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解构论的解释学”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关于“解构论解释学”的思考。作者明确区别了两条解释学的历史谱系,一条是由新教解释学、施莱尔马赫的一般解释学、狄尔泰的精神科学方法论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等构成的“解释学谱系1”:另一条是由克尔凯格尔、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直到福柯、德里迭等人的思想链接而成的“解释学谱系2”。两条解释学谱系或有交集,但极为不同。其根本不同在于,“解释学谱系2”日益显示出对传统解释学所依赖的形而上学思想制度的强解构取向。
相关信息
序言 “解构论解释学”与解释学的范式转换
作为“可翻译性”条件的“第三文本”*
一 第三文本·上帝之眼
二 W.本亚明的“纯粹语言”观念
三 作为“第三原本”的深层语言结构
四 奎因的“翻译手册悖论”与翻译的“三角关系争论”
作为语词复制的“模仿”*
一 问题的提出:“逻辑真理”与“解释学真理”的分野
二 模仿(mimesis):“原本指向”的复制概念
三 与mimesis有关的几个假设图式
四 “译本”与“原本”的相似性:“像”与“不像”
栖身于语词世界的哲学概念*
一 对哲学概念的两种观察视角:逻辑的和语词的
二 “哲学基本语词”的翻译——概念无法逃避语词
三 栖身于“思想领土”的概念语词:德勒兹的“地缘哲学”
四 栖身于“思想制度”的哲学语词:中国有哲学吗?
从“圣作贤述”看“原本”概念*
一 “原本”概念和“原本中心意识”
二 “圣作贤述”:对神圣原本的“听-写”
三 等级性的“作-述”观念:作者性=权威性
四 体制性的“经-传”传统:真理是密写的
五 小结:“作-述”观念对语际翻译的意义
基于不同自然语言类型的思想制度
一 “第一哲学”的含义和“思想制度”概念
二 作为西方思想制度典范的“第一哲学”
1.学科分类:作为“形而上之科学”的“第一哲学”
2.“工具论”:致力于打造思想工具的“第一哲学”
3.“反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副现象”
三 过渡:从“不可译性”看中西“思想制度”差异的自然语言基础
1.“中国哲学”:“以外翻内”的产物
2.“外语的他在性”:“自然语言类型”的“不可译”
3.“自然语言类型”:地缘性“思想制度”的自然语言条件
四 中国传统思想制度(上):从“六书”看“象类”与“如在”观念
1.从文字构成制度本身看“象”的优先地位
2.“象类”:传统汉字构成制度中的“自然分类”观念
3.从“……若……”的“取法论证”看“如在”观念
五 中国传统思想制度(下):从“六书”看“音谐义近”的概念诠释方式
六 结语:“解疆域化”——一种“思想制度”覆盖另一种“思想制度”?
1.“疆域”主题和“大地”主题
2.中国传统思想是否还具有作为一种“外语”而存在的可能条件?
亚里士多德的两种论证理路在哲学史上的典范效应
一 从斯特劳森对两种形而上学的区分看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与“第一哲学”的关系
二 主谓词识别逻辑
三 成因推溯逻辑
四 结论
Repetition与激进解释学的理论取向*
一 Repetition:两种解读理路以及两条解释学谱系
二 repetition概念在激进解释学中出现的几个瞬间
1.克尔凯格尔的repetition概念
2.德勒兹的repetition概念
3.德里达关于repetition的论述
三 与repetition有关的两个例子
四 简短的结论
语言的灵与肉
一 语言的灵/肉分离:从索绪尔谈起
二 语言的灵/肉未分:作为汉字构成制度的“六书”
三 保持为“他者”是一种幻肢痛?
激进解释学的反形而上学取向*
一 话题背景
二 能指的革命与文本的自主性
1.提示着另类语言观的“文本”概念
2.挣脱所指中心论的“文本”观念
3.强化了反形而上学取向的激进“文本”观念
三 翻译研究与“原本中心论”的消解
1.翻译研究的哲学意义
2.上帝是第一个解构主义者
3.消解“原本中心论”,找回失去的语词世界
四 结语:“居间性”与“往复”
弗洛伊德的《释梦》*
一 《释梦》的作者——一个“让心理学重获灵魂”的人
二 “梦是欲望的(……)满足”
1.每个梦都有一个有意义的精神结构
2.梦的秘密:“梦是欲望的满足”
3.梦的化妆:从隐念到显梦的双向翻译
4.俄狄浦斯的故事与弑父情结
三 《释梦》的效果史:从遭遇冷落到成为经典
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
一 “伽达默尔的世纪”?
二 “不知所措的处境成了我从事哲学研究的动力”
三 “我最重要的思想学自海德格尔”
四 作为“视域融合”典范的《真理与方法》
五 “真理与方法”?还是“真理对决方法”?
(一)“理解”——《真理与方法》的一以贯之主题
(二)“真理”对决“方法”——《真理与方法》的二元对立主题
(三)美学、历史意识和语言——《真理与方法》的三大学科论域
(四)三大学科论域中衍生出众多环节性主题
东亚国家的文化民族主义与“中华文明圈”的解构*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韩国“世宗大王现象”:文化民族主义建构的典型案例
三 天下中心转移的观念:近代日本文化民族主义的路径
1.以近代文明的名义:日本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
2.近代的超克:文化民族主义演变为文化帝国主义
四 彼此疏远:东亚国家文化民族主义源于现代性进程
1.“中华文明圈”的含义
2.对亨廷顿的挑战:东亚国家文化民族主义解构了中华文明圈
3.东亚国家文化民族主义与其现代性进程的关联
五 从中华文明圈的解构看当代中国文化战略
附录 翻译与诠释学的会通
一 传统翻译“原本中心论”无视自然语言的“语词性”
二 翻译的逻各斯有待解释学真理的拯救
三 “唯一的”西方现代性语言与翻译流通中汉语言说的沉默
四 翻译的“居间存在”
五 《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对我国诠释学翻译研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