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13 !

参考文献

64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2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Urban Competitiveness(No.12) : Shanghai, Jiangsu, Zhejiang and Anhui: A World Super Economic Region has Emerged

SSAPID:101-1637-8002-52
ISBN:978-7-5097-5918-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沪苏浙皖: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为主题,论证了一个在综合经济、交通体系、市场体系、产业体系等领域实现全面一体化,包括沪、苏、浙、皖40个城市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在北至陇海线,南抵浙南山区,西至京九线,东临黄海、东海的广袤空间里。顺应这一客观趋势,因势利导,促进长三角超级经济区的建设,将带动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互补互动、互联互通,有力支撑“两个百年”中国梦的这一伟大奋斗目标的实现。

相关信息

丛书名: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编 辑:陈晴钰;王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Z1 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简介

 法律声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竞争力模拟实验室简介

 中国皮书网

 Abstract

 摘要

 皮书数据库

 BⅠ 总体报告

  B.1 中国城市竞争力2013年度排名

   一 2013年中国294个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见表1-1)

   二 2013年中国289个城市宜居、宜商和可持续竞争力(见表1-2)

  B.2 中国城市竞争力2013年度综述

   一 引言:中国梦,城市梦

   二 城市竞争力:现状与格局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

    (二)宜居城市与宜商城市竞争力指数

    (三)可持续竞争力指数

    (四)空间分布规律

    (五)“两横三纵”格局

    (六)小结

   三 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与挑战

    (一)宜居城市建设:雾霾和高房价成为突出难题

    (二)宜商城市建设:营商环境建设刻不容缓

    (三)知识城市建设: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四)和谐城市建设:问题倒逼改革

    (五)生态城市建设:如何走出EKC困局

    (六)文化城市建设:历史积淀和特色逐步消亡

    (七)全域城市建设:城乡二元结构亟待破解

    (八)信息城市建设:长效机制任重而道远

   四 理想城市:经验案例与政策启示

    (一)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走“防治结合”的道路,确保人居环境越来越好

     1.墨尔本:城乡完美融合、古今交相辉映的生活品质之都

     2.珠海: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环境协调的幸福乐居之地

    (二)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走“质量领先”的道路,创造营商环境的竞争优势

     1.新加坡:政府做到良好治理和周到服务

     2.香港:自由规范的制度环境

    (三)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走“创新驱动”的道路,确保城市“引领未来”

     1.伦敦:历史名城、创新引擎

     2.杭州:创意天堂、东方硅谷

    (四)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走“包容增长”的道路,确保市民社会的“公平正义”

     1.柏林:多元、开放、高效、公平的包容性城市

     2.厦门:美丽、活力、幸福、共享的温馨和谐之城

    (五)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确保生态环境的“自然优美”

     1.伯克利:优秀理论指导下的全球最佳生态城市

     2.黄山:“对污染说不”的生态城市

    (六)多元一本的文化城市:走“守土开放”的道路,确保城市的“世界个性”

     1.巴黎:世界文化名城、时尚之都

     2.上海:守土开放的魅力之都

    (七)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走“融合均等”的道路,确保城市“反哺农村”

     1.杜塞尔多夫:“欧洲最大的乡村”

     2.深圳:没有农村的城市

    (八)开放便捷的信息城市:走“迎头追赶”的道路,确保城市“沟通无限”

     1.东京:世界级智慧城市

     2.广州:智慧之城、活力之都

   五 年度主题: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

    (一)长三角的区域广化

     1.时间维度:基于时间距离,“两小时经济圈”不断扩展

     2.空间维度:基于引力模型,中心城市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二)长三角的区域深化

     1.综合经济一体化:核心城市带动外围城市,区域经济显著收敛

     2.交通一体化:区域交通高速化、网络化,可达性水平全面提升

     3.市场一体化:“冰山”成本降低,区域共同市场逐步形成

     4.产业一体化: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合作实现集群优势

    (三)结论与展望

 BⅡ 主题报告

  B.3 沪苏浙皖: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

   一 引言

   二 长三角的区域广化:区域范围的纵深扩展

    (一)时间维度:“两小时经济圈”的扩展——基于时间距离

    (二)空间维度:中心城市影响范围的扩大——基于引力模型

   三 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域深化:一体化程度的全面提升

    (一)综合经济一体化:核心城市带动外围城市,区域经济显著收敛

    (二)交通一体化:区域交通高速化、网络化,可达性水平全面提升

     1.铁路时代(1990年以前):要发展,先修路

     2.公路时代(1991~2000年):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

     3.大桥时代(2001~2010年):高速公路网络化,“跨江追海”促进互通互融

     4.高铁时代(2010年以后):城际轨道交通催生同城效应,高铁实现“两小时经济圈”

     5.长三角可达性水平测度

    (三)市场一体化:“冰山”成本降低,区域共同市场逐步形成

    (四)产业一体化: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合作实现集群优势

   四 建设沪苏浙皖长三角超级经济区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沪苏浙皖长三角超级经济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

    (二)建设沪苏浙皖长三角超级经济区,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三)建设沪苏浙皖长三角超级经济区,是优化三大战略,实现陆海全域发展的重要举措

   五 目前长三角经济区存在的问题

    (一)战略与规划相对滞后

    (二)空间瓶颈制约核心区经济外溢,城市病日益凸显

    (三)区际利益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四)区域公共治理体系严重缺失

    (五)产业集群程度与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六)基础设施体系缺乏协调,衔接不够

   六 建设沪苏浙皖长三角超级经济区的基本对策

    (一)制定促进区域合作的战略规划

    (二)优化带动纵深发展的空间布局

    (三)完善平衡各方利益的协调机制

    (四)建立深化区域一体的公共治理体系

    (五)培育提升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六)构建支撑全域开发的基础设施体系

 BⅢ 城市竞争力分项报告

  B.4 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引言:雾霾和房价成为城市宜居面临的标志性难题

   二 宜居城市竞争力的整体格局

    (一)十强格局:宜居城市十强东南占据七席,珠海夺魁上海首进第十

    (二)整体现状:城市宜居水平整体得以改善,最好最差组内城市差距较大

    (三)区域比较:东南最为宜居但优势下降,中部和西南地区相对有所改善

    (四)房价收入比空间表现

     1.排序比较:房价收入比与宜居竞争力整体排序存在趋势一致性,前者成为重要致因

     2.分组比较:房价收入比指数最好最差两组与城市实力、活力明显相关

     3.区域比较:东南中部分居高低两端,其他四区呈现纺锤体分布

   三 “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与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数

    (一)轴线内与轴线外城市比较:“两横三纵”宜居水平较高,城镇化主阵地功能明显

    (二)不同轴线之间横向比较:沿海通道宜居水平最高,“两横三纵”北向西向递减

    (三)五大轴线内部:陆桥整体东向递减,其他通道节点崛起明显

     1.陆桥通道:整体宜居水平不高,通道东向递减特征明显

     2.长江通道:长三角相对优势突出,成渝宜居水平最低

     3.沿海通道:海峡西岸宜居水平最低,北部湾城市间宜居指数差距突出

     4.京哈京广通道:“北端和中部”塌陷,“珠三角、长株潭、环渤海”节点崛起

     5.包昆通道:“南端”塌陷和“成渝、关中”中端崛起的布局明显

   四 国内外案例分析

    (一)国外案例:墨尔本——城乡完美融合、古今交相辉映的品质生活之都

     1.主要表现及原因

     2.主要做法

     3.主要启示

    (二)国内案例:珠海——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环境协调的幸福乐居之地

     1.主要表现及原因

     2.主要做法

     3.主要启示

   六 重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重要结论

     1.城市宜居竞争力的差异分化更加突出

     2.高房价与低收入的耦合成为城市宜居水平不高和活力不足的重要致因

     3.高水平宜居城市在“两横三纵”格局中的城镇化主阵地功能明显

    (二)政策建议:让宜居不再成为“奢望”

     1.多元手段并用,加快推进住房由“居不易”向“易居化、逸居化”转变

     2.以规划严格实施为抓手,推进可持续的宜居城市建设

     3.大力改善城市环境,实现“雾霾无霾化、交通畅通化”等宜居品质提升

  B.5 中国宜商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引言

   二 宜商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

    (一)整体得分特征:表现一般,城市间差距较大

    (二)空间分布特征:西东递增,南北递减,三大梯队明显

    (三)指标维度特征:各维度表现不一,喜忧参半

   三 “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比较

   四 案例分析

    (一)香港:自由规范的制度环境

    (二)新加坡:政府做到良好治理和周到服务

   五 重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基于实证结果的总结判断

    (二)我国城市宜商城市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1.空间不平衡持续加大,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2.企业税负较重,影响企业落户和发育

     3.招商引资风头不减,商业环境营造力度不够

    (三)提升我国城市宜商城市竞争力对策建议

     1.合理定位

     2.从根本上优化宜商城市环境

     3.以改革创造宽松制度环境

     4.继续挖掘现有基础条件

     5.瞄准重点领域突破

  B.6 中国知识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引言

   二 知识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

    (一)知识城市竞争力十强格局

     1.北京人才济济再次蝉联榜首,杭州互联网创新聚集成就斐然

     2.指标体系中知识产出与知识经济的作用突出

    (二)知识城市竞争力区域分布

     1.七大区域知识城市竞争力:港澳台遥遥领先,东南、环渤海奋起直追

    (三)空间的分布特征:东西部差距明显、南北部差异不大、知识城市间相关度低

   三 “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比较

    (一)“两横”的比较分析:长江通道群星闪耀、海上龙头地位凸显

    (二)“三纵”的比较分析:沿海通道区位优势明显,包昆通道有待中部崛起

   四 案例分析

    (一)杭州

     1.围绕互联网企业聚集性强的特点,打造“天堂硅谷”实现知识创新驱动发展

     2.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跟随信息时代潮流

     3.为保护知识产权提供司法保障

     4.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引进与创新使用

     5.营造良好环境,激励知识产权创造

     6.杭州的启示

    (二)伦敦

     1.文化艺术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底蕴雄厚

     2.和谐、开放社会环境形成世界城市吸引力

     3.立足文化艺术优势,实现“城市创新引擎”

     4.知识城市建设以低碳先行为理念

     5.建设好金融功能核心区,提高知识经济

     6.伦敦的启示

   五 重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立足长远、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

    (二)突出特色,找准定位,把握重点

    (三)加大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建设学习型城市

    (四)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五)提高核心城市的知识城市竞争力的辐射带动功能

  B.7 中国和谐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引言

   二 和谐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

    (一)总体状况:和谐竞争力水平总体偏低,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前七名均为东部沿海开放城市,传统的内陆城市济南和西安被挤出前十

    (二)区域比较:东南沿海城市具有先发优势,东北和中部地区潜力巨大,西南和西北地区仍旧在困境中徘徊

   三 “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比较

    (一)轴线内外比较:国家战略规划的轴线城市明显优于非轴线城市,但轴线内城市内部的差别大于非轴线城市

    (二)轴线内部比较:沿海通道与京哈京广通道内部差别较大,长江通道与陆桥通道内部差别较小

    (三)轴线间的比较:沿海通道城市和谐竞争力水平最高,其次是京哈京广通道和长江通道,陆桥通道和包昆通道竞争力相对较弱

   四 和谐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五 国内外案例分析

    (一)厦门——美丽、活力、幸福、共享的温馨和谐之城

     1.主要业绩及表现

     2.主要做法

     3.启示

    (二)柏林——多元、开放、高效、公平的包容性城市

     1.主要业绩及表现

     2.主要做法

     3.启示

   六 总结与展望

  B.8 中国生态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引言

    (一)背景

     1.城市环境污染的严重化

     2.城市环境污染的常态化

    (二)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二 生态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

    (一)总体格局: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较低

    (二)十强格局:黄山表现出色,分布较为分散

    (三)区域分布:东南地区最生态,西北、环渤海、东北生态水平很低

    (四)分项指标:澳港东南沿海领袖全国,西北个别城市表现优良

    (五)空间分布:西部城市生态优于东部,南方城市生态优于北方

   三 “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生态竞争力比较

    (一)总体格局:长江和沿海通道生态水平最高,内陆地区普遍生态水平低

    (二)区域内部:各区域间生态竞争力相似性很大

    (三)不同轴线之间:环境质量指标表现更好,资源节约和生态状况相对较差

   四 案例分析

    (一)黄山:“对污染说不”的生态城市

     1.量身定制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2.依托生态资源推动产业发展,“坚决不上一个有污染的工业项目”

     3.在现有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加大整治和保护力度

     4.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机制

    (二)伯克利:优秀理论指导下的全球最佳生态城市

     1.以科学的生态城市理论为指导

     2.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

     3.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4.以步行原则建设交通和商业区

     5.第三方组织的参与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1.要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视

    2.以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生态建设

    3.加快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

    4.鼓励民间和第三方组织的积极参与

  B.9 中国文化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引言

   二 文化城市竞争力总体格局

    (一)十强格局:环渤海、中部、西北突出重围,挤入前10,东南大放异彩,香港独占鳌头

    (二)空间分析: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表现突出,东西部差异明显

    (三)优势与劣势:东、西部地区文化包容性差异较大,东北地区敲响警钟,西南地区令人担忧

   三 “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与文化城市竞争力指数

    (一)轴线城市和非轴线城市比较:轴线城市文化水平高,适合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

    (二)不同轴线之间的比较:横向看城市文化竞争力由东向西递减,纵向看由北向南递增,沿海通道的文化水平最高

    (三)五大轴线内部

     1.陆桥通道:整体文化水平最低,且内部差异相对较小

     2.长江通道:长三角城市群具有明显优势,成渝城市群内部差异十分显著

     3.沿海通道:珠三角城市群文化水平最高,北部湾城市群最低且内部差异大

     4.京哈京广通道:波浪状布局,“北端、中部和南端”位于波峰

     5.包昆通道:呼包鄂榆城市群内部城市文化水平分布最为集中,滇中分布最离散

   四 案例分析

    (一)国外案例:巴黎

     1.巴黎城市文化建设的实践

     2.巴黎城市文化建设的启示

    (二)国内案例:上海

     1.文化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2.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3.坚持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发展

   五 重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重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B.10 中国全域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引言

   二 全域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

    (一)总体格局:城市间极度不平衡

    (二)指标维度特征:城乡收入差距最大

    (三)区域比较:东部城市优势明显

   三 “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比较

    (一)轴线内城市优于轴线外城市

    (二)轴线之间:沿海通道水平最高

    (三)陆桥通道:全域城市化整体水平不高

    (四)长江通道:长三角相对优势突出,成渝全域城市竞争力水平最低

    (五)沿海通道:珠三角城市群全域城市竞争力得分突出,北部湾全域城市竞争力水平最低

    (六)京哈京广通道:珠三角城市群一枝独秀,中原城市群压力巨大

    (七)包昆通道:西南城市群全面塌陷

   四 案例分析

    (一)国内案例:深圳

     1.表现

     2.原因

     3.做法

     4.启示

    (二)国外案例:杜塞尔多夫

     1.表现

     2.原因

     3.做法

   五 重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重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B.11 中国信息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引言

   二 信息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情况

    (一)整体现状: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空间集聚、差异显著

    (二)排名比较:深圳最佳,竞争力集中在一线发达城市圈

    (三)分项评比:对外开放交流指数较好,航空、商旅发展相对薄弱

    (四)区域比较:东南沿海领跑,中、西部落后

   三 “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比较

    (一)轴线内外比较:“两横三纵”竞争力强,轴线外信息化交流有待加强

    (二)“两横三纵”轴线间比较:纵线稍强、沿海通道领先

    (三)“两横三纵”城市群间:珠三角、长三角比较突出

   四 案例分析

    (一)国内案例:广州

     1.推进联系交流基础设施建设

     2.建设创新型城市

    (二)国外案例:东京

     1.战略规划,分步实施

     2.发展低碳经济

   五 重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BⅣ 区域报告

  B.12 中国(东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中国城市竞争力(广东)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珠三角城市群竞争力突出,其他板块竞争力相对较弱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部分城市宜居水平很高,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改革开放前沿,总体处中上水平

    (四)可持续竞争力:竞争力水平较高,未来仍具发展潜力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 中国城市竞争力(福建)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区域发展不平衡,总体处中上水平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闽南城市表现突出,总体水平较高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福厦泉竞争力水平高,总体中等偏上

    (四)可持续竞争力:中等偏上,南高北低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三 中国城市竞争力(江苏)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南北差异明显,苏南水平高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素有人间天堂美誉,宜居水平历来较高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营商环境总体较好

    (四)可持续竞争力:总体水平较高,有望率先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四 中国城市竞争力(浙江)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浙东竞争力水平突出,产业发展面临挑战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人文、自然环境双优,宜居水平总体较高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商业文化较为浓厚,浙商现象广受关注

    (四)可持续竞争力:短期面临困难,长期仍具优势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五 中国城市竞争力(上海)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长三角龙头城市,南方现代服务业中心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高端人才聚集地,海外归国人才首选城市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商贸中心,海纳百川

    (四)可持续竞争力:历史机遇再度垂青,新的发展契机即将到来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B.13 中国(环渤海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中国城市竞争力(北京)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综合表现稳定,效率有所提升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挑战严峻但提升迅速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实力强劲但略有下降

    (四)可持续竞争力:优势基本保持,短板迅速提升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 中国城市竞争力(天津)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综合表现提升,效率相对下降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仍居前列但下降明显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大幅提升且首入前10

    (四)可持续竞争力:总体略有下降,短板仍需警惕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三 中国城市竞争力(河北)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规模扩张暂缓,效率稳步提升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小幅提升但仍较落后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仍居中上但略有下降

    (四)可持续竞争力:总体表现略降,短板制约明显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四 中国城市竞争力(山东)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综合实力稳定,省内发展均衡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居于中上但降幅较大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位居前列且略有提升

    (四)可持续竞争力:总体表现下降,长短板均突出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B.14 中国(东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中国城市竞争力(辽宁)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整体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城市间发展不平衡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整体竞争力一般,城市间发展较为均衡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整体竞争力中等,且城市间发展较不平衡

    (四)可持续竞争力:和谐城市竞争力表现突出,生态城市竞争力亟待增强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 中国城市竞争力(吉林)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综合经济竞争力一般,综合效率竞争力较差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整体竞争力较差,且城市间差距大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整体竞争力较差,城市间均衡性一般

    (四)可持续竞争力:和谐和生态城市竞争力较好,知识、文化和信息城市竞争力较差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三 中国城市竞争力(黑龙江)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总体经济实力较差,综合经济效率不高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整体竞争力最差,城市之间差距较小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整体竞争力较差,城市之间均衡性较差

    (四)可持续竞争力:各分项城市竞争力均较差,信息城市竞争力最差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B.15 中国(中部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中国城市竞争力(湖北)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总体水平中下,武汉优势明显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总体水平较差,区域分化严重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总体水平中下,区域差异较大

    (四)可持续竞争力:总体水平中下,区域差异较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 中国城市竞争力(湖南)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总体居中,长沙一枝独秀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总体水平中下,长株潭优势明显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长沙优势突出

    (四)可持续竞争力:区域差异明显,长株潭领先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三 中国城市竞争力(河南)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整体居中,城市差异较大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总体水平处于最差之列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总体较差,区域差异处于中游

    (四)可持续竞争力:总体较差,多项指标靠后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四 中国城市竞争力(山西)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整体靠后,多地市竞争力不足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总体水平中下,区域差异小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总体水平较差,区域差异小

    (四)可持续竞争力:总体靠后,环境问题突出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五 中国城市竞争力(江西)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总体靠后,大城市辐射效应不足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总体水平居中,区域差异小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总体水平较差,区域差异居中

    (四)可持续竞争力:整体居中,生态环境优势明显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六 中国城市竞争力(安徽)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整体不足,长江流域较强,皖南地区较弱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总体水平中上,区域差异较小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总体水平较差,区域差异居中

    (四)可持续竞争力:总体不足,皖北地区较弱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B.16 中国(西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中国城市竞争力(四川)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整体靠后,成都优势明显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总体情况有所改善,但排名较差的城市仍超过半数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整体出现倒退,成都、绵阳有所提升

    (四)可持续竞争力:整体水平差,大多数分项排名均居后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 中国城市竞争力(云南)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总体水平落后,增速缓慢,效率较低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总体水平差,区域发展不平衡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总体水平极差,两极分化严重

    (四)可持续性竞争力:城市发展可持续性极差,除生态外,其他分项排名均全国倒数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三 中国城市竞争力(贵州)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总体经济实力薄弱,贵阳仍需努力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全国最差,两极分化最严重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整体水平差,不平衡程度高

    (四)可持续竞争力:城市发展可持续性最差,各分项排名均属全国倒数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四 中国城市竞争力(海南)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综合经济实力较弱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休闲养老前景广阔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总体水平尚可,有待继续提升

    (四)可持续竞争力:发展机遇初现端倪,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四 中国城市竞争力(广西)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总体实力偏弱,区内发展比较平衡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总体水平较差,发展比较均衡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总体水平差,城市间差距较大

    (四)可持续竞争力:总体水平较差,可持续性较差的城市超过半数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五 中国城市竞争力(重庆)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总体处于上游,增长快,但效率不高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

    (四)可持续竞争力:经济发展较具可持续性,仍有上升空间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B.17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中国城市竞争力(陕西)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西安一枝独秀,资源型城市问题依旧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城市整体表现一般,宜居程度有待提高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西咸两市整合加深,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

    (四)可持续竞争力:属于竞争力水平较差的省份,大城市表现可圈可点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 中国城市竞争力(甘肃)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城市间差异较小,整体处于落后水平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竞争力水平较差,无一城市入百强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竞争力水平差,未来仍需努力

    (四)可持续竞争力:略好于综合经济竞争力,寻找持续发展动力是关键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三 中国城市竞争力(宁夏)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整体竞争力居后,城市增量能力较弱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竞争力水平较差,宜居方面仍显落后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城市之间差距大,首府银川属较具竞争力之列

    (四)可持续竞争力:银川独占鳌头,省内其他城市落后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四 中国城市竞争力(青海)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不高,经济效率略好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和宜商城市竞争力:西宁处于全国中游,属于较具竞争力之列

    (三)可持续竞争力:排名中游,发展潜力不错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五 中国城市竞争力(新疆)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两市差距较大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属于较具竞争力之列,克拉玛依跻身最具竞争力之列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两市竞争力水平处中等偏上水平,整体在宜商城市方面可圈可点

    (四)可持续经济竞争力:两市处于中上游水平,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六 中国城市竞争力(内蒙古)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整体居中,经济效率普遍不高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竞争力水平较差,省内城市之间差距较大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好于宜居城市竞争力,竞争力水平属中等偏下

    (四)可持续竞争力:弱于综合经济能力,资源类城市需警醒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B.18 中国(港澳台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 中国城市竞争力(香港)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总体保持首位,但增速乏力、后劲不足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

    (四)可持续竞争力:整体领先,“知识城市”是短板,“信息城市”弱化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 中国城市竞争力(澳门)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位居前列,增量和效率竞争力此低彼高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高房价削弱了宜居竞争力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单一产业结构降低了宜商城市竞争力

    (四)可持续竞争力:整体领先,多项指标名列前茅,创新驱动欠佳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三 中国城市竞争力(台湾省)报告

    (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总体领先,综合效率高,经济增长缓慢

    (二)宜居、宜商城市和可持续竞争力:总体较好,各项标准表现均衡,统筹发展需要加强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B.19 附录

   一 理论框架

    (一)城市竞争力的产出

    (二)城市竞争力的过程

     1.宜居城市竞争力

     2.宜商城市竞争力

    (三)城市竞争力的投入

   二 指标体系

    (一)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

    (二)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三)宜商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四)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标体系

   三 样本选择

   四 计算方法

    (一)指标数据标准化方法

    (二)城市竞争力计量的方法

     1.城市竞争力总指数: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的计算方法

     2.城市竞争力的解释指数:可持续竞争力分项竞争力的计算方法

     3.城市竞争力分类指数

  B.20 后记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2》编委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2》在前十一份报告的基础上,将城市竞争力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使其理论框架更加清晰,政策含义更加鲜明。将城市竞争力明确区分为产出的、当前的和短期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过程的、由投入向产出转化的宜居和宜商城市竞争力,投入的、可持续的和长期的城市可持续竞争力三个组成部分。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即城市创造价值的能力,体现为城市创造价值的规模、速度和效率;宜居和宜商城市竞争力即城市吸引人才、企业等本体集聚的能力,进而决定了城市产业体系的层次与结构;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即城市的要素与环境状况,包括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城乡一体、对外开放六大方面,分别体现为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多元一本的文化城市、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开放便捷的信息城市。根据这样的理论框架设计指标体系,我们对中国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宜居、宜商、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进行比较,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为推动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理论和政策参考。在长期研究中,我们还得到一个重大发现:长三角地区已经在原有基础上浮现出一个更大范围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在此基础上,我们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以“沪苏浙皖: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为主题,论证了一个在综合经济、交通体系、市场体系、产业体系等领域实现全面一体化,包括沪、苏、浙、皖40个城市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在北至陇海线,南抵浙南山区,西至京九线,东临黄海、东海的广袤空间里。顺应这一客观趋势,因势利导,促进沪苏浙皖长三角超级经济区的建设,将带动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互补互动、互联互通,有力支撑“两个百年”中国梦的这一伟大奋斗目标的实现。

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江海学刊》2013年第1期。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http://news.sina.com.cn/c/2014-03-16/212029721385.shtml。

Richard B.Andrews,Mechanics of the Urban Economic Base:The Problem of Base Area Delimitation,Land Economics,1954.

Parsley,David C,Shang-Jin Wei,Convergence to the Law of One Price without Trade Barriers or Currency Fluctuation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6.

Paul A.Samuelson,Theoretical Note on Trade Problem,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64.

张颢瀚:《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刘志彪:《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邹卫星、周立群:《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剖析: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改革》2010年第10期。

姜玲、杨开忠:《中国标准经济区划分方法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杨凤华、王国华:《长江三角洲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与进程分析》,《管理评论》2012年第1期。

赵丹、张京祥:《高速铁路影响下的长三角城市群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4期。

禚金吉、魏守华、刘小静:《产业同构背景下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第2期。

范剑勇:《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管理世界》2004年第11期。

Rasoolimanesh,etc,Ci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World,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

仇保兴:《简论我国健康城镇化的几类底线》,《住宅产业》2013年第10期。

姚士谋等:《应当推进健康城镇化新战略》,《决策》2013年第5期。

魏后凯:《追求有质量的健康城镇化》,《今日国土》2013年第2期。

倪鹏飞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方向新:《湖南城镇化健康发展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牛文元:《2013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科学出版社,2013。

魏后凯等:《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31期。

王凯、陈明:《中国城镇化的速度与质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李光全:《一体化背景下跨域协调机制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领导科学》2013年第4期。

李光全:《温哥华为何能成为宜居城市》,《学习时报》2013年6月10日。

聂华林、王宇辉、李长亮、李光全:《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GN中国宜商城市评价指标体系》,http://www.china-citynet.com/yjh/。

世界银行:《2013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对中小企业实行更为明智的管制》,http://chinese.doingbusiness.org/,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

世界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08。

张卫国、何伟:《中国地级城市投资环境评价研究》,《管理学报》2006年第3期。

董志强、魏下海、汤灿晴:《制度软环境与经济发展——基于30个大城市营商环境的经验研究》,《管理世界》2012年第4期。

王志章:《全球知识城市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路径》,《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第3期。

刘浩:《“知识城市”评价标准分析和指标体系构建》,《中华建筑》2009年第12期。

《移动4G网络已覆盖近70%的杭州人口》,杭州网,http://hznews.hangzhou.com.cn/jingji/content/2013-12/26/content_5015637.htm。

刘向:《柏林:三分之二家庭租房》,《中国房地产市场》2006年第9期。

陈振安:《柏林市政府机构的设置与改革》,《领导决策信息》1998年第15期。

希尔玛·冯·罗杰维斯基著《关于柏林的城市特色和城市变化》,陈宇琳译,《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第2期。

黄书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整体化——以厦门市海沧区为例》,《厦门科技》2013年第2期。

宿玥、张桂华:《借鉴厦门经验加强和创新大连社会管理工作》,《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陈振明等:《厦门综改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及其特色》,《东南学术》2013年第4期。

Register R.,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CA:North Atlantic Books,1987,13-43.

倪鹏飞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雷吉斯特:《生态城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世界银行:《Eco2城市:生态经济城市》,2009。

董宪军:《生态城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甘霖:《从伯克利到戴维斯:通过慢性交通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国际城市规划》2012年第5期。

李锋、沈星文:《基于循环经济的黄山市化工园区生态产业链共生模式选择》,《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3期。

李东和、刘玉亭:《黄山市生态旅游开发的初步探讨》,《经济地理》1999年第10期。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2011-06/08/content_1879180.htm。

王艳、王克婴:《创意城市建设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以巴黎为例》,《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第8期。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文化建设十大成就及启示》,《中国文化报》2012年11月2日。

王晖:《创意城市与城市品牌》,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林光彬:《等级制度、市场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管理世界》2004年第4期。

于洪平:《对全域城市化战略的思考》,《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11期。

赵伟:《中国的城乡差距:原因反思与政策调整》,《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陈钊、陆铭:《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鲁钊阳、冉光和等:《城乡金融发展非均等化的形成机理及对策——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分析》,《管理世界》2012年第3期。

李晓东:《信息化与经济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宋刚、邬伦:《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吴江:《信息城市的若干特征和趋向》,《城市研究》1998年第5期。

苑剑英:《信息城市的物质形态》,《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第3期。

齐琳丁:《我国将构建“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搜狐新闻网,2011年6月9日。

简 介:中国经济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然而,在传统的四大区域发展格局下,中国出现了东部过度聚集、西部过度分散、东北持续下滑的困境。本书以“巨手:托起城市中国新版图”为主题,分别从市场、产业、要素、交通一体化角度论证了东中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建议:中国经济分区应该由“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分区调整为自主发展区(东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5月

简 介:本书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及指标体系,结合吉林省各层级城市的发展数据和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全省地级市和县级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宜居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情况,明确吉林省各市竞争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据此提出符合各市竞争力发展方向的政策建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简 介:本书以“城市辐射半径、网络地图数据与城市竞争力”为主题,提出数字经济时代,城市发展离不开“朋友圈”,更离不开网络数据平台。城市的辐射半径能否衔接重合,是城市间能否形成伙伴关系的关键;城市的形象数据能够在网络平台体现,并为其他城市、群众提供参考,是建立城市间信任关系的重要因素;地级市竞争力报告汇总了吉林省8个地级市的竞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4月

简 介:本书分为总报告、主题报告、地级市竞争力报告、县级市竞争力报告四个部分,全面总结了全省各市竞争力的发展概况和综合表现;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吉林省城市发展新版图”为主题,提出吉林省城市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问题以及正在形成的新格局,并且通过8个地级市、4个主要县级市的竞争力报告,深入分析各市竞争力发展的现状优势、问题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简 介:本书分为总报告、主题报告、地级市竞争力报告、县级市竞争力报告四个部分,全面总结了全省各市竞争力的发展概况和综合表现;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吉林省城市发展新版图”为主题,提出吉林省城市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问题以及正在形成的新格局,并且通过8个地级市、4个主要县级市的竞争力报告,深入分析各市竞争力发展的现状优势、问题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简 介:本书以“强化城际关联:吉林省城市体系的新支撑力”为主题,全面总结了全省各市竞争力的发展概况和综合表现;深入分析吉林省8个地级市竞争力发展的现有优势、问题与不足、现象与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从综合经济竞争力、宜居宜商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等方面分析了吉林省4个主要县级市的竞争力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全省各县级市明确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简 介:本书分析了合芜蚌示范区的发展成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对策;分析了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三个城市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促进示范区的自主创新;分析了示范区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文化产业三个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个主体出发分析了其在体制机制、政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8月

简 介:中国经济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然而,在传统的四大区域发展格局下,中国出现了东部过度聚集、西部过度分散、东北持续下滑的困境。本书以“巨手:托起城市中国新版图”为主题,分别从市场、产业、要素、交通一体化角度论证了东中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建议:中国经济分区应该由“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分区调整为自主发展区(东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5月

简 介:本书以“城市辐射半径、网络地图数据与城市竞争力”为主题,提出数字经济时代,城市发展离不开“朋友圈”,更离不开网络数据平台。城市的辐射半径能否衔接重合,是城市间能否形成伙伴关系的关键;城市的形象数据能够在网络平台体现,并为其他城市、群众提供参考,是建立城市间信任关系的重要因素;地级市竞争力报告汇总了吉林省8个地级市的竞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4月

简 介:本书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调查研究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客观描述和深刻分析了黑龙江省当前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对2016年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简 介:本书分为总报告、主题报告、地级市竞争力报告、县级市竞争力报告四个部分,全面总结了全省各市竞争力的发展概况和综合表现;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吉林省城市发展新版图”为主题,提出吉林省城市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问题以及正在形成的新格局,并且通过8个地级市、4个主要县级市的竞争力报告,深入分析各市竞争力发展的现状优势、问题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简 介:本书以“强化城际关联:吉林省城市体系的新支撑力”为主题,全面总结了全省各市竞争力的发展概况和综合表现;深入分析吉林省8个地级市竞争力发展的现有优势、问题与不足、现象与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从综合经济竞争力、宜居宜商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等方面分析了吉林省4个主要县级市的竞争力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全省各县级市明确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简 介:本书以“强化城际关联:吉林省城市体系的新支撑力”为主题,全面总结了全省各市竞争力的发展概况和综合表现;深入分析吉林省8个地级市竞争力发展的现有优势、问题与不足、现象与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从综合经济竞争力、宜居宜商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等方面分析了吉林省4个主要县级市的竞争力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全省各县级市明确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