二 自我的认同

   (一)身份建构的汉文书写

   (二)身份建构的政治与社会活动

    1.主动认同中华民族

    2.向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要求获得承认并平等对待

    3.向政府要求得到平等对待的活动

  三 结语

 民族识别原则的变化与民族人口

  一 呼唤《族籍法》,反应冷淡

  二 官民对话:从打造“56”到定格“56”

  三 辨异与靠谱

  四 理论思考

   1.新时期民族识别实践中,主观意愿的权重已盖过客观标准

   2.《族籍法》,似难行

   3.民族人口变动中的“异源合流”类型

 由族群到民族:中国西南历史经验

  一 民族化前夕西南各非汉人群之族群性

  二 近代民族化过程及其意义

 《黔苗图说》与民族识别

  一

  二

  三

  四

 从“苗”到“苗族”

  一 前近代时期的“苗”

  二 清朝中后期的苗汉关系以及“非苗化”现象

  三 从“苗”到“苗族”——来自“他者”的近代民族集团的建构过程

  结论

 中西之间的西南视野:西南民族志分类图示

  引言

  一 西南研究中传统分类之否定

  二 知识权力:戴维斯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分类

  三 “帝国殖民化的东南亚视野”

  四 “中国化的西南视野”

  五 学术分类与民族国家政治

  结语

 中国的民族识别及其反思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西方的中国民族问题研究:对“民族识别”的质疑与批评

   (一)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族群性”研究与“建构论”

   (二)对“民族识别”的质疑与批评

  三 “族群”抑或“民族”:国内学术界对“民族识别”的分歧与争论

   (一)“民族”定义与“民族形成”大讨论

   (二)“族群”与“民族”的概念纷争:颠覆抑或替代

  四 结语

 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

  一 保安族群身份的自我认同和社会定义

   1.保安族群身份的自我认同

   2.保安族群身份的社会定义

   3.自我认同和社会定义的关系以及族群演变

  二 当下现实中的自我、群体、社会、国家

  三 “兄弟”与民族

  四 族群关系政治与族群归属

 制造共同命运:以“白族”族称的协商座谈会为例

  一 族称与“国家的视角”

  二 族称会议背景和成员选择

  三 从争论到妥协:会议过程

  四 制造共同命运

  五 结论

 语言、差异政治与“民族”构建:“白族”与“白文”的近代历史

  一 白族的识别

   (一)1950~1956年

   (二)1980年代

    1.贵州“七姓民”“返本归源”

    2.“南京-龙家”人的认定与识别

    3.湖南桑植“民家”人的识别

  二 白族“族源”相关论争

   (一)汉族说

   (二)氐羌说

   (三)土著说

   (四)多种族融合说

  三 “白语”与“白文”及其相关论争

   (一)白语的系属问题

   (二)“白文”问题

    1.历史上有“白文”

    2.历史上没有所谓“白文”

  四 结语:创造“白文”

   (一)1958年文字方案

   (二)1982年文字方案

   (三)1993年白文方案

 谁是MOSO(摩沙)?

  一 谁是MOSO问题的缘起

  二 纳系族群的民族识别问题

  三 “纳系族群”的族群认同问题

  四 结语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民族识别”工作奠定的56个民族的框架也在社会实践中走过了60多年。以各地区的社会实践回顾、反思这一框架的运行效果,反思当年这一工作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反思苏联、南斯拉夫解体后人们对其“民族”定义和制度运行的效果,应当是一项中国学术界不能回避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