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6

抗战时期苏联援华史论图书

ON THE HISTORY OF SOVIET UNIONS AID TO CHINA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SSAPID:101-1593-8511-61
ISBN:978-7-5097-4080-4
DOI:
ISSN:

[内容简介] 伟大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大环境中进行的,世界上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人类和国家都给予了中国抗战以直接或间接的同情和支持,其中尤其令人难以忘怀的,就是苏联的援助和支持,它书写了世界反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充满兄弟情谊的一页。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编 辑:李建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序

 后记

 抗战时期苏联援华大事记

 《抗战时期苏联援华史论》编委会

 第一章 中国局部抗战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

  一 九一八事变及日本对中苏安全的威胁

   (一)九一八事变爆发前的国际形势

   (二)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及苏联的应对

    1.中国东北沦陷对苏联安全的影响

    2.谴责日本侵略中国东北

    3.帮助东北抗日义勇军

  二 积极推动中苏复交

  三 中国局部抗战时期苏联对中国主权的损害

   (一)出售中东铁路,同伪满洲国建立领事关系

   (二)极力扶植外蒙古独立

  四 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第二章 中国的全国抗战与《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一 日本全面侵华与苏联对中国的道义支持

   (一)莫斯科“M T”工厂给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信

   (二)苏联斯大林城红色十月工厂给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信

   (三)列别景斯克师范学校学生、教职员给英勇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信

  二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三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历史作用

   (一)条约签订在国内国际的反响

   (二)《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历史作用

 第三章 苏联对中国的贷款和物资援助

  一 关于苏联援华易货贷款的数量

  二 关于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用物资的数量

  三 关于苏联援华物资的运输路线

   (一)空中运输

   (二)海上运输

   (三)陆路运输

  四 《中苏通商条约》的签订

  五 对抗战初期苏联援华的评价

 第四章 苏联对中国抗战人力及技术的援助

  一 苏联派遣军事顾问来华

  二 抗战时期在华苏联军事顾问的历史功绩

   (一)参与武汉战役作战指挥

   (二)参与制订宜昌会战作战计划

   (三)协助指挥第二次长沙会战

  三 苏联空军“志愿队”的杰出战绩

   (一)截击敌机,保护抗战大后方

   (二)发挥空中优势,积极配合陆军作战

   (三)深入敌后,寻歼日军

   (四)远程奔袭,轰炸台湾日军机场

  四 苏联军事人员援华的历史功绩

   (一)打破了中国孤立无援的境地

   (二)协助中国军队制订重大战役的军事计划

   (三)打破日军对中国的空中封锁

   (四)训练和培养了大量中国军事人员

    1.对中国作战部队进行系统训练

    2.建立航校,培训中国飞行员

   (五)协调国共关系,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五章 苏联在国际会议上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一 在国际裁军会议上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二 在国联第十八次全体大会上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三 在布鲁塞尔会议上提议对日本实行集体制裁

  四 在1938~1939年举行的国联会议上支持中国抗战

 第六章 共产国际、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援助与支持

  一 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共的关系

   (一)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

   (二)苏联与中国共产党

  二 指导并促成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共产国际倡导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二)指导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 指导并支持中国共产党维护、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

   (一)对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制造反共摩擦的制止

   (二)指导中国共产党采取灵活的策略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帮助中国共产党消除王明右倾错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

  四 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斗争

  五 对中国共产党抗日斗争的经费援助

 第七章 《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一 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一)苏日签约的历史溯源

   (二)欧战后苏日谈判的进展

   (三)松冈访苏与《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

  二 条约对中国主权的损害及对民众心理的打击

   (一)对中国主权的损害

   (二)对中国方面心理上的打击

  三 条约对中国抗日战场的影响

  四 《苏日中立条约》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

   (一)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保证了苏联集中力量打击德国法西斯的进攻

   (二)为苏联在苏德战争中通过太平洋取得美国的军事援助提供了便利

   (三)美国加大了对华援助的力度,替代苏联成为战时援助中国的主要力量

 第八章 苏德战争爆发与中苏关系升温

  一 苏联军事人员援华的历史溯源

  二 苏联援华减少的因素

   (一)法西斯德国的突然进攻给苏联造成严重的损失

   (二)肃反运动使苏军军官的短缺现象变得更加突出

   (三)苏联减少对中国援助的其他因素

    1.《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是导致苏联援华减少的因素之一

    2.战争进程形势的影响:日军主力向南方转移,北进苏联的可能性大为减少

    3.美国对华援助增加也是苏联卸下援华重担减少援华的因素之一

    4.蒋介石要求苏联对日宣战,令苏联反感而致中苏关系趋冷

  三 中苏关系的升温

   (一)中苏关系升温的原因

   (二)苏联对中苏关系升温的策略

   (三)抗战中后期中苏关系升温的具体表现

 第九章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与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一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前的战争态势

   (一)欧洲战场的反攻作战

   (二)中国抗日战场的反攻作战

   (三)盟军击败德日计划与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二 苏联对日宣战 进行远东战役

   (一)苏联对日宣战

   (二)远东战役

    1.日本关东军的防御计划和兵力部署

    2.苏军的进攻计划与兵力部署

    3.苏军的作战进程

  三 中国战场的大反攻作战

   (一)中国正面战场的大反攻作战

   (二)解放区军民配合苏军进行反攻作战

  四 苏联从东北撤军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环境中进行的,世界上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国家和国际组织都给予了同情和支持,其中尤其令人难忘的,是苏联的援助和支持。它书写了世界反西斯战争和中苏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资料选编》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

国际关系学院编《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1917~1932)》,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

《苏联对外政策文件集》第14~20卷,莫斯科,1968~1972。

日本防卫厅研修所图书馆,满洲—朝鲜—13,《满洲事变情报》第三卷,参谋本部。

《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公报》第5卷第4号。

《中外约章汇编》(七),外交部条约司1927年编印。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中日外交史料丛编(四)——芦沟桥事变前后的中日外交关系》,台北,“中华民国外交问题研究会”印行,1966。

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11卷,档案出版社,1991。

〔俄〕列多夫斯基等编《20世纪的俄中关系》第4卷、《苏中关系(1937~1945)》第2册,莫斯科,2000。

陈嘉庚:《南侨回忆录》上册。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编《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新华时事丛刊社编《中苏关系史料》,新华书店,1950。

君平:《中苏的关系》,抗战研究社,1937。

《蒋总统集》,台北“国防研究院”,1950。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战史丛书(90):支那事变陆军作战(3)》,东京,1975。

《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德外交密档(1927~194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中共中央作战部第一局编印《1941年战役综合研究》,1942年3月。

〔德〕瓦尔特·胡巴奇:《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日〕日本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关东军》(2),朝云新闻社,1969。

《蒋中正档案·特教文卷·交拟稿件》第16卷(1942年11月29日)。

〔日〕日本防卫研修所:《大本营陆军部》第10卷,朝云新闻社,1969。

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台北金文图书有限公司。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秦孝仪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台湾,1978。

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外交文件集·1948年》第8卷,华盛顿政府出版局,1974,第45页。

方连庆等编《现代国际关系史资料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顾维钧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译,中华书局,1985。

《国际条约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

〔日〕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1840~1945)》,1969。

《国联调查团报告书》,神州国光社,1932。

《胡适任驻美大使期间往来电稿》,中华书局,1979。

《苏联最高苏维埃第六次会议(1940年3月29日~4月4日)》,莫斯科,1940。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徐永昌日记》,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郭汝瑰、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郭廷以编著《中华民国史事日志》,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华书局,1981。

何思瞇编《抗战时期美国援华史料》,台北,“国史馆”印行,1994。

《王世杰日记》,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日〕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中日关系八十年之证言》,台北,中央日报社,1976~1978。

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四川省中央党史研究会编译《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选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人民出版社,1981。

李嘉谷编《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33~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League of Nations Official Journal,Special Supplement No.17,Geneva,1937.

League of Nations Official Journal,May-June 1938.

League of Nations Official Journal,November 1938.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1941,Volume IV The Far East,Washington:1956.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Japan,1931-1941,VolumeⅠ,Washington:1956.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日本:1931~1941年》第1卷,华盛顿,1943。

《颜惠庆自传》,姚崧龄译,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

《美国商业月览》(英文版),1932年1月号。

宋庆龄:《为新中国而奋斗》,人民出版社,1952。

〔苏〕储伊阔夫:《赴华使命(中国之路1937~1945)》,莫斯科,1989。

〔苏〕А.И.切列潘诺夫等:《苏俄在华军事顾问回忆录》第7部,王启中译,台北,“国防部情报局”,1978。

沈云龙访问,贾廷诗记录《万耀煌先生访问录》,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白崇禧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

〔日〕《今井武夫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蓝天碧血扬国威——中国空军抗战史料》,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1990。

〔苏〕M.阿纳莫利耶夫娜:《20~30年代国民党的对苏战略》,莫斯科,1990。

〔苏〕卡比察:《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孟宪章:《中苏经济贸易史》,黑龙江出版社,1992。

〔苏〕米洛维茨卡娅:《国民党对苏联的战略》,莫斯科,1990。

〔苏〕斯德科夫斯基:《苏中经贸关系史(1917~1974年)》,莫斯科,1977。

〔苏〕维戈兹基:《外交史》第三卷,莫斯科,1965。

苏联科学院、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委员会编《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美〕约翰·加沃:《中苏关系1937~1945》,纽约,1988。

〔苏〕博罗金:《抗日战争中苏联对中国人民的帮助(1937~1941)》,莫斯科,1965。

〔苏〕杜宾斯基:《1937~1945年的中苏关系》,莫斯科出版局,1980。

〔苏〕季托夫:《中国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1935~1937)》,莫斯科,1981。

〔美〕杰克·萨姆森:《陈纳德》,石继成、许忆宁译,东方出版社,1990。

〔俄〕克利沃舍耶夫:《新解密材料:苏联武装力量在历次战争、战斗和军事冲突中的损失》,莫斯科,1993。

〔苏〕阿格延科主编《苏联对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军事援助》。

〔德〕李德:《中国纪事(1932~1939)》,现代史资料编刊社,1980。

〔俄〕A.M.列多夫斯基:《中国命运中的苏联和斯大林——事件参加者的文献和证明(1937~1952年)》,莫斯科,1999。

〔苏〕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苏〕巴尔苏可夫:《伟大的卫国战争1941~1945》第4卷,莫斯科,1999。

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伟大的卫国战争前夕和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经济)》第5卷,三联书店,1984。

〔英〕艾伯特·西顿:《苏德战争1941~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第179页。

〔德〕K.蒂佩尔斯基希:《第二次世界大战》,赖铭传译,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美〕威廉·李海:《我在现场——罗斯福、杜鲁门回忆录》,华夏出版社,1988。

〔俄〕A.M.列多夫斯基:《斯大林与中国》,陈春华、刘存宽译,新华出版社,2001。

〔美〕罗曼诺斯、桑德兰:《史迪威使华》,华盛顿,1953。

〔美〕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3。

〔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

〔苏〕华西列夫斯基:《毕生的事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

〔苏〕扎哈罗夫主编《结局》,战士出版社,1977。

〔美〕杰克·贝尔登(J.Belden):《中国震撼世界》,北京出版社,1980。

〔苏〕弗·鲍爵姆金主编《世界外交史》,叶文雄译,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

〔苏〕B.T.特鲁哈诺夫斯基编《国际关系和苏联对外政策史》,刘功勋、郑厚安、毕世良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苏〕安·安·葛罗米柯、鲍·尼·波诺马廖夫主编《苏联对外政策史》上卷,韩正文、沈芜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苏〕Л.H.斯米尔诺夫、E.B.扎伊采夫:《东京审判》,军事译文出版社,1987。

〔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80。

〔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张玉祥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

〔日〕法眼晋作:《二战期间日本外交内幕》,袁靖等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

〔苏〕瓦·伊·崔可夫:《在华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万成才译,新华出版社,1980。

〔苏〕E.M.茹科夫主编《远东国际关系史(1840~1949)》,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4册,商务印书馆,1985。

〔美〕威廉·哈代·麦克尼尔:《国际事务概览1939~1946 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 1941~1946年》(上),叶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苏〕乌斯季诺夫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莫斯科,1980。

Harriet L.Moore:《苏联的远东关系》,曹未风节译,1948年7月。

蒋中正:《苏俄在中国》,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乌传衮、马宝华编《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大事提要》,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1985。

田鹏等:《中俄邦交之研究》,正中书局印行,1937。

《东北抗日义勇军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抗日战争与中国历史——“九·一八”事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1991。

田保国:《民国时期中苏关系1917~1949》,河南出版社,1999。

西安事变研究会主编《西安事变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金冲及、逄先知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曹锡珍:《中苏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1。

曹学恩、徐广文主编《民国外交简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孙科:《中苏关系》,中华书局,1946。

郭长建主编,彭训厚撰搞,陈天平、刘霞翻译《胜利的回忆》,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付润华主编《抗战建国大画史》,中国文化信托服务社,1948。

王建朗、曾景忠:《中国近代通史》第9卷,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刘秉麟:《近代中国外债史稿》,三联书店,1962。

中国财政史编写组编著《中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次研讨会)》,台北,“国史馆”,1996。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下),解放军出版社,1994。

王正华:《抗战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台北,环球书局,1987。

《列宁的苏联对华政策》,莫斯科,1968。

〔苏〕格鲁宁等:《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徐正明、许俊基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周汤文、叶宗书等:《新编苏联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第403页。

高沃龙:《对手盟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王建朗:《抗战初期的远东国际关系》,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

吴东之:《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李嘉谷:《合作与冲突——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王真:《动荡中的同盟——抗战时期的中苏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中华民国建国史编纂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建国史》,台北,“国立编译馆”,1985。

李凡:《日苏关系史(1917~1991)》,人民出版社,2005。

李惠、李昌华、岳思平编《侵华日军序列沿革》,解放军出版社,1987。

《中苏关系》,中华书局,1945。

罗志刚:《中苏外交关系研究(1931~1945)》,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薛衔天、金东吉:《民国时期中苏关系史1917~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中央日报》、《扫荡报》、《大公报》、《益世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东方杂志》、《外交月报》、《民意》周刊、《中央导报》、《外交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