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3

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图书

Rising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 Situation,Causes and Solution

SSAPID:101-1592-3156-70
ISBN:978-7-5097-3042-3
DOI:
ISSN:

[内容简介] 出生人口性别比不断升高,男多女少,是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选择性别生育技术造成的恶果?各地出生人口性别比差异如何,对全国总体水平影响如何,如何评估各地的“贡献率”?如何评判近年来各项治理措施的成效和不足?怎样用系统工程方法探索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模式?本书将给出作者客观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并为解决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提供极具价值的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当代中国人口问题研究系列
作 者:蔡菲
编 辑:胡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 人口学

 后记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背景

  第二节 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基本概念及正常值范围

  第三节 现有研究的进展及局限

   一 对事实判断需寻求新的佐证

   二 对影响因素需进一步分析

   三 对后果分析尚待量化和深入

   四 对实践活动的评估研究有待探索

 第二章 研究框架

  第一节 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 系统分析法

   二 贡献率分析法

   三 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

  第三节 资料收集及来源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框架

 第三章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现状

  第一节 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总体呈升高态势

  第二节 分因素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状况

   一 分城镇乡比较

   二 分孩次比较

   三 分户籍性质及婴母户籍所在地比较

   四 分妇女生育年龄比较

   五 分妇女受教育程度比较

  第三节 分省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状况

   一 基本状况

   二 回顾比较

   三 分城镇乡比较

   四 分孩次比较

   五 分户口性质比较

   六 分婴母户籍所在地比较

  第四节 结合人口转变理论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现实性

   一 传统的人口转变理论

   二 欧洲国家人口转变时并无结构变化

   三 亚洲国家人口转变伴随结构变化的现实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出生人口性别比贡献率研究

  第一节 出生人口性别比贡献率计算方法

  第二节 分省份出生人口性别比及贡献率

  第三节 分城镇乡出生人口性别比及贡献率

  第四节 分孩次出生人口性别比及贡献率

  第五节 分户口性质出生人口性别比及贡献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原因及后果

  第一节 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根本性因素

   一 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一)历史上生男偏好的表现

    (二)当代生男偏好的惯习作用

   二 以男性为主要劳动力的农耕经济基础

    (一)生产领域需要男性劳动力为家庭创造价值

    (二)传统婚嫁模式下,家庭需要男性为其添丁进口、继承财产

    (三)资源分配过程中男性具有优先权

    (四)在传统养老习俗中儿子承担养老责任

   三 相对较低的女性社会地位

    (一)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小于男性

    (二)妇女就业机会不及男性

    (三)妇女参与社会活动少于男性

    (四)妇女在家庭和村居地区的地位低于男性

  第二节 根本性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一 分析框架

    (一)反映妇女社会地位的变量

    (二)反映传统文化影响的变量

    (三)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量

   二 主要发现

    (一)0~4岁性别比与6个自变量相关分析结果

    (二)0~4岁性别比与三个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三)0~4岁性别比与三个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三 主要结论

  第三节 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条件性因素

   一 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是导致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直接因素

   二 控制生育的政策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有一定影响

   三 溺弃女婴加重了婴幼儿性别比失衡的程度

  第四节 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后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试点实践探索及效果评估

  第一节 实践探索

   一 背景及源起

   二 具体实践活动

    (一)宣传倡导:转变传统生育观念的有效载体

     1.准确规范的宣传内容

     2.美观温馨的宣传环境

     3.精美实用的宣传品

     4.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5.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

    (二)利益导向:改善妇女和女孩社会地位的根本保障

     1.经济方面

     2.教育和就业方面

     3.政策落实方面

     4.长远保障方面

    (三)严肃查处“两非”:保障女婴生存权的重要措施

     1.加强对B超和引产手术的管理

     2.严肃查处“两非”行为

     3.加大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立法的力度,以法律手段保护女孩生存权利

     4.加强群众监督,建立举报制度

     5.发动部门协作和配合,形成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

    (四)保健服务:保护母婴安全的关键环节

    (五)统计监测:完成治理目标的技术基础

    (六)组织领导:系统高效运作的坚实力量

  第二节 效果评估

   一 主要成效

   二 存在的问题

    1.法律方面

    2.政策问题

    3.部门区域合作不够

    4.重点不突出

    5.对群众需求缺乏了解

    6.某些服务缺乏针对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治理实践工作模块的评估与筛选

  第一节 路径调查概况

   一 调查样本选择

   二 调查内容及方法

   三 分析思路

  第二节 主要工作领域的模块筛选

   一 主要领域的调查结果

   二 查处“两非”领域

   三 宣传教育领域

   四 利益导向领域

   五 组织领导领域

   六 技术服务领域

   七 统计监测领域

  第三节 路径调查推荐筛选出的综合治理系统工作模块

   1.严肃查处“两非”

   2.宣传教育

   3.利益导向

   4.组织领导和管理评估

   5.技术服务

   6.统计监测

 第八章 综合治理方略及建议

  第一节 构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社会系统工程

   一 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1.整体性

    2.有机关联性

    3.结构层次性

    4.特定功能性

   二 综合治理系统的数学模型

    1.建立数学模型

    2.三种治理模式

   三 综合治理子系统和工作模块

    1.组织领导子系统

    2.宣传教育子系统

    3.利益导向子系统

    4.保健服务子系统

    5.查处“两非”子系统

    6.统计监测子系统

   四 综合治理系统的功能作用

    1.指导实践功能

    2.科学评估功能

    3.促进平衡功能

    4.推动文明功能

    5.普遍适用功能

   五 综合治理系统工程的战略目标和原则

    1.加强领导,齐抓共管

    2.规范管理,依法惩处

    3.引导扶持,着力治本

    4.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第二节 当前综合治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 亟待建立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系统

   二 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和问责制

   三 取消现行生育政策规定的一二孩生育间隔

   四 抓住主要矛盾,关注重点省份和重点人群

   五 进一步推动试点和理论研究工作

 第九章 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1.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总体呈升高态势

   2.不同人群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呈现出不同态势和特征

   3.引产手术调查证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是真实的

   4.贡献率研究确定了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

   5.多因素分析表明,妇女社会地位较低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最主要原因

   6.取消生育政策中一二孩间隔规定是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有效措施

   7.关爱女孩行动等实践探索出一套可行的治理模式,可归纳成系统工程的六大子系统

   8.问卷调查对实践探索出的综合治理措施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评估,为系统工程筛选出工作模块

   9.构建综合治理系统工程是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的基本方略

   10.结合理论与实践研究,对当前一些具体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第二节 一些思考

   1.出生人口性别比水平的数据受到获取渠道的限制,局部具体数据尚不完整

   2.现行生育政策的限制,使我们很难准确把握人们的真实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此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3.对于性别比失调的后果还难以预测

   4.对于引产手术的管理处于两难境地,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

   5.综合治理的社会系统工程研究只是刚刚起步,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并进一步修改完善

 摘要

 序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不断升高的态势,长期严重偏离正常值范围,特别是2000年以后,持续居高不下,导致我国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长期发展下去必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并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过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了很多实践探索,如关爱女孩行动等,力图扭转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局面,但迄今为止都还没有取得明显效果。虽然亚洲其他一些国家也有或曾出现过类似问题,但相比之下,我国人口基数大,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就显得格外严峻,这不仅仅是微观的人口问题,更是严重的宏观社会问题,如不能尽快遏制其持续升高的势头,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研究如何在中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书从现实问题入手,以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态势分析和对策研究为主要内容,应用系统分析法、贡献率计算方法,并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正确评估全国、各省、地、县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水平,尽量准确地揭示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现状及发展态势;创新使用贡献率概念,通过研究众多因素对总体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影响程度判断出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深入分析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社会经济背景,找出影响最为显著的核心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在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的基础上,以关爱女孩行动作为例证,评估现有治理措施和模式,筛选有效的工作模块;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创建综合治理系统工程模型,提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供政府及相关部门参考。从理论层面来看,结合传统人口转变理论,分析不同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下所进行人口转变的不同特征,特别对有性别偏好的国家,如韩国、中国,对其伴随生育率下降而出现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提出要将性别结构的变化纳入人口转变过程的研究中并进行统筹考虑,这对原来仅关注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人口转变理论是个重要补充。本书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多角度、多领域着手,以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其他调查收集的资料,以关爱女孩行动实践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系统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总体呈升高态势;不同人群的出生性别比升高现象呈现出明显差异;引产手术调查进一步证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是真实的;贡献率研究明确了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多因素分析表明,妇女社会地位较低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最主要原因;取消生育政策中对一二孩间隔的规定是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有效措施之一。另外,本书认为,关爱女孩行动等实践探索出的一套可行的治理模式,可归纳成系统工程的若干子系统。而通过问卷调查对实践探索出的综合治理措施进行评估,进而构建综合治理系统工程,得出解决出生性别比升高问题的基本路径,也为有效解决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的问题,探索出新的工作理念和有效的工作模式。当然,本书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如出生人口性别比水平的数据采集受到获取渠道的限制,局部具体数据尚不完整;受现行生育政策的影响,很难准确把握人们的真实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性别比失调的后果还难以预测;如何将在人口转变过程中把人口性别结构问题纳入其中进行研究,还需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综合治理的社会系统工程研究只是刚刚起步,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逐步修改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实际需要产生更好的效果。

1.菲利普·柯尔库夫:《新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政策制定过程》,朱国斌译,华夏出版社,1988。

3.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

4.R.M.克朗:《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商务印书馆,1985。

5.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人口研究》编辑部:《透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7.《人口研究》编辑部:《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从存疑到求解》,《人口研究》2006年第1期。

8.S.约翰逊、赵旋、O.尼格伦:《中国80年代活产儿的性别比——令人好奇的问题》,载于常崇煊主编《中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北京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3。

9.闭健辉:《我国农村性别偏好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桂海论丛》2003年第10期。

10.边云霞:《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第2期。

11.蔡昉主编《中国人口问题报告:农村人口问题及其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2.蔡菲:《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分因素贡献率》,《人口研究》2007年第4期。

13.蔡菲:《关爱女孩行动——治理男女出生比例严重失衡》,《科学决策》2005年第10期。

14.蔡菲、陈胜利:《限制生育政策不是影响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主要原因》,《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3期。

15.曾毅:《我国近年来出生性别比升高原因及其后果分析》(会议报告),1993。

16.曾毅、顾宝昌、涂平、徐毅、李伯华、李涌平:《我国近年来出生性别比升高原因及其后果分析》,《人口与经济》1993年第1期。

17.陈俊杰、穆光宗:《农民的生育需求》,《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18.陈俐:《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现状分析和对策》,《人口学刊》2004年第2期。

19.陈胜利:《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报告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3。

20.陈胜利、张世琨主编《当代择偶与生育意愿研究——2002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21.陈卫:《性别偏好与中国妇女生育行为》,《人口研究》2002年第2期。

22.陈卫:《中国的人工流产——趋势、模式与影响因素》,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23.陈卫、翟振武:《1990年代中国出生性别比:究竟有多高?》,《人口研究》2007年第5期。

24.陈卫、吴丽丽:《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关系研究》,《人口研究》2006年第1期。

25.陈阳乐、严琨、曾俊峻:《我国农村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动力机制》,《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6.陈友华:《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治理对策研究——以广东省为例》,《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2期。

27.陈友华:《关于出生性别比的几个问题——以广东省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1期。

28.陈泽:《韩国的出生性别比状况研究》,《人口学刊》1996年第5期。

29.陈振明主编《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0.陈振明主编《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1.楚军红:《我国农村生育率与出生性别比关系探讨》,《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第6期。

32.邓国胜:《出生性别比偏高对择偶问题的影响》,《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33.邓国胜:《低生育水平与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后果》,《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34.段纪宪、张淑娟、陈胜利:《1972~1980年世界各国出生婴儿性比例分析》,《人口学刊》1986年第4期。

35.高丽娟:《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关爱女孩行动》,中国人口出版社,2008。

36.高凌:《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分析》,《人口研究》1993年第1期。

37.高凌:《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38.龚国云:《出生性别比升高的思考与对策研究》,《人口研究》2001年第3期。

39.辜胜阻、陈来:《城镇化效应与生育性别偏好》,《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3期。

40.顾宝昌:《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在我国生育率下降中的作用》,《中国人口科学》1987年第2期。

41.顾宝昌:《综论中国人口态势——与实践的对话》,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2.顾宝昌:《我对出生性别比问题的认识》,《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2期。

43.顾宝昌、罗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省和韩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的比较分析》,《人口研究》1996年第5期。

44.顾宝昌、徐毅:《中国婴儿出生性别比综论》,《中国人口科学》1994年第3期。

45.郭雁:《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公共管理学分析与治理》,《理论建设》2005年第3期。

46.郭志刚:《北京市生育水平和出生性别比及外来人口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

47.郭志刚:《对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的分层模型分析》,《人口研究》2007年第3期。

48.郭志刚、邓国胜:《中国婚姻拥挤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第3期。

49.国家人口计生委关爱女孩行动领导小组:《关爱女孩行动培训教材》,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50.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关爱女孩行动工作指南》,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51.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全国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

52.国务院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53.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54.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2000人口普查分县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55.胡静:《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成因剖析与综合治理——基于湖北省部分县市调研的结论》,《南方论刊》2006年第10期。

56.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7.贾威、彭希哲:《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出生性别比》,《人口研究》1995年第4期。

58.焦亚波:《外来人口对上海市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59.解振明:《引起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三要素》,《人口研究》2002年第5期。

60.蓝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蓝山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33。

61.冷毅、凌寒:《改革开放中的第三产业》,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62.李伯华、段纪宪:《对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的估计》,《人口与经济》1986年第4期。

63.李冬莉:《经济发展和家庭制度变迁对农民性别偏好的影响:三个模式的比较》,《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3期。

64.李冬莉:《儒家文化与性别偏好——一个分析框架》,《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4期。

65.李鸿雁、王超:《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经济学分析》,《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21期。

66.李惠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67.李南、马科斯·费尔德曼、李树茁:《男孩偏好文化传播:基于中国两个县调查的估计》,《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1期。

68.李全棉:《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原因的系统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69.李树茁、马科斯·费尔德曼:《中国农村男孩偏好文化的传播和演化:背景与主要研究结果》,《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1期。

70.李树茁、朱楚珠:《中国出生性别比和女婴生存状况分析》,《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1期。

71.李树茁、朱楚珠:《中国儿童生存性别差异的研究和实践》,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

72.李树茁、朱楚珠、黄海波:《巢湖改善女孩生活环境实验区项目手册》,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73.李旭东:《经济文化类型与少数民族生育和性别文化》,《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74.李涌平:《胎儿性别鉴定的流引产对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影响》,《人口研究》1993年第5期。

75.刘爽:《对中国生育“男孩偏好”社会动因的再思考》,《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76.刘爽:《男多女少无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77.刘爽:《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现象、原因及后果》,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78.刘爽:《中国育龄夫妇的生育“性别偏好”》,《人口研究》2005年第3期。

79.刘爽:《世界各国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及其启示》,《人口学刊》2005年第6期。

80.刘爽:《对中国生育“男孩偏好”社会动因的再思考》,《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81.刘伟、黄丽、金玲:《我国经济增长中各要素贡献率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03年第7期。

82.楼超华、郭友宁:《上海市新婚夫妇对孩子性别偏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国公共卫生》1999年第3期。

83.栾文英:《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率实证分析》,《山东经济》2001年第3期。

84.吕红平:《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问题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85.马瀛通:《人口性别比与出生性别比新论》,《人口与经济》1994年第1期。

86.马瀛通:《重新认识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与低生育水平的代价问题》,《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1期。

87.马瀛通、冯立天、陈友华、冷眸:《再论出生性别比若干问题》,《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5期。

88.马瀛通、冯立天、陈友华等:《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载于于学军等主编《中国人口发展评论: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0。

89.茅倬彦:《出生性别比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90.穆光宗:《近年来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现象的理论解释》,《人口与经济》1995年第1期。

91.穆光宗、余利明、杨越忠:《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治理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3期。

92.潘贵玉主编《全国生育文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93.潘嘉:《韩国、印度和中国台湾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经验与启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9期。

94.潘兆文:《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分析及其解决办法的探讨》,《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95.祁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祁阳县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96.齐麟:《对“溺婴”的人口社会学分析》,《西北人口》2002年第2期。

97.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增订本)》,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98.乔晓春:《关于出生性别比的统计推断问题》,《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6期。

99.乔晓春:《性别偏好、性别选择与出生性别比》,《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1期。

100.乔晓春:《对中国人口普查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分析与思考》,《人口与经济》1992年第2期。

101.屈坚定、杜亚平:《性别选择性人口流产对出生性别比影响程度的定量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2期。

102.屈思敏:《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成因》,《统计观察》2006年第12期。

103.屈思敏、梁树春:《广西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经济因素分析》,《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04.全国关爱女孩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了民族的未来——关爱女孩行动宣传提纲》,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105.全国关爱女孩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爱女孩行动工作指南》,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106.石人炳:《性别比失调的社会后果及其特点——来自对台湾人口的观察》,《人口研究》2002年第3期。

107.帅李娜:《出生性别比偏高及其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影响》,《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08.宋健:《协调社会政策、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根本途径》,《改革纵横》2007年第5期。

109.宋锦洲编著《公共政策:概念、模型与应用》,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

110.苏荣挂:《准确把握态势,有效实施治理》,《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111.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2.汤兆云:《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社会因素分析》,《人口学刊》2006年第1期。

113.汤兆云:《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为何收效甚微》,《人口研究》2006年第1期。

114.汤兆云:《选择性生育与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偏高》,《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15.涂平:《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问题探讨》,《人口研究》1993年第1期。

116.王翠绒、易想和:《农村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17.王广州:《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的再认识》,《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第1期。

118.王晶、王磊:《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社会性别理论分析》,《北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19.王庆淑:《中国传统习俗中的性别歧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20.王兴娟:《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思考》,《资料通讯》2006年第12期。

121.王燕、黄玫:《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特征分析》,《人口研究》2004年第6期。

122.王杨:《FDI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23.吴丽丽、陈卫:《外来人口对中国城市地区出生性别比的影响》,载于张肖敏主编《和谐社会视野下的中国人口与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4.席小平、陈胜利:《女孩生活环境研究——关爱女孩行动基线调查研究报告》,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

125.谢明:《公共政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6.徐晓红:《乡城流动人口生育行为的经济分析》,《人口学刊》2004年第3期。

127.徐毅:《出生性别比的研究现状》,《人口动态》1992年第4期。

128.徐毅、郭维明:《中国出生性别比的现状及有关问题的探讨》,《人口与经济》1991年第5期。

129.徐毅、郭维明:《我国当前出生性别比的态势、原因及对策》(内部资料),1995。

130.杨春:《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人口与计划生育》2007年第1期。

131.杨菊华:《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与儿童性别比关系研究》,《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132.杨云彦:《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从存疑到求解》,《人口研究》2006年第1期。

133.雍红月、李松林、杨为众:《经济增长贡献率计算方法评析》,《内蒙古统计》2001年第5期。

134.游允中、郑晓瑛:《中国人口的死亡和健康——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死亡水平、类型、原因和发展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5.于弘文:《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是统计失实还是事实偏高》,《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136.于学军:《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总量和结构的估计》,《人口研究》2002年第3期。

137.原新、石海龙:《中国出生性别比偏好与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研究》2005年第5期。

138.翟振武、陈卫:《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研究》,《人口研究》2007年第1期。

139.翟振武等:《常用人口统计公式手册》,中国人口出版社,1993。

140.翟振武等:《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报告:取消生育间隔限制对未来中国人口总量影响研究》(内部资料),2004。

141.张二力:《从“五普”地市数据看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和婴幼儿死亡率性别比的影响》,《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142.张桔、林颖:《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原因及对策研究》,《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143.张林秀、刘承芳、于乐荣、刘浩淼:《人口变动中的土地分配的性别分析》,载于谭琳主编《1995~2005: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44.张仕平、王美蓉:《性别价值观与农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人口学刊》2006年第2期。

145.张翼:《警钟:我国婴儿出生性别比在持续上升》,载于汝信等主编《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46.张翼:《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原因与对策》,《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6期。

147.张友干、陈松宝:《孩子成本——效益与生育观念》,《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48.周德禄、卢笋:《山东省人口控制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的研究》,《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49.周长洪:《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特征与原因分析——对湖北省麻城、广水、安陆三市的调查》,《人口学刊》2007年第2期。

150.周长洪:《理性认识农民“男孩偏好”,科学指导“关爱女孩行动”》,《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3期。

151.朱楚珠、胡雪燕、李树茁:《社会性别基础读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152.朱楚珠、李树茁:《关爱女孩,保护女孩》,《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153.朱秀杰、钟庆才:《出生性别比偏高因素的国外研究评述与思考》,《南方人口》2006年第1期。

154.Belanger,Daniele,Khuat Thi Hai Oanh,Liu Jianye,Le Thanh Thuy and Pham Viet Thanh,“Are Sex Ratios at Birth Increasing in Vietnam?” Population (English Edition),2003,58(2),231-250.

155.Coale,Ansley J. and Judith Banister,“Five Decades of Missing Females in China”,Demography,1994,31,459-479.

156.Elisabeth J. Croll,“Amartya Sen’s 100 Million Missing Women”,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001,Vol.29,No.3.

157.Gu,Baochang and Krishua Roy,“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 with Reference to Other Areas in East Asia:What We Know”,Asia 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1995,Vol.10,No.3,17-42.

158.Hull,Terence H.,“Recent Trends in Sex Ratios at Birth in China”,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90,16(1),70-83.

159.Hull,Terence H. and Wen Xingyan,“Rising Sex Ratios at Birth in China:Evidence from the 1990 Population Census”,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China’s 1990 Population Census,1992,Beijing.

160.Johansson,Sten and Ola Nygren,“The Missing Girls of China:A New Demographic Account”,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91,17(1),35-51.

161.Pravin M.Visaria,“Sex Ratio at Birth in Territories with a Relatively Complete Registration”,American Eugenics Society,1967,14 (2),132-142.

162.Retherford,Robert D. and T. K. Roy,“Factors Affecting Sex-Selective Abortion in India and 17 Major States”,National Family Health Survey Subject Reports,2003,No.21,Honolulu:East-West Center Program on Population.

163.Zeng Yi,Tu Ping,Gu Baochang,Xu Yi,Li Bohua,and Li Yongping,“Cause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Recent Increase in the Reported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9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