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267

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图书

A policy study on the poverty reduction program of PRC

SSAPID:101-1836-0657-92
ISBN:7-80190-743-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社会性别与可持续扶贫开发:趋势、挑战和政策调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贸易自由化与贫困;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社会发展与扶贫政策的研究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编 辑:薛铭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

 编委会

 一 中国扶贫政策

  内容摘要

  (一)引言

   1.问题概述

   2.研究目的

  (二)对目前问题的详细考察

   1.农村贫困减少的速度不断下降

   2.伴随减贫速度的下降,农村贫困的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3.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4.非收入贫困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5.城镇贫困成为新的问题

   6.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三)促进贫困减少的各种因素

   1.经济增长与扶贫

    (1)增长与贫困减少的一般性讨论

    (2)农民收入增长与扶贫

    (3)工业化战略与扶贫

    (4)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与扶贫:一个新的解释框架

   2.制度安排与扶贫

    (1)城乡分离的扶贫体系

    (2)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

    (3)扶贫过程中的多政府部门参与和分工协作

    (4)区域瞄准型开发式扶贫

    (5)扶贫贷款的分配机制

    (6)扶贫的统计、监测和评估系统

    (7)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税制度安排

   3.非收入政策与扶贫

    (1)人力资本政策与扶贫

    (2)为弱势群体建立社会安全网

    (3)扶贫政策的性别敏感性

   4.来自政府之外的扶贫努力

    (1)非政府组织的扶贫努力

    (2)国际援助在中国扶贫中的作用

  (四)未来20年的中国扶贫:新的政策框架和制度安排

   1.遵循比较优势战略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完善扶贫的制度安排

   3.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安全网

   4.完善开发式扶贫

 二 社会性别与可持续扶贫开发:趋势、挑战和政策调整

  (一)引言

  (二)中国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社会性别问题的演变

   1.贫困内涵的拓展及其与社会性别的关系

    (1)扶贫开发、社会性别与发展

    (2)贫困内涵的不断拓展

    (3)性别与贫困

   2.妇女贫困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1)失去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或受到的教育水平很低是限制女性人口受益于发展和造成贫困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2)妇女的健康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更易于受到损害,这是妇女贫困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3)妇女在政治权利中的弱势地位是造成她们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

    (4)普遍存在的职业性别歧视,是妇女贫困的又一个主要表现

    (5)妇女拥有重要资产的权利易受损害是导致妇女贫困的深层次原因

    (6)妇女贫困还体现在其权益普遍受到侵害

    (7)小结

   3.不同扶贫开发阶段及其社会性别问题的演变

    (1)中国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

    (2)不同扶贫开发阶段及其社会性别问题的演变

  (三)扶贫开发政策及措施实践中的社会性别分析

   1.开发式扶贫方针

   2.基础设施扶贫

   3.小额信贷扶贫

   4.科技扶贫

   5.部门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扶贫和民间扶贫

   6.移民搬迁扶贫

   7.劳务输出扶贫

   8.整村推进扶贫

   9.多部门扶贫

   10.小结

  (四)提高未来扶贫开发政策及措施社会性别敏感性的建议

   1.在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在各项扶贫开发重点内容及工作中注意为妇女创造提高收入的机会

   2.在扶贫开发涉及的系统、领域、范围倡导并普及社会性别意识

   3.采用国际标准确定扶贫对象,应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识别贫困

   4.将社会性别问题分析作为扶贫开发政策调整的一项重要原则

   5.在开发式扶贫政策及措施中提高社会性别敏感性

   6.在扶贫开发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中提高社会性别敏感性

   7.建立具有社会性别敏感的参与式扶贫体系

   8.建设分性别的扶贫开发监测与评价系统

   9.加强社会性别与扶贫开发的分析和实践能力建设

 三 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贸易自由化与贫困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导言

  (二)中国的反贫困战争

   1.农村贫困概况

    (1)80年代的贫困状况

    (2)90年代以来的贫困状况

   2.当前农村贫困特征

   3.城市贫困

  (三)宏观经济发展和贫困

   1.经济增长和贫困

    (1)90年代早期之前的经济增长

    (2)最近的经济增长

    (3)经济增长和贫困之间的联系

   2.农业增长和贫困

    (1)改革时期的农业增长

    (2)增长的源泉

    (3)农业增长和贫困

   3.非农就业和贫困

    (1)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2)非农就业性质的变化

    (3)非农就业与贫困

   4.收入分配和贫困

   5.国有企业及乡镇企业改革和贫困

   6.通货膨胀及农产品价格和贫困

   7.对经济增长和贫困减少的检验

    (1)国际经验

    (2)中国的经验

  (四)对外贸易和贫困

   1.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2.贸易自由化及WTO与中国的农业人口

   3.WTO对中国农村贫困的影响

    (1)方法

    (2)加入WTO对中国农业和贫困的影响

    (3)为什么更有利于富人

  (五)结语

 四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社会发展与扶贫政策的研究

  (一)引言

  (二)农村基础教育与扶贫

   1.贫困人口的基础教育状况

   2.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扶贫导向

   3.农村基础教育扶贫计划和项目

   4.经验与教训

   5.农村贫困人口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6.亚洲和其他转型国家经验的启示

   7.加强农村贫困人口基础教育的政策建议

  (三)农村贫困人口的成人教育

   1.农村贫困人口的成人继续教育状况

   2.国家及地方对农村贫困人口继续教育的政策

   3.农村扫盲与成人教育扶贫计划和项目

   4.经验与教训

   5.农村贫困人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6.亚洲和其他转型国家经验的启示

   7.加强农村贫困人口成人教育的政策建议

  (四)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服务

   1.对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服务的状况

   2.国家及地方对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服务的政策回顾

   3.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服务计划和项目

   4.经验与教训

   5.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6.亚洲和其他转型国家经验的启示

   7.加强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服务的政策建议

  (五)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

   1.自然灾害救援

    (1)自然灾害与贫困

    (2)自然灾害救援对减缓贫困的作用

    (3)自然灾害救援中存在的问题

    (4)自然灾害救援制度化的政策建议

   2.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

    (1)农村特困人口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残疾人就业与生活保障

    (3)贫困地区的老年人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亚洲和其他转型国家经验的启示

   5.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六)加强贫困人口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框架

  (七)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社会发展展望

   1.农村贫困人口的发展与可持续扶贫政策

   2.政府部门在农村社会发展领域中的作用

   3.社会各方面在农村社会发展领域中的参与

   4.农村贫困人口社会发展的制度化建设

 五 部门发展与中国未来的扶贫:挑战与对策

  (一)中国目前的贫困群体及突出问题

   1.中国目前的贫困群体:农村和城市

    (2)城市贫困群体

   2.中国目前的贫困群体:东中西部

   3.中国目前贫困群体的突出问题

    (1)农村贫困群体的分散性

    (2)极端贫困人口贫困性质的变化

    (3)脱贫群体的脆弱性

    (4)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突出

    (5)城市贫困问题日益显现

  (二)城乡经济发展、经济转型与中国未来的扶贫

   1.农业部门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未来扶贫的影响

    (1)农业政策与农村减贫:历史回顾

    (2)农业部门经济发展趋势及对未来扶贫的挑战

    (3)农业部门发展与贫困农户减贫:未来政策选择

   2.乡镇企业发展趋势与未来的农村扶贫

    (1)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村扶贫的贡献

    (2)乡镇企业发展对目前及未来农村扶贫的作用和挑战

   3.城市化与扶贫

    (1)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扶贫作用的历史评价

    (2)城市化进程中的扶贫行动面临的挑战

   4.城市经济改革、经济结构转型与城市贫困问题

    (1)城市经济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贫困问题的产生

    (2)城市扶贫面临的挑战

   5.城乡经济发展、经济转型与中国的扶贫:未来政策框架讨论

    (1)从统筹城乡的角度全面设计今后的扶贫策略

    (2)选择有助于解决贫困问题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战略

    (3)充分重视农业在农村扶贫中的作用

  (三)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国未来的扶贫

   1.资源、环境约束与中国未来的扶贫

    (1)农村贫困群体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约束现状

    (2)资源、环境约束与中国未来的扶贫

   2.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国未来的扶贫

   3.小结

  (四)私营部门、公民社会、援助机构与中国未来的扶贫

   1.扶贫活动中的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国际援助机构

   2.私营部门、公民社会和援助机构在目前中国扶贫中的作用

    (1)私营部门在扶贫中的作用

    (2)公民社会在目前中国扶贫中的作用

    (3)国际援助机构在目前中国扶贫中的作用

   3.私营部门、公民社会和援助机构在目前中国扶贫活动中的制约因素

    (1)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文化因素

   4.未来中国扶贫中的私营部门、公民社会和援助机构

  (五)扶贫经验的国际借鉴:部门发展与扶贫

   1.公共部门发展与扶贫的国际经验

    (1)印度

    (2)巴西

    (3)各国经验借鉴

   2.私人部门发展与扶贫的国际经验

    (1)孟加拉“乡村银行”及其影响

    (2)巴基斯坦的雪村和罗村的农村支持计划

    (3)斯里兰卡的萨沃达雅母亲教育和儿童开发活动

    (4)各国经验借鉴

   4.小结

  (六)结论与未来政策框架讨论

   1.基本结论

   2.未来政策框架讨论

 六 中国扶贫的制度安排与治理问题

  (一)中国政府的扶贫政策

   1.农村扶贫政策

   2.城市扶贫政策

    (1)城市扶贫政策

    (2)城市扶贫的组织系统

  (二)中国的农村扶贫体制及政府部门的参与方式和职责

   1.农村扶贫的组织系统框架

   2.国务院(省、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3.国家(地方)发改委与以工代赈计划

   4.财政部和地方财政厅(局)与财政发展资金

   5.中国农业银行与专项扶贫贷款

   6.其他政府部门

   7.东西对口扶贫和部门定点扶贫

  (三)中国的社会扶贫体制

   1.非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参与方式和作用

    (1)中国扶贫基金会

    (2)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的“希望工程”

    (3)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春蕾计划”

    (4)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和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的“幸福工程”

    (5)宋庆龄基金会的“扶贫助教”项目

   2.发展援助机构的参与方式和作用

    (1)国际和双边机构的参与方式

    (2)国际民间机构的参与方式

    (3)国际机构在中国扶贫中的主要贡献

   3.私营部门的参与方式和作用

   4.中国社会扶贫的体制特点

  (四)中国扶贫在良好的治理结构方面的成功案例

   1.整村推进和综合扶贫

   2.项目公示制

   3.参与式扶贫方法

  (五)中国扶贫在治理结构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

   1.政府部门过度主导扶贫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2.财政体制不利于贫困地区的发展

   3.商业银行执行政策性扶贫贷款中的利益冲突

   4.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估系统和问责制度

   5.非政府机构发展不足和缺乏生存的法律环境

   6.贫困人口缺乏参与

   7.扶贫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8.城乡扶贫体制不协调

  (六)主要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

   1.小额信贷扶贫机构的发展

   2.国际民间组织大规模扶贫的经验

  (七)良好的扶贫治理结构框架以及改革的政策建议

   1.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的一体化城乡扶贫体制

   2.建立合理的公共财政体制

   3.合理的信贷扶贫体制及金融部门的参与方式

   4.发挥民间组织在扶贫过程中的作用

   5.贫困人口的参与方式和制度化的机制

   6.建立合理的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

   7.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明确部门间的分工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04年年底,中国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610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从30%下降到2.8%。2004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对中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就予以高度赞誉。进入21世纪,扶贫开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和重要。但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明显减慢,贫困地区与全国农村地区、贫困农民与全国农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我们同时面临着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双重压力。

陈晓蓓:《同在蓝天下,共沐阳光雨露——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中国教育报》2003年12月18日。

何道峰:《中国NGO的历史使命》,在中国NGO扶贫国际会议上的发言,原文在http://www.cfpa.org.cn/page_lsp/NGO_INDEX/11.htm

胡鞍钢:《“以人为本,投资健康”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转轨通讯》2003年第3期(总第24期)。

康晓光:《中国国内扶贫行动评述》,专题研究报告。

康晓光:《中国NGO扶贫研究》,中国NGO扶贫国际会议论文,2001年10月。

李实:《九十年代末中国城市贫困的增加及其原因》,原文来自http://www.cass.net.cn/jingjisuo/yjlw/01.asp?id=194

李实、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财经》2004年第4期(总101期)。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农村特困群众救济及救灾工作》,载《2003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陶然、刘明兴、章奇:《农民负担与财税体制改革》,原文来自http://jlin.ccer.edu.cn/article/article.asp?id=222

鲜祖德:《中国农村贫困:最新统计数据报告》,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的扶贫开发研讨会”上的发言稿,2004年4月3日。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关于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全面解决农村温饱问题的建议》,《观察与建议》2004年2月1日。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中国国家统计局:《全国跨省流动人口超过4000万》,中国统计信息网(http://www.stats.gov.cn),2002年9月9日。

中国国家统计局农调队:《2002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新星出版社,2004。

Chang,G.H.(2002),“The cause and cure of China’s widening income disparity”,China Economic Review,13,pp.335~340.

Chen,Shaohua and Martin Ravallion(2001),“How did the world’s poorest fare in the 1990s?”,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Series 47,No.3,September.

Chen,Shaohua and Yan Wang(2001),China’s 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Recent Trends between 1990 and 1999,World Bank.

Chow,Gregory(1993),“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August,pp.809~842.

Chow,Gregory(2001),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Oxford:Blackwell.

Fang,Cheng,Zhang,Xiaobo and Shenggen Fan(2002),“Emergence of urban poverty and inequality in China: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urvey”,China Economic Review,13,pp.430~443.

Fleisher,Belton and Xiaojun Wang(2001),“Skill Differentials,Return to Schooling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in a Transition Economy:The Case of Mainland China”,Ohio State University,Columbus,Ohio,January.

Giles,John(2004),“What is China’s True Unemployment Rate?”,from www.msu.edu/~gilesj/gpz2.pdf.

Heckman,James J.(2002),“China’s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NBER Working Paper 9296 Islam.Rizwanul(2004),“The Nexus of Economic Growth,Employ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Department,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Geneva.

Jalan,Jyotsna and Martin Ravallion(1998),“Transient Poverty in Postreform Rural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Volume 26,pp.338~357.

Khan,A.R.(2000),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lected Asian Countries,UNDP,from www.undp.org/poverty/publications/case/macro/asia.doc.

Khan,A.R.(1996),“The Impact of Recent Macroeconomic and Sectoral Changes on the Poor and Women in China”,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South Asia Multidisciplinary Advisory Team(ILO/SAAT),New Delhi.

Khan,A.R.(1998),“Poverty in China in the Period of Globalization:New Evidence on Trend and Pattern.”,Issues in Development Discussion Paper No.22,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Geneva,Switzerland.

Khan,Azizur Rahman(1998),“Growth and Poverty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in Bhalla,A.S.,ed. Globalization,growth and marginalization. New York:St.Martin’s Press;London:Macmillan Press,pp.125~148.

Khan,Azizur Rahman;Keith Griffin;Carl Riskin(1999),“Income Distribution in Urba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Economic Reform and Globaliz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9,No.2,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One Hundred El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pp.296~300.

Lin,Justin Yifu(1992),“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2,pp.34~51.

Lin,Justin Yifu,Fang Cai and Zhou Li(1996),The China Miracle: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s Reform,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Lin,Justin Yifu(2003),“Development Strategy,Viability,and Economic Converge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51:pp.277~308.

SaundersP. and ShangX.(2000),“Social Security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ssuesConstraints and Choices”,Report prepared for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World Bank(1990),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World Bank(1992),China:Strategies for Reducing Poverty in the 1990s.

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国别报告:中国战胜农村贫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世界银行:《198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1981。

世界银行:《中国国别社会性别报告》,2002。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文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文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联合国开发署:《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劳工组织:《中国的扶贫开发政策》,21世纪初中国扶贫战略国际研讨会材料之二,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2001。

国家统计局:《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国家统计局、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统计资料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国家统计局、全国妇联:《中国性别统计资料1990~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1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3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3。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00。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2001。

财政部农业司、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加强中国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研究成果汇编》,2003。

林志斌、李小云:《性别与发展导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林志斌:《性别与发展教程》,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叶敬忠等:《农村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王国良、李小云:《参与式扶贫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王佐芳等:《妇女和扶贫政策及措施专题报告》,2003。

黄承伟:《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实践与思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黄承伟:《中国反贫困:理论 方法 战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卜卫等:《社会性别与发展培训手册》,联合国开发署,1999。

高鸿宾等:《扶贫开发规划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广西妇女理论研究会:《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第四届年会论文集》,2003。

马奇等:《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乐施会,2000。

郑宝华等:《倾听贫困者的声音》,英国海外发展部,2001。

郑晓瑛:《中国女性人口问题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郑宝华、路易斯、赵鸭桥、卢彩珍、刘金龙:《来自贫困者的声音》,云南社区发展研究中心,2000。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丛书:《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概观》(全国卷一),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当代中国妇女地位抽样调查资料》,万国学术出版社,1994。

朱玲、蒋中一:《以工代赈与缓解贫困》,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高小贤:《贫困地区孕产妇保健服务分析——兼论国家、市场、文化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载《浙江学刊》2002年第2期。

金一虹:《未曾完成的尝试:农村贫困的性别研究》,载徐午、许平、鲍晓兰、高小贤:《社会性别分析:贫困与农村发展》,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柳玉芝、楚军红:《贫困地区女性人口:问题与出路》,《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第4期。

冯媛:《小额信贷如何赋权妇女——对途径的探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赤峰市人民政府主办“扶贫和妇女参与发展”会议,2000。

韦惠兰、惠东旭:《生育健康意识教育,贫困地区妇女脱贫的重要变量》,《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6期。

赵佩兰:《小额信贷扶贫对妇女的影响》,载《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第三届年会论文集》2002年8月。

Baden,S & Milward,K,Gender and Poverty,Bridge Report No.30,1995,IDS.

Chambers,Robert,Whose Reality Counts? Putting the First Last,Intermediate Technology Publications,1997.

Jacka,Tamara,Women’s Work in Rural China: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an Era of Refor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97.

Kabeer,N,Subrahmarian,R,Institutions,Relations and Outcomes:Framework and Tools for Gender-aware Planning,IDS Discussion Paper 357,1996,IDS.

Razavi,S.,“Gendered Poverty and Well-being:Introduction”,Development and Change,Vol.30,No.3,July 1999,pp.409~434,Blackwell Publishers.

Saith,Ruhi & Harriss-White,B,“The Gender Sensitivity of Well-being Indicators”,Development and Change,Vol.30,No.3 July 1999,pp.465~498,Blackwell Publishers.

Sen,Amartya,“Gender and Cooperative Conflict”in Irene Tinker,Persistent Inequalities:Women and World Develop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90.

Sen,Amartya,Development as Freedom,Alfred A.Knopf,New York,1999.

The Leading Group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PRC and Asian Development Bank:Plan for Future:Methodology of County Poverty Alleviation Planning in China,Aug,2001.

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1997.

UNIFEM,Progress of the World’s Women 2000,UNIFEM Biennial Report.

World Bank,Engendering Development-Through Gender Equality in Rights,Resources and Voice,World Ban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国家统计局:《农户收支调查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与经济调查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ADB(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2. China’s Current Economy and Prospects:2001(in Chinese).Asian Development Bank,PRC,Beijing.

Balisacan,Arsenio M.2003. “Poverty and Inequality.”In Arsenio M.Balisacan and Hal Hill,eds.,The Philippine Economy:Development,Policies,and Challenge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lisacan,Arsenio M.2004. “Averting Hunger and Food Insecurity in Asia”,Paper presented at the Regional Workshop on Policy Issues and Options to Avert Hunger and Food Insecurity in Asia(organized by FAO and SEARCA),Cha-am,Thailand,pp.25~26,March 2004.

Balisacan,Arsenio M. and Nobuhiko Fuwa.2003. “Growth,Inequality,and Politics Revisited:A Developing-Country Case”. Economics Letters,79:pp.53~58.

Bhalla,Surjit.2001. Imagine There Is No Country:Globaliz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Poverty.Washington,D.C.: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ai,Fang,Dewen Wang,and Yang Du.2002. “Regional Dispar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The Impact of Labor Market Distortions”,China Economic Review. 11(2002).

deBrauw,Allan,Jikun.Huang,Scott Rozelle,Linxiu Zhang and Yigang Zhang.2002. “China’s Rural Labor Markets”,The China Business Review,Mar-Apr 2002:pp.2~8.

Dollar,David and Aart Kraay.2002. “Growth is Good for the Poor”.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4:pp.195~225.

ESCAP[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of the UNDP].2003. Promoting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Poverty Reduction. New York:United Nations.

Fan Shenggen.1991.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on production growth in Chinese agriculture”. Am.J.Agric.Econ. 73:pp.266~275.

Fan,Shenggen. and Phil.Pardey.1997. “Research Productivity and Output Growth in Chinese Agriculture”,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53(June 1997):pp.115~137.

Fan,Shenggen,Linxiu Zhang,and Xiaobo Zhang.2002. “Growth,Inequality,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The Role of Public Investments”.Research Report 125.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Fan,Shenggen and Xiaobo Zhang.2002. “Urban Poverty in China:The Evidence”,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2 American Econ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s,Washington D.C.,January 3 to 6.

Huang,Jikun and Cunlai Chen.1999. Effe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Agriculture in China:Institutional and Structural Aspects. United Nations ESCAP CGPRT Centre,Bogor,Indonesia..

Huang,Jikun and Scott Rozelle(1996):“Technological Change:Rediscovery of the Engine of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Rural Econom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49(2),pp.337~369.

Huang,Jikun,Hengyun Ma and Scott Rozelle.(1998):“Rural Poverty and Policy in China”,Reforms,No.4:pp.72~83.

Huang,Jikun and Howerth.Bouis.1996. Structural changes in demand for food in Asia.Food,Agriculture,and the Environment Discussion Paper.Washington,D.C.(USA):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Huang,Jikun,Ninghui Li,and Scott Rozelle.2003. “Trade Reform,Household Effects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85(No.5,2003):pp.1292~1298.

Huang,Jikun,Scott Rozelle,and Min Chang.2004. “Tracking Distortions in Agriculture:China and It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Forthcoming in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Huang,Jikun,Scott Rozelle and Yuping Xie.2003. “Distortion at the Border;Integration Inland:Assessing the Effect of WTO Accession on China’s Agriculture”,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tudies,Vol.,1(2003):pp.95~114.

Huang,Jikun,Ruifa Hu,and Scott Rozelle.2003.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vestment in China:Challenges and Prospects.China’s Finance and Economy Press,Beijing.

Jin,Song,Jikun.Huang,Ruifa Hu,and Scott Rozelle.2002. “The creation and spread of technology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a’s agriculture”,Am.J.of Agric.Econ. 84(4)(Novermber 2002):pp.916~939.

Kakwani,Nanak and Ernesto Pernia.2000. “What is Pro-poor Growth?” Asian Development Review,18(1):pp.1~16.

Kang,Xiaoguang.1998. “Review 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unpublished.

Kraay,Aart.2004. “When Is Growth Pro-Poor? Cross-Country Evidence.”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225.

Lin,Justin Yifu.1992. “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 Am.Econ.Rev. 82:pp.34~51.

Lin,Justin Yifu,Fang Cai,and Zhou Li.1998. “Research on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Journal of Economic Research.Issue 6.

MOA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China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eport,2000 and 2002.China’s Agricultural Press,Beijing.

NBSC [China National Statistical Bureau].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Beijing,China:China Statistical Press.1991 to 2003.

NBSC [China National Statistical Bureau].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Beijing,China:China Statistical Press.1991 to 2003.

NSBC(National Statistical Bureau of China). China rural household survey yearbook,various issues from 1982 to 2002.Beijing(China):State Statistical Press.

Mathews,A.2002. “The Possible Impacts of China’s WTO Accession on the WTO Agricultural Negotiations”,Trinity Economic Papers No.15,Department of Economics,Trinity College Dulin.

McMillan J,Walley J,Zhu L.1989. “The impact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 J.Polit.Econ.97:pp.781~807.

Mohapatra,Sandeep.2001. “The Evolution of Modes of Production and China’s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Working Paper,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

Park,Albert,Scott Rozelle,Christine Wong,and Ren Changqing.(1996):“Distributional Consequences of Fiscal Reform on China’s Poor Areas”. China Quarterly,(147),pp.1001~1032.

Park,Albert,Sangui Wang,and Guobao Wu.(1998):“Regional Poverty Targeting in China”. Working Paper,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MI.

Piazza,Alan,and Echo H.Liang(1997):“The State of Poverty in China:Its Casuese and Remedies”.Paper presented at a conference on “Unintende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Fairbanks Center,Harvard University,May.

Ravallion,Martin.1997. “Can High Inequality Developing Countries escape Absolute Poverty?” Economics Letters,56:pp.51~57.

Rozelle,Scott and Jikun Huang.2000. “Transition,Development and the Supply of Wheat in China”,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44(2000):pp.543~571.

Rozelle,Scott,Guo Li,Minggao Shen,Amelia Hughart,and John Giles.1999. “Leaving China’s Farms:Survey Results of New Paths and Remaining Hurdles to Rural Migration”,China Quarterly 158(June 1999):pp.367~393.

Rozelle,Scott.1996. “Stagnation Without Equity:Changing Patterns of Income and Inequality in China’s Post-Reform Rural Economy”. The China Journal 35:pp.63~96.

Rozelle,Scott,Albert Park,Vince Benziger,and Changqing Ren.1998. “Targeting Poverty Investment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World Development 26,12(1998):pp.2137~2151.

Tao,Ran,Mingxing Liu,and Qi Zhang.2003. “Rural Taxation in China”,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Peking University,Working Paper.

Tong Zhong,Scott Rozelle,Bruce Stone,Jiang Dehua,Chen Jiyuan,and Xu Zhikang.(1994):“China’s Experience with Market Reform for Commer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Poor Areas”.In Agricultural Commercializ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and Nutrition,ed.Joaquim von Braun and Eileen Kennedy,pp.119~140.John Hopkins Press,Baltimore,MD.

Wang,Jinxia.2000. “Property Right Innovation,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Groundwater Management:Case Study of Groundwater Irrigation System in Hebei”,China,2000,Ph.D.Thesis,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ang,Sangui and Linxiu Zhang.(1999):“Report 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for Common Country Assessment(CCA)”,Report to UNPD Task Force Group on Poverty,UNDP,Beijing.

World Bank.(1992):China:Strategy for Reducing Poverty in the 1990s.World Bank,Washington,D.C..

World Bank.2000. China:Overcoming Rural Poverty,Joint Report of the Leading Group for Poverty Reduction,UNDP and the World Bank,Report No.21105-CHA.

World Bank.2001(a). Attacking Pover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rld Bank.2001(b).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02:Making Trade Work for the World’s Poor. Washington,D.C.:World Bank.

World Bank.2002.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2. Washington,D.C..

World Bank..2003.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04:Realizing the Development Promise of the Doha Agenda.

Yao,S.“Poverty,Inequality and China’s Liberalization Policies”,China Economic Review 11(2002):pp.397~401.

Zhang,Linxiu,Jikun Huang,and Scott Rozelle.2004. “Growth or Policy? Which is Winning China’s War on Poverty”,Forthcoming in Food Policy.

Zhang,Qi,Mingxing Liu,Vincent Yiupor,Chen,and Ran Tao.2003. “Financial Intermediate Development and Urban-Rural Income Disparity”. Journal of China Finance Research.V1,Issue3.

Zhu,X.,and B.,Loren.2001. “Soft Budget Constraints and Inflation Cycles:A Positive Model of the macro-dynamics in China during transi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64,2:pp.437~457,April,2001.

蔡昉:《人口转变与教育发展》、《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高金登:《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52~54页。

国家统计局:《2000人口普查分县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3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何朝阳、石小俊等:《农村已婚妇女生育健康卫生需求调查》,《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年第5期,第323~325页。

黄双全:《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建议》,《计划与市场》2002年第11期,第47~49页。

胡志:《对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战略思考》,《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0年第6期,第10~11页。

科技部:《UNDP“中国信息通讯技术扶贫能力建设”项目总结报告》,2004。

中国信息通讯技术扶贫能力建设项目经验交流点,北京,2004年4月23日。

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原文来自:http://www.edu.cn/20040527/3106677.shtml。

教育部:《中国成人教育统计公报》(1990~2000),原文来自http://www.edu.cn/20020326/3023509.shtml。

蓝建:《国外农村教育发展的新策略——泰国“村民参与研究和发展”计划掠影》,《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15日。

李长明:《中国农村卫生发展现状与策略思考》,《中国农村卫生管理事业》2000年第10期,第3~7页。

李长明:《中国农村卫生发展现状与策略思考》,《中国卫生资源》2001年第1期,第3~6页。

李迎生:《农民进城与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保障制度》2001年第5期。

刘斌、张兆刚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刘升:《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实践给我国的启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2期,第106~109页。

刘翠宵:《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第67~83页。

刘从龙:《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的扶贫开发研讨会”上的发言稿,2004年4月3日。

民政部:《200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原文来自:http://www.cpirc.org.cn/tjsj-gb-detail.asp?id=2157。

世界银行:《四川喜德县录音机交互式教学方法参与式终期评估报告》,2003。

苏敏:《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中国青年报》2004年5月14日。

陶勇:《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透视》,《财经研究》2002年第11期,第49~54页。

王婷:《宁夏反贫困战略的选择及今后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57~61页。

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1997~200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原文来自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1264

吴仪:《扎扎实实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在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2月4日。

鲜祖德:《中国农村贫困:最新统计数据报告》,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的扶贫开发研讨会”上的发言稿,2004年4月3日。

新华网:《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6000名志愿者已全部确定》,原文来自:http://www.xinhuanet.com。

晓波:《农村边远地区卫生环境条件堪忧》,《创造》2003年第12期,第57页。

徐辉:《国外农村教育发展的几点经验》,《人民教育》2003年第40期,第40~41页。

杨士保:《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合作医疗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卫生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第27~29页。

杨志安:《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年第1期,第49~52页。

余永英:《青海民族地区贫困成因及脱贫途径》,《柴达木开发研究》2002年第2期,第28~31页。

张宏杰:《中韩教育政策之比较》,原文来自http://www.cnkredu.com

张学敏:《关于两个贫困县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调查》,《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1期,第22~25页。

中新网:《文盲仍有8500万》,《中国批准扫盲工作新方案》2002年9月8日。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贫困残疾人状况》,原文来自http://www.cdpf.org.cn/fupin/fp0006.htm

宗石:《我国扫盲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成就举世瞩目》,《中国青年报》2002年9月7日。

朱玲:《改善村级社会服务能力,降低贫困户母婴健康风险》,《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6期,第57~61页。

白南生、宋洪远:《回乡,还是进城?——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力问题报告——转轨中的城市贫困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蔡永飞:《寻找解决土地矛盾的良方》,《凤凰周刊》(香港)2003年第35期(总第132期)。

邓国胜:《NGO扶贫的行为准则与评估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杜青林:《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樊胜根、张材秀编《农村公共投资在农村经济增长和扶贫中的作用》,载《WTO和中国农村公共投资》,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关爱萍:《城镇贫困与减贫对策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2003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a。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b。

国家林业局:《金国森林资源统计(1973~1976)》,1978。

国务院扶贫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载《2003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国务院扶贫办:《减缓贫困:中国政府的努力》,内部讨论稿,200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2001。

洪大用:《当前中国城市扶贫工作中的贫困界定问题》,《理论观察》2003年第3期。

李德水:《中国农村贫困新特点新对策》,载《2003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李国和:《传统观念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2期。

李周:《社会扶贫中的政府行为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1卷第2期。

林毅夫:《中国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刘冬梅:《企业、NGO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调研报告》2003年第39期,中国科技发展促进研究中心编。

民政部:《200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http://www.mca.gov.cn/news/content/2004429105950.html。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农村特困群众救济及救灾工作》,载《2003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沙亚(中译本):《印度在公共政策与扶贫方面的经验》,《新东方》1998年第4期。

尚玥佟:《巴西贫困与扶贫政策研究》,《拉丁美洲研究》2001年第3期。

沈红:《印度的乡村贫困和扶贫体制》,《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5期。

世界银行:《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世界银行:《中国战胜农村贫困》,《世界银行国别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唐钧:《中国城市贫困与扶贫报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唐钧、沙琳等:《最后的安全网——中国城市贫困与最低生活保障(1992~2001)》,《研究报告》2002年4月。

田启林、张帆:《谁解中国NGO国境?》,《财经》2004年第3、4期合刊。

王奋宇、李路路:《中国城市劳动力流动》,北京出版社,2001。

王海玲:《城乡二元性:中国贫困之新特征》,《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吴国宝:《中国农村扶贫战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报告,2001。

鲜祖德:《中国农村贫困:最新统计数据报告》,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的扶贫开发研讨会”上的发言稿,2004年4月3日。

谢国力:《1979年以来农产品价格变化趋势述评》,《农村经济文稿》1988年第1期。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关于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全面解决农村温饱问题的建议》,《观察与建议》2004年2月1日。

严晓萍、赵瑞华:《关注城市贫困人口》,《观察思考》2003年24期。

杨文武:《印度的贫困与扶贫研究》,《南亚研究季刊》1997年第3期。

郑功成:《中国的贫困问题与从NGO扶贫的发展取向》,《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7期。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全国森林资源统计(1977~1981)》,1983。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全国森林资源统计(1984~1988)》,1990。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全国森林资源统计(1989~1993)》,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全国森林资源统计(1994~1998)》,2000。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全国城乡居民社会生活状况调查》,内部资料,2002。

周彬彬:《向贫困挑战——国外缓解贫困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1991。

朱栋梁:《国际扶贫发展战略探析》,《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朱晓超:《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谁来填补缺口》。

庄晋财、程李梅:《孟加拉“乡村银行”扶贫模式及其启示》,《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7期。

World Bank,2001.China:Overcoming Rural Poverty(World Bank,Washington,D.C.).

曹洪民:《中国农村开发式扶贫模式研究》(博士论文),2003。

财政部/世界银行:《加强中国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内部资料,2003。

韩民:《教育扶贫政策概述》,内部资料,2001。

李薇薇、邬焕庆:《“春蕾计划”14年救助130多万女童返校园》,新华网,2004年5月。

李扬:《“幸福工程”9年救助贫困母亲13万人》,新华网,2004年5月9日。

卢锋:《中国:探讨第二代农村反贫困策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与世界银行研究院(WBI)“扶贫与发展”系列研讨会述评》,2001年6月。

民政部:《2004年一季度全国县以上低保情况》,2004。原文来自:www.mca.gov.cn/news/content/recent/20043dibaoshuju.html。

青海省财政厅农牧处:《青海省财政部门对财政扶贫资金实行公示制效果显著》,内部资料,2002年7月1日。

秦晖:《全球化进程与入世后的中国第三部门》,《南方周末》2002年8月29日。

康晓光:《NGO扶贫行动研究》,中国NGO扶贫国际会议论文,2001。

孙若梅:《孟加拉乡村进步促进会简介》,《小额信贷扶贫》2001第1期。

唐钧、沙琳、任振兴:《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华夏出版社,2003。

王昌渠:《推动民主决策,支持群众参与扶贫》,内部资料,2004年3月30日。

汪三贵:《宏观政策与农村扶贫》,内部资料,2001。

汪三贵:《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政策》,农村读物出版社,1994。

汪三贵、朴之水、吴国宝:《中国反贫困政策评价》,载于《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王文:《小额信贷的国际经验》,《西部开发报》2001年8月2日。

文秋良:《中国农村扶贫形势与扶贫政策调整》,内部资料,2003。

吴国宝:《小额信贷扶贫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解决农村温饱问题的建议》(摘要),2004年2月1日。

张森:《整村推进:项目管理与到村到户的强强结合——对十村扶贫开发示范点的案例分析》,载于甘肃省扶贫办主编《甘肃扶贫开发资料汇编》,2002。

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光彩事业成果统计》,中国光彩事业网,2003。

中国扶贫基金会:《2003年度报告》,内部资料,2004。

中国改革论坛:《转型时期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转型时期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专题座谈会,2004年5月14日。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贫困与发展室:《财政扶贫资金投向分析》,内部资料,2004。

简 介:本书以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为切入点,以滇西边境山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滇西边境山区普遍性与差异性特点,通过背景分析、概念界定、理论梳理、现状剖析、政策建议等,将滇西边境山区及该地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多维度内在发展需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改进完善结合起来,对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本书丰富和发展了连片特困地区扶...

作者: 李洁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简 介:本书是“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实施社会影响评估项目成果。该项目由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灾后重建工作办公室、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德国技术合作公司联合执行。论述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实施社会影响评估的框架与方法、“、对社会事业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评估、对贫困人口的影响、对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的影响、少数...

作者: 黄承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