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5 !

参考文献

251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3)图书

Annual Report on Overseas Chinese Study(2013)

SSAPID:101-1611-0022-28
ISBN:978-7-5097-5395-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涉及全球各大洲,重点包括了周边国家中的东南亚各国和日本、韩国以及拉丁美洲各国,主要介绍了相关国家华侨华人的规模、分布、结构、发展趋势,以及全球涉侨生存安全环境和华文教育情况等。书中对新形势下侨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宝贵和独到的见解;根据最新数据研究了全球涉侨突发事件的危害等级情况;介绍了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历史演变、现状和相关政策,以及台湾地区对外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相关信息

丛书名:华侨华人蓝皮书
编 辑:曹长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华侨大学作为国务院侨办直属高等院校,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秉承“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以鲜明的办学特色服务于国家侨务工作大局。华侨华人研究院作为国家侨务理论研究基地,2013年继续推出华侨华人蓝皮书,希望借这个平台能够持续为有关方面和人士提供最新的信息动态、理论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2013年华侨华人蓝皮书分总报告、侨情篇和华文教育篇三部分,涉及全球各大洲,重点包括了周边国家中的东南亚各国和日本、韩国以及拉丁美洲各国,主要介绍了相关国家华侨华人的规模、分布、结构、发展趋势,以及全球涉侨生存安全环境和华文教育情况等。本书总报告综合介绍了全书研究的三大特点,并提出了作者对新形势下侨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见解;侨情篇继续统计分析海外华侨华人的最新一手数据,并借助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的阶段成果,研究了全球涉侨突发事件的危害等级情况;华文教育篇介绍了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历史演变、现状和相关政策,也介绍了台湾地区对外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美〕施坚雅著《泰国华人社会:历史的分析》,许华等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日〕岩崎育夫:《东南亚的华人资本与国民经济》(下),《南洋资料译丛》1999年第2期。

〔泰〕江白潮:《二十世纪泰国华侨人口初探》,《东南亚》1992年第4期。

〔新加坡〕苏瑞福著《新加坡人口研究》,薛学了、王艳等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第一太平有限公司:《第一太平有限公司2010年度中期报告》,2010。

《世界侨情报告》编委会:《世界侨情报告(2012~2013)》,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曹云华、许梅、邓仕超:《东南亚华人的政治参与》,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

曾少聪、汪鲸:《东南亚华侨华人与居住国的政治关系——以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为例》,载《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2010。

戴鸿琪:《印尼华侨经济》,台北海外出版社,1956。

董孟雄、陈庆德:《战后经济动荡中的东南亚华人、华侨社会》,《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

黄昆章:《印尼华侨华人史(1950~2004)》,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纪硕鸣等:《华商在国际市场举足轻重》,《亚洲周刊》2004年第41期。

康晓丽:《战后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数量估算与原因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

孔祥利:《民主化进程中东南亚国家的华人政治参与——以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为例》,《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5期。

李学民、黄昆章:《印尼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李一平、刘文正:《论冷战国际环境中的中国与新加坡关系》,《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刘文正:《21世纪初泰国华商经济地位初探》,《八桂侨刊》2012年第3期。

刘文正:《中国—东盟关系中的华商(1970~2010)——以东盟五国华商为例》,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刊),2011。

刘晓斌:《论东南亚华人文化的现状与前景》,《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

龙异:《印度尼西亚华人政策与华人政治参与的历史分析》,《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潘翎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新加坡华裔馆,1998。

潘少红:《二战后泰国华人参政历程及原因分析》,《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3期。

沈红芳:《经济全球化下的东南亚中小华商企业》,《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

施雪琴:《菲律宾华人移民政策与人口的变化:从十七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南洋问题研究》1996年第3期。

台湾“侨委会”统计室:《泰国2010年华人人口统计推估》,2011。

唐慧:《印度尼西亚历届政府华侨华人政策的形成与演变》,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王望波、庄国土等:《2009年海外华侨华人概述》,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王望波:《东南亚华人社会政治地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3期。

王晓东:《从上市企业看菲律宾华商企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亚太经济》2010年第5期。

韦红:《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民族政治的变化》,《世界民族》2002年第1期。

谢美华:《近20年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及其数量估算》,《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年第3期。

原晶晶、杨晓强:《印度尼西亚华人及其资本发展现状》,《东南亚纵横》2011年第6期。

朱陆民:《从制度视角看马来西亚华人的参政空间》,《世界民族》2005年第2期。

庄国土、刘文正:《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庄国土:《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新估算》,《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庄国土:《东南亚华人参政的特点和前景》,《当代亚太》2003年第9期。

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A Sustainable Population for a Dynamic Singapore:Population White Paper. National Population and Talent Division,Prime Minister’s Office,Singapore,January 2013.

Carino Theresa Chong,Chinese Big Husiness in the Philippines:Political Leadership and Change, Singapore,Times Academic Press,1998.

Census of the Philippine Islands:1903,Vol.I,Unite States Bureau of the Census,Washington,1905.

Economic Planning Unit,10th Malaysia Plan 2011-2015,Primes Minister’s Department,Putarajaya,2011.

Economic Planning Unit,Ninth Malaysia Plan 2006-2010,Primes Minister’s Department,Putarajaya,2006.

Economic Planning Unit,Seventh Malaysia Plan 1996-2000,Primes Minister’s Department,Putarajaya,1996.

Ellen H.Palanca,“Public Policy,Political Culture,and Ethnic Chinese Business in the Philippines”,Leo Suryadinata ed.,Southeast Asia’s Chinese Businesses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Coping with the Rise of China.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6.

Hendrawan Supratikno,“The Development of SME Clusters in Indonesia”,in Denis Hew and Loi Wee Nee(eds.),Entrepreneurship and SMEs in Southeast Asia,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4.

Ikuo Iwasaki,A Reflection on Som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Chinese Capital i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in edited by Yu Chungsun,Ethnic Chinese Their Economy,Politics and Culture. The Japan Times Ltd.,2000.

Land and Houses Public Company Limited,Land and Houses Public Company Limited Annual Report 2009,2010.

Land and Houses Public Company Limited,Land and Houses Public Company Limited Annual Report 2012,2013.

Leo Suryadinata,Ethnic Chinese as Southeast Asians,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7.

Leo Suryadinata,Issues and Events of Ethnic Chinese Communities,Chinese Heritage Center Bulletin,No.9,May,2007.

Marleen Dieleman,“Shock-Imprinting:External Shocks and Ethnic Chinese Business Groups in Indonesia”,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Vol. 27,2010.

National SME Development Council(NSDC),SME Annual Report 2010/2011,Malaysia,November.2011.

Office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Promotion(OSMEP),The White Paper o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of Thailand in 2010 and Trends 2011,2010.

Population Trends 2012,Department of Statistics,Ministry of Trade & Industry,Republic of Singapore,2012.

PT Lippo Karawaci Tbk,Lippo Karawaci Annual Report 2012,2013.

Statistics Yearbook Malaysia 2011,Department of Statistics,Malaysia,September 2012.

Teresita Ang See and Go Bon Juan,“China,the ‘Chinese Economy’ and Ethnic Chinese Business in the Philippines”in Leo Suryadinata ed.,Southeast Asia’s Chinese Businesses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Coping with the Rise of China,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6.

Teresita Ang See,The Ethnic Chinese as Filipinos,in Leo Suryadinata,Ethnic Chinese as Southeast Asians, 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7.

财团法人入管协会:《在留外国人统计》,1985~2013年。

戴二彪:《新移民と中国の経済発展:頭脳流出から頭脳循環へ》,東京:多賀出版,2012。

法务省:《出入国管理统计表》,1950~2012年。

法务省:《在留外国人统计》,http://www.e-stat.go.jp/SG1/estat/List.dolid=000001111233,2013。

法务省:《国籍法》(2008年改订版),http://law.e-gov.go.jp/htmldata/S25/S25HO 147.html,2008。

法务省民政局:《归化许可外国人统计》,历年。

国际研修协力机构编《2004年版外国人研修技能实习事业实施状况报告:JITCO白皮书》,2004。

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日本的将来人口推计(2006年12月推计)》,2006。

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人口统计资料集》,2013。

厚生劳动省:《人口动态统计》(http://www.e-stat.go.jp/SG1/estat/GL08020103.do_toGL08020103_&listID=000001101889&requestSender=dsearch),2013。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面对人口减少的经济社会之对策》,http://www.keidanren.or.jp/japanese/policy/2008/073.pdf,2008。

日本学生支援机构:《外国人留学生在籍状况》,http://www.jasso.go.jp/statistics/index.html#ryugaku。

高等教育机关编《学校基本调查报告书》,文部科学省生涯学习政策局调查企画课,http://www.stat.go.jp/data/nenkan/22.htm,2013。

《院士名单与简介》,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网站,http://www.casad.cas.cn/channel.actionchnlid=209,2012。

自民党《外国人才交流推进议员联盟》:《接受1000万移民提言》,《读卖新闻》2008年6月8日。

总务省统计局统计调查部:《国势统计报告》,历年a。

总务省统计局统计调查部:《人口推计年报》,历年b。

总务省统计局:《日本统计年鉴》(2013年版),东京,2013。

Dai Erbiao:“Th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Origin of the New Chinese Migrants;Eff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Studies,No.1,2004.

OECD:“Ageing and Employment Policies Japan”,2004.

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0:OECD Indicators,Paris:OECD,2011.

Population Division,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UN):“Replacement Migration:Is it a Solution to Declining and Ageing Populations?”2000.

〔日〕奥田安弘、岡克彦:《在日のための韓国国籍法入門》,東京:明石書店,1999。

戴二彪:《新移民と中国の経済発展:頭脳流出から頭脳循環へ》,東京,多賀出版,2012。

韩国法务部:《长期、短期在留外国人全体状况)》,《统计月报》,Korea Immigration Service,http://immigration.go.kr/,2011。

韩国法务部:《长期、短期在留外国人全体状况(3月)》,《统计月报》,Korea Immigration Service,http://immigration.go.kr/,2013a。

韩国法务部:《登录外国人的居住地别、国籍别状况(3月)》,《统计月报》,Korea Immigration Service,http://immigration.go.kr/,2013b。

韩国统计厅:《韩国统计年鉴》,历年。

韩国统计信息服务网(韩文版),http://kosis.kr/gen_etl/start.jsp?orgId=110&tblId=TX_11025_A020&conn_path=I3&path=?,2013。

梁必承:《韩国华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首尔中国学中心第7回Workshop发表论文,2000。

梁起豪:《転換期に立つ韓国の移民政策—外国人の社会統合を中心に—》,GEMC Journal,2001年第3期。

〔日〕山下清海:《韓国華人社会の変遷と現状》,《国際地域学研究》第4号,2001。

〔日〕綛谷智雄:《在韓華僑の生活世界》,《アジア研究》第44卷第2期,1998。

杨昭全、孙玉梅著《朝鲜华侨史》,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

Korea Statistics Information Service,http://kosis.kr/eng/,2013.

World Bank:World Databank,http://databank.worldbank.org/data/,2011.

《足迹踏遍天涯之华侨》,《南大与华侨》1934年第3期。

别林业:《浅谈巴西华文报刊与华人社会的关系》,《侨务工作研究》2008年第2期。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中国官文书选辑》,中华书局,1985。

丘立本:《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的国际移民——兼论中国移民的生存发展空间》,《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高伟浓:《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移民史、社团与文化活动远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高伟浓:《委内瑞拉华侨史略》,学林书局,2011。

管彦忠:《中国人移居巴拿马的历史进程》,《拉丁美洲研究》2002年第2期。

李安山:《华侨华人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对象》,《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

李春辉、杨生茂主编《美洲华侨华人史》,东方出版社,1990。

李建全:《拉丁美洲华文传媒发展综述》,《世界华文传媒年鉴·2003》,世界华文传媒年鉴社,2003。

罗荣渠:《美洲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王辟尘:《各国待遇华侨苛例概要》,商务印书馆,1933。

吴凤斌:《契约华工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小侨:《巴西华侨热烈发展中文教育》,《四海之友月刊》1978年第42期。

杨安尧:《略谈拉丁美洲的移民环境》,《八桂侨刊》2001年第1期。

杨超洋:《秘鲁华侨华人事迹回顾》,《历史与发展:纪念华人抵达秘鲁150周年》

杨发金:《走近巴拿马华人》(中),《侨务工作研究》2007年第1期。

周麟:《子孙在智利》,《侨协杂志》2006年第98期。

周麟:《炎黄子孙在智利》,《侨协杂志》2006年第98期。

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历史卷》,华侨出版社,2002。

Phillip A.Dennis,“The Anti-Chinese Campaigns in Sonora,Mexico”,Ethnohistory,1979,26:1.

Homer H.Dubs & Robert S.Smith,“Chinese in Mexico City in 1635”,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1(1941-1942).

Evelyn Hu-DeHart,“Racism and Anti-Chinese Prosecution in Sonona,Mexico,1876-1932”,Amerasia Journal,9:2(Fall/Winter 1982).

William L.Man A.Hing,“Chinese Migration to Suriname”,in Walton Look Lai,ed.,Essays on the Chinese Diaspora in the Caribbean,St.Augustine,2006.

Arnold J.Meagher,The Coolie Trade the Traffic in Chinese to Latin America,1847-1874.

Clifton Neita,Who’s Who Jimaica,British West Indies,1951,Kingston,1951.

Kathleen Lopez,“The Chinese in Cuban History”,in Walton Look Lai,ed.,Essays on the Chinese Diaspora in the Caribbean,St.Augustine,2006.

Walton Look Lai,“The Trinidad Experience”,in Walton Look Lai,ed.,Essays on the Chinese Diaspora in the Caribbean,St.Augustine,2006.

Saija Katila,Sten Wahlbeck.“The Role of(Transnational)Social Capital in the Start-up Processes of Immigrant Businesses:The Case of Chinese and Turkish Restaurant Businesses in Finland”.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May 2012 Vol.30 No.3.

A Gadzala. Survival of the Fittest?“Kenya’s jua kali and Chinese Businesses”. Journal of Eastern African Studies,Volume 3,Issue 2,2009.

PR Mullins.“The Strange and Unusual:Materi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of Chinese Identity”. Historical Archaeology,Vol. 42,No. 3,2008.

R.E. Fosha,C. Leatherm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in Deadwood,South Dakota”. Historical Archaeology,Vol. 42,No. 3,2008.

J.G. Costello,K. Hallaran,K. Warren,M. Akin. “The Luck of Third Street:Archaeology of Chinatown,San Bernardino,California”. Historical Archaeology,Vol. 42,No.3,2008.

B.L. Voss,R. Allen. “Overseas Chinese Archaeology:Historical Foundations,Current Reflections,and New Directions”. Historical Archaeology,Vol. 42,No. 3,2008.

D. Ip,C.W. Lui,WH Chui. “Veiled Entrapment:A Study of Social Isolation of Older Chinese Migrants in Brisbane,Queensland”. Ageing and Society,2007.

Gordon Parker,Bibiana Chan,Dusan Hadzi-Pavlovic. “Lower Rates of Depression in Westernized Chinese in the U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Volume 104,Issues 1-3,December 2007.

G. Nieto. “The Chinese in Spain”.International Migration,Vol:41,Issue 3,2003.

高伟浓:《华人新移民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生存适应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

刘瑞常、陈铭湜澄:《海外华人生存安全聚焦》,《中国保安》2005年第4期。

张禹东:《宽容:一种生存方式——以海外华侨华人的生存实践为例》,《哲学动态》2005年第11期。

李安山:《生存、适应与融合:牙买加华人社区的形成与发展(1854-1962)》,《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

黄昆章:《宽容与融合:泰国华人争取生存发展问题的思考——以泰北美斯乐“云南村”为例》,《八桂侨刊》2007年第3期。

全博:《法国华人的来源及其生存方式的变迁》,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王晓鹏:《南非华人生存调查》,《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第24期。

乔鲍:《欧洲华人生存状态》,《侨园》2007年第5期。

李其荣:《家庭团聚是移民法体系的核心:美国、加拿大家庭团聚移民政策分析》,第四届移民法论坛会议论文。

曹云华、张彦:《中国的海外利益:华侨华人的角色扮演——基于软实力的视角》,《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0期。

白庆哲:《新安全观下的海外华人移民与中国国家安全》,《求索》2004年第9期。

严筠、胡文辉:《刍议当前海外华人人身与财产安全问题及其原因》,《商业时代》2007年第30期。

华达:《纽约华人的安全状况》,《侨园》2007年第5期。

君君:《海外华人安全问题透视》,《政府法制》 2008年第5期。

胡文辉、严筠:《关于建立海外华人安全风险防范机制的思考》,《商业时代》2009年第1期。

赵桂娟:《厦门竹坝华侨农场社会保障问题调查研究》,《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王卓:《关于华侨海外权益保护问题的思考》,《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

岳艳明:《试论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以华侨华人信息数据库建设为例》,《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年第7期。

王瑞芳:《马尼剌中西学校七十周年纪念特刊》,1973。

黄端铭:《井蛙说大海——菲律宾华文教育面面谈》,菲律宾华教中心出版部,2012。

颜长城:《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过去和现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

《2010年马来西亚人口和房屋普查:人口分布和人口统计基本特性》,马来西亚统计局,2011。

《2012年1月教育基本资料》,马来西亚教育部教育政策研究及策划组,2012。

《风云激荡一百八十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图片集》,董总,2001年12月1日。

《董总50年特刊(1954~2004)》,董总,2004年12月。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地位演变大事纪要(1950~2010年)》,董总,2011年2月。

《华文小学董事觉醒运动手册》,董总,2006年10月,第二次印刷。

《再看1996年教育法令——“最终目标”已经变成“现行目标”!》,董教总,1997年8月。

《2012年董总〈独中工委会工作报告书〉》,董总,2013年5月。

《2012年董总主办5场和平请愿大集会专辑》,董总,2013年2月1日。

《董总在第13届全国大选对华教的基本诉求和立场》,董总,2013年4月22日。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资料与档案组内部档案资料。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2004~2012年工作报告书。

马来西亚教育部历年教育统计报告。

《2012年马来西亚教育统计》(截至2012年6月30日统计数据),马来西亚教育部教育政策研究及策划组,2012年12月。

《1997年社会设备规划指南》,马来西亚房屋及地方政府部城乡规划局。

《关于解决改制中学/国民型中学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备忘录》,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2010年12月1日。

《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1973。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董总,1992。

蔡振翔:《从华文教育到华语教育》,《华人华侨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

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所:《试论华文教育的学科定位、特征及其他》,《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黄薇:《再议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7期。

贾益民:《华文教育学学科建设刍议——再论华文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0期。

马跃:《华文教育专业的定位与海外华文师资素质需求分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侨民教育委员会编《划分侨民教育行政权责案节略》,台北侨民教育委员会,1961。

荣幼娥:《政党轮替后的海外侨教政策,2000~2010》,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杨晓黎:《世界汉语教学的新形势与未来发展》,《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13年第1期。

Waters,A.(2005).“Expertise in Teacher Education:Helping Teachers to Learn”.In K.Richards,J.C.& Nunan,D.(1990).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骆淑慧、林彩云/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秘书处整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现况与未来发展》,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11/pta_400_1476977_53370.pdf。

美国大学理事会,http://apcentral.collegeboard.com/apc/Controller.jpf。

台湾法规数据库,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100006。

侨教双周刊,http://edu.ocac.gov.tw/biweekly/。

全球华文网,http://www.huayuworld.org.tw。

台湾“侨务委员会”全球信息网,http://www.ocac.gov.tw/public/。

台湾“侨委会”全球信息网华侨文化教育,http://www.ocac.gov.tw/public/public.asp?selno=142&level=C&no=142#。

2012年台湾“侨务委员会”会议实录,台湾“侨务委员会”编印(2013年4月),http://www.ocac.gov.tw/public/public.asp?selno=142&no=142&level=Ct。

台湾“教育部”全球信息网,http://www.edu.tw/websetting/list.aspx?Node=1030&Type=1&Code=2010&Index=1&WID=6635a4e8-f0de-4957-aa3e-c3b15c6e6ead,台湾“教育部国际及两岸事务司”,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00006。

台湾“教育部”:《办理国内大学校院华语教学系所及学位学程评核作业要点》,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39542&KeyWordHL=&StyleType=1。

台湾“教育部国际及两岸教育司”海外台湾学校及华语教育科,http://www.edu.tw/userfiles/。

台湾“司法院大法官”,“中华民国宪法”,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7_2.asp?lawno=45。

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http://www.ntnu.edu.tw/oces/doc/course-100.pdf。

台湾师范大学应用华语文学系,http://www.ntnu.edu.tw/tcsl/。

中华语文知识库,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index.php。

中华函授学校远距学习网,http://chcs-opencourse.org。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吉登斯讲演录》,郭忠华编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以〕博纳德·斯波斯基:《语言政策——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论题》,张治国译,商务印书馆,2011。

陈茂荣:《“民族国家”与“国家民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紧张关系何以消解》,《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

都永浩:《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认同》,《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6期。

高芳英:《论新加坡的教育改革》,《世界历史》1996年第3期。

顾长永:《东南亚政府与政治》,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9。

郭振羽:《新加坡的语言与社会》,台北正中书局,1985,第107页。

郭熙:《多元语言文化背景下母语维持的若干问题:新加坡个案》,《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4期。

胡若雨:《新加坡实用主义公共政策评析》,《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4期。

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编委会:《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教育科技卷》,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华族认同”调查引发狮城热烈讨论》,《华声报》2000年1月4日。

黄明:《新加坡双语教育发展史——英汉语用环境变迁研究(1946~2006)》,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洪力翔、冬瑛:《东南亚五国的教育语言政策》,《民族译丛》1994年第1期。

贾都强:《东亚政治发展的一种过渡形态:威权政治与现代化》,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1999,第22页。

柯永红:《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语教育政策之比较》,《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10期。

李大光、刘为南、曹青阳:《今日新加坡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李光耀:《新加坡之路——李光耀政论集》,新加坡国际出版社,1967。

李光耀:《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新加坡海峡时报出版社,2011,第37页。

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1923~1965)》,新加坡联合早报出版社,1998。

梁永佳、阿嘎佐诗:《在种族和国族之间:新加坡多元种族主义政策》,《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

林彦群:《战后新、马华人“文化认同”问题》,《南洋问题》1986年第4期。

刘丽宁:《80年代初至今新加坡华语使用状况分析及展望》,《东南亚研究》2002年第5期。

刘满堂:《新加坡的语言政策:多语制和双语制》,《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南洋商报编《新加坡一百五十年》,新加坡南洋商报出版社,1969。

阮岳湘:《论新加坡语言政策规划的政治考量》,《学术论坛》2004年第5期。

宋宁娜:《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与教育》,《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汤云航、吴丽君:《新加坡的语言政策与官方语言的地位和功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第3期。

陶恒生:《陈六使与南洋大学》,《文汇报》2010年11月21日。

童金波:《李光耀治国之道——精英主义》,《人才开发》1997年第9期。

王建娥:《国家建构和民族建构:内涵、特征及联系——以欧洲国家经验为例》,《西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王宁、孙炜:《论母语与母语安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王天舒:《新加坡的多语政策与双语教育》,《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王艳萍、黄明:《浅析新加坡英汉双语分流制度》,《沈阳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吴元华:《务实的决策——新加坡政府华语文政策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

新华网:《专访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主张实用主义》,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11-07/25/c_13999899.htm。

新加坡教育调查委员会:《新加坡教育调查委员会报告书》(Commission of Inquiry into Education of Singapore-Final Report),新加坡教育部,1966,第11页。

新加坡教育部:《1978年教育部报告书》,新加坡教育部,1978。

《新加坡华人的命运》,《华人月刊》1992年第1期。

徐福山:《多元种族环境下的新加坡华人认同》,赵德润主编《炎黄文化研究》(第十三辑),大象出版社,2011。

〔英〕亚历克斯·乔西:《李光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叶君:《语言、社会认同和少数族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

张斌:《李光耀、苏哈托、马哈蒂尔强国战略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张永和:《李光耀与儒家思想》,《海峡通讯》2009年第1期。

张西平、柳若梅:《世界主要国家语言推广政策概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赵靳秋、郝晓鸣:《新加坡语言教育政策影响下的〈联合早报〉与华人身份认同的变迁》,《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2期。

周清海:《华文教学应走的路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1998,第27~28页。

周清海:《新加坡的语言教育与语言规划》,《中国语文》1996年第2期。

周聿峨:《试析新加坡华族母语教育问题》,《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周聿峨、曾品元:《战后国际局势对新加坡华文教育演变的影响》,《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庄锡福:《新加坡华文教育省思》,《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左飚、谭慧敏:《新加坡建国以后中华语言与文化升沉荣枯的启示》,《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E.Afendras,E.Kuo.Language and Society in 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80.

Gwee Yee Hean(ed.),150 Years of Education in Singapore,Teachers Training College,1969.

Lee Hock Guan,Leo Suryadinata,Language,N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7.

Soon Teck Wong,Singapore’s New Education System:Reform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88.

Sue Wright,Language Policy and Language Planning—from Nationalism to Globalisation.Palgrave Macmillan,2004.

简 介:本书探讨了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所受到的制约;以福建省为例,分析国内企业利用华商网络资源走出去的优势与问题,以及泰国华商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及其变化,还有人民币汇率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的影响;在菲律宾、美国与非洲新侨的案例中,分析了新移民与过去的华人移民动机、文化融入以及生活遭遇问题的差异...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2月

简 介:本书探讨了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所受到的制约;以福建省为例,分析国内企业利用华商网络资源走出去的优势与问题,以及泰国华商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及其变化,还有人民币汇率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的影响;在菲律宾、美国与非洲新侨的案例中,分析了新移民与过去的华人移民动机、文化融入以及生活遭遇问题的差异...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2月

简 介:作为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及其后裔,华侨华人与祖(籍)国血脉、心灵乃至利益相通,是我国的一种独特资源。近代以来,华侨华人在我国的建设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针对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展开专题研究,选择近些年华侨华人较受关注的重点或热点问题——政治参与、族群关系、认同、新移民、华裔新生代、跨国网络、和谐侨社等展开探讨,目的主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简 介:本书探讨了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所受到的制约;以福建省为例,分析国内企业利用华商网络资源走出去的优势与问题,以及泰国华商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及其变化,还有人民币汇率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的影响;在菲律宾、美国与非洲新侨的案例中,分析了新移民与过去的华人移民动机、文化融入以及生活遭遇问题的差异...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2月

简 介:本书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海外华侨生存安全预警与救护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本书基于确保海外同胞生存安全是头等要事的理念,对21世纪以来的850个涉侨突发事件进行了海外生存风险类型、原因和危险等级的统计分析,并给出65个国家(地区)的安全态势和风险应对报告。同时,本书对课题组进行的海外同胞生存安全信息网络和智库...

作者: 骆克任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