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图书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Modern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四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书中收录与会论文13篇,就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社会文化史与社会史、日常生活史的关系,以及中国近现代婚姻、家庭、女性、儿童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具有较高水平,充分展示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彰显了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也为今后社会文化史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关信息
文前彩插
社会文化史在行进
一 关于团队重镇
二 关于理论方法
三 关于领域维度
四 关于史料文风
五 结语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三十年发展趋势与瓶颈
一 成果数量持续快速增长
二 由边缘“小学科”发展为热门“大学科”
三 关注重心由政治话语向社会本位回归
四 形成研究重镇及成规模的研究队伍
五 结语:趋势、瓶颈与挑战
心系整体史
一 从区域性研究到区域社会史
二 从区域重构整体史
三 以整体区隔地方史
结论
日常生活:社会史研究的对象、视角与跨学科对话*
一 日常生活史的研究领域
二 日常生活史视角的特质、运用及其局限
三 日常生活研究的跨学科对话
(一)日常生活史与不同专史学科的对话
(二)日常生活史与社会学的对话
1.社会学对于日常生活的讨论
2.民俗学对日常生活的讨论
3.人类学对于日常生活的讨论
(三)日常生活史与心理学的对话
(四)日常生活史与哲学的对话
结语
女性意识与炎黄文化
一 创世纪的女性始祖
二 女性自古多豪杰
三 女性意识在社会转型中的沉浮
抗日战争时期的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留学生
一 奈良女高师和伪满的关系
二 战时的留学生活
三 复杂心理
结语
近代中国的废婚论与女性对“小家庭”之异议
一 近代家庭制度的提倡以及女性的异议
(一)“小家庭”的提倡
(二)晚清留日女学生的反“贤妻良母”
(三)独身主义的主张
(四)女作家的小说
(五)拒绝做“小家庭派”妻子
二 提出废婚论
(一)辛亥革命时期的无政府主义
(二)20世纪20年代的废婚论
共和国初期的山西婚姻生活:从乡村案例透析*
一 早婚:集体心态下的选择
二 买卖婚:现实情境下的自主选择
三 自由结婚*:表达与实践的背离
四 自由离婚*:男性群体的妥协与抵抗
五 军婚:国家观念的强化与妥协
六 余论:文化与革命的博弈与共融
龚自珍依恋母爱与追寻童心的文化意蕴
一 乾嘉名儒之女段驯的诗书才华
二 童年·童心·母爱与龚自珍个性的成长
三 成年后对母爱的追寻与龚自珍童心的保持
四 依恋母爱与追寻童心对自珍诗文风格的影响
打造娱乐新天地
一 “马路似虎口”:乐极生悲的路边游戏
二 不便与不良:传统中国儿童的居家环境和娱乐活动
三 卫生的场所、健康的娱乐:在家中开辟儿童游戏室
四 空中楼阁?——“儿童游戏室”话语的局限和价值
严景耀的犯罪社会学调查与研究(1927~1936)
一 犯罪社会学调查研究历程
二 回国后的教学生涯与实践活动
三 学术价值
论20世纪初唯科学主义话语下的“人的神化”观念
一 20世纪初“科学主义”思潮学术史回顾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二 科学、科学主义与唯科学主义概念辨析
(一)科学主义与唯科学主义含义不同,二者一褒一贬
(二)科学主义与唯科学主义含义相同,同为贬义
三 20世纪初唯科学主义霸权语境的确立
(一)中国社会为何能够接受唯科学主义
1.唯科学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与演化
2.中国社会接受唯科学主义的原因
(二)“科学”的自我神化——唯科学主义
1.作为工具的“科学”被神化
2.作为新价值的科学被神化
四 “个人”观念的产生及其自我神化——“人的神化”
五 唯科学主义与“神化人”的结合
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新境界
一 社会文化史理论方法的回顾与展望
二 婚姻、家庭与性别研究
三 近代女子教育问题研究
四 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新拓展
白水纪子:《中国女性の20世紀》,明石书店,2001。
白水纪子:〈中国文学にみる“近代家族”批判〉,《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43,2003。
嵯峨隆:《中国黒色革命論 師復とその思想》,社会评论社,2001。
江上幸子:〈中国の賢妻良母思想と“モダンガール”〉,《東アジアの国民国家形成とジェンダー:女性像をめぐって》,青木书店,2007。
江上幸子:〈丁玲:近代中国のジェンダー秩序への抗い〉,《講座 東アジアの知識人3》有志舍,2013。
江上幸子:〈1920年代中国のセクシュアリティ論議:張競生、丁玲らによる異論〉,《中国:社会と文化》29,2014。
末次玲子:《20世紀中国女性史》,青木书店,2009。
小野和子:《中国女性史:太平天国から現代まで》,平凡社,1978。
虞萍:《冰心研究:女性·死·結婚》,汲古书院,2010。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女性史研究会译《中国女性運動史1919~49》,论创社,1995。
中国女性史研究会编《中国女性の100年:史料にみる歩み》,青木书店,2004。
中山义弘:《近代中国における女性解放の思想と行動》,北九州中国书店,1983。
陈敬编《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梅生编《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3、4册,新文化社,1923。
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8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人民出版社,1986。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李宗武:《独身问题之研究》,《妇女杂志》第7卷第8号,1921。
邰光典、宝贞:《新家庭》,《妇女杂志》第7卷第1号,1921。
谈社英:《从事职业为妇女唯一之出路》,《妇女共鸣》第2卷第2期,1933。
向警予:《中国知识妇女的三派》,《妇女周报》第15期,1923年11月28日。
张若名:《“急先锋”的女子》,《觉悟》(天津)第1期,1920年1月20日。
高亚宾:《废纲篇》,《天义》第11、12期合刊,1907。
汉一:《毁家论》,《天义》第4期,1907。
何震(震述):《女子复仇论》,《天义》第2~5、8~10期,1907。
何震(震述):《女子解放问题》,《天义》第7~10期,1907。
《家庭与教育》,《天义》第11、12期合刊,1907。
《简章》,《天义》第8~10期,1907。
鞠普:《毁家谭》,《新世纪》第49期,1908。
刘师复:a《废婚姻主义》(1912年),《师复文存》,革新书局,1928。
刘师复:b《废家族主义》(1912年),《师复文存》。
《女子复权会简章》,《天义》第1期,1907。
葆华:《废除婚制问题的讨论(二)》,《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5月11日。
辈英:《废除婚制问题的讨论(一)(二)》,《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6月1日。
陈顾远:《家族制度底批评》,《民国日报·批评》第2号,1920年11月5日。
陈德徵:《家族制度的破产观》,《妇女杂志》第7卷第5号,1921。
黄石:《家庭组合论》,《妇女杂志》第9卷第12号,1923。
静庐:《废除婚制问题的讨论(六)》,《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5月23日。
李绰:a《婚姻何以当废》,《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5月22日。
李绰:b《废除婚制问题的辩论》,《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5月26日。
李绰c:《告主张“小家庭”反对“婚制”者》,《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7月10日。
林振声:《家庭制度的罪恶和改革的方法》,《家庭研究》第1卷第2期,1920。
马哲民:a《废除婚姻制度底讨论》,《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5月8日。
马哲民:b《废除婚制问题的讨论(二)》,《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5月20日。
马哲民:c《废除婚制问题的讨论(二)》,《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5月23日。
邵力子:a《废除婚姻制度的讨论》,《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5月8日。
邵力子:b《废除婚制问题的讨论(二)》,《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5月20日。
邵力子:c:《废除婚制讨论中的感想》,《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5月21日。
邵力子:d《废除婚制问题的讨论(一)(二)》,《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5月23日。
施存统:a《废除婚制问题的讨论(一)》,《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5月20日。
施存统:b《废除婚制问题的讨论(五)》,《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5月23日。
施存统:c《废除婚制问题底辩论(一)》,《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5月25日。
施存统:d《废除婚制问题》,《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5月25日。
施存统:e《废除婚制问题底讨论(一)》,《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5月29日。
笑佛:《废除婚制问题底辩论(一)》,《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5月22日。
向警予:《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少年中国》第2卷第2期,1920。
以太:《废除婚制问题的讨论(二)》,《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5月29日。
易加钺:《家庭制度灭亡论的一个引子》,《家庭研究》第1卷第4期,1921。
赞平:《废除婚制问题的讨论》,《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5月28日。
祝志安:《“废除婚姻制度”的讨论》,《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6月12日。
〔美〕彼德·扎罗:《何震与中国无政府主义女权主义》,《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陈文联、李桂梅:《论五四时期探求家庭变革的社会思潮》,《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3期。
邓伟志、张岱玉编著《中国家庭的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李桂梅:《略论近代中国家庭伦理的嬗变及其启示》,《中国家庭研究(第3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梁景和:《论五四时期的家庭改制观》,《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4期。
梁景和:《论清末的家庭革命》,《史学月刊》1994年第1期。
梁景和:《戊戌维新派的婚姻文化观》,《江海学刊》1998年第6期。
梁景和:《五四时期的“废婚主义”》,《二十一世纪》总第53期,1999年6月。
梁景和:《五四时期社会文化嬗变论纲:以婚姻、家庭、女性、性伦为中心》,《人文杂志》2009年第4期。
梁景和:《论辛亥革命与民初时期婚姻文化的变革》,《明清论丛》第11辑,2011。
刘禾、瑞贝卡·卡尔、高彦颐:《一个现代思想的先声:论何殷震对跨国女权主义理论的贡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5期。
刘慧英:《从女权主义到无政府主义:何震的隐现与〈天义〉的变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2期。
刘慧英、陈燕谷:《反民族国家的话语的崛起:无政府女权主义的历史意义》,《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刘慧英:《女权、启蒙与民族国家话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刘人锋:《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刊物〈天义报〉与无政府主义思想》,《船山学刊》2012年第2期。
林吉玲:《五四时期家庭观念的重构及其体现》,《济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沈绍根、阳三平:《五四时期新式知识分子的家庭变革思潮》,《求索》1999年第2期。
宋少鹏:《何殷震的“女界革命”:无政府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妇女研究论丛》2016年第1期。
夏晓虹:《何震的无政府主义女界革命论》,《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3期。
夏晓虹:《晚清女报中的国族论述与女性意识:1907年的多元呈现》,《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张玉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中国家庭问题的讨论,1915-1923》,《近世家族与政治比较历史论文集下》,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