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04

发展的外部影响图书

External Impact on China's Development

SSAPID:101-1603-0680-36
ISBN:978-7-5097-0706-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具有世界视野。在这种视野下,本书研究了中国当前的地位,指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经济增长正在由外部依赖转达向内外互动、互利共赢。在国际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相信本书关于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安全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发展系列
作 者: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组
编 辑:刘德中;段媛;郭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

 第一章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第一节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

   一 世界经济增长较快但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 全球贸易发展在增长中速度放缓

   三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仍然较为强劲

   四 多边贸易体制面临考验,自由贸易协定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点

   五 国际金融市场在日趋全球化、多元化和创新化的同时出现动荡

    1.全球化

    2.多元化

    3.创新化

    4.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动荡

  第二节 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一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历史发展

   二 中国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中国GDP总量2006年排名世界第四,占世界GDP总量的5.5%

     2.中国进出口贸易在全球2006年稳居第三,占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7%

     3.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流量2006年处于世界第五,占2006年世界FDI流入流量的5.3%

     4.中国外汇储备2007年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外汇总储备的23.9%

     5.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全球排名2006年升至第13位,占世界FDI流出流量的1.5%

    (二)中国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重要动力——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国发动机”

     2.重要环节——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3.重要力量——优化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

  第三节 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外部制约因素

   一 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 中国经济的制约因素

    1.国际分工层次和人均GDP有待提高

    2.“双顺差”问题有待进一步调整

    3.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加

    4.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 政策建议

 第二章 中国经济增长由外部依赖转向内外互动、互利共赢

  第一节 中国工业化与贸易发展战略的演变

   一 中国工业化与贸易发展战略的历程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进口替代战略(1979年之前)

    第二阶段:进口替代战略调整与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1980~1993年)

    第三阶段: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平衡战略(1994~2001年)

    第四阶段:政府适度干预的贸易自由化战略(2002年之后)

   二 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日益提高

  第二节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

   一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对外贸易与资本积累

    2.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

   二 不同贸易战略下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三 当前贸易战略选择的讨论

    (一)出口导向政策引发的问题

     1.我国出口市场过分集中

     2.制成品贸易条件恶化

    (二)进口作用的发挥

     1.进口——解决要素瓶颈——经济增长

     2.进口——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三)重视进口对当前发展经济的意义

     1.适度增加进口可以作为解决巨额贸易顺差的一个主要手段

     2.扩大利用国外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3.以进口带动出口,改善出口“量增价低”的局面

   四 实证检验: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出口

  第三节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

   一 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的实际成绩

   二 引进外资的经济发展绩效

    (一)外资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外资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外资在国内投资构成中的作用

   三 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资本产生“挤出”效应

   四 实证检验:内资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比较

  第四节 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

   一 中国尚处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起步阶段

    (一)相对于GDP和FDI流入量,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少

     1.相对于FDI流入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变化

     2.相对于GDP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变化

    (二)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发展迅速

   二 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融入经济全球化,分享国际开放市场的经济增长

    (二)有效拓宽资金渠道

    (三)利用国外的资源

    (四)保证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巩固、扩大和开拓海外市场

     2.创办海外投资企业,绕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变国内生产国外销售为国外生产国外销售

     3.有利于转变对外贸易产品结构

    (五)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六)有助于消化和转移国内过剩的加工能力和传统技术

    (七)对外直接投资与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是相互促进的

   三 中国开展对外投资的潜力巨大

    (一)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已适合大力开展对外投资

     1.理论依据——投资发展阶段

     2.现实依据——我国已具备对外投资与合作的能力

    (二)当前国际环境为我国发展对外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小规模和适用的生产技术是我国扩大对外投资的优势

 第三章 世界产业分工调整使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面临挑战

  第一节 出口贸易对我国就业创造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劳动力技能提升的要求

   一 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就业创造的总体影响

    (一)我国进出口贸易概况

    (二)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就业创造的总体影响

    (三)三次产业的就业压力与机会并存

     1.农业

     2.制造业

     3.服务业

   三 出口贸易对我国就业增长的影响的事实和分析

    (一)对就业容量的影响

    (二)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1.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转移

     2.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化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四 我国出口结构和层次不断提高的发展走势及对劳动力技能要求的影响

    (一)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遭遇瓶颈

     1.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贸易条件日趋恶化

     2.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难以长期维持

     3.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进程的加快,使劳动力密集型产品逐渐失去其比较优势

     4.出口产品低附加值与价值链低端

    (二)我国出口结构和层次的升级对劳动力技能要求的提高

   五 提高劳动力技能以适应我国在全球化中的新形势及政策建议

    (一)大力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实现非熟练劳动力向熟练劳动力的转化

    (二)根据不同的产业特征,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劳动者福利损失

    (三)提高出口产品单位劳动力的技术含量,并大力促进劳务出口

  第二节 利用外资对我国就业创造的总体效应

   一 外商直接投资(FDI)通过什么方式影响我国就业

    (一)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形势

    (二)FDI通过什么方式影响我国就业

     1.投资方式

     2.工资水平

     3.劳动力素质

     4.技术水平

     5.产业结构调整

     6.产业分布

     7.企业竞争

     8.区位选择

   二 FDI对我国就业创造的总体效应

    (一)引进外资对我国就业创造的正效应

     1.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出口的贡献率不断增加

     2.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比例不断增加

     3.“挤入效应”促进我国就业

     4.外资带动了中国劳动力“质”的提高

    (二)引进外资对就业创造的“挤出负效应”

     1.与国内企业相竞争的产品和服务的就业挤出效应

     2.技术、管理、效率、理念、资金优势的就业挤出效应

     3.资金技术型产品的就业挤出效应

     4.“两税”合并前的就业挤出效应

    (三)总体效应

   三 如何应对世界产业的转移可能造成的对我国就业效应的改变

    (一)保持现有外资就业的稳定性,并对外资的流向结构进行调整

    (二)进一步提高国内劳动者素质

    (三)大力加强技术的研发和自主创新

 第四章 国际分工对中国产业发展呈现双重作用

  第一节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制造业生产基地形成

   一 20世纪90年代后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特征

    1.转移的产业“模块化”

    2.服务业成为新的转移对象

    3.跨国公司主导的产业全球化

   二 中国成为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三 中国形成全球制造业生产基地

   四 中国产业升级的主要外部障碍

    1.承接产业转移形成的贸易顺差加剧了贸易摩擦

    2.发达国家掌控产业链利润高端

    3.跨国公司严格防止技术外溢

  第二节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与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影响

    (一)对外贸易促进产业升级的机制

     1.进出口对产业升级的作用

     2.后发优势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式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与产业升级

   二 进出口对中国各产业部门的影响

    (一)我国行业发展类型——从对外贸易角度

     1.出口市场依赖产业

     2.开放产业

     3.进口资源依赖产业

     4.封闭产业

    (二)存在的问题

     1.服务贸易严重滞后

     2.进口贸易承担资本品供给,保障经济运行的压力越来越大

   三 对中国当前贸易与产业升级的讨论

  第三节 外资与我国产业升级、技术进步

   一 外商直接投资在三次产业中的构成特点

   二 当前FDI产业分布变化趋势

    (一)制造业吸收外资所占比重下降、结构优化

    (二)服务业吸收外资的速度逐渐加快

   三 外资对工业各行业的影响

    (一)外资的行业现状分析

     1.外资挤占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市场

     2.外商投资在我国资源开发、能源行业大幅增加

     3.部分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外资赢利能力低迷

    (二)外资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关系

     1.流向支柱性行业的外资增速快

     2.外资分布与行业增长速度密切相关

     3.外资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中带动效应强的部门

     4.外资缓解了国内中间品生产投资的不足

 第五章 对外开放与地区经济失衡、国际贸易摩擦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强化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 对外开放战略导致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持续流向东部地区

    1.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阶段

    2.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开发开放阶段

    3.1995年后的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4.以天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环渤海地区开放开发阶段

   二 外商直接投资推动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一)地区经济差距现状

     1.国内生产总值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产业结构

     4.经济开放程度

     5.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二)不同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差异是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1.东部地区吸引和利用外资情况

     2.中部地区吸引和利用外资情况

     3.西部地区吸引和利用外资情况

  第二节 国际多边贸易体制(WTO规则)下的利益分配

   一 加入WTO使得我国在总体上受益

    (一)加入WTO:我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二)我国参与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收益

   二 WTO规则下贸易利益分配不公平产生的基本原因

   三 贸易利益分配公平诉求与贸易摩擦

    1.反倾销

    2.保障措施与特别保障措施

    3.反补贴

    4.技术贸易壁垒

    1.知识产权摩擦

    2.劳工标准摩擦

    3.汇率制度摩擦

 第六章 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风险和潜在威胁

   一 我国资本跨境流动概况

    (一)全球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

     1.国际直接投资资本流动主要发生在发达经济体之间,但无论是资本输出还是资本输入比例近年来都有所下降

     2.发展中经济体在吸收越来越多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同时,资本输出规模上升趋势引人注目

     3.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国际资本流动的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我国资本开放进程与国际资本跨境流动概况

     1.外商直接投资

     2.外债

     3.国际短期资本

     1.对外直接投资

     2.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债券

     3.资本外逃

   二 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

    (一)国际投机资本与东南亚金融危机

    (二)我国国际短期资本流动隐藏安全隐患

     1.职工报酬

     2.投资收益逆转为净流入

     3.经常转移急剧上升

     1.外商直接投资占比大幅下降

     2.货币与存款项下资本流入直线上升

   三 跨国并购与我国经济安全

    (一)外资对我国实行跨国并购的现状及意义

    (二)跨国并购中的经济安全问题

  第二节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风险

   一 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风险

    (一)人民币汇改以来的变化趋势及未来走向

    (二)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风险

   二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经济安全

    (一)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高额外汇储备的风险

   一 高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原因及福利损失

    (一)我国高额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的原因

    (二)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福利损失

   二 高额外汇储备的风险

 第七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过程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一)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区域组织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

    (二)区域一体化的组织模式更趋多样化,合作形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的非同质化趋势明显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产生的新型区域合作形式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的内容更加广泛深入

   三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1.规模经济效应

    2.竞争强化效应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其他效应

   四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会在新世纪里迎来第四次发展高潮

    (二)新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将会越来越多地产生和发展

    (三)21世纪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会越来越反映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多极化

  第二节 APEC发展路径与中国的策略选择

   一 两个轮子运转基本正常

    (一)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方面显著提高,取得实质性进展

     1.关税大幅下降

     2.非关税措施基本消除

     3.投资自由化领域越来越开放

    (二)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类型差别较大,合作处于初级阶段

   二 APEC主要矛盾冲突及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APEC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冲突与矛盾

     1.各成员国(地区)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及经济技术合作进程方面的矛盾

     2.APEC内部次区域经济组织发展过快

     3.APEC茂物目标缺乏量化指标

     4.APEC进程缺乏有效的评审机制

    (二)APEC未来拓展的路径选择

     1.APEC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仍会维持松散一体化的状态

     2.APEC应始终不放弃制度化的努力与追求

   三 APEC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一)中国与APEC成员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例较重

    (二)APEC成员成为中国引进外资的主要对象

    (三)APEC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1.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将使国内市场和企业受到冲击

     2.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将使我国经济易受外国经济波动的影响

  第三节 东亚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产业发展趋势

   一 东亚区域产业发展特点

    (一)东亚生产要素呈现互补共济状态

    (二)由垂直分工逐渐向垂直与水平分工交叉的状态发展

   二 雁阵模式的逐渐瓦解

    (一)日本作为带动东亚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头雁作用在不断削弱

    (二)亚洲NIES和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雁阵模式”

    (三)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外部投资的大举进入严重冲击了“雁阵模式”

    (四)内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原有“雁阵模式”出现转换

   三 新型综合交叉型模式的形成

  第四节 欧盟东扩对中国的影响

   一 欧盟东扩前后中欧双边贸易状况概述

   二 欧盟东扩为中欧贸易提供的机遇

    (一)欧盟内部市场的扩大,为中国出口产品提供机遇*

    (二)欧盟内部标准的统一,为中国商品进入欧盟市场提供便利

    (三)内部统一市场的建成,为中国厂商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机遇

   三 欧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使中欧贸易面临的挑战

    (一)贸易转移效应减少了欧盟与外部国家的贸易机会

    (二)贸易保护加剧不利于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贸易

    (三)中国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四 欧盟东扩对中国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影响

    (一)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二)新成员国转移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情况分析

    (三)欧盟是中国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地

 第八章 国际经济因素加剧了中国资源环境压力

  第一节 产品出口对我国资源环境的影响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品出口及结构变化

   二 出口对环境的影响

    (一)近年来我国污染密集型或资源消耗型产品出口变化

    (二)出口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具体形式

     1.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直接的环境污染

     2.初级资源出口间接威胁中国资源安全

     3.野生物种资源出口对生物多样性形成潜在威胁

   三 应对策略

    1.利用经济手段实现出口产品环境成本内部化

    2.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3.推行国际环境管理标准,即ISO14000标准

    4.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贸易的执法监管力度

  第二节 产品进口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品进口及结构变化

   二 产品进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资源密集型或污染密集型产品进口对环境的影响

    2.“洋垃圾”的进口危害生态环境

    3.造成生物入侵

   三 原因分析

    1.通过贸易转移环境成本是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目的

    2.经济利益驱动是“洋垃圾”得以不断涌入中国的根本原因

    3.认识不足与机制不健全加剧了生物入侵的风险

   四 应对措施

    1.关于“洋垃圾”进口

    2.关于应对生物入侵

    3.关于环境成本转移

  第三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变化

   二 外资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

    1.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污染密集行业的分布情况

    2.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具体形式

   三 外资企业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四 应对策略

 第九章 国际资源环境因素对中国发展的抑制日益明显

  第一节 石油的约束

   一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与储量

   二 世界石油的生产和出口流向

   三 各国石油的消耗

   四 中国对石油的需求

   五 中国石油来源情况

   六 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

   七 地缘政治的影响

   八 石油替代的可能性

  第二节 生态系统服务的约束

   一 农产品

   二 木材

   三 淡水

  第三节 绿色贸易壁垒的约束

   一 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影响

   二 对中国出口市场的影响

   三 对出口成本的影响

  第四节 环境公约的约束

  第五节 国际上“中国威胁论”对中国发展的舆论制约

   一 粮食威胁论

   二 “中国耗尽世界森林资源”论

   三 中国环境威胁论

   四 “中国能源威胁论”

  第六节 建立资源环境兼容的国家资源环境形象,化解国际约束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一 对我国发展的外部影响的基本判断

   (一)随着我国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以及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动荡期,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正面临外部经济不确定性的巨大挑战

    1.中国正处于向经济强国转型的重要时期

    2.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外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4.高额外汇储备对促进经济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具有积极作用,但过高的外汇储备也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福利严重损失以及外汇储备的收益风险

    5.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对外依赖度增强

   (二)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中国正面临着积极参与、影响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

    1.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正在迎来第四次发展高潮,国际经济竞争由国家间向区域间演变

    2.东亚经济一体化将增强中国应对国际政治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地缘实力,能为中国带来显著的福利效应

    3.东亚产业分工模式将由“雁阵模式”向“综合交叉型模式”转化,为中国形成更高层次的齐全型产业结构提供了多元化、多维度的发展空间

   (三)国际经济因素正在对我国的资源环境形成巨大的压力,国际资源环境因素对中国发展的抑制作用日益明显,中国正面临巨大的“大国崛起的资源环境困境”

  二 对策与建议

   (一)实行内外互动、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降低中国经济发展对出口和外资的过度依赖,重视进口及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面对大国出口导向战略的缺陷和消极影响,应加速调整贸易发展模式,加快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以进口带动出口,扭转出口“量增价低”的局面

    2.鉴于外资的资本补缺功能已经弱化、结构性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应调整和控制外资进入规模和行业领域,促进外资对产业结构优化、本土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从“世界加工车间”进一步向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转变

    3.分利用外汇储备,通过储备战略物资以及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获取战略性资产,减少巨额外汇储备所带来的风险

   (二)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掌握主动权,在东亚国际分工体系中发挥基础和引导的支撑作用

    1.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2.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在“综合交叉型”新发展模式中的支撑作用

    3.争取在亚太经济合作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三)超越“大国崛起的国际资源环境困境”,成为世界上最珍惜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国家

    1.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2.积极推行ISO14000系列国际环境管理标准,利用经济手段实现出口产品环境成本内部化

    3.通过政策引导外资向环保产业和资源型产业转移

    4.通过实施境外投资战略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

 后记

 《发展的外部影响—全球化的中国经济与资源环境》报告撰写组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本书具有世界视野。在这种视野下,本书研究了中国当前的地位,指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经济增长正在由外部依赖转向内外互动、互利共赢。在国际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相信本书关于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安全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适合关心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与大专院校学生阅读。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白英瑞等:《欧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蔡鹏鸿、王泠:《中国与APEC》,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

曹宏苓:《APEC经济合作与中国产业政策选择》,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曹雪、于文静:《北美自由贸易区与东亚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亚太经济》2005年第3期。

陈百明:《论“谁来养活中国”》,《自然资源学报》1996年第11期。

陈漓高:《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陈漓高:《世界经济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陈漓高、邢成、杨新房:《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陈漓高、郑昭阳、齐俊妍等:《全球化条件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陈鹏等:《完善我国许可证管理体制的设想》,http://www.mofcom.gov.cn,2006年3月9日。

陈弋、Sylvie Démurger、Martin Fournier:《中国企业的工资差异和所有制结构》,《世界经济文汇》2005年第6期。

陈芝芸等:《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南北经济一体化的尝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邓敏:《世贸组织框架下我国产业竞争力培育机制的选择》,《国际商务》2005年第6期。

邓祥征、黄季焜、Scott Rozelle:《中国耕地变化及其对生物生产力的影响——兼谈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5期。

丁一凡:《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9~10期。

董登新:《建国以来人民币汇率安排的演变历程与现状分析》,国研网,2005年7月26日。

董先安:《浅析中国地区收入差距:1952~2002》,《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范爱军、方学芹:《中、日、韩三国劳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世界经济》2002年第4期。

3冯艳丽:《APEC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第5期。

冯跃:《对外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国际比较及启示》,《重庆大学学报》2003年第10期。

宫占奎等:《区域经济组织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宫占奎:《国民经济核算与国际收支》,南开大学研究中心,2005年11月。

宫占奎、钱波:《APEC自由化——釜山路线图》,《国际贸易》2006年第4期

郭怀英:《我国制造业就业演变趋势的分析与判断》,《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郭景平:《对利用外资问题的几点思考》,《宏观经济管理》2005年第1期。

郭克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管理世界》2000年第2期。

郭沛源:《警惕国际贸易危及生态安全》,《环境保护》2003年第2期。

郭强:《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排序的国际借鉴》,《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韩彩珍:《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问题及政策取向》,《中国外资》2006年第1期。

何德旭、姚战琪、余升国:《资本流动性:基于中国及其他亚洲新兴国家的比较分析》,2007年1月4日。

何帆、陈平:《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新加坡、挪威的经验与启示》,国研网,2006年11月29日。

何慧刚:《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选择和路径安排》,国研网,2007年4月29日。

贺红波、屠新曙:《FDI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2期。

侯风云、范玉波、孙国梁:《中国人力资本存量估计》,《南大商学评论》2005年第6辑。

胡鞍纲:《中美贸易和汇率问题的分析与建议》,《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7~8期。

胡星:《对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经济经纬》2004年第5期。

黄范章:《中国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的重要角色》,《经济学家》2005年第4期。

黄泽民:《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结构性风险及对策》,《上海金融》2005年第4期。

贾建华、王晓征、宋文贤:《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经济师》2002年第10期。

江锦凡:《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世界经济》2004年第1期

姜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南北经济关系——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实证分析》,《财经科学》1999年第5期。

蒋殿春、夏良科:《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5年第8期。

蒋殿春、夏良科:《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5年第8期。

课题组:《2006年世界经济贸易形势展望》,《国际贸易》2006年第2期。

来有为:《从中国经济与产业发展前景看石油安全》[J],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6期。

赖平耀:《中国的对外贸易:绩效、问题及未来的政策选择》,《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5~6期。

黎国焜:《21世纪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世界经济研究》1998年第5期。

李琮:《全球经济一体化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李恒:《开放经济政策与就业》,http://www.jjykj.com,2006年2月5日。

李慧明、卜欣欣:《绿色国际贸易与绿色国际贸易壁垒》,《南开学报》2000年第4期。

李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当代经济》2006年第1期。

李京文主编《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李俊元:《加强对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规范引导》,《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1期。

李明武:《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兼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角度的解读》,《学术论坛》2004年第3期。

李慕菡、陈建国、张连众:《我国国际贸易中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0期。

李小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地理学报》1999年第5期。

李扬、余维彬:《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回归有管理的浮动》,《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李钊、王舒健:《中国对外经贸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商业研究》2003年第13期。

凌海生:《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效应的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第10期。

刘李胜:《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已迈出坚实步伐》,国研网,2007年1月15日。

刘淑琪:《我国引进外资过程中的污染转移问题研究》”,《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刘似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统计研究》2005年第2期。

刘学之、徐流美:《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学术论坛》2005年第7期。

卢峰:《人民币实际汇率之谜(1979~2005)——中国经济追赶实践提出的挑战性问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C2006003,2006年2月28日。

卢锋:《外汇储备过万亿美元的深层根源和认识启示——我国经济成长新阶段的机遇和挑战》,国研网,2007年3月13日。

卢新德:《论全球绿色浪潮与我国绿色产品出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第2期。

陆建军、潘雯:《外国直接投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社会观察》2004年第5期。

罗昊、泉城:《中国外贸依存度问题刍议》,《国际贸易论坛》2005年第3期

马亚明、张岩贵:《技术优势与对外直接投资:一个关于技术扩散的分析框架》2003年第4期。

莫里斯·戈德斯坦:《中国汇率政策进展评估》,《浦东美国经济通讯》2007年第7期(总第197期)。

倪瑛:《资本项目自由化:开放还是管制》,国研网,2003年7月5日。

倪瑛:《资本项目自由化:开放还是管制》,中国经济网,2003年7月5日。

2007年春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商务部综合司与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共同发布,2007年5月17日。

潘悦:《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及其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4期。

裴长洪等:《欧盟与中国:经贸前景的估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H.钱纳里、S.鲁宾逊、M.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5。

邱晓华:《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兼论经济总量与结构调整》,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裘元论、王鹤等:《欧盟对华长期政策与中欧经贸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调查课题组:《中国金融:2004年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调查报告》,http://finance.sina.com.cn,2005年4月6日。

任金秀:《地区经济一体化新形势下中国的对策》,《山东经济》2005年第1期。

任开蕾:《当今世界经济相互依存日趋深化》,《环球扫描》2004年第18期。

任志新:《欧盟东扩的经济学分析及中国的对策》,《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沙文兵、石涛:《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邵汝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分析》,《经济师》2006年第2期。

邵望予:《APEC与中国外经贸》,《国际市场》2001年第6期。

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分析》,《金融研究》2000年第3期。

沈利生、吴振宇:《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盛力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期望和前景》,《东南亚纵横》2002年第12期。

施建淮:《对我国外汇储备管理问题的思考》,国研网,2007年4月3日。

施建淮、余海丰:《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1991~2004》,《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蔡秋生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宋东凌:《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的对策建设》,《决策探索》2005第9期。

宋国祥:《提高汇率浮动弹性需要防范三大风险》,中国经济网,2006年3月20日。

宋泓:《引进外资与中国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对“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发展”的一个回应》,《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1期。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上卷)》,修订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宋志刚、王立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面临新形势》,《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4年6月22日。

孙恒忠、宗建亮:《世界经济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孙健、魏修华、唐爱朋:《从三大货币发展历程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路径选择》,《亚太经济》2005年第2期。

孙林、王启仿:《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供给角度的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孙玉琴:《我国FDI 来源结构演进及其效应》,《商业时代》2005年第33期。

田丰、张美荣:《WTO是否实现了公平贸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4期。

汪琦:《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及其传导机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1期。

王成歧、张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内资企业绩效的影响》,《世界经济》2005年第9期。

王春法:《FDI与内生技术能力培育》,《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第2期。

王芬:《我国国际贸易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环境保护》2004年第4期。

王光宇:《外汇储备:难以承受之重》,国研网,2007年4月2日。

王宏新、刘长庚:《存在‘贸易顺差悖论’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探析》,《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第8期。

王剑:《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效应的测算》,《统计研究》2005年第3期。

王洛林、李向阳主编《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王洛林、李向阳主编《2005~2006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王梦奎主编《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王松奇:《从打造贸易强国的角度看人民币升值》,国研网,2007年4月30日。

王晓梅、于溪滨:《东亚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前景》,http://www.sina.com.cn,2005年09月19日。

王亚民、曹文宣:《中国水生外来入侵物种对策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第1期。

王宜喻、陈泽民:《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业分布特点及其贡献率变化研究》,《改革》2002年第5期。

王振华:《欧盟东扩对中国经济影响及对策》,《经贸论坛》2004年第6期。

王志鹏、李子奈:《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挤入挤出效应的重新检验》,《统计研究》2004年第7期。

王子先:《世界贸易与投资——2005报告与2006预测》,《国际贸易》2006年第3期。

韦丽红、王汉君:《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及其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示》,《东南也纵横》2004年第1期。

文青:《外资并购反垄断控制的困惑与解决思路》,《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吴化:《警惕外国垃圾进入国门》,《绿色中国》2006年第15期。

伍贻康:《区域整合体制创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夏绪梅:《2005年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走向》,中国网,2006年10月25日。

夏友富:《外商投资中国污染密集产业现状、后果及其对策研究》,《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冼国明、严兵:《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世界经济》2005年第10期。

熊性美、陈漓高:《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

熊性美、陈漓高:《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

徐广军、宴永、王明明:《中国在APEC进程中的作用与对策》,《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徐以升:《解读国际收支平衡表——寻找“热钱”与国际收支短期化预警》,http://www.zgjrw.com,2006年3月9日。

许梅:《试析影响东盟合作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东南亚纵横》,2000年增刊。

许士春:《贸易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薛敬孝、李坤望、宫占奎:《APEC研究——方式·运行·效果》,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薛敬孝、李坤望:《中国引资的实践与效果》,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薛敬孝、李坤望:《中国引资的实践与效果》,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扬逢珉、张永安:《欧盟贸易政策及中—欧经贸关系》,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杨京英、郑泽香、任晓燕:《2006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中国统计信息网,2006年10月26日。

杨明娜:《WTO规则下的技术标准》,《技术经济》2004年第11期。

杨忻、刘芳、张国清:《对外承包工程对中国经济影响及政策研究》,《国际贸易》2005年第6期。

杨云母:《兼论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殷华方、鲁明泓:《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有效性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1期。

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世界经济》2003年第5期。

于文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政策导向分析》,《宏观经济管理》2005年第6期。

余永定等:《中国“入世”研究报告:进入WTO的中国产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余永定:《全球国际收支不平衡与中国的对策》,国研网,2007年3月20日。

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世界经济》2006年第3期。

喻世友、史卫、林敏:《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技术效率的溢出渠道研究》,《世界经济》2005年第6期。

曾凡银、郭羽诞:《绿色壁垒与污染产业转移成因及对策研究》,《财经研究》2004年第4期。

战勇:《WTO规则异化及规则利得均衡分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月。

张春华:《欧洲的一体化与欧盟的经济社会政策》,商务印书馆,2001。

张杰:《欧盟与东亚的经贸关系》,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张镜湖:《世界的资源与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张抗、周总瑛、周庆凡:《中国石油天然气发展战略》,地质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

张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年第4期。

张明:《论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国际格局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3~4期。

张平:《不要放松资本流动管制》,国研网,2007年1月31日。

张献:《APEC的国际经济组织模式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张燕生、王允贵:《对外开放20年的回顾与展望》,《宏观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

张燕生:《我国21世纪初的国际收支状况》,《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4期。

张幼文:《中国与APEC分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张远鹏:《2005~2006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1期。

张志超:《开放中国的资本账户——排序理论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1期。

章和杰:《中国汇率改革的路径约束》,《改革》2003年第6期。

赵春明:《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所处的不利地位》,《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

赵晋平:《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2001。

赵晓、柳阳:《再论中国崛起之国际经济摩擦时代》,《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3~4期。

赵元兵、黄健:《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2期。

赵智:《中国国际资本流入的金融安全分析》,《金融与保险》2006年第9期。

甄炳禧:《处在十字路口的世界经济》,《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外资解析》,中国报告大厅市场研究报告网,2007年5月19日。

《中国工资增幅远低于GDP今年涨幅将位全球之首》,http://www.enorth.com.cn,2007年4月20日。

《中国林业统计年鉴1999~2005》,中国林业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APEC课题组:《中国在APEC中的战略选择》,《世界经济》1998年第7期。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展的实现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04年12月。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展的实现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2005年。

《中国统计年鉴》,1985~2005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中国网,2006年10月25日。

中国APEC研究院:《2006亚太经济发展报告》,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钟国强:《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预防措施》,《植物检疫》2005年第3期。

钟辉:《FDI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动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钟伟:《对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利弊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71期。

周建军、王江:《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商场现代化》2005年10月。

周念林:《贸易开放与就业:中美相关贸易冲突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2期。

朱春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与我国经济发展——基于经济增长和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6期。

朱彤、蒋玲缓:《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浪潮特点和动因》,《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6期。

Anne O. Krueger:“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 under NAFTA”,Working Paper 7492,www.nber.org/paper/w7492.

ASEAN Secretariat:Statistics of FDI in ASEAN,7th Ed,2005.

ASEAN Secretariat: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5.

Balassa:“Comparative Advantage”,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9.

Baldwin,R:“A Domino Theory of Regionalism”,In Baldwin,R.,Haaparnata,P. and Kiander,J.,eds.,Expanding Membership of the European Union,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Broadman,H. G. and Sun. The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China and Mongolia Department,World Bank,1996.

Cline William R. Trade Policy and Global Poverty. ISBN paper,USA,June 2004:4.

“Conference Overview”,OECD Conference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OECD Website. www.org/daf/conference/china. September 11-12,2000.

Dunning,J.H.,“The changing Geograph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Business Researching Paper,Reading University,1996.

Emiko Fukade and Will Martin:“Free Trade Area Membership as a Stepping Stone to Development—The Case of ASEAN”,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 No. 421,February 2001.

Gerber Jame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Massachusetts:Addison Wesley,1999:131.

Habeler,G:“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London:William Hodge and Co.,Ltd,1935.

Hufbauer,Gary C.,and Jeffrey J. Schott:“NAFTA an Assessment”,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Washington D.C.,1993.

Reis,A. B.. On the Welfare Effects of Foreign Invest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

Lori G Kletzer,Robert E. Litan. Policy Brief.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USA,February,2001.

Lucas,Robert.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

Wei,Shang-Jin. FDI in China:Source and Consequences. Un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