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6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图书

Practice and Integrity of Marxist Theory

SSAPID:101-1663-9783-26
ISBN:978-7-5097-8787-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逻辑起点整体性、理论内容整体性、价值指归整体性、实践功能整体性和发展创新整体性等方面论述了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历史联系及内在逻辑关联性;揭示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创立中的奠基作用,构建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主要组成部分赋予了新的内容理解和体系定位,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统一整体”这一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难题作了一种新的研究和解答。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作 者: 夏建国
编 辑:曹义恒;吕霞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后记

 索引

 绪论 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新视角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现状述评

   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一)从马克思主义本质规定性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内容基础和内容主线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三)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结构出发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四)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综合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五)从马克思主义自身蕴涵的逻辑入手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二 为什么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一)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的彰显

    (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有其现实需要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三 如何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一)从世界观、方法论相统一的角度来研究其整体性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来研究和把握其整体性

    (三)从马克思主义的层次结构来研究其整体性

    (四)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来研究和把握其整体性

    (五)从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的内容来把握其整体性

    (六)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来研究和把握其整体性

   四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积极意义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局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实践视角

   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逻辑基础

   二 实践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的逻辑主线

   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征和重要功能

   四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依据

   五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在关联性的学理基础

  第三节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逻辑结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概念研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概念辨析及重新界定

   一 “马克思主义”一词的面世及其内涵述评

   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概念三类意蕴的分析

   三 “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新界定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概念辨析及重新界定

   一 特定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概念的新界定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辨析及重新界定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内容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属性

   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新界定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概念研究的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概念确定

 第二章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逻辑起点的一般特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

   一 逻辑起点释义

   二 逻辑起点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逻辑起点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历史逻辑起点

    (一)世界历史及其开端

    (二)工人阶级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运而生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理论逻辑起点

  第三节 马克思实践概念生成的客观依据

   一 实践概念生成的历史逻辑*

   二 实践概念生成的实践基础*

   三 实践概念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第四节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科学意蕴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活动与“两个转变”

    (一)马克思的实践活动及“两个转变”

    (二)恩格斯的实践活动及“两个转变”

    (三)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 “两个转变”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

   三 实践概念形成的理论创新过程及其真切意蕴

  第五节 实践概念的总体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一 实践概念的总体性

   二 实践总体性的生成论意蕴

   三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生成

 第三章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创立(一)

  第一节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一 实践与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

   二 实践与唯物辩证法

   三 实践与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四 实践与唯物史观

  第二节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一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二 创新的剩余价值论

  第三节 实践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二 无产阶级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主体

   三 共产主义的实践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统一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问题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问题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典型形态

 第四章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创立(二)

  第一节 时代实践主题的凸显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一 唯物史观创立的生产实践基础

   二 在时代实践中全面探索唯物史观

   三 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

  第二节 唯物史观的公开问世及经典阐述

   一 实践需要与唯物史观的公开问世

   二 唯物史观的经典阐述

  第三节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一 原始社会的发展阶段及其结构

   二 “两种生产”理论

   三 国家的起源及其实质

   四 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能动反作用

 第五章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创立(三)

  第一节 马克思早期实践与价值理论的萌芽

   一 马克思价值理论创立的萌芽时期

   二 马克思价值理论创立萌芽时期的代表作及其主要思想

    (一)“巴黎手稿”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二)《神圣家族》

  第二节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形成

   一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形成时期

   二 马克思价值理论形成的代表作及其主要思想

    (一)《哲学的贫困》

    (二)《雇佣劳动与资本》

    (三)《伦敦笔记》

    (四)《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五)《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六)《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

    (七)《工资、价格和利润》

  第三节 价值理论的系统再现及其革命意义

   一 《资本论》整理和出版

   二 价值理论的系统再现

   三 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

    (一)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三)规范了价值创造的实践主体

 第六章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创立(四)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及其经典表述

   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应运而生

   二 《共产党宣言》的写作及面世

   三 《共产党宣言》所表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四 《共产党宣言》的划时代意义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一 否定资本主义旧世界的基本理论

   二 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理论

   三 追求社会主义新世界的基本理论

 第七章 实践的合理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指归

  第一节 实践的合理性

   一 实践合理性释义

   二 实践合理性的基本意蕴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指归

   一 价值指归释义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指归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指归的真切蕴涵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理论*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理论的历史逻辑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理论的实践逻辑

    (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理论的思维逻辑

   二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理论

 第八章 实践的真理标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功能

  第一节 两种理论、两类实践与实践的真理标准

   一 两种理论与两类实践

   二 合理实践必须遵循科学理论

  第二节 真理的主体性

   一 真理涵盖领域的主体性

   二 真理具体内容的主体性

   三 真理价值实现的主体性

   四 真理服务对象的主体性

  第三节 真理主体性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功能

   一 真理涵盖领域及其具体内容的主体性与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功能的实践主体

   二 真理涵盖领域及其具体内容的主体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功能的“相对性”

   三 真理价值实现和真理服务对象的主体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功能的人民性

 第九章 当代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创新发展(一)

  第一节 科学文化实践的典型形态

   一 科学发现的丰硕成果

    (一)两大科学革命

    (二)三大综合性科学

    (三)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

    (四)现代生命科学的崛起

   二 技术发明的辉煌成就

    (一)信息技术

    (二)生物技术

    (三)新材料技术

    (四)新能源技术

    (五)空间技术

    (六)海洋技术

    (七)纳米技术

  第二节 物质生产实践的时代形式

   一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二)全球网络化是经济全球化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三)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济载体

    (四)以高科技人才为代表的劳动者为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人才条件

    (五)经济全球化依赖相对开放的世界市场的建立

   二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本质

  第三节 当代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创新发展的影响

   一 关于新的实践方式的探索

    (一)虚拟实践

    (二)模拟实践

    (三)实践手段的高新科技化及高效益性

   二 关于实践主体的新探索

    (一)实践主体的国际化

    (二)实践能力的智能化

   三 关于实践客体的新认识

    (一)实践分工的细化和合作的深化

    (二)实践时空的叠加性

    (三)实践时空的分格细化与联系强化

   四 关于实践规范研究的新成果*

 第十章 当代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创新发展(二)

  第一节 新科技革命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一 实践价值性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当代性

   二 新科技革命与唯物辩证法理论的辩证性

    (一)矛盾与和谐

    (二)有限与无限

   三 新科技革命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创新发展

  第二节 当代实践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一 新科技革命与生产力理论研究的新探索

    (一)新科技革命引发的生产力要素的新变化

    (二)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统一

    (三)科学技术是精神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四)文化生产力是生产力的重要形式

   二 当代实践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新探索

    (一)人民群众与知识分子

    (二)人民与公民

    (三)党员权利和公民权利

   三 当代实践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理论的新探索

   四 关于上层建筑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观念多样性问题的新探索

    (一)一元化和多样性的关系

    (二)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

   一 全球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域

   二 全球伦理和人类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论研究

   三 全球化信息传递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交往实践理论研究

   四 全球化发展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创新思维理论研究

 第十一章 当代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创新发展(三)

  第一节 现代实践方式与剩余价值理论的新探索

   一 关于剩余价值存在社会范畴的重新认识

    (一)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合理性与适用性的新探索

    (二)对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存在的重新认识

   二 关于剩余价值产生源泉的新探索

    (一)对知识和科学技术创造价值与否的探索与发展

    (二)对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与否的探索与发展

    (三)对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的探索和发展

   三 关于剩余价值分配方式及分配制度的探索和发展

    (一)关于剩余价值创造与分配的关系的研究

    (二)关于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分配方式和制度的研究

  第二节 现代实践方式与剩余价值理论的新发展

   一 剩余价值是与生产力、商品经济相联系的一般范畴

   二 从劳动整体论角度理解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 剩余价值的分配反映社会制度的特殊性

 第十二章 当代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创新发展(四)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演进及实践发展

   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第一阶段

   二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第二阶段

   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第三阶段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在当今的境遇

   一 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在当今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一)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着来自外部的严峻挑战

    (二)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着来自内部的严峻挑战

   二 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在当今面临的历史性机遇

    (一)当今世界的新变化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的机遇

    (二)当今世界的新变化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机遇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新课题

   一 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必须在坚持中发展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必须在发展中坚持

    (三)在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中创新

   二 实践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开拓前进的必由之路

    (一)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正确对待资本主义

    (二)坚定信念继往开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

 第十三章 实践主题的转换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统一性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的意蕴

   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第二节 实践主题转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程(一)

   一 中国革命的实践主题与毛泽东思想的创立

   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实践主题与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发展

  第三节 实践主题转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程(二)

   一 改革开放的实践主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

   三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

   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

   五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及其整体性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观方法论的一致性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般原则的统一性

  第四节 实践思维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一 思想路线提出及其发展的时代实践背景

   二 问题意识与创新路径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研究的几个问题

 结语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逻辑构架

  第一部分,绪论

  第二部分,总论:人与世界

  第三部分,人与自然

  第四部分,人与社会

  第五部分,人与思维

  第六部分,人与世界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

《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5。

〔英〕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伍庆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

〔德〕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吉洪译,人民出版社,1982。

〔日〕伊东俊太郎等编《科学技术史词典》,樊洪业等编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上册),北京编译社改译,人民出版社,1959。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

《毛泽东文集》第6~7卷,人民出版社,1999。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著《“四个全面”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15。

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辞海(第六版彩图本)》第4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人民出版社,2001。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

《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1。

万福义、刘海藩主编《毛泽东思想综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夏甄陶:《人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0。

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陶德麟:《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陶德麟、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

陈先达:《陈先达文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吴江:《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大史学:和青年朋友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问题》第10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逄锦聚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逄锦聚:《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本书编写组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顾海良、梅荣政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孙伯鍨、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刘炯忠:《〈资本论〉方法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郭大俊等:《科学实践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学习出版社,2014。

夏建国:《实践规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夏建国:《和谐社会的实践基础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张明仓:《虚拟实践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张密生主编《科学技术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胡文耕主编《科学前沿与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顾肃:《第四次科技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黄宗良、孔寒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理论、历史和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陈湘炯:《所有制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

唐未兵:《中国转轨时期所有制结构演进的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钱伯海:《社会劳动价值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谷书堂主编《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张美蓉、南松:《家务劳动价值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许涤新:《论社会主义的生产、流动与分配(读资本论)笔记》,人民出版社,1979。

卓炯:《再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钟盛熙:《〈资本论〉与当代》,学习出版社,2005。

奚洁人、余源培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