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208

物流网络:物流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图书

Logistics network

SSAPID:101-1652-1198-91
ISBN:978-7-5097-0058-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概述了现代物流网络理论研究的整体框架,说明了现代物流网络理论中的有关概念,阐述了改理论研究的意义及其方法,介绍了物流网络中的三个子网在构建、运作等方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信息

丛书名:现代物流网络理论丛书
作 者: 鞠颂东
编 辑:张景增;刘亚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总序二

 前言

 总序一

 上篇 物流网络基础理论

  第一章 物流网络概述

   第一节 网络:当代多门学科的结构视角

    一 信息化带动网络化[1][2][3][4]

    二 网络:当代多门学科关注的热点[5][6][7][8][9]

     (一)物理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社会科学领域

    三 本书对网络内涵的理解

     (一)从实体的角度对网络内涵的研究和界定

     (二)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网络内涵的研究和界定

     (三)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网络内涵的研究和界定

   第二节 网络化: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 物流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和意义[12][13]

     (一)物流服务模式的创新决定了物流网络的研究意义重大

     (二)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高效的物流网络的支持

     (三)构筑现代物流网络已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 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资源整合的必要性[14]

     (一)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

     (二)目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尚处于无序状态

      1.在物流观念上,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物流”

      2.在物流体制上,我国物流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制度不完善

      3.在物流效率上,物流设施分建,重复运输,浪费严重

      4.在物流规模上,物流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粗放经营,难以规范化

     (三)资源整合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1.物流产业资源整合有利于充分利用物流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2.物流产业资源整合有利于物流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

      3.物流产业资源整合有利于促进物流布局的合理化,优化物流产业空间结构

      4.物流产业资源整合是优化我国物流产业组织结构的有效手段

    三 网络化:物流产业发展和资源整合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物流网络:由发展而赋予的新内涵

    一 物流网络的内涵

    二 物流网络中三个子网络的内涵

     (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二)物流组织网络

     (三)物流信息网络

   第四节 国内外物流网络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 国外在物流网络方面的研究现状和特点

     (一)美国强调“企业物流”和“供应链的物流网络”的概念

     (二)日本强调“物流系统”的概念

     (三)欧洲强调“综合物流服务”的概念

    二 国内物流网络研究现状和特点

    三 供应链物流网络的含义及与本书所研究的物流网络的区别

   第五节 现代物流网络理论研究的独特之处

    一 物流网络研究的认识论

    二 物流网络研究方法的独特之处

    三 物流网络的研究方法

     (一)以多学科的理论为支撑开展研究

     (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互补的研究方法

     (三)采取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物流组织网络

   第一节 物流组织网络概述

    一 物流组织及其网络化发展趋势分析

     (一)物流组织及其类型

     (二)物流组织的网络化发展趋势

      1.物流功能集成化发展阶段

      2.物流功能一体化阶段

      3.物流过程一体化阶段

      4.虚拟化与网络化阶段

     (三)物流组织网络化的外部因素分析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信息技术的进步

      3.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物流组织的社会化

      4.顾客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四)物流组织网络化的内部因素分析

      1.构建竞争优势的需要

      2.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需要

      3.分散经营风险的需要

    二 物流组织网络研究的学术思想和意义

     (一)物流组织网络的特征

     (二)物流组织网络研究的学术思想

     (三)物流组织网络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第二节 物流组织网络的相关研究和理论基础

    一 物流组织网络相关研究综述

     (一)物流联盟

     (二)虚拟物流

    二 物流组织网络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组织网络化理论

     (二)合作与竞争理论

      1.协同论

      2.竞争战略理论

     (三)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理论

      1.复杂系统及复杂适应系统

      2.复杂网络

     (四)计算与数理组织理论

   第三节 物流组织网络的结构和运作

    一 物流组织网络结构及其复杂性分析

     (一)物流组织网络结构分析

     (二)物流组织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分析

    二 物流组织网络运作特征和模式

     (一)物流组织网络运作特征

      1.物流组织网络具有开放性

      2.信息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起引导和整合作用

      3.系统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

     (二)物流组织网络运作模式

      1.物流组织网络可以分解成若干个职能子网络

      2.物流组织网络的每一次业务的运作都要有一个协调机构

      3.物流组织网络依靠“协作协议”约束网络运作

      4.物流组织网络成员间不断进行互动重组

    三 物流组织网络的运作机制

     (一)物流组织网络运作机制之一:互动与整合

      1.互动

      2.整合

     (二)物流组织网络运作机制之二:协调和维护

      1.协调

      2.维护

     (三)物流组织网络运作机制之三:协同和有序

    四 基于CMOT的物流组织网络运作模型

     (一)PCANS和MMKN模型概述

     (二)基于PCANS和MMKN模型的物流组织网络运作模型

      1.任务和技能间的需求关系

      2.任务和资源的配置关系

      3.资源和技能的匹配关系

      4.组织和任务的分配关系

      5.组织和资源的控制关系

      6.组织和技能的链接关系

   第四节 物流组织网络与物流产业发展

    一 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特点及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一)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特点

      1.企业自有物流资源比重高

      2.社会物流资源分散,运作效率和组织化程度低

      3.专业物流企业仍以自建自营网络为主

      4.物流组织条块分割严重

      5.物流企业种类和数量众多,但规模化物流企业少

     (二)发达国家物流资源共享的趋势分析

      1.物流资源共享

      2.物流网络的开放与资源共享

     (三)资源整合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重点

    二 物流组织网络实现物流资源整合的过程探讨

    三 物流组织网络理论对指导物流产业发展的意义

     (一)物流组织网络理论适合我国国情

     (二)物流组织网络理论有助于我国物流企业参与全球竞争

     (三)物流组织网络理论为国内企业的成长提供有益的指导

  第三章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第一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概述

    一 物流基础设施的界定与构成

     (一)物流基础设施的界定

     (二)物流基础设施的构成

      1.物流节点

      2.物流线路

    二 物流基础设施的特征与作用

     (一)物流基础设施的特征

      1.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大,投资回收期较长

      2.物流基础设施效益的直接性和间接性

      3.物流基础设施服务的社会性和企业性

      4.物流基础设施经营的多样性

     (二)物流基础设施的作用

      1.物流基础设施是物流发展的基础

      2.物流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

      3.物流基础设施影响区域形象和投资环境

      4.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区域的竞争力

      5.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实现了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

    三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界定与特征

     (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界定

     (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特征

      1.整体性

      2.层次性

      3.环境适应性

      4.复杂性

    四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发展的现状

      1.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快速发展

      2.物流节点数量较多,物流线路初具规模

      3.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与建设强调区域的合作和辐射

      4.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5.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二)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体制性约束严重,综合运输体系难以形成,物流基础设施综合效率难以提高

      2.全国与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缺少协调机制,产生重复建设

      3.在各地的物流规划中,重增量建设,轻存量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4.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五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化的实现方式

     (一)通过政府制定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整合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实现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化

     (二)通过物流组织网络化实现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化

     (三)通过物流信息网络化实现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化

   第二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结构

    一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拓扑结构

     (一)物流基础设施发展阶段

      1.“点”阶段

      2.“连线”阶段

      3.“联网”阶段

     (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拓扑结构

      1.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点状结构

      2.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线状结构

      3.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简单网络状结构

      4.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复杂网络状结构

    二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层次结构

     (一)国际型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二)区域型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三)地区型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三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治理结构

     (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单核结构治理

     (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复核结构治理

     (三)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多核结构治理

   第三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划

    一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划的界定与内容

     (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划的界定

      1.规划的基本概念

      2.物流规划的界定与分类

     (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划的界定与研究内容

      1.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

      2.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布局与结构规划

      3.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效应规划

      4.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外部环境规划

    二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

     (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的研究

      1.物流节点规模

      2.物流线路规模

     (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界定

     (三)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研究的意义

    三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布局

     (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布局的界定

     (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布局的意义

      1.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2.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四 物流基础设施的网络效应

    五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外部环境

     (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划的外部环境

      1.政策扶持

      2.制度环境建设

      3.物流标准制定

      4.物流服务信息平台构筑

     (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划的筹资方案

      1.政府直接投资模式

      2.民办官助模式

      3.企业自建模式

      4.BOT模式

  第四章 物流信息网络

   第一节 物流信息网络概述

    一 物流信息

     (一)物流信息的概念界定

     (二)物流信息的特点

      1.量大且面广

      2.繁多而复杂

      3.分布共享性

      4.动态适时性

      5.自治统一性

      6.自相似性

      7.开放性

     (三)物流信息的分类

      1.按物流信息的来源分类

      2.按物流的功能分类

      3.按物流管理的层次分类

      4.按物流信息开放空间分类

    二 物流信息化

     (一)信息化使物流功能得到整合

     (二)信息化使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协调运行

     (三)信息化改善了物流系统的时空效应

     (四)信息化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 物流信息资源

     (一)物流信息资源概念

     (二)物流信息成为物流信息资源的条件

    四 物流信息网络

     (一)物流信息网络化发展的动因分析

      1.社会信息的网络化要求物流信息的网络化发展

      2.新型商业运作模式要求物流信息网络化

      3.物流业全球化竞争需要以物流信息网络化为后盾

     (二)物流信息网络的内涵

    五 物流信息网络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一)物流信息网络的研究对象

      1.物流信息网络的信息需求

      2.物流信息网络的信息生命周期

      3.物流信息网络的信息经济

      4.物流信息网络的系统模拟与服务仿真

     (二)物流信息网络研究的意义

      1.物流信息网络是提高物流网络整体效率的技术支撑

      2.物流信息网络推动物流网络的标准化进程

      3.建设物流信息网络有助于物流网络更好地适应新的信息环境

      4.物流信息网络的理论与实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物流信息化建设

   第二节 物流信息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一 网格技术对物流信息网络的影响

    二 适应网格环境的物流信息网络与物流网格的联系与区别

    三 适应网格环境的物流信息网络构建

     (一)多层次结构的物流信息网络框架

      2.基于OGSA的物流网络框架

    四 物流信息网络的动态生长模型及分析

     (一)假设条件

     (二)模型特点

     (三)动态分析

   第三节 物流信息网络的管理

    一 物流信息网络管理的原则

     (一)全局最优原则

     (二)物流信息增值原则

     (三)信息完整、准确性原则

     (四)网络通透性原则

     (五)网络安全可靠性原则

     (六)网络活动经济性原则

     (七)权利与义务平等原则

     (八)环境兼容性原则

    二 物流信息网络管理的方法

    三 物流信息网络的评价

     (一)平均路径长

     (二)集聚系数

     (三)数值比较

    四 物流信息网络的激励机制与安全管理

     (一)物流信息网络的激励机制

      1.激励机制概述

      2.信息激励在物流信息网络管理中的作用

     (二)物流信息网络安全管理

   第四节 物流信息网络的现状及发展

    一 中国物流信息网络化的现状

     (一)中国物流信息化状况

      1.信息化层次较低,大部分企业仍处于物流信息化的初级阶段

      2.物流信息化成果整合难度大

      3.企业缺乏物流信息战略性发展的环境

     (二)中国物流信息网络化现状

    二 物流信息网络应用实例

     (一)中国电子口岸

      1.基本情况

      2.系统架构

     (二)X4 Logistics Network

      1.基本情况

      2.系统架构

     (三)分析与总结

      1.分析结论

      2.几点思考

    三 中国物流信息网络发展政策建议

     (一)指导方针与原则

      1.整体规划,有序发展

      2.两个结合,两个为主

      3.安全、开放、共享、竞争

     (二)政策与措施

      1.物流信息网络政策保障的重点

      2.为促进物流信息网络发展的建议措施

 下篇 物流网络典型问题研究

  第五章 网络型物流企业及其绩效评价

   第一节 网络型物流企业概述

    一 网络型物流企业的内涵

    二 网络型物流企业的运营形式

     (一)节点运营

     (二)线路运营

     (三)网络运营

    三 网络型物流企业的特征

     (一)规模化

     (二)专业性

     (三)网络化

   第二节 网络型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理论

    一 网络型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意义

     (一)从网络资源利用的角度看

     (二)从企业产权的角度看

     (三)从管理的角度看

    二 网络型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特殊性

     (一)业务种类决定评价指标与生产或制造业侧重点不同

     (二)运营形式决定了评价指标应考虑动态(线路)、静态(节点)因素

     (三)物流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评价方法的复杂性

    三 网络型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权变理论

    四 网络型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要素及程序

     (一)网络型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要素

      1.评价目标

      2.评价主体

      3.评价客体

      4.评价指标

      5.评价标准

      6.评价方法

      7.评价报告

     (二)网络型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程序

      1.明确绩效评价目标

      2.获取绩效评价信息

      3.形成绩效评价框架

      4.设计关键绩效指标

      5.确定评价标准

      6.采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做出判断

   第三节 网络型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 网络型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框架的建立

     (一)战略目标及其分解

     (二)权重反映战略

     (三)明确层次关系

     (四)关键指标的选取

    二 网络型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重要性原则

      3.集成化原则

      4.层次性原则

      5.平衡性原则

      6.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统一的原则

      7.可操作性与可比性相结合原则

     (二)评价指标的选择方法

      1.频度统计法

      2.理论分析法

      3.专家咨询法

     (三)评价指标的初选及完善

      1.评价指标的初选

      2.评价指标的完善

    三 网络层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一)网络层绩效研究的必要性

     (二)网络层绩效指标的层次划分

     (三)网络层绩效评价指标

      1.网络拓扑层指标

      2.网络单元层指标

      3.网络业务层指标

    四 运作层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一)基于流程的评价指标

      1.时间角度

      2.产能角度

     (二)基于职能的评价指标

      1.运输绩效评价指标

      2.仓储绩效评价指标

    五 结果层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一)顾客服务评价指标

      1.可靠性

      2.柔性

     (二)财务状况评价指标

      1.经营者角度

      2.所有者角度

   第四节 网络型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一 常用绩效综合评价方法

     (一)经济分析法

     (二)专家评价法

     (三)运筹学和其他数学方法

      1.层次分析法(AHP)

      2.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

      3.数理统计方法

      4.功效系数法

      5.灰色关联分析法

    二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模型

     (一)网络型物流企业绩效评价对模型的要求

      1.网络型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模型应能反映定量与定性因素的结合

      2.网络型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模型应能反映评价过程中的模糊因素

      3.网络型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模型应能反映客观实际

     (二)评价模型构思

     (三)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1.层次分析法的选择

      2.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四)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判

      1.确定因素集和评语集

      2.进行单因素评价,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3.确定评价因素的权向量

      4.生成模糊评价结果向量

      5.计算最终评价结果

   第五节 网络型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实用性分析

    一 确定研究对象

    二 评估过程

     (一)构建评价因素集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确定各层隶属度

      1.网络层指标的评判

      2.运作层指标的评判

      3.结果层指标的评判

      4.综合评判

    三 评价分析

  第六章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确定及评价

   第一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一)协调与协调发展的内涵

     (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二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滞后型发展模式

     (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超前型发展模式

     (三)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协调发展模式

    三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

     (一)经济发展对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的影响

      1.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决定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水平和层次

      2.经济结构决定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结构

      3.经济发展规模和布局决定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和布局

     (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合理化可以降低物流运作成本

      2.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合理化可以改善我国的经济运行环境

      3.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合理化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

   第二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

    一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思路

     (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思路

     (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

      1.指标体系构建

      2.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

      3.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模型构建

    二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的指标

     (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指标的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可操作性原则

     (二)影响物流需求的经济指标体系构建

      1.物流需求的内涵与特征

      2.影响物流需求的经济指标体系筛选

      3.已有的关于影响物流需求的经济指标分析

      4.影响物流需求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及指标构建

     (三)反映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的指标

      1.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绝对指标

      2.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相对指标

    三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的前提:物流需求分析

     (一)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的一般步骤

      1.确定目标

      2.调查收集资料

      3.演绎或推论过程

     (二)物流需求分析的一般方法

     (三)基于BP神经网络的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

      1.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思路

      2.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的BP神经网络结构

      3.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的BP神经网络计算过程

     (四)基于BP神经网络的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算例

      1.初始数据处理及其参数设定

      2.网络训练与物流需求预测

      3.结果分析

    四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的模型

     (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模型的构建思路

     (二)协调系数的界定与计算

      1.协调系数的界定

      2.协调系数的计算方法

     (三)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模型

      1.基于类比分析法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模型

      2.基于回归分析法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模型

      3.基于神经网络分析法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模型

   第三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合理性评价

    一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合理性评价的界定

    二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合理性评价的方法

     (一)定性评价方法

      1.实地调查法

      2.统计分析与实地调查和远景预测相结合的方法

      3.专家评价法

      4.层次分析法

     (二)定量评价方法

      1.系统动力学模型

      2.灰色系统

    三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合理性评价的模型

     (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合理性协调度

      1.静态协调度

      2.动态协调度

     (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合理性协调发展度

     (三)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合理性协调发展趋势指数

   第四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合理化策略

    一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区位选择与功能定位

     (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区位选择的合理性

     (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功能定位的准确性

    二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总体规划

     (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划需要统筹兼顾

     (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硬件的完善

     (三)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软件的提高

    三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政府角色定位

     (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中政府目标的确定

     (二)政府强化规划的系统性,推动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的合理化

     (三)物流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完善

     (四)通过产业集聚实现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快速发展

    四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市场化运作

     (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中的企业目标与行为

     (二)市场调节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

  第七章 物流信息网络支撑体系

   第一节 物流信息网络技术基础

    一 物流信息网络的资源整合

     (一)客户需求的整合

     (二)物流能力的整合

     (三)信息资源整合

    二 物流信息网络的技术实现

     (一)物流信息网络是一个数据系统

     (二)物流信息网络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物流信息网络是一个集成系统

      1.系统运行环境的集成

      2.信息的集成

      3.应用功能的集成

      4.技术方法的集成

      5.人和组织的集成

    三 网络化技术基础

    四 信息系统基础

   第二节 物流信息采集网络

    一 信息自动识别技术

     (一)条形码系统

     (二)光学符号识别

     (三)生物测定

     (四)IC卡

     (五)射频识别(RFID)系统

    二 具有Ad hoc结构的数据采集网络

     (一)数据采集网络

     (二)Ad hoc模式的物流信息采集网络结构

      1.集中式控制结构

      2.分布式网络结构

     (三)Ad hoc模式的物流信息采集网络特点

      1.网络自组织性

      2.动态的网络拓扑结构

      3.分布式控制

   第三节 基于网格中间件的网络动态组网技术

    一 基于网格的物流信息网络技术框架

     (一)网格的思想

     (二)网格体系结构的发展

     (三)基于网格中间件技术的物流信息网络协议栈

      1.网格中间件技术

      2.网格中间件技术构造物流信息网络协议栈

     (四)基于协议栈的物流信息网络逻辑模型

    二 基于网格的物流信息网络实现

     (一)物流信息网络的动态组网模式

     (二)动态组网和资源共享的实现方法

     (三)物流信息网络的动态组建步骤

      1.发现市场机遇

      2.企业、服务注册

      3.网络主企业的确定及需求发布

      4.候选企业、候选服务的发现

      5.候选企业的筛选

      6.候选企业的确定,网络的动态组建

     (四)物流信息网络的实现特点

      1.标准的Web服务

      2.生命周期管理

      3.双向通知机制

      4.服务资源优化

   第四节 物流信息网络接入安全策略

    一 物流信息网络的安全需求

     (一)物流信息网络运行特点

      1.物流信息网络由多个子网络构成

      2.物流信息网络的协同工作

      3.物流信息网络节点间的动态重组

     (二)物流信息网络的安全需求

      1.集成和互操作需求

      2.网络访问控制需求

      3.协同工作需求

    二 物流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一)管理策略1:集成和互操作的安全策略

     (二)管理策略2:网络访问控制策略

     (三)管理策略3:评估、隔离及补救

    三 物流信息网络安全接入模型

     (一)安全接入控制结构

     (二)安全接入控制方式

      1.策略定义

      2.检测

      3.安全性评估

      4.实施

      5.补救

本书是“现代物流网络理论丛书”的第一本专著。物流资源网络化发展的实践催生了现代物流网络理论,本书定义的物流网络是指:在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条件下,适应物流系统化和社会化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由物流组织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的总称。本书概述了现代物流网络理论研究的整体框架,说明了现代物流网络理论中的有关概念,阐述了该理论研究的意义及其方法,介绍了物流网络中的三个子网在构建、运作等方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书作为一本学术专著,适合于物流研究和企业管理人员阅读,同时适合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参考。

[1]莫道明:《网络经济与企业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盛晓白:《网络经济通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安娜·格兰多里主编《企业网络:企业和产业竞争力》,刘刚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梁栋:《信息化与组织网络化关系研究》,《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刘东等:《企业网络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王传英:《社会经济网络与中小企业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7]薛伟贤:《网络经济效应及测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8]罗斯·道森:《网络中生存》,金马工作室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黄静兰:《交通运输网络特性分析》,《综合运输》2003年第5期。

[11]张基温:《协同与服务——网络经济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第12期。

[12]邓志斌:《国际物流运作新模式及其对加快我国物流业社会化的重要意义》,《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第6期。

[13]刘清华:《物流产业的网络化发展分析》,《现代物流》2002年第6期。

[14]张鹏斌、仲秋雁:《整合物流资源,向现代物流产业迈进》,《改革与战略》2003年增刊。

[15]戴勇:《虚拟物流企业联盟的组建和结构探讨》,《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3年第2期。

[16]张铭洪:《网络外部性及其相关概念辨析》,《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2期。

[17]刘刚:《后福特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18]施振荣:《联网组织》,三联书店,2000。

[19]Cheong M.L.F.,Bhatnagar R.,Graves S.C.,Logistics Network Design with Price Discount,In Proc. MSOM Conference.Chicago,USA,2005.

[20]Vidal C.J.,Goetschalckx M.,Strategic Production-distribution mo-dels:A critical review with emphasis on global supply chain mo-dels. European J.of Operation Research. 1997,98(1).

[21]Cohen M.A.,Fisher M.,Jaikumar R.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A Normative Model Framework. Ferdows K.Managing Interntional Manufacturing.Amsterdam:North-Holland,1989.

[22]Fumero F.,Vercellis C.,Synchronize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Inventory and Distribution Schedule. Transportation Science.1999,33(3).

[23]Hurink J.,Knust S.,Make Span Minimization for Flow-shop Problems with Transportation Times and a Single. Robot,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2001(112).

[24]Lalonde B.J.,Zinszer P.H.,Customer Service:Meaning and Measurement. Chicago,IL:Nat. Council Phys. Distrib. Manage.,1976.

[25]柯恩、罗塞尔:《战略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最佳绩效管理原则》,汪蓉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6]Christopher M.,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 and Improving Service. London:Financial Times Pitman,1998.

[27]Henri C.Dekker,Ad R.Van Goor.,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A Case Study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0,3(1).

[28]欧洲物流公司出现广泛联合,http://kx.fjjt.gov.cn/Search.asp ClassID=8&Field=Title&Keyword=&page=2。

[29]Markus Lebender,Alexander Hettrich.Support for Collaborative,Dynamic Logistic Network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2003.

[30]Peter Hines,Nick Rich,Ann Esain.,Creating a lean supplier network:a distribution industry case.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1998,4(4):235-246.

[1]邱国栋:《当代企业组织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毛海军、张永、李旭宏:《物流企业分类模型》,《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5年第2期。

[3]武云亮:《论物流组织的演进与创新》,《商品储运与养护》2002年第3期。

[4]梁栋:《信息化与组织网络化关系研究》,《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施振荣:《联网组织》,三联书店,2000。

[6]欧阳峰、林丹明、曾楚宏、叶会:《信息时代企业组织变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7]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5。

[8]李维安:《网络组织:组织发展新趋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9]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10]李尔涛、胡思继:《基于中介效应的物流网络组织》,《技术经济》2003年第6期。

[11]戴勇:《虚拟物流企业联盟的组建和结构探讨》,《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3年第1期。

[12]Valentina Carbonea,Marilyn A.Stoneb. Growth and relational strategies used by the European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Rationale and outcome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2005,41(6):495-510.

[13]Zinn Walter,Parasuraman A.,Scope and intensity of logistics-based strategic alliances:A conceptual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1997,26(2):138-147.

[14]Kevin R.Moore,William A.Cunningham. Social exchange behavior in logistics relationships:a shipper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1999,29(2):103-121.

[15]王泽华、万映红:《虚拟企业网上合作模式探讨》,《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4期。

[16]Wang Ying,Sang Dayong. Multi-agent framework for third party logistics in E-commerce.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5,29(2):431-436.

[17]Anthony Karageorgos,Nikolay Mehandjiev,Georg Weichhart,et al. Agent-based optimisation of logistics and production planning.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3,16(4):335-348.

[18]张钢、罗军:《组织网络化研究评述》,《科学管理研究》2003年第1期。

[19]迈克尔·波特:《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04。

[20]Holland J.H..Hidden order. MA:Addison-Wesley,1995:10-22.

[21]Eidelson Roy J.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in the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97(1):42-71.

[22]马骏、唐方成、郭菊娥、席酉民:《复杂网络理论在组织网络研究中的应用》,《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2期。

[23]Keiki Takadama,Takao Terano,Katsunori Shimohara. Interpretation by Implementation for Understanding a Multiagent Organization. Computational & Mathematical Organization Theory,2003,9(1):19-35.

[24]Olivier Labarthe,Bernard Espinasse,Alain Ferrarini,et al. Toward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agent-based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supply chains in a mass customization context. Simulation Modelling Practice and Theory,2007,15(2):113-136.

[25]Vito Albino,Nunzia Carbonara,Ilaria Giannoccaro. Innovation in industrial districts:An agent-based simulation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6,104(1):30-45.

[26]Youmin Xi,Fangcheng Tang. Multiplex multi-core pattern of network organization:An Exploratory Study. Com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al Organization Theory,2004,10(2):179-195.

[27]洪军、柯涛:《网络组织的复杂适应性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4年第10期。

[28]江可申、田颖杰:《动态企业联盟的小世界网络模型》,《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29]徐碧琳:《知识经济条件下网络组织运作模式研究》,《现代财经》2002年第2期。

[30]董红召、陈鹰:《分形行业企业联盟及其自组织动态结盟》,《中国机械工程》2003年第1期。

[31]Shen Su. Logistics service network design:Models,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Dissertation].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4:67-89.

[32]Kathleen M.Carley,David M.Svoboda,Modeling Organizational Adaptation as a Simulated Annealing Process. 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1996,25(1):138-168.

[33]David Krackhardt,Kathleen M.Carley. A PCANS Model of Structure in Organization. P113-119 in Proceedings of the 199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mand and Contro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 held in June.Monterray,CA.Evidence Based Research,Vienna,VA.

[34]Youmin Xi,Fangcheng Tang. Multiplex multi-core pattern of network organization:An Exploratory Study. Com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al Organization Theory,2004,10(2):179-195.

[35]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研究开发部、北京国经联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快运速递业投资分析报告》,中国管理资讯网(www.21ask.com),2004。

[36]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编著《CEI中国行业发展报告(物流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7]张洪斌、赵玉敏:《快递业发展面临的六个问题》,《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年第8期。

[38]洪水坤:《解读中国仓储:行业篇》,《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年第8期。

[39]邓志斌:《国际物流运作新模式及其对加快我国物流业社会化的重要意义》,《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第6期。

[40]铃木秀郎等:《IT时代的物流服务》,关志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1]张鹏斌、仲秋雁:《整合物流资源》,《向现代物流产业迈进·改革与战略》2003年增刊。

[42]晏卫平、丁秋林:《现代物流企业资源整合模式分析》,《公路交通科技》2003年第4期。

[43]王健:《现代物流网络系统的构建》,科学出版社,2005。

[44]捌捌物流网.www.8856.com.cn。

[45]李燕:《国外物流业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启示》,《求知》2003年第1期。

[1]孙明贵:《物流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汪鸣:《发展物流基础设施的政策建议》,《物流时代》2003年第19期。

[3]丁俊发:《“十一五”期间发展现代物流的主要任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2006年第5期。

[4]王薇:《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前景与政策》,《物流技术》2003年第11期。

[5]徐杰:《物流网络的内涵分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6]通创物流咨询有限公司:《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模式》,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7]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调查报告》,2006。

[8]李玉民、李旭宏等:《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规模确定方法》,《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年第6期。

[9]《中国统计年鉴(2005)》。

[10]《中国铁路统计年鉴(2007)》。

[11]何明珂:《物流系统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Aikens C H. Facility location models for distribution planning.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85,22 (2):263-279.

[13]程世东、刘小明:《时空消耗法求解物流园区规模》,《公路交通科技》2000年第8期。

[14]姚志刚、刘志凯、张三省:《物流园区规模确定方法探讨》,《现代物流》2003年第3期。

[15]陶经辉、李旭宏、毛海军、李玉民:《基于多指标群决策的物流园区规模确定方法研究》,《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第1期。

[16]李玉民、李旭宏、毛海军、陶经辉:《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规模确定方法》,《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年第2期。

[17]袁庆达、杜文、黎青松:《区域公共物流中心规模和选址问题》,《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年第4期。

[18]孙会君、高自友:《物流中心扩建规模设计的双层规划模型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3年第4期。

[19]张席洲、尹石磊:《物流配送中心规模优化的探讨》,《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年第5期。

[20]顾保南、叶霞飞、许恺:《上海市中心城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合理规模研究》,《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10期。

[21]郭文军、刘迁:《石家庄市轨道交通合理线网规模匡算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2]陈旭梅、童华磊等:《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铁道科学》2001年第6期。

[23]卡尔·夏皮罗:《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4]牛慧恩:《国外物流中心建设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2期。

[1]周文俊:《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2]金若楠等:《现代综合物流管理》,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

[3]钱学森:《再谈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991年第1期。

[4]张宗成:《物流信息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5]《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超过10亿,中国紧追美国》,http://tech.sina.com.cn/i/2006-01-14/0753820268.shtml,2006-01-14。

[6]徐杰、鞠颂东:《物流网络的内涵分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7]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8]蔡淑琴、夏火松:《物流信息与物流信息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9]戴勇、钟宝嵩:《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研究》,《物流技术》2004年第11期。

[10]Foster I.,Kesselman C.. The Grid2:Blueprint for a new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San Francisco: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2004.

[11]刘世昕:《信息技术的下一波浪潮GGG会取代WWW.http://news.enet.com.cn/article/20020412/20020412204149_1.xml》,2002-04-12。

[12]Foster I.,Kesselman C.,Tuecke S.. The anatomy of the grid:Enabling scalable virtual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percomputer Applications,2001,15(3):200-222.

[13]柴晓路、梁宇奇:《Web Services技术、架构和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4]中国国家网格,http://www.chinagrid.com/。

[15]徐志伟、李伟:《织女星网格的体系结构研究》,《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2年第8期。

[16]李根柱、杜潇潇、申金生、高岩:《网格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物流网格的构想》,《物流技术》2006年第1期。

[17]都志辉、刘鹏:《网格计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8]Bian W.L.,Ju S.D.. Grid and Logistic Networks. Dynamics of Continuous Discrete and impulsive systems (Series B). 2005,Sp.Iss.:641-645.

[19]Foster I.,Kesselman C.. The Globus Project:A Status Report. Proc. IPPS/SPDP 98 Heterogeneous Computing Workshop,1998:4-18.

[20]Barabási A.-L.,Albert R.,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 Science,1999,286:509-512.

[21]Barabási A.-L.,Albert R.,Jeong H.. Mean-field theory for scale-free random networks. Physica A,1999,272:173-187.

[22]Albert R.,Barabási A-L.,Statistical mechanics of complex networks. Rev.Mod.Phys.,2002,74:47-97.

[23]吴金闪、狄增加:《从统计物理学看复杂网络研究》,《物理学进展》2004年第1期。

[24]Tanion T.,Ogawa T.. An algorithm for solving two-level con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t.J.Syst.Sci.,1984,15:163-174.

[25]乌家培:《信息经济学与信息管理》,方志出版社,2004.2。

[26]Smith A.. The Wealth of Nations.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1776.

[27]Von Neumann J.,Morgenstern O..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4.

[28]Marschak,R.Radner. Economic Theory of Team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2.

[29]马玥:《企业激励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0]Holmstrom B.,Milgrom P.. Aggregation and Linearity in Provision of Intertemporal Incentives. Econometrica,1987,55(2):303-328.

[31]Radner R. Monitoring Cooperative Agreement in a Repeated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hip. Econometrica,1981,49(3):1127-1148.

[32]吴志惠、刘卫战、李雅惠:《2005中国物流信息化调查报告》,《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年第18期。

[33]金江军:《E-企业:运营与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4]Hernon P,Relyea H C.. Information policy.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Vol.48,Marcel Dekker,1991,176.

[1]王成金:《我国物流企业的空间组织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陈建峰:《统一后欧洲物流企业的动向与战略》,《海运情报》2001年第4期。

[3]吴群琪、张圣忠:《物流经济》,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4]荣朝和:《西方运输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杜胜利:《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张青:《基于“发展”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1年第4期。

[7]王伟:《物流企业战略与模式》,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8]马璐:《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系统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9]薛忠花:《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0]王伟:《供应链企业物流绩效评测体系》,《业界资讯》2002年第6期。

[11]卢海:《SCOR——国际标准化的供应链流程管理》,《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年第15期。

[12]鲍新中、程国全、王转:《物流运营管理体系规划》,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13]宋玉涛:《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4]董文洪:《关于建立物流网络可用性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年第6期。

[15]武洁:《保障网络可靠性指标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6]潘勇:《通信网可靠性指标研究》,《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6年第2期。

[17]Barberis G,Mazzei U. Traffic-Based Criteria for Reliability and Availability Analysis of Computer Network. Proceeding IEEE ICCC’77,Vol.1,Session-22.3,June 1977,pp:133-138.

[18]Bonaventura V. Service Avail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IEEE NTC’80,Vol.1,Session-15.2,Nov.1980.

[19]AMT White Paper. 《业务流程优化与重组》,URL:http://tool.manaren.com/data/1090,868,988.html.2007-03-23.

[20]Ravi Anupindi,Sunil Chopra,Sudhakar D.Deshmukh,etc. 《企业流程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1]张毕西、王钧、赵伟:《制造企业物流模式的选择模型》,《江苏商论》2004年第4期。

[22]彭望勤、刘斌:《物流实务手册》,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23]吴清一:《物流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4]李昕:《价值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建立》,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5]Yahya S.,Kingsman B.. Vendor rating for an entrepreneur development programme:a case stud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50 1999,916-930.

[26]Cooper W.W.,Tone K.. Measures of in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d stochastic frontier estim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7.99(1):72-88.

[27]魏新军:《模糊聚类方法在物流绩效衡量中的应用》,《物流技术》2003年第8期。

[28]马红艳、张光明、盛永祥:《评价物流企业的效用理论方法》,《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12期。

[29]王生凤、唐晋、盛卫超:《灰色分析法在物流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0]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1]曹炳元:《应用模糊数学与系统》,科学出版社,2005。

[32]丁以中:《管理科学:运用Spreadsheet建模和求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3期。

[2]鞠颂东、陈娅娜:《区域物流需求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南通地区为例》,《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魏际刚:《物流需求和物流供给》,《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年第4期。

[4]刘秉镰:《基于价值量的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方法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5期。

[5]秦璐、刘凯:《基于产业结构的区域物流需求分析》,《物流技术》2006年第7期。

[6]赵启兰、王稼琼:《物流规划中的需求与潜在需求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2期。

[7]王桂霞、何满喜、米宇平:《内蒙古交通运输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的预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6期。

[8]杨浩:《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需求的预测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位论文,2005。

[9]后锐、张毕西:《基于MLP神经网络的区域物流需求预测方法及其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2期。

[10]Rodrigo A.,Hani S.. Forecasting freight transportation demand with the space-time multinominal probity model.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34,2000:403-418.

[11]Bahram A.,Arjun C.,Kambiz R.. The demand for US air transport service:a chaos and nonlinearity investigatio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37,2001:337-353.

[12]Fite J.,Taylor G.,Usher J.,Roberts J.. Forecasting freight demand using economics ind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1,299.

[13]过秀成、谢实海、胡斌:《区域物流需求分析模型及其算法》,《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4]王荣成、陈才:《图们江地区物流长期预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人文地理》1999年第9期。

[15]王圣广、马士华:《基于全球供应链的虚拟企业》,《管理工程学报》1992年第9期。

[16]周开利、康耀红:《神经网络模型及其MATLAB仿真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7]胡玉奎、韩天羹:《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进化》,《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10期。

[18]申金山、宋建民、关柯:《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定理评价方法及应用》,《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第10期。

[19]黄志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长沙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5。

[1]Horton.Jr F.W.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5.

[2]霍国庆:《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科学出版社,2003。

[3]吕本富:《网络经济的创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

[4]Boar B H. Practical for Align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Business Strategies:How to Achieve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4.

[5]陈景艳:《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6]李宝山、刘志伟:《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7]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8]Cook K.S.,Emerson R.M.. Power,equity and commitment in exchange network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43,Pp.721-739,1978.

[9]蔡淑琴、夏火松编著《物流信息与信息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0]孙利民:《无线传感器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1]刘刚:《自组织、自适应无线传感器网络理论研究》,《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年第5期。

[12]Muthukumar Natesan. Compliance and Beyond-An Enterprise Approach to RFID Implementation. TCS RFID Solutions Group.Website:www.tcs.com/rfid.

[13]Larry Shutzber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In The Consumer Goods Supply Chain:Mandated Compliance or Remarkable Innovation?Rock-Tenn Company.Website:www.rocktenn.com.

[14]张昊、陈宇:《应用RFID技术和无线通信的实时物流追踪系统》,《测控技术》2005年第12期。

[15]Foster I.,Kesselman C.. The Grid:Blueprint for a New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Morgan Kaufmann,San Fransisco,CA,1999. Website:http://www.gridforum.org.

[16]Foster I.,Kesselman C.,Tuecke S.. The anatomy of the grid:Enabling scalable virtual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percomputer Applications,2001,15(3):200-222.

[17]Foster I.,Kesselman C.,Nick J.,Tuecke S.. The Physiology of the Grid:An 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 for Distributed Systems Integration. January,2002. Website:http://www.Globus.org/reserch/papers/ogsa.pdf.

[18]OGSA.Website:http://www.globus.org/ogsa/.

[19]Web Service.Website:http://www.w3.org/2002/ws.

[20]WSRF.Website:http://www.globus.org/wsrf.

[21]Camarinha-Matos L.M.,Afsarmanesh H.. The Virtual Enterprise Concept. IFIP TC5 WG5.3/PRODNET Working Conference on Infrastructure for Virtual Enterprise(PRO-VE99). Porto,Portugal,October 27-28,1999:3-14.

[22]陈华:《网格的安全体系结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3]刘颖、夏靖波、汪胜荣:《网格计算环境中的应用安全模型设计与实现》,《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5年第3期。

[24]Website:http://www.trustedcomputinggroup.org.

简 介:本书以协调发展为主线,综合应用多元统计、系统分析及智能算法,研究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评价方法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的确定方法。在文献研究和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本书分析了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构建了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模型,...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简 介:物流网络化、模块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实践催生了现代物流网络理论,现代物流网络理论研究根据客户的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网络整体利益,随需应变地整合网络中的资源,形成全社会物流资源随需调配、充分共享的新型服务模式。本书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研究围绕着物流任务而协调匹配物流网络中的资源,协同物流组织来共同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分别从...

作者: 刘韧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