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图书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CHINA (1949-1952)

SSAPID:101-1751-9098-78
ISBN:978-7-5097-1010-4
DOI:
ISSN:

[内容简介] 1949~1952年是新中国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新中国的各项经济指标就恢复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好水平。那三年是值得纪念的历史,也是值得仔细分析研究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编写,从多个方面研究分析了1949~1952年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是一本具有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著作。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董志凯 武力
编 辑:王玉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编委会

 前言

 写作分工

 《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丛书目录

 导言

  导言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一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社会经济状况

  第一章 资源环境

   第一节 疆域地貌与生态环境

    一 疆域地貌

    二 气候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自然资源

    一 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二 资源分布不均,相对资源量小

    三 土地生产力水平差距很大

   第三节 人口状况

    一 人口总量、民族与分布

    二 人口素质

  第二章 旧中国的经济遗产

   第一节 生产力发展水平

    一 农业

    二 工业

    三 基础设施

    四 文教科技

    五 产业结构

    六 连年战争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

   第二节 贸易、金融和市场发展水平

    一 贸易

    二 金融

    三 市场

     (一)商品结构和商品流向

     (二)价格结构和市场整合

    四 战争毁损与通货膨胀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成分和资本结构

    一 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 经济成分与资本结构

  第三章 解放区的经济

   第一节 解放区经济的形成

   第二节 解放区的农工商贸各业

    一 农业

     (一)组织农民互助合作

     (二)政府扶持农业生产

    二 工业

    三 商业

     (一)公营商业的迅速发展

     (二)商业贸易管理的逐步统一

     (三)工商业政策的“纠偏”

    四 对外贸易

     (一)以东北解放区为主的早期对外贸易

      1.与苏联的贸易往来

      2.与朝鲜的贸易往来

      3.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

     (二)解放区对外贸易的相对集中和统一

    五 外资企业

   第三节 解放区的财政和金融

    一 财政

     (一)财政方针和政策

     (二)财政收入

      1.农业税

      2.工商税

     (三)财政支出和供给制

     (四)人民的战勤负担

    二 金融

    三 财经工作的逐步统一

 第二编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

    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

    二 1949年以前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提出和形成阶段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成熟和系统化阶段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的提出

      2.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基本建设方针的提出

      3.“四面八方”政策的提出

      4.《共同纲领》的产生

   第二节 1949年以后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全面发展

    一 以“统一财经”为标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管理思想

     (一)关于建立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的思想

     (二)关于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并举的思想

     (三)其他宏观管理思想

      1.关于实现财政平衡、稳定物价的思想

      2.反对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和提高办事效率的思想

    二 以“调整工商业”和保护农民两个“积极性”为特点的协调思想

     (一)以调整工商业为标志的“分工合作,各得其所”思想

     (二)保护农民两个“积极性”的思想

    三 以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为目标的经济改革思想

     (一)土地改革政策的变化和合作化思想

     (二)以企业民主改革为代表的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思想

    四 在工业化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五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作用

  第五章 国家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

   第一节 政府经济职能形成的历史条件

    一 解放区经济管理的特点

    二 新中国成立前后政府经济职能的强化

   第二节 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作用

    一 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

    二 中央与地方经济管理权限的划分

    三 党对政府经济工作的领导

   第三节 计划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

    一 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

    二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计划管理

  第六章 国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国营经济的建立

    一 没收官僚资本,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所有

    二 以解放区公营经济为基础组建国营金融业与商业

     (一)国营金融体系的建立

     (二)国营商业贸易体系的建立

    三 苏联移交、外国转让及其他来源的国营经济

   第二节 国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形成

    一 明确产权,查清资产存量

     (一)清理公股公产,划清公私产权

     (二)清产核资

    二 国营企业的民主改革

     (一)清除企业中的封建残余制度和反革命分子

     (二)建立民主管理制度

     (三)调整企业内部党政关系

    三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及基建财务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国营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一 政府直接管理企业

    二 “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加强中央政府的管理权限

    三 实行“分级管理”,注意调动地方积极性

  第七章 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

   第一节 土地改革以前新区农村的土地制度

    一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二 农民深受剥削和压迫

   第二节 新区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酝酿和颁布

    二 划分农村阶级的新规定

   第三节 清匪反霸和减租退押

    一 清匪反霸斗争

    二 减租退押斗争

   第四节 新区土地改革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

    一 新区土地改革的组织与领导

    二 土地改革在各新解放区的开展

     (一)华东地区的土地改革

     (二)中南地区的土地改革

     (三)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

     (四)西南地区的土地改革

   第五节 新区特殊土地问题的解决

    一 关于城市郊区的土地问题

    二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问题

    三 关于侨乡的土地问题

   第六节 土地改革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二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三 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四 改善了农民生活,活跃了农村经济

  第八章 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体制的确立

   第一节 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合作经济的发展

    一 供销合作经济的整顿与发展

    二 国家对农业互助合作的鼓励和引导

    三 合作经济发展情况

     (一)供销、消费合作社发展情况

     (二)手工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三)信用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四)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情况(见表8-6)

   第三节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外合营企业的发展

    一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 公私合营经济的发展

    三 中外合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变化

     (一)中外合营企业的建立

     (二)外国在华企业的变化

   第四节 个体和私营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一 土地改革后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

     (一)土地改革对农村所有制结构的影响

     (二)国家鼓励农业个体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

    二 城市私营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一)私营经济的基本状况

     (二)政府对城市个体和私营经济的管理

   第五节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格局的形成

 第三编 恢复国民经济的重大举措

  第九章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大经济举措

   第一节 上海财经会议的重大决策

   第二节 以人民币占领市场

    一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币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币制尚未统一,多种货币充斥市场

     (二)金融投机猖獗

    二 以人民币占领市场的重要措施

     (一)收兑和肃清国民党政府发行的纸币

     (二)积极兑换各解放区的地方币

     (三)严禁金、银、外币流通

     (四)提高人民币的信用

   第三节 调运物资,控制物价

    一 抑制物价上涨风潮

    二 调运物资的计划与组织

    三 调运物资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四 调运物资和稳定市场目标的实现

   第四节 “包下来”的政策和赈灾、救济

    一 “包下来”的政策及其实施

    二 农村赈灾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农村自然灾害频仍

     (二)党和人民政府对农村赈灾工作的高度重视

     (三)农村赈灾的措施和效应

      1.发展副业生产

      2.以工代赈

      3.政府救济

      4.发动、组织社会互济

    三 城市救济

  第十章 财经工作的统一与调整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的困境

    一 财政收入增长缓慢

     (一)老区农民负担已经很重

     (二)新区农业税收工作尚未步入正轨

     (三)城市税收尚难掌握

    二 财政支出浩大

     (一)军政费用支出庞大

     (二)经济恢复需要巨额资金

     (三)收支脱节,加剧财政困难

    三 财政赤字过大,通货膨胀剧烈

   第二节 统一财经

    一 统一财经决策的形成

    二 统一财经的主要内容

     (一)统一全国编制和待遇

     (二)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

     (三)统一国营贸易

     (四)统一国有物资的管理和调配

     (五)统一现金管理

     (六)对国营企业实行分级所有、分级管理

    三 统一财经的实施及其成效

     (一)财政收支实现了统一管理,迅速接近平衡

     (二)稳定了金融和商品物价

   第三节 财经体制的调整

    一 财政体制的调整

     (一)统一财经后的财政体制

     (二)财政体制的调整

      1.财政体制调整的原因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的形成

    二 中央与地方其他经济权限的调整

  第十一章 调整工商业

   第一节 物价稳定以后私营工商业的困难

    一 私营工商业的困难状况

    二 1950年私营工商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私营工商业第一次调整方针的制定与实施

    一 《共同纲领》关于私营工商业的原则

    二 私营工商业调整的具体政策

    三 第一次私营工商业调整的具体实施

    四 私营工商业第一次调整的成果和意义

     (一)调整取得的成果

     (二)私营工商业调整的意义

   第三节 私营工商业的第二次调整

    一 “三反”、“五反”后,私营工商业面临的新困难

    二 私营工商业再次发生困难的原因

     (一)供给方面

     (二)需求方面

    三 私营工商业第二次调整的政策措施与成效

     (一)调整的政策与措施

     (二)第二次调整私营工商业的成效与意义

  第十二章 大力开展城乡物资交流

   第一节 城乡交流成为活跃经济的关键

    一 原有城乡流通渠道萎缩

    二 交通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城乡交流受阻

    三 物价稳定后城乡供求关系变化

    四 农村经济有所恢复,农副土特产品积压

   第二节 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的主要措施

    一 恢复和发展交通运输

    二 鼓励私商从事城乡间的购运业务

    三 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积极经营土特产品

    四 举办物资交流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

    五 银行增加商业贷款,发展押汇业务,扩大通汇网点

   第三节 大力开展城乡物资交流的成效

    一 扩大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市场繁荣

    二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三 促进了工业生产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十三章 增产节约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

   第一节 增产节约运动

    一 增产节约运动的源起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面临的严峻财经形势

     (二)抗美援朝带来国内财政紧张

     (三)增产节约运动的兴起

    二 增产节约运动的展开

     (一)制定增产节约计划

     (二)清理资产、核定资金与生产能力的查定

     (三)组织生产竞赛

     (四)提倡合理化建议与推广先进生产经验

     (五)铁路运输中的“满载、超轴、五百公里运动”

     (六)增产节约运动中出现的偏差与纠偏

   第二节 “三反”、“五反”运动

    一 “三反”运动的缘起与发动

     (一)“三反”运动的缘起

     (二)“三反”运动的发动及效果

    二 “五反”运动的发动与经过

     (一)“五反”运动的发动

     (二)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

     (三)“五反”运动的过程与“五反”的具体措施

   第三节 增产节约运动的成果

    一 增产节约运动对生产和改进管理的促进作用

    二 全国增产节约概况*

     (一)全国增产节约概况

     (二)中央各部经营企业增产节约概况

     (三)地方国营企业增产节约概况

    三 增产节约运动的成效与不足

 第四编 基础设施与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第十四章 基础设施的恢复和建设

   第一节 铁路的恢复和建设

    一 原有铁路的修复与运输管理

    二 新线建设

   第二节 公路交通、水运业的恢复和建设

    一 公路交通的恢复与建设

    二 水运业的恢复与发展

   第三节 人民航空业的建立与发展

   第四节 邮电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 邮电线路的恢复与建设

    二 邮电业务的发展概况

   第五节 水利设施建设

    一 江河治理

    二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

   第六节 城市建设

    一 城市建设方针与规划

    二 市政建设

    三 房屋与住宅建设

  第十五章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第一节 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经济政策

    一 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

    二 发展城乡交流,活跃农村市场

    三 实行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价格政策

    四 逐步实行稳定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农业税收政策

    五 开展爱国丰产和互助合作运动

    六 实施抗灾救灾政策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一 国家财政逐年增加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

    二 国家银行逐年增加对农业的贷款

    三 农民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四 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五 开垦荒地,增施肥料

    六 兴办国营农场

    七 增殖耕畜,增加农业生产动力

    八 增补农具,推广新式农具

   第三节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

    一 农作物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

     (一)水稻

     (二)小麦

     (三)玉米

     (四)棉花

    二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

     (一)蝗虫的防治

     (二)水稻螟虫的防治

     (三)小麦锈病和小麦吸浆虫的防治

     (四)棉花病虫害的防治

    三 土壤改良

    四 耕作技术和栽培技术的改良

     (一)水稻

     (二)小麦

     (三)玉米

     (四)棉花

   第四节 农业全面恢复和发展的概况

    一 种植业全面的恢复和发展

     (一)粮食生产迅速恢复,超过了历史上最高年产水平

     (二)棉花生产恢复和发展得更为迅速

     (三)麻类生产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四)油料作物包括花生、油菜子、芝麻生产有所恢复,但尚未达历史最高水平

     (五)糖类作物(包括甘蔗、甜菜)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六)烤烟生产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七)蚕茧生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八)茶叶生产也有所恢复

     (九)水果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十)橡胶种植业的起步

    二 畜牧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三 渔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四 林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五 农村副业的恢复和发展

    六 农业发展速度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十六章 工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第一节 恢复和发展工业的基本方针政策

    一 关于恢复和发展工业的基本方针

     (一)关于国营经济

     (二)关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三)关于手工业经济

    二 关于工业建设与国防、农业、商业的关系

    三 关于恢复发展工业的具体方针政策

     (一)以恢复和利用现有设备和生产能力为主的政策

     (二)国家对工业投资的分配政策

     (三)关于恢复和发展地方工业的方针政策

     (四)鼓励私人投资工业的政策

     (五)关于手工业的方针政策

    四 政府协调工业产业恢复发展的两项做法

   第二节 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 生产能力恢复,产量大幅度提高

    二 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一)原材料和机械工业的发展速度超过轻纺工业

     (二)新兴工业的建立和发展

     (三)手工业的恢复发展情况

    三 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一)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二)工业技术水平提高

   第三节 工业经济中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

    一 国营工业的发展

     (一)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机构

     (二)制定各种生产责任制度

     (三)推广先进的工作和生产方法

     (四)试行经济核算制

     (五)国营工业的恢复与发展

    二 私营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私营工业的总规模有所扩大

     (二)私营工业产业重组

    三 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

     (一)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二)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

    四 个体手工业的恢复和合作组织的发展

     (一)扶持手工业生产的重点

     (二)加强对手工业生产的组织和领导

     (三)促进手工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第十七章 区域经济恢复概况

   第一节 党和国家关于区域经济管理的方针政策

    一 建立大行政区,实行中央领导下的区域制

    二 因地制宜,有区别、有重点的区域投资政策

    三 工业区位配置原则

   第二节 各大行政区域经济恢复概况*

    一 华北地区经济恢复发展概况

    二 东北地区经济恢复概况

    三 华东地区经济恢复概况

    四 中南地区经济恢复概况

    五 西南地区经济恢复概况

    六 西北地区经济恢复概况

    七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概况

    八 西藏经济概况

 第五编 内外贸易的恢复和发展

  第十八章 国内商业的恢复与发展

   第一节 国内商业的方针政策与任务

    一 统一计划下的贸易自由政策

    二 打击投机商业,维持物价稳定

    三 活跃经济,为生产服务

   第二节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业体制与经营

    一 国营商业的建立及经营

     (一)设立国营商业机构,统一全国的国营贸易

     (二)国营商业的批发贸易和零售贸易

     (三)国营信托公司的建立和经营

    二 合作商业的建立和经营

     (一)城市消费合作社的建立

     (二)供销合作社的建立与整顿

     (三)供销合作社的经营

    三 私营商业的恢复与调整

     (一)国家关于私营商业的基本政策

     (二)私营商业的恢复与调整

     (三)恢复并利用原有商业路线、商业网和商业组织形式

     (四)对私营大批发商业的改组

   第三节 市场与物价

    一 市场管理

     (一)打击投机商业

      1.严禁机关部队经商

      2.对私营批发商、行商、行栈、城市摊贩的管理

     (二)市场物价管理

    二 双重价格的形成与牌价、市价的较量

     (一)两种市场和两种价格

     (二)牌价与市价的关系

    三 物价变动形势

    四 商品的比价与差价

     (一)工农业产品的比价

     (二)农产品比价的制定

     (三)各种差价政策与调整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贸易状况

    二 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贸易的方针政策

    三 少数民族地区商业的恢复与发展

  第十九章 对外贸易的恢复与发展

   第一节 对外贸易的方针和政策

    一 取消帝国主义的特权,收回对外贸易自主权

     (一)收回海关管理权,建立人民的海关

     (二)制定独立自主的关税政策和税则税率,保护民族经济发展

     (三)掌握进出口商品定价的自主权,支持国内生产

     (四)取缔外商对进出口商品检验的垄断权,建立新的商检机构和商检制度

    二 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和原则

     (一)在尊重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开展通商贸易

     (二)实行国家对对外贸易的统制

      1.实行进出口商品许可证制度

      2.管制贸易外汇

      3.对进出口管理实行集中统一领导

     (三)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第二节 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 建立统一的国营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系

    二 建立合作社系统的对外贸易经营机构

    三 私营进出口贸易的经营

    四 进出口贸易组织的合营联营

   第三节 反对帝国主义封锁、禁运的斗争

    一 朝鲜战争爆发前反对封锁的斗争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军事封锁与经济封锁

     (二)克服困难,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1.继续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

      2.贸易重心转向以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为主

      3.开放边境小额贸易

    二 朝鲜战争爆发后反对封锁、禁运的斗争

     (一)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封锁、禁运

     (二)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打破封锁、禁运

      1.抢运抢购物资

      2.改变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方式

      3.贸易重心以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为主,并在东南亚打开突破口

      4.积极开拓与日本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关系

    三 进出口贸易的恢复与发展

     (一)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

     (二)国家和地区结构变化

     (三)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

 第六编 财政、金融与投资

  第二十章 财政、税收及其管理

   第一节 财政工作的方针和财政重心的转变

    一 财政工作的方针

    二 平衡财政收支、稳定物价的对策和措施

     (一)控制货币流量,掌握关键物资,稳定市场物价

     (二)开源节流,适当增税,加强税收征管

   第二节 国家预算

    一 国家预算的编制

     (一)预算编制的方针

     (二)三个预算的变化

      1.收入来源特点

      2.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的比重呈上升态势

    二 预算执行情况

     (一)预算的调整

     (二)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计划问题

      2.管理制度问题

    三 预算管理的加强

     (一)预决算制度的建立

     (二)预算编制办法的改进

     (三)预算监督的加强

   第三节 税制的建设、调整与实施

    一 税制的统一

     (一)税政不统一的状况

     (二)统税建制的提出

     (三)统税建制的实施

    二 农业税制的改善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农业税收情况

     (二)因地制宜实行两种税制

     (三)实施“查田定产,依率计征,依法减免”的方针

     (四)统一累进税率,取消地方附加,减轻农民负担

    三 工商税收的调整

     (一)1950年调整工商税的背景

     (二)调整工商税的具体措施

    四 税收征管

     (一)工商业税、货物税稽征管理制度的建立

     (二)反偷漏欠税

     (三)组织协税护税

   第四节 整顿地方财政和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

    一 地方财政工作的加强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地方财政情况

     (二)城市财政工作的加强

     (三)乡村财政的整顿

    二 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

  第二十一章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国家严格管理金融的方针政策

    一 货币政策

     (一)统一币制

     (二)严格管理货币

    二 接收官僚资本金融机构

    三 整顿私营金融业

    四 取消外商金融机构特权

   第二节 城乡金融业务的展开

    一 大力开办城乡储蓄

    二 积极开展信贷业务

    三 国家对存贷利率的调控

    四 保险事业的兴办

    五 发展农村信用合作

    六 尝试建立长期资金市场

   第三节 外汇的经营与管理

    一 外汇收支平衡方针的确立

    二 外汇经营情况

     (一)出口创汇

     (二)吸引侨汇

     (三)其他外汇收入

     (四)外汇支出

    三 外汇管理

     (一)指定银行及私营侨汇业管理

     (二)供结汇的管理

     (三)外汇市场的管理

    四 国际收支情况

   第四节 私营金融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

    一 国家改造私营金融业的方针政策

    二 私营行庄的联营

    三 推动私营金融业公私合营

    四 私营金融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

  第二十二章 固定资产投资*

   第一节 基本建设投资方针与建设程序的形成

    一 基本建设投资方针的确立

    二 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

    三 按投资限额分类管理基本建设项目的办法

   第二节 重点恢复与统筹兼顾相结合的投资结构

    一 优先恢复基础设施和能源、原材料工业

    二 恢复、改建为主,新建为辅

    三 统筹兼顾国民经济各业

   第三节 以东北地区为重点的投资布局

    一 重点投资东北地区

    二 因地制宜安排投资结构

   第四节 资金的筹集

    一 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资金筹集

     (一)国家财政拨款

     (二)发行公债

    二 引进外资

     (一)利用苏联贷款

     (二)与苏联、东欧国家建立合资企业

     (三)吸引和利用侨资

     (四)租用外国船只

    三 鼓励私人投资

   第五节 国家对基本建设资金的管理

    一 实施基本建设项目的计划管理

    二 委托交通银行办理拨款,监督投资

    三 组织与领导长期资金市场

   第六节 基本建设投资效益与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准备工作

    一 基本建设投资效益

    二 确立“三年准备,十年建设”的思想

    三 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准备工作

     (一)设计人员的培训与集结

     (二)地质勘测工作的加强

     (三)建筑部门的设置和国营建筑业的建立

 第七编 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与居民消费

  第二十三章 劳动就业和劳保福利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动就业问题

    一 严重的失业问题

     (一)失业状况

     (二)失业严重的原因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失业状况的特点

    二 缓解失业压力的政策和措施

     (一)对旧公职人员(以及官僚资本企业职工)实行“包下来”的政策

     (二)防止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停工倒闭

     (三)设立负责劳动就业的专门机构,加强对失业人员的管理

     (四)举办大规模失业救济

     (五)实行政府介绍就业与鼓励失业者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政策

      1.政府安置

      2.个人自谋职业

    三 解决失业问题的成就与经验

     (一)初步缓解了失业压力

     (二)壮大了职工队伍,保护和培养了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

     (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节 劳动力的招收与调配

    一 劳动力招收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二 建立劳动力的计划调配制度

     (一)对毕业生就业的统一调控

     (二)对企业招工的统一与调配

     (三)严格限制从农村招工

   第三节 职工劳动保护制度的建立

    一 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

     (一)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

     (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

     (三)劳动保险工作的成绩与问题

    二 劳动时间的限制和逐步缩短

    三 保护女工和改善劳动条件

     (一)保护女工

     (二)劳动安全条件的改善

  第二十四章 居民的收入分配与消费

   第一节 城市居民的收入与消费

    一 国家机构与国营企业职工分配制度的演变

     (一)国家机构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

      1.供给标准的统一及向工资制过渡

      2.职务工资制的建立

     (二)国营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1.老解放区建立新的工资等级制度

      2.新解放区国营企业工资标准中的问题

      3.新解放区国营企业工资制度的初步调整

      4.国营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初步改革

    二 私营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

     (一)“五反”运动以前私营企业的分配制度和政府的调控措施

     (二)“五反”运动以后政府对私营企业分配制度和工资的调整

    三 城市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变化

     (一)收入构成

      1.工资

      2.供给制工作人员的收入

      3.兴办职工福利事业带来的职工经济负担的减轻和文化生活的丰富

      4.因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企业保险待遇和机关事业单位保险待遇)而相应增加的收入

     (二)职工收入水平变化

     (三)消费水平的变化

      1.城镇居民商品购买力的变化

      2.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第二节 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

    一 农民收入的变化

     (一)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

     (二)消灭封建地租剥削,农民收入增加

     (三)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有所缩小

     (四)三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二 影响农民收入的其他因素

     (一)农民对政府税费负担的变化

     (二)农村供销、信用合作组织的发展使农民免除商业和高利贷剥削

    三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

     (一)农民粮食消费的变化

     (二)农民消费品购买力的变化

  第二十五章 国民经济恢复的总体分析

   第一节 经济总量的恢复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一 经济总量的恢复和增长

     (一)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恢复和增长

     (二)社会总产值的恢复和增长

     (三)国民收入的增长

     (四)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

     (五)经济总量增长的国际比较

    二 经济结构的变化

     (一)经济总量结构的变化

      1.社会总产值结构的变化

      2.国民收入结构(包括部门结构、积累与消费)的变化

      3.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的变化

     (二)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

     (四)投资结构的变化

     (五)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1.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2.工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3.商业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4.对外贸易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第二节 经济体制变革的特征与作用

    一 经济体制变革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以革命的方式铲除了旧中国经济中的帝国主义特权、官僚资本与封建成分

     (二)由战时体制转向和平建设体制

     (三)经济体制改革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第一要义

     (四)强化政府经济职能作为改革的主要手段与目标

     (五)注重协调各种经济关系

    二 体制变革与经济恢复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经济分析

    一 资本投入在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中的作用

     (一)政府投资

     (二)银行资金贷放

     (三)私人投资

     (四)外资投入

    二 劳动投入在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中的作用

    三 技术进步对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作用

     (一)工业方面

     (二)基本建设方面

     (三)农业方面

    四 注重发挥流通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一)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商品市场范围

     (二)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扩大市场需求

     (三)利用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稳定市场与配置资源

     (四)扩大各种类型的商业网,利用和建立多种流通业组织

     (五)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

 统计表目录

 要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