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70

哲学?文化与社会图书

SSAPID:101-1756-7776-82
ISBN:978-7-5097-1717-2
DOI:
ISSN:
关键词:

文化 社会 哲学

[内容简介] 哲学、文化暨社会三者间存在着相互渗透、影响和作用的关系。哲学,说它与文化和社会密不可分,是因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文化,它总是表现人类文明内容的概括,它又是表现人类社会发展趋向内容的外壳,也是哲学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化为哲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提供认定形式。社会,文化是社会的文化,哲学是在文化社会中产生。故一体化地表现三者的联系,应该是客观的、必要的。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梁景时
编 辑:赵云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哲学理论

 自序

 上编 哲学 卷一 哲学理论与哲学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功能与现代自然科学发展

   一 西方自然科学何因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而得以发展

   二 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内在地表明需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

   三 作为科学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现代科学提供正确的认识工具和探索工具

   四 现代科学家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现代科学的重要性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观照哲学走向问题

   一 从自然科学是哲学发展的重要基础的地位上看,哲学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

   二 从哲学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改变形式的原理看,哲学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

   三 从现实的自然科学现代化水平看,哲学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

  略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界说

  试论认识过程的阶段问题

   一 对马克思以前有关认识过程学说的回顾

   二 对马克思关于认识活动的基本思想之理解

   三 对认识阶段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社会科学与生产力关系探讨扫描

   一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否包括社会科学

   二 社会科学为什么是生产力

  学界把社科确立为何种生产力及对二者探讨的规律性体认

   一 社会科学是什么样的生产力

   二 社会科学怎样转化为生产力

   三 启示和思考

  研究社会形态的三项方法论原则探赜

   一 研究社会形态的基本点和方法论原则之一: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自然的历史的过程

   二 研究社会形态的另一重要方法论原则:具体、历史的分析方法

   三 说明社会形态发展与更迭的指南和研究社会形态的整体性方法论原则:把握社会形态的系统论方法

  对象化是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问题的关键

   一 何以还提人的本质问题

   二 人的本质问题的对象化视角解读

  论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思想轨迹及思想逻辑

   一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前提:找到理解历史之谜的“钥匙”:从理性—客观关系(政治上层建筑)—市民社会(经济生活)

   二 《手稿》(1844)在唯物史观创立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劳动—异化劳动,人和自然、人与人、私有制—历史主义的复归,在工业、科学高度发达基础上和革命实践基础上的共产主义

   三 《神圣家族》在创立唯物史观中的地位:是对《手稿》思想成果的运用而非实质性的思想发展

   四 《提纲》“包含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实践和人的本质是科学的规定

   五 《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整观的第一次全面制定,使唯物史观得以初步形成

  邓小平的哲学思想之表征研析

   一 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

   二 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运用

   三 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运用

  假说与社会科学

   一 假说作为社会科学发展形式的依据

   二 假说在社会科学中的特征

   三 假说在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地位

  社会科学的作用与功能

   一 正确导向功能

   二 管理功能

   三 科学决策功能

   四 咨询、预见功能

   五 思想文化功能

   六 参与解决复杂重大课题功能

  辩证地理解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关系

   一 论及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关系问题的缘由

   二 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区别

    (一)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是逻辑科学发展的不同阶段

    (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性质和研究范围不同

    (三)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功能及要解决的特殊矛盾不同

   三 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发展过程存在着历史的联结

   四 辩证逻辑蕴含着形式逻辑的内容

   五 辩证逻辑是形式逻辑应用的指导思想

  高等师范院校哲学教育终极关怀诉求:渗入学理、传承精神、提高能力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哲学教育终极关怀诉求之一:渗入哲学学理

   三 哲学教育终极关怀诉求之二:传承哲学精神

   四 哲学教育终极关怀诉求之三: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哲学原理教学中的科学思维方式调适

   一 调适的必要性

   二 调适的可能性

   三 调适的原则性

 上编 哲学 卷二 哲学比较

  王船山与康德认识过程学说异同探略

   一 关于感性阶段学说之比较

   二 关于知性阶段学说之比较

   三 关于理性阶段学说之比较

   四 关于认识三阶段关系看法之比较

  中西人文主义问题的诸界面迥异观照

   一 人文主义内涵与人文主义思想及以人为本思想原则

   二 基于人文主义的“人”的意义的寻觅

   三 人文主义和人的价值观

   四 不同历史轨迹和思想轨迹的归因,致使中西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受到制约

  中西传统哲学中的自然特质之差异体认

   一 中西传统哲学中自然特质的本体论意义的比照

   二 中西传统哲学中的自然本质的认识论意义差异体认

  边沁与密尔的功利主义思想比较

   一 边沁与密尔功利主义产生的背景

    (一)功利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功利主义产生的理论背景

   二 边沁与密尔功利主义的相同点

    (一)边沁与密尔的功利主义在本质上均主张快乐主义

    (二)边沁与密尔的功利主义在本质上均主张功利原则

    (三)边沁与密尔的功利主义在本质上均主张幸福主义

   三 边沁与密尔功利主义的不同点

    (一)边沁与密尔在快乐论上的差异

    (二)边沁与密尔在利益问题上及在最大幸福原则上的差异

    (三)边沁与密尔在道德制裁理论上的差异

    (四)密尔对功利主义的补充和发展

   四 边沁与密尔功利主义对我国社会的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出路与新儒家唐君毅

   一 唐君毅对待中西文化的立场及思想倾向

    (一)“天人合一”

    (二)内在超越的实践理性精神

    (三)道统意识

   二 唐君毅的中国文化出路问题的重建观

   三 对唐君毅中西文化观的评析

  论庄子的“真人”与尼采的“超人”内涵及意义

   一 庄子的“真人”之说与尼采的“超人”之说产生的社会根源

   二 庄子的“真人”与尼采“超人”思想内涵的比较

    (一)“真人”与“超人”内涵特征分析

    (二)“真人”与“超人”均各有各自本质

    (三)“真人”与“超人”均是对人格高尚境界的追求

   三 真人与超人深远意义的比较

    (一)对个人人格塑造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二)真人与超人历史意义的比较

    (三)“真人”说与“超人”说的现实意义的比较

 上编 哲学 卷三 西方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一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源流

   二 亚里士多德的基本哲学思想

    (一)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二)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

    (三)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三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乃至整个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是希腊哲学与中世纪哲学发展的中间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雅典宪法改革的哲学政治学取向论要

   一

   二

   三

   四

   五

  洛克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 洛克认识论基本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理论背景

   二 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一)洛克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分析

    (二)洛克对观念知识的探究

    (三)洛克对知识的理解

   三 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影响

    (一)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对近代英国经验论发展的影响

    (二)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对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影响

    (三)洛克经验认识论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

  对洛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构铸的认识论重新定位

   一 洛克的认识论及其自然科学基础在认识史中的地位概说

   二 洛克的认识论的自然科学和哲学基础

    (一)近代经验论哲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起因于近代科学的一个首要条件和特征:真理在于经验验证而不在于宗教权威和理性直观

    (二)近代唯理论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起因于近代科学的另一基本条件和特征:即数学方法的运用

    (三)近代科学的第三个基本条件和特征就是它所主张的机械唯物论的世界观

  论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及对认识起源问题的证明

   一 关于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二 关于洛克对认识起源于感性经验的论证

  洛克认识论的地位暨对洛克认识论哲学性质的观照

   一 确实可靠的知识与或然性认识的确证

   二 对洛克认识论的哲学性质的体认

  黑格尔实践观在哲学史中的地位

   一 黑格尔实践观的基本思想

   二 黑格尔的实践观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与黑格尔实践观的历史联系

  形而上学与科学在西方近现代的协同流变

   一 前18世纪形而上学与科学历程表明没有科学基础的形而上学难以立足

   二 19世纪以来科学的变化与危机导致的哲学走向

   三 20世纪逻辑实证主义的形而上学走向及评述

   四 多数哲学家的信念:形而上学存在的必要性及应具备的特征

  论摩尔根原始社会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中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思想

   二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中的辩证法思想

   三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中所运用的方法

  论现代西方哲学的特征及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继承

   一 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念及产生的根源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念

    (二)现代西方哲学产生的根源

     1.现代西方哲学产生和发展有其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2.现代西方哲学产生和发展有其科学基础

   二 现代西方哲学的特征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一般特征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具体特征

     1.科学主义的具体特征

     2.人本主义的具体特征

   三 现代西方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继承

    (一)科学主义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继承

     1.科学主义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

     2.科学主义对西方传统哲学的继承

    (二)人本主义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继承

     1.人本主义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

     2.人本主义对西方传统哲学的继承

  牛津学派的日常语言分析哲学述评

   一 牛津学派的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产生背景

   二 牛津学派的日常语言分析哲学基本思想和倾向

   三 牛津学派对哲学问题的语言分析

   四 对牛津学派的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的评价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生成的二界面根基述论

   一 社会历史根基

   二 理论根基

  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述论

   一 存在论的发展轨迹与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产生背景

    (一)存在论发展轨迹

    (二)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产生背景

    (三)存在论的区分

   二 海德格尔的基本存在论

    (一)海德格尔的“存在”

    (二)海德格尔存在论核心——“此在”

    (三)海德格尔存在论后期对存在意义在真理、语言、技术等视域的阐发及推进

   三 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对存在主义的影响

    (二)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对人类生存的昭示

 中编 文化 卷四 理论文化

  文化内涵新探

  文化研究与文化发展

  文化的哲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诸理论观点的回归价值

 中编 文化 卷五 民族文化及家庭文化

  文化的民族性界说及对民族文化方式的体认

   一 文化民族性之界定

   二 文化形式上的民族性体现

   三 文化内容上的民族性体现

  从辩证视野看文化民族性的成因及研究价值

   一 文化的民族性”界说及研究价值

   二 显现文化民族性之成因

  民族文化的稳定与发展透视

   一 民族文化的相对稳定与独特性

   二 民族文化的变化与发展

  关于民族文化的糟粕与民族新文化问题

   一 民族文化的糟粕及改造

   二 民族文化发展不平衡与新民族的新文化

  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探幽

   一 民族心理概念之界定

   二 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

   三 民族心理与社会进步

  一部古墓壁画研究的鸿篇巨制力作:《高句丽古墓壁画研究》的文化底蕴

   (一)本著产生表明作者有其厚实的基础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1.感性认识中可见作者的执著钻研精神、创新意识

    2.借助工作的便利,掌握着大量的高句丽文化实物、图片及资料、文献,对高句丽考古文化具有外地人所不及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3.《高句丽古墓壁画研究》是在其姊妹篇基础上研究的必然结果

   (二)独辟蹊径,开拓纵横经纬空间,独创组构框架体系

   (三)内容与形式上实现了完美统一

   (四)系统化的梳理整合与创新工作,制成开创该领域研究之先河的一部博大精深的力作,为其深入研究提供了平台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二层次特征说

   一 家族的内涵概述

   二 家族的表象特征

   三 家族的本质特征

 中编 文化 卷六 近代中国变化中的文化

  近代中国文化嬗变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型与特征

   一 近代中国文化嬗变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型

    1.“中体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

    2.“全盘西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3.“全盘复古”的思想政治教育

    4.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 近代中国文化嬗变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近代中国女性陋俗文化观变革的内容

  近代中国女性陋俗文化变革的特征

   一 特征一:整体运动与个体运动的互依互衬

   二 特征二:男性为主动倡导者积极宣传者,女性受其影响则为追随者

  清末民初婚俗变迁唯物史观探幽

   一 清末民初思想界的新婚姻观及对婚姻陋俗的批判

   二 清末民初婚俗变革迎来婚俗新貌纷呈

   三 本时期婚俗流变在中国近代社会历程中的地位

  梁启超文章学思想及其“新民体”的探研

   一 文章文学分野的巨擘

   二 对文章本体规律的高度重视及其深刻论述

   三 “新民体”的理论建构和写作实践是“文体改革的先导”

  梁启超在护国战争中的政治思想及践履

   一 梁启超对护国战争的策划与设计

   二 梁启超的逼袁退位及其善后处置方针

 中编 文化 卷七 编辑文化

  学报编辑对作者论文撰写的指向功能:地方性高校新作者文科论文弱点透视

   一 地方高校文科学报编辑对新作者进行论文指向的价值

   二 学报论文指向内容:新作者稿件中常见问题及其成因

    1.选择题目方面的问题

    2.资料不翔实,内容空洞,论证缺乏力度

    3.逻辑等方面的弱点和错误

   三 学报论文指向内容:新作者应掌握学报要求的特性,撰写学报论文的要求和方法

  地域性高校文科学报亟待强化的弱势及对策

   一 加强地域性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建设

   二 坚持标准,严格把关

   三 积极主动,开拓稿源

   四 发挥地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从文化视野看高等院校学报刊物的价值

   1.信息传递价值

   2.文化积累、储存价值

   3.学校服务价值

   4.本校展示价值

   5.驱动促进价值

   6.人才培养价值

   7.理论政策宣传价值

   8.作者激励价值

   9.舆论导向价值

  年轻学报编辑人员学者化试论

   一 促进年轻学报编辑人员学者化的价值

   二 年轻学报编辑人员学者化应涵盖的基本内容

   三 实现年轻学报编辑人员学者化的基本途径

 下编 社会 卷八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作为人类的向往和追求是历史的必然

   一 和谐思想的历史回眸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1.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新阶段新特点的必然要求

    2.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改革发展关键期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当代经济体制下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必然要求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以“和谐哲学”替代“斗争哲学”的必然要求

  “换位思考”、人际关系及和谐社会问题断想

   一 “换位思考”、人际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内涵界定

   二 “换位思考”与人际关系改善和优化及和谐社会构建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 何以实现“换位思考”、人际关系改善和优化及和谐社会构建的三者统一

  现代青年人际交往特征类型说

   一 现代青年人际交往的类型

   二 现代青年人际交往的特征

 下编 社会 卷九 经济社会

  知识经济条件下弘扬创新精神的哲学探研

   一 创新精神的哲学透视

    1.反对僵化教条,打破旧的平衡

    2.反对孤立静止、突破原有限制

    3.反对因循守旧,创立新的模式

   二 创新精神的时代要求

    1.适应智力资本的社会需要

    2.建立复合式的知识结构

    3.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三 创新精神的人格塑造

    1.学以致用的创新思维

    2.标新立异的学术追求

    3.兼收并蓄的研学风格

  论对外开放的开放度

   一 对外开放度的界定及制约因素

   二 一个国家选择合理开放度应遵循的原则

   三 我国的对外开放度的特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拓展时期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发展

   一 历史背景概要

    1.特殊的国际环境

     (1)帝国主义对华封锁和苏联的背信弃义

     (2)苏共20大和波匈事件的影响

    2.国内环境

   二 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发展

    1.决不屈服大国、强国的压力,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立足于中国实际,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

    3.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4.尊重别国人民独立自主权利的思想

   三 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现实意义

 下编 社会 卷十 文化教育与社会

  从文化视角观照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重社会轻个人的家庭本位文化

   二 西方文化的主导精神:重个人轻社会的个人本位文化

   三 中西方的不同教育价值观及其对人与社会的不同影响

  清末思想界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一 清末思想界对“国民性弱点”批判的内容

   二 清末思想界的开民智思想启蒙运动

  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失衡及应对策略

   一 道德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的失衡

    1.在道德教育目的和任务上,由于受大环境影响,缺乏实施的保障,呈现出德育的不稳定性

    2.在道德教育的形式上,重显性课轻隐性课,削弱了道德教育的现实性

    3.从道德教育的方法上看,过分强调灌输的作用,忽视学生健康活跃的发展

    4.在道德教育评估中,重形式评估轻诊断性评估

   二 解决道德教育价值失衡问题的应对策略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与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

   一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提法之背景

    (一)历史背景

    (二)理论背景

    (三)时代背景

     1.开放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

     2.人的现代化的转向

     3.经济全球化的广泛认同

   二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现状及不良文化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大学校园的亚文化

     1.不良消费文化

     2.“关系”文化

     3.宿舍娱乐文化

     4.暴力文化

     5.不良恋爱文化

     6.网络文化

    (三)大学校园亚文化的成因分析

     1.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2.各种压力的影响

     3.媒体网络的影响

     4.人格缺陷和人际交往的不慎

     5.学校管理缺陷

   三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与大学校园文化构建的关系

    (一)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大学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

     1.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有利于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2.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促进大学校园文化体制的改革

    (二)大学校园积极文化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汇集作用

     1.大学校园的积极文化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作用

     2.大学校园消极文化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阻碍作用

   四 大学校园文化构建的途径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凸显大学校园文化的思想引导力

     2.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彰显大学校园文化的理想感召力

     3.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凝聚力

     4.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大学校园文化的道德规范力

    (二)建立正确的校园文化理念

     1.树立把人文教育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首位的校园文化理念

     2.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的校园文化理念

     3.树立大学校园文化的知识内涵和学术气息的校园文化理念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四)强化“环境”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效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强化

   一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及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

     1.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地位

     2.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三)国家文化软实力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

     1.高校校园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提高高校校园文化的质量

     3.高校校园文化的强化有助于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二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受到制约的成因分析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1.环境类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

     2.制度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的规范

     3.精神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

     4.课程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

     5.保障类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的护航保驾

    (二)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受到制约的成因

     1.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受阻的因素之一

     2.高校现有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受阻的因素之一

     3.高等学校所能提供和组织的文化设施和单调乏味的校园文化活动难以满足校园文化主体需要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受阻的原因之一

     4.校园文化在评价标准和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上的不成熟和弱化也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受阻的因素

     5.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程度的偏差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受阻的因素

   三 提升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途径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理念,坚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统领校园文化建设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2.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三)找准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着力点

     1.建设校园文化的核心在于要对校风、教风、学风和制度常抓不懈

     2.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作为着力点

     3.以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辐射作用思考

   一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构成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

   二 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超前性与创造性

    (二)学术性与科学性

    (三)开放性与辐射性

   三 高校校园文化社会辐射作用的体现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动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二)高校校园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

    (三)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展示和塑造城市文化的作用

  强化高等院校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暨方式

   一 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由大学的社会地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二)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需要

    (三)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需要

    (四)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五)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应对国际国内文化挑战、高扬主旋律的需要

   二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面临的困境及成因

    (一)来自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认知特点和自身文化底蕴薄弱

    (二)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原因: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仍然重视不够

     1.培育机制不够健全,内容系统性不够,时代性不强

     2.社会转型期价值选择和道德观念的多元化

     3.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入侵

     4.高等教育界对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足

     5.对民族精神教育的引导和投入不足

   三 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策略

    (一)以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为核心

    (二)以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为基础

    (三)以时代精神教育为重点

    (四)积极拓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

     1.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2.注重学科渗透

    (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

     1.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红色网站”的阵地作用

  中国“80后”年轻人孝道践履缺失问题成因分析及解决路径和举措

   一 孝道内涵及当代价值的辩证思考

    (一)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内容

     1.敬亲

     2.谏亲

     3.善终

     4.传宗

     5.立身

     6.爱己

    (二)现代孝道的基本内容

     1.赡养父母

     2.关怀父母

    (三)孝道的当代价值

     1.孝道的培养有利于当代人道德素质的提高

     2.孝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3.孝道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二 当代年轻人孝道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当代年轻人的孝道缺失现状

     1.照顾父母方面

     2.尊重父母方面

     3.满足父母成就期待方面

     4.给父母精神慰藉方面

    (二)对当代年轻人孝道缺失现状原因的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

     3.学校教育的影响

     4.当代年轻人的自身因素的作用

   三 强化对当代年轻人的孝道教育的途径与举措

    (一)学校教育

     1.正确认识和对待孝道教育

     2.丰富和完善孝道教育内容

     3.开辟科学合理的孝道教育途径

    (二)家庭教育

     1.重视孝道的养成教育

     2.充分发挥家长的孝道表率作用

    (三)社会参与

     1.利用多种形式,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完善孝道的法制化制度化

 后记

哲学、文化与社会三者间存在着相互渗透、影响和作用的关系。哲学,说它与文化和社会密不可分,是因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文化,它总是表现人类文明内容的概括,它又是表现人类社会发展趋向内容的外壳,也是哲学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化为哲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提供认定形式。社会,文化是社会的文化,哲学是在文化社会中产生。故一体化地表现三者的联系,应该是客观的、必要的。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131页。

〔2〕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1975,第210~220页。

〔3〕潘叔明:《论社会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条件和机制》,《哲学研究》1992年第1期,第7~15页。

〔4〕邬辊:《社会科学是不是生产力?》,《哲学动态》1993年第2期。

〔5〕蔡英田:《关于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的几个认识问题》,《哲学研究》1992年第1期,第16~23页。

〔6〕袁无智:《忽视社会科学是要付出代价的》,《哲学研究》1992年第4期,第3~5页。

〔7〕刘大椿:《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哲学研究》1991年第8期。

〔8〕乌家培:《谈社会科学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问题》,《哲学研究》1991年第9期。

〔9〕李泽中:《谈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哲学研究》1991年第9期。

〔10〕何祚庥:《有关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待探讨的若干理论问题》,《哲学研究》1991年第9期。

〔11〕童鹰:《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系统转化机制》,《哲学研究》1991年第11期。

〔12〕常满:《关于社会科学定量化问题的思索》,《哲学研究》1991年第6期。

〔1〕胡义成:《国内外对社会科学技术是否生产力的研究》,《哲学动态》1992年第5期。

〔2〕刘峰:《关于“第一生产力”的辨析》,《哲学动态》1993年第3期。

〔3〕吴尘:《社会科学遭冷遇决非国家之福》,《社会科学报》1992年7月2日第3版。

〔4〕吴越:《一个值得置疑的论断:社会科学是生产力》,《社会科学报》1993年5月6日第3版。

〔5〕李欣复:《两种生产力·两种财富形式》,《社会科学报》1993年7月1日第3版。

〔6〕刘发中:《应从现代化生产力来考察社会科学是不是生产力》,《社会科学报》1993年7月1日。

〔7〕严成:《社会科学创造运筹性生产力》,《社会科学报》1993年7月1日第3版。

〔8〕汝信:《社会科学功不可没》,《半月谈》1994年第10期。

〔9〕钱学森:《论系统工程》,湖南科技出版社,1983。

〔10〕张先贤:《应当肯定有些社会科学是生产力》,《现代哲学》1993年第3期。

〔11〕王全峰:《社会科学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精神力量》,《现代哲学》1993年第3期。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

〔3〕王善超:《马克思论人的本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4〕李建红、李再跃:《从人的本质到素质教育的本质的内涵》,《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5〕蓝荣策:《对人的本质的再认识》,《现代哲学》2009年第1期。

〔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

〔2〕《论党的建设》,红旗出版社,1991。

〔3〕《邓小平建党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4〕《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学习纲要》,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1〕贾泽林等:《苏联当代哲学》,人民出版社,1986,第453页。

〔2〕K.C.巴克拉节:《逻辑学和辩证法相互关系问题》,《哲学问题》1950年第2期。

〔3〕N.N.奥斯马克夫:《论思维规律和逻辑科学》,《哲学问题》1950年第3期。

〔4〕刘培育:《第二次全国逻辑讨论会在北京召开》,《哲学研究》1979年第10期。

〔5〕张巨青:《辩证逻辑导论》,人民出版社,1989,第34页。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46页。

〔7〕列宁:《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列宁选集》第2卷,第379页。

〔8〕列宁:《评论关于缅施科大夫、格罗莫博和伊兹哥也夫》,《列宁全集》第17卷,第8、83页。

〔9〕李世繁:《辩证逻辑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6、28页。

〔10〕章沛:《思维规律论》,湖南人民出版社,第352页。

〔11〕《〈反杜林论〉的准备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63页。

〔12〕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第1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孙正聿:《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4〕宋清华:《哲学与哲学教育》,《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5〕汤艳、谷亚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思考》,《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6〕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赵鑫珊:《哲学与当代世界》,人民出版社,1990。

〔8〕〔法〕让·布伦:《苏格拉底》,傅永强译,商务印书馆,1997。

〔9〕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王金福:《马克思的哲学在理解中的命运》,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11〕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杨魁森:《当代哲学与社会发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13〕梁景时:《以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指导观照哲学走向问题——哲学体认:伴随自然科学现代化哲学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6。

〔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8。

〔8〕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9〕张岱年:《文化与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10〕冯波:《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1〕依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

〔14〕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

〔15〕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6〕《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7〕《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1942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8〕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76。

〔9〕梯利:《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

〔10〕梅林:《自然科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11〕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9。

〔12〕查德:《模糊论——展望》,《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3),1981年第1期。

〔13〕潘志峰:《近二十年关于“天人关系”问题的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

〔14〕康学伟:《〈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之蕴意及其地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5〕冯波:《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密尔:《功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62。

〔2〕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霍尔巴赫:《社会体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62。

〔4〕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67。

〔5〕约翰·穆勒:《功用主义》,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6〕约翰·密尔:《功利主义》,唐钺译,商务印书馆,1957。

〔7〕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

〔8〕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商务印书馆,1979。

〔9〕牛京辉:《英国功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10〕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

〔11〕密尔:《边沁》,商务印书馆,1979。

〔12〕王润生:《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

〔1〕尼采:《悲剧的诞生》,熊希伟译,华龄出版社,1996。

〔2〕李淑平、朱桂峰:《对尼采的“超人”的理解》,《理论观察》2006年第2期。

〔3〕张剑英:《超脱人生和超越人生——庄子与尼采的人生哲学比较》,《张家口大学学报》1997年第3~4期。

〔4〕尼采:《瞧这个人》,刘崎译,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

〔5〕陆永品:《庄子通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尼采:《快乐的智慧》,王雨、陈基发编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7〕李道湘:《论庄子理想人格的现代价值》,《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8〕李蜀人:《道德的批判与价值意义的重建——尼采哲学的意义与使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9〕刘克明:《庄子的创新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0〕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

〔11〕〔德〕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张念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

〔12〕谢敏:《尼采的权力意志》,《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13〕〔德〕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尹溟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1〕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2〕〔古希腊〕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陈康译,商务印书馆,1982。

〔3〕〔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4。

〔4〕汪子嵩:《亚里士多德·理性·自由》,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5〕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人民出版社,1983。

〔6〕王庆英:《“形而上学”的由来及其涵义的演变》,《思想政治课教学》1983年第2期。

〔7〕汪子嵩、王太庆:《陈康论希腊哲学》,商务印书馆,1990。

〔8〕张传开:《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9〕马淑娟:《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渊源》,《大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0〕王增福:《亚里士多德双重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1〕方杲、陈艳:《“表实”与“表真”——对亚里士多德实体观的理解》,《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

〔1〕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商务印书馆,1959。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

〔3〕〔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01。

〔4〕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7〕〔美〕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商务印书馆,1976。

〔8〕冒从虎:《欧洲哲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9〕李志逵:《欧洲哲学史》(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

〔10〕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

〔12〕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

〔2〕洛克:《人类理智论》,商务印书馆,1959。

〔3〕《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

〔4〕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

〔5〕梅林:《自然科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6〕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9。

〔7〕H.S.塞耶编《牛顿自然科学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8〕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9。

〔9〕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

〔10〕敦尼克等主编《哲学史》,三联书店,1961。

〔11〕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

〔12〕梯利:《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

〔13〕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

〔2〕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59。

〔3〕《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

〔4〕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

〔5〕梅林:《自然科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6〕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9。

〔7〕H.S.塞耶编《牛顿自然科学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8〕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9。

〔9〕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

〔10〕敦尼克等主编《哲学史》,三联书店,1961。

〔11〕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

〔12〕梯利:《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

〔13〕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14〕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8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

〔2〕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59。

〔3〕《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

〔4〕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

〔5〕梅林:《自然科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6〕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9。

〔7〕H.S.塞耶编《牛顿自然科学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8〕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9。

〔9〕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

〔10〕敦尼克等主编《哲学史》,三联书店,1961。

〔11〕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

〔12〕梯利:《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

〔13〕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1〕薛文华:《现代西方哲学评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刘放桐:《21世纪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3。

〔4〕朱庆祚:《现代西方哲学简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5〕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评述》,人民出版社,1985。

〔6〕车铭洲:《现代西方哲学源流》,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

〔7〕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82。

〔8〕郑杭生:《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9〕陶济:《论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黑龙江大学学刊》2002年第5期。

〔10〕王才干:《叔本华与尼采》,《唐都书刊》2001年第4期。

〔1〕赖尔:《心的概念》,徐大建译,商务印书馆,2005。

〔2〕徐友渔:《二十世纪哲学中的语言转向》,《读书》1996年第12期。

〔3〕王路:《走进分析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杨玉成:《奥斯丁:语言现象学与哲学》,商务印书馆,2002。

〔5〕舒炜光:《维特根斯坦哲学述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6〕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

〔8〕车名洲:《现代西方哲学源流》,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9〕常健、李国山:《欧美哲学通史》(现代哲学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0〕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王树人、余丽嫦、侯鸿勋:《西方著名哲学家传略》(下),北京出版社,1987。

〔2〕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商务印书馆,1988。

〔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

〔4〕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

〔5〕车铭洲:《现代西方哲学源流》,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

〔6〕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杰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2〕〔法〕马克·弗罗芒-默里斯:《海德格尔诗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李劼:《人类诗意地居住在这地球上》,《社会科学》1994年第10期。

〔4〕殷学明:《从遮蔽到无蔽——海德格尔的居为何物探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5〕陈吉猛:《存在的二重区分与存在问题的分裂——源自海德格尔思想的一种臆说》,《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6〕〔德〕比梅尔:《海德格尔》,刘鑫、刘英译,商务印书馆,1996。

〔7〕〔日〕高田珠树:《海德格尔——存在的历史》,刘文柱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8〕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北京三联书店,1995。

〔9〕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

〔10〕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0。

〔11〕刘敬鲁:《海德格尔人学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2〕张祥龙:《海德格尔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13〕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生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4〕郭晓晖:《形而上学地讲形而上学——论海德格尔重提“存在问题”的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5〕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6〕高伟:《“存在的遗忘”与形而上学的终结——论科学的形而上学化与形而上学的科学化》,《哲学研究》2005年第6期。

〔17〕Martin Heidegger,The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Logic,1984.

〔18〕Martin Heidegger,Ontology-The Hermenutics of Facticity,Indiana,1999.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39~40页。

〔4〕《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78~279页。

〔1〕赵党材、林娅:《马克思主义文化学》,中国文化书院出版社,1988。

〔2〕《文化与哲学》,教育出版社,1988。

〔3〕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4〕《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4。

〔1〕耿铁华:《高句丽古墓壁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2〕耿铁华:《中国高句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耿铁华:《高句丽考古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4)李乐营、李淑英:《中国高句丽学者与研究综述》,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1〕张之洞:《劝学篇》。

〔2〕辜鸿铭:《春秋大义》,中华书局,1928。

〔1〕梁启超:《为什么要注重叙事文字》,《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三,中华书局,1989。

〔2〕梁启超:《作文教学法》,《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十,中华书局,1989。

〔3〕梁启超:《国风报叙列》,《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五(上),中华书局,1989。

〔1〕杨焕章:《编辑与学者》,《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2〕王振铎:《文化缔构编辑观》,《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3〕王英志:《学报编辑学者化略论》,《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4〕许周鹣:《高校学报特性和编辑知识素养》,《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5〕王步云:《论学报编辑的能力培养》,《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

〔6〕王志尧:《学报编辑工作论丛》,香港亚洲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6月第1版。

〔1〕管向群:《传统和谐思想的启示》,《光明日报》2005年10月25日。

〔2〕光明日报评论员:《论和谐》,《光明日报》2005年10月25日。

〔3〕弓克:《论和谐社会》,《吉林日报》2004年12月25日。

〔4〕愈祖华:《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光明日报》2005年2月28日。

〔5〕贺翔:《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嘉应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6〕邓伟志:《论和谐社会》,《学习时报》2005年1月3日。

〔7〕李君如:《和谐社会研究笔记》,《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8〕辛鸣:《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9〕陈勇:《略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3期。

〔10〕刘海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中的和谐社会》,《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11〕李东才、陈丽:《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2〕于桂芝、张志环:《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法基础》,《求索》2005年第4期。

〔13〕《论语·子路》。

〔14〕《论语·雍也》。

〔15〕《论语·颜渊》。

〔16〕《礼记·礼运》。

〔17〕《论语·里仁》。

〔18〕《论语·述而》。

〔19〕《论语·尧曰》。

〔20〕《论语·季而》。

〔21〕《论语·子罕》。

〔22〕《论语·季氏》。

〔23〕《孟子·公孙丑下》。

〔24〕《孟子·尽心上》。

〔25〕《孟子·梁惠王上》。

〔26〕《老子》第77章。

〔27〕《老子》第25章。

〔28〕《老子》第10章。

〔29〕《老子》第56章。

〔30〕《庄子·齐物论》。

〔31〕《礼记·中庸》。

〔32〕《荀子·王制》。

〔33〕《荀子·天论》。

〔34〕《正蒙·乾称篇》。

〔1〕〔美〕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2〕鲁洁:《培养创新人才——挑战知识经济的教育》,《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12期。

〔3〕赵宏:《人的思维与创造》,解放军出版社,1998。

〔4〕蔡克勇:《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求是》1992年第2期。

〔5〕关达、梁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6〕蔡克勇:《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培养持续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1〕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2年10月12日。

〔2〕李鹏:《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1993年3月15日。

〔3〕李鹏:《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1994年。

〔4〕杨雍哲等主编《迈向21世纪的总体部署》,新华出版社,1993。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93。

〔6〕孟宪忠:《关于中国社会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4期。

〔7〕邴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趋势问题及理论对策》,《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4期。

〔8〕潘石主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9〕《新华文摘》1992年、1993年的有关文章。

〔10〕《半月谈》1992年、1993年的有关资料。

〔1〕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书院,1987。

〔2〕葛雷、齐彦芬:《西方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书院,1987。

〔3〕〔美〕怀特:《论西方当代哲学》,杜任之译。

〔4〕〔法〕埃杜阿尔·勒·鲁瓦:《西方文明》序言,齐彦芬等译。

〔5〕〔法〕让·特纳依:《西方文明》导论,葛雷等译。

〔6〕成有信:《比较教育学》,中国文化书院,1987。

〔7〕梁漱溟:《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梁漱溟教育论文集》。

〔8〕陈荣富:《比较宗教学》,中国文化书院,1987。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光明日报》2007年10月16日。

〔2〕《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50~57页。

〔3〕许守微:《论国粹无阻于欧化》,《国粹学报》第1卷第7期。

〔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470~1471页。

〔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63~664页。

〔6〕《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77页。

〔7〕柏才、张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2期。

〔8〕孙亮:《正确引导大学生亚文化积极推进大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

〔9〕丁钢:《当前我国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变迁与对策》,《江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40~45页。

〔10〕杨立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

〔12〕魏明德:《全球化与中国》,商务印书馆,2002。

〔13〕刘曙光:《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4〕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5〕向翔:《哲学文化学》,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16〕陈海燕:《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7〕周济:《谋划发展规划未来》,《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2期。

〔18〕高占祥主编《论校园文化》,新华出版社,1990。

〔19〕《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0〕Venturi,R.(1966).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New York,Museum of Modem Art.

〔21〕高兴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山东师大报》2007年6月8日。

〔22〕陈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光明日报》2007年7月11日。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

〔3〕《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

〔4〕夏磊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光明日报》2007年第12期。

〔5〕刘洪潮主编《怎样做对外宣传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6〕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

〔7〕田建国:《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代教育》2006年第4期。

〔8〕宗旭:《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9〕陈琦:《学校制度文化,隐性课程,育人功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0〕谢登斌:《从课程改革的视角关注学校文化转型》,《教育探索》2006年第2期。

〔1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13〕施达轩:《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大学文化建设》,《中国教育报》2007年第11期。

〔14〕黄爱斌:《浅议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三位一体》,《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15〕严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国教育报》2007年第12期。

〔16〕石峰岗、何海东:《论校园文化及其优化》,《高等教育研究》1989。

〔17〕卢新华:《对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思考》,《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

〔18〕李化树:《论大学的软实力》,《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4期。

〔19〕苏国红:《当代中国大学校园文化新变化——精英阶段与大众化阶段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特点的比较研究》,《青年研究》2002年第1期。

〔1〕李新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马忠石、王洪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发展》,《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3〕魏德功:《加强高校与地方合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广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10期。

〔4〕魏龙:《高校科技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分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5〕贺晓光、邵广军:《浅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目标》,《鸡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12期。

〔6〕张淑东:《论大学校园文化与长春城市精神》,《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11期。

〔7〕刘经纬、杨妙春、黄超:《论高校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8〕孙孝建:《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2期。

〔9〕叶云明:《高校校园文化如何促进城市社区文化的和谐发展》,《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0期。

〔1〕李行:《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华迎放:《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王章维:《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章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

〔6〕王人怀:《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7〕刘月美:《高校的民族精神教育工作》,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8〕庄新兴:《当代民族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聂崇正:《青年民族精神教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0〕易中天:《美国民族精神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1〕舒俊:《孝文化的传统含义及其现实意义》,《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张莉蓉:《论孝道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肖群忠:《儒家孝道与当代中国伦理教育》,《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4〕唐明燕:《浅论传统孝文化的时代意义》,《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5〕魏红卫:《孝道教育——高校德育的切入点》,《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6〕高海霞:《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论略》,《北京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7〕虞宁宁:《孔子孝道今释》,《中国德育》2007年第10期。

〔8〕李祖扬:《现代文明与孝伦理》,《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6期。

〔9〕邓凌:《大学生孝道观的调查研究》,《青年研究》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