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5 !

参考文献

0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图书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Ideology of Western Marxism

SSAPID:101-1652-0319-15
ISBN:978-7-5097-0569-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20多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基本思想,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种类、存在形式、特征、功能等,对不同流派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梳理了各个思想家的意识形态理论的脉络,全面展现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复杂画卷。这对于深化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拓展人们对于意识形态研究的理论视野,从宏观上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文明
作 者: 王晓升
编 辑:袁卫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后记

 文前辅文

 编委会

 引言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质疑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章 物化意识形态及其继承者

  第一节 卢卡奇:“物化”形态的意识形态理论

   一 “物化结构”:“物化意识”的实质

   二 “事实”崇拜:“物化意识”的方法论

   三 “物化意识”的理论形态

    1.资产阶级理性主义哲学

    2.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

   四 “总体性意识”:“物化意识”的克服和超越

  第二节 戈德曼:发生学结构主义意识形态论

   一 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考察意识形态

   二 “打赌说”

 第二章 文化领导权与意识形态斗争

  第一节 葛兰西:意识形态与“文化霸权”理论

   一 “意识形态领导权”:“文化霸权”的实质

   二 “市民社会”与意识形态斗争

   三 “知识分子”与“文化霸权”的实施

  第二节 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

   一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局限性

   二 非理性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批判

   三 文化身份的意识形态分析

 第三章 描述意识形态和作为文化体系的意识形态

  第一节 曼海姆:意识形态理论与知识社会学

   一 意识形态:虚假意识与真知灼见

   二 总体意识形态、特定意识形态与知识社会学

   三 非评价性的意识形态观和评价性的意识形态观

   四 意识形态、乌托邦和社会现实

   五 意识形态、乌托邦和集体无意识

  第二节 格尔茨:作为文化体系的意识形态

   一 意识形态的研究方法分析

   二 利益论和张力论批判

   三 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出路:作为文化体系的意识形态

 第四章 早期的批判意识形态

  第一节 阿多诺:意识形态与同一性

   一 “无父社会”中的意识形态“总体模式”和标签式思维

   二 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市场交换

   三 同一性与社会控制

   四 文化工业与人的个性的丧失

   五 大众传媒对人的心理和意识的控制

  第二节 马尔库塞:技术理性与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

   一 意识形态就是把生存斗争模式永恒化

   二 生产方式就是意识形态

   三 作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技术理性”

 第五章 后期的批判意识形态

  第一节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一 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的根源

   二 “技术统治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盖斯:意识形态的三种类型

   一 描述性意义上的意识形态

   二 批判性意义上的意识形态

    (一)认识论维度

    (二)功能维度

    (三)发生学维度

   三 积极性意义上的意识形态

   四 意识形态批判的三个维度

    (一)认识论维度的批判

    (二)功能维度的批判

    (三)发生学维度的批判

 第六章 阿尔都塞的理论及其后继者

  第一节 阿尔都塞:对于意识形态的认识意义和社会功能的理解

   一 从认识的角度来考察科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二 意识形态的四个规定

   三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四 两种意识形态概念

  第二节 普兰查斯:意识形态部门理论和意识形态次总体

   一 走向意识形态部门理论

   二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阶级斗争

   三 意识形态次总体和意识形态阶级斗争

  第三节 赫斯特:阿尔都塞的理论困境评述

   一 对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主要论点的解读

   二 把真假问题归结为现实性问题

   三 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批判

   四 对意识形态就是把个人质询为主体的思想的质疑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剖析

  第一节 古尔德纳:反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一 对既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批判

   二 作为理性和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话语

   三 意识形态的根源:部分与整体的张力

  第二节 威廉斯:文化唯物论

   一 “意识及其产物”不是物质社会过程的 “反射”、“回声”

   二 对于把意识形态看做是虚假意识的质疑

   三 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修正

  第三节 埃尔斯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概念分析

   一 埃尔斯特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概念、方法论原则和研究模型

    1.意识形态的定义或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对象

    2.意识形态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3.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模型

   二 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所涉认识论机制的发掘

    1.颠倒——思想谬误的心理机制

    2.从特定的阶级利益推知普遍的社会利益

    3.以局部的视界观照整体和概念的扩张主义

 第八章 意识形态与文学批评

  第一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学与美学意识形态

   一 意识形态的种类、功能

   二 意识形态:观念中的张力

   三 意识形态理论中的非理性主义倾向

   四 艺术自律和审美意识形态

   五 文学形式中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詹姆逊:意识形态理论史与政治无意识

   一 意识形态的七种模式

   二 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模式整合其他意识形态模式

   三 文化现象中的政治无意识

   四 不同的文化对象与意识形态分析方法

  第三节 约翰·佛柔:文学文本会话中的意识形态

   一 詹姆逊和迪尼亚诺夫的批判

   二 语言、文学会话:意识形态的符号学

   三 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改进

   四 意识形态与权力的密切关系

 第九章 意识形态:“自我”和“他者”的颠倒意识

  第一节 齐泽克:意识形态与人的生存

   一 意识形态与主体的建构

   二 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存在”

   三 意识形态与现实的分裂

   四 意识形态“缝合”现实的努力

   五 意识形态与人的生存境遇

  第二节 拉克劳和墨菲: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一 对传统意识形态理论核心范畴的颠覆

   二 “霸权接合”:意识形态的建构原则与策略

   三 多元的激进民主:意识形态的建构理想与方案

   四 对拉克劳和墨菲意识形态理论的批评与争论

 伟大的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相结合(总序)

 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建(代序)

本书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20多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基本思想,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种类、存在形式、特征、功能等,对不同流派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梳理了各个思想家的意识形态理论的脉络,全面展现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复杂画卷。这对于深化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拓展人们对于意识形态研究的理论视野,从宏观上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简 介: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事实,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意识形态研究就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书力图摆脱传统的“人头式”的或概念史式的研究方式,而以一种原创性研究来建立一套意识形态的纯粹理论。在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启示下,本书旨在从语言维度探析“意识形态何以可能”这一根本问题,并就如何建立良性的意识形态生...

作者: 卢永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简 介:本书指出,齐泽克主体性的意识形态理论,实质上,就是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嫁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以拉康的无意识主体缝合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这种结合彰显出意识形态的主体间性、幽灵化和不可能性的理论特征。但这种缝合显然不可能完美无瑕。在理论上,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陷入了后结构主义的窠臼中;在实践上,滑入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泥沼之...

作者: 袁小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简 介:本书从多维度研究了国外意识形态新变化,即从传统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当代新出现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发展、苏共意识形态的终结及其原因等维度,对当代国外意识形态从实践到理论、从宏观到微观、从内容到形式、从类型到结构、从特征到功能、从存在方式到传播方式、从形成机制到作用机制、从研究视角到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研究...

作者: 范树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简 介:本书展示了一种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全新视角。与学界通行的对这一理论单一批判维度的解读不同,本书在宽广的社会历史与思想史背景中揭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蕴含的三重逻辑:批判逻辑、建构逻辑和超越逻辑。以此为线索展开的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逻辑进程的系统阐释力图表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因上述三重逻辑的存在,不仅推动意识形态批判...

作者: 唐晓燕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简 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日常生活,并成为广大民众人人奉行、时时奉行但其自身并不自知的日用常行,才能称得上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作为“兴国之魂”的立国价值,此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育”的要旨。本书以日常生活为研究视域和思维框架,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分析,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

作者: 朱晨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