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4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报告No.1 图书

The Report on Urban Migrant Population's Social Integration in China No.1

SSAPID:101-1618-6928-12
ISBN:978-7-5201-2163-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构建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理论框架,形成了一个包括政治融合、经济融合、公共服务融合和心理文化融合四个维度、15个一级指标和34个二级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本书利用评估数据库,对全国50个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了排名,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现状与特点、问题与对策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还对国内外流动人口/ 移民社会融合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蓝皮书
编 辑:陈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2 人口学

 Abstract

 主编简介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报告》(No.1)编委会及专家组成员

 摘要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Ⅰ 总报告

  B.1 2017年度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排名

   一 综合排名

   二 分项排名

  B.2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年度报告

   一 导言:推进以融合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二 现状与格局

    (一)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融合水平不高,不同类型的城市分化明显

    (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不同维度之间差异显著,公共服务融合表现最好,经济融合和心理文化融合得分较低

    (三)东部地区特大城市流动人口政治融合难度大,制度性因素是流动人口获得市民身份、平等社会权利和政治参与的主要障碍

    (四)经济融合东、中、西部区域差距大,过高的房价、低水平的消费和劳动保护不足,使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合还处于初级水平

    (五)公共服务融合总体水平较好,应重点关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提高育龄妇女的孕优服务和就业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

    (六)城市规模越大流动人口心理文化融合程度越好,东北地区具有比较优势,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缺少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比较低

   三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部分城市面临的人口压力过大,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造成负面影响

    (二)阻碍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合的制度性障碍仍然存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格局没有被打破

    (三)流动人口经济融合面临高房价、低水平就业和消费不足三大困境

    (四)子女教育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决定流动人口返乡和留城两大制约因素

    (五)流动人口留城意愿与国家战略导向出现偏差

   四 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制度性障碍

    (二)加强教育和就业培训,提升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

    (三)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的社会保护和公共服务,减少流动人口对土地和传统社会关系的依赖

    (四)按照人口流动的规律和意愿对城镇化战略进行调整

    (五)以社区为基础,构建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

    (六)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社会体系

 Ⅱ 理论专题报告

  B.3 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理论框架

   一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概念和内涵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与实践内涵

   二 社会融合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理论起源:反社会排斥

    (二)宏观层面:制度和政策实践

    (三)微观层面:心理文化建构

    (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

   三 理念:以公平、共享、包容促进和谐共融

    (一)公平公正

    (二)共建共享

    (三)互信包容

   四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一)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客观公平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政策性和倡导性原则

     4.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二)指标体系的框架与内容

     1.政治融合

     2.经济融合

     3.公共服务融合

     4.心理文化融合

    (三)指标体系的构成

   五 评估对象及评估分值计算方法

    (一)评估城市的选择标准

     1.城市类别

     2.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示范试点城市

     3.流动人口总量

     4.符合中央人口规模调控要求的城市

    (二)评估城市的构成

    (三)评估资料来源

     1.调查数据

     2.统计数据

     3.政策性文件

    (四)评估分值的计算方法

     1.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2.数据的标准化方法

     3.评估分值的计算方法

 Ⅲ 分报告

  B.4 流动人口政治融合评估报告

   一 政治融合的概念及指标体系构成

   二 政治融合的总体状况

    (一)流动人口的政治融合状况与理想状态存在较大差距

    (二)东部地区政治融合比中西部地区压力大

    (三)政治参与水平不高是影响流动人口政治融合的重要因素

   三 政治融合维度下各分项指标情况

    (一)市民身份

     1.三亚、海口等旅游城市落户难度比较大

     2.东部地区城市的户籍开放度低,西部地区城市落户条件相对宽松

    (二)制度保障

     1.教育政策

     2.医保政策

     3.住房政策

     4.卫生计生政策

    (三)政治参与

     1.选举

     2.参与民主管理

   四 政治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户籍“坚冰”虽破,但“病根”犹存,“解冻”之路漫长

    (二)非正规就业群体仍被排斥在制度支持之外

    (三)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错位

    (四)政治参与水平较低

   五 提升政治融合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持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二)关注非正规就业群体,将他们纳入制度政策的范围之内

    (三)精准把握流动人口的实际需求,使制度供给与需求相契合

    (四)“软硬兼施”提升流动人口的政治参与水平

  B.5 流动人口经济融合评估报告

   一 概念和指标体系的构成

    (一)含义和特征

    (二)经济融合的指标体系构建

     1.就业状况指标的含义

     2.收入和支出指标的含义

     3.住房状况指标的含义

   二 流动人口经济融合的现状和排名

    (一)总体状况

    (二)排名前十位的城市评价

    (三)排名后十位城市的评价

   三 经济融合各分项指标的现状和特点

    (一)就业状况及特点

     1.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吸纳流动人口就业的能力较强

     2.中西部地区城市在流动人口就业权益保护方面存在不足

     3.城市规模越大流动人口就业越充分,大城市在就业稳定性和劳动保护方面均有优势

     4.成熟城市群的流动人口较好地实现了就业状况

    (二)收入支出状况及特点

     1.中西部城市的收入、消费水平较均衡,成为流动人口融入的优势点

     2.发育中城市群的流动人口收入支出与当地户籍人口差异较小

     3.就业、收入支出、住房状况三者难以兼顾

    (三)住房状况及其特点分析

     1.住房正成为阻碍大城市流动人口经济融入的“绊脚石”

   四 经济融合存在的问题

   五 提高流动人口经济融合的政策建议

  B.6 流动人口公共服务融合评估报告

   一 公共服务融合的内涵及指标构成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二 公共服务融合现状与特点

    1.流动人口公共服务融合水平总体不高,各城市仍需持续有效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并提升服务水平

    2.地区之间公共服务融合水平差距不大,东部少数城市亟须提升公共服务融合水平

    3.三大城市群之间公共服务融合水平差距较小,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差距较大

    4.特大城市在公共服务融合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5.从城市行政类别来看,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高于其他类别的城市

   三 流动人口公共服务融合各维度状况分析

    (一)卫生计生服务总体水平较高,孕产妇服务和免费孕优服务有待加强

     1.卫生计生维度中,流动人口孕期服务有待加强

     2.卫生计生服务区域之间差距较小,但内部差距较大呈现三级分布的特征

     3.计划单列市卫生计生服务明显优于其他类别的城市

    (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在学比例高,非义务教育阶段在学比例较低,区域差距显著,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具有明显优势

     1.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融合水平总体较好,但非义务教育阶段在学比例低

     2.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好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城市之间差距显著

     3.京津冀和其他城市群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融合水平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

     4.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融合水平好于一般地级市

    (三)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参与水平总体较低,且城市间差异较大

     1.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参与水平总体比较低,只有15.22%的流动人口参加了失业保险

     2.东部地区流动人口社会保险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

     3.珠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社会保险水平高于其他类型城市群

     4.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流动人口参保水平呈倒U形关系

     5.计划单列市城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参与水平高于其他类型城市

   四 公共服务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流动人口公共服务融合水平总体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2.公共服务融合各维度、各指标之间差异大,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存在明显的“短板”效应

     3.不同城市类型间公共服务融合水平差异大

    (二)影响公共服务融合的因素

     1.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是影响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公共服务融合情况的重要原因

     2.对基本公共服务知晓率低、缺乏健康意识是卫生计生服务融合水平低的重要因素

     3.户籍门槛和现有教育体制限制是影响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学的主要障碍

     4.手续复杂、转移接续难度大是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参与率低的主要原因

   五 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强化部门分工协作

    (二)增加经费投入,保障流动人口公共服务资金需求

    (三)加强卫生计生服务,尤其是孕期服务,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

    (四)加快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解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五)完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解决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转移接续问题

    (六)扩大宣传,增加流动人口参与、享受流入地公共服务的途径和渠道

    (七)推广公共服务融合先进城市,缩小地区差异

  B.7 流动人口心理文化融合评估报告

   一 理论概念与指标体系的构成

    (一)流动人口心理文化融合的概念

    (二)流动人口心理文化融合现状的判断

    (三)流动人口心理文化融合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流动人口心理文化融合的评估指标构成

   二 流动人口心理文化融合总体状况分析

    (一)流动人口心理文化融合水平整体偏低,成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掣肘

    (二)东北地区流动人口心理文化融合程度较好,东部地区城市心理文化融合水平差异较大

    (三)珠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心理文化融合程度较好,长三角城市群心理文化融合水平差异较大

    (四)流动人口心理融合程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

   三 流动人口心理文化融合各维度状况分析

    (一)东部地区流动人口生活习俗得分较高,就业和教育的保障对生活习俗的“城市化”有促进效应

     1.生活习俗得分前十名城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高

     2.东部地区城市的流动人口生活习俗得分较高,排名较为靠前

    (二)各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参与情况差异较大,基层社区共建政策有助于促进流动人口社区参与

     1.社区参与得分前十名城市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比较高,制度政策环境相对宽松

     2.社区参与得分与不同地区的社区政策密切相关

     3.社区参与同归属感呈正向相关

    (三)社会网络得分的地区差异较大,城市人口构成和社会文化是影响社会网络得分的主要因素

    (四)流动人口的幸福感较低,社会网络与就业状况影响流动人口的幸福感

    (五)流动人口认同感总体不高,且地区间差异较大,城市居留时间和社会保障水平影响流动人口对市民身份的认同

    (六)流动人口有较高的归属感,地区间归属感差异主要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四 流动人口心理文化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心理文化隔阂大,是阻碍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的关键因素

    (二)流动人口心理融合的结构失衡,呈现出“高归属感、低认同感、低幸福感”的特征,难以真正融入城市

    (三)流动人口日常生活的“城市化”水平低,社会网络过于封闭

    (四)部分地区针对流动人口管理失当、服务不到位,不利于流动人口心理文化融合

    (五)流动人口心理文化建设问题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基层党团群组织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还存在盲区

   五 促进流动人口心理文化融合的相关建议

    (一)流入地政府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心理文化融合问题,要促进其健康融入城市社会

    (二)对社会进行宣传引导,营造开放包容的城市氛围,实现城市居民接纳和流动人口融入的互动

    (三)构建社区共建机制,有效引导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

    (四)加强流动人口党群组织建设,增加流动人口组织归属感

    (五)关注流动人口精神文化需求,提供适合流动人口的文化产品,引导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方式

    (六)为流动人口提供心理健康相关服务,促进其从心理上适应城市生活,积极融入城市

 Ⅳ 实践报告

  B.8 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实践模式及政策分析报告

   一 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实践总体进展情况

    (一)宏观层面:顶层设计

    (二)中观层面: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微观层面:示范试点创新

    (四)成功实践: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二 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实践模式的分析

    (一)制度导向型

    (二)服务融合型

    (三)载体支撑型

     1.实体性载体:社区型

     2.虚拟性载体:网络型

    (四)主体协同型

     1.政府主导型

     2.政社合作型

     3.政企合作型

     4.流动人口参与型

   三 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实践问题与对策

  B.9 国外移民社会融合政策实践最新进展研究报告

   一 国外社会融合政策的实施背景

    (一)社会排斥风险在日益加剧

    (二)排斥移民情绪不断抬头

   二 国外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社会融合的政策实践

    (一)欧盟社会融合政策最新进展

     1.背景

     2.实施积极的融合政策

     3.确立明确的目标

     4.成立欧盟反对贫困和社会排斥平台

     5.欧盟社会保护委员会的监测和评估

     6.欧盟社会政策网络(The European Social Policy Network)的推动

     7.通过同行评议来推动政策实施

     8.发布监测指标监测政策所取得的进步

    (二)英国社会融合政策最新进展

    (三)美国移民融合政策进展情况

     1.美国移民基本情况

     2.美国移民融合最新政策

    (四)美洲社会融合指数

     1.发展历程

     2.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3.主要结果分析——乌拉圭为啥能多年位居榜首?

    (五)澳大利亚社会融合政策进展

     1.澳大利亚社会融合机构设置

     2.澳大利亚对社会融合的定义和社会融合政策量化指标

     3.社会融合政策的目标、实施办法和效果

   三 借鉴与启示

    (一)社会融合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二)启示

 Ⅴ 附录

  B.10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大事记(2014年8月~2017年12月)

  B.11 课题参与研究与讨论人员名单

  B.12 后记

●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以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为主题的年度报告,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的牵头组织下,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中国人口与发展中心四家单位合作完成。● 本书构建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理论框架,形成了一个包括政治融合、经济融合、公共服务融合和心理文化融合四个维度、15个一级指标和34个二级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课题组利用评估数据库,对全国50个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了排名,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现状与特点、问题与对策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还对国内外流动人口/移民社会融合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希望本书能对学术研究、政府决策和工作实践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Huddleston,Thomas.Migrant Integration Policy Index(MIPEX).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2011,31(11):1859-1862.

黄匡时:《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欧盟实践和中国建构》,《人口与社会》2011年第1期。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

悦中山、李树茁:《中国流动人口融合政策评估——基于均等化指数和落户指数的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中国人口出版社,2014。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中国人口出版社,2011。

高向东,李伟民:《上海市外来少数民族服务与管理长效机制研究》,《民族法学评论》,2010。

郭静、翁昊艺、周庆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年第8期。

吴亚琴、郭静、范慧、薛丽萍、翁昊艺、周庆誉:《2013年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16年第12期。

李强:《当前我国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几个理论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陈云松、张翼:《城镇化的不平等效应与社会融合》,《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崔岩:《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

黄匡时:《社会融合视野下的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研究》,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09。

李平、朱国军、季永宝:《转型期异质性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来自山东省流动人口调研数据的经验证据》,《东岳论丛》2015年第1期。

任远、乔楠:《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人口研究》2010年第2期。

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唐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心理测量方法与数据的使用——基于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人口与经济》2015年第5期。

田凯:《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5期。

汪明峰、程红、宁越敏:《上海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地理学报》2015年第8期。

王丽,原新:《流动人口社会交往对心理融合影响的研究》,《天府新论》2016年第1期。

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

杨菊华:《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余运江、高向东、郭庆:《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基于上海的调查分析》,《人口与经济》2012年第1期。

悦中山、李树茁、费尔德曼:《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概念建构与实证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第1期。

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

张运红:《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治理研究》,《城市观察》2015年第2期。

周皓:《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12年第3期。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2017.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Trends 2017,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2015.ILO Global Estimates on Migrant Workers:Results and methodology(Geneva).

Rebecca Bintrim,Wilda Escarfuller,Christopher Sabatini,Alana Tummino,Adam Wolsky,2016.The Social Inclusion Index.Americas Quarterly summer.2016.

Kate Hooper and Jeanne Batalova,2015.Chinese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January 28,2015.

European Union,2015.Portfolio Of Eu Social Indicators For The Monitoring of Progress Towards the Eu Objectives For Social Protection and Social Inclusion,2015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