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个体思想研究图书
A Study on Thought of the Individual: From Marxist Perspective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揭示个体与人类、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个体概念、中国个体思想、西方个体思想、马克思主义个体思想以及当前中国个体建设和个体发展等方面进行初步的分析、总结和归纳,提出了一些有关个体思想的相关概念和观点;力图呈现“中西马”个体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脉络,提高人们对现实个人真实生活的理论概括力、分析力、说服力和解释力。
相关信息
前言
绪论
一 个体理论和实践领域中的主要问题
(一)个体理论领域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个体思想的有关核心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明确、清晰和统一
2.个体思想的有关基本概念及其结构体系还有待完善和深化
3.个体的作用和价值未得到足够重视和深入研究
(二)个体实践领域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个体心理问题
2.个体人权问题
3.个体诚信和责任问题
二 研究个体思想的意义
(一)宏观层面
1.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推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
3.对个体思想的研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4.对个体思想的研究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5.对个体思想的研究对改革开放先行的广东省来讲更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也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微观层面
1.试图唤起中国广大公众和人学研究者对个体、个人的研究兴趣,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对个体、个人的研究,促进人们认识到个体、个人在社会和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2.试图厘清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夯实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发展的研究基点
3.试图研究和分析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4.试图对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一些新认识和新观点
三 个体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一)参考文献的来源类别
(二)国内主要参考文献综述
(三)国外主要参考文献综述
四 个体思想主要研究方法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二)辩证法的分析和理解方法
(三)系统论方法
(四)多学科综合统一法
(五)研究对象综合统一法
第一章 个体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对个体概念的理解
二 个体概念的内涵
(一)内个体
(二)外个体
三 社会、集体、共同体与个体
四 人性、群性、个性和个体性
(一)个体性
(二)人性与个体性
(三)群性与个体性
(四)个性、自我、人格与个体性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体思想
一 “天地-人-个人”模式
二 “天地”主宰“人”和“个人”
三 近代以来“天地”的退让
四 近代以来“人”的出场
五 近代以来“个人”的觉醒
第三章 西方哲学文化中的个体思想
一 古希腊时期的个体思想
(一)古希腊时期个体思想的社会源头和思想源头
(二)智者学派的主要个体思想
(三)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主要个体思想
二 中世纪的个体思想
(一)反抗意识和反反抗行为的出现
(二)基督教披着神学外衣的个体思想
1.基督教宣扬的是一种教人和个体忍耐的哲学
2.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基础是罪性本质论,人和个体天生是有罪的
3.基督教表现的是信仰主义的认识论,人和个体被神学、上帝和信仰所禁锢
(三)中世纪基督教的人学实践
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体思想
(一)资产阶级的个体的发展
(二)人、个体发展的主要内容
1.远离天国,发现和走进人的世界
2.提倡人性,高扬人类的尊严和价值
3.倡导个性,推动个体的自由和发展
4.反对禁欲,个体追求尘世的幸福与享乐
5.个人主义兴起的利与弊
四 近代西方的个体思想
(一)资产阶级推动了人性、理性的成长和发展
(二)人是理性的尺度
1.要用人的眼光来观察社会、政治和国家
2.要用人的眼光认识人
3.要用人的眼光看待神
4.要用人的眼光对待情感
(三)人究竟是什么
1.人是自然的产物
2.人是理性的存在物
3.人是利己的动物
4.人是目的
五 现代西方的个体思想
(一)现代西方人学的形成和发展
1.对人的再认识的深化和变革
2.从古典哲学到现代人学的转变
3.非理性主义人学的新阶段
(二)现代西方人学的本体论思想
1.意志论
2.本能论
3.存在论
(三)现代西方个人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个人主义概念的提出
2.个人主义在多个层面的系统化
3.个人主义的多元化发展
第四章 个体存在本质论
一 个体是自然存在物
二 个体是类存在物
三 个体是社会存在物
四 个体是个性存在物
五 个体是总体存在物
第五章 个体社会历史论
一 个体所具有的各种社会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与人的关系
(三)人与自身的关系
二 个体是社会的存在主体、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
(一)个体是社会的存在主体
(二)个体是社会的认识主体
(三)个体是社会的发展主体
三 个体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一)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必须有前提、基础和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基础是个体
(三)马克思主义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和方法的特点
(四)个体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的两个含义
四 历史是个体本身力量不断发展的历史
第六章 个体发展价值论
一 个体发展的内容
(一)外个体的发展内容
(二)内个体的发展内容
二 依附型个体阶段
三 独立型个体阶段
四 联合型个体阶段
第七章 推动中国个体建设
一 中国个体建设薄弱的原因分析
(一)忽视和轻视个体建设的经济原因
(二)忽视和轻视个体建设的政治原因
(三)忽视和轻视个体建设的文化原因
二 中国个体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个体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
(二)个体发展是我国建设人才强国的需要
(三)个体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三 加强以人为本的个体建设
(一)“以人为本”命题中的人的“现实性”
(二)“以人为本”命题中的现实的人
四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
第八章 促进中国个体发展
一 个体作用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体现
二 正确认识和对待集体与个体的关系
(一)集体和个体的关系
(二)实现我国集体和个体的良性互动
三 实现个体的总体发展
(一)保持个体的身心健康
(二)充分满足个体的需要
(三)普遍提高个体的素质
(四)积极发挥个体的才能
(五)全面培养个体的个性
(六)最终推进每一个个体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50卷,人民出版社,1956~198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3,10~13,16,19,21,25,30~34,44~48卷,人民出版社,1995~200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全集》(第2版),第1~60卷,人民出版社,1984~1990。
《列宁选集》(第3版),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人民出版社,1986。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3卷,人民出版社,1987~1998。
《邓小平文选》(第2版),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
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邴正:《当代人与文化:人类自我意识与文化批判》,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卜世成:《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北京出版社,1991。
崔卫国、刘学虎:《个人发展经济学:关于个人的科学发展观》,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范寿康:《个性教育》,商务印书馆,民国13年(1924)。
高光等:《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反对个人崇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宫敬才:《经济个人主义的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顾红亮、刘晓虹:《想象个人:中国个人观的现代转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郭台辉:《齐格蒙特·鲍曼思想中的个体与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黄克武、张哲嘉主编《公与私:近代中国个体与群体之重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黄楠森等主编《人学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黄楠森主编《人学理论与历史》三卷本之一,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卷》,北京出版社,2005。
黄楠森主编《人学理论与历史》三卷本之二,赵敦华主编《西方人学观念史卷》,北京出版社,2005。
黄楠森主编《人学理论与历史》三卷本之三,李中华主编《中国人学思想史卷》,北京出版社,2005。
江恒源:《中国先哲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26。
姜国柱:《中国历史上的人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焦国成、姚新中编《中西方人性优劣谈》,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李光远:《社会主义与个人的解放》,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李树青:《人性与社会》,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龙柏林:《个人交往主体性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吕元礼、谢志强:《权力与个性》,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马小虎:《魏晋以前个体“自我”的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汝信等:《欧洲哲学史上的先验论和人性论批判: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74。
阮青:《中国个性解放之路:20世纪中国个性解放思潮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沈建国:《人的个性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沈亚生:《人格、自我与个体性》,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孙毅:《个体的人:祁克果的基督教生存论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唐凯麟、龙兴海:《个体道德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王彩波主编《个人权利与社会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学名著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王晓华:《个体哲学》,上海三联书店,2002。
文长春:《逻辑在先的个人权利: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夏伟东:《论个人与社会:兼论人生价值导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夏伟东等:《论个人主义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叶启绩等编著《20世纪西方人生哲学》,人民出版社,2006。
余潇枫:《哲学人格》,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袁洪亮:《人的现代化——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袁洪亮:《中国近代人学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6。
张步仁:《西方人学发展史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赵国祥:《领导者个性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赵瑞政:《个人社会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2。
郑永廷等:《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
钟明华、李萍:《人的现代化(开放地区人的现代化系列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
钟明华、李萍等:《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现代人生问题》,人民出版社,2006。
周冠甘:《个性心理学》,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
〔美〕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钱晓敏、孟岳良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2000。
〔美〕爱因·兰德:《新个体主义伦理观——爱因·兰德文选》,秦裕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
〔英〕A.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美〕贝拉等:《美国透视:个人主义的困境》,张来举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美〕贝拉等:《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翟宏彪等译,三联书店,1991。
〔英〕彼得·F.斯特劳森:《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江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美〕弗罗姆:《人性的追求》,王建康译,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苏〕格里戈里扬:《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汤侠声译,三联书店,1984。
〔日〕宫城音弥:《情感与理性:人性心理剖析》,晋学新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美〕卡尔·R.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杨广学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肯尼思·阿罗:《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陈志武、崔之元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美〕拉尔夫·林顿:《人格的文化背景:文化、社会与个体关系之研究》,于闽梅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法〕利波维茨基:《空虚时代:论当代个人主义》,倪复生、方仁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苏〕列昂捷夫:《活动 意识 个性》,李沂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法〕路易·迪蒙:《论个体主义:对现代意识形态的人类学观点》,谷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英〕罗素:《权威与个人》,肖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程朝翔译,华夏出版社,1987。
〔德〕曼弗雷德·弗兰克:《个体的不可消逝性》,先刚译,华夏出版社,2001。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神与人的生存辩证法》,张百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
〔英〕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Zygmunt Bauman、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瑞士〕荣格:《怎样完善你的个性:人格的开发》,刘光彩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英〕休谟:《人性的断裂》,冯援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
〔苏〕伊·谢·科恩:《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佟景韩、范国恩、许宏治译,三联书店,1986。
曹军梅、李兆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实践基础及其理论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陈嘉明:《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
陈晏清、李淑梅:《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观念的核心问题》,《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储智勇:《近代个人主义的兴起及其品性》,《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丛日云:《论古典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精神》,《文史哲》2002年第3期。
樊浩:《道德哲学体系中的个体、集体与实体》,《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3期。
顾红亮:《个别、个体与个性——论冯契的个人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何云峰、胡建:《西方“个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演变、历史意义与局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何中华:《人的个体生存与实践本体论建构——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再诠释》,《理论学刊》2006年总第153期。
侯才:《马克思“个体”和“共同体”概念》,《哲学研究》2012年第1期。
霍桂桓:《论判断文化是否先进的方式——兼论以“社会个体生成论”为判断依据的现实可能性》,《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个人观念的起源、演变和形态初探》,《二十一世纪》2004年8月号。
赖功欧:《道德个体与契约个体——中西思想比较视阈中的“儒家与自由主义”》,《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林福益:《简论个性、个人、人性、人的本质》,《现代哲学》1994年第1期。
龙小平:《个体本质问题再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S1期。
卢风:《价值论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强昌文:《个体主义伦理观与权利》,《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沈湘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及其解答》,《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汪信砚、李志:《“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入口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个人概念及其意义》,《哲学动态》2007年第9期。
王宁:《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对立的新思考——社会研究方法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王双桥:《论个体的人的本质》,《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王霞:《当前的集体与个人关系新辨》,《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8期。
王晓升:《弘扬个体主义 克服个人主义》,《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王晓升:《马克思从个人出发的历史主体观及其对利己主义的批判》,《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韦森:《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东西方社会制序历史演进路径差异的文化原因》,《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文军:《个体主义还是整体主义: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及其反思》,《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夏明月、徐强:《从“个人构成社会”到“社会构成个人”——论马克思人学视角的历史性转换》,《学术交流》2009年第10期。
肖杰安:《论个人的三重存在和实践本质》,《中山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杨国荣:《论个体——个人与自由个性》,《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期。
叶启绩:《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发展:特点与分析》,《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叶启绩:《为了中国人民的“站起来”与“富起来”——毛泽东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比较》,《学术研究》1998年第11期。
叶启绩、余展洪:《论新时期社会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现代哲学》2003年第4期。
张磊、林泰:《对个人主义的历史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2期。
张文喜:《超越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对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张永缜:《马克思的个体观诠释》,《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第2期。
朱静:《马克思的个人概念及其与个人主义的分野——兼与王晓升先生商榷》,《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
Bellah,Robert N.et al,
Dewey,John,
Forster,Hal,ed.,
Freud,Sigmund,
Hobbs,A.H.,
Kahl,J.A,
Keller,Evelyn Fox,
Ross,Stephen David,
Simpson,J.A.,and E.S.We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