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11)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2011 )
[内容简介] 1.从2003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与中国经营报社共同开始进行企业竞争力监测项目。本书是第9本。从对1374家上市公司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后得出,“血拼”式竞争的模式对于中国工业发展不能再继续,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往“高质量增长”方向努力,抓住未来10~20年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2.华锐集团以关键点制胜、徐工集团从制造向创造转变、远大集团以价值观驱动,雅戈尔集团仍然做大做强、长城电脑延续发展态势、浙江森马保持行业领先、吉利汽车实现跳跃式发展……成功企业的发展策略可资借鉴。
相关信息
摘要
主编简介
本书特别说明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Abstract
BⅠ 总论篇
B.1 从“血拼”式竞争到高质量增长
一 对中国基本国情的判断
(一)中国仍旧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旧是第一要务
(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还会有20年左右的时间
(三)提升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保持制造业出口能力是中国的最佳选择
二 产业升级的方向
(一)工业发展仍旧是今后10年发展的重点领域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仍旧是要大力发展的产业
(三)国有企业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国际比较优势
(四)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也会有不同,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比较优势也有了差异
三 产业升级内容与政策
(一)中国目前的产业政策仍应鼓励实体经济,而不是虚拟经济
(二)社会导向上应鼓励高级人才从事实体经济
(三)中国工业升级的主要内容是夯实制造业基础
四 从“血拼”式竞争到高质量增长
B.2 企业竞争力监测结果分析总报告
一 上市公司竞争力总体状况
(一)上市公司基础竞争力分析
(二)上市公司基础竞争力百强分析
二 上市公司竞争力区域视角分析
(一)区域竞争力总体分析
(二)上市公司竞争力百强区域分布分析
(三)区域竞争力百强变化分析
三 上市公司竞争力行业视角分析
(一)行业竞争力总体分析
(二)上市公司竞争力百强行业分布分析
四 小结
B.3 企业竞争力监测的理论与方法
一 竞争力的概念、源泉与表现
二 竞争力监测的理论与方法
(一)竞争力监测基本逻辑
(二)跨行业企业竞争力的监测
(三)竞争力监测指标选择与分类
三 数据处理说明
(一)竞争力监测基础数据指标的权重
(二)竞争力基础数据计算方法
BⅡ 行业篇
B.4 黑色金属行业企业竞争力分析
一 2010年及2011年上半年我国黑色金属行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生产保持增长,但增速先回落后缓慢回升
(二)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增加,但增速先减后缓慢增加
(三)价格指数出现波动,总体水平高于上年
(四)出口有所增长,进口相对平稳
(五)钢材库存处于高位,市场表现供大于求
(六)原燃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企业成本压力大
(七)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八)行业收入增速先增后缓慢下降,赢利水平仍然偏低
二 黑色金属行业上市企业竞争力分析
(一)黑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基础竞争力得分分布
(二)黑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各组别基础竞争力分析
1.第一组的特点
2.第二组的特点
3.第三组特点
4.第四组特点
5.第五组、第六组、第七组特点
三 钢铁行业应对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一)做好资源、能源开发和节约利用工作,实施国内开发和“走出去”并重战略
(二)加快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三)以满足国内市场多元化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
B.5 有色金属产业企业竞争力分析
一 2010年以来有色金属产业运行状况
(一)基本情况
1.产品产量较快增长
2.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
3.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
4.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
5.节能减排力度较大
6.兼并重组有新进展
7.境外资源开发取得新突破
(二)有色金属产业运行面临新的形势
1.企业运行成本上升较快,经营压力增大
2.电解铝行业成本上升尤其明显,利润明显下降
3.新开工项目增速下滑,投资向西部转移趋势明显
4.不同产品价格分化明显,未来走势呈现不确定性
5.部分政策开始反向操作
二 有色金属产业上市企业竞争力分析
(一)企业竞争力得分及排名情况
1.主板市场情况
2.中小板市场情况
3.创业板市场情况
(二)基础数据分析
1.不同板块上市的有色金属企业差别主要体现在规模上,而在经济效益上差别不明显
2.在主板市场上,有色金属采选业企业经济效益好于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在主板市场上,有色金属采选业经济效益略好于采掘业平均水平,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则显著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
三 《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与有色金属企业的发展
(一)《规划》政策落实情况
(二)《规划》实施帮助企业摆脱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三)《规划》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提升有色金属企业竞争力
四 有色金属产业政策展望
(一)淘汰落后产能和优化产业组织
(二)控制原生金属产量,大力发展再生产品
(三)鼓励自主创新,促进科技进步
(四)发展清洁生产,重视资源综合利用
(五)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统筹国内国外发展
B.6 能源产业企业竞争力分析
一 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能源行业运行态势
(一)生产增速波动显著,大体呈“U”形态势
(二)价格指数出现转折,并逐渐趋于平稳
(三)亏损面有所缩小,但亏损额小幅增长
(四)固定资产投资呈互补性大幅波动特征
(五)出口额增速和波动幅度均有扩大趋势
二 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竞争力分析
(一)2010年主板上市能源企业竞争力分析
(二)2010年中小板上市能源企业竞争力分析
三 我国能源行业企业经营环境与产业变迁
(一)煤电矛盾日益突出、电力紧缺形势严峻
(二)加快清洁能源开发、核电建设标准趋严
(三)推行企业兼并重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四)经济增长速度趋缓、能源市场需求降低
四 进一步提高能源企业竞争力的方向与路径
(一)提高石油企业竞争力的方向与路径
(二)提高电力企业竞争力的方向与路径
(三)提高煤炭企业竞争力的方向与路径
(四)提高天然气企业竞争力的方向与路径
B.7 纺织行业企业竞争力分析
一 纺织工业的总体运行态势
(一)纺织工业整体运行情况
1.产量保持增长但增速趋缓
2.盈利能力在增强,但收入和利润增速下降
3.纺织品服装出口持续增长但增速变缓
(二)纺织工业的竞争力状况
二 上市公司竞争力分析
(一)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得分不断提高
(二)从竞争力排名来看,大部分纺织服装上市公司排名下降
(三)主板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分组分析
1.第一组的特点
2.第二组的特点
3.第三组的特点
4.第四组的特点
5.第五组的特点
(四)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的特点
三 结语
B.8 机械行业企业竞争力分析
一 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机械行业的运行情况
(一)机械产品出口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贸易逆差显现
(二)机械行业生产及效益由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
(三)机械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回升缓慢
(四)受宏观经济及政策影响,增长热点出现转换
二 机械行业主板上市公司基础数据分析
三 机械行业主板上市公司基础竞争力
(一)机械行业主板上市公司基础竞争力得分分布
(二)主要分行业基础竞争力得分分布
(三)机械行业主板上市公司各组别基础竞争力得分分析
1.第一组的特点
2.第二组的特点
3.第三组的特点
4.第四组的特点
四 机械行业主板上市公司基础竞争力变动情况分析
(一)企业竞争力变动分布
(二)各组别竞争力得分变动情况
(三)主要分行业企业竞争力得分变动情况
(四)相对竞争力变动较大企业情况
B.9 汽车行业企业竞争力分析
一 汽车工业运行状况
(一)汽车产销和消费量增速放缓
(二)进出口稳定增长
(三)企业经济效益恶化
二 上市公司竞争力和财务状况分析
(一)上市公司竞争力
(二)上市公司财务状况
三 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汽车行业竞争力
(一)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
(二)国际贸易竞争力没有明显提升
(三)自主品牌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
四 节能汽车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B.10 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竞争力分析
一 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竞争力得分
二 各组别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得分分析
(一)第一组的特点
(二)第二组的特点
(三)第三组的特点
(四)第四组的特点
(五)第五组的特点
(六)第六组、第七组的特点
(七)第八组、第九组的特点
(八)第十组的特点
三 迈向发展新阶段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
(一)2010年的电子信息产业
1.总体发展态势趋于平稳
2.经济效益全面回升
3.行业结构调整加快
4.产业进出口进入平稳期
5.投资仍然高涨
(二)“十二五”的机遇与挑战
B.11 房地产业企业竞争力分析
一 2010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及企业运行情况
(一)全国住宅供地总量有所突破
(二)商品房销售额增速前高后低
(三)房价大幅上涨,开发商利润较高
(四)行业进入稳健增长期
(五)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
(六)房企预售账款大幅增加,负债率迅速提升,经营性现金流由正转负
二 2011年1~7月全国房地产市场情况分析
(一)开发投资增长速度较快
(二)房地产销售7月明显下滑
(三)新开工面积有所增加,未来发展速度放缓
(四)自筹资金增速持续上升,成为资金主要来源
三 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分析
四 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竞争力分析
(一)行业经营明显转弱
(二)销售收入增长创新低
(三)企业间增长分化严重
五 房地产行业发展问题与前景
(一)保障性住房的投资问题
(二)保障性住房的供地问题
(三)商品房的价格问题
(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问题
(五)地方政府的角色问题
(六)土地的价格问题
B.12 金融行业企业竞争力分析
一 金融企业竞争力监测结果
(一)金融企业竞争力监测范围
(二)金融企业竞争力监测结果
1.金融行业整体竞争力排名情况
2.金融业子行业竞争力分布情况
3.金融业各项竞争力指标的情况
4.各子行业内部排名变动情况
二 典型企业分析
(一)广发证券
(二)中国银行
(三)工商银行
(四)中国人寿
三 危机后的金融业发展与结构调整
(一)全球经济与国际监管变革中的金融业发展
1.全球经济金融形势走向
2.主权债务危机对欧美银行业的冲击
3.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及其对金融业的影响
(二)中国金融业竞争力发展与结构调整
1.中国金融竞争力在全球分布格局中的结构调整
2.银行业经营结构显著改善,整体实力稳步提升
3.保险业以调整业务结构为主线,偿付能力不断提高
4.佣金规范和创新业务促进证券行业健康发展
5.依托信托业制度优势,实现业务模式的优化调整
(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金融业竞争力
1.推动金融子行业间的结构调整,构筑多元均衡的金融产业体系
2.加快金融创新力度,实现金融资产扩容与结构调整并行
3.顺应投资体系变革,实现经营结构和赢利模式转变
B.13 文化产业企业竞争力分析
一 2010年文化产业的总体运行态势
(一)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状况
(二)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主要行业发展情况
(三)2010年文化类上市公司的总体经营情况
(四)2010年按行业分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五)2010年不同区域文化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二 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竞争力分析
(一)文化类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分析得分
(二)文化类上市公司的基础竞争力分析
(三)文化类上市公司在各行业中的竞争力分析
三 我国文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四 提升文化企业竞争力的思考
1.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立法
2.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环境
3.创新观念,全面提升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建立文化企业知识库,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
5.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
BⅢ 企业篇
B.14 徐工集团:从创造到制造
一 持续变革 保持创新
二 突破外资封锁 研发核心技术
三 建统一采购平台 降低生产成本
四 耕耘海外,寻找业务新增长点
B.15 远大集团:价值观驱动
一 另辟蹊径:做好别人做不好的产品
二 集成创新 经验复制
三 阳光营销杜绝商业贿赂
四 价值观驱动
附记录观察
B.16 华锐风电:关键点制胜
一 国产化突围豪赌大风机
二 临危受命制胜海上风电
三 结合国家目标 押注行业新增长点
BⅣ 专题篇
B.17 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
一 工业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二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技术路线转换
三 现代工业经济体系的艰难变革
四 向高附加值产业端攀升的企业战略转移
五 寻求国际竞争力的新源泉
B.18 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与路径
一 引言
二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例提高并非表明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高级
(一)发达国家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仍旧高于其他产业
(二)发达国家第二产业产品需求的下降并非导致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的主要因素
(三)商品贸易高于服务业贸易是发达国家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的主要因素
(四)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与服务品价格高估有关
三 中国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了吗?
(一)中国三次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异
(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产业结构
(三)中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仍有提高空间
四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反映了比较优势吗?
(一)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仍将长期存在
(二)中国产业结构变化更加遵循比较优势原理
(三)中国经济的发展仍将遵循比较优势理论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B.19 要素价格上涨与中国工业成本结构变迁
一 生产成本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情况
(一)生产成本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情况
(二)人工成本*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情况
(三)固定资产折旧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情况
(四)燃料动力费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情况
(五)中间投入成本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情况
(六)环境成本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情况
二 期间费用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情况
(一)企业期间费用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
(二)利息支出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
(三)管理费用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情况
(四)销售费用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情况
三 企业利税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情况
(一)利税总额*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情况
(二)利润总额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情况
(三)流转税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情况
(四)增值税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情况
(五)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情况
四 结论
B.20 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最新进展
一 文献发表情况概述
二 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三 企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四 区域竞争力实证研究
五 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
六 环境规制对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BⅤ 附录篇
B.21 2011年沪深两市主板上市公司基础竞争力监测标准值
B.22 2011年中小板公司基础竞争力监测标准值
B.23 2011年创业板公司基础竞争力监测标准值
法律声明
企业蓝皮书编撰委员会
金碚:《中国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7期。
金碚、吕铁、邓洲:《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2期。
金碚、吕铁、李晓华:《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几个问题的探讨》,《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8期。
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9期。
李钢:《新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工业升级路线》,《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5期。
李钢、沈可挺、郭朝先:《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提升出路何在?》,《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0期。
李钢、廖建辉:《中国省域工业结构的聚类与时空演化研究》,《经济管理》2011年第7期。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2010年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情况》,2011年2月17日工信部网站(www.miit.gov.cn)。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2011年上半年电解铝行业运行情况》,2011年8月3日工信部网站(www.miit.gov.cn)。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2011年上半年黄金行业运行情况》,2011年8月5日工信部网站(www.miit.gov.cn)。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2011年上半年有色金属工业保持平稳运行》,2011年8月2日工信部网站(www.miit.gov.cn)。
龙金光、李蓓:《十大有色金属总产量将设“天花板”》,2010年12月7日《南方都市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评估报告》,内部报告,2011。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2010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情况》,2011年2月23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网站(www.chinania.org.cn)。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2010年我国有色金属进出口情况综述》,2011年3月11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网站(www.chinania.org.cn)。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2011年上半年有色金属工业运行情况分析》,2011年8月3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网站(www.chinania.org.cn)。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2006~2010年(历年)。
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
金碚等:《资源与增长》,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巫云仙:《美国政府发展新兴产业的历史审视》,《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年第2期。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展的格局——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时空演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刘世锦:《增长速度下台阶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5期。
金碚:《中国工业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
金碚:《中国工业化的资源路线与资源供求》,《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2期。
金碚、吕铁、李晓华:《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几个问题的探讨》,《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8期。
吕铁:《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及韩国经验借鉴》,《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9期。
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
李平、随洪光:《三种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进步:基于DEA方法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8年第2期。
李钢、沈可挺、郭朝先:《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提升出路何在?》,《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0期。
李钢、梁泳梅:《什么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贸导刊》2010年第4期。
李钢、董敏杰、金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对立的吗?——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财贸经济》2009年第9期。
李钢、董敏杰:《中国与印度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与解释》,《亚太研究》2009年第5期。
李钢、廖建辉:《中国省域工业结构的聚类与时空演化研究》,《经济管理》2011年第7期。
刘楷:《1999~2005年中国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活力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9期。
王业强、魏后凯:《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管理世界》2007年第4期。
姚洋、郑东雅:《重工业与经济发展:计划经济时代再考察》,《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1995~2005年中国工业化水平评价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第9期。
简 介:本书针对目前中部地区产业承接重政策优惠、轻产业链升级培育,以及本地产业间对接融合引资战略中的产业错配、低端锁定和资源浪费等经济社会问题,立足中部地区现有产业及资源优势,对其产业承接与产业链整合能力进行了调查与测度,剖析了中部地区产业承接及嵌入整合的关键因素,探讨了产业承接与实施产业链整合的理论机理,进而总结提炼出中部地...
作者:
李新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
|
简 介:本书是中国第一本关于区域人才竞争力的综合研究报告。本书阐述了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构建了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对中国四大板块、八大综合经济区、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32个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的人才综合竞争力、人才分项竞争力进行了测算、评价、聚类分析和排名,并对31个省市区、32个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的...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