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3

朝贡贸易与仗剑经商图书

Tribute-Paying System and Trade by Force: A Research on Ming and Qing Dynasty's Foreign Trade Policy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SSAPID:101-1689-6922-15
ISBN:978-7-5201-0068-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研究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以经济史研究照亮现实发展道路,摆脱了历史学研究明清对外贸易政策“开关-闭关”模式的窠臼,也突破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比较优势理论的束缚,提出仗剑经商才是西方国家占据国际贸易优势地位并最终摆脱生态陷阱,进而成为世界强国的秘密武器;不保护本国商人才是明清逐渐丧失全球市场主导力量,并最终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对当前我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
作 者: 骆昭东
编 辑:陈凤玲;黄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总序

 跋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大航海时代欧洲国家海洋贸易扩张和明代朝贡贸易体系建立的比较

  第一节 欧洲国家的海上贸易扩张

   一 地中海贸易圈的建立

    1.意大利商人夺取地中海贸易垄断权

    2.威尼斯商人独占地中海贸易圈

   二 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向伊比利亚半岛

    1.葡萄牙的崛起

    2.西班牙展开贸易争夺

   三 贸易中心向西北欧转移

    1.尼德兰

    2.英国早期的海盗

   四 国家支持商人与欧洲贸易扩张

  第二节 明政府构筑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贸易圈

   一 朝贡贸易秩序的建立:朝贡与海禁相配合

    1.明朝构筑朝贡贸易秩序的目标与特征

    2.朝贡制度与朝贡贸易

     (1)设立市舶司管理朝贡贸易

     (2)朝贡贸易行为的规定

     (3)朝贡物品处理办法

    3.海禁政策逐渐与朝贡相配合

   二 明朝朝贡贸易制度的内在缺陷

    1.海禁政策下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通道

    2.财政约束决定朝贡贸易规模

    3.朝贡贸易的管理方式造成中央难以监督地方政府

   三 财政压力与私人贸易双重侵蚀下朝贡贸易衰落

    1.地方政府对中央朝贡制度目标的背离

    2.朝贡贸易的衰落与私人贸易的兴盛

    3.中央与地方对贸易控制权的争夺

  第三节 中西贸易政策比较

   一 不同的国际环境是中西贸易政策差异的外在约束条件

   二 中西贸易政策的不同思想

   三 国家与商人的关系

   四 建立和维持贸易方式的不同

   五 从中西贸易政策差异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第二章 中西初遇:明末清初西方商人的到来与明清政府的应对

  第一节 明代后期西方商人的到来与明政府的应对

   一 葡萄牙:由“征服者”转向“天朝顺民”

    1.刺探消息:企图以欧洲扩张思维打开朝贡贸易圈

    2.首次交锋:武装贸易与“怀柔远人”的碰撞

    3.地下交易:葡人海盗贸易

    4.另求他径:贿赂地方官员以求商机

    5.明政府的管制:葡人沦为天朝顺民

    6.交锋的结局:谁是胜利者

   二 西班牙:“胎死腹中”的侵略计划

    1.强迫通商不成

    2.“胎死腹中”的武装侵略计划

   三 荷兰与英国:对亚洲国际市场的争夺

    1.荷兰

     窥澳门、犯澎湖、占台湾

     与欧洲其他国家展开贸易武装竞争

    2.英国

    3.中国海上贸易遭到打击

  第二节 西方商人叩关与清初的对外贸易政策

   一 西方商人的叩关

    1.荷兰对清朝贸易的探索

    2.英国联合台湾打开与中国贸易的局面

   二 清初对外贸易政策与海上贸易

    1.缴纳敕印,重新建立朝贡关系

    2.努力恢复朝贡制度

     (1)贡期、贡道与朝贡规模的规定

     (2)贡物、赏赐与册封

    3.海禁和迁海的实行

    4.海禁与朝贡制度配合下的海上贸易

   三 17世纪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1)贸易政策支持本国商人

    (2)战争夺取贸易权力

    (3)成立东印度公司

   四 以中英比较的视角反思清初贸易制度

 第三章 中西贸易新阶段:清朝开海后贸易政策的调整

  第一节 中西贸易进入发展新阶段

   一 中西商品贸易的变化

    1.清朝开海至鸦片战争前进出口贸易额估算

    2.进出口商品数量与结构的变化

     (1)主要出口产品的变化

     (2)主要进口商品的变化

   二 西方国家在亚洲的贸易布局

    1.荷兰垄断印度尼西亚的贸易

    2.英国独占马来西亚的市场

   三 仗剑经商笼罩亚洲国际市场

  第二节 清朝贸易政策的调整

   一 对本国商人的管理

   二 对商品进出口的规定

   三 对外商的管理政策

    (一)康熙、雍正年间的外商管理:由“御寰区,抚万国”走向防范

    (二)乾隆初期的宽松政策到“一口通商”的转变

    (三)“一口通商”时期对外商的管制

  第三节 十三行制度

   一 政府缺位情况下:行商成为官员牟利的工具

   二 政府对行商贸易的介入:行商成为政府约束外商的工具

   三 十三行制度的缺陷

 第四章 从国际贸易竞争的角度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

  第一节 明中期之前:受压制的中国民间贸易

   一 朝贡贸易对市场运行原则的破坏

   二 海禁制度下畸形的民间贸易

  第二节 中西初遇:海外市场、民间贸易与中西商人关系

   一 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二 海外市场需求刺激下中国商人纷纷出海贸易

   三 海上贸易集团兴起

   四 中国商人与西方商人的关系

  第三节 中西贸易新阶段:贸易发展与商业主导权丧失

   一 海外贸易网络的恢复与发展

   二 海外贸易与茶、丝、瓷等产品生产的变化

   三 海外贸易与内陆商帮的繁荣

   四 海上商业主导权的丧失

  第四节 中国商人遭到西方商人的竞争与打压

   一 西方商人对亚洲市场的控制

    第一阶段:控制香料市场

    第二阶段:控制与中国的直接贸易

   二 中国海上贸易发展受阻

    1.中国商人势力增长缓慢

    2.中国茶叶失去世界市场

    3.瓷器的世界市场丧失

   三 内陆商帮遭到西方商人打压

    1.徽商难挡西方商人的仗剑经营

    2.晋商不敌俄商打压

    3.其他商帮受到打击

 索引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编委会

本书从全球史的视角分析明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经济影响。将明清对外贸易政策放在中西贸易大背景中进行研究,从欧洲贸易扩张与中国朝贡体系建立之间的比较中分析中西贸易政策的差异;从欧洲商人夺取亚洲国际市场与明清政府的应对中分析贸易政策的变迁;从海外市场需求与竞争同明清商业兴衰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明清贸易政策的成败。到明朝中期,明政府与欧洲国家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贸易体系。欧洲国家建立的是一个依靠国家暴力维持商业垄断的贸易体系。在这个贸易体系中盛行的是弱肉强食、征服与被征服的原则。相反,传统中国建立的是一个依靠自身经济和文化吸引力维持的朝贡体系。朝贡体系的发展取决于政府的控制力与和平的商业贸易,这个体系所要确立的原则是“华—夷”关系。中西初遇,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尚未大规模展开,西方国家也未在亚洲贸易中取得优势。虽然西方商人拥有国家武装力量的支持,但他们在经济上对中国商人具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一时形成了中外商人竞争与依赖并存的局面。但是由于明清政府对商业利益的忽视,在西方国家的武装侵略下,东南亚一些国家逐渐沦为西方的殖民地,亚洲贸易网络逐渐被西方商人控制,这为下一步西方国家打败中国商人奠定了基础。康熙开海后,中西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贸易量与贸易产品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在海外市场需求刺激下,大量中国商人出海贸易,茶叶、丝绸与瓷器成为主要出口商品。但另一方面,西方国家逐渐完成了在亚洲国际市场的贸易垄断布局,各国对东南亚海上势力范围已经划分完毕。大部分东南亚朝贡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重要的贸易港口和商路受到西方商人的控制。然而清廷根本不承认国家之间的贸易,对国家间贸易的拒绝意味着朝廷不愿充当中西贸易交流的中间主体。这样一来,一旦中外贸易的发展对清政府视野中的秩序造成了挑战,那么清廷只能限制贸易发展,而不是主动开放、扩展贸易来解决问题。如果限制性措施无效,便会走向更加封闭的状况。这便是清朝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内在逻辑。前三章主要从中西贸易政策差异与互动来揭示明清贸易政策的缺陷。结论表明中国政府不保护商人,从而将中国商人置于西方仗剑经营的危局之下。第四章从经济自身的变化反观贸易政策成败。从贸易自身发展来说,虽然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商业主导权在逐步丧失。亚洲国际市场受到西方商人的控制,中国海上贸易受阻,中国商人势力增长缓慢,茶叶和瓷器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商帮受到西方商人的打压。贸易发展状况决定了中国的国际贸易客观上需要政府的保护,然而政府却没有履行这一职责,最终造成中国商人无法摆脱被排挤、被剥夺与被控制的商业命运。综上所述,虽然开放有利于发展,但是具体的历史条件需要政府对商人进行保护,否则简单的开放只会将中国商业置于更大的风险之下。无论是从中西贸易政策的差异,还是从中国国际贸易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看,都需要明清政府为商人提供保护,以抵御西方商人的仗剑经商。所以,没有为商人提供保护才是明清贸易政策最大的缺陷,而不是开关或者闭关。

《明实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陈子龙:《明经世文编》,明崇祯平露堂刻本,中国基本古籍库。

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

刘惟谦:《大明律》,日本景明洪武刊本,中国基本古籍库。

王圻:《续文献通考》,文海出版社,1977。

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2000。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国基本古籍库。

胡宗宪:《筹海图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国基本古籍库。

《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1987。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中华书局,1987。

梁延枏:《粤海关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清朝文献通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国基本古籍库。

王之春:《国朝柔远记》,广文书局,1978。

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民国景十通本,中国基本古籍库。

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清乾隆西阪草堂刻本,中国基本古籍库。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张汇文译,商务印书馆,1963。

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齐鲁书社,1987。

陈尚胜:《“怀夷”与“抑商”:明代海洋力量兴衰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高淑娟:《中日对外经济政策比较史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高淑娟:《近代化起点论:中日两国封建社会末期对外经济政策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王尔敏:《五口通商变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

张乃和:《贸易、文化与世界区域化:近代早期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与比较》,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伯克:《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王晋新译,三联书店,2006。

陈曦文:《英国16世纪经济改革及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张亚东:《重商帝国:1689—1783年的英帝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夏继果:《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外交政策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

王加丰:《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高岱、郑家馨:《殖民主义史》(总论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李景全、田士一:《日不落之梦:17—18世纪荷、法、英的殖民角逐》,时事出版社,1989。

姚楠、陈佳荣、丘进:《七海扬帆》,中华书局,1990。

杨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何芳川:《太平洋贸易网50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王赓武:《南海贸易与南洋华人》,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88。

陈东有:《走向海洋贸易带——近代世界市场互动中的中国东南商人行为》,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田汝康:《17—18世纪中叶中国帆船在东南亚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何芳川:《澳门与葡萄牙大帆船:葡萄牙与近代早期太平洋贸易网的形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田汝康:《中国帆船贸易与对外关系史论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张天泽:《中葡早期通商史》,姚楠译,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88。

松浦章:《清代帆船东南亚航运与中国海商海盗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陈国栋:《东亚海域一千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陈柏坚、黄启臣:《广州外贸史》,广州出版社,1995。

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杨国桢:《清明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李金明:《厦门海外交通》,鹭江出版社,1996。

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中华书局,2007。

李长傅:《中国殖民史》,上海书店,1990。

戴裔煊:《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中华书局,2008。

刘鉴唐编著《中英关系系年要录》第一卷,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黄庆华:《中葡关系史》,黄山书社,2006。

梁英明、梁志明:《东南亚近现代史》,昆仑出版社,2005。

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朱荫贵、欧阳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严中平:《科学研究方法十讲》,人民出版社,1986。

彭慕兰:《大分流》,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王国斌:《转变的中国》,李伯重、连玲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何伟亚:《怀柔远人》,邓常春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三卷,施康强、顾良译,三联书店,1993。

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顾良译,三联书店,1993。

候厚培:《五口通商以前我国国际贸易之概况》,《清华大学学报》1927年第1期。

田培栋:《明前期海外贸易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

王守稼:《明代海外贸易政策研究》,《史林》1986年第3期。

邓瑞本:《论明代的市舶管理》,《海交史研究》1988年第1期。

晁中辰:《论明代海禁政策的确立及其演变》,见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论丛》第三辑《中国历史上的开关与闭关政策》,1987。

何多奇:《早期世界市场与中国海外贸易》,《重庆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卢苇:《论郑和下西洋与东西交往及东南亚地区的繁荣稳定》,《郑和研究》1990年第11期。

陈尚胜:《明代海防与海外贸易——明朝闭关与开放问题的初步研究》,见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论丛》第三辑《中国历史上的开关与闭关政策》,1987。

黄鸿钊:《明代的海外贸易》,《中学历史教学》1986年第5期。

刘成:《论明代的海禁政策》,《海交史研究》1987年第2期。

陈学文:《试论明永乐时期的对外关系》,《海交史研究》1986年第2期。

翁惠明:《论明代前期中国与南洋外交的演变》,见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论丛》第三辑《中国历史上的开关与闭关政策》,1987。

蒋作舟,陈申如:《评明、清两朝的“海禁”、“闭关”政策》,《历史教学问题》1987年第4期。

吴振华:《杭州市舶司研究》,《海交史研究》1988年第1期。

朱亚非、王绪前:《从郑和下西洋看明朝对外政策》,《郑和研究》1990年第1期。

卢苇:《论郑和下西洋与东西交往及东南亚地区的繁荣稳定》,《郑和研究》1990年第11期。

孙光圻:《明永乐时期的“海外开放”》,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论丛》第三辑《中国历史上的开关与闭关政策》,1987。

李金明:《明代海外朝贡贸易实质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1988年第2期。

晁中辰:《论明代的朝贡贸易》,《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陈尚胜:《试论明成祖的对外政策》,《安徽史学》1994年第1期。

徐明德:《论十四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海交史研究》1995年第1期。

范金民:《明清海洋政策对民间海洋事业的阻碍》,《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冷东:《明清海禁政策闽广地区的影响》,《人文杂志》1999年第3期。

陈栋有:《明清东南海商压抑心态初探》,《南昌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蒋作舟:《明代中葡两国的第一次正式交往》,《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

王冬青、潘如丹:《明朝海禁政策与近代西方国家的第一次对华军事冲突》,《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万明:《郑和下西洋与亚洲国际贸易网的建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福建论坛》2006年第7期。

尚畅:《从海禁到闭关锁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魏华仙:《也谈洪武年间的“海禁”与对外贸易》,《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孙海峰:《略论明朝的海洋政策》,《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李未醉、李魁海:《明代海禁政策及其对中暹经贸关系的影响》,《兰州学刊》2004年第5期。

张国刚:《明清之际中欧贸易格局的演变》,《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戴逸:《闭关政策的历史教训》,《人民日报》1979年3月13日。

胡思庸:《清朝的闭关政策和蒙昧主义》,《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

汪敬虞:《论清朝前期的禁海闭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2期。

张光灿:《论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宁夏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吴建雍:《清前期对外政策的性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饶怀民、周新国:《清代的闭关政策述评》,《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5期。

王先明:《论清代的“禁教”与“防夷”——“闭关主义”政策再认识》,《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10期。

陈柯云:《论清初的“海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郭蕴静:《清代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兼谈清代是否闭关锁国》,《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王永曾:《清代顺康雍时期对外政策论略》,《甘肃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

黄启臣:《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夏秀瑞:《清代前期的海外贸易政策》,《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谢必震、黄国盛:《论清代前期对外经济交往的阶段性特点》,《福建论坛》1992年第6期。

陈尚胜:《也论清前期的海外贸易——与黄启臣先生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

史志宏:《明及清前期保守主义的海外贸易政策》,《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史志宏:《明及清前期保守主义的海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历史后果》,《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4期。

陈尚胜:《论清朝前期国际贸易政策中内外商待遇的不公平问题——对清朝对外政策具有排外性观点的质疑》,《文史哲》2009年第2期。

陈尚胜:《“闭关”或“开放”类型分析的局限性》,《文史哲》2002年第6期。

廖声丰:《乾隆实施“一口通商”政策的原因》,《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李想、杨维波:《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的非“闭关性”》,《粤海风》2008年第1期。

饶怀民、周新国:《清代的闭关政策述评》,《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5期。

向玉成:《清代华夷观念的变化与闭关政策的形成》,《四川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

沈渭滨、夏林根:《清代“闭关自守”有自卫意义吗》,《复旦学报》1979年第6期。

郭蕴静:《清代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兼谈清代是否闭关锁国》,《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陈东林、李丹慧:《乾隆限令广州一口通商政策及英商洪仁辉事件述论》,《历史档案》1987年第1期。

夏秀瑞:《清代前期的海外贸易政策》,《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朱雍:《洪仁辉事件与乾隆的限关政策》,《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第4期。

王超:《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尚畅:《从海禁到闭关锁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李刚:《论鸦片战争前中西经济关系的发展阶段》,《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王超:《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李永福:《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嬗变》,《南都学坛》2003年第6期。

张丽:《“两次世界经济全球化”》,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0483/1。

张丽、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看明清商帮兴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4期。

骆昭东:《15—18世纪中西国际贸易体系之差异与“大分流”》,《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B.H.Vlekke,Nusantara:A History of the East Indian Archipelago,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3.

C.R.Boxer,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London:Printed for the Hakluyt Society,1953.

C.R.Boxer,Fidalgos in the Far East,1550-1770,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Clare Le Corbeiller,China Trade Porcelain:Patterns of Exchange,New York: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1974.

E.L.Jones,The European Miracl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E.H.Blair and J.A.Robertson,The Philippine Island,1493-1898,Cleveland,1903.

E.H.Pritchard,Anglo-Chinese Relations during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New York,1970.

Eufronio M.Alip,Ten Centuries of Philippine-Chinese Relations,Manila,1959.

Francisco Bethencourt,Portuguese Oceanic Expansion 1400-180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Glamann,Kristof,Dutch-Asiatic Trade,1620-1740,Hague:Maritinus Nijhoff,1981.

G.V.Scammell,The World Encompassed:The First European Maritime Empires,c.800-1650,London:Methuen,1981.

Gen.J.P.Sanger,Census of the Philipine Islands,Washington,1905.

John King Fairbank,The Chinese World Order: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John H.Elliott,Imperial Spain 1469-1716,Harmondsworth:Penguin,1963.

J.C.Van Leur,Indonesian Trade and Society:Essays in Asian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The Hague:W.van Hoeve,1955.

J.D.Tracyed,The Rise of the Merchant Empir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Herbert Heaton,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New York:Harper & Brothers,1936.

K.N.Chaudhuri,The Trading World of Asia and the 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1600-176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7.

Leonard Blusse,Strange Company:Chinese Settlers,Mestizo Women and the Dutch in VOC Batavia,Leiden,1986.

M.A.P Meilink-Roeloyse,Asian Trade and European Influence,The Hague,1962.

Mancall,Mark,China at the Center:300 Years of Foreign Policy,New York,1984.

Norman F.Cantor,The Civilization of the Middle Ages,New York,Haper Perennial,1994.

Nicholas Tracy,Attack on Martime Trade,London,1991.

Richard Cocks,Diary,1615-1622,London:Hakluyt Society,1883.

Serafin D.Quiazon,The Sampan Trade,1570-1770,Fernando,1966.

William S.Atwell,International Bullion Flows and the Chinese Eco-nomy Circa:1530-1650,Past and Present,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