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654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与周边安全图书

China's FTA Strategy and Peripheral Security

SSAPID:101-1818-2821-73
ISBN:978-7-5097-8929-2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宏观战略目标是谋求构建一个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FTA网络,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国内外安全环境。本书将研究视野确定在周边地区,研究发现,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周边地区的深层战略目标就是要打造基于FTA网络的周边安全架构,确保周边市场安全、周边交通能源安全和台海安全等相关领域安全,从而有利于周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与应对。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张义明
编 辑:赵怀英;;;楚洋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8 外交、国际关系

 导论

  一 研究价值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思路框架以及创新之处

  四 材料来源

 第一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践与探索的历程

  第一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背景

    1.东盟的发展成就与面临问题

    2.中国与东盟的睦邻友好关系

   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成就与面临问题

   三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与意义

  第二节 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

   一 CEPA的由来与背景

   二 CEPA的性质与意义

  第三节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

   一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

   二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与意义

  第四节 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

   一 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

   二 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的问题与意义

  第五节 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

   一 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

   二 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意义

  第六节 中国-冰岛自贸区与中国-瑞士自贸区

   一 中国-冰岛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与意义

   二 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与意义

  第七节 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区

   一 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

   二 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区的意义

  小结

 第二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拓展与深化的平台

  第一节 《亚太贸易协定》

   一 《亚太贸易协定》的发展历程

   二 《亚太贸易协定》的意义

  第二节 上海合作组织

   一 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

   二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背景与意义*

   三 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 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远景构建

  第三节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一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

   二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 FTAAP、TPP、RCEP三者之间的博弈

  第四节 大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

   一 大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

   二 大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与关涉各方的具体举措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视角下的周边市场安全

  第一节 经济安全与市场安全

  第二节 市场安全与WTO

  第三节 市场安全与FTA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视角下的周边交通能源安全

  第一节 中国-东盟FTA区域内的交通能源合作

   一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泛亚铁路”建设

   二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泛亚公路”建设

   三 《中国与东盟交通合作规划设想》与“马六甲困局”

  第二节 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的交通能源合作

   一 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的交通合作

   二 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的能源合作

  第三节 “一带一路”与周边交通能源合作

   一 “一带一路”的发展历程

   二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丝路基金的成立

    1.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

    2.丝路基金的成立

  小结

 第五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视角下的台海安全

  第一节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确保台海安全的可能性

  第二节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确保台海安全的管道与平台

   一 “国共论坛”与“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二 海协会与海基会

   三 从CECA到ECFA

  小结

 第六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新区域主义特征

  第一节 冷战两极格局下的区域主义

  第二节 冷战后多极化趋势下的新区域主义

  第三节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新区域主义特征

  小结

 附录一 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正文)(节选)*

  前言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标

   第二条 原则

   第三条 建立与发展

   第四条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中特定条款的不适用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WTO议定书(节选)*

  第15条 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

  第16条 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

 附录三 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书(节选)*

  四 影响货物贸易的政策

   D.影响货物贸易的国内政策

    11.纺织品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宏观战略目标是谋求构建一个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FTA网络,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国内外安全环境。本书将研究视野确定在周边地区,以保持研究适当的深度与难度。研究发现,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周边地区的深层战略目标就是要打造基于FTA网络的周边安全架构,确保周边市场安全、周边交通能源安全和台海安全等相关领域安全,从而有利于周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与应对。

Alexei D. Voskressenski,Russia and China:A Theory of Inter-State Relations,London:RoutledgeCurzon,2003.

Alex J. Bellamy,Security Communities and Their Neighbours:Regional Fortresses or Global Integrators?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2004.

Alexander Wendt,“Collective Identity Form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at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 88,No. 2,Jun.,1994.

Alexander Wendt,“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 46,No. 2,Spring 1992.

Amitav Acharya,Constructing a Security Community in Southeast Asia:ASEAN and the Problems of Regional Order,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Andrew Gamble,Anthony Payne,Regionalism and World Order,Hampshire:Macmillan Press,1996.

Asian Development Bank,Institutions for Regional Integration:Toward an Asian Economic Community,Mandaluyong City,Philippines:Asian Development Bank,2010.

Barry Buzan,People,States and Fear:The National Security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3.

Barry Buzan and Ole W?ver,Regions and Powers: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Bill McSweeney,Security,Identity and Interests: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Bj?rn Hettne and Fredrik S?derbaum,“Theorising the Rise of Regionness,” in Shaun Breslin,Christopher W. Hughes et al,eds.,New Regionalisms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London:Routledge,2002.

C. Fred Bergsten,Fifty Years of the GATT/WTO:Lessons from the Past for Strategies for the Future.In WTO Secretariat(ed),From GATT to the WTO: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in the New Millennium. 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0.

ChangPao-min,The Sino-Vietnamese Territorial Dispute,New York:Praeger,1986.

Charles Bonser,Security,Trade,and Environmental Policy:a US/European Union Transatlantic Agenda,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2000.

Christopher Davidson,Persian Gulf-Pacific Asia linkages in the 21st century:a marriage of convenience?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2010.

Christopher R. Hughes,New security dynamics in the Asia-Pacific:extending regionalism from Southeast to Northeast China.International Spectator,42(03).,2007.

C. Kowalczyk and R. Wannacott,Hubs and Spokes,and Free Trade in the Americas,Working Paper No. 4198,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2.

D. Puga and A. J. Venables,Preferential trading arrangements and industrial loca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43,Issues 3-4,1997.

Eero Palmujoki,Regionalism and Globalism in Southeast Asia,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Palgrave,2001.

E. J. Mishan,What Political Economy is All About:An Exposition and Critiqu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Emmanuel Yujuico,The Philippines. IDEAS reports-special reports,Kitchen,Nicholas (ed.) SR015. LSE IDEAS,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London,UK,2012.

Etel Solingen,Regional Orders at Century’s Dawn:Global and Domestic Influences on Grand Strategy,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

Eugene K. Lawson,The Sino-Vietnamese Conflict,New York:Praeger,1984.

Fithra Faisal Hastiadi,China-Japan-Korea (CJK)’s FTA Strategy towards ASEAN Countries:A Game Theoretical Approach,Working Paper in Economics and Business,Volume Ⅱ No.10,2012.

Fredrik S?derbaum,Rethinking the New Regionalism,Paper for the XIII Nordic Science Association Meeting,Aalbog,15-17 August,2002.

Gemma Estrada,Donghyun Park,Innwon Park,Soonchan Park,China’s Free Trade Agreements with ASEAN,Japan and Korea:A Comparative Analysis,China & World Economy,Vol. 20,No. 4,2012.

Glenn Hook,Ian Kearns,Subregionalism and World Order,Hampshire:Macmillan Press,1999.

Guoyou Song and Wen Jin Yuan,China’s Free Trade Agreement Strategies,The Washington Quarterly,Vol. 35,No. 4,2012.

Henry Gao,China’s Strategy for Free Trade Agreements:Political Battle in the Name of Trade,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Law,Trade and Finance,2011.

Hongshik Lee,et al.,Economic Effects of a Korea-China FTA and Policy ImplicationsI),Seoul: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Policy Analysis No. 03,2005.

Iver B.Neumann,Regional Great Power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2.

James C. Hsiung,The Age of Geoeconomics,China’s Global Role,and Prospects of Cross-Strait Integration,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Vol. 14,No. 2,2009.

Jeffrey A. Frankel,The Region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

Jun Zhao & Timothy Webster,Taking Stock:China’s First Decade of Free Trade,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 33,No. 1,2011.

Kar-yiu Wong,Economic Integration in Northeast Asia: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South Korea,in New Paradigms for Transpacific Collaboration,a special issue of the Joint U.S.-Korea Academic Studies,Volume 16,2006.

Katsuhiro Sasuga,Microregionalism and Governance in East Asia,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4.

Keith E. Flick & Kalyan M. Kemburi,ASEAN-China Free Trade Area:Challenges,Opportunities and the Road Ahead,RSIS Monograph,NO. 22,Singapore: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2012.

Laure Paquette,Security for the Pacific Century:National Strategy in a Multilateral Setting,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02.

Lee Lai To,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alogues,Westport,Conn.:Praeger,1999.

Maria Garcia,Fears and Strategies:The European Union,China and their Free Trade Agreements in East Asi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uropean Research. Volume 6,Issue 4,2010.

Mark Burles,Chinese Policy toward Russia and the Central Asian Republics,Santa Monica,CA:RAND,1999.

Mark S. Manger,Investing in Protection:the Politics of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K,2009.

Masaru Umemoto,Hub and Spoke Integration and Income Convergence,Working paper series,Vol. 2003-01,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East Asian Development,Kitakyushu.

Milton Osborne,Southeast Asia:An Introductory HistoryEighth Edition),Sydney:Allen & Unwin,2000.

Mireya Solís,et al.,Competitive Regionalism:FTA Diffusion in the Pacific Ri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9.

Miroslav N. Jovanovi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Limits and Prospects,London:Routledge,1998.

Munir Majid,Southeast Asia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DEAS reports-special reports,Kitchen,Nicholas (ed.) SR015. LSE IDEAS,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London,UK,2012.

Nicholas Thomas,Re-orienting Australia-China Relations:1972 to the Present,Aldershot,Hants,England;Ashgate,2004.

Norman D. Palmer,The New Regionalism in Asia and the Pacific,Lexington:Lexington Books,1991.

Oli Brown,et al,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Promoting conflict or building peace?Winnipeg: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ISD),2005.

P. J. Lloyd,New Regionalism and New Bilateralism in the Asia-Pacific. ISEAS. Working Paper Visiting Researcher Series,No. 3,2002.

P. R. Krugman,“The Hub Effect:Or,Threeness in Interregional Trade,” in W. J. Ethier,E. Helpman and J. P. Neary,eds.,Theory,Policy and Dynamics in International Trad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Richard L. Grant,China and Southeast Asia: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Honolulu:Pacific Forum/CSIS;1993.

Richard Wyn Jones,Security,Strategy,and Critical Theory,Boulder,Col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999.

Rizal Sukma,Indonesia and China,London:Routledge,1999.

Robert G.Sutter,China’s Rise in Asia:Promises and Perils,Lanham,M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5.

Rolf J. Langhammer,Ulrich Hiemenz,Regional Integration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Opportunities,Obstacles,and Options,Tübingen:J.C.B. Mohr;1990.

Rongxing Guo,Border-Regional Economics,Heidelberg:Physica-verlag,1996.

Sanchita Basu Das,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s aTool to Contain China:Myth or Reality?Singapore:ISEAS Perspective,No.31,2013.

Shamel Azmeh and Khalid Nadvi,“‘Greater Chines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 the Middle East:the Rise of the Jordanian Garment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Change,44 (6),2013.

Shaun Breslin,Glenn D. Hook,Microregionalism and World Order,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 Ltd.,2002.

Sheila Page,Regionalism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Basingstoke:Macmillan in Association with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2000.

Stephen Woolcock,Getting Past the WTO Deadlock:the Plurilateral Option?RSCAS Policy Papers,RSCAS PP 2013/08. Robert Schuman Centre for Advanced Studies Global Governance Programme,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San Domenico di Fiesole (FI),Italy,2013.

SubregionalEconomic Cooperation:Initial Possibilities for Cambodia,Lao PDR,Myanmar,Thailand,Viet Nam and Yunnan Provin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Manila,Philippines:Asian Development Bank,1993.

Sub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mong Cambodia,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Myanmar,Thailand,and Viet Nam: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Conference,Chiang Mai,Thailand,15-16 September 1994,Manila,Philippines:Asian Development Bank,1994.

Sun Yanfeng,A First for CentreAmerica:FTA gives Imetus to China’s Trade with Costa Ric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Region,Beijing Review,Vol. 54,No. 33,2011.

Sureshwar D. Sinha,Security in the New World Order,Delhi:Chanakya Publications,1993.

Wen Jin Yuan,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nd China’s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A Freeman Briefing Report,Washington:CSIS,2012.

William J.Duiker,China and Vietnam:the Roots of Conflict,Berkeley: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6.

R.T. Wonnacott,Industrial Strategy:A Canadian Substitute for Trade Liberation?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 8,No.4,1975.

XiaojunLi,China’s Geoeconomic Strategy:China as a Trading Superpower. IDEAS reports-special reports,Kitchen,Nicholas (ed.) SR012. LSE IDEAS,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London,UK,2012.

Xuepeng Liu and Emanuel Ornelas,Free Trade Agreements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Democracy. CEP Discussion Papers,CEPDP1184. 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London,UK,2013.

Zdravko Mlinar,Globalization and Territorial Identities,Aldershot:Avebury,1992.

〔美〕安妮·O.克鲁格:《作为国际组织的WTO》,黄理平、彭利平、刘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美〕彼得·尼茨坎普:《区域经济学》,安虎森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美〕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华夏出版社,2002。

〔美〕费雷德里克·皮尔逊、西蒙·巴亚斯里安:《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体系中的冲突与合作》,杨毅、钟飞腾、苗苗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卢明华、时殷弘、林勇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出版社,1998。

〔美〕杰夫瑞·C.亚历山大:《世纪末社会理论》,张旅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罗伯特·吉尔平主编《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杨宇光、杨炯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罗伯特·O.基欧汉:《霸权之后》,苏长和、信强、何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美〕罗伯特·O.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郭树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美〕罗伯特·O.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3版)》,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美〕罗伯特·O.基欧汉、海伦·米尔纳:《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姜鹏、董素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加拿大〕罗伯特·蒙代尔:《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一卷):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向松祚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美〕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中国大战略》,洪允息、蔡焰译,新华出版社,2001。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三版)》,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新华出版社,2002。

〔美〕瓦尔特·J.威塞尔斯:《经济学》,沈国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3版)》,张小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美〕约翰·斯坦布鲁纳:《全球安全原则》,贾宗谊译,新华出版社,2001。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阎学通、陈寒溪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美〕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特·O.基欧汉:《观念与外交政策——信念、制度与政治变迁》,刘东国、于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英〕彼得·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戴炳然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英〕布赞、利特尔:《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刘德斌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英〕巴瑞·布赞、奥利·维夫、迪·怀尔德:《新安全论》,朱宁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英〕杰弗里·帕克:《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刘从德译,新华出版社,2003。

〔英〕P.奥沙利文:《地理政治论——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李亦鸣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

〔英〕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第2版)》,杨宇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澳〕克雷格·A.斯奈德等:《当代安全与战略》,徐维地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澳〕约翰·W.伯顿:《全球冲突:国际危机的国内根源》,马学印、谭朝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加拿大〕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冯怀信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加拿大〕哈里·约翰逊:《货币、贸易与经济成长》,侯家驹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

〔日〕高濑保:《WTO与FTA:世界贸易组织与世界贸易协定》,边红彪,陈恺之译,中国计量出版社,2008。

〔埃及〕萨米尔·阿明:《世界一体化的挑战》,任友谅、金燕、王新霞、韩金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柴瑜、陆建人、先明主编《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曹德骏:《战略学新视角》,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曹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曹云华、唐翀主编《新中国—东盟关系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陈勇:《新区域主义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陈峰君:《当代亚太政治与经济析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陈峰君、王传剑主编《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陈峰君:《亚太安全析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

陈峰君、祁建华主编《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陈乔之:《冷战后东盟国家对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陈玉刚:《国家与超国家——欧洲一体化理论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陈泽明:《区域合作通论:理论·战略·行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丛鹏:《大国安全观比较》,时事出版社,2004。

崔健:《外国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崔颖:《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丁斗:《东亚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中国自贸区战略:周边是首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年)(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现代卷)(1917—194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高鸿业、吴易风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上、下)》,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古小松主编《泛北部湾合作发展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郭树勇主编《战略与探索(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郭新宁主编《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研究》,时事出版社,2009。

贺圣达、陈明华、马勇、孔建勋主编《世纪之交的东盟与中国》,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贺圣达、王学鸿、宫占奎主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何中顺:《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理论与实践》,时事出版社,2007。

胡鞍钢、门洪华主编《中国:东亚一体化新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胡光辉、欧阳卉然主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海南经济》,海南出版社,2003。

胡俊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果的实证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霍伟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金正昆:《现代外交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靳希民:《国际安全与安全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雷家骕主编《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李葆珍:《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的和平发展》,新华出版社,2011。

李非:《台湾经济发展通论》,九州出版社,2004。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1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李学保:《当代国际安全合作的探索与争鸣》,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李艳丽:《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政治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梁守德、洪银娴主编《国际政治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林良光、叶正佳、韩华主编《当代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刘宏:《中国—东南亚学:理论建构·互动模式·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刘振亚、张振西主编《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陆铭、陈钊主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时事出版社,2003。

卢明华:《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门洪华:《和平的维度: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门洪华:《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慕亚平、李伯侨主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CEPA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

那日:《中国周边市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倪建民主编《国家安全:中国的安全空间与21世纪的国略选择(上、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倪世雄主编《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欧阳明、袁志刚主编《宏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潘志平:《中南亚的民族宗教冲突》,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潘志平、王鸣野、石岚主编《“东突”的历史与现状》,民族出版社,2008。

戚文海、赵传君主编《东北亚经贸合作全方位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秦放鸣:《中亚市场新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编《中国经济外交 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全球治理与中国的选择》,时事出版社,2010。

时殷弘:《战略问题三十篇:中国对外战略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宋玉华:《开放的地区主义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商务印书馆,2001。

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唐世平:《塑造中国的理想安全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王秉安、王侃主编《海峡经济区竞争力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王家福:《世界六强国盛衰战略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10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王逸舟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王逸舟:《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新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王逸舟:《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角色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王逸舟:《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的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王献枢:《国际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汪新生、喻常森主编《中国-东南亚区域合作与公共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魏宏森、丁厚德、范德清、肖广岭、宿良编《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重庆出版社,1998。

魏玲:《东亚地区合作:2010》,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吴朝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经济学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吴磊:《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夏保成:《国家安全论》,长春出版社,1999。

夏保成、王宝庆主编《欧洲一体化与欧洲安全》,长春出版社,2001。

肖欢容:《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第2版),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徐桂华主笔《中国经济安全的国家战略选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第2版)》,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阎学通等编《中国与亚太安全》,时事出版社,1999。

阎学通、孙学峰主编《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人民出版社,2001。

阎学通、金德湘主编《东亚和平与安全》,时事出版社,2005。

杨成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透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杨德颖:《中国边境贸易概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

严正、马照南、孙宝臣主编《海峡经济区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杨贵言:《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杨洪常:《云南省与湄公河区域合作:中国地方自主性的发展》,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1。

杨丽燕:《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律制度研究——兼评中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律对策》,法律出版社,2004。

仪名海:《20世纪国际组织》,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余潇枫、潘一禾、王江丽主编《非传统安全概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俞正梁:《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俞正梁:《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张长全:《中国金融开放与发展中的安全预警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张海森:《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张海东:《技术性贸易壁垒与中国产业安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张鸿:《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东亚经济合作》,人民出版社,2006。

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张小劲、景跃进主编《比较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章远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广西》,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郑先武:《安全、合作与共同体:东南亚安全区域主义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郑先武:《区域间主义治理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郑雪平:《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郑羽:《中俄美在中亚:合作与竞争(1991-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周冰:《过渡性制度安排与平滑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朱听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时事出版社,2002。

子杉:《国家的选择与安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安全观的演变与重构》,上海三联书店,2005。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主编《上海合作组织——新安全观与新机制》,时事出版社,2002。

中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2015。

朱瀛泉、郑先武、孔刚、张义明、程宏亮、左品:《全球化背景下安全区域主义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庄起善:《世界经济新编》,学林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求是》2013年第22期。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12年第22期。

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两岸关系》2009年第1期。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07年第21期。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求是》2004年第19期。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02年第22期。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1997年第18期。

〔俄〕阿卜杜拉·哈希莫夫:《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交通运输》,《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年11期。

〔加拿大〕亨利·明茨伯格:《战略的5种定义》,《IT经理世界》2004年第10期。

〔新加坡〕D·布朗:《从周边共同体到民族国家——东南亚的民族分裂主义》,马宁摘译,《民族译丛》1990年第4期。

《CEPA: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结合与实践——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谈CEPA》,《中国经贸》2008年第9期。

白士彦、张一凡、马越:《中韩自由贸易区建设历程及前景展望》,《新经济》2015年第Z1期。

蔡鹏鸿:《多维理论视角下的APEC机制改革与发展趋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曹宗苓、朱英娟:《开展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的十点建议》,《国际贸易》1993年第4期。

曹云华:《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关系中的经济和政治》,《亚太研究》1994年第4期。

常庆:《中亚国家:国际战略、外交政策与国家安全》,《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3期。

陈峰君:《21世纪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意义》,《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4期。

陈峰君:《学习邓小平“稳定周边、立足亚太”的战略思想》,《国际政治研究》1994年第3期。

陈建荣、李平:《亚太合作与中国安全新概念》,《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第4期。

陈江:《“泛越文化”与“原越文化”论——试论中国百越文化与东南亚、大洋洲群岛周邻文化比较研究之理论框架》,《广西民族研究》1993年第3期。

陈洁华:《中国与亚洲的复兴之路——创建多环区域联合体战略构想》,《探索与争鸣》1990年第2期。

陈霜华:《越南经济革新开放问题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陈小沁:《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一体化前景探析》,《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10期。

陈之骅:《上海合作组织迎来发展的新阶段》,《当代世界》2002年第7期。

陈志敏:《伙伴战略:世纪之交中国的现实理想主义外交战略》,《太平洋学报》1999年第3期。

陈忠卫:《“环中国经济圈”的构想》,《经济体制改革》1996年第4期。

程超泽:《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协作圈的构想——走向21世纪的可由之路》,《亚太研究》1993年第5期。

程超泽:《中国对外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圈层模式》,《经济学家》1995年第1期。

程敏、施本植、李思永:《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中国非传统收益的影响》,《思想战线》2007年第1期。

崔颖:《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能源合作(下)》,《大经贸》2007年第9期。

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战略研究课题组:《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战略的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

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战略研究课题组:《吉林省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面临的机遇与对策》,《经济纵横》2006年第6期。

刀书林:《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刍议》,《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期。

东艳、冯维江、邱薇:《深度一体化: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新趋势》,《当代亚太》2009年第4期。

董加伟:《论中韩、中日渔业协定框架下的传统捕鱼权保障》,《东北亚论坛》2014年第4期。

杜幼康:《21世纪初的中印关系》,《南亚研究》2001年第2期。

范晓军:《中国周边经略与中国的崛起》,《北方论丛》2002年第2期。

范跃江:《新干涉主义与中国安全》,《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3期。

方柏华:《论国际环境:基本内容和分析框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3期。

冯华:《“大”中国牵手“小”冰岛——中国与欧洲国家的首个自由贸易区》,《中国检验检疫》2013年第10期。

冯永利、方长平:《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探析:侧重于软实力的视角》,《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

冯煜、龚晓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双边贸易动态经济效应分析》,《北方经济》2008年第8期。

傅莹:《亚洲形势和中国周边外交》,《时事报告》2003年第11期。

甘爱兰、林利民:《世界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与中国地缘战略环境评析》,《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7期。

甘碧群、熊元斌:《市场安全控制论》,《消费经济》1997年第6期。

高程:《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周边格局变化与战略调整》,《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2期。

高程:《从中国经济外交转型的视角看“一带一路”的战略性》,《国际观察》2015年第4期。

高德奎:《美国对中国的围堵战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

高鹏:《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筹建背景、性质定位、面临挑战及对策》,《中国市场》2015年第31期。

高子川:《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基本态势解析》,《当代亚太》2004年第1期。

高子川:《和平发展视野下的中国周边安全》,《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2期。

葛凤章:《会谈签约 造福于民——海协会、海基会领导人第九次会谈见闻》,《两岸关系》2013年第7期。

葛凤章:《汇民意 聚共识 谋民利——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综述》,《两岸关系》2015年第5期。

耿协峰:《呼唤新地区主义研究的中国视角》,《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

龚柏松:《建构主义理论视阈下中国周边安全》,《理论月刊》2014年第10期。

谷增发、郑家庆:《中国周边非传统安全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思考》,《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韩爱勇:《中韩自贸区建设的多重意义》,《理论视野》2015年第7期。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贺平:《RCEP与中国的亚太FTA战略》,《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第3期。

贺平、沈陈:《RCEP 与中国的亚太 FTA 战略》,《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第3期。

侯松岭:《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南沙问题》,《东南亚研究》2000年第Z1期。

侯松岭、迟殿堂:《中国周边海域的战略地位和地缘战略价值初探》,《当代亚太》2003年第10期。

侯松岭、迟殿堂:《东南亚与中亚:中国在新世纪的地缘战略选择》,《当代亚太》2003年第4期。

华星:《丝路基金首单,为“一带一路”开个好局》,《金秋》2015年第15期。

黄其淮:《“9·11”事件后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介析》,《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5期。

季烨:《台湾立法机构审议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实践评析》,《台湾研究集刊》2014年第2期。

季烨、彭莉:《台湾当局自由贸易协议实践的亚太转向及其前景》,《台湾研究集刊》2013年第6期。

贾继锋:《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的作用》,《世界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

姜南:《试析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世界历史》2002年第4期。

蒋致洁:《丝绸之路贸易若干问题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

金泓汎:《日本的“华南经济圈”研究热》,《亚太经济》1994年第3期。

金祥波、王禹:《双赢战略:中朝图们江区域合作与开发》,《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金奕:《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述评》,《统一论坛》2010年第4期。

金永洙、徐芳:《日本的FTA战略动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日本学论坛》2006年第1期。

金正昆:《伙伴战略:中国外交的理性抉择》,《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7期。

李大军、张建平、王辛:《蒙古国“多支点”外交政策及其对我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2期。

李富有:《美国自由贸易协定战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李钢:《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合作总体布局与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国际贸易》2008年第4期。

李国强:《对解决南沙群岛主权争议几个方案的解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3期。

李贺:《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意义重大》,《统一论坛》2009年第4期。

李金明:《21世纪南海主权研究的新动向》,《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第1期。

李俊久、陈志恒:《试析日本的FTA战略:现状、问题与前景》,《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李清津:《邓小平“共同开发”思想与钓鱼岛问题》,《日本学刊》1999年第4期。

李卫民:《连通东盟和欧亚大陆的泛亚铁路》,《中国铁路》2007年7期。

李文韬:《美国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战略构想的政治经济分析》,《亚太经济》2009年第1期。

李向阳:《新区域主义与大国战略》,《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4期。

李香兰:《对中国周边经济环境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再认识》,《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9期。

李香兰:《周边环境新视角:非传统安全问题》,《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年第2期。

李小华:《解析“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的神话》,《当代亚太》1999年第11期。

李玉举:《东盟与区外六国的经贸格局与发展潜力》,《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李玉举:《APEC成员方与东盟合作的差异性及中国的选择》,《亚太经济》2013年第3期。

李跃乾:《两岸两会再签两项协议 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黄埔》2015年第6期。

廖小建、廖新年:《韩国的FTA战略》,《外交评论》2005年第5期。

林利民:《21世纪中国地缘战略环境浅议》,《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12期。

林利民:《国际地缘战略形势与中国的选择》,《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3期。

林晓光:《冷战后日美安保体制的变化和调整——从联合宣言到防卫合作指针》,《外国问题研究》1998年第2期。

刘昌黎:《TPP的内容、特点与日本参加的难题》,《东北亚论坛》2011年第3期。

刘国新:《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及其在周边关系中的运用》,《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

刘钧胜:《关于APEC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的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刘亚南:《世界多极化趋势与我国周边安全战略》,《当代亚太》2000年第4期,第19-22页。

刘振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评述(上、下)》,《国防》1996年第10、11期。

柳建辉:《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共产党关于时代特征问题认识的演变》,《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3期。

陆建人:《APEC面临的五大挑战——写在2005年APEC领导人会议召开之前》,《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第5期。

陆俊元:《界定中国国家安全利益》,《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陆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签订从连云港到圣彼得堡的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大陆桥视野》2014年第9期。

卢燕:《CEPA出台的背景透视》,《经济论坛》2004年第11期。

吕博:《对外开放和国家经济安全》,《中国经贸》2006年第9期。

吕存诚:《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综述》,《统一论坛》2012年第5期。

罗晓云:《试论21世纪初中外能源合作的机遇及其意义》,《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2期。

马成三:《日本的FTA 战略与“中国因素”》,《国际贸易》2008年第5期。

马燕冰:《东盟的成就、问题与前景》,《和平与发展》2008年第1期。

马志学:《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50年发展历程的若干思考》,《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3期。

梅新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及其风波解析》,《浙江经济》2014年第8期。

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

潘涛:《日本的FTA战略》,《日本问题研究》2007年第2期。

庞中英:《中国的亚洲战略:灵活的多边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

彭德雷:《中国自贸区建设的新特征:基于中国在欧洲实践的考察》,《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彭支伟、张伯伟:《TP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中国的对策》,《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第4期。

《牵手“一带一路” 明珠闪耀北极——亚马尔项目多方合作建设纪实》,《国外测井技术》2015年第5期。

钱红:《谁将是“东亚北约”对付的第一个“周边事态”?——〈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何去何从》,《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8期。

羌建新:《中韩自贸区:背景、影响与前瞻》,《理论视野》2015年第7期。

乔刚:《明智的选择:试析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5期。

秦华:《第八次“陈江会”的五大看点》,《黄埔》2012年第5期。

秦宣仁:《善邻方能固国——新世纪发展同俄国及中亚国家关系的思考》,《国际贸易》2001年第1期。

阮宗泽:《构筑新世纪大周边外交》,《瞭望新闻周刊》2001年第38期。

沙奇光:《对西方媒体散布“中国威胁论”的评析》,《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3期。

沈志雄:《试论越南外交中的地缘政治因素》,《东南亚研究》2001年第6期。

石源华:《论新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5期。

石源华、陈莉菲:《论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周边外交思想》,《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年第3期。

时殷弘:《中国周边行为中曾有的“胜利主义”:动能和决策复杂性》,《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10期。

宋德星:《试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印度因素》,《南亚研究季刊》1999年第2期。

宋国友:《美国的东亚FTA战略及其对地区秩序的影响》,《当代亚太》2007年第11期。

苏浩:《美日关系中的中国因素》,《外交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孙世春:《日本的FTA战略与东亚经济一体化》,《日本研究》2007年第4期。

孙壮志:《中亚的“大国之争”与地区安全问题》,《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6期。

唐国强、王震宇:《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与优先任务》,《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1期。

唐世平:《理想安全环境与新世纪中国大战略》,《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唐世平:《再论中国的大战略》,《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

唐世平:《2010-2015年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决定性因素和趋势展望》,《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5期。

田海:《TPP背景下中国的选择策略思考——基于与APEC比较的分析》,《亚太经济》2012年第4期。

王持明:《试析我国周边环境中的“美国因素”》,《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第1期。

王帆:《美韩同盟及未来走向》,《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王海燕:《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里海能源合作》,《新疆金融》2006年第11期。

王红霞:《服务于国家安全及整体战略:美国双边及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战略目标及启示》,《国际贸易》2004年第10期。

王强:《泛亚铁路:再启中国—东盟“大陆桥”梦想》,《西部论坛》2005年第2期。

王亚飞:《APEC发展面临的挑战及中国的选择》,《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王逸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中国》,《太平洋学报》1996年第2期。

王逸舟:《面向21世纪的中国外交——三种需求的寻求及其平衡》,《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6期。

王逸舟:《新世纪的中国与多边外交》,《太平洋学报》2001年第4期。

王运祥:《“中国威胁论”析》,《国际观察》1996年第3期。

王正毅:《21世纪中国的地缘发展战略》,《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王正毅:《亚洲区域化:从理性主义走向社会建构主义?——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

汪斌:《加入WTO后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考》,《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汪海:《从北部湾到中南半岛和印度洋—构建中国联系东盟和避开“马六甲困局”的战略通道》,《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9期。

文富德:《论中巴经济贸易合作的发展前景》,《南亚研究季刊》2007年第1期。

文选凯:《中国周边的美国航母基地——美航母编队部署特点:重点部署、机动作战、相互支援》,《国际展望》2001年第17期。

吴建民:《大有潜力的中拉关系》,《今日中国(中文版)》2008年第2期。

吴荣义、洪财隆:《中国与东协签署FTA对“我国”的影响与因应策略》,《台湾经济月刊》2005年第3期。

吴新明:《第四次“陈江会”的盛世危言》,《世界知识》2010年第2期。

肖扬:《夯实基础 再创双赢——解读两会领导人第四次会谈及三项协议》,《两岸关系》2010年第1期。

解晓燕、刘咏梅:《中国周边跨境油气管道布局及联动效应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6期。

辛本健:《“安全困境”、均势理论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9期。

邢希娜:《北钓东扩对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平与发展》2002年第4期。

徐进:《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问题与构想》,《当代亚太》2011年第4期。

徐纬地、郭新宁:《亚太安全对话合作机制与中国亚太安全利益》,《太平洋学报》2001年第1期。

许晓丽:《“三维安全”视角下的中国周边安全优化分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颜莉虹:《〈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台受阻刍议》,《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杨成:《体系、利益与信任:中印战略关系思考》,《国际论坛》2003年第5期。

杨立强、鲁淑:《TPP与中日韩FTA经济影响的GTAP模拟分析》,《东北亚论坛》,2013年第4期。

杨运忠:《伊拉克战争对国际战略态势及中国安全的影响》,《当代亚太》2003年第7期。

叶志友:《中国周边国家的毒品问题》,《当代世界》2002年第8期。

叶自成:《论当代中国的地缘态势和三线地缘战略体系》,《太平洋学报》1997年第4期。

易小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抉择与作为》,《中国对外贸易》2007年第7期。

尹鸿伟:《中国编织“亚洲公路网”》,《南风窗》2008年第8期。

嘤鸣:《第六次陈江会,两岸协商渐成常态》,《社会观察》2011年第1期。

于潇:《从日本FTA战略看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现代日本经济》2007年第5期。

于国政:《俄罗斯“新东方政策”与东北亚地区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6期。

余颂:《美国对南中国海的军事渗透》,《国际资料信息》2000年第12期。

贠晓兰:《APEC实现自由贸易安排的路径思考及我国的策略选择》,《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5期。

岳云霞:《〈中智自由贸易协定〉评价》,《拉丁美洲研究》2006年第1期。

张鸿石:《论“新干涉主义”对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影响》,《北方论丛》2002年第3期。

张建华:《入世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分析》,《价格月刊》2013年第5期。

张俊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的背景、意义及展望研究》,《北京金融评论》2015年第1期。

张澜涛:《加入世贸组织与中国的经济安全(四)——略论加入WTO与我国的市场安全》,《国家安全通讯》2001年第8期。

张力:《从周边安全看“西部大开发”的外部环境》,《国际观察》2001年第6期。

张梅:《“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主要看点及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比较》,《国际论坛》2013年第6期。

张睿壮:《重估中国外交所处之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并非当代世界主题》,《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1期。

张文木:《印度的地缘战略与中国西藏问题》,《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

张文木:《台湾问题与中国前途兼评李登辉〈台湾的主张〉》,《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5期。

张小明:《邓小平关于稳定周边的战略思想》,《国际政治研究》1997年第1期。

张义明:《建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和谐发展模式》,《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张义明:《对西方“新殖民主义”之考与中非合作之辨》,《东南亚纵横》2007年第4期。

张义明:《诠释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和谐发展观”》,《兰州学刊》2007年第5期。

张义明:《试析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新区域主义特征》,《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1期。

张义明:《新区域主义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09。

张义明:《从东海防空识别区的设立看中国周边安全态势》,《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张义明:《“缺席外交”刍议》,《国际观察》2015年第4期。

张跃卿:《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影响比较研究》,《金融经济》2013年第2期。

张蕴岭:《综合安全观及对我国安全的思考》,《当代亚太》2000年第1期。

赵华胜:《“上海五国”机制的形成及特点》,《国际观察》2001年第2期。

赵华胜:《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与中俄关系》,《俄罗斯研究》2001年第3期。

赵永利、鲁晓东:《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1期。

赵晋平:《迈向制度性经济合作——日本FTA战略若干评价及多方案比较选择》,《国际贸易》2003年第8期。

赵晋平:《从推进FTA起步—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途径》,《国际贸易》2003年第6期。

赵理海:《关于南海诸岛的若干法律问题》,《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4期。

赵晓春:《“中国威胁论”对我国周边环境的影响及有关对策》,《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郑先武:《区域研究的新路径:“新区域主义方法”述评》,《国际观察》2004年第4期。

郑先武:《安全复合体理论与东亚安全区域主义(上、下)》,《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2期。

郑先武:《新区域主义理论:渊源、发展与综合化趋势》,《欧洲研究》2006年第1期。

郑先武:《“新区域主义”的核心特征》,《国际观察》2007年第5期。

郑迎平:《美国亚太安全战略新优势及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太平洋学报》2004年第2期。

郑永年:《世界体系、中美关系和中国的战略考量》,《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5期。

周方银:《周边环境走向与中国的周边战略选择》,《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周桂银:《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征与启示》,《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6期。

周路菡:《泛亚铁路,力促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新经济导刊》2015年第10期。

周戎:《中巴战略合作需注入新的活力》,《南亚研究季刊》2007年第1期。

周忠菲:《台湾问题中美国因素——从导弹演习看亚太大国关系》,《世界经济研究》1996年第3期。

朱峰:《“周边事态”:矛盾与问题——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和相关法案的思考》,《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8期。

朱坚真:《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和地区产业协作系统问题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2001年第1期。

朱听昌:《新世纪中国安全战略构想》,《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

朱听昌:《论中国睦邻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国际观察》2001年第2期。

朱颖:《美国全球自由贸易协定战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朱颖:《日本实施FTA战略的进展和挑战》,《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3期。

卓礼明:《试析冷战后老挝的对华政策》,《东南亚研究》2001年第1期。

曲文娜:《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与睦邻外交政策》,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于钦臻:《美国TPP经济战略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吕娟:《论美国主导下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张义明:《21世纪支撑中国崛起的雄鸡发展战略模式》,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张义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一种新区域主义视角》,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李勇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苏联)俄罗斯和日本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

芮秉焕:《韩国FTA战略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孙炳辉:《共同开发海洋资源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屠新泉:《中国在WTO中的定位、作用和策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曾品元:《中国周边战略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张婷玉:《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基于政治经济视角》,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习近平:《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11月08日。

习近平:《共同谱写中越友好新篇章——在越南国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11月07日。

习近平:《共倡开放包容 共促和平发展——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3日。

习近平:《团结互助 共迎挑战 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实现新跨越——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07月11日。

习近平:《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 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04月22日。

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03月29日。

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0日。

习近平:《联通引领发展 伙伴聚焦合作——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1月09日。

习近平:《凝心聚力 精诚协作 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再上新台阶——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09月13日。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06月29日。

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 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06月06日。

习近平:《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05月22日。

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10月04日。

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 促进共同发展——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09月14日。

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09月08日。

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04月08日。

习近平:《深化自贸合作 共创互利双赢——在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研讨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0年06月18日。

胡锦涛:《维护持久和平 促进共同繁荣——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06月08日。

胡锦涛:《和平发展 世代友好——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06月16日。

胡锦涛:《深化务实合作 维护和平稳定——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06月12日。

胡锦涛:《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共同创造和谐美好未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九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06月17日。

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01月01日。

胡锦涛:《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区——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八次会议上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08月29日。

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09月09日。

胡锦涛:《加强睦邻互信 推动和平发展——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08月17日。

胡锦涛:《共创上海合作组织更加美好的明天——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06月16日。

胡锦涛:《加强团结合作 促进稳定发展——在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07月06日。

胡锦涛:《加强务实合作 共谋和平发展——在上海合作组织塔什干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06月18日。

胡锦涛:《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努力开创上海合作组织事业新局面——在上海合作组织莫斯科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05月30日。

温家宝:《合作的纽带 共同的家园——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04月01日。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会晤举行 温家宝主持会议并代表中国政府发言》,《人民日报》2003年09月24日。

俞正声:《在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15年05月04日。

贾庆林:《在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11年05月08日。

贾庆林:《在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10年07月11日。

《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 贾庆林吴伯雄连战出席》,《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1日。

高虎城:《借力中韩自贸协定 共襄区域发展繁荣》,《人民日报》2015年06月02日。

吕鸿、杨讴、张志文:《李克强出席〈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领导人联合声明发布仪式》,《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3日。

暨佩娟、俞懿春:《自贸升级,共同推动开放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0日。

暨佩娟:《让新中关系充满活力—访新西兰—中国关系促进委员会主席麦金农》,《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2日。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新闻公报(2015年7月9日至10日,乌法)》,《人民日报》2015年07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白俄罗斯共和国关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人民日报》2015年05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人民日报》2015年05月09日。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人民日报》2015年03月29日。

《努力实现“一带一路”建设良好开局 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02月02日。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人民日报》2014年12月07日。

《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2日。

吴亚明:《“服贸”不过 台湾难过》,《人民日报》2014年02月27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4日。

吴亚明:《内地香港联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人民日报》2009年06月26日。

赵江林:《APEC风雨十八载:三个阶段 三大支柱 三大挑战》,《人民日报》2007年09月07日。

《台湾舆论高度评价两会会谈成果 认为对两岸关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人民日报》2010年07月01日。

陈晓星、陈杰:《两岸两会第七次商谈天津登场》,《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10月20日。

王平、孙立极:《波涛渐平 航程致远——记海协会海基会领导人第六次会谈》,《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2月22日。

《丝路基金设首个专项基金》,《中华工商时报》2015年12月15日。

陈莎莎:《中韩自贸启示录》,《国际金融报》2015年12月07日。

王海达、陈钧:《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浮出水面” 》,《重庆日报》2015年11月12日。

黄日涵、徐磊祥:《日本新安保法:迫使东亚坠入“安全困境” 》,《华夏时报》2015年09月24日。

《扩大交流合作 共同振兴中华——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硕果累累》,《团结报》2013年10月29日。

李新:《上合组织经济合作需突破“瓶颈” 》,《解放日报》2008年08月27日。

王晓欣:《CEPA: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进入新阶段》,《金融时报》2008年08月02日。

陈妍:《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开放促改革发展共赢——访商务部国际司参赞张克宁》,《国际商报》2008年05月26日。

《中俄等国签订政府间协议穿越欧亚28国修筑8.1万公里铁路 46年后重启泛亚铁路网》,《河南商报》2006年11月22日。

岳云霞:《“中智自由贸易协定”评价——“解读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座谈会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01月10日。

《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日〕《每日新闻》2002年01月11日。

A Blueprint for Growth: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2015:Progress and Key Achievements,Jakarta,ASEAN Secretariat,November,2015.The ASEAN official website. http://www.asean.org/images/2015/November/aec-page/AEC-2015-Progress-and-Key-Achievements.pdf.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The ASEAN official website.

http://www.asean.org/communities/asean-economic-community.

CHAIRMAN’S STATEMENT OF THE 18TH ASEAN-CHINASUMMIT KUALA LUMPUR,21 NOVEMBER 2015:OUR PEOPLE,OUR COMMUNITY,OUR VISION. The ASEAN official website.

http://www.asean.org/images/2015/November/27th-summit/statement/Chairmans%20Statement%20of%20the%2018th%20ASEAN-China%20Summit%20Final.pdf.

Table 1:ASEAN indicators Selected basic ASEAN indicators as of August 2015.The ASEAN official website.

http://www.asean.org/images/2015/september/selected-key-indicators/table1_as%20of%20Aug%202015.pdf.

Why is New Zealand entering a trade agreement with China given its human rights record?.NZ-China FTA official website.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the NZ-China FTA,” http://chinafta.govt.nz/5-FAQ/index.php#Negotiations.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The WTO official website.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region_e/region_e.htm.

Understanding the WTO:the Organization Members and Observers.The WTO official website. http://www.wto.org/english/thewto_e/whatis_e/tif_e/org6_e.htm.

A Mid-term Stocktake of Progress Towards the Bogor Goals,Busan Road map to the Bogor Goals,17th APEC Ministerial Meeting,Busan,Korea,15-16 November 2005. the APEC official website.

http://www.apec.org/apec/news___media/fact_sheets/BusanRoadmap_ BogorGoals.html.

?rn D. Jónsson,Ingjaldur Hannibalsson,Li Yang(2013). A bilateral free trade agreement between China and Iceland.

http://skemman.is/stream/get/1946/16786/39049/3/OrnDJonsson_VID. pdf.

《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国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2/17/content_10424.htm。

《ECFA签署迄今已一周年 台行政当局积极评价成效》,中国政府网站,http://www.gov.cn/jrzg/2011-06/28/content_1895213.htm。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协定》,中国人大网站,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3-02/24/content_5307526.htm。

《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怖主义公约(中文本)》,中国人大网站,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15-02/27/content_1932688.htm。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中国同新加坡的双边关系》,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 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yz_676205/1206_677076/sbgx_677080/。

《胡锦涛与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举行会谈》,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wjdt/wshd/t236246.htm。

《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全文)》,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e/cgct/chn/zgyw/t1316428.htm。

《中国-东盟关系(10+1)》,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 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hdqzz_681964/dmldrhy_683911/zgydmgk_683913/。

《中国与澳大利亚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i/201506/20150601015183.shtml。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关于内地在广东与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议》,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tga. mofcom.gov.cn/article/zt_cepanew/xfwmyzyh/201412/20141200838350. shtml。

《〈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关于内地在广东与澳门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议》,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tga. mofcom.gov.cn/article/zt_cepanew/afwmyzyhxy/201412/20141200838899. shtml。

《中国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i/201403/20140300504001.shtml。

《中国4月7日签署首个与发达国家自由贸易区协定》,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nz.mofcom.gov.cn/aarticle/jingmaotongji/200804/20080405463724. html。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有关问题答记者问》,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nz.mofcom.gov. cn/aarticle/jingmaotongji/200804/20080405474882.html。

《台港澳司主办的CEPA专题》,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tga.mofcom. gov.cn/subject/cepanew/index.shtml。

《商务部海关总署关于规范“自由贸易区”表述的函》,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gjs.mofcom.gov.cn/aarticle/af/ak/200805/20080505531188.html。

《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中国商务部综合司网站,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Nocategory/201505/20150500961314.shtml。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文本及附件(简体版)》,中国商务部台港澳司网站,http://tga.mofcom.gov.cn/aarticle/subject/ecfa/subjectii/201007/20100707004065.html。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开局良好》,中国商务部台港澳司网站,http://tga.mofcom.gov.cn/aarticle/e/201105/20110507569468.html。

《建立中新自由贸易区,创造经贸合作新篇章》,中国商务部信息化司网站,http://xxhs.mofcom.gov.cn/aarticle/c/d/200411/20041100310395. html。

吕博:《坚持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网站,http://www.caitec.org.cn/list/xsyj/yjbg/1/cateinfo. html。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中国财政部网站,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1512/t20151225_1632398. html。

《楼继伟部长就亚投行正式宣布成立答记者问》,中国财政部网站,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jiedu/2015zcjd/201512/t20151225_1632389.html。

《〈亚太贸易协定〉有关情况简介》,中国财政部关税司网站,http://www.mof.gov.cn/guanshuisi/zhuantilanmu/ziyoumaoyiqu/200806/t20080625_50398.html。

《建设公路运输通道、实现便利运输、促进经贸发展》,中国交通运输部网站,http://www.mot.gov.cn/buzhangwangye/fengzhenglin/zhongyao-huodonghejianghua/201510/t20151012_1891589.html。

《〈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重点问题释疑》,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网站,http://melbourne.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508/20150801075472.shtml。

《伊印欲绕开巴建海底天然气管道》,中国驻卡拉奇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网站,http://karachi.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512/20151201207318. shtml。

《外媒报道土库曼斯坦2015年开始建设土-阿-巴-印天然气管道》,中国驻土库曼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http://tm.mofcom. gov.cn/article/jmxw/201410/20141000768756.shtml。

《巴基斯坦工商界对中巴自贸协定作出诸多反面评价》,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经商处网站,http://pk.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804/20080405485242.html。

《巴基斯坦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现状与浅析》,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经商处网站,http://pk.mofcom.gov.cn/aarticle/ztdy/200708/20070804998697. html。

《巴基斯坦大幅调整进口关税》,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经商参赞处网站,http://pk.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512/20151201198525. shtml。

《1-7月冰中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24.9%》,中国驻冰岛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m/201509/20150901119856.shtml。

《丝路基金公司概况》,丝路基金公司网站,http://www. silkroadfund. com.cn/cnweb/19854/19858/index.html。

《海峡西岸经济区概述》,福建省政府官方网站,http://www.fujian. gov.cn/zwgk/ztzl/hxxajjq/200708/t20070820_24894.htm。

萧万长:《“海西”构想可作推动两岸共同市场试点》,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http://www.fjstb.gov.cn/html/20070524/255373. html。

《中国欲打造东盟十国“四纵两横”运输大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xzf.gov.cn/gxzf_gxdm/gxdm_zgdmfzgh/zgdmfzgh_fzgh/200709/t20070913_41385.htm。

《千方百计推进东方大通道建设从战略高度提升我盟核心竞争力》,中共兴安盟委政策研究室网站,http://www.xam.gov.cn/web/zys/jcck/44055. htm。

香港立法会工商事务委员会:《〈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安排〉)对香港经济的影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工业贸易署网站,http://www.legco.gov.hk/yr06-07/chinese/panels/ci/papers/ci0612cb1-1849-4-c.pdf。

《CEPA简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贸易投资促进局网站,http://www.ipim.gov.mo/cn/cepa/index.html。

《第十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主席声明》,中国-东盟中心网站,http://www.asean-china-center.org/2014-12/03/c_133830144.htm。

《中老缅泰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合作概况》,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网站,http://www.caexpo.org/gb/news/special/GMS/coporation/t20050123_30935.html。

《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上海合作组织网站,http://www.sectsco.org/CN11/show.asp?id=99。

《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上海合作组织网站,http://www.sectsco.org/CN11/show.asp?id=162。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网站,http://www.sco-ec.gov.cn/crweb/scoc/info/Article.jsp?a_no=568&col_no=50。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及启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程的备忘录》,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网站,http://www.sco-ec.gov.cn/crweb/scoc/info/Article.jsp?a_no=521&col_no=50。

《展会概况》,中国—亚欧博览会网站,http://www.caeexpo.org/exhibition/index.jhtml。

《亚太经社会:“丝绸铁路”即将梦想成真》,联合国官方网站,http://www.un.org/chinese/News/fullstorynews.asp?newsID=6750。

《中国与东盟结束自贸区升级谈判并签署升级〈议定书〉》,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站,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chinadongmeng/dongmengnews/201511/29455_1.html。

《中国-哥斯达黎加自贸协议:中拉经贸关系又一里程碑》,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站,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chinagesidalijia/gesidalijiagfguandian/201509/28735_1.html。

《2014年瑞中贸易额增长7%创历史新高》,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站,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chinaswitz/chinaswitznews/201509/28661_1.html。

《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生效7年间 双方贸易增长保持双位数》,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站,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chinanewzealand/newzealandgfguandian/201509/28615_1.html。

《贸易赤字促使巴与中国重新签订自贸协定》,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站,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chpakistan/chpakistangfguandian/201509/28294_1. 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50问》,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站,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chinakorea/koreanews/201506/21923_1.html。

《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第二阶段谈判第四次会议在京举行》,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站,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chpakistan/chpakistannews/201504/21095_1.html。

《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负责人解读〈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站,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chinaswitz/chinaswitznews/201308/13095_1.html。

《商务部条约法律司负责人解读中智(利)自贸协定关于投资的补充协定》,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站,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chinachile/chilenews/201209/10859_1.html。

《商务部召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站,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chinadongmeng/dongmengnews/201006/2878_1.html。

《商务部国际司负责人解读〈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站,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chinabilu/bilunews/200904/692_1.html。

朱磊:《承前启后、共创新局的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中国网站,http://www.china.com.cn/overseas/txt/2008-12/22/content_16989258. htm。

《日本将援建“东西走廊”讨好东盟 抗衡中国》,中国评论新闻网站,http://cn.chinareviewnews.com/doc/1005/3/5/5/100535577.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535577。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今日在京签署 中国暂列第一股东》,人民网站,http://sh.people.com.cn/n/2015/0629/c134768-25401611. html。

《中巴命运共同体将成中国周边外交样板》,人民网站,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418/c157278-26864679.html。

王希:《中国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新华网站,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3/01/c_119563015.htm。

《俄罗斯呼吁尽快成立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新华网站,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11/29/c_118357968.htm。

《习近平: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新华网站,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25/c_117878944.htm。

《国台办:“习萧会”积极而富有成果》,新华网站,http://news. xinhuanet.com/2013-04/08/c_115311004.htm。

《上海合作组织历次峰会》,新华网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0-06/11/content_13649484.htm。

《两会签署四项协议 两岸“三通”框架成形》,新华网站,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1/04/content_10306635_1.htm。

《三天跨九年 两岸写新页——海协会与海基会首次复谈纪实》,新华网站,http://news.xinhuanet.com/tw/2008-06/14/content_8376043. htm。

《海峡交流基金会》,新华网站,http://news.xinhuanet.com/tw/2008-06/06/content_8321391.htm。

《新闻资料: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新华网站,http://news. xinhuanet.com/tw/2008-06/03/content_8306880.htm。

《中国与新西兰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 四个“第一”引人注目》,新华网站,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4/07/content_7935268. htm。

李倩、李怀岩:《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启动成品油试运输》,新华网站,http://www.yn.xinhuanet.com/reporter/2006-12/28/content_8912607.htm。

《亚洲公路网》,新华网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4/27/content_1441717.htm。

《丝路基金与诺瓦泰克签署关于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一体化项目的交易协议》,中国日报网站,http://world.chinadaily.com.cn/2015-12/17/content_22736959.htm。

《驻瑞大使许镜湖:中瑞自贸协定是两国合作的“火车头”》,中国日报网站,http://world.chinadaily.com.cn/2015-09/14/content_21852206.htm。

《英媒:中国2016年12月将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参考消息网站,http://www.cankaoxiaoxi.com/finance/20151113/995417.shtml。

《美政府对日本参院特别委通过安保法案表示欢迎》,环球网站,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5-09/7519685.html。

高友斌:《印媒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威胁印度利益》,环球网站,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0-01/677926.html。

《印度放弃伊巴印天然气管道项目惹猜疑》,环球网站,http://finance.huanqiu.com/roll/2009-09/573295.html。

《美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意在制衡中国》,环球网站,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09-07/523307.html。

丁蕾蕾、是冬冬:《中国企业接手瓜达尔港的战略考量:从新加坡截胡的阴谋论说起》,澎湃新闻网站,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95702_1。

《上海企业收购一农场被否决 状告新西兰政府》,搜狐网站,http://news.sohu.com/20151016/n423380348.shtml。

《翁以登介绍CEPA协议的特点及其机会(全文)》,搜狐财经网站,http://business.sohu.com/20040829/n221787027.shtml。

张汉林:《澳门CEPA对澳门经济的影响及对策》,搜狐财经网站,http://business.sohu.com/2004/05/21/22/article220212248.shtml。

《图们江区域合作遇难题 专家组提“三步走”战略》,第一财经网站,http://www.yicai.com/news/2015/04/4610418.html。

《阿印巴土四国在伊斯兰堡讨论天然气管道过境阿富汗》,中国能源网站,http://www.china5e.com/www/dev/news/viewinfo-oil-200804250063. html。

《蒙古“千年路”工程及建设情况》,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网站,http://www.chinca.org/newsShow.aspx?newsID=808。

《亚洲公路网——32国联手打造的超级工程》,中国交通技术网站,http://www.tranbbs.com/news/cnnews/news_33282.shtml。

凌馨:《中瑞自贸协定生效一周年互惠显著——访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蔡方财》,中国金融信息网站,http://news.xinhua08.com/a/20150702/1520147.shtml。

《十年磨剑 上合峰会正式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中国证券网站,http://news.cnstock.com/news/sns_bwkx/201409/3177093.htm。

《香港经济经历风雨见彩虹》,中金在线网站,http://news.cnfol. com/070618/101,1281,3068342,00.shtml。

《CEPA:源起、意义及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网站,http://ie.cass.cn/window/jjzs.asp?id=76。

《资料:台湾目前的“邦交国”》,凤凰网站,http://news.ifeng. com/taiwan/special/gangbiyaduanjiao/content-5/detail_2013_11/15/31278371_0.shtml。

《朱立伦批蔡英文不承认“九二共识”是挑衅》,大公网站,http://news.takungpao.com/taiwan/shizheng/2015-12/3257918.html。

苏虹:《蔡英文媚日卖台本性毕露》,大公网站,http://news.takungpao. com/paper/q/2015/0929/3192882.html。

燕子、杨思萍:《台媒:绿营欲借日本新安保法 化解“大陆压力”》,澳亚卫视网站,http://www.imastv.com/news/article.php?lang=cn&id=71685。

谭瑾瑜:《落实“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之建议》,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网站,http://www.npf.org.tw/post/3/5291。

许振明、谭瑾瑜:《台湾与海西区之间经济交流与合作研究》,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网站,http://www.npf.org.tw/post/2/4414。

林祖嘉、刘大年、谭瑾瑜:《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内涵探讨》,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网站,http://www.npf.org.tw/post/2/5224。

蔡宏明:《台星FTA能否跟着融冰》,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网站,http://www.npf.org.tw/post/1/4138。

蔡宏明:《后ECFA时代的两岸经贸新格局》,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网站,http://www.npf.org.tw/post/2/7908。

《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构想及推动重点》,“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网站,http://www.ecfa.org.tw/pdf/02.pdf。

《CEPA:“九二共识”的经济版》,〔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taiwan/pages6/taiwan_forum310504a. html。

《中国IMF份额排名跃居第三》,〔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http://www.zaobao.com/finance/china/story20151221-562156。

《“九二共识”与国共论坛》,〔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6/forum_tw081222a.shtml。

克里斯蒂安·奥利弗(布鲁塞尔)、肖恩·唐南(华盛顿)、米强(北京):《美国警告欧盟不要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英〕《金融时报》中文网站,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5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