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合肥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No.3(2010~2011)图书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HEFEI ECONOMIC CIRCLE No.3(2010~2011)

SSAPID:101-1716-6379-02
ISBN:978-7-5097-2133-9
DOI:
ISSN:
关键词:

省会经济圈 合肥

[内容简介] 以合肥为中心城市的合肥经济圈起始于“十一五”,和国家十一五计划同步,经过五年来的发展,合肥经济圈已经从合肥、六安、巢湖三市扩大到五市,其中,淮南和桐城是自愿加入的,桐城是县级市,打破了行政区划融入经济圈,是我国区域经济中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组合的一种新的形态。五年来,合肥经济圈的经济总量达到3724.3亿元,占全省比例的35.7%。合肥经济圈也驰名于全国省会城市。同时,合肥经济圈和其他区域之间的联合也更加紧密,实现了五年蜕变。合肥经济圈快速的发展主要在于他的区域创新,他是一块改革开放的高地,坚持全方位开放,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是一个新的起点,又发起成立长三角会展城市联盟,与长三角地区实现一体化快速通关。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
编 辑:吴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中文摘要

 合肥经济圈要在合作创新上取得更大突破

 中国皮书网

 文前彩插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序言1 建设好合肥经济圈构筑安徽加速崛起的新格局

 把合肥经济圈打造成区域竞争新高地

 BⅠ 总报告

  B.1 合肥经济圈——发展型的创新区、创新极

   一 合肥经济圈的“十一五”发展分析

    (一)合肥经济圈“十一五”发展分析

     1.经济增长领跑全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升级特征明显

     3.财政实力日益雄厚,企业效益稳步提升

     4.三次产业竞相发展,工业主导地位凸显

     5.三大需求协同增长,投资拉动更为强劲

     6.居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水平提高

    (二)合肥经济圈发展的动力分析

     1.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2.合肥经济圈是一个创新区和创新极

     3.合肥经济圈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4.建立新的融资机制

     5.发挥合肥经济圈各城市的特色功能

   二 合肥经济圈的生态共建

    (一)“合肥绿地”增强城市魅力

    (二)巢湖的共同治理和开发,取得了显著效益

     1.共同治理

     2.开发利用

    (三)合肥经济圈的旅游一体化先行一步,开拓了圈内人们旅游的空间

   三 合肥经济圈的社会建设

    (一)社会GDP和经济GDP同步发展——“合肥速度”与“合肥力度”

    (二)合肥经济圈的社会建设

     1.社会政策

     2.社会管理

     3.社会质量

   四 合肥经济圈的“十二五”发展分析与预测

    (一)合肥经济圈的综合实力将进一步增强

    (二)合肥经济圈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

    (三)“十二五”合肥经济圈的发展目标

     1.不断增强综合实力

     2.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紧密产业合作

     3.大幅提升城镇化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四)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特大城市,以培育区域城镇体系

     1.提升省会合肥的核心地位

     2.完善四个副中心城市功能

     3.加快县城和重点镇的发展

 BⅡ 分报告

  B.2 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分析和预测

   一 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一)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举措有力、成效显著

    (二)坚持创新驱动,工业立市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呈现新气象

    (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

    (五)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加快发展再添新活力

    (六)坚持不懈惠民生,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

   二 2010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

    (一)工业生产实现重大突破

    (二)经济运行活力进一步彰显

    (三)地方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

   三 2010年经济发展举措

    (一)继续扩大有效投入,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后劲

    (二)以自主创新为引领,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三)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四)继续开展大建设,着力增强省会城市集聚辐射功能

    (五)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培育加快发展的新优势

    (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区域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

    (七)深入实施民生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八)继续开展城市文明创建,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四 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在进一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上下工夫

    (二)在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工夫

    (三)在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政风上下工夫

    (四)在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上下工夫

  B.3 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分析和预测

   一 园区经济挺起工业脊梁

    (一)工业主导地位凸现

    (二)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三)园区发展竞相比超

   二 产业化激活农村经济

    (一)坚持产业化强农思路

    (二)强化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措施

    (三)农业产业化亮点纷呈

   三 现代服务业振翅欲起

    (一)加速服务业的整体推进

     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2.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

     3.逐步推进科技和信息服务业

     4.加速发展文化旅游业

     5.积极发展居民服务业

     6.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

     7.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8.着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二)加快构建商务发展新格局

    (三)大力推进旅游业振兴

   四 城乡统筹释放内需潜能

    (一)民生工程增添发展动力

    (二)城市建设带动投资需求

   五 “十二五”时期六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测与建议

    (一)着力打造合六工业走廊

    (二)规划建设以生态旅游为先导的大别山生态产业经济示范区

    (三)联手打造合肥经济圈物流产业

  B.4 巢湖市经济社会发展分析和预测

   一 巢湖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一)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三)基础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产业承接平台不断拓宽

    (四)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体系不断优化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

    (六)民生工程稳步实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七)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二 巢湖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坚持解放思想,明确发展目标

    (二)推进工业强市,培育发展引擎

    (三)依托重大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四)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五)突出招商引资,实现借力发展

    (六)坚持正确用人,强化发展保障

   三 巢湖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一)重点战略

     1.融入合肥经济圈,加快建设滨湖城市宜居福地

     2.联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建设新型工业经济高地

     3.服务长三角地区,加快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基地

     4.面向全国大市场,加快建设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二)发展目标

    (三)重点任务

  B.5 淮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分析和预测*

   一 三城竞辉,五彩淮南展新颜

   二 化危为机,“两型城市”步履坚

    1.“四煤”并举,协调发展大产业

    2.项目带动,合力推进大建设

    3.内引外联,深入实施大开放

    4.五治并重,统筹抓好大治理

    5.以民为本,着力惠及大民生

   三 深化合作,区域联动开新篇

    1.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

    2.坚持规划先行

    3.加快山南新区建设

    4.增强与六安等地的合作

  B.6 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分析和预测*

   一 基本市情及发展概况

    (一)基本市情

    (二)2010年发展概况

     1.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2.城乡一体加速推进

     3.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4.各项事业长足发展

   二 发展特色及下一步发展重点

    (一)进一步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二)进一步做优工业园区

    (三)进一步打造文化旅游强市

     1.桐城市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取得的积极进展

     2.桐城市打造文化旅游强市的积极举措

    (四)进一步做强现代农业

     1.桐城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2.桐城市农业发展举措

   四 “十一五”发展成就和“十二五”展望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二)“十二五”展望

 BⅢ 经济圈是创新区

  B.7 与“圈”共舞 谋求“核变”

   一 巢湖必须抢抓与“圈”共舞、壮大自身的黄金机遇

    (一)合肥体量的加速膨胀,迫切需要巢湖优势的支撑

    (二)合肥经济圈的迅速壮大,迫切需要加长发展的短板

    (三)安徽中部的加速崛起,迫切需要巢湖的后来居上

   二 巢湖必须善谋与“圈”共舞、突破推进的战略举措

    (一)要科学谋划战略定位

    (二)要突出“三区”建设重点

    (三)要狠抓关键环节突破

   三 巢湖必须推进与“圈”共舞、同城共建的有效对接

    (一)要以推进各项规划对接为前提

    (二)要以推进交通路网对接为基础

    (三)要以推进产业布局对接为重点

    (四)要以推进城市功能对接为核心

    (五)要以推进环境治理对接为关键

    (六)要以推进要素市场对接为抓手

  B.8 带动周边 服务全省 影响全国

   一 “合肥速度”,带动周边,服务全省

    (一)“合肥速度”又一次诠释了“发展是硬道理”

    (二)从“门户作用”到“龙头带动”,合肥和合肥经济圈的龙头舞起来

   二 “合肥模式”,内生增长,影响全国

    (一)“内生增长”诠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

    (二)增长模式的探索影响力越来越广泛,走出省外,影响至全国

   三 “十二五”合肥新目标:努力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

    (一)合肥经济圈发展模式的新探索:“蛛网结构”和“绿海”中的“群岛”

    (二)合肥经济圈的建设催生了江淮城市群的兴起

    (三)加快将合肥建设成区域性的特大城市,为合肥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的崛起作贡献

  B.9 建设合肥经济圈南部门户城市的研究报告

   一 桐城具有共建合肥经济圈的良好基础

   二 桐城将全力打造合肥经济圈内更具竞争力和辐射力的南部门户城市

   三 发展预测

  B.10 合肥经济圈空间演化的结构特征分析

   一 产业升级机制

    (一)促进工业优化升级

    (二)推进农业优化升级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培育壮大创意产业、文化产业

   二 城乡互动机制

    (一)城市化水平提高,城镇体系结构优化

    (二)城乡要素相互流动

   三 空间竞合机制

   四 环境约束机制

    (一)二次极化、创新极化

    (二)分型重构、优化共生

    (三)区位指向:亲湖向南

  B.11 实施合肥经济圈区域创新工程,推动五市联动发展

   一 创新机制体制,推进合作共建

    (一)中心城市引领机制

    (二)财税激励互惠机制

     1.整合区域财政优惠政策

     2.建立产业转移利益分配机制

     3.创新经济圈建设投融资机制

     4.设立合肥经济圈建设专项资金

    (三)市场有序统一机制

     1.优化合肥经济圈商品市场布局

     2.统一合肥经济圈人力资源市场

     3.统一合肥经济圈金融服务市场

     4.统一社会资源管理和服务体系

    (四)领导协调服务机制

     1.建立多层级协调会商机制

     2.继续下放省级管理权限

     3.建立经济圈干部交流机制

   二 资源优势互补,圈内合作共享

    (一)资源大整合:抱团发展,形成合力

     1.资源整合基础

     2.资源整合成效

    (二)产业大优化:确立重点,合理分工

     1.加快自主创新产业发展

     2.联合打造合肥旅游经济圈

     3.在圈内城市结合部探索共建产业园区

     4.优化合肥经济圈产业布局和分工

   三 五市联动发展,推进同城化

    (一)强化中心,构筑极点

    (二)聚类突破,龙头带动

    (三)点轴模式,网络发展

    (四)共建同城,推进一体

 BⅣ 经济圈的合作共赢

  B.12 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思考

   一 优化城镇空间的组织结构

   二 拓展产业合作的重点领域

   三 对接跨界交通的重点项目

   四 细化生态共保的合作内容

   五 谋划跨界合作的空间载体

   六 深化合作共赢的机制体制

   七 强化区域协调和板块联动

  B.13 推进深度合作 实现互惠共赢

   (一)以产业融合为着力点,促进经济一体化

   (二)以改善民生为切入点,让群众得到实惠

   (三)以创新体制为支撑点,培育竞争合作的良性机制

  B.14 推进合巢同城化是构建合肥经济圈的重大战略

   一 推进合巢同城化的重要意义

    (一)合巢同城化有利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步伐

    (二)合巢同城化有利于提高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的首位度

    (三)合巢同城化有利于优化省会城市的空间布局

    (四)合巢同城化有利于融入泛长三角和承接产业转移

    (五)合巢同城化有利于巢湖流域污染的综合治理

   二 实现合巢同城化的有利条件和约束因素

    (一)有利条件

     1.区位一体

     2.资源互补

     3.产业相依

     4.人文同脉

    (二)制约因素

     1.观念束缚

     2.体制壁垒

     3.实力悬殊

     4.城际竞争

   三 合巢同城化的政策建议

    (一)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原则

     2.资源整合原则

     3.优势互补原则

     4.惠及共享原则

    (二)城市空间基本布局

    (三)主要措施

     1.交通同城化

     2.信息同城化

     3.产业协作同城化

     4.金融同城化

     5.社会保障同城化

     6.科教事业同城化

     7.生态环境治理同城化

    (四)加强组织领导

  B.15 依托合肥经济圈优势 加快推进合淮同城化

   一 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对淮南是重要的发展机遇

   二 积极推进实施合淮同城化发展

   三 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对策及展望

  B.16 主动融入,促进桐城快速跨越发展

   一 认清优势,找准定位

    (一)实力雄厚的产业基础

    (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

    (三)深厚广博的文化底蕴

    (四)丰裕充足的人力资源

   二 抓抢机遇,主动融入

 BⅤ 经济圈的承接转移

  B.17 推动“圈”、“带”共舞 引领跨越崛起

   一 必须在更高站位上推动“圈”、“带”共舞

   二 必须在更深层面上推动“圈”、“带”共舞

    1.要以思想解放引领“圈”、“带”建设

    2.要以战略谋划打造“圈”、“带”平台

    3.要以优势互动推进“圈”、“带”共舞

   三 必须在更大力度上推动“圈”、“带”共舞

    1.规划层面要无缝对接

    2.产业层面要差异定位

    3.操作层面要经常沟通

    4.领导层面要定期议事

  B.18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合肥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一 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点

    (一)产业转移的趋势

    (二)产业转移的特点

   二 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及比较优势分析

   三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重点

    (一)建立工作推进机制

    (二)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

    (三)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

    (四)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五)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六)推进产业转移项目节约集约用地

    (七)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八)提供转移企业用工和人才保障

    (九)建设宜居宜业生态环境

    (十)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B.19 推进共建共享 实现同城同赢

   一 依托滨湖区位优势,加快建设环湖城镇群

   二 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快打造环湖生态合肥经济圈

   三 创新合作共建理念,加快推进合巢同城化

  B.20 倾力打造合肥经济圈的能源城市、宜居城市

   (一)加快“四煤”发展,提升工业化水平

   (二)推进“四宜”建设,提升城市化水平

   (三)坚持“三个”集中,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四)构筑“三大”平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B.21 合肥经济圈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一 合肥——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的“一核”

   二 扩大了承接的范围

   三 承接转移产生的新合力

   四 在互动中发展

 BⅥ 经济圈的社会建设

  B.22 构建“两型城市” 推动淮南可持续发展

   (一)把握发展第一要义

   (二)打牢产业基础支撑

   (三)提升“城市”综合优势

   (四)抓住创新核心要素

   (五)用好统筹重要方法

   (六)坚持改革强大动力

   (七)紧扣和谐目标追求

  B.23 打造桐城文化品牌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一 打造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强市具有丰厚的资源和独特的优势

   二 推进文化强市应着力打好五张文化品牌

    (一)名人文化品牌

    (二)和谐文化品牌

    (三)老街文化品牌

    (四)民俗文化品牌

    (五)产业文化品牌

   三 打造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强市的认识与思考

    (一)及时开展桐城文化研究和文化品牌论证

    (二)大力实施重点文化项目,丰富桐城文化载体,推动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

    (三)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强化宣传推介,扩大品牌影响力

    (四)落实保障措施,形成品牌建设合力

  B.24 合肥经济圈社会建设的分析和展望

   一 合肥经济圈民生工程的建设分析

    1.合肥经济圈交通建设拓宽了圈内百姓的生活空间和消费空间

    2.合肥经济圈旅游一体化提升了圈内百姓的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

    3.合肥坚持治理、建设并重,加快生态环境建设

   二 合肥经济圈社会建设发展的展望

    1.合肥经济圈未来社会事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2.优化合肥经济圈的社会结构

    3.发挥社会政策在合肥经济圈建设中的经济意义

  B.25 社会建设中的“合肥力度”

   (一)“合肥力度”与“合肥速度”的联系

    1.“合肥速度”是“合肥力度”的前提、基础与重要保证

    2.“合肥力度”是“合肥速度”的目的

   (二)“合肥力度”的特征

    1.覆盖更有广度

    2.投入更有力度

    3.工作更有深度

    4.理念更有高度

   (三)广泛而深刻的民生建设彰显“合肥力度”

    1.教育

    2.就业

    3.社会保障

    4.收入分配

    5.医疗卫生

    6.社会管理

  B.26 合肥经济圈县域社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一 构建县域社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建设概念的界定

    (二)构建县域社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

   二 县域社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县域社会建设主体:基层政府

    2.县域社会建设对象:社会事业建设

    3.县域社会建设目标:社会质量建设

 BⅦ 经济圈的统筹发展

  B.27 双轮驱动 圈区融合

   一 宏观引导,加强衔接

   二 优化布局,打造平台

   三 创新推进,激发活力

   四 完善基础,夯实支撑

   五 瞄准合肥,产业对接

  B.28 合肥经济圈的精品工程是引领安徽城乡发展的高地

   一 打造智慧合肥经济圈

   二 合肥经济圈的总部经济和CBD的摇篮

   三 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大户与种业公司的对接是一项新举措

  B.29 全力打造合六工业走廊

   一 区位优越

   二 交通便捷

   三 资源丰富

   四 政策支持

   五 产业配套

   六 市场广阔

   七 生态优美

  B.30 合肥经济圈的统筹发展分析

   (一)推进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二)增强整体产业竞争力

    1.合肥市积极探索产学研的科技创新模式

    2.合肥经济圈积极引进开拓新型产业,自主创新促进工业发展能力强大

    3.积极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配套改革试验区

   (三)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四)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B.31 合淮同城化与合肥经济圈

   一 合淮同城化的背景

    (一)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态势加速形成

    (二)合肥经济圈的辐射作用显著增强

    (三)安徽省城镇向主要交通轴带聚集

   二 合淮同城化的条件

    (一)两市地缘相近

    (二)两市交通便捷

    (三)两市经济互补

    (四)两市功能分工

   三 合淮同城化的意义

    (一)合淮同城化对于安徽崛起的意义

     1.合淮同城化有利于安徽全面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

     2.合淮同城化有利于安徽统筹全省的区域发展

     3.合淮同城化有利于安徽增强经济凝聚力和发展自主性

    (二)淮南强合肥将更强

     1.合淮同城化有利于壮大合肥经济圈规模、应对区域竞争

     2.合淮同城化有利于合肥市优化城市布局、拓展发展空间

     3.合淮同城化有利于合肥市辐射周边地区、延伸经济腹地

    (三)合淮同城化对于淮南意义重大

     1.合肥是淮南推进科学发展现实的借力之地

     2.合淮同城化是淮南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可行之策

     3.合淮同城化是外树形象内优环境、加快发展外源经济的一条捷径,是淮南加快发展的一面旗帜

   四 合淮同城化的构想

    (一)发展目标

    (二)总体结构

     1.空间范围

     2.空间结构

     3.重点地区

    (三)发展要点

     1.交通系统一体化

     2.产业经济一体化

     3.城乡功能一体化

     4.生态环境一体化

   五 合淮同城化的进展

    (一)坚持规划先行

    (二)坚持基础设施先行

    (三)加快建设山南新区和工业走廊

    (四)加快合作共建步伐

    (五)加快共建统一市场

    (六)密切开展科技合作

    (七)坚持实行环境同保

    (八)加快旅游一体化建设

    (九)加快商贸合作共建

    (十)谋划推进一批项目

 BⅧ 经济圈的“十二五”展望

  B.32 合肥经济圈“十二五”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一 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切实增强加快合肥经济圈发展的自觉性

    (一)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是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实现安徽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必然要求

    (二)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是联结皖中皖南皖北三大板块,提升安徽整体竞争力、撬动安徽崛起的重要支点

    (三)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是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四)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是促进区域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圈内各市加快自身发展、共同崛起的现实选择

   二 真抓实干,加强合作,切实把握加快合肥经济圈发展的良机

    (一)合肥经济圈城市之间具有良好的合作发展基础

    (二)合肥经济圈发展具有较多优势和条件

   三 明确目标,找准定位,扎实做好合肥经济圈建设各项工作

    (一)加速推进合肥经济圈产业一体化发展

    (二)大幅提升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三)不断完善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市场体系

    (四)大力推进合肥经济圈生态建设

    (五)共同宣传推介,提升合肥经济圈整体形象

    (六)扩大有效投入,集中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四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为合肥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健全机制,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机制

    (二)消除市场壁垒,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三)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四)强化政策争取,争取上级政策支持

  B.33 合肥经济圈“十二五”发展走势分析

   一 回顾:从省会经济圈到合肥经济圈的演变

   二 从分散经济点到合肥经济圈:由点到面的必然跨越

    (一)推动合肥经济圈发展是安徽打破传统发展观念的重要体现

    (二)推动合肥经济圈发展是安徽改变传统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

    (三)推动合肥经济圈发展是加快打造安徽发展新高地的现实要求

    (四)推动合肥经济圈发展是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必然选择

   三 “十二五”期间合肥经济圈发展机遇与竞争优势

    (一)从宏观政策层面分析,中部崛起、皖江城市带、区域性特大城市等一系列战略规划为合肥经济圈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二)从当前发展格局分析,各地一定的错位发展格局,渐具的结点规模和功能为合肥经济圈发展提供了合作互动的前提条件

    (三)从各地发展观念分析,各市加强区域合作的良好愿望和期盼为合肥经济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保障

    (四)从交通区位条件分析,业已形成的综合交通网络与加快建设全国铁路中心枢纽为合肥经济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载体

    (五)从自身产业发展分析,既有的产业基础和各具特色的区域优势为合肥经济圈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六)从中心城市作用分析,综合实力不断壮大的合肥为整个合肥经济圈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核心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四 合肥经济圈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制约因素

    (一)从横向比较看,经济发展规模和人均指标还有待提升

    (二)从地区发展现状看,卫星城市规模小、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合肥经济圈发展

    (三)从周边区域发展看,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外向度不高制约合肥经济圈扩张

   五 “十二五”合肥经济圈发展目标测算

    (一)预期目标是缩小与周边城市先发经济圈差距的客观要求

    (二)预期目标是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顺势而为的可行选择

   六 “十二五”加快合肥经济圈发展几点建议

    (一)以更大的气魄、更为宽广的胸怀、更高的定位推动合肥经济圈又好又快发展

    (二)以更加开放的思路、更具前瞻性的眼光、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合肥经济圈又好又快发展

    (三)以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合肥经济圈又好又快发展

  B.34 后记

 Abstract

 法律声明

 主要编撰者简介

 序言2 为安徽加速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合肥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No.3(2010~2011)》编委会

《合肥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No.3(2010~2011)》是继《合肥·六安·巢湖发展报告No.1 2007》和《合肥·六安·巢湖·淮南及桐城发展报告No.2 2008~2009》之后的中国省会经济圈系列蓝皮书的第三本成果。2006年以来,合肥经济圈五市在区域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发展性的创新区、创新极,合肥经济圈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安徽全省的38.7%。合肥经济圈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它的区域创新,它是一块改革开放的高地,坚持全方位开放,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经济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建设,加快了由增长型向发展型转变的步伐。合肥在发展中努力使经济GDP和社会GDP同步增长,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工资收入不断增加,医疗和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越来越大。此外,合肥开展了为时一年多的“大拆违”,拆除各类违法建设1380多万平方米,实现了“零补偿、零事故、零冲突”,被建设部誉为“合肥模式”。合肥经济圈不仅实现了经济融合,其社会建设的成就和经验被誉为“合肥力度”。在城市生态建设上,“合肥绿地”也成为了一个享誉中部乃至全国的新品牌。合肥经济圈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方面的不断创新,使合肥经济圈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