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14

廉政学研究 第2辑图书

Clean-Governance Study

SSAPID:101-1805-3187-27
ISBN:978-7-5097-6519-7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本集刊探讨廉政学的基本原理,对廉政、失范行为、腐败、不正之风、道德滑坡、反腐败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理论探讨,研究腐败与不正之风产生的根源及其规律,对反腐败策略、廉政建设体制机制进行评估,对历史上的廉政建设制度和措施进行比较分析,对各个地区廉政建设及其相应制度进行研究,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与腐败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蒋来用 徐玉生
编 辑:杨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编委会

 专家特稿

  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内涵与现实要求

   一 新时代纪律建设的逻辑

    (一)加强纪律建设的理论要求

    (二)加强纪律建设的历史必然

    (三)加强纪律建设的实践需要

   二 新时代纪律建设的内涵

    (一)纪律的内涵

     1.政治纪律

     2.组织纪律

     3.廉洁纪律

     4.群众纪律

     5.工作纪律

     6.生活纪律

    (二)纪律建设的内涵

    (三)理顺纪法关系是纪律建设的重点

    (四)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纪律建设的核心要义

   三 新时代全面加强纪律建设的现实要求

    (一)纪法贯通,增强纪律建设的实践性

    (二)着力提高纪律建设的政治性、时代性、针对性

    (三)完善纪律规章,实现制度的与时俱进,增强纪律建设的规范性

    (四)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责任,增强纪律建设的专责性

    (五)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增强纪律建设的主体性

    (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增强纪律建设的保障性

    (七)严格执纪,精准问责,增强纪律建设的严肃性

    (八)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增强纪律建设的目的性

    (九)深化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增强纪律建设的系统性

    (十)建设廉洁政治,增强纪律建设的前瞻性

  政治嵌入对于反腐败信心的影响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设计

    (一)文献回顾以及研究假设

     1.政治嵌入与反腐败信心

     2.腐败经历对于政治嵌入与反腐败信心关系的影响

    (二)统计建模

    (三)数据来源

   三 描述统计

   四 分析结果以及检验

    (一)平行假设检验

    (二)共同支撑假设检验

   五 稳健性检验

    (一)其他匹配方法

    (二)分组匹配

    (三)自抽样

   六 结论

 学科建设

  廉政学研究的内容:基于反腐倡廉文献综述研究的分析

   一 当前两种廉政学观念及其局限

   二 廉政学的两类研究内容

   三 腐败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

    (一)腐败定义、测量和影响

    (二)腐败现状和原因分析以及反腐对策

    (三)反腐对策的实施和评估

   四 廉政思想战略和实施研究

    (一)廉政思想和战略研究

    (二)廉政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1.廉政建设主体(机构)研究

     2.民众参与研究

     3.廉政手段研究

   五 总结:廉政学研究的发展

 廉政理论

  西方权力监察思想演进史的概略考察

   一 引言

   二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政治权力与监督思想

    (一)柏拉图的哲学王与“美善民主城邦”的权力监督思想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三要素说”与分权制衡萌芽的权力监督思想

    (三)西塞罗的“混合共和与人民监督”的权力监督思想

   三 中世纪西方政治权力及监督理论

    (一)奥古斯丁的永恒之法与抑制“堕落之恶”的权力监督思想

    (二)阿奎那的自然法学与正当政治的权力监督思想

    (三)马基雅维利的君主威权与追求共和的权力监督思想

   四 西方启蒙时期政治权力及监督理论

    (一)霍布斯的国家主权和国家集权的权力监督思想

    (二)洛克的“天赋人权”与分权制衡的权力监督思想

    (三)孟德斯鸠的“权力分设”与控权防腐的权力制衡思想

    (四)卢梭的人民主权与共和国家的权力监督思想

    (五)狄德罗的自由平等与人权保障的权力监督思想

    (六)边沁的功利主义与代议制度的权力监督思想

   五 近代西方政治权力及监督思想

    (一)汉密尔顿等的联邦政体与分权制衡的权力监督思想

    (二)托克维尔的分权与民主专制的权力监督思想

    (三)韦伯的理性工具与民主政治的权力监督思想

   六 余论

  结构与功能:权力监督的生态分析

   一 权力监督中的生态智慧:监督与生态学的共通

   二 从并存到共生:权力监督生态的结构完善

   三 从互抑到共赢:权力监督生态的功能优化

   四 共生共赢:权力监督生态结构与功能的互动

 对策研究

  新体制下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作用研究

   一 派驻监督改革面临的制约因素与挑战

    (一)制约因素

    (二) 挑战

   二 深化派驻改革的现实路径

    (一)正确处理“监督”与“再监督”的辩证关系,严格落实“两个责任”

    (二)化解制约因素,充分体现派驻优势和权威

    (三)做好纪法并行与衔接,推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

    (四)高度关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派驻全覆盖质量

   三 结语

  县级同级监督推进路径研究

   一 实施县级同级监督面临的瓶颈

    (一)思想上动力不足

    (二)权力上能力不足

    (三)制度上刚性不足

   二 H省B县实施同级监督的运行机制建构

    (一)同级监督现状概述

    (二)运行机制建构

     1.同级纪委监督同级党委是B县同级监督的核心内容

     2.政绩导向是B县推进同级监督的主要动力

     3.上级赋权是B县同级监督的主要权力来源

     4.同级确权使得B县纪委能够行使监督权

   三 新时代全面推进县级同级监督基本路径

    (一)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前提

    (二)明确功能定位是基础

    (三)做好制度建设是关键

    (四)构建多维动力系统是保障

  扶贫开发政策实施中的腐败现象及其治理研究

   一 扶贫开发政策实施中腐败现象的表现

    (一)扶贫对象识别中的腐败

    (二)扶贫资金分配中的腐败

    (三)扶贫项目确定中的腐败

    (四)扶贫绩效评估中的腐败

   二 扶贫开发政策实施中腐败现象的危害

    (一)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加剧社会矛盾冲突

    (三)助长腐败风气蔓延

    (四)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 扶贫开发政策实施中腐败现象的成因

    (一)政策本身的不合理

    (二)政策实施者的道德风险

    (三)政策对象的信息不畅

    (四)政策环境的不利影响

   四 扶贫开发政策实施中腐败现象的治理

    (一)健全政策,防微杜渐

    (二)树立爱心,提高素质

    (三)普及宣传,扩大参与

    (四)制约权力,强化监督

    (五)净化环境,营造氛围

  《监察法》立法文本评析

   一 《监察法》立法技术方面的进步

    (一)用词更加准确

    (二)语言更加精简

    (三)表述更加严谨

   二 《监察法》的实质法治进步

    (一)规范层面“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回归

    (二)强调了党对监察工作的领导

    (三)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力度

    (四)进一步明晰与检察机关的衔接

    (五)对留置措施的规定更加严格

    (六)更加注重对监察委员会本身的监督

   三 《监察法》实施中的问题与解决

    (一)赋予国家监察委员会监察法规制定权

    (二)明确人大代表监督和被监察双重角色

    (三)扩大教科文卫体单位中的监察对象

    (四)监察委员会要对廉政教育予以足够重视

    (五)原来的行政监察职能要有效衔接

   四 结语

  政商交往中官员失范行为及其规控

   一 引言

   二 官商互动基本情境:基于力量对比关系

    (一)官弱商强

    (二)官商对等

    (三)官强商弱

    (四)弱交集的均衡关系

   三 官弱商强情景下“拉拢型”官员失范行为

    (一)“特惠式”行政服务

     1.为企业提供行政审批中的“特权”

     2.给予超标税收特惠

     3.违规发放信贷资金

    (二)“拉关系”搭建人际网络

     1.低姿态主动迎合

     2.通过“中间人”接触

    (三)“包庇式”政务处理

     1.以隐瞒、袒护手段进行企业监管

     2.失范行使惩处权力

   四 官商对等情景下“同盟型”官员失范行为

    (一)建立并维持“身份性合作关系”

    (二)融入“圈子”,共享资源

   五 “官强商弱”情景下“操纵型”官员失范行为

    (一)弱化官商交流

    (二)私利驱动权力变现

    (三)单方面政策限制

   六 政商关系中官员失范行为规控路径与措施

    (一)政商关系中官员失范行为规控路径思考

    (二)官员“拉拢型”行为规控措施

    (三)官员“同盟型”行为规控措施

    (四)官员“操纵型”行为规控措施

 稿约

本集刊聚焦廉政建设,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等多个层面对腐败和作风问题的性质特征、产生原因、政策措施、治理效果、环境条件等进行系统性、科学化的研究。本集刊探讨廉政学的基本原理,对廉政、失范行为、腐败、不正之风、道德滑坡、反腐败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理论探讨,研究腐败与不正之风产生的根源及其规律,对反腐败策略、廉政建设体制机制进行评估,对历史上的廉政建设制度和措施进行比较分析,对各个地区廉政建设及其相应制度进行研究,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与腐败的关系进行探讨。廉政学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决定了本集刊必须采用多学科的方法。本集刊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证研究为主线,结合实际选用最为合适的方法,如用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资料,运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还采用历史和国际比较的方法,运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建构廉政学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

陈国猛,2018,《忠诚履职,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案件审理工作新局面》,《党风廉政建设》(内刊)第6期。

陈理,2016,《全面从严治党 重在加强纪律建设》,《中国纪检监察杂志》1月9日。

戴军,2015,《严明党的纪律在管党治党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纪检监察报》5月12日

《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人民出版社。

高永中,2015,《党章与纪律建设的历史回顾》,《中国纪检监察报》7月28日。

兰琳宗,2018,《把执纪和执法贯通起来》,《中国纪检监察报》8月28日。

罗宇凡,2016,《正风肃纪,把纪律挺在前面》,新华社,2月3日。

马森述,2018,《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修订的重大意义》,《中国纪检监察杂志》9月7日。

舒国增,2017,《切实加强党的纪律和纪律建设》,《求是》12月11日。

王岐山,2015,《坚持高标准,守住底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创新》,《中国纪检监察报》10月23日。

吴文珑,2018,《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光明日报》11月5 日。

习近平,2014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

习近平,2014b,《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0月9日。

习近平,2016,《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肖施,2015,《纪律建设是治本之策》,《中国纪检监察杂志》5月11日。

原晓红,2015,《党委要负起抓纪律建设的主体责任》,《中国纪检监察杂志》5月12日。

赵乐际,2018,《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国纪检监察报》2月13日。

冯仕政,2011,《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开放时代》第1期。

管玥,2012,《政治信任的层级差异及其解释:一项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公共行政评论》第2期。

胡荣,2007,《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社会学研究》第3期。

练宏,2016,《注意力竞争——基于参与观察与多案例的组织学分析》,《社会学研究》第4期。

李贞,2018,《上半年反腐败成绩亮眼10名中管干部、162名厅局干部落马》,人民网,7月12日,http://leaders.people.com.cn/n1/2018/0712/c58278-30143977.html。

倪星,2017,《利益关联、行动选择与公众的腐败容忍度——基于G省的实证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70期。

倪星、李珠,2016,《政府清廉感知:差序格局及其解释——基于2015年度全国廉情调查的数据分析》,《公共行政评论》第3期。

孙宗锋,2017,《中国政府清廉感知双重差异及解释:一个混合研究》,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孙宗锋、高洪成,2015,《公众行贿意愿研究——来自G省的调查数据》,《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期。

周雪光,2012,《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开放时代》第9期。

Barnett,T.& Vaicys,C.2000.“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ndividuals' Perceptions of Ethical Work Climate on Ethical Judgment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27:351-362.

Bax,M.,Goldstein,M.& Rosenbaum,P.et al.2005.“Proposed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erebral Palsy.”47:571-576.

Becker,S.O.& Caliendo,M.2007.“Mhbounds-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Average Treatment Effects.” 7:71-83.

Becker,S.O.& Ichino A.2002.“Estimation of Average Treatment Effects Based on Propensity Scores” 2:358-377.

Brewer & Gene,A.2008.“Employee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In Motivation in Public Management:The Call of Public Service.”edited by James,L.,Perry and Annie Hondeghem 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136-56.

Christopher Marquis.& András Tilcsik.2013.“Imprinting:Toward a Multilevel Theory.” 7:195-245.

Danqing Wang,Fei Du & Christopher Marquis.2018.“Defending Mao's Dream:How Politicians' Ideological Imprinting Affects Firms' Political Appointment in China.”:17.

Dehejia,R,H.1998.“Wahba S.Propensity Score-Matching Methods For Nonexperimental Causal Studies.” 84:151-161.

Efron,B.& Tibshirani,R.1993..New York:Chapmann & Hall.

Gong,T.& Xiao,H.2017.“Socially Embedded Anti-Corruption Governance:Evidence from Hong Kong.”.

Granovetter,M.1985.“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91:481-510.

Guo,Xiaolin.2001.“Land Expropriation and Rural Conflicts in China.” 166:422-439.

Haveman,H.A.2012.Jia N.,Shi J.,et al.“The Dynamics of Political Embeddedness in China.” 62:67-104.

Holland,P.W.1986.“Statistics and Causal Inference.” 81:945-960.

King,G.,Pan,J.& Robert,M.E.2014.“Political Science.Reverse-engineering Censorship in China:Randomized Experimentation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345(6199):1251722.

Kjeldsen,A.M.& Jacobsen,C.B.2013.“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d Employment Sector:Attraction or Socialization?”23:899-926.

Kjeldsen,A.M.2013.“Jacobsen C B.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d Employment Sector:Attraction or Socialization?” 23:899-926.

Li,B.& Walder,A.G.2001.“Career Advancement as Party Patronage:Sponsored Mobility into the Chinese Administrative Elite,1949–1996.”106:1371-1408.

Li,H.,Gong,T.& Xiao,H.2016.“The Perception of Anti-corruption Efficacy in China:An Empirical Analysis.” 125:885-903.

Li,L.2005.“Political Trust in Rural China” 30:228-258.

Lotte B?gh Andersen & S?ren Serritzlew.2012.“Does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ffect the Behavior of Professionals?” 35:19-29.

Michelson,E.2017.“Lawyers,Political Embeddedness,and Institutional Continuity in China's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m.” 113:352-414.

Moreira,D.B.2012.“Corrupting Learning:Evidence from Missing Federal Education Funds in Brazil.”:712-726.

Olken,B.A.& Pande,R.2012.“Corrup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4:245-253.

O'Brien,K.J.& Li,L.J.2006.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rechel,H.& Morris,T.2010.“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d Political Embeddedness on Financial Malfeasance in the Largest U.S.Corporations:Dependence,Incentives,and Opportunities.” 75:331-354.

Prechel,H.N.2003.“Big Business and the State:Historical Transitions and Corporate Transformation,1880s-1990s.” 108:1400-1401.

ROSENBAUM,Paul,R.& RUBIN et al.1983.“The Central Role of the Propoensity Score in Observational Studies for Causal Effects.” 70:41-55.

Rosenbaum,P.R.2010.“Observational Studies.” 97:1207-1207.

Rubin,D.B.2014.“Estimating Causal Effects of Treatments in Randomized and Nonrandomized Studies.”66:88-701.

Sato,H.2008.“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Communist Party Membership in Urban China,1988-2002.” 17(57):653-672.

Stürmer,T.,Joshi,M.& Glynn,R.J.et al.2006.“A Review of the Application of Propensity Score Methods Yielded Increasing Use,Advantages in Specific Settings,but not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Estimate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ultivariable Methods.” 59:437.

Uzzi,B.1997.“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 42:35-67.

Walder,A.G.,Li,B.& Treiman,D.J.2000.“Politics and Life Chances in a State Socialist Regime:Dual Career Paths into the Urban Chinese Elite,1949 to 1996” 65:191-209.

Walder,A.G.1995.“Career Mobility and the Communist Political Order.” 60:309-328.

Wang,Z.2005.“Political Trust in China:Forms and Causes.”:113-139.

Winship,C.& Morgan,SL.1999.“The Estimation of Causal Effects from Observational Data.”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5:659-706.

Wright,B.E.& Pandey,S.K.2008.“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d the Assumption of Person-Organization Fit Testing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Value Congruence.” 40:502-521.

Zhu,J.,Lu,J.& Shi,T.2013.“When Grapevine News Meets Mass Media.”46:920-946.

常力、杨瑞龙、杨继东,2015,《反腐败与企业创新:基于政治关联的解释》,《中国工业经济》第7期。

陈国权、孙韶阳,2016,《效率优先战略下的地方政府经营化与高廉政风险》,《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陈挥、宋霁,2014,《历史视野下的反腐议题——毛泽东廉政思想及其当代传承》,《探索与争鸣》第12期。

杜治洲,2014a,《廉政领导力的内涵、模型及作用机理》,《河南社会科学》第10期。

杜治洲,2014b,《我国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转变》,《理论视野》第8期。

杜治洲、李艳菲、顾文冠,2016,《建国以来民众参与反腐的历程与特点》,《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杜治洲、李鑫,2014,《我国网络反腐的主要特征——基于217个案例的实证分析》,《中国行政管理》第4期。

葛丽娜,2016,《廉政文化范畴与廉政文化建设》,《中州学刊》第2期。

过勇、宋伟,2015,《腐败测量》,清华大学出版社。

何家弘,2014,《反腐败的战略重心与官员财产公示》,《法学》第10期。

何家弘,2015,《中国反腐治标论》,《法学杂志》第10期。

何家弘,2016,《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之改进》,《理论视野》第2期。

何家弘、徐月笛,2016,《腐败利益链个的成因与阻断——十八大后落马高官贪腐案的实证分析》,《政法论坛》第3期。

何家弘、张晓敏,2015,《反腐败立法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第6期。

何旗,2016,《反腐倡廉视角下的民主党派监督》,《理论探索》第4期。

胡兵、邓富华,2014,《腐败距离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财贸经济》第4期。

胡健,2014,《惩治腐败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第2期。

华勒斯坦,1997,《开放社会科学》,三联书店。

黄寿峰、郑国梁,2015,《财政透明度对腐败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的证据》,《财贸经济》第3期。

姜明安,2016,《论法治反腐》,《行政法学研究》第2期。

蒋来用,2016a,《“赦免腐败论”的内在矛盾及其辩驳》,《学习与探索》第5期。

蒋来用,2016b,《利益差异格局下的国际追逃追赃》,《社会科学研究》第5期。

柯珠军、岳磊,2014,《人情视角下我国腐败行为的文化透视》,《开放时代》第2期。

黎里,1991,《研究点廉政学》,《学习与研究》第8期。

李辉,2014,《邓小平行政理论中的廉政思想》,《中国行政管理》第8期。

李景平、程燕子,2015,《“五位一体”的廉政新常态体系建构》,《河南社会科学》第6期。

廖显春、夏恩龙,2015,《为什么中国会对FDI有吸引力——基于环境规制与腐败程度视角》,《世界经济研究》第1期。

林喆,2012,《权力腐败和权力监督》,山东人民出版社。

麻秀荣,2015,《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的反腐败新思考》,《学习与探索》第12期。

毛朝晖,2015,《廉政新常态与反腐法治化》,《河南社会科学》第6期。

倪星,2012,《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的评价机制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

倪星、陈兆仓,2011,《问题与方向:当代中国腐败与反腐败研究文献评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3期。

倪星、李珠,2016,《政府清廉感知:差序格局及其解释》,《公共行政评论》第3期。

倪星、宿伟伟,2015,《中国特色廉政体系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向》,《学术研究》第8期。

倪星、孙宗峰,2015a,《政府反腐败力度与公众清廉感知:差异及解释》,《政治学研究》年第1期。

倪星、孙宗峰,2015b,《经济发展、制度安排与地方反腐败力度——基于G省面板数据的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5期。

聂辉华,2014,《腐败对效率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金融评论》第1期。

聂辉华、王梦琦,2014,《政治周期对反腐败的影响——基于2003-2013年中国厅级以上官员腐败案例的证据》,《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4期。

聂辉华、张彧、江艇,2014,《中国地区腐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国软科学》第5期。

任建明,2014,《大力推进依法反腐的制度性措施与建议》,《理论视野》第12期。

任建明,2015a,《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逻辑与对策》,《理论探索》第6期。

任建明,2015b,《廉政学科及其发展路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任建明,2016,《责任与问责:填补权力制度体系的要素空白》,《理论探索》第5期。

石仲泉,2014,《毛泽东廉政思想的历史发展述要》,《理论视野》第11期。

王传利,2016,《论系统性治理腐败方略的原则和内涵》,《政治学研究》第3期。

王希鹏,2013,《廉政学学科建设的使命》,《廉政文化研究》第6期。

王希鹏,2014a,《廉政学的学科定位与理论体系》,《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王希鹏,2014b,《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4期。

王希鹏、胡杨,2014,《中国特色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4期。

王兴文,2016,《论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廉政思想的影响》,《甘肃理论学刊》第4期。

魏德安,2014,《双重悖论:腐败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中信出版社。

吴国斌,2016,《廉政新常态:成因、特征和未来展望》,《理论月刊》第2期。

吴忠民,2014,《中国转型期腐败问题的主要特征分析》,《教学与研究》第6期。

肖汉宇、公婷,2016,《腐败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基于2009-2013年526篇SSCI文献的综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2期。

谢红星,2016,《家族主义伦理:传统中国腐败的文化之维》,《湖北社会科学》第9期。

徐喜林,2013,《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基础理论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杨中艳,2016,《廉政视域下的利益输送:内涵要素与发展演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杨忠益,2016,《腐败产生的非正式制度根源浅析》,《湖北社会科学》第8期。

张宏杰,2016,《顽疾——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人民出版社。

赵秉志、彭新林,2015,《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周敬青,2014,《权力监督视角下国外治理腐败路径探析及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第3期。

庄德水,2015,《政治决心与反腐败机构的运行绩效: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4期。

Bruce Buchan & Lisa Hill. 2014.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Political Corruption.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Shore Cris & Dieter Haller. 2005. “Sharp Practice:Anthropology and the Study of Corruption.” In Corruption: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edited by Dieter Haller,Cris Shore,pp.1-26. Ann Arbor. MI:Pluto Press.

〔德〕奥托·迈耶,2002,《德国行政法》,刘飞译,商务印书馆。

〔古罗马〕奥古斯丁,2003,《上帝之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古希腊〕柏拉图,1986,《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

〔古希腊〕柏拉图,2001,《法律篇》,张仁智、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古希腊〕柏拉图,2003,《柏拉图全集(法篇)》,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1963,《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

〔英〕边沁,1995,《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商务印书馆。

〔英〕边沁,2000,《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

〔英〕边沁,2002,《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

〔英〕伯特兰·罗素,2004,《西方的智慧》,中国妇女出版社。

陈道德、杨爱琼,2012,《墨子和边沁之功利论思想比较》,《哲学研究》第9期。

陈光中、邵俊,2017,《我国监察体制改革若干问题思考》,《中国法学》第4期。

丛日云,2003,《西方政治文化传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英〕戴维·比瑟姆,1989,《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徐鸿宾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法〕狄德罗,1992,《百科全书》,梁从诫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法〕狄德罗,2009,《狄德罗哲学选集:对自然的解释》,商务印书馆。

段德智、刘素民,2007,《托马斯·阿奎那自然法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

〔英〕厄奈斯特·巴克,2010,《希腊政治理论:柏拉图及其前人》,卢华萍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冯英楠,2018,《论〈监察法〉的宪法定位与腐败治理体系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第3期。

葛力,1963,《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

葛力,1982,《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郭俊义,2014,《论柏拉图的规则观》,《南京大学法律评论》春季卷。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1989,载《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

何彪,2010,《亚里士多德与〈政治学〉》,人民出版社。

何怀宏,2007,《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四隐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何勤华,2007,《关于西方宪法史研究的几点思考》,《北方法学》第1期。

洪宇、任建明,2017,《国家监察体制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方向》,《理论视野》第7期。

黄基泉,2004,《西方宪政思想史略》,山东人民出版社。

黄洋,2009,《古典希腊理想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Hellenism》,《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黄裕生,2012,《社会契约的公式与主权的限度——论卢梭的主权理论》,《浙江学刊》第6期。

〔英〕霍布斯,1996,《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

霍伟岸,2011,《洛克与现代民主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1期。

贾海涛,2007,《论霍布斯的权力哲学及其历史影响》,《哲学研究》第10期。

柯岚,2014,《奥古斯丁与神学自然法的奠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刘时工,2014,《专制的卢梭,还是自由的卢梭——对〈社会契约论〉的一种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 期。

刘训练,2011,《马基雅维利与古典共和主义》,《政治学研究》第4期。

刘艳红、夏伟,2018,《法治反腐视域下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新路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法〕卢梭,2005,《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法〕路易·戴格拉夫,1997,《孟德斯鸠传》,许明龙、赵克非译,商务印书馆。

侣化强,2016,《国家理性的神学起源:西塞罗到中世纪再到霍布斯》,《人大法律评论》第1辑。

〔英〕洛克,1997,《政府论》(下篇),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

〔德〕马克斯·韦伯,2004,《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德〕马克斯·韦伯,2006,《经济与社会》(下),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

〔意〕马基雅维里,1997,《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

马克思、恩格斯,19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英〕迈克尔·莱斯诺夫,2005,《社会契约论》,刘训练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法〕孟德斯鸠,1997,《论法的精神》,张雁生译,商务印书馆。

任剑涛,2000,《中西政治思想中的伦理际遇》,《政治学研究》第3期。

石亚军等,2017,《国家监察体制:全域立体监察模式的构建》,《中国行政管理》第10期。

舒炜,2002,《施密特:政治的剩余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斯特劳斯、克罗波西,1993,《政治哲学史》(下),河北人民出版社。

〔法〕涂尔干,2003,《孟德斯鸠与卢梭》,李鲁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法〕托克维尔,1995,《论美国的民主》(上),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

〔意〕托马斯·阿奎那,1982,《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

王沪宁,1983,《马基雅维利及其〈君主论〉》,《读书》第3期。

〔加〕威尔·金里卡,2011,《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吴建雄,2017,《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监察理论》,《环球法律评论》第2期。

〔古罗马〕西塞罗,1997,《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古罗马〕西塞罗,2002,《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商务印书馆。

〔古罗马〕西塞罗,2006,《论共和国》,王焕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2011,《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刘钢敏、聂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夏洞奇,2004,《现代西方史家对奥古斯丁政治思想的解读》,《史学史研究》第1期。

肖瑛,2017,《家国之间: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家邦关系论述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第10期。

谢文郁,2018,《解构性的正义概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薛军,2013,《西塞罗:一个罗马人》,《读书》第5期。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1983,《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2012,《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杨璐,2015,《从洛克到休谟:论英国政治社会思路的转向》,《社会》第6期。

尹志学,1998,《分权制衡与现代法治》,《法律科学》第4期。

于璐,2018,《西塞罗〈论共和国〉中罗马改制的理想与现实》,《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袁朝晖,2011,《“中世纪哲学:立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

张杰,2018,《〈监察法〉适用中的重要问题》,《法学》第6期。

征汉年,2018,《论孙中山监察思想的基本特征》,《原道》第34辑。

周辅成,1987,《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商务印书馆。

周尚君,2014,《重建国家:韦伯法政哲学研究笔记》,《金陵法律评论》秋季卷。

Alexander Hamilton,1788.“Speech on the Senate of the United States.”(Jun 25) VolⅡ:52.

Lamprecht,S.P.,1918.New York:Co 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aul A. Rahe,2006.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an Wilentz,2005..,New York:W.W.Norton& Company.

〔英〕安德鲁·多布森,2007,《传统公民权的“生态挑战”——从政治生态学看公民权理论》,郭晨星译,《文史哲》第1期。

〔美〕布克金,2012,《自由生态学:等级制的出现与消解》,郇庆治译,山东大学出版社。

〔美〕汉娜·阿伦特,2007,《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孙传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德〕黑格尔,1961,《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

刘京希,2012,《试论政治发展的生态化路径选择》,《文史哲》第2期。

马克思、恩格斯,1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美〕塞缪尔·亨廷顿,1988,《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史彤彪,2018,《公民德行与法治转型》,《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第3期。

吴永生,2012,《警务监督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吴永生,2016,《有罪推定:权力监督的理论基石》,《行政论坛》第5期。

杨春学,1998,《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杨嵘均,2011,《论虚拟公共领域对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心理的影响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形塑》,《政治学研究》第4期。

常保国,2014,《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治学研究》第2期。

蒋来用,2015,《把派驻监督的权威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中国纪检监察》第11期。

蒋来用,2018,《有关派驻监督的几点探讨》,《理论探索》第5期。

李斌雄、张银霞,2018,《中共十八大以来强化党内监督的新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马怀德,2016,《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主要任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

任建明,2017,《反腐败斗争还有哪些“硬骨头”需要“啃”》,《人民论坛》第9期。

王恒,2018,《地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革研究》,《新西部》第5期。

习近平,2014,《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

习近平,2017,《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

杨国章,2017,《派驻监督要着重突出政治监督》,《中国纪检监察报》5月31日,第8版。

赵钢钥,2018,《江西省纪检监察派驻监督优化研究:基于“供给侧”的设计》,南昌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朱建磊,2017,《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建设的基本经验》,《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第4期。

邹开勇,2018,《坚持问题导向把监督首要职责落细落实》,《贵州日报》7月19日,第9版。

黄晓辉,2015,《加强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理论探索》第6期。

令小雄、张富田,2015,《如何摆脱同级监督的现实困境》,《党政论坛》第1期。

刘云山,2015,《努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党建》第6期。

《毛泽东选集》第3卷,1991,人民出版社。

王松德,2015,《破解纪委监督同级党委困局的治本之策》,《中州学刊》第6期。

朱建国,2010,《同级监督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8期。

陈庆云,2011,《公共政策分析》(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振明,2004,《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程红,2010,《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以政府绩效考核的变化发展为例》,《理论界》第6期。

邓小平,198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国务院,201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12月1日。

国务院,2014,《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1月26日。

宁骚,2011,《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沈孝鹏,2017,《精准扶贫领域“村官”腐败的发生诱因与预防机制——基于中部6 省168起典型案例的考察》,《宁夏社会科学》第6期。

王文涛,2017,《制度预防腐败理论视角下我国基层扶贫领域行政腐败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吴映雪、周少来,2018,《涉农资金整合下精准扶贫项目运作及其脱贫成效考察——以H县精准扶贫项目运作为例》,《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习近平,201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0月18日。

习近平,20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

夏晟,2017,《当官就不要发财 发财就不要当官》,《光明日报》7月4日。

徐迅雷,2015,《权力与笼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秋林,1994,《贫困地区投资项目管理》,人民出版社。

郑志龙、丁辉侠、韩恒,2012,《政府扶贫开发绩效评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周冬梅,2018,《精准扶贫的资源配置逻辑与实践困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庄德水,2016,《保持反腐可持续性的路径探究》,《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3期。

Smith,T.B.1973.“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Policy Sciences 2:197-209.

卞建林,2017,《监察机关办案程序初探》,《法律科学》第6期。

陈光中,2017,《关于我国监察体制改革的几点看法》,《环球法律评论》第2期。

陈光中、姜丹,2017,《关于〈监察法(草案)〉的八点修改意见》,《比较法研究》第6期。

陈光中、兰哲,2018,《监察制度改革的重大成就与完善期待》,《行政法学研究》第4期。

陈光中、邵俊,2017,《我国监察体制改革若干问题思考》,《中国法学》第4期。

程莹,2015,《惩治与预防:大数据时代的高校腐败犯罪》,《社会科学论坛》第10期。

《法律文书大词典》,1991,陕西人民出版社。

付子堂、郭相宏,2018,《宪法发展与深化改革的良性互动》,《法律适用》第9期。

韩大元,2017,《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的若干宪法问题》,《法学评论》第3期。

胡锦光,2018,《监察立法三问》,《中国经济报告》第1期。

江利红,2018,《行政监察职能在监察体制改革中的整合》,《法学》第3期

〔德〕卡尔·拉伦茨,2016,《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

刘峰铭,2017,《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行政监察制度的转型》,《湖北社会科学》第7期。

马怀德,2018,《再论国家监察立法的主要问题》,《行政法学研究》第1期。

秦前红,2017,《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宪法设计中的若干问题思考》,《探索》第6期。

秦前红,2018a,《〈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亟待破解难题》,《人民法治》第3、4期合刊。

秦前红,2018b,《国家监察法实施中的一个重大难点:人大代表能否成为监察对象》,《武汉大学学报》第6期。

邱房贵,2016,《高校反腐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法制与经济》第3期。

全海龙,2013,《中科院院士套取科研经费养小三遭妻举报获刑》,《检察日报》1月24日。

任喜荣,2017,《国家机构改革的宪法界限》,《当代法学》第4期。

宋伟,2014,《亚太国家和地区廉政治理比较研究——以新加坡、中国香港、美国、韩国为例》,《国外社会科学》第5期。

谭世贵,2017,《论对国家监察权的制约和监督》,《政法论丛》第5期。

童之伟,2016,《将监察体制改革全程纳入法治轨道之方略》,《法学》第2期。

童之伟,2017a,《对监察委员会自身的监督制约何以强化》,《法学评论》第1期。

童之伟,2017b,《国家监察立法预案仍须着力完善》,《政治与法学》第10期。

童之伟,2018,《宪法学研究须重温的常识和规范——从监察体制改革中的一种提法说起》,《法学评论》第2期。

汪海燕,2017,《监察制度与〈刑事诉讼法〉的衔接》,《政法论坛》第6期。

《院长用学生名义冒领劳务费据为己有》,2011,《京华时报》12月27日。

张晋藩,2018,《中国监察体制改革的历史文化渊源》,《人民法治》第9期。

《中华法学大辞典·宪法学卷》,1995,中国检察出版社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草案)》说明,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lh/2018-03/14/c_1122532994.htm。

中纪委、国监委法规室,2018a,《〈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释义》,中国方正出版社。

中纪委、国监委法规室,2018b,《〈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学习问答》,中国方正出版社。

朱福惠,2018,《论检察机关对监察机关职务犯罪调查的制约》,《法学评论》第3期。

财经网,2012,《云南杨红卫案警钟》,12月31日。

龚洋浩、唐轶康、马志强,2017,《别做“只微笑不办事”的木偶》,《中国纪检监察报》5月17日,第4版。

郭芳,2014,《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贪腐启示录》,《中国经济周刊》第12期。

金孵、碧玉,2014,《昏官童名谦》,《检察风云》第21期。

刘晓峰,2012,《乡镇政府资源配置中的“差序格局”与其运作逻辑》,《甘肃理论学刊》第6期。

聂辉华、蒋敏杰,2011,《政企合谋与矿难: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经济研究》第6期。

欧阳静,2011,《压力型体制与乡镇的策略主义逻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3期。

澎湃新闻,2017,《水电站未批先建 青海环保厅罚款20万》,9月27日。

人民网,2016,《“亲”“清”二字指明“官”“商”交往新道》,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0306/c1003-28175243.html。

万君,2014,《策略化行为:乡镇干部行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王克,2014,《昆山爆炸案引发“亲商”之问》,《中国经济周刊》第31期。

新华日报,2013,《淮安市环保局原局长张汝华严重违纪被调查》,2月24日。

新华网,2015a,《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受贿案一审被判15年》,4月7日。

新华网,2015b,《甘肃14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被追责》,6月5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6/05/c_1115530011.htm。

翟学伟,2011,《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时空秩序、生活欲念及其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

翟学伟,2012,《关系与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正义网,2016,《孙旭军:都是招商引资惹的祸?》,11月7日,http://www.jcrb.com/Fanfu/chl/200806/t20080614_27628.html。

周建国,2005,《紧缩圈层结构论—一项中国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分析》,三联书店。

周黎安,2007,《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