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9年春之卷,总第25卷)图书
[内容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为半年刊。本刊发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各二级学科包括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章,还设有学术名家、京津冀文学研究等栏目。其办刊宗旨是:荟萃百家成果,展示人文情怀,鼓励开放创新。本刊已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评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编辑委员会
·汉语词汇语法研究·
“烤”字溯源*
汉语疑问数词“多少”的生成机制
一 中古疑问数词系统
二 “多少”的疑问功能
1.中古时期“多少”的疑问功能
2.近古时期“多少”的疑问用法
三 指称功能
1.中古时期“多少”的指称功能
2.近古时期“多少”的指称功能
四 疑问数词“多少”的生成机制
结论
余论:中古疑问数字系统的复杂性
陈述类宾语的句法构成及与谓宾动词配置研究
一 陈述类宾语的句法构成
(一)动词性陈述类宾语
(二)形容词性陈述类宾语
(三)主谓性陈述类宾语
(四)转指类定中性陈述类宾语
二 与陈述类宾语配置的谓宾动词类型
(一)以带动词性宾语为功能下限的谓宾动词
1.带各类句法形式的动词性陈述类宾语
2.带主谓结构以外的动词性陈述类宾语
3.带转指类动词性陈述类宾语
4.带动宾形式谓词和状中结构的陈述类宾语
5.限带动宾形式的陈述类宾语
(二)以带形容词性宾语为功能下限的谓宾动词
1.只带转指类定中结构的形容词性宾语
2.带扩展形式的形容词性宾语
(三)以带短语形式的陈述类宾语为功能下限的谓宾动词
1.带单独谓词以外句法形式的宾语
2.限带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形式的宾语
3.限带联合结构形式的宾语
(四)以带主谓短语为结构下限的谓宾动词
(五)带功能上下限均为谓词的谓宾动词
三 谓宾动词和陈述类宾语配置特征
(一)谓宾动词支配能力的差异性
1.谓宾动词支配宾语类别差异
2.谓宾动词支配陈述类宾语的数量差异
(二)谓宾动词的支配能力与陈述类宾语扩展类型的对应关系
1.主语强制性显现
2.主语条件性显现
3.主语自由性显现
结语
三音节词语的语素变异及新语素义*
一 语素的临时变异
(一)语义变化
1.核心成分的变化
2.限定性成分的变化
(二)语法功能改变
二 新语素义的产生
(一)旧语素义的派生
1.比喻
2.引申
3.泛化
(二)组合产生的新语素义
1.语法结构的影响
2.比喻造词形成的新语素义
·古代诗学研究·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
一 王公弼
二 高鐈
三 刘汉儒
四 李芳莎
五 戴明说
六 胡彧
七 乔钵
法度与自由的交融*
一 词科骈文的谨严精工
二 词科骈文的“自然畅达”
结语
印刷术普及与宋代诗经学*
一 《毛诗》著述的刻印与宋人诗经学一般观念的形成
二 刻印校勘与宋代诗经学疑古之风的产生
三 《诗经》著述的刊刻与宋人治《诗》方式的转变
结语
《七月》诗兼用殷历考论*
一 物候照应视角下的《七月》诗殷历运用
1.“六月食郁及薁”
2.“七月流火”
3.“八月萑苇”
4.“十月获稻”
二 周历记载中可能存在的殷历因素
三 “豳地晚寒”说辨正
结语
从班固的经学价值立场看《汉书·艺文志》赋之分类*
一 《艺文志》赋之分类问题与“价值”概念阐述
二 班固其人的“价值”意识对《艺文志》创作的影响
1.班固正统思想观念的形成及其时代特征
2.《艺文志》作为承继之作所体现的汉代赋学思想脉络
三 赋体特征及班固的赋体创作对分类之影响
1.赋体的发展及地位
2.班固的赋学思想与赋体创作之间的矛盾统一
四 对《诗赋略》前三种赋代表人物之“价值”的考察
结语
释义学、中国释义学及中国释义学史研究的可能性问题
一 释义学研究何以可能
二 中国释义学研究何以可能
三 中国释义学史的学术定位
1.中国释义学史与中国释义学之关系
2.中国释义学史与中国经学史之关系
3.中国释义学史与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关系
·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郭沫若和傅抱石:反传统与传统坚守者的统一阵线
一
二
三
四
五
人性的归趋
一 不同文学版图的相互渗延
二 纵横比较中的交错思考
三 抑扬起伏后的人性归趋
作为哲学家的陈铨的长篇小说*
一 作为哲学家的陈铨
二 作为小说家的陈铨
三 陈铨长篇小说的意义与价值
“屈原问题”背后的“社会意识学”*
一 问题的缘起:屈原是“文学弄臣”吗?
二 在事实与价值之间:邱汉生和郭沫若的加入
三 士大夫研究:自由人的前景
四 社会意识学或隐含的民主思想
“八一”厂女导演与“上海”情结
一 “八一”厂导演与军事电影
二 国家意志中的阶级、革命与国家建设
1.阶级性中民族主义的情感传达
2.阶级性中军人的英雄主义与拯救情怀
三 政治边缘的性别与个性
四 另一种上海影像的呈现
三个谜语三重活法*
一 作者之谜
二 命案之谜
三 主旨之谜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追光蹑影”与“通天尽人”
一
二
三
西谛藏书与郑振铎的戏曲研究*
一 西谛藏书与郑振铎的戏文研究
二 西谛藏书与郑振铎的杂剧研究
三 西谛藏书与郑振铎的散曲研究
四 西谛藏书与郑振铎的讲唱文学研究
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文学超越价值祈向论略
一
二
三
四
牟宗三语言观探微*
一 生命的学问
1.“内容真理”
2.生命的“普遍性”
二 生命学问的言说方式
三 生命学问之外的名家语言
明代诗学中的诗歌发展观刍议
一 诗学理论的指导并非诗歌创作发展的充分条件
二 诗学理论与诗歌创作实践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三 谋求诗歌创作实践的发展
·印度文学研究·
现当代印度文学汉译:“水平翻译”与“同一性他者”构建
一 “水平翻译”的理论内涵与研究意义
二 从转译到直译:“水平翻译”的语言中介问题
三 构建“同一性他者”:“水平翻译”的文本选择
四 在场的“他者”:一种新型“水平翻译”模式
“上演”反法西斯文化同盟:印度人民戏剧协会对中国的文艺借鉴与再现
一 协会的缘起与“红色”中国
二 域外经典:丁玲的抗战剧《重逢》
三 “上演”反法西斯国际同盟
家园政治:《白日悠光》中的印巴分裂书写
一 城市荒原:印巴分裂后的家园政治书写
二 时间:破坏者和弥合剂
三 家园叙事:后殖民时代的书写策略
·文献专书研究·
王文焘过录纪昀朱墨批校《玉台新咏》再述*
以古代文献语言为对象的专书辞典的编纂问题
引言
一 两个基础问题
1.古代文献用字
2.古代文献词汇的确认
二 两个核心问题
1.收词立目
2.语词释义
《高步瀛学术年谱简编》订补
一 赵谱概述
二 赵谱之校订
1.清同治十二年(1873)条
2.清光绪七年(1881)条
3.清光绪二十年(1894)条
4.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条
5.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条
6.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条
7.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条
8.民国三年(1914)条
9.民国九年(1920)条
10.民国十八年(1929)条
三 赵谱之增补
1.高步瀛与陈垣往来书信
2.高步瀛与杨树达之交往
3.赠金毓黼书
·学术名家研究·
夏传才先生的学术研究
一 诗经学研究
二 学会建设与学术推动
三 三曹研究
四 经学与古文论研究
五 诗歌创作与研究
六 主编文学作品集及其他
张晶教授文艺美学思想论略
一 文艺美学的当代性与审美文化的先进性
二 文艺美学转型中的审美构形论和艺术媒介论
三 文艺美学的基质:审美感兴论与审美惊奇论
·书序与书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后记
评《熊十力文化思想研究》*
因缘与收获
理论回响与方法开拓*
一
二
[1]马南邨.“烤”字考[N].北京晚报,1962年6月21日.
[2]汪曾祺.贴秋膘[J].中国美食家,1993(试刊号).
[3]邓景滨.诸书无“烤”字?[J].语文月刊,1993(1).
[4]周士琦.闲话“烤”字[J].语文建设,1995(4).
[5]游修龄.释“烤”、“秀”、“芣苢”[J].语言研究集刊,2008(22).
[6]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7]朱炜.“焩”“烤”音义考[J].语言研究,2016(3).
[8]吕浩.篆隶万象名义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9]杨柳桥.荀子诂译[M].济南:齐鲁书社,1985.
[10]齐白石辞典编纂委员会编.齐白石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方一新,曾丹.“多少”的语法化过程及其认知分析[J].语言研究,2007(3).
[2]俞理明.佛经文献语言[M].成都:巴蜀书社,1993.
[3]井上優.「日本語と中国語における無標疑問文·有標疑問文の機能負担」,『木村英樹教授還暦記念·中国文法論叢』(木村英樹教授還暦記念論叢刊行会編).東京:白帝社,2013.
[4]木村英樹,森山卓郎.「聞き手情报配虑と文末形式」,大河内康憲編『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研究論文集』(下).くろしお出版,1992.
[5]木村英樹.「中国語疑問詞の意味機能-属性記述と個体指定-」,『日中言語研究と日本語教育』創刊号,2008.
[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麻彩霞.论现代汉语非名宾动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4(1).
[3]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张辉.语法整合与英汉致使移动的对比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5]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M].胡壮麟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何乐士.专书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学报,2001(6).
[7]吕叔湘.汉语句法的灵活性[J].中国语文,1986(1).
[8]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之、所”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1).
[9]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宋玉柱.关于体宾动词和谓宾动词[J].世界汉语教学,1991(2).
[11]吴廷枚.关于复杂谓语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2).
[12]马清华.求同原理下语法结构的整合[J].山西大学学报,2014(4).
[13]朱斌,伍依兰.谓宾动词带谓宾的距离象似性[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12).
[14]马清华.并列结构的自组织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5]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朱彦.核心成分、别义成分与动作语素义分析——以“收”为例[J].中国语文,2006(4).
[4]董秀芳.2+1式三音节复合词构成中的一些问题[J].汉语学习,2014(6).
[5]苏宝荣,沈光浩.类词缀的语义特征与识别方法[J].语文研究,2014(4).
[6]谭景春.关于由名词转变为形容词的释义问题[J].辞书研究,2001(1).
[7]施春宏.试析名词的语义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2002(1).
[8]胡裕树.现代汉语(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9]葛本仪.论合成语素[J],山东大学学报,1988(9).
[10]周殿龙.论素组[J],松辽学刊,1992(2).
[11]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3](清)戴明说.定园文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清)汤宾尹.睡庵稿[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5](清)阮大铖.咏怀堂诗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6.
[6](清)孙奇逢.孙奇逢集(下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7](清)刁包.用六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8](清)薛所蕴.澹友轩文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9]阮藩济,宋立梧等.(民国)孟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16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
[10](清)魏象枢.寒松堂全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11]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精品集[Z].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12](清)薛所蕴.桴庵诗[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13]赵尔巽等.清史稿(第3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4]李裕民.山西古方志辑佚[Z].太原: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5.
[15]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6]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第20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7]张玲.戴明说生平及作品创作年代考证[J].美苑,2010(2).
[18]戴其润.沧州戴氏族人钩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19](清)戴明说.定园诗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0](清)高承埏.崇祯忠节录[M]//明代传记资料丛刊(第一辑第13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21](清)赵士麟.读书堂采衣全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2](清)王余佑.五公山人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3](清)魏裔介.兼济堂文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4](清)李溶,李榕等.(同治)剑州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19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
[1]祝尚书.宋元文章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1-7)[M].北京:新华书店,1957.
[3](宋)王应麟.辞学指南[M]//四明文献集(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2010.
[4]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M]//程千帆全集(第十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宋)杨囦道.云庄四六余话[M]//王云五编.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
[6]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7](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南北朝)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9](汉)孔鲋撰,傅亚庶校释.孔丛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0](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1](宋)叶梦得.石林诗话[M]//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12]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3](魏)论语注疏[M]//阮元.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4](汉)孟子注疏[M]//阮元.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5](汉)毛诗正义[M]//阮元.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6](汉)礼记正义[M]//阮元.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7]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18](宋)叶绍翁著,沈锡麟、冯惠民点校.四朝闻见录(甲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9]曾枣庄.论宋代的四六文[J].文学遗产,1995(3).
[20]罗积勇.论唐宋诗歌对偶之新变[J].长江学术,2015(3).
[21](南北朝)萧统.六臣注文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22](清)袁仁林撰,解惠全注.虚字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宋)王溥.五代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宋)朱翌.猗觉寮杂记[M].《丛书集成初编》(全一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
[4](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陈振行.宋代《诗经》版本述略[J].古汉语研究,1994(增刊).
[6](宋)陆游著,孔凡礼点校.家世旧闻[M].北京:中华书局,1993.
[7](宋)王应麟.玉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8](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9](宋)段昌武.丛桂毛诗集解[M].(清)永瑢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0](宋)刘敞.诗经小传[M].(清)永瑢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83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1](清)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2](元)吴澄.吴文正集[M].(清)永瑢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华锺彦.《七月》诗中的历法问题[J].历史研究,1957(2).
[2](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清)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汉)戴德.大戴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清)孙诒让.十三经清人注疏·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8]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9](清)陈奂.诗毛氏传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10]黄金贵.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
[11](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2]西北大学地理系《陕西农业地理》编写组编.陕西农业地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
[13]何炳棣.黄土于中国农业的起源[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69.
[14]中华大典·天文典·历法分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15](宋)王应麟.玉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
[16]夏纬瑛.夏小正经文校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17](清)焦循.孟子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8]薛国屏.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9]戴均良.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20]徐世昌.清儒学案[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3.
[1]曹虹.从“古诗之流”说看两汉之际赋学的渐变及其文化意义[J].文学评论,1991(4).
[2]王长华.“了解之同情”与历史意识建立[J].文学遗产,2012(3).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4]王连龙.《汉书·艺文志》“艺文”古义考[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5).
[5]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何新文,王慧.班固的“赋颂”理论及其《两都赋》“颂汉”的赋史意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2).
[7]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8]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0]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1]冷卫国.刘向、刘歆赋学批评发微[J].文学遗产,2010(2).
[12]踪凡.刘向父子的汉赋研究[J].文献,2002(1).
[13]赵翼.陔余丛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14]蔡丹君.西汉赋家的郎官身份对其赋作的影响[J].文学遗产,2013(5).
[15]李守奎,洪玉琴.扬子法言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6]张朝富.《汉书·艺文志》的主旨及其文学影响[J].海南大学学报,2008(4).
[17]孙德谦.汉书艺文志举例//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编集《二十五史补编》[C].上海:开明书店,1936.
[18]王长华,郗文倩.汉代赋、颂二体辨析[M].文学遗产,2008(1).
[19]程千帆.程千帆全集(第七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0]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1]孙少华.孔臧四赋与西汉诗赋分途发微[J].文学遗产,2009(2).
[22]赵敏俐.读书进仕与精思著文——论汉代官僚士大夫与文人文学之关系[J].文学遗产,2013(3).
[1]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法〕法朗士.文学生活//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郭彧.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翁曾翰.翁曾翰日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
[6]〔德〕汉斯·波塞尔.科学:什么是科学[M].刘文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7]〔德〕伊曼努尔·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M].邓晓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德〕伊曼努尔·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潘德荣.西方诠释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0]沈治钧.从《风月宝鉴》到《红楼梦》[J].红楼梦学刊,2001(1).
[11]傅庚生.文学鉴赏举隅[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3]李衍柱,朱恩彬主编.文学理论简明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曹顺庆.“《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儒家经典的解读模式及话语言说方式[J].北京大学学报,1997(2).
[16]王国维.文学小言//傅杰主编.王国维论学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7]袁世硕.接受理论的悖论[J].文史哲,2013(1).
[18]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9]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0]胡适.胡适文存二集[M].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
[21]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22]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M].北京:中国书店,1983.
[23]戴震.古经解钩沉序//彭铎主编.群书序跋举要[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4]〔英〕李约瑟.作者的话//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M].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25]〔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册)[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7]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8]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9]高明.帛书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0]王琯.公孙龙子悬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1]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33]谭献.复堂词录序//张正吾.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系列(文论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
[34]张国光.金圣叹批本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万新华.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2]郭沫若.题画记//傅抱石研究会编.傅抱石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3]郭沫若.竹阴读画//郭沫若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4]郭沫若.勖抱石——为傅抱石画展作//傅抱石研究会编.傅抱石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5]傅抱石.中国绘画史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
[6]傅抱石.从中国美术精神上来看抗战必胜//承名世.傅抱石艺术随笔[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
[7]郭沫若.十批判书·后记//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罗成琰.现代中国的浪漫主义思潮[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9]卜登科.傅抱石山水画艺术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10]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11]郭沫若.题《傅抱石画》八首//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2]郭沫若.题《画云台山记图卷》//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3]郭沫若.傅抱石画集·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
[1]赵园.地之子·自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沈从文.从文自传[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3]沈从文.《长河》题记//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4]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老舍.我怎样写《二马》//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6]孙钧政.老舍的艺术世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
[7]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9]凌宇.从苗汉文化和中西文化的撞击看沈从文//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10]赵园.北京:城与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1]王卫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2]孔庆东.笑书神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
[1]上官美博.从叔本华到尼采[N].申报(上海版),1947-7-17.
[2]陈铨.叔本华与红楼梦[J].今日评论,1940,4(2).
[3]陈铨.叔本华生平及其学说[M].上海:独立出版社,1942.
[4]涛每.读王国维先生《红楼梦》评论之后 [J].清华文艺,1925,1(2).
[5]吴道兰.二十世纪中国的叔本华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6]郜元宝.尼采在中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7]季进,曾一果.陈铨 异邦的借镜[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
[8]〔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陈铨.恋爱之冲突//中国现代文学馆编.陈铨代表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0]陈铨.盛世文学与末世文学[J].当代评论,1941,1(3).
[11]陈铨.论新文学[J].今日评论,1940,4(12).
[12]陈铨.民族文学运动[J].民族文学,1943,1(1).
[13]辛郭.读狂飙[J].民族文学,1943,1(1).
[14]陈铨.叔本华的贡献[J].战国策,1940(3).
[15]陈铨.彷徨中的冷静[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6]陈铨.革命的前一幕[M].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1940.
[17]陈铨.再见,冷荇[M].上海:大东书局,1946.
[18]陈铨.狂飙[M].重庆:正中书局,1942.
[19]陈铨.尼采的思想[J].战国策,1940(7).
[20]陈铨.天问[M].上海:新月书店,1928.
[21]〔苏〕叶甫尼娜.评法国现代派小说[M].白嗣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2]孔刘辉.人性拷问与哲理玄思——论陈铨的长篇小说《天问》[J].现代中文学刊,2012(4).
[23]馀生.评陈铨《天问》[N].大公报(天津版),1928-11-19.
[24]顾仲彝.评四本长篇小说[J].新月,1928,1(10).
[25]溜子.评陈铨《天问》[J].文艺杂志,1931,1(2).
[26]馀生.评陈铨冲突[N].大公报(天津版),1930-6-9.
[27]常风.陈铨:《彷徨中的冷静》[J].书人,1937,1(2).
[28]黄照.读《彷徨中的冷静》[J].文学季刊(北平),1935,2(2).
[1]闻一多.屈原问题[J].中原(2卷2期),1945-10.
[2]闻一多.读骚杂记[N].益世报·文学副刊,1935-4-3.
[3]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2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4]邱汉生.与闻一多先生论屈原问题[J].读书通讯,1946(111).
[5]郭沫若.从诗人节说到屈原是否是弄臣[N].新华日报,1946-6-7.
[6]闻一多.什么是儒家——中国士大夫研究之一[J].民主周刊,第1卷第5期,1945-1-13.
[7]闻一多.伟大的事实 不朽的意义——给教导团诸君致敬[N].正义报,1944-6-4(2).
[8]闻一多.关于儒·道·土匪[N].中央日报,1944-7-20(2).
[9]闻一多.战后文艺的道路[J].文汇丛刊,1947(4).
[1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11]闻一多.新时代与士大夫手稿//转引自闻黎明.闻一多[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2.
[12]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3]闻一多.人民的诗人——屈原[J].诗歌月刊,1946(3-4).
[14]闻一多.端节的历史教育[N].生活导报,1943(32).
[1]八一电影制片厂建厂40周年[J].八一电影,1992(7-8).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人民日报》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N].人民日报,1951-5-20.
[4]黎弘.第四种剧本——评《布谷鸟又叫了》[N].南京日报,1957-6-11.
[5]李欧梵.上海摩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周作人.永日集 看云集 夜读抄[M].长沙:岳麓书社,1988.
[2]孙玉蓉编.俞平伯全集(第二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
[3]张贤亮.我有一个红学家的“外公”//孙玉蓉编.古槐树下的俞平伯[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
[4]蔡元培等.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8.
[5]孙玉蓉.俞平伯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6]胡漠察.关于《重过西园码头》[J].读书,1990(3).
[7]孙玉蓉.俞平伯年谱(1900—1990)[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8]韦柰.旧时月色:俞平伯身边的人和事[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9]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0]刘绪源.民族文化与俞平伯的文学创作[J].文学评论,1987(5).
[11]孙玉蓉编.俞平伯全集(第八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
[12]孙玉蓉编.俞平伯全集(第一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
[1](明)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船山全书(第14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6.
[2](清)何文焕.历代诗话 [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 萧驰.佛法与诗境 [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5](明)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明)王夫之.相宗络索//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八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4.
[7]〔英〕渥德尔.印度佛教史 [M].王世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8] 叶朗.中国美学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9]〔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10]〔德〕尧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 [M].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1](南北朝)慧皎.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2](南北朝)谢灵运.谢灵运集 [M].长沙:岳麓书社,1999.
[13]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南北朝)谢灵运.与诸道人辨宗论//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5] 汤用彤.谢灵运《辨宗论》书后//汤用彤学术论文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全集(第7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2]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郑振铎.郑振铎全集(第4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4]北京图书馆.西谛书目(下)[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5]郑振铎.劫中得书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郑振铎.西谛书话[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5.
[7]郑振铎.郑振铎全集(第6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8]郑振铎.郑振铎全集(第5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9]北京图书馆.西谛书目(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夏传才,唐绍忠校注.曹丕集校注[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13.
[4]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沈清松主编.中国人的价值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6]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9]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0](南宋)严羽著,陈超敏评注.沧浪诗话评注[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1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2](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 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3](三国魏)嵇康撰,戴明扬校注. 嵇康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4]黄琳、蒋凡主编,杨明、羊列荣编著. 中国历代文论选(先秦至唐五代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5]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创世纪[J].知识分子,1984年10月创刊号.
[16]张世英.中西文化与自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7]张世英.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8]〔英〕鲍桑葵.个体的价值与命运[M].李超杰,朱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9]〔德〕恩格斯.卡尔·马克思的葬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古罗马〕朗加纳斯.论崇高//伍蠡甫主编. 西方文论选(上卷)[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1]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钱穆. 中国文学论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牟宗三. 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牟宗三. 人文讲习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牟宗三. 周易哲学演讲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牟宗三. 才性与玄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周维德.论明代诗话的发展与专门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2]陈文新.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南帆.文学批评:八个问题与一种方案[J].文学评论,2018(1).
[4](明)周叙.诗学梯航//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C].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
[5](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明)屠隆.论诗文//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C].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
[7](明)胡应麟.诗薮//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C].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
[8](明)许学夷.诗源辩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9](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三国)曹丕.典论论文//(梁)萧统.文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1](明)谢榛.四溟诗话//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明)袁宏道.序小修诗//吴文治编.明诗话全编[C].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
[13](明)袁宏道.叙姜陆二公同适稿//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C].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
[14](明)高棅.唐诗品汇·总叙//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C].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
[15](明)陈献章.与张廷实主事//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C].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
[16](明)袁宏道.冯侍郎座主//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C].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
[17](明)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C].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
[18](明)袁宏道.叙竹林集//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C].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
[1]Susan Bassnett,
[2]Susan Bassnett & Harish Trivedi,
[3]Johan Heilbron,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World System of Translation,http://www.unesco.org/fileadmin/MULTIMEDIA/HQ/CLT/languages/pdf/Heilbron.pdf,2010.
[4]Johan Heilbron & Gisèle Sapiro,Outline for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Prospects//
[5]王向远. 翻译文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Richard Jacquemond,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Hegemony:The Case of French-Arabic Translation//
[7]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8]Karen Laura Thornber,
[9]麦克涅柯尔.印度女子诗选[M].辜鸿译.上海:女子书店,1934.
[10]高鸿.桃李无语,下自成蹊——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安武先生访谈[J].国外文学,2007(2).
[11]姜景奎.印度经典汉译的历史、现状和展望[J].山东社会科学,2014(10).
[12]周宁.“我们的遥远的近邻”——印度的中国形象[J].天津社会科学,2010(1).
[13]钱达·克等.印度短篇小说集[M].袁若译.上海:潮锋出版社,1953.
[14]陆秀英.当代中国翻译文学系统生态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15]Kuan-Hsing Chen,
[1]Nandi Bhatia,
[2]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Khwaja Ahmad Abbas,India’s Anti-Fascist Theater[J].
[4]Sudhi Pradhan,
[5]贾冀川.论解放区戏剧[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2(2).
[6]〔印〕巴尔万·加尔基. 印度的人民戏剧[J].国际展望,1955(11).
[7]丁玲. 重逢// 啸垅编. 抗战独幕剧选二集[M].武汉:汉口大众出版社,1938.
[8]张炯主编.丁玲全集(第11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9]贾冀川,顾瑜.战争硝烟中的牺牲与爱情——丁玲《重逢》赏析[J].名作欣赏,2010(7).
[10]熊鹰.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隐蔽力量”:以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及其翻译为例[J].文学评论,2015(5).
[11]巴宙.关于丁玲的《不期而遇》——在印度国际大学排演经过[J].宇宙风,1940(100).
[12]Kuan-Hsing Chen,
[1]〔印〕安妮塔·德赛.白日悠光[M].姚立群译.台北:麦田出版社,2005.
[2]Claire Sprangue ed.,
[3]〔美〕拉莱·科林斯,〔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自由与荣耀:1947年印巴独立实录[M].李晖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
[4]Charles E. Bressler.
[5]Rosemary Marangoly George.
[6]Gryatri Chakravorty Spivak,“The Post-modern Condition:The End of Politics?” in The Post-Colonial Criti:Interview,Strategies,Dialogue,edited by Sarah Harasym[M].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0.
[7]Anita Desai,“Tremendous Changes”,Sunil Sethi Interviews,
[8]〔英〕R.G.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9]Atma Ram,“Interview With Anita Desai”,
[10]费小平.家园政治:后殖民小说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张蕾.纪昀朱墨批校《玉台新咏》补述[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春之卷),2015.
[2]徐美秋.论纪昀批解《玉台新咏》的文献和诗学价值——以王文焘过录本为考察文本[J].中国韵文学刊,2013(1).
[3]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胡安顺,李孝仓主编.春秋左传辞典(初编本)[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4]胡安顺,李孝仓主编.春秋左传辞典[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1]尹文儒主编,河北省地名委员会编.河北省地名词典[Z].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J].传记文学,1970(5).
[3]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J].晋阳学刊,1983(4).
[4]王森然.高步瀛先生评传[J].北华月刊,1941(5).
[5]陈宪庚,吴金贵编.保定市北市区地名志[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6]〔日〕大江平和.宏文学院与中国留学生生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届硕士学位论文.
[7]高步瀛.获鹿张君墓表[J].国学丛编,1932(5).
[8]严修撰,武安隆、刘玉敏点注.严修东游日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9]樊囯福.留日学生与直隶省教育近代化(1896-1928)[D].河北大学2012届硕士学位论文.
[10]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D].中山大学1999届硕士学位论文.
[11]朱有瓛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12]时事·总办学务[N].大公报,1905.
[13]汪婉.晚清直隶的查学和视学制度——兼与日本比较[J].近代史研究,2010(4).
[14]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1987.
[15]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 积微居诗文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6]李泰棻(署名革痴).忆思辨社[A].张伯驹.春游社琐谈[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17]王立群.20世纪现代《选》学对清代传统《选》学的继承与发展[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
[18]金毓黼.选学纲领识语[J].东北丛刊,1930(11).
[19]陈智超编.陈垣来往书信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0]前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商务印书馆,2010.
[21]高步瀛.古文辞类纂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
[22]赵成杰.高步瀛著述考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7).
[23]尚秉和.高阆仙先生传[A]//卞孝萱,唐文权编.民国人物碑传集[C].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24]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5](汉)班固.汉书卷八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6]高步瀛.文章源流[A]//余祖坤.历代文话续编下册[C].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27]高步瀛.(全本)唐宋诗举要(下册)[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28]金毓黼.静晤室日记(全十册)(卷第六十)[M].沈阳:辽沈书社,1993.
[1]张晶.人生审美哲学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5(2).
[2]张晶.作为美学新路向的审美文化研究[J].现代传播,2006(5).
[3]张晶.审美文化的历史机遇[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3).
[4]张晶.图像的审美价值考察[J].文学评论,2006(4).
[5]张晶.图像的审美价值与传媒艺术功能剖析//美学与诗学——张晶学术文选(第六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6]张晶.视觉文化时代文学何为[J].求是学刊,2005(3).
[7]张晶.在文学与艺术的融通中拓进文艺美学[J].北方论丛,2009(1).
[8]张晶.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视像之美[J].社会科学战线,2007(2).
[9]张晶.文学的审美特性与视觉文化的提升[J].江海学刊,2010(1).
[10]张晶.传媒艺术的审美属性[J].现代传播,2009(1).
[11]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性理论转折[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4(1).
[12]张晶.论审美构形能力[J].社会科学战线,2005(4).
[13]张晶.再论审美构形[J].文艺理论研究,2009(2).
[14]张晶.艺术媒介续谈[J].现代传播,2014(8).
[15]张晶.艺术语言作为审美创造的媒介功能[J].文艺理论研究,2011(1).
[16]张晶.艺术媒介论[J].文艺研究,2011(12).
[17]张晶.审美感兴论[J].学术月刊,1997(10).
[18]张晶.审美主体:感兴论的价值生成前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19]张晶.中国古代诗学中“偶然”论的审美价值意义[J].文学评论,2013(4).
[20]张晶.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美学与诗学——张晶学术文选(第四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1]张晶.艺术媒介与审美感兴——试论艺术创作发生的内在物性特征//美学与诗学——张晶学术文选(第六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2]张晶.日常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审美感兴的触媒[J].文艺争鸣,2010(7).
[23]张晶.视像的深度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J].现代传播,2013(3).
[24]张晶.审美惊奇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0(2).
[25]张晶.论审美享受//美学与诗学——张晶学术文选(第三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陈思和.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世界性因素”的几点思考[J].中国比较文学,2001(1).
[2]马云,胡景敏.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艺术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Joe Mo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