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9

中等收入阶层实证研究图书

empirical study on middle-income stratum

SSAPID:101-1752-8355-70
ISBN:978-7-5097-4185-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将研究的视角聚焦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福建省东南沿海县域。在系统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了这一区域的中等收入阶层的分析框架,界定了中产阶层、中间阶层和中等收入阶层等概念。在入户抽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这一区域的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群体特征、经济地位差异、社会流动机制、阶层意识和社会心态等,并力图在政策层面为进一步扩大县域乃至全国的中等收入阶层提出了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海西求是文库
作 者: 程丽香
编 辑:曹义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总序

 序言

 后记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海西求是文库》编辑委员会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基本思路

 第二章 中等收入阶层的相关理论回顾与分层标准

  第一节 传统社会分层的两种基本范式

   一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中间阶层思想

   二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第二节 当代西方社会学家的阶级理论及其分层标准

   一 米尔斯的中产阶级“白领论”

   二 新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的中产阶级观

   三 新韦伯主义分析学派的阶级分类法

   四 布尔迪厄的阶级与生活方式理论

   五 西方其他比较有影响的社会分层方法

  第三节 国内学界关于中产阶层或中等收入阶层的研究

   一 陆学艺和张宛丽的中间阶层观点

   二 李强的中产阶级观点

   三 周晓虹的中产阶级观点

   四 李培林和张翼的中产阶级观点

   五 李路路和李升的中产阶级观点

   六 李春玲的中产阶级观点

   七 刘欣的中产阶层观点

   八 刘毅的中产阶层观点

   九 国内其他学者关于中等收入的研究

  第四节 国内外媒体和调查机构对中产阶层的界定

 第三章 概念界定、分析框架及资料来源

  第一节 研究策略、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一 研究策略

   二 概念界定与测量

    (一)中产阶层的界定与测量

    (二)中等收入阶层的界定与测量

    (三)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 分析框架

  第二节 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及特征

   一 研究方法

   二 资料来源及特征

    (一)样本县域的选择及其对沿海县域的代表性

    (二)资料来源及收集过程

    (三)样本居民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及基本特征

  第一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

   一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

   二 东南沿海县域职业中产的规模

   三 东南沿海县域教育中产的规模

   四 东南沿海县域核心中产、半核心中产阶层及边缘中产的规模

  第二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基本特征

   一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口特征

   二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职业特征

    (一)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职业分布

    (二)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就业单位或机构的类别分布

    (三)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就业单位或机构的性质分布

    (四)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职业身份特征

    (五)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职位分布

    (六)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就业单位或机构的员工规模

    (七)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就职单位或机构的工会情况

    (八)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第二职业情况

   三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交往情况

   四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闲暇生活状况

 第五章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经济地位差异

  第一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差异

   一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个人年总收入分布比较

   二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家庭年总收入分布比较

   三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个人年收入构成和收入差距比较

   四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家庭年收入构成和收入差距比较

  第二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财产分布差异

   一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财产分布状况的总体描述

   二 东南沿海县域内部中等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家庭财产差异

   三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家庭耐用品拥有情况

  第三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福利待遇及社会保障差异

   一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福利待遇差异

   二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保障差异

  第四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差异*

   一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消费支出比较

   二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日常消费选择趋向比较

   三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消费观念比较

 第六章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流动

  第一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代内流动

   一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代内职业的流动

   二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代内单位所有制的流动

   三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代内就业地点的流动

  第二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代际流动

   一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代际职业流动总体情况

   二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不同职业间的代际流动率

   三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不同职业间的代际流出率

   四 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代际职业流动的方向

  第三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社会流动机制分析

   一 职业地位获得分析模型与变量设定*

    (一)职业地位获得分析模型

    (二)变量设定

     1.因变量

     2.自变量

   二 职业地位的获得

    (一)初职地位获得的影响因素

     1.两个县域样本对象1978年前后初职地位获得的影响因素比较

     2.两个县域中等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初职地位获得的影响因素比较

    (二)现职地位获得的影响因素

     1.两个县域样本对象1978年前后现职地位获得的影响因素比较

     2.两个县域中等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现职地位获得的影响因素比较

 第七章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阶层意识与社会心态

  第一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阶层意识

   一 阶层差异的主观判断标准比较

   二 阶层地位的自我认同比较

   三 经济地位获取的实然及应然判断比较

   四 对经济不平等的合理性认识和容忍程度比较

   五 总结与讨论

  第二节 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心态

   一 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及对未来生活的预期比较

   二 对群际关系的认识比较

    (一)对富人与穷人关系认识比较

    (二)对干部与群众关系认识比较

    (三)对农民工与市民关系认识比较

   三 对公民参政议政的认识比较

   四 对慈善事业的认识比较

   五 利益冲突的经历及化解策略的选择比较

   六 总结与讨论

 第八章 扩大中国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制度约束

   一 不尽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容易引发社会各阶层相对剥夺感增强

   二 不够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容易促使城乡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障成本攀升

   三 不够通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及不尽合理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容易导致阶层复制现象强化

  第二节 扩大中国县域中等收入阶层的政策建议

   一 不断改革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消解社会成员之间的相对剥夺感和不公平感

   二 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三 进一步畅通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机制,努力构建“橄榄型”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

 结语

  1.重要观点与对策建议

  2.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本书将研究的视角聚焦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福建省东南沿海县域。在系统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了这一区域中等收入阶层的分析框架,界定了中产阶层、中间阶层和中等收入阶层等概念。在入户抽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这一区域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群体特征、经济地位差异、社会流动机制、阶层意识和社会心态等,并从政策层面为进一步扩大县域乃至全国的中等收入阶层提出了建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

陈新年主编《中等收入者论》,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陈曙红:《中国中间阶层教育与成就动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陈义平:《分化与组合——中国中产阶层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刁永祚:《北京市中等收入群体消费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诸子集成》卷五,中华书局,1954。

李春玲主编《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级形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李春玲:《中国城镇的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李培林等:《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李路路、孙志祥:《透视不平等——国外社会阶层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李路路:《再生产的延续——制度转型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鹭江出版社,2000。

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李实等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李友梅、孙立平、沈原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沈晖:《当代中国中间阶层认同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王开玉主编《中国中等收入者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王建平:《中国城市中间阶层消费行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魏城:《所谓中产——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对中国中产阶层的调查》,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严行方:《中产阶层》,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

殷一平:《高级灰——中国城市中产阶层写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许荣:《中国中间阶层文化品位与地位恐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张文宏:《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社会网络》,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张静主编《身份认同研究——观念 态度 理据》,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张伟:《冲突与变数——中国社会中间阶层政治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郑杭生、李路路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周晓虹主编《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周晓虹主编《全球中产阶级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朱耀群编著《中产阶层与和谐社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美〕埃里克·奥林·赖特:《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阶级分析的比较研究》,陈心想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美〕保罗·福塞尔:《格调》,梁丽真、乐涛、石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美〕彼得·盖伊:《施尼兹勒的世纪——中产阶级文化的形成,1815~1914》,梁永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美〕C.莱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周晓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日〕大前沿一:《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刘锦秀、江裕真译,中信出版社,2007。

〔美〕丹尼斯·吉尔伯特、〔美〕约瑟夫·A.卡尔:《美国阶级结构》,彭华民、齐闪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美〕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王俊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

〔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侯小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日〕高坂健次主编《当代日本社会分层》,张弦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4。

〔美〕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黄卫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日〕今田高俊:《社会阶层与政治》,赵华敏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王伟光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美〕约翰·斯梅尔:《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陈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C.WrIght Mills,White Collar: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

Parker,Richard,The Myth of the Middle Class,New york:Harper,1972.

陈义平:《关于中产阶级概念的理论问题》,《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陈占江:《阶层意识与社会秩序——对建国以来历史和现实的考察》,《理论研究》2007年第6期。

程丽香:《东南沿海县域居民收入差异及内在关联:福建例证》,《改革》2009年第8期。

程丽香:《东南沿海县域居民财产分布差距比较分析——基于福建省福清市和龙海市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2期。

程丽香:《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差异比较分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1期。

程丽香:《沿海农村的社会流动——来自福建省福清市18个村庄的调查》,《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程丽香:《东南沿海县域居民收入不平等与阶层差异》,《东南学术》2009年第6期。

程丽香:《转型进程中东南沿海县域社会阶层的实证分析——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08年第1期。

崔烜:《中国国际基尼系数突破国际警戒线?》,《时代周刊》2012年第1期。

胡金焱、卢立香:《地区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因应:1986~2007》,《改革》2009年第2期。

胡荣华等:《南京城市居民中等收入界定及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胡祖光:《基尼系数理论最佳值及其简易计算公式研究》,《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李春玲:《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

李春玲:《中产阶层的现状、隐忧及社会责任》,《人民论坛》2011年第5期。

李春玲:《各阶层的社会不公平感比较分析》,《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李强:《关于中产阶级和中间阶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李培林、张翼:《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认同和社会态度》,《社会》2008年第2期。

李培林、张翼:《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李培林:《当今英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第11~12期。

李实等:《中国城镇居民的财产分配》,《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

李实等:《中国收入差距再估计》,《绿色中国》2004年第1期。

李路路、李升:《“殊途异类”:当代中国城镇中产阶级的类型化分析》,《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

刘欣:《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

刘欣:《转型期中国大陆城市居民的阶层意识》,《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刘毅:《中产阶层的界定方法及实证测度——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开放时代》2006年第4期。

刘毅:《社会转型期中产阶层的收入状况分析——来自珠江三角洲的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23期。

刘伟、周月梅、周克:《中国中等收入家庭界定方法探讨》,《经济评论》2007年第1期。

陆学艺:《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结构的调整》,《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陆梅:《中产阶级的概念及理论回顾》,《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马广海:《论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沈杰:《当前时期我国的社会心态》,《北京观察》2008年第2期。

沈瑞英:《“自在”或“自为”:中产阶级与阶级意识》,《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孙立平:《当前中国的贫富格局》,《经济观察报》2011年4月7日。

孙瑞灼:《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正当其时》,《新华文摘》2009年第15期。

陶冶:《中等收入和上海的中等收入群体》,《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王春光:《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关系变迁中的非均衡问题》,《社会》2005年第5期。

王天夫、王丰:《中国城市收入分配中的集团因素:1986~1995》,《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王小鲁:《巨额灰色收入不容忽视》,《商周刊》2010年第16期。

温淑春:《对当前民众社会心态的基本判断及存在问题分析》,《社科纵横》2008年第4期。

吴莹等:《城镇居民代际之间的职业变化规律研究——以武汉市为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第1期。

肖文涛:《中国中间阶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张宛丽:《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张伟:《中间阶层界定的一种》,《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张彬:《有房有车:339万重庆人达到中等收入》,《重庆晚报》2008年8月29日。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未来发展》,《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

周晓虹:《中国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人民内部矛盾研究”课题组:《城市人口的阶层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5期。

朱四倍:《警惕阶层复制的陷阱》,《长江日报》2011年8月6日。

《中产阶层的门槛又高了——有感于一份调查统计报告》,《中国信用卡》2006年第3期。

《广东35%城镇居民是中等收入者目标:提升到60%》,《南方日报》2005年1月6日。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状况调查 社保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光明日报》2009年3月26日。

《研究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持续滑落》,《重庆晚报》2011年8月6日。

Peter N.Stearns,“The Middle Class:Toward a Precise Definition”,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1979.

Featherman,David L.F.Lancaster Jones,Robert M.Hauser,“Assumptions of Social Mobility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Case of Occupational Status”,Social Science Research,1975(4).

Ganzeboom,Harry B.G.,Donald J.Treiman,“Internationally Comparable Measures of Occupational Status for the 1988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s”,Social Science Research,1996(25).

Erikson,John H.Goldthorpe,The Constant Flux:A Study of Class Mobility in Industrial Societies,Oxford:Clarendon,1992.

B.Benjamin,“Intergeneration Differences in Occupation”,Population Studies,1958(4).

Peter M.,Blau,Otis Dudley Duncan,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