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70

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22~2023)图书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arl River-Xi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2022-2023)

SSAPID:101-1593-9502-77
ISBN:978-7-5228-1769-9
DOI:
ISSN:

[内容简介] 《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22~2023)》聚焦“双碳”目标与绿色发展,系统分析了近年珠江—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形势与特点,并对2023年乃至“十四五”时期的碳排放及绿色发展态势进行展望,剖析绿色发展经验及问题短板,多角度探讨珠江—西江经济带推进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对策。全书包括总报告、专题篇、地区篇三大部分。总报告基于“双碳”背景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揭示绿色发展影响因素,总结了珠江—西江经济带11市的发展优势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专题篇包含9篇报告,分别就“双碳”背景下广西高质量发展、珠江—西江经济带县域区域差异、珠江—西江经济带能源效率、广西落实“双碳”战略路径、珠江—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广西西江流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珠江—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珠江—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广西梧州绿色金融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地区篇包含8篇报告,分别以广东广州、肇庆、云浮以及广西南宁、柳州、梧州、来宾、百色为研究对象,探讨各城市的绿色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珠江-西江经济带蓝皮书
编 辑:王玉山;王雅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06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陈洁:《后疫情时代产业和消费“双升级”的动力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安永景、王爱花、周泽奇:《产业集聚、空间关联与协同定位——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22年第3期。

陈文捷、闫孝茹:《区域城市旅游生态位测评及发展策略研究——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例》,《生态经济》2019年第9期。

杨西春:《跨省区流域经济带协同创新体系研究——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赵泳春、苏方林:《经济差异化增长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22年第7期。

陈诗一、陈登科:《雾霾污染、政府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研究》2018年第2期。

付晨玉、杨艳琳:《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质量测度与评价》,《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年第3期。

马茹等:《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中国软科学》2019年第7期。

聂长飞、简新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及省际现状的分析比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年第2期。

师博、张冰瑶:《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与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第3期。

唐晓彬、王亚男、唐孝文:《中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科研管理》2020年第11期。

王振华、李萌萌、江金启:《交通可达性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影响》,《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年第2期。

魏敏、李书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年第11期。

詹新宇、崔培培:《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与评价——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证分析》,《财政研究》2016年第8期。

岳立、宋雅琼、江铃峰:《“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利用效率评价及其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资源科学》2019年第5期。

岳立、苗菊英:《碳减排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能源高效利用的提升机制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刘辉群、彭传立:《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全要素能源效率——基于PVAR模型分析》,《生态经济》2022年第4期。

陈菁泉等:《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及其驱动因素》,《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第5期。

谢园园、王艳华、邬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的空间耦合关系》,《生态经济》2020年第4期。

张慧、范丽伟、孙秀梅:《中国城市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异质性效应——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实证分析》,《城市问题》2022年第8期。

崔琪、马晓钰、张思思:《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八大经济区数据的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年第3期。

赵艳敏、董会忠:《中国工业能源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软科学》2022年第6期。

曹建飞、韩延玲:《考虑行业能耗差异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度量及影响因素——基于新疆34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生态经济》2022年第1期。

孙伟:《黄河流域城市能源生态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李露、徐维祥、郑金辉:《黄河流域城镇化进程与生态效率的空间交互效应研究》,《经济经纬》2022年第5期。

朱红波、高乙嘉:《我国西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研究——基于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的分析》,《城市问题》2022年第9期。

黄超然、周国华:《碳约束下省域物流能源效率空间关联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科技管理研究》2022年第24期。

穆献中、周文韬、胡广文:《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杜雯秦、郭淑娟:《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能源效率提升路径研究》,《管理现代化》2021年第6期。

纪玉俊、王芳:《产业集聚、空间溢出与城市能源效率》,《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逯进、刘俊琦、张晓峒:《人口视域下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路径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王旭、王应明、温槟檐:《技术异质性视角下中国工业能源环境效率时空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系统科学与数学》2020年第12期。

吴传清、郑开元:《长江经济带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uper-MSBM模型》,《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孟凡生、邹韵:《中国生态能源效率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运筹与管理》2019年第7期。

关伟、张华、许淑婷:《基于DEA-ESDA模型的辽宁省能源效率测度及时空格局演化分析》,《资源科学》2015年第4期。

李建建、沈能:《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福建省能源效率时空演化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罗会军、范如国、罗明:《中国能源效率的测度及演化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金波、刘文宁:《本土市场规模与能源效率——绿色技术进步、绿色技术效率的调节路径》,《生态经济》2022年第10期。

杨丹、邓明艳、刘自敏:《提高能源效率可以降低相对贫困吗?——以能源贫困为例》,《财经研究》2022年第4期。

杨慧慧:《环境管制方式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差异性——基于内生视角下的PVAR方法的分析》,《商业研究》2019年第7期。

佟家栋、陈霄:《出口扩张、环境规制与能源效率——来自中国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经济问题探索》2019年第6期。

樊学瑞、张珂涵、赵兴罗:《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22年第11期。

易其国、陈慧婷、胡剑波:《我国产业部门全要素隐含能源效率分析》,《统计与决策》2022年第19期。

郭庆宾、汪涌:《城市发展因智慧而绿色吗?》,《中国软科学》2022年第9期。

高爽:《中国能源产业要素配置的统计测度与效率损失》,《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年第9期。

罗世华、王栋:《碳交易政策对省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效应》,《经济地理》2022年第7期。

谷晓梅、范德成、杜明月:《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基于GML指数和BMA方法的实证研究》,《软科学》2022年第9期。

缪彬、程明倩、孙永河:《云南省绿色能源发电效率测度及对策研究——基于对抗型交叉评价DEA模型》,《生态经济》2022年第7期。

田成诗、陈雨:《人口虹吸、集聚与城市能源效率——以沪苏浙皖地区为例》,《统计研究》2022年第5期。

史丹、李少林:《排污权交易制度与能源利用效率——对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测度与实证》,《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9期。

罗明、范如国、张应青:《工业能源效率的多主体行为影响机制分析——异质性主体研究视角》,《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年第8期。

李裕瑞等:《人居环境质量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基于江苏省村庄抽样调查截面数据的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年第8期。

范如国、罗明:《中国能源效率演化中的异质性特征及反弹效应影响》,《经济管理》2014年第6期。

潘雄锋、李良玉、杨越:《我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的时空格局动态演化研究》,《管理评论》2012年第11期。

奚潭:《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改进作用机制研究》,《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20期。

金波、刘文宁:《本土市场规模与能源效率——绿色技术进步、绿色技术效率的调节路径》,《生态经济》2022年第10期。

沈冰、李鑫:《金融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与能源效率提升》,《经济问题探索》2020年第12期。

赵泳春、苏方林:《经济差异化增长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22年第7期。

张玥等:《中国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农业工程学报》2022年第8期。

邱兆林:《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22年第6期。

曲晨瑶、李廉水、程中华:《产业聚集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软科学》2017年第1期。

胡剑波、闫烁、王蕾:《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效率及其收敛性》,《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年第12期。

郭文慧、吴佩林、王玎:《山东省碳排放效率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的实证研究》,《东岳论丛》2013年第5期。

师博、沈坤荣:《政府干预、经济集聚与能源效率》,《管理世界》2013年第10期。

刘婕、魏玮:《城镇化率、要素禀赋对全要素碳减排效率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8期。

李金铠、马静静、魏伟:《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能源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年第6期。

李亚丽等:《多维度高质量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传导机制研究》,《中国环境管理》2021年第6期。

曹翔、高瑀、刘子琪:《农村人口城镇化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21年第10期。

邵帅等:《僵尸企业与低碳转型发展:基于碳排放绩效的视角》,《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年第10期。

陈钊、陈乔伊:《中国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异质性、影响因素及政策含义》,《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12期。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8期。

马仁锋等:《青藏地区农牧企业区位特征变化及影响因素》,《经济地理》2022年第12期。

杨庆等:《高技术产业集聚能提升碳生产率吗》,《宏观经济研究》2021年第4期。

常清、安毅、付文阁:《全球资源价格的变化趋势与我国资源战略研究》,《经济纵横》2010年第6期。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窦睿音等:《西部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分异与驱动力》,《自然资源学报》2023年第1期。

Hao,C.,Shaozhou,Q.,Xiujie,T.,“The Improvement Pathway for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under 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 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Assessments 51(2022).

Decai,T.,Yan,Z.,Brandon,J.,“An Analysis of Disparitie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Sustainability 8(2019).

Haicheng,X.,et al.,“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s in the Energy—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of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Evidence from China,”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97(2022).

Yazhou,G.,“Measurement and Driving Factors of Green Total Factor Manufacturing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7(2020).

Guozhu,L.,Tingyu,Z.,“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vincial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 Based on the Spatial Panel Model,” Nature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Technology 2(2022)

Sheng,Z.,Zhiwei,X.,“Energy Efficiency Assessment of RCEP Member States:A Three-stage Slack Based Measurement DEA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Energy(2022).

Liming,X.,et al.,“Measurement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Efficiency of Coal Resources of China’s Provinces:Based on Bootstrap-DEA and Tobit,” Energy(2021).

Lijun,W.,Xiaojing,S.,Xiaojie,S.,“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and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 Analysis of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Based on a Game Cross-efficiency Model,”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1).

Luping,Z.,Yingying,Z.,Liwei,F.,“Temporal-spatial Struct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s Agglomeration Areas,” Sustainability 19(2021).

Tone,K.,Tsutsui,M.,“Dynamic DEA:A Slacks-based Measure Approach,” Omega 34(2010).

Xu,H.,et al.,“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s in the Energy-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of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Evidence from China,”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97(2022).

Li,J.,et al.,“Study on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Environmental Resource Efficiency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of China,”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2022).

Zhang,Y.,“Analysis of China’s Energy Efficienc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under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70(2022).

Mushtaq,Z.,et al.,“Evaluating the Factors of Coal Consumption Inefficiency in Energy Intensive Industries of China:An Epsilon-based Measure Model,” Resources Policy 78(2022).

Li,G.,Zhang,T.,“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vincial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 Based on the Spatial Panel Model,” Nature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Technology 2(2022).

Chen,H.,Qi,S.,Tan,X.,“The Improvement Pathway for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under 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 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Assessments 51(2022).

Zhang,C.,Chen,P.,“Applying the Three-stage SBM-DEA Model to Evaluate Energy Efficiency and Impact Factors in RCEP Countries,” Energy 241(2022).

Khoshroo,A.,Izadikhah,M.,Emrouznejad,A.,“Energy Efficiency and Congestion Consider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d Bounded Adjusted Measure:A Case of Tomato Production,”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28(2021).

Xie,X.,Li,K.,“Measuring Total-factor Energy Environment Efficiency,Energy-saving and Carbon Emission-reduction Potential in China’s Food Industry:Based on a Meta-frontier Slacks-based Measure Model,” Food and Energy Security 1(2022).

Zeng,P.,Wei,X.,Measurement and Convergence of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 Alexandria Engineering Journal 5(2021).

Wang,N.,Zhu,Y.,Yang,T.,“The Impact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Energy Efficiency: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44(2020).

Oda,T.,Maksyutov,S.,Andres,J.,“The Open-source Data Inventory for Anthropogenic CO2,Version 2016(ODIAC2016):A Global Monthly Fossil Fuel CO2 Gridded Emissions Data Product for Tracer Transport Simulations and Surface Flux Inversions,”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1(2018).

Streitferdt,V.,Chirarattananon,S.,Du P.,“Lessons Learned from Studying Public Initiatives to Support Energy Efficiency Finance in Thailand from 1992 to 2014,” Energy Efficiency 4(2017).

李雪梅、张庆:《天津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情景预测》,《干旱区研究》2019年第4期。

刘晴川、李强、郑旭煦:《基于化石能源消耗的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峰值预测》,《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第4期。

李春生:《中国两个城镇化率之差的内涵、演变、原因及对策》,《城市问题》2018年第1期。

李平、娄峰、王宏伟:《2016—2035年中国经济总量及其结构分析预测》,《中国工程科学》2017年第1期。

方琦、钱立华、鲁政委:《我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碳排放量测算》,《环境保护》2021年第16期。

樊庆锌等:《哈尔滨市人均GDP和大气污染的关系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5期。

陈敏曦:《核电在未来能源系统中的定位与发展》,《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9年第22期。

赵琛等:《中国未来核电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能源与节能》2020年第11期。

Ang,W.,Zhang,Q.,Choi,H.,“Factorizing Change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Through Decomposition,” Energy 6(1998).

Zhang,P.,Wang,M.,“China’s Economic Outlook into 2030:Transformation,Simulation and Policy Suggestions,” China Economist 4(2011).

Li,P.,Lou,F.,“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China’s Potential Economic Growth Rate,” China Economist 4(2016).

Grossman,M.,Krueger,B.,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Cambridge,MA:MIT Press,1994).

廖益新:《应对数字经济对国际税收法律秩序的挑战》,《国际税收》2015年第3期。

赵越:《数字经济给我们的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2期。

赵西三:《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研究》,《中州学刊》2017年第12期。

刘翠花:《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创业增长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2期。

冯素玲、许德慧:《数字产业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分析——基于2010—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东岳论丛》2022年第1期。

张于喆:《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发展思路与主要任务》,《经济纵横》2018年第9期。

王宏伟:《信息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1期。

齐亚伟:《空间集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门槛效应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第10期。

李晓钟、吴甲戌:《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区域差异》,《国际经济合作》2020年第4期。

肖旭、戚聿东:《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维度与理论逻辑》,《改革》2019年第8期。

李春发、李冬冬、周驰:《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分析》,《商业研究》2020年第2期。

焦勇、刘忠诚:《数字经济赋能智能制造新模式——从规模化生产、个性化定制到适度规模定制的革新》,《贵州社会科学》2020年第11期。

陈晓东、杨晓霞:《数字经济可以实现产业链的最优强度吗?——基于1987—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面板数据》,《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张昕蔚:《数字经济条件下的创新模式演化研究》,《经济学家》2019年第7期。

左鹏飞、姜奇平、陈静:《互联网发展、城镇化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年第7期。

李治国、车帅、王杰:《数字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中国275个城市的异质性检验》,《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1年第5期。

何琨玟、赵景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数据赋能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与效应》,《经济体制改革》2022年第4期。

沈运红、黄桁:《数字经济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浙江省2008—2017年面板数据》,《科技管理研究》2020年第3期。

温忠麟等:《国内中介效应的方法学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22年第8期。

杨晓猛:《转型国家市场化进程测度的地区差异分析——基于产业结构调整指标的设计与评价》,《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张英浩、汪明峰、刘婷婷:《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与影响路径》,《地理研究》2022年第7期。

粟麟、何泽军、杨伟明:《数字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影响机制与异质性研究》,《财经论丛》2022年第9期。

韩健、李江宇:《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年第7期。

白雪洁等:《数字经济能否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基于效率型技术进步视角》,《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陈昭、陈钊泳、谭伟杰:《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分析及其效应》,《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

闫涛、陈阳:《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中介模型与门槛模型的检验》,《经济与管理》2022年第6期。

王雪莹、李梦雪、叶堂林:《数字服务业能否助力推进共同富裕?——基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视角》,《经济问题探索》2022年第10期。

郭吉涛、朱义欣:《数字经济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效应及路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Tapscott,D.,The Digital Economy: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New York:The McGraw-Hill Companies,1995).

Beomsoo,K.,Anitesh,B.,Andrew,W.,“Virtual Field Experiments for a Digital Economy:A New 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Exploring an Information Economy,”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3(2002).

Pil,H.,Duk,L.,“Evolution of the Linkage Structure of ICT Industry and Its Role in the Economic System:The Case of Kore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3(2019).

Sungjoo,L.,Moon-soo,K.,Yongtae,P.,“ICT Co-Evolution and Korean ICT Strategy:An Analysis Based on Patent Data,”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5(2009).

Laudien,M.,Pesch,R.,“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Digitalization on Service Firm Business Model Design:A Qualitative-empirical Analysis,” Review of Managerial Science 3(2019).

张建清等:《基于DPSIR-DEA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效率测度及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11期。

杨建辉等:《我国沿海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经济地理》2013年第9期。

鹿晨昱等:《辽宁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时空综合测度研究》,《经济地理》2015年第8期。

王琦、汤放华:《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经济地理》2015年第12期。

江孝君等:《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3期。

郭存芝、彭泽怡、丁继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DEA指标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3期。

郭淑芬、马宇红:《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7期。

盖美、聂晨、柯丽娜:《环渤海地区经济—资源—环境系统承载力及协调发展》,《经济地理》2018年第7期。

李恒吉等:《甘肃省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时空综合测度研究》,《干旱区地理》2020年第6期。

任祁荣、于恩逸:《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耦合分析》,《生态学报》2021年第8期。

刘建华、黄亮朝、左其亭:《黄河下游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水平评估》,《资源科学》2021年第2期。

蔡绍洪、谷城、张再杰:《时空演化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生态经济》2022年第2期。

张卫民:《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刘丽英:《基于PCA和DEA方法的北京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13年第2期。

牛衍亮、刘国平、常惠斌:《基于DEA方法的县城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2期。

刘家旗、茹少峰:《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改革》2020年第9期。

马文静、刘娟:《基于能值分析的中国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估》,《应用生态学报》2020年第6期。

姜磊、柏玲、吴玉鸣:《中国省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分析——兼论三系统耦合公式及其扩展形式》,《自然资源学报》2017年第5期。

陈晓红、周宏浩、王秀:《基于生态文明的县域环境—经济—社会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研究——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为例》,《人文地理》2018年第1期。

于洋、张丽梅、陈才:《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能源—环境—科技四元系统协调发展格局演变》,《经济地理》2019年第7期。

王建康、韩倩:《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经济地理》2021年第5期。

齐晓娟、童玉芬:《中国西北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状况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2期。

马慧敏、丁阳、杨青:《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应用》,《统计与决策》2019年第21期。

李成宇、张士强:《中国省际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年第1期。

段永蕙、景建邦、张乃明:《山西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生态经济》2017年第4期。

孙钰、姜宁宁、崔寅:《京津冀生态文明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时序与空间演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年第2期。

诸大建:《可持续性科学:基于对象—过程—主体的分析模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7期。

黄永春、朱帅、雷砺颖:《中国资源、经济和环境发展水平与协调度的研究》,《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年第1期。

李茜等:《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资源科学》2015年第7期。

徐丽婷等:《高质量发展下的生态城市评价——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地理科学》2019年第8期。

郭永杰、米文宝、赵莹:《宁夏县域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经济地理》2015年第3期。

贾琨等:《面向SDGs的黄河中下游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及障碍诊断》,《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2年第9期。

高升、孙会荟、刘伟:《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与障碍度分析》,《生态经济》2021年第10期。

左其亭、张志卓、吴滨滨:《基于组合权重TOPSIS模型的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水资源保护》2020年第2期。

Xue,B.,et al.,“A Review on China’s Pollutant Emissions Reduction Assessment,” Ecological Indicators 38(2014).

UN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 Methodologies(New York:UN Press,1996).

Albis,H.,Greulich,A.,Ponthière,G.,“Development,Fertility and Childbearing Age:A Unified Growth Theory,”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77(2018).

陆玉麒、董平:《新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三大新思路》,《地理研究》2017年第4期。

吴清等:《珠江—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20年第17期。

穆学英、刘凯、任建兰:《中国绿色生产效率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8期。

钱争鸣、刘晓晨:《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

周亮、车磊、周成虎:《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地理学报》2019年第10期。

赵林等:《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时空格局与溢出效应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21年第3期。

黄磊、吴传清:《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创新发展效率及其协同效应》,《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陈瑶:《中国区域工业绿色发展效率评估——基于R&D投入视角》,《经济问题》2018年第12期。

韩洁平等:《基于网络超效率EBM模型的城市工业生态绿色发展测度研究——以三区十群47个重点城市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5期。

刘杨、杨建梁、梁媛:《中国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评价及均衡特征》,《经济地理》2019年第2期。

吴洁、张云、韩露露:《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评价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20年第11期。

王会芝:《京津冀城镇化绿色转型问题研究与实现路径》,《当代经济管理》2018年第6期。

郭付友等:《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地理研究》2022年第10期。

黄磊、吴传清:《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及其空间驱动机制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8期。

任嘉敏、马延吉:《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发展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地理科学》2018年第7期。

田光辉等:《基于非期望产出的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地理》2022年第6期。

陈影、文传浩、沈体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评价及时空演变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2年第5期。

车磊等:《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特征及溢出分析》,《地理科学》2018年第11期。

Atakelty,H.,“Non-parametric Productivity Analysis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An Application to the Canadian Pulp and Paper Industry,”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4(2003).

Shavt,“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Analysis of the Canadian Pulp and Paper Industry,1959-1994:An Input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3(2000).

Pittman,W.,“Multilateral Productivity Comparisons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Energy Journal 93(1983).

张占录、赵茜宇:《土地利用的八维空间解析》,《人文地理》2018年第6期。

黄金川、林浩曦、漆潇潇:《面向国土空间优化的三生空间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3期。

陈万旭等:《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性与形成机理》,《地理研究》2019年第9期。

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2期。

李秀彬:《农地利用变化假说与相关的环境效应命题》,《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第11期。

梁国付、丁圣彦:《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变化影响研究——以伊洛河流域伊河上游地区为例》,《地理科学》2012年第5期。

廖柳文等:《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的湖南省生态弹性研究》,《经济地理》2015年第9期。

杨清可等:《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地理科学》2018年第1期。

苑韶峰、唐奕钰、申屠楚宁:《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基于长江经济带127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经济地理》2019年第9期。

勾蒙蒙等:《“三生空间”视角下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效应》,《应用生态学报》2021年第11期。

董建红等:《“三生”空间视角下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力——以甘肃省为例》,《生态学报》2021年第15期。

刘永强等:《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效应分析——以湖南省为例》,《地理研究》2015年第4期。

岳健、张雪梅:《关于我国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的讨论》,《干旱区地理》2003年第1期。

刘平辉、郝晋珉:《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新模式——依据土地利用的产业结构而进行划分的探讨》,《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第1期。

易湘生、王静爱、岳耀杰:《基于沙区土地功能分类的土地利用变化与模式研究——以陕北榆阳沙区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4期。

陈婧、史培军:《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5期。

李晓文等:《西北干旱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第四纪研究》2003年第3期。

巩杰、钱彩云、钱大文:《1977—2013年疏勒河中下游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响应》,《干旱区研究》2017年第4期。

严金明、陈昊、夏方舟:《“多规合一”与空间规划:认知、导向与路径》,《中国土地科学》2017年第1期。

谭宇文、张翔:《基于“三调”用地特征的国土空间高效配置与利用研究——以佛山市为例》,《规划师》2022年第8期。

Perring,P.,DeFrenne,P.,Baeten,L.,et al.,“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Effects on Ecosystems:The Importance of Land-use Legacies,” Global Change Biology 4(2016).

Vitousek,M.,“Beyond Global Warming:Ecology and Global Change,” Ecology 7(1994).

Grainger,A.,“National Land Use Morphology:Patterns and Possibilities,” Geography(1995).

Long,H.,“Land Use Policy in China:Introduction,” Land Use Policy 40(2014).

Peng,F.,et al.,“Effects of the Land Use Change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Chengdu,Western China from 1978 to 2010,” Journal of the Indian Society of Remote Sensing 2(2016).

Oliver,A.,Webster,A.,“Tutorial Guide to Geostatistics:Computing and Modelling Variograms and Kriging,” Catena 113(2014).

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金融论坛》2015年第5期。

高建良:《“绿色金融”与金融可持续发展》,《金融理论与教学》1998年第4期。

安伟:《绿色金融的内涵、机理和实践初探》,《经济经纬》2008年第5期。

王波、郑联盛:《新常态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年第8期。

何茜:《绿色金融的起源、发展和全球实践》,《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马九杰、杨晨:《绿色金融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农村金融研究》2017年第12期。

周淑芬、李妍、王康:《绿色金融视角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第7期。

张军伟、费建翔、徐永辰:《金融支持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激励效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

王四春、许雪芳:《推进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人民论坛》2020年第8期。

马骏等:《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与绿色农业发展》,《金融论坛》2021年第3期。

杨晓玉、周丹:《绿色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困难和现实路径》,《农业经济》2022年第8期。

庞洁、胡钰、金书秦:《金融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机遇、场景与政策需求》,《农村金融研究》2022年第7期。

周运兰、杨锐:《广西绿色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21年第3期。

苏露:《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广西绿色金融发展路径研究》,《市场论坛》2021年第12期。

朱兰、郭熙保:《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改革》2022年第6期。

罗永宣:《建设金融开放门户背景下资源富集区着力发展绿色金融研究——以广西河池市为例》,《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2期。

The Cowan,E.,“Topical Issues In Environmental Fiance,” Journal Compilation 3(2007).

Salazar,J.,“Environmental Finance:Linking Two World”,Presented at a Workshop on Financial Innovations for Biodiversity Bratislava,Slovakia,1998.

Labatt,S.,White,R.,Environmental Finance:A Guide to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Financial Products(Canada:John Wiley & Sons.Inc,2002).

段娟:《新时代中国以绿色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实践探索与展望》,《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

宋国新、董雪:《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主要挑战与路径选择》,《东北亚经济研究》2022年第6期。

赵阳、李悦菡、赵霞:《“双碳”目标下我国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产业创新研究》2022年第22期。

袁晓玲等:《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中国城市“双碳”目标实现的现状、挑战与对策》,《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刘燕华、李宇航、王文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机遇与行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9期。

申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学习习近平关于实现“双碳”目标重要论述》,《党的文献》2022年第5期。

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编《广州统计年鉴2022》,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

《陈云贤出席广东省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获批及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展绿色金融 推动绿色发展》,广州政府网,2017年7月12日,http://www.gd.gov.cn/gkmlpt/content/0/146/post_146157.html#4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

柳晓娟等:《长江经济带矿业绿色发展空间格局与驱动机制研究》,《矿业研究与开发》2021年第4期。

张玉芳、畅田颖、胡炜霞:《山西省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评价》,《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6期。

段佳换:《河北省绿色产业发展评价与路径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经贸大学,2021。

管永林、周宏春、马光文:《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综合评价研究》,《生态经济》2020年第12期。

吴武林、程俊恒、白华:《“十四五”时期中国绿色发展趋势分析与政策展望》,《经济研究参考》2020年第12期。

商迪、李华晶、姚珺:《绿色经济、绿色增长和绿色发展:概念内涵与研究评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年第12期。

徐鑫:《山东省绿色城镇化机制与效率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20。

张沛、梁鑫:《河南省山区县域乡村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工业建筑》2020年第7期。

林伯强:《碳中和进程中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经济研究》2022年第1期。

陈诗一:《低碳经济》,《经济研究》2022年第6期。

徐政、左晟吉、丁守海:《碳达峰、碳中和赋能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经济学家》2021年第11期。

童昀、何彪:《旅游经济的绿色发展效应及其形成机制——中国92个旅游依赖型城市的实证》,《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年第4期。

余壮雄、陈婕、董洁妙:《通往低碳经济之路:产业规划的视角》,《经济研究》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