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36

中国公共关系发展报告(2016)图书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Public Relations (2016)

SSAPID:101-1593-9006-86
ISBN:978-7-5097-9674-0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为了对我国公共关系行业发展进行全面、客观、权威的评价,并对我国公共关系理论研究正本清源,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联合国内外公共关系业界、学界众多专家学者,共同编撰《中国公共关系发展报告》(蓝皮书),对中国公共关系领域发展状况进行客观分析,并对未来中国公共关系行业走势进行科学地分析和预测,使其成为研究和分析中国公共关系行业发展的权威工具书。

相关信息

丛书名:公共关系蓝皮书
编 辑:桂芳;张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8 外交、国际关系

 《中国公共关系发展报告(2016)》编委会

 中国皮书网

 法律声明

 皮书数据库

 《中国公共关系发展报告(2016)》编辑部

 新形势下中国公共关系发展的主要任务

 Ⅰ 总报告

  B.1 2015~2016年中国政府公共关系发展报告

   一 中国政府公共关系发展现状

    (一)中央高度重视舆论工作,新闻发布能力不断提升

    (二)政府公共关系投入参差不齐

    (三)重大突发事件不断,给政府危机公关带来新挑战

   二 政府公共关系项目的基本特点

    (一)传统媒体多、新媒体少,宣传品制作类多、战略规划类少

    (二)政府公共关系实践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三)各级政府需求量呈“纺锤形”分布

   三 各领域公共关系活动的特点

    (一)经济领域

    (二)文教领域

    (三)卫生领域

    (四)政法领域

   四 政府公共关系面临的挑战

    (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二)突发事件应急舆论引导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

    (三)国际公共关系能力长期以来比较薄弱

   五 结语

  B.2 2015~2016年企业公共关系传播研究报告

   一 企业公共关系传播现状:公共关系传播投入增加,品牌建设价值凸显

    (一)企业公共关系传播投入稳步加大

    (二)企业公共关系传播品牌建设价值日益凸显

   二 企业公共关系传播三大特征:内容驱动、移动互联、协同整合

    (一)打造自有公共关系传播平台,优质内容驱动营销创新

    (二)借力移动互联进行公共关系传播,深化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

    (三)实效营销目标导向下,企业公共关系传播与广告的协同整合更为紧密

   三 各行业公共关系传播活动的主要特征

    (一)汽车行业:市场增速放缓,公共关系传播市场份额居行业首位,网络上市活动增多

    (二)食品饮料行业:加快线上布局,安全问题仍是行业心头大患,企业的应对能力有待提升

    (三)房地产行业:行业深度调整期到来,公共关系传播市场份额小幅下降,宣传生态节能理念将成房企公共关系传播的重要手段

    (四)家电行业:行业利润不断下滑,企业高层人物成公共关系传播切入点,助力打造自媒体公共传播平台

    (五)金融行业:P2P风险爆发,公共关系传播市场份额略有提高,银行业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六)医疗行业:公共关系传播市场份额下跌,医患纠纷事件频发,行业危机公共关系传播水平尚未跟上

   四 企业公共关系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公共关系传播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

    (二)社群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亟待提高

    (三)公共关系传播效果评估乏力

   五 结语

 Ⅱ 舆论环境篇

  B.3 中国公共关系舆论环境研究报告

   一 互联网给舆论环境带来结构性变化

    (一)舆论传播中传统媒体的“式微”与新媒体的“式强”

     1.传统媒体缺乏互动、延时传播等特点,使其在互联网时代面临发展的“先天性不足”

     2.资讯生产成本过高,传播载体受限,导致了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竞争和发展的“后天畸形”

     3.传统媒体日趋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也注定了其颓靡之势

     4.广告收益的负增长让传统媒体遭遇“寒冬”,纸媒关停转型,社会舆论场全面转向互联网空间

    (二)舆论传播呈现网络化

     1.信息传播介质和方式加速分化,新闻舆论传播呈现网络化

     2.舆论参与主体多元化、议题广泛化、民意表达直接化

     3.公众参与和行使舆论权利的意识强化

    (三)新媒体成“第一大舆论场”,中国进入“危机常态化”社会

     1.政府与公共服务机构形象类舆论

     2.社会热点事件舆论

     3.话题、现象类的“媒介事件”舆论

   二 新媒体成为舆论新重心、主阵地

    (一)移动新闻客户端:民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首选渠道

    (二)微博:“第一大公共舆论场”

     1.微博用户规模和活跃度持续增长,并成为重要的政民互动平台

     2.微博是网民重要且首选的舆论参与平台

     3.微博是网民可信任的公开舆论场

     4.微博服务社会的价值凸显

    (三)移动即时通信工具公众平台

    (四)移动视频和移动直播

    (五)移动电台:伴随性的有声舆论场

    (六)另类的隐匿社交舆论场

    (七)新兴网络社群:新舆论热点的“策源地”

   三 互联网环境下社会舆论现状与治理之道

    (一)当前基于网络传播环境的舆论乱象

     1.“新闻易碎品”——假新闻下的“新闻反转”与“舆论逆转”

     2.跟帖评论乱象

     3.政府官方在网络舆论场上的“非主流”现象

    (二)网络舆论生态环境治理的几点探讨

     1.加强互联网立法,坚持依法治网

     2.“多管齐下”,加强监管,协同治理

     3.中国舆论环境的治理完成系统指导思想下的顶层设计

 Ⅲ 制度建设篇

  B.4 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研究报告

   一 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发展进程

   二 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发展现状

    (一)新闻发布制度普遍建立

    (二)新闻发言人队伍不断成长壮大

    (三)新闻发布成为媒体报道政府工作的主要信息源

    (四)新闻发布成为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引导舆论的重要平台

    (五)新闻发布形式和手段日益多样化

   三 新闻发布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新闻发布的制度机制亟须进一步完善

    (三)新闻发言人的能力水平亟须进一步提高

   四 新闻发布制度的前景展望

    (一)去除形式主义,加强深层次沟通

    (二)敢于涉入改革深水区,直面社会敏感问题

    (三)打造新闻发布工作的“一把手”工程

    (四)多种发布形式并重,充分运用新媒体渠道

    (五)打造专职化、专业化的新闻发言人队伍

  B.5 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研究报告

   一 政府信息公开的内涵

   二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进程

    (一)第一阶段:村务公开的兴起

    (二)第二阶段:政务公开的有序推进

    (三)第三阶段:政府信息公开的全面推行

   三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规定

    (一)政府信息公开主体的规定

     1.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义务)主体

     2.政府信息公开的权利主体

    (二)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规定

     1.政府信息公开内容中应当公开信息的范围

     2.政府信息公开内容中不予公开信息的范围

    (三)政府信息公开方式的规定

     1.政府主动公开信息的方式

     2.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方式

    (四)政府信息公开程序的规定

     1.申请

     2.受理

     3.审查

     4.公开决定

     5.救济程序

   四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取得的成就

    (一)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整体较为规范

    (二)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取得显著成效

    (三)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

    (四)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渠道较为畅通

    (五)注重对重大政策的主动解读工作

   五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

    (二)提高舆情研判水平与能力,主动发声,有效回应社会关切

    (三)加强政府信息公开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准

    (四)进一步加强依申请公开工作

 Ⅳ 政府形象篇

  B.6 在有效对话中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一 意见竞争与话语权再分配vs.失语失序

   二 信息发布与有效对话vs.失策失效

   三 关系管理与价值认同vs.失信失识

 Ⅴ 舆论引导篇

  B.7 2015年重大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研究报告

   一 舆论及舆论引导的概念

   二 2015年的热点舆情及特点

    (一)2015年国内民众的社会心态特点

    (二)2015年媒体发展特点

    (三)2015年热点舆情回顾

    (四)2015年整体舆情特点

   三 2015年的新闻发布工作与舆论引导

   四 2016年的舆情发展及舆论引导工作展望

    (一)2016年热点舆情展望

    (二)2016年舆论引导工作展望

  B.8 “9·3阅兵”的舆论引导

   一 事件回顾

   二 主要做法

    (一)新闻发布

    (二)媒体报道

   三 效果评估

    (一)综合数据*

    (二)阅兵前网民言论*

    (三)阅兵中网民言论*

    (四)海外媒体报道

     1.日本舆论对出席政要屡表不满

     2.西方舆论质疑中国“秀肌肉”

     3.台湾地区舆论关注国民党抗战地位

     4.新兵器引发军迷热议

   四 成功经验与启示

    (一)传统宣传应多贴近新时代背景

    (二)弱化武力宣传,强化和平主题

    (三)加强信息通报,消弭舆论质疑

    (四)加强扰民措施通报,寻求理解

    (五)加强国内媒体的国际话语权建设

  B.9 “东方之星”沉船事故的舆论引导

   一 事件回顾

   二 应对措施

    (一)首场发布会“定调”和“第一印象”处理恰当

    (二)安排谁出场发布新闻十分考究

    (三)信息发布及时、权威、明确、针对性强

   三 效果评估

    (一)舆情发展过程

    (二)相关舆情数据

    (三)网民言论

     1.为生死未卜的受困者祈祷

     2.质疑事故发生原因及政府部门责任缺失

     3.呼吁理性看待事故

   四 成功经验与启示

    (一)及时公开应是第一准则

    (二)了解和把握社会关切,并主动做出回应

    (三)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把握好“时、度、效”

    (四)注重新媒体作用,全方位立体发声

    (五)坚持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价值引领

  B.10 天津港爆炸事故的舆情处置

   一 事件回顾

   二 应对措施*

    (一)媒体报道

    (二)新闻发布

   三 效果评估*

    (一)谣言传播分析

    (二)微博相关数据

    (三)微信相关数据

   四 经验教训与启示

 Ⅵ 首都公关篇

  B.11 打造首都形象 传递中国声音

   一 首都城市形象定位

   二 首都公关传播创新实践

    (一)首都公关传播目的

     1.首都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

     2.城市形象传播的创新者

    (二)公关传播制度建设

     1.领先全国的新闻发布制度

     2.系统完备的新闻发布机制

     3.逐步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制度

    (三)公关传播渠道发展

     1.利用渠道优势,积极宣传北京

     2.适应新媒体环境,开拓传播渠道

     3.丰富沟通形式,缩短传播路径

    (四)公关策划与具体实施

     1.立体规划资源,发挥效益最大化

     2.发掘北京特色,促进城市形象宣传

     3.打造国际固定品牌,持久深化公关效果

     4.抓住国际大事件,深化城市形象公关

     5.北京申办、筹办、举办奥运会的公关创举

   三 结语

  B.12 北京让世界再次心动

   一 北京申办冬奥会背景

    (一)北京申办优势

    (二)挑战

    (三)博弈前的准备

   二 阿拉木图强势公关挑战

    (一)阿拉木图的优势分析

    (二)阿拉木图的强势公关

   三 北京:调整策略,绝地反击

    (一)监测媒体报道,了解舆论反馈

    (二)精准分析形势,重新整合优势

    (三)调整策略,主动出击

 Ⅶ 都市公关篇

  B.13 上海城市公关的策略与实践

   一 上海城市公关的现实依据

    (一)比较优势

     1.上海是重要的经济中心

     2.上海是改革的先行者

     3.上海是国际大都会

     4.上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上海城市公关的战略定位

     1.战略指引

     2.战略方向

     3.战略途径

   二 上海城市公关的策略选择

    (一)形象策略:构建鲜明的城市形象识别系统

     1.设计推广统一的城市形象标识

     2.依托重大活动和重大项目展示城市形象

      (1)大平台:上海世博会及世界城市日

      (2)大活动:亚信峰会

      (3)大战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二)主体策略:塑造开放透明的政府形象

     1.新闻发布引领舆论

      (1)新闻发布体系全覆盖

      (2)“一把手”工程

      (3)权威发布平台

      (4)坚持制度先行

     2.重视突发舆情处置

      (1)规范化刚性要求

      (2)便利化运作机制

      (3)融媒体精准引导

     3.政务新媒体平台

      (1)权威迅捷传递重要民生信息

      (2)功能服务塑造高效、便捷的城市形象

      (3)迅速有效回应社会热点

      (4)表现形式创新促进信息有效传达

      (5)微信矩阵打造对外信息服务的政务集群

     4.政府信息公开

      (1)公开行政权力、财政资金信息

      (2)公开重大建设项目、国有企业信息

      (3)公开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

      (4)公开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信息

    (三)受众策略: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差异化城市公关

     1.针对驻沪境外媒体

      (1)主动服务,精心策划主题采访

      (2)巩固阵地,联动线上线下资源

      (3)广交朋友,加强日常联络沟通

     2.针对来沪在沪外籍人士

      (1)媒体资讯覆盖

      (2)口岸信息覆盖

     3.针对国际社会主流群体

      (1)打造城市公关品牌——“魅力上海”城市形象推广

      (2)与国际媒体平台合作定向公关

      (3)推动上海媒体境外“在地传播”

    (四)渠道策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城市公关格局

     1.节庆会展渠道

      (1)国际性展会——城市形象对外展示窗口

      (2)文化节庆——城市形象代名词

      (3)国际体育赛事——打造城市背景板

     2.文化“走出去”渠道

      (1)配合国家外交战略,推动海派文化“走出去”

      (2)发挥文艺院团在城市公关中的积极作用

      (3)出版“走出去”

     3.民间公关渠道

      (1)智库公关

      (2)企业公关

      (3)在沪外籍人士公关

   三 上海城市公关的未来展望

    (一)基本原则

    (二)发展目标

    (三)重点任务

  B.14 “东方的诺亚方舟”

   一 还原历史记忆:用心讲故事才能打动人心

    (一)追寻每一片史料

    (二)为了永远的铭记

    (三)用故事串联历史

   二 构连生活场景:在历史与现实间搭建桥梁

    (一)白马咖啡馆“重回”虹口

    (二)“方舟之路”全景再现犹太居住区风情

    (三)让历史融入生活

   三 对接国际平台:在合作交流中凝聚和平共识

    (一)组织“犹太难民与上海”海外巡展

    (二)与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开展广泛合作

   四 创新艺术表达:多种形式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以艺术演绎生活

    (二)以文字记录历史

    (三)以影像还原真实

 Ⅷ 公共外交篇

  B.15 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报告

   一 公共外交与公共关系的关系

    (一)什么是公共外交

    (二)公共外交与公共关系的关系

    (三)当前人们对公共外交的认识

   二 中国对公共外交的重视

   三 公共外交的相关研究

    (一)公共外交相关研究机构不断涌现

    (二)公共外交相关的出版、论坛、研讨活动

    (三)公共外交学科建设

   四 公共外交组织建设

   五 公共外交能力和素养受到重视

   六 结语

 Ⅸ 学术研究篇

  B.16 中国公共关系研究综述

   一 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

   二 中国公共关系研究的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理论引进与阐释阶段

    (二)第二阶段:理论探索与发展阶段

    (三)第三阶段:理论创新与超越阶段

   三 公共关系研究择要概述

  B.17 2015年国内外公共关系学术研究特点解析

   一 2015年公共关系学术研究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二 公关理论研究不断丰富、深入、融合

   三 公关战略研究日趋系统化、理论化

   四 公关传播研究聚焦新媒体传播

   五 公关手段研究以企业社会责任为重点

   六 公关人员新形象、新角色受关注

   七 不同主体的危机公关研究重点不同

   八 国家公关、政府公关的探索性研究越来越多

   九 公关创新研究涌现新思路、新方法

   十 结论与启示

 Ⅹ 特别报告:一带一路篇

  B.18 以古丝绸之路文明圈为中心建设“一带一路”软实力

   一 古丝绸之路文明圈

   二 “东西双向开放”与“一带一路”文明圈

   三 “制度性话语权”与“建设文化强国”

   四 文化共同体与价值共同体

   五 复杂化、精细化的“一带一路”文化战略

  B.19 陕西:发掘文化优势,打造“一带一路”核心

   一 政府应挖掘文化优势,以文化为引领,打造“一带一路”六个中心

    (一)政府要简政放权,发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二)发挥历史文化优势,首先打造“一带一路”六个中心

   二 发挥区位优势,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打造“一带一路”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一)陕西在“一带一路”上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二)以文化优势带动旅游产业,进而加强互联互通建设

    (三)发挥区位优势,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水平,构筑“一带一路”物流中心

     1.利用好陕西在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核心枢纽位置

     2.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战略支点,建设海、陆、空、网、信五位一体的中心枢纽

   三 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和国际产能合作核心

    (一)利用产业优势,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产能合作

    (二)发挥陕西西安等地的国际贸易平台优势

   四 抓住“一带一路”重大机遇,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

   五 打造“一带一路”金融中心来加速建设进程

 Ⅺ 附录

  B.20 中国公共关系发展大事记

   2014年

   2015年

 主要编撰者简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前言

为了对我国公共关系行业发展进行全面、客观、权威的评价,并对我国公共关系理论研究正本清源,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联合国内外公共关系业界、学界众多专家学者,共同编撰《中国公共关系发展报告》(蓝皮书),对中国公共关系领域发展状况进行客观分析,并对未来中国公共关系行业走势进行科学地分析和预测,使其成为研究和分析中国公共关系行业发展的权威工具书。

武和平:《公开,才有力量——舆论危机化解十法》,人民出版社,2016。

刘笑盈:《突发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

侯锷、潘建新、寇佳婵编著《微政时代:政务微博实物指南》,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

王晨:《积极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求是》2010年第20期。

华清:《政府新闻发布工作60年:进展、经验与前瞻》,《对外传播》2009年第12期。

程曼丽:《新闻发布是“一把手”工程》,《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10期。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中国新闻发言人研究中心:《2003~2013新闻发言人制度十年历程及前景展望》,《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颜海:《政府信息公开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肖卫兵:《中国信息公开改革新解:从信息流通角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向佐群:《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刘承礼:《透明政府:从政府信息网上公开看公民知情权的保障》,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指数创新工程项目组:《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估报告·20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指数创新工程项目组:《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估报告·2015》,http://www.gov.cn/xinwen/2016-06/01/content_5078660.htm。

纪华强:《中国大陆公共关系理论演绎》,《国际公关》2005年第4期。

涂光晋:《中国危机公关透视》,《新闻三昧》2006年第4期。

程曼丽:《国家形象危机中的传播策略分析》,《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3期。

程曼丽:《中国本土公共关系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企业公关到政府公关》,《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12期。

余明阳主编《中国公共关系史(1978~2007)》,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组编、邢颖主编《中国公共关系二十年:理论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吴友富主编《中国公共关系20年发展报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殷娟娟、齐小华、赵世清主编《公共关系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项目组:《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外文出版社,2012。

匡文波:《新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张雷:《公共关系学派》,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李道平等:《公共关系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胡百精:《中国公共关系30年的理论建设与思想遗产》,《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2期。

胡百精:《中国公共关系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李兴国编著《公共关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组编《中国公共关系年度报告(2014)》,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黄懿慧:《公共关系学科在中国的学术性危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0月22日,第3版。

霍文琦:《让国家名片更加靓丽——公共关系学可为国家形象塑造提供学理支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11日,第1版。

〔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华夏出版社,2005。

李希光:《“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与丝绸之路文化复兴》,《当代传播》2015年第6期。

王文、刘英:《“一带一路”完善国际治理体系》,《东北亚论坛》2015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欧亚时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蓝皮书2014-2015》,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Christopher I.Beckwith,Empires of the Silk Road:A History of Central Eurasia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resent,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9.

简 介:本书汇集了国内研究新媒体的数十位著名专家学者的前沿研究成果,通过翔实权威的数据支持,独特新颖的理论视角,条分缕析的观点提炼,全面解读中国和世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盘点新媒体发展中的最新热点、难点和焦点。书中深入探讨了中外媒体融合、共享经济、智能媒体发展、网络二次元文化、互联网国际舆论、知识付费、互联网治理、网络广告、移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