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63

转轨过程中的民营化图书

The privatization in Chinese economic transition

SSAPID:101-1579-6308-85
ISBN:7-80190-715-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2000~2003这三年多来对于国有企业民营化问题所做的研究考察课题的总结。书中包括了对于民营化问题所做的理论分析,还包括了来自于实践考察的许多第一手资料。全书的重要宗旨在于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历史变迁和发展的轨迹,至少,书中从经济学的角度和一定社会范围来表现和描述这段民营化的过程。无论人们如何评判,存在多少争议,首先我们要知道事实是什么,知道在中国转轨过程中曾经经历的这个阶段。

相关信息

丛书名:经济研究文库(24)
作 者: 刘小玄
编 辑:于渝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前言

 《经济研究文库》编委会

 第一章 中国民营化的基本背景

  一 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1.1985年的所有制结构

   2.1995年的所有制结构

   3.2001年的所有制结构

  二 国有企业的效率增长及其决定因素

   1.国有企业的效率增长

   2.国有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CASS调查样本企业)

  三 不同所有权企业效率的测定和比较

  四 转轨过程的第二阶段(1995~目前):实行民营化改制的必然性

 第二章 企业民营化的理论基础

  一 民营化的本质

  二 企业家投资和间接定价理论

  三 具有双刃剑效果的“私人收益”理论

  四 竞争市场上国有企业退出的原因

  五 区分企业的竞争型和垄断型的意义:流失判定和退出选择

  六 关于人力资本的补偿

   1.职工补偿的理论依据

   2.经营者补偿的理论依据

  七 企业规模重组的理论依据

  八 改制模式的选择

 第三章 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

  一 中国民营化的特征和基础:利益相关者的半自发行为

  二 民营化发生的原因及其阻力:各种不同利益的权衡

   1.政府的选择

   2.经营者或企业家的选择

   3.职工的选择

   4.银行的选择

  三 模型的建立

  四 决定改制最优均衡的关键变量的选择

   1.资本转让价格的确定

   2.员工经济补偿的确定

   3.满足方程组最优解的变量选择

  五 理论和政策含义

 第四章 企业转让价格的确定

  一 企业评估价格确定的一般规则

  二 企业转让价格确定的不同方式

   1.拍卖方式

   2.协议转让方式

   3.竞价协商方式

  三 转让价格的实际确定

   1.内部协议转让及价格的确定

   2.外部竞争价格的实际确定

  四 企业价格的构成和要素价格的确定

   1.企业价格的主要构成

   2.劳动价格的确定

  五 实际均衡价格的确定

  六 总结

 第五章 各种要素的重组:企业改制方案分析

  一 改制方案1:××铝制品厂

  二 改制方案2:某摩擦材料公司

  三 改制方案3:某机电设备修造厂

  四 改制方案4:仪器二厂

  五 改制重组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不良资产和担保资产处理

   2.劳动要素的重组

   3.土地要素的重组

   4.其他要素的重组

 第六章 企业最优目标实现的保证:股权结构的选择

  一 基本背景

  二 11个股权结构案例选择

   案例1:中天棉业公司

   案例2:某叉车厂

   案例3:某摩擦材料公司

   案例4:某铝业有限责任公司

   案例5:华力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案例6:××毛纺厂

   案例7:发动机配件厂

   案例8:××机床厂

   案例9:科龙电器

   案例10:仪器二厂

   案例11:××棉纺厂

  三 理论分析和政策含义

 第七章 企业组织结构的重组

  一 现实的必然性

  二 理论上的必然性

  三 以分立改制为主的组织重组方式

   案例1:××制氧机厂

   案例2:某机床厂

  四 有关的文件规定

  五 存在的问题

   1.从企业的角度看

   2.从社会效益和国家利益来看

  六 政策含义

 第八章 民营企业并购国企案例分析

  一 河南某公司并购案例调查纪要(2000年10月)

  二 浙江的企业并购案例

  三 广东科龙案例*

  四 斯威特收购小天鹅*

  五 复星收购国企的秘诀

  六 理论和政策含义

 第九章 企业内部买断案例点评及分析

  一 某叉车有限责任公司访谈纪要(2000年10月)

  二 某摩擦材料有限公司访谈纪录(2000年10月)

  三 某铝业有限责任公司案例(2002年11月)

  四 某电讯电缆厂案例(2002年11月)

  五 华力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案例(2002年11月)

  六 改制的某叉车厂和不改制的某机械厂的比较

  七 理论和政策含义

 第十章 “期权改制”的企业案例点评及分析

  一 某发动机配件厂案例报告*(2000年10月)

  二 发动机配件厂负责人谈话纪要(2000年10月26日)

  三 有关的评论和总结

 第十一章 纺织企业案例及分析

  一 ××棉纺厂(2002年4月)

  二 ××毛纺厂(2002年4月)

  三 ××纺织公司(2000年10月)

  四 中天棉业公司(2002年4月)

  五 纺织企业的改制特点和退出成本问题

 第十二章 地方政府部门调查纪要及分析(1)

  一 某市经委访谈纪要(2000年11月)

  二 某市体改委访谈纪要(2000年11月)

  三 某市劳动局访谈纪要(2000年11月)

  四 总结

 第十三章 地方政府部门调查纪要及分析(2)

  一 某市经委有关部门访谈纪要(2000年7月,2000年10月)

  二 某市国资局有关部门访谈纪要(2000年11月)

  三 某产业集团访谈纪要(2000年11月)

  四 省经委有关部门访谈纪要(2002年4月)

  五 某市经委有关部门访谈(2002年4月)

  六 某市纺织集团访谈纪要(2002年4月)

  七 总结

 第十四章 地方政府部门调查纪要及分析(3)

  一 某市经贸委访谈(2002年11月)

  二 某市有关部门调查纪要(2000年11月)

   1.市经贸委、体改委座谈纪要

   2.纺织控股公司访谈纪要

   3.市机械电子冶金部门座谈纪要

  三 总结

 第十五章 有关理论和争议问题的探讨

  一 中国民营化的主要推动者

  二 改制是要实现交易价值最大化还是改制成功最大化,是要商业目标最大化还是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 国有企业是改制的流失大还是不改制的损失大?

  四 民营化过程中如何兼顾公平和效率

  五 是先在实践中试验,还是先规范立法

  六 国有企业是卖给外部民营企业家,还是卖给内部经营层及职工或外商外资

  七 转轨时期的社会伦理

  八 关于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

  九 国有企业退出时机和退出领域的选择

 《经济研究文库》总序

这本书是作者在2000~2003这三年多来对于国有企业民营化问题所做的研究考察课题的总结。书中不仅包括了对于民营化问题所做的理论分析,还包括了来自于实践考察的许多第一手资料。书中所有的资料,除了少数已经标明了出处的案例,均来自作者的第一手调查资料、来自作者对于调查对象的直接访谈和原始记录。本书的宗旨在于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历史变迁和发展的轨迹,至少,本书从经济学的角度和一定社会范围来表现和描述了这段民营化的过程。无论人们如何评判、存在多少争议,首先我们要知道事实是什么,知道在中国转轨过程中曾经经历的这个阶段。

1.Chan Kuan,Wang Hongchang,Zheng Yuxin,Jefferson Gary H.,Rawski Thomas,“Productivity Chang in Chinese Industry,1953-1985”,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88,12,570-591.

2.Lixin Colin Xu,“The Productivity Effects of Decentralized Reforms:An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Industrial Reforms”,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No.1723.

3.Dollar David“Economic Reform and Allocative Efficiency in China’s State-Owned Indus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0,39,1:89-105.

4.Groves Theodore,Hong Yongmiao,Mcmillan,Naughton,“Autonomy and Incentives in Chinese State Enterpris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1:183-209.

5.Huang Yiping,Duncan Ron,“How Successful Were China’s State Sector Reform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7,24,1:65-78.

6.Woo Wing Thye,Hai Wen,Jin Yibiao and Fan Gang,“How Successful Chinese Enterprise Reform Been?Pitfalls in Opposite Biases and Focus”,94,18,3:410-437.

7.Jefferson Gary,“Potential Sources of Productivity Growth Within Chinese Industry”,World Development,1989,17,1:45-57.

8.Jefferson Gary,Rawski Thomas,Zheng Yuxin,“Growth,Efficiency and Convergence in China’s State and Collective Industr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2,40,2:239-266.

9.Jefferson Gary,Rawski Thomas,Zheng Yuxin,“Chinese Industrial Productivity:Trands,Measurement Issue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6,23,2:146-180.

10.Jefferson Gary,Rawski Thomas,Liwang and Zheng Yuxin,“Ownership,Productivity Change,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Chinese Industry”,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0,28,4:786-813

11.Jefferson Gary,Singh Inderjit,Xing Junling,and Zheng Shouqing,“China’s Industrial Performance:A review of Recent Findings”. In Gary H. Jefferson and Inderjit Singh Eds. 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Ownership,Transition,and Performance,pp. 43-64. New York:Oxford Univ. Press,1999.

12.Li Wei,“The Impact of Economic Reform on th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State Enterprises,1980-1989”,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1997,105,5:1080-1106.

13.Liu Zinan,Liu Shaojia,“The Efficiency Impact of the Chinese Industrial Reform in the 1980’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6,23,3:237-255.

14.Naughton Barry,“Implication of the State Monopoly Over Industry and Its Relaxation”,Modern China,1992,18,1:14-41.

15.Zheng Jinghai,Liu Xiaoxuan,Bigsten Arne,“ownership structure and determinants of technical efficiency:an application of 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Chinese enterprises(1986-1990)”,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8,26,3:465-484.

16.Zheng Jinghai,Liu Xiaoxuan,Bigsten Arne,“Efficiency,Technical Progress,and Best Practice in Chinese State Enterprises(1980-1994)”,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3,31,134-152

17.Alchian,A. and Demsetz,H.1972,“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62(50):777-795.

18.Grossman,S. And Hart,O.1986,“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94(4):691-719.

19.Stephen Martin and David Parker,“The Impact of Privatization:Ownership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in UK”,Routledge,London,1997.

20.Simeon Djankoy,Peter Murrell,“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in Transition:A Quantitative Surve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Sep. 2002.

21.M. Shirley and P. Walsh(2001):“Public versus Private Ownership: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Debate”,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No.2420

22.Andrei Shleifer(1998):“State versus Private Ownership”,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Fall 1998.

23.W. Megginson and J. Netter(2001):“From State to Market:A Survey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Privatiz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June,2001.

24.Cento Valjanovski,“Privatization and Competition”,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London,1989.

25.John.Vickers and George.Yarrow,“Privatization:An Economic Analysis”,MIT Press,1988.

26.George Yarrow,“Does Ownership Matter?”,Privatization and Competition,Edited by Cento Valjanovski,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London,1989.

27.Attiat F.Oh and Keith Hartley,“Privatization and Economic Efficiency”,Edward Elgar,1991.

28.W.J.Baumol,“Contestable Markets:An Uprising in the Theory of lndustry Structur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2,pp1-15,1982.

29.David Parker and Stephen Martin,“Assessing the Impact of Privatization On Company Efficiency”,occasional paper5,Center for Study of Regulated lndustries,1997。

30.Simon Domberger and John Piggott,“Privatization Policies and Public Enterprise:A Survey”,“Privatization and Economic Peformance”,edited by Matthew Bishop,John Kay and Colin May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1.Frank H. Knight,1921,“Risk,Uncertainty,and Profit”,Schaffner & Marx;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The Riverside Press,Cambridge.

32.Becht,M. Bolton,P. and Roell,A. 2002:“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ntrol,” NBER Working Paper 9371,http://www.nber.org/ papers/ w9371

33.Rafael La Porta,Florencio Lopez-de-Silanes,Andrei Shleifer,1999“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ournal of Finance,(54)1999.

34.Oliver Hart,2001,“Financial Contracting”,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 39,Issue 4.

35.Oliver Hart,2003,“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Public Ownership”,The Economic Journal,113(March).

36.Andres Almazan and Javier Suarez,2000 “Optimal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s”,Center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working paper,Feb. 2000.

37.Bebchuk,Lucian A.(2001),“The Allocation of Power between Manager and Shareholdes”,Working Paper,Harvard University.

38.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39.利贝卡普:《产权的缔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0.哈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1.哈特与穆尔:《产权与企业的性质》,载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2.瓦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第三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43.科斯(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 4(Nov. 1937)。

44.哈特(1995):《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5.哈特与穆尔(1990):《产权与企业的性质》,载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6.G. 罗兰:《转型与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7.大塚启二郎、刘德强、村上直树:《中国的工业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8.杨小凯:《当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9.王珺:《国有企业的经济绩效》,《经济研究》1996年第8期。

50.周其仁:《控制权回报和企业家控制的企业》,《经济研究》1997年第5期。

51.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载陈国富主编《委托代理与机制设计》,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2.李利英:《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4。

53.郭立宏:《转轨时期国有产业退出壁垒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54.刘小玄:《民营化改制对中国产业效率的效果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55.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其效率差异的影响》,《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56.刘小玄、郑京海:《国有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1985~1994》,《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57.郑京海、刘小玄、Bigsten Arne:《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技术进步和最佳实践》,《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1卷第3期。

58.刘小玄:《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企业行为和市场均衡》,《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59.刘小玄:《中国转轨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60.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及其效益差异因素研究》,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课题研究系列报告,2003。

61.《中华人民共和国1985年工业普查资料》各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

62.《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各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63.××市、××省《改制经验汇编》和《改制文件政策汇编》,20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