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1

2016年创新融合发展的长三角图书

The Innovative and Burgeoning Yangtze River Delta in 2016

SSAPID:101-1618-9588-73
ISBN:978-7-5201-0210-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对2015~2016年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状况及趋势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总报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长三角区域创新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现实基础,深入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创新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分报告分析了苏浙沪皖三省一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发展趋势及相应对策;专题报告分别从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人才队伍等角度深入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创新融合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生态等领域的相关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长三角蓝皮书
编 辑:张丽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法律声明

 摘要

 Abstract

 中国皮书网

 主要编撰者简介

 Ⅰ 总报告

  B.1 长三角区域创新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对策思路

   一 长三角区域创新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贯彻实施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全面整合创新资源的需要

    (三)提升产业创新竞争力的需要

    (四)加强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的需要

   二 长三角区域创新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基础

     1.产业层次

     2.科技水平

     3.高新技术产业

     4.科研院校

     5.技术市场

     6.创新人才

     7.科技创新投入

    (二)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合作基础

     1.领导机构

     2.科协合作联盟

     3.科技创新平台

     4.科技论坛

    (三)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制度创新

     1.上海市自贸试验区创新

     2.浙江省科技大市场创新

     3.江苏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4.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三 长三角区域创新融合发展的问题与难点

    (一)协同创新动力机制不够健全

    (二)科技创新的协同合作基础仍相对薄弱

    (三)上海市创新引领作用仍不够突出

    (四)跨地区的科技中介服务能力仍相对有限

    (五)科技与金融融合程度仍明显不足

    (六)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仍不够浓厚

   四 长三角区域创新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创新融合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1.强化以上海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开放功能

     2.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高端集成制造创新优势

    (二)提升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1.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

     2.加快长三角区域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

     3.打造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三)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区域产业科技创新联盟

     1.建立依托产业价值链的科技创新联盟

     2.建立依托产业发展方向的科技创新联盟

     3.建立面向共同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联盟

     4.打造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共赢的新局面

    (四)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领域对外开放

     1.建立全方位创新开放的新格局

     2.建立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开放合作机制

     3.全面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五)进一步引导高新区联动发展

     1.促进高新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联动培育高新区核心功能

     3.发挥高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六)积极发挥沪合双城合作的示范作用

     1.上海合肥双城合作是区域制度创新

     2.共建“双创”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

     3.共建产业链培育适应国内需求升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4.共建规模化园区拓展合作载体

     5.整合集聚资源增强对外开放协同合力

 Ⅱ 分报告

  B.2 2015年安徽经济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 安徽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1.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步伐加快

    2.固定资产投资稳中趋缓

    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化明显

    4.发展的后发优势明显在转化

   二 对经济形势的深层分析

    1.安徽与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的比较

    2.安徽与中部地区各省的比较

    3.合肥市与全国前十强省会城市的比较

    4.对皖江地区发展的深度分析

   三 发展对策建议

    1.抢抓国家区域战略调整机遇,加大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

    2.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深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3.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4.充分利用调结构、转方式,大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5.加大实施对外开放力度,努力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6.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扎实提高“双创”水平

  B.3 2016年前三季度上海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一 2016年前三季度上海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1.需求侧“三驾马车”平稳增长

    2.工业供给侧结构转型平稳推进

    3.服务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兴起

    4.外资总部和研发机构加快集聚

    5.“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二 2016年四季度经济发展趋势预判

    1.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看,2016年四季度及2017年世界经济增势弱于预期,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都不乐观,外需市场将持续低迷,影响上海经济平稳运行

    2.从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看,2016年第四季度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未得到缓解,经济增速回升乏力,但增长的空间和韧性依然很大,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保持在6.7%左右

    3.在上述趋势下,预计2016年第四季度上海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但经济运行仍将保持总体平稳,结构质量效益的提高势头仍将延续,预计2016年全年增长有望好于预期

   三 上海经济运行需密切关注的趋势性问题

    1.工业投资处于低位且增长乏力

    2.传统工业和服务业增长动力不足

    3.房地产市场调控压力依然较大

    4.外贸出口下滑态势尚未扭转

  B.4 江苏推动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研究

   一 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判断

    (一)以经济结构指标来衡量,江苏大致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1.三次产业结构

     2.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

    (二)以经济效率与效益指标来衡量,江苏劳动生产率总体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但制造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高收入经济体

     1.单个就业者创造的GDP

     2.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3.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以科学技术水平指标来衡量,江苏远高于中等收入经济体发展水平,略低于高收入经济体

     1.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2.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比重

    (四)以资源环境消耗指标来衡量,江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总体高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大体相当

     1.单位GDP能耗

     2.单位GDP电耗

     3.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五)以民生指标来衡量,江苏收入分配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教育、医疗水平略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1.教育程度构成

     2.每千人口医生数、病床数

     3.基尼系数

   二 江苏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方向与重点

    (一)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的方向

     1.增长由主要依赖投资与外需拉动向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转变

     2.产业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3.投入模式由传统土地、劳动力和资源环境三大要素投入向科技进步、人才红利和管理创新三大高端要素驱动转变

     4.对外开放由“引进来为主”的单向开放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双向开放转变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

     1.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2.把化解过剩产能、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

     3.推进产业发展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攀升,逐步摆脱在全球价值链低端、被发达国家全面锁定的不良格局

    (三)提质增效方向

     1.突出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发挥五化协同发展蕴藏的巨大潜力

     3.促进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的良性互动

     4.有效化解经济增速下调暴露出的各类新旧风险

    (四)技术进步方向

     1.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谋求技术、制度、管理、产业组织、模式等多方面的创新

     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发展自主品牌

     4.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布局

    (五)环境友好方向

     1.转变生产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支撑体系

     3.强化空间管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4.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 江苏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路径与对策

    (一)战略路径

     1.以扩大内需为立足点,促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3.以“四个对接”为新要求,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4.以双重开放为新思路,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5.以节能减排为主抓手,推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二)对策建议

     1.促进消费与优化投资并举,有效推进需求结构调整

     2.注重高级要素的引进与培育,强力支撑智能制造发展

     3.破除科技创新的体制弊端,充分释放企业自主创新活力

     4.实施“三个国际化”战略,广泛吸纳和配置全球创新要素

     5.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B.5 浙江“十二五”与2015年社会形势分析及“十三五”发展思考

   一 “十二五”及2015年浙江社会形势分析与评估

    (一)社会发展总体评价

    (二)人民生活普遍实现小康

    (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2.卫公强省建设成效显著

     3.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确立

    (四)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五)社会结构不断优化

    (六)城乡社区建设深入推进

    (七)“两美”浙江建设继续稳定推进

    (八)平安浙江建设成效显著

   二 浙江“十二五”社会建设与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面临压力

    (二)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需之间还有较大差距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治理遇到挑战

    (四)食品安全以及网络社会风险应对问题

    (五)交通拥堵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三 “十三五”及2016年浙江社会发展展望

    (一)浙江社会发展与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浙江社会发展与建设重点

    (三)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的理念

    (四)努力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与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1.继续推进创业富民战略的实施

     2.建立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推进中等收入群体快速成长

    (五)加大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供给

     1.保权利、保底线、保弱势

     2.加大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供给

    (六)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1.以社区回归实现基层群众自治

     2.以法治、德治保障基层社会自治

     3.以政社互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4.培育发展社会力量

     5.以优秀传统治理经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

 Ⅲ 专题报告

  B.6 长三角开发区创新与转型发展研究

   一 长三角开发区发展的成就与机遇

    (一)开发区发展成就显著、势头良好

    (二)开发区创新与转型发展的形势与机遇

   二 长三角开发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层次偏低,绿色发展、集聚发展、特色发展有待提升

    (二)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市场机制应用不够

    (三)三线、四线城镇开发区的人才、科技等创新要素供给严重不足

    (四)大中型开发区的城市化综合功能不完善

    (五)一线、二线中心城市开发区的土地资源约束问题十分突出

    (六)鼓励优惠政策的优势逐渐弱化

    (七)开发区职能定位不清晰、体制机制不健全

   三 长三角开发区创新与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

    (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以双向开放为新思路,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三)以产城融合为方向,提升园区功能

    (四)以绿色低碳为指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以提升服务为宗旨,优化园区内部环境

   四 长三角开发区创新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一)建设创新载体与平台,集聚创新要素

    (二)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培育创新集群

    (三)强化规划引领,重点打造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四)深化合作方式,拓展内外开放新空间

    (五)突出人才建设,加强科技金融创新

    (六)营造创新氛围,培育创新文化

    (七)改革体制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八)分类指导和分类施策

    (九)探索开发区考评新办法

  B.7 长三角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培育创新型企业政策研究

   引言

   一 长三角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培育创新型企业的理论机理与综合动因

    (一)理论机理

    (二)综合动因

     1.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培育创新型企业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内在要求

     2.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培育创新型企业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根本路径

     3.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培育创新型企业是深化供给侧改革、建设各类创新中心和示范区的基本抓手

   二 长三角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培育创新型企业面临的现状与问题

    (一)基本成就

     1.数量规模不断扩大

     2.创新贡献持续提高

    (二)突出问题

     1.覆盖范围有待扩大,创办主体和产业分布存在结构性隐忧

     2.整体实力偏弱,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级品牌

     3.建设模式相对单一,运行效率偏低

     4.区域发展不平衡,绩效差异显著

   三 长三角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培育创新型企业的政策建议

    (一)各类扶持政策精准发力:推动企业研发机构数量与层次迈上新台阶,扩大培育创新型企业的备选空间

     1.完善扶持政策体系,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2.积极融入相关战略规划,享受政策溢出效应

     3.健全配套政策和机制,切实提升政策扶持效果

    (二)深化改革优化平台服务:推动企业研发机构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夯实培育创新型企业的基础

     1.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突破企业建设研发机构的要素瓶颈

     2.搭建资源整合平台,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的创新产出水平

     3.启动精品建设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企业研发机构

    (三)创新机制释放微观活力:推动企业研发机构运行效率迈上新台阶,提升培育创新型企业的综合绩效

     1.优化企业研发机构的设立与运行模式

     2.构建有利于持续创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

  B.8 长三角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的路径选择

   一 长三角地区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的产业基础

   二 长三角地区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的思路和原则

    (一)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

    (二)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三)坚持龙头引领和梯队发展相结合

    (四)坚持典型示范与整体提升相结合

   三 长三角地区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推进,整合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二)协同推进,龙头引领,形成企业集群发展、协作配套的格局

    (三)绿色推进,环境优先,积极开发绿色制造技术

    (四)开放推进,联合发展,促进企业资本和技术合作

    (五)共享推进,服务制造,打造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型制造模式

    (六)“互联网+”推进,互联互通,使信息技术和制造装备高度融合

  B.9 长三角实施企业互联网提升计划的路径、方式研究

   一 长三角地区企业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一)政府采取一些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企业互联网发展创新

     1.政府与运营商联合推进“企企通”工程,为企业互联网发展提供支撑

     2.实行省市县联动,推进星级数字企业创建活动

     3.政府推动实行“电商拓市环省行”活动,实现传统企业与互联网公司现场对接

     4.创新政府服务企业模式,实施小微企业信息化服务券试点

    (二)涌现了一批互联网服务商和成功的转型企业

   二 促进长三角地区企业互联网发展的基本思路

    1.总体发展思路

    2.不同规模企业互联网的发展重点

   三 推动长三角地区企业互联网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发展环境,实现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协同推进

     1.重点扶持传统企业互联网工具类项目的开发,构建企业互联网创业高地

     2.推动企业互联网发展服务商崛起,帮助传统企业获取更有效的竞争力

     3.传统企业积极探索互联网发展落地实施方法,取得质的突破

    (二)创新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推动传统产业价值链提升

     1.电子商务由销售端向设计端延伸,促进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2.实施电子商务战略,实现从工具到渠道再到平台的不断发展创新

    (三)以互联网思维发展平台经济,寻求互联网商业模式新突破

     1.通过工业云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化,帮助更多传统企业发展创新

     2.构建行业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促进平台型产品商业模式创新

     3.构建地区性企业线上公共网络服务平台,降低企业发展创新成本

     4.传统中小企业积极寻求互联网平台合作,但不要轻易尝试做平台

    (四)推动开放式创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发展

     1.依托传统产业生态基础,将网络资源转化为自身创新资源

     2.借助电子商务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实现技术换市场、需求创造市场

     3.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协同创新,推动传统企业互联网发展综合创新

  B.10 长三角城市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与测评研究

   一 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 长三角城市治理能力评估的理论假设与概念模型

    1.基本假设

    2.概念模型

   三 长三角城市治理评估指标体系

   四 长三角12市治理能力测评结果

  B.11 加快长三角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研究

   一 长三角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1.上海

    2.江苏

    3.浙江

   二 长三角电动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电池技术遭遇瓶颈

    2.产业发展所需的初始规模还未形成

    3.配套充电设施建设滞后

    4.政府对产业组织的协调力度不够

   三 问题根源分析

    1.政府层面

    2.行业层面

    3.企业层面

   四 政策建议

    1.改进补贴方式

    2.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3.推进战略联盟发展

    4.加强政产学研良性互动

    5.制订保障性措施

  B.12 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战略思路研究

   一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二 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产业发展状况

     1.上海市

     2.江苏省

     3.浙江省

     4.安徽省

    (二)发展态势与特点

     1.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

     2.行业内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和行业领先水平的企业已经形成

     3.一些城市已形成产业集聚规模

     4.新兴文化创意科技企业正在快速成长

     5.各类园区遍地开花,中、小、微型企业发展蓬勃

     6.区域性、国际性平台开始搭建

    (三)现存问题

     1.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联动发展链条尚未形成

     2.产业集聚效应能级不高

     3.产业深度支持体系尚不完善

     4.文化创意产品消费水平有待提高

     5.小微企业成长服务环境有待改善

   三 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发展的基本考虑

    (一)合作发展的环境

    (二)区域合作的需求

     1.城市层面

     2.产业层面

     3.企业层面

     4.合作平台

     5.区域文化

    (三)区域合作的目标

     1.增强文化辐射力,促进产业繁荣

     2.引导形成差异化的竞合体系

     3.加强产业群的培育

     4.促进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四 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1.构建专业领域内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

     2.推进区域合作的基础性研究

     3.加强民间合作中介的建设,扩大交流,促进合作

     4.推进区域性的合作平台建设

     5.建设综合性服务体系

     6.加强地方特色文化传播与推广

    (二)起步阶段的重要工作

     1.建立政府间协调机制

     2.制定区域性政策

     3.开展区域产业合作发展规划研究

     4.建立区域性文化创意产业扶持资金,以及产业发展基金和区域合作基金会

     5.建设民间合作平台

     6.促进企业间合作

  B.13 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与前景

   一 长三角地区实践“超级文化区域”理论的现有基础

   二 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历史基础

   三 江南土布亟须长三角地区的共同开发

   四 皮影需要长三角地区共同推动其国际化

   五 打破行政壁垒,长三角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才能一体化发展

   六 结语

  B.14 当前上海创新要素交易发展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 上海创新要素交易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1.创新要素交易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2.创新要素交易相关制度建设有序推进

    3.上海创新要素交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 促进上海创新要素交易便利化的瓶颈制约

    1.知识技术要素交易缺乏系统性、集成式交易的顶层制度设计

    2.知识技术要素交易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玻璃门”现象

    3.知识技术创新要素交易标准不统一导致交易效率较低

    4.知识技术要素交易方式手段面临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5.知识技术要素交易缺乏便利化的可转换通道

    6.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中介服务发育依然不足

   三 上海创新要素交易便利化建设目标与路径选择

    1.自贸试验区为创新要素交易便利化提供有利契机

    2.上海知识技术创新要素交易便利化的目标方向

    3.知识技术创新要素交易便利化的实施路径

     (1)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要素交易制度创新

     (2)建立技术创新要素便利化交易规范标准

     (3)建立知识创新要素便利化交易功能性平台

  B.15 江苏建设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比较优势与实现路径

   一 科技创新中心研究进展与提出背景

   二 江苏产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比较分析

    1.构建产业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江苏产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对比测评

    3.江苏产业科技创新水平的评价分析

   三 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路径

    1.优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3.健全科技创新载体平台

    4.提升科技对外开放水平

   四 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举措

    1.推动政府科技管理体系的创新

    2.进行科技与金融结合改革试点

    3.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计划

    4.加大共性技术研究平台的投入

    5.推动政府采购与技术标准制定

    6.建立常态化企业技术咨询制度

    7.优化现代科研院所的分类管理

    8.强化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

  B.16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研究

   一 前言

   二 14个基地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地发展规模情况

    (二)配套政策情况

    (三)基地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发展情况

    (四)创新情况

   三 推进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动态调整机制

    (二)建立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发展资金动态投入机制

    (三)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发展壮大

    (四)搭建平台,瞄准500强等行业骨干引进优质项目

    (五)帮助基地引进高端人才和团队,支持基地的转型升级

  B.17 加强安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研究

   一 安徽区域品牌建设基础及有利条件

    1.力推质量安徽建设,为品牌战略实施提供支撑

    2.建立工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制造业竞争力稳步提升

    3.布局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探索不同类型区域集群转型发展道路

    4.部级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试点,为安徽实施区域品牌战略积累了经验

   二 安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主要问题

    1.分工协作水平低,缺乏专精特新化发展方向和有效的企业结构

    2.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少且弱,产业要素支撑力有限

    3.企业品牌建设滞后,存在可持续发展隐患

    4.区域品牌辨识度低,集群品牌建设工程的积极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三 安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思路及要点

    1.确立区域品牌建设策略

    2.确立区域品牌建设分类实施方案

    3.确立区域品牌建设要点

  B.18 提升江苏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路与重点

   一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二 江苏制造部门国际竞争力的现状

    1.对江苏制造部门国际竞争力的测算

    2.江苏制造部门“大而不强”的原因

     (1)处于全球价值链下游

     (2)中间品进口比重偏大

     (3)产品制造的服务含量偏低

   三 江苏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1.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蓄势待发

     (1)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制造创新生产制造方式

     (2)协同设计及大规模定制化生产创新生产组织方式

     (3)网络众包及大数据营销将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2.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新方向日益凸显

   四 新形势下江苏制造的发展条件分析

    1.江苏制造发展的优势

     (1)本土制造企业成长势头较好

     (2)生产制造的智能化水平较高

     (3)信息基础设施较完备

     (4)科技人才资源充裕

    2.江苏制造发展的劣势

     (1)全球价值链分工不利定位

     (2)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升

     (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五 提升江苏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路及重点

  B.19 浙江信息经济领域的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政策研究

   一 信息经济领域中小微企业的基本情况

    1.从微升小、从小升中所需时间多数企业在3年以内

    2.机制灵活

    3.企业获取新技术等科技成果主要以自主研发为主

    4.企业首选的创业空间为专业园区、地域为地级市

    5.企业规模不同,遇到的困难也不同

   二 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特点

    1.企业成长速度快

    2.“互联网+”改变商业模式

    3.受到资本市场青睐

    4.开启产业跨界融合新模式

    5.企业创始人文化素质高

    6.受访企业员工素质相对传统行业要高

    7.市场需求环境变化、创新和营运效率的提高使企业快速成长

   三 中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匮乏,特别缺专业技术人才

    2.融资管道狭窄,融资能力低下

    3.创业的成功率低

    4.区域发展不平衡

   四 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政策的设计

    1.对中小微企业实施总篮子加分篮子的阶段性扶持政策

    2.“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发展计划”篮子的政策设置

     (1)萌芽计划

     (2)幼苗计划

     (3)青蓝计划

    3.信息经济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培育计划

     (1)雏鹰计划

     (2)小鹰计划

     (3)雄鹰计划

    4.中小微企业培育的一般政策

     (1)完善中小微企业的中介服务体系

     (2)区域政策协调

     (3)提高政策的通达率

  B.20 基于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的浙江开发区创新转型

   一 浙江开发区创新转型的背景与主要路径

    (一)开发区创新转型的宏观背景

    (二)开发区创新转型的现实基础

    (三)开发区创新转型的主要路径

   二 基于国际产业合作园促进开发区创新转型的浙江实践

    (一)国际产业合作园的内涵

    (二)依托开发区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园的显著意义

    (三)浙江推进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的实践

   三 基于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推进浙江开发区创新转型的政策建议

    (一)尽快完善政府、机构和协会、企业三个层级的合作机制

    (二)争取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三)努力创建国家层面的国际产业合作园

    (四)积极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五)合力打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六)“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促进园区建设

  B.21 推进安徽由“民工大省”向“技工大省”转变的建议

   一 安徽省技能人才现状与趋向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能人才缺口较大

    2.技能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3.技能人才与地域产业不匹配

    4.技能人才流动性较大

    5.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完善

   三 推进“民工大省”向“技工大省”转变的建议

    1.制定“技能优先”战略目标

    2.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

    3.提升职业教育培训水平

    4.推进分类技能培训

    5.促进技能人才就近就业

    6.推广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7.做好用工信息对接

    8.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保障

  B.22 合宁旅游通道对策研究报告

   1.制定合宁旅游通道总体规划及相关制度

   2.合力推进旅游通道基础设施建设

   3.完善旅游通道公共服务体系

   4.加快合宁旅游通道协作步伐

   5.加强旅游队伍建设

  B.23 全面创新推进旅游业健康发展:以丽水为例

   一 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一)旅游业健康发展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

    (二)旅游业健康发展面临紧迫要求和实践难题

   二 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内涵要求及约束

    (一)旅游业健康发展内涵丰富,要求多样,约束与困难不少

    (二)丽水旅游业创新发展面临多方面挑战

   三 全面创新推进丽水旅游业健康发展

    (一)推进丽水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思路

    (二)推进丽水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B.24 创新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研究

   一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种模式与成效

    1.安吉模式

    2.通过“三买”实现“三赢”的“遂昌模式”

    3.从垃圾分类及处理着手的“贺田模式”

    4.广泛运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的“玉环经验”

    5.古老与现代“有机并轨”的“永嘉经验”

   二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尚未建立起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投融资机制

    (二)农民主体的驱动力不足

    (三)地方政府部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弱化

    (四)农村改革滞后于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三 创新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一)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投资机制

    (二)创新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方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型转变

    (三)统筹兼顾试点先行与全面推进的逻辑关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转换

 皮书数据库

 长三角蓝皮书编委会

 子库介绍

“长三角蓝皮书”为苏浙沪皖三省一市社会科学院组织撰写的长三角区域年度发展报告,至今已是第12部,2016年的主题是“创新融合发展的长三角”。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长三角地区在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区域间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强化区域创新合作等区域创新融合发展方面成就显著,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最高、经济活力最强、最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与此同时,长三角区域创新融合发展面临不少的问题和挑战,长三角地区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大力提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全面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本书对2015~2016年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状况及趋势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总报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长三角区域创新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现实基础,深入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创新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未来长三角区域创新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分报告是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分析苏浙沪皖三省一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对策。专题报告则分别从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人才队伍等角度深入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创新融合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生态等领域的相关问题。本书对决策部门认识长三角区域创新融合发展基本状况,把握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问题及趋势,制定长三角区域创新融合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5。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2016。

《国务院发布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2015。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发布):《一带一路规划》,2015。

《上海科技统计》,2015。

《上海市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2015年5月25日。

彼得·德鲁克:《创业精神与创新——变革时代的管理原则与实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方建中:《建好企业研发机构 发展创新型经济》,《群众》2013年第11期。

战炤磊、王凯:《产业集聚、企业规模与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江苏的证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宋英华、庄越、张乃平:《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内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8期。

俞晓军:《日本企业研发机构的组织特征和运作方式分析》,《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4期。

吴群:《“互联网+中小企业”的发展致思》,《理论探索》2016年第1期。

吴群:《以“互联网+”助推中小企业发展》,《群众》2016年第3期。

陈红花、李平:《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研究——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22期。

刘建刚、钱玺娇:《“互联网+”战略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案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期。

赵振华:《互联网+热潮下中小企业发展路径探索》,《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年第1期。

杜德斌、何舜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功能与组织结构》,《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第2期。

杜德斌、段德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发展类型及演化趋势》,《上海城市规划》2015年第1期。

赵峥、刘芸、李成龙:《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思路与评价体系》,《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第6期。

王国平:《构建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相匹配的上海产业升级环境》,《科学发展》2015年第2期。

熊鸿儒:《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9期。

戴翔:《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基于贸易附加值的测算》,《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期。

黎峰:《增加值视角下的中国国家价值链分工——基于改进的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3期。

黎峰:《全球生产网络下的国际分工地位与贸易收益——基于主要出口国家的行业数据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6期。

黎峰:《全球生产网络下的贸易收益及核算——基于中国的实证》,《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第6期。

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蔡颖萍等:《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与成效探析——基于浙江省长兴县的调查研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王文龙:《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整合及其制度创新》,《现代经济探讨》2015年第12期。

罗伊玲等:《“全域化”生态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以武义生态养生旅游与美丽乡村共建为例》,《生态经济》2016年第2期。

韩喜平、孙贺:《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经济纵横》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