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序言
第一章 冷战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
第二章 冷战的发端与美国对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威胁的界定
第一节 对威胁认知的建构
第二节 以意识形态建构对国家安全的认知
第三节 杜鲁门主义
第四节 绝对安全,还是相对安全
第三章 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与意识形态
第一节 美国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的特点与来源
第二节 美国意识形态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第三节 战略的意识形态化与战略的过度扩张
第四节 受一元论世界观支配的战略思维
第四章 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形成与沿革
第一节 建立国家安全体系的发端
第二节 从国防部到国家安全委员会
第三节 国家安全体系的沿革
第五章 遏制战略与军事实力
第一节 遏制战略与军事威慑
第二节 从核威慑到确保相互摧毁
第三节 以军事为手段的胁迫
第四节 遏制战略与美国的战争行为
第五节 遏制战略中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
第六章 遏制战略与外交力量的运用
第一节 遏制战略与结盟
第二节 非军事性对抗
第三节 操纵国际组织
第四节 秘密渠道、热线、最高级会谈的运用
第五节 遏制战略中软实力的发展与运用
第六节 遏制战略与和平演变政策
第七章 遏制战略中的经济防卫政策
第一节 遏制战略与经济援助工具的使用
第二节 遏制战略中“经济防卫政策”的由来
第三节 遏制战略在亚洲的展开和对华禁运
第四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苏联贸易管制政策的调整
第五节 “缓和”与经济防卫政策的调整
第六节 “人权外交”与经济制裁
第八章 遏制战略中的秘密行动
第一节 何为秘密行动?
第二节 文化领域里的宣传战和心理战
第三节 政治领域里的秘密行动
第四节 准军事领域的秘密行动
第五节 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秘密行动的评价
第九章 遏制战略与缓和
第一节 “缓和”是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产物
第二节 “尼克松主义”与“缓和”
第三节 “缓和”战略:追求相对安全还是绝对安全?
第四节 “相对安全”作为战略目标出现的条件
第十章 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评价
刘金质:《冷战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1954~1968),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张曙光:《美国遏制战略与冷战起源再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于歌:《美国的本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周弘:《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崔丕:《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史探微》,中华书局,2002。
北京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应对危机:美国国家安全决策机制》,时事出版社,2001。
周琪主编《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时事出版社,2006。
朱强国:《美国战略导弹防御计划的动因》,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石斌:《杜勒斯与美国对苏战略》(1952~195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张弘毅:《美国人权与人权外交》,人民出版社,1993。
梁云彤、辛仲勤、王朝文、王杏文:《美国和平演变战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编委会:《战后世界历史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王慧英:《肯尼迪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周建明:《美国的国防转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门洪华:《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陈舟:《美国的安全战略与东亚——美国著名国际战略专家访谈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刘同舜编译《“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1945~1950年美国战略决策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6~1972),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俄〕阿纳托利·多勃雷宁:《信赖——多勃雷宁回忆录》,肖敏、王为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俄〕尼·伊·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徐昌翰等译,新华出版社,2008。
〔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
〔美〕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回忆录》,樊迪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
〔美〕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全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美〕约翰·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美〕劳伦斯·弗里德曼:《核战略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苏〕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张岱云等译,东方出版社,1988。
〔美〕理查德·尼克松:《真正的战争》,新华出版社,1980。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出版社,1998。
〔美〕阿拉斯泰尔·依恩·约翰斯顿和罗伯特·罗斯主编《与中国接触——应对一个崛起的大国》
〔美〕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79。
〔美〕理查德·尼克松:《现实的和平》,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美〕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1973年对外政策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美〕迪安·艾奇逊:《实力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美〕迪安·艾奇逊:《艾奇逊回忆录》,上海《国际问题资料》编译组、伍协力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建构: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美〕杰里尔·A.罗赛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美〕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美〕哈里·罗西兹克:《中央情报局的秘密行动》,奋然译,群众出版社,1979。
〔英〕弗朗西斯·斯托纳·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曹大鹏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美〕米克·法瑞恩:《CIA美国中央情报局大揭秘》,王玮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美〕戴维·霍罗威茨:《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从雅尔塔到越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美〕小阿瑟·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三联出版社,1981。
〔美〕阿兰·内文斯:《和平战略——肯尼迪言论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
〔美〕卡斯珀·温伯格:《在五角大楼关键的七年》,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91。
〔美〕罗伯特·罗斯:《风云变幻的美中关系》(1969~1989),中译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美〕麦乔治·邦迪:《美国核战略》,褚广友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英〕劳伦斯·弗里德曼:《核战略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美〕彼得·施魏策尔:《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新华出版社,2001。
〔法〕罗宾·莱尔德、〔德〕霍尔格·梅伊:《军事革命:盟国的视角》,载张曙光、周建明编译《以军事力量谋求绝对安全——美国新军事革命与国防转型文献选编》,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美〕萨姆·J.坦格里迪:《所有可能发生的战争——2001~2025未来安全环境的展望》,载张曙光、周建明编译《以军事力量谋求绝对安全——美国新军事革命与国防转型文献选编》,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日〕吉田茂:《十年回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Henry Kissinger,
David Rothkopf,
Philip J.Funijiello,
Gunnar Adler-Karsson,
John Lewis Gaddis,
Jane E.Stromseth,
John.L.Gaddis and Thomas H.Etzold,
Sargent Shriver,
John.F.Kennedy,
Gregory Mitrovich,
Dulles,“Challenge and Response in United States Policy”,
Samuel P. Huntington,“The Lonely Superpower”,
简 介:本书从权威关系的角度考察了冷战期间与冷战之后美国与亚太地区的主导与跟从关系。主导国与跟从国之间的权威一般低于国家与其国民之间的权威程度。在国与国权威中,主导国为跟从国提供的安全、秩序或其他福利通常范围更为狭窄,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由于认识到这点,无论是主导国还是跟从国,都会在权威关系的投资中有所保留,这反过来也令权威的...
作者:
高婉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