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61

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报告No.6(2018)图书

Report on Social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China No.6 (2018)

SSAPID:101-1566-7883-77
ISBN:978-7-5201-2443-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由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共同组织编写,由总报告、社会治理体制篇、基本公共服务篇、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篇、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篇五部分组成,主要对2017年社会体制改革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对2018年的改革走向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体制蓝皮书
作 者: 龚维斌 赵秋雁
编 辑:陈颖;桂芳;陈晴钰;薛铭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中国政治

 Abstract

 主要编撰者简介

 摘要

 皮书数据库

 法律声明

 基本子库

 社会体制蓝皮书编委员会

 Ⅰ 总报告

  B.1 建设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加安全的社会

   一 2017年社会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

    (一)各项社会事业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

     1.积极推进高质量就业,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2.持续推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制提质扩面见成效

     4.稳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能力

     5.脱贫攻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贫困人口持续减少

    (二)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1.推进完善社区治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2.深入推进依法管理,社会组织发展更加规范

    (三)安全风险管控与应急能力进一步提升

     1.注重社会风险防范,社会矛盾冲突明显减少

     2.着力强化源头治理,推进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

     3.推动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强化安全生产责任

   二 社会体制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一)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二)人口结构不合理,老龄化、少子化现象突出

    (三)民生建设仍有不少短板

    (四)基层治理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

   三 2018年社会体制改革的趋势及建议

    (一)在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二)科学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深化改革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

    (四)努力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Ⅱ 社会治理体制篇

  B.2 2017年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及2018年展望

   一 2017年社会治理法治化的主要进展

    (一)全面加强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

    (二)多元主体依法共治

     1.以制度建设助推管党治党常态长效

     2.在深化政务公开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3.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法治建设

     1.扶贫攻坚

     2.依法治教

     3.劳动就业

     4.社会保障

     5.食药监管

    (四)平安中国建设

   二 2017年社会治理法治建设的特征

    (一)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更加重视德治和法治协同发力

    (四)进一步贯彻软法与硬法相结合

   三 2018年社会治理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B.3 “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问题与对策*

   一 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回顾

    (一)改革的背景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

     1.改革的启动

     2.改革的深化

     3.改革的加速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

   二 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

    (一)破除了城乡“二元”体制

    (二)放松了户籍门槛,城镇化进程大大推进

    (三)通过“户改”解决了一些历史难题

    (四)促进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三 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改革涉及的部分内容缺少法律依据,一些政策与法律存在冲突

    (二)与户籍制度改革配套的财政分担与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三)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意愿不强

    (四)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的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四 “十三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户籍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

    (二)修改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户籍制度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三)以解决农村“三权”问题为突破口,消除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

    (四)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与激励机制

  B.4 城市权利视角下的社区参与问题研究

   一 日常参与

    (一)参与现状

    (二)参与评价

    (三)参与愿望

    (四)改善参与问题的路径

   二 空间重塑过程中的参与意愿

    (一)改造责任认知

    (二)修缮改造参与意愿

    (三)修缮改造参与方式

   三 结论与建议

    (一)治理模式和机制需要大力调整

     1.保持开放心态,灵活选择治理模式和机制

     2.多元行动主体建构是模式转型的基础

     3.社区分类治理可以提高治理的效率

    (二)从动员型治理向赋权型治理转变

     1.促进城市权利,逐步实现公平分配

     2.转变基层政府工作思路,保障共享发展

     3.立足基层治理,探索各类居民逐步实现其城市权利

    (三)社区治理的操作策略应注重提高信息共享水平,拓展不同群体参与渠道

     1.提高信息共享水平,解决各类居民参与信息缺乏问题

     2.创新参与平台,开拓各类居民平等参与渠道

     3.培养和唤醒权利意识,提高参与力度

  B.5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社区治理改革创新

   一 社区治理改革的主要进展

    (一)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推进社区治理多元化

    (二)以减负增效为契机,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

    (三)以协商民主为导向,推进社区治理民主化

    (四)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

    (五)以智慧社区为平台,推进社区治理智能化

    (六)以社区实验为支撑,推进社区治理科学化

   二 社区治理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治理动力: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之间有待形成良性互动

     1.不同层级政府推力存在较大差别

     2.社区居民过度参与和参与不足并存

     3.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相互衔接不畅

    (二)社区治理主体:社区多元治理主体之间有待形成系统整合

     1.居委会能力素质亟待提升

     2.业委会亟待加强监督、规范

     3.物业企业面临转型升级

     4.“一核多元”治理格局尚待形成

    (三)社区治理体制:信息技术驱动与制度壁垒区隔之间有待贯通

     1.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2.体制性瓶颈亟待进一步突破

     3.政策法规保障亟待进一步提升

   三 深化社区治理改革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理念思维,强化社区主体地位

     1.坚持问题导向

     2.坚持需求导向

     3.坚持分类导向

     4.坚持互动导向

    (二)创新体制机制,重构社区治理格局

     1.强化党建引领

     2.破除体制陷阱

     3.优化资源配置

     4.改进技术支撑

    (三)加强法治保障,夯实社区治理根基

     1.加强社区立法建设

     2.加强社区公约建设

     3.加强社区道德建设

     4.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B.6 2017年中国互联网治理回顾与展望

   一 2017年互联网空间治理回顾

    (一)开启互联网空间法治元年

    (二)继续推进互联网多元共治

    (三)正式启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

   二 互联网治理形势

    (一)互联网治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二)互联网催生新业态井喷发展

    (三)网络安全形势严峻复杂

   三 2018年互联网治理思考与建议

    (一)充实完善配套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

    (二)加大互联网治理执法力度

    (三)完善协同监管机制

    (四)迈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的第一步

  B.7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展望

   一 乡村治理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

    (二)以村民自治改革试点为契机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三)通过逐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升了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

    (四)农村社会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 当下乡村治理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乡村治理的内容宽泛导致乡村关系错综复杂

    (二)乡村治理的多元主体作用发挥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乡村治理的方式方法亟待与时俱进

   三 新时代乡村治理改革展望

    (一)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方式

    (二)重构乡村多元治理新格局

    (三)加强乡村治理队伍建设

 Ⅲ 基本公共服务篇

  B.8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进入新时代

   一 十八大以来教育体制改革成就显著

   二 2017年教育体制改革新进展

    (一)颁布《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有了新的遵循

    (二)启动“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中小学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四)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教育督导,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五)其他方面的改革

   三 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展望

    (一)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引

    (二)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

    (三)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必须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五)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大力推进各项重大改革政策和措施的落实

  B.9 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一 2017年农民工市民化取得新进展

    (一)在着力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创业方面的新亮点

    (二)在着力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方面的新亮点

    (三)在着力推动农民工逐步实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在城镇落户方面的新亮点

    (四)在着力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方面的新亮点

   二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紧迫形势

    (一)农民工群体消失的三种可能性

    (二)农民工市民化应该在2035年前实现

    (三)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任务紧迫

   三 建议实施六大行动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B.10 2017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展与展望

   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成就

    (一)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二)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迅速扩大

    (三)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二 2017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展

    (一)社会保险体系改革全面推进

     1.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3.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4.工伤保险制度改革

     5.生育保险制度改革

    (二)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1.社会救助领域

     2.社会福利领域

    (三)多渠道筹集社保基金迈出新步伐

   三 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展望

    (一)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二)完善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三)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

    (四)完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

    (五)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六)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

  B.11 中国精准扶贫新实践:成效、问题及展望

   一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的扶贫开发成效

    (一)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二)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形成了全社会合力攻坚局面

   二 精准扶贫具体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扶贫攻坚扶精神贫困存在短板

    (二)“面子”与“里子”攻坚有失均衡发展

    (三)扶贫攻坚带来新的不平衡不和谐

    (四)扶贫政策制定与跟踪落实有差距

    (五)扶贫攻坚前后的政策衔接不及时

   三 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未来展望

    (一)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二)注重深度贫困地区的攻坚拔寨

    (三)以乡村振兴持久巩固精准脱贫成果

    (四)严明纪律建立“高压线”念好“紧箍咒”

    (五)引导社会资本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积极作用

    (六)把握好扶贫脱贫与长效持续关系建立长效机制

  B.12 租购并举下的中国租赁市场建设

   一 政策出台的背景

   二 政策演进

   三 各地实践

    (一)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

    (二)机构化与规模化

    (三)租购同权

   四 问题与思考

    (一)增量与存量

    (二)机构与个人

    (三)租购同权

  B.13 2017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与展望

   一 十八大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二 2017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趋势

    (一)健康中国全面推进

    (二)医改走向建章立制阶段

    (三)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

   三 2017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要亮点分析

    (一)全面取消药品加成

    (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

    (三)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四)医联体建设

    (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六)医保改革

    (七)薪酬制度改革

   四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题与展望

    (一)当前改革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避免求快,改革需做细、做稳

     2.避免一刀切,改革需注意自主性的发挥

     3.避免政府包办,改革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展望

  B.14 中国儿童早期发展服务:现状、问题与展望

   一 政策演进: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十八大以来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

   二 2017年中国儿童早期发展服务现状与挑战

    (一)现状与特点

     1.政策:儿童早期发展服务政策不断完备

     2.政府行动:积极推进儿童早期发展服务

     3.多元主体参与及合作:政府、社会与市场

    (二)问题与挑战

     1.政策支持不足,政府管理有待完善

     2.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供给不足

     3.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呈“准市场化”导向

   三 2018年展望

    (一)政策变迁的机会窗口将进一步开启

    (二)进一步理顺政府管理职能

    (三)以社区为基点,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供给形式

 Ⅳ 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篇

  B.15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中国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现状、问题与法治对策

   一 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立法与政策体系建设概况

    (一)宪法与法律

    (二)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

    (三)地方性法规与规章

    (四)政策性与规范性文件

   二 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法治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组织内部规范尚需健全

    (二)社会组织民主管理尚需加强

    (三)社会组织运作机制效率尚需提升

    (四)社会组织内部监督机制尚需完善

   三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完善社会组织治理结构的法治对策

    (一)加强社会组织治理立法体系建设

    (二)完善社会组织治理机制的制度框架

    (三)完善社会组织权力机构治理机制

    (四)完善社会组织执行机构的执行机制

    (五)完善社会组织监督机构的内部监督机制

    (六)完善社会组织外部治理机制

  B.16 从培育到择优:近五年来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的政策路径解读

   一 引言

   二 近五年来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特征:培育+择优

    (一)择优是政策的核心原则

    (二)“择优”之前加上“培育”

   三 当前我国政府购买选择“培育+择优”模式的原因

    (一)社会组织如此弱小,为什么还要向其购买服务?

     1.通过社会组织,真正将“民主治理”的能力传递给公众

     2.通过社会组织,有效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3.社会组织的兴起,为深化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独辟蹊径

     4.社会组织的兴起,让政府职能转移有一个社会基层的承载体系

     5.社会组织的发育,将逐渐勾勒出一个温暖、专业和理性的第三部门

     6.借助服务购买,支持性评估能够帮助弱小的社会组织茁壮成长

    (二)通过“支持”而非“管控”提升社会组织能力

     1.加强管控将可能消除社会组织的机制优势,让其重回事业单位的轨道

     2.那些已经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在其生长过程中往往是被“支持”而非“管控”的

     3.在社会组织能力普遍较弱的现实中,加强管控可能造成政府购买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4.“支持”不是“无监管”,而是要进行实质性规范

   四 确立支持型政府购买服务政策,让购买服务健康发展并最终过渡到择优模式

    (一)支持性的专业第三方机构的重要性

     1.行政决策权力和专业技术权力分离是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必然趋势

     2.不同的评估方式将直接影响政府购买服务的走向

    (二)支持性专业第三方的主要功能

     1.专业监测评估

     2.能力支持

     3.建立示范机制

     4.建立免检或优先机制

     5.建立置换和择优机制

  B.17 群团组织的互联网应用:以上海市妇联为例

   一 群团组织与互联网研究的文献回顾

   二 从理念到实践:上海市妇联互联网应用的主要举措

    (一)群团改革的理念更新:互联网思维的引入

    (二)社会服务功能升级:在线电子政务的普及

    (三)组织结构的优化:网络意见领袖的吸纳

    (四)组织方式的变革:基层妇联的社群化重组

    (五)利用组织品牌优势,优化在线资源整合

   三 群团组织互联网应用的意义审视

    (一)找到服务对象:海量的网民与群众路线

    (二)回答了如何服务的问题:治理现代化驱动的创新

    (三)缓解了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在线透明促进均等化

    (四)组织动员如何更加有效:网络社群作为新抓手

    (五)组织形象如何更“美”:互联网提升品牌传播

   四 群团组织互联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一)群团组织之间的资源流动与信息共享

    (二)真正跨越数字鸿沟:照亮阴影中的人群

    (三)组织的变革:从结构到功能

  B.18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NGO参与机制*

   一 NGO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概况

    (一)全球NGO参与

    (二)中国NGO参与

   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NGO参与机制

    (一)参会机制——申请成为观察员

    (二)信息机制

    (三)资金机制

   三 NGO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全球NGO参与

     1.NGO参与的差异性

     2.NGO的影响力依赖于政治

     3.管理问题

    (二)中国NGO参与

   四 NGO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对策

    (一)全球NGO参与

     1.针对NGO的利益代表性

     2.NGO要发出声音,但先要保持独立性

     3.针对管理问题

    (二)中国未来的努力方向

  B.19 《蒙特利尔议定书》的NGO参与机制*

   一 《蒙特利尔议定书》运行机制*

    (一)《议定书》运行机制

     1.缔约方大会

     2.臭氧秘书处

     3.履约委员会

     4.多边基金

     5.不限成员名额工作组*

    (二)中国的履约机制

   二 《蒙特利尔议定书》的NGO参与机制

    (一)参会机制——申请成为观察员*

    (二)评奖机制

    (三)行业协会

    (四)机构机制

   三 NGO参与面临的问题

    1.NGO参与不够透明

    2.NGO参与资源有限

    3.中国层面

   四 NGO参与的对策

    (一)秘书处层面

    (二)NGO层面

    (三)中国层面

  B.20 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化与参与全球治理研究*

   一 中华环保联合会基本情况

   二 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化及其参与全球治理的探索

   三 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化及其参与全球治理项目的类型

   四 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化及其参与全球治理的经验

   五 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化及其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一)存在的问题

    (二)展望:走向枢纽型组织

 Ⅴ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篇

  B.21 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历史、进程与展望

   一 改革背景:原有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失衡与分割

   二 “十二五”期间的防灾减灾救灾:探索与经验

    (一)重构以属地管理为核心的应急救灾和恢复重建机制

    (二)规范以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救灾为核心的社会协同机制

    (三)恢复和探索以保险为核心的市场参与机制

    (四)完善以综合减灾为核心的统筹协调体制

   三 迈入“十三五”:改革正式开启

    (一)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改革顶层设计出台

    (二)出台地方方案,落实具体举措

     1.出台地方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

     2.推动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

     3.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4.加大防灾减灾救灾投入

   四 未来展望: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下持续推动改革

    (一)推动落实“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二)着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三)推动灾害社会治理格局全面形成

  B.22 中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一 我国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现状与成就

    (一)健全了以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二)完善了分级分类的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预案体系

    (三)规范了多部门参与、军地协同的联防联控机制

    (四)初步建立了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体系

    (五)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

    (六)显著提高了国际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二 目前我国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场紧急医学救援指挥协调机制不灵活

    (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装备保障和远程投送能力不强

    (三)全国区域布局的专业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尚未形成

    (四)基层紧急医学救援机构建设与救援能力亟待加强

    (五)公众普遍缺乏急救常识与自救互救能力

    (六)紧急医学救援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较为滞后

   三 完善我国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现场紧急医学救援指挥协调机制

    (二)提高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响应能力

    (三)加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模块化建设

    (四)健全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应急演练体系

    (五)强化应急科普宣教与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六)加快紧急医学救援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B.23 2017年中国安全生产形势及改革进展

   一 2017年中国安全生产形势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二 2017年中国安全生产领域改革进展

    (一)十九大报告为安全生产治理指明了新起点、新要求、新机遇

    (二)安全生产领域改革政策措施不断落地见效

     1.责任:基于安全生产巡查考核推动地方政府安全生产责任落实

     2.体制:各级地方政府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

     3.法治: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法治体系建设

     4.防控:深化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防控治理

     5.基础:持续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三)以安全生产大检查为载体开展标本兼治

   三 未来中国安全生产领域改革的挑战与展望

    (一)我国生产安全治理基本面较大

    (二)谨防安全生产领域的新兴风险

    (三)国家重大战略亟须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B.24 新时代基层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创新

   一 “政府—社会—公众”社区应急共治模式探索

   二 “风险感知—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全过程、系统化社区应急模式探索

   三 “互联网+应急”、大数据等先进手段助力基层社区应急管理

   四 “人力—物力—财力”社区基础应急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

  B.25 2017年应急管理法治创新观察

   一 2017年应急管理法治创新综述

   二 《核安全法》的应急管理立法制度创新

   三 《核安全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 完善《核安全法》的政策建议

  B.26 2017年中国信访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一 2017年信访情势与改革进展

    (一)第八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

    (二)以人民为中心,为群众排忧解难

    (三)法治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信访工作

     1.贯彻落实信访责任制

     2.推动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

     3.全面推行涉法涉诉案件律师代理制

     4.信访法起草正在抓紧进行

    (四)信息化:推动信访工作效能水平和公信力全面提升

    (五)专业化:统筹协调,形成信访工作合力

   二 新时代信访制度改革和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立足新时代信访工作定位,履行信访工作职责使命

    (二)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信访理念,夯实信访工作基层基础

    (三)把握新时代社会矛盾特点,提高信访工作效能

  B.27 2017年中国公共舆情发展

   一 舆情管理制度建设

   二 重大舆情事件特点

   三 公共舆情发展形态

  B.28 后记

社会体制改革蓝皮书由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共同组织编写。本书由总报告、社会治理体制篇、基本公共服务篇、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篇、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篇5个部分组成。本书主要对2017年社会体制改革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对2018年的改革走向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2017年社会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社会治理创新不断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社会活力增强,社会领域不少方面及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向着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加安全的社会建设目标迈出新步伐。一是各项民生事业改革不断取得新成就。积极推进高质量就业,提高就业服务水平;持续推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制提质扩面见成效;稳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能力;脱贫攻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贫困人口持续减少。二是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推进完善社区治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深入推进依法管理,社会组织发展更加规范。三是安全风险管控与应急能力进一步提升。社会矛盾冲突出现缓和态势,网络安全事件依然多发;着力强化源头治理,推进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推动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看到,社会体制改革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一是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二是人口结构不合理,老龄化、少子化现象突出;三是民生建设仍有不少短板,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而言,仍有较大差距;四是基层治理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不少是新问题,基层治理中的各种关系还没有理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因此,必须不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和保障。一是在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保持适度的经济速度和规模,既是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好就业等民生问题的根本保障。必须坚持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下大力气补齐短板,推动经济与社会、地区间、城乡间、阶层间的均衡发展,解决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二是科学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建设主基调。但是,我们要警惕和防范一些不太符合实际的倾向和导向,必须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和加强基层基础相结合,必须坚持完善体制和机制相结合。三是深化改革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整和优化人口结构,一要保证合理水平的人口出生率,化解“未富先老”难题;二要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将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实现人口红利由年龄等数量优势向素质和能力优势转变。另外,要持续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四是努力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是我国近年来社会治理实践创造的宝贵经验,对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价值,特别对于基层社会治理意义更大,因此,应该得到进一步坚持和创新。要持续提高社会动员水平,加快推进法治进程,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本书各篇分报告通过大量的政策梳理、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分别讨论了社会治理法治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精准脱贫、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农民工等重要领域公共服务、多类社会组织改革发展、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问题,对社会体制重要领域改革创新的重点和难点均有涉及,研究深入细致、资料翔实、观点鲜明,政策性、实践性、学术性和资料性很强。

魏礼群:《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的新进展》,《光明日报》2017年8月7日。

李培林:《用新思想指导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创新》,《人民日报》2018年2月6日。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编《法治政府蓝皮书: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中国检察日报社等编《法治影响生活·2017中国法治蓝皮书》,中国检察出版社,2017。

林必恒:《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法治路径》,《学习时报》2017年5月31日。

李敏、刘跃进:《全面认识国家安全——专访国际关系学院刘跃进教授》,《领导文萃》2017年11月14日。

黄海英:《法治的温度》,载《平安的基础——2017年政法机关办的“暖心事儿”》,新华社,2018年1月21日。

国家发改委:《109万人失信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法制晚报》2018年1月22日。

彭希哲等:《中国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李振京、张林山:《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编《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中国人口出版社,2016。

刘金伟:《新型城镇化与社会发展》,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

刘金伟:《我国城市户籍开放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63个样本城市的评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尹才祥:《大卫·哈维空间政治思想的四重维度》,《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方鹏骞、陈婷:《以药补医历史、现状及后以药补医时代的政府责任》,《中国医院管理》2012年第6期。

郑格琳等:《取消药品加成政策起源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15年第2期。

董蕾、郝志梅:《我国医疗联合体政策的历史回顾与思考》,《卫生软科学》2016年第6期。

顾雪非:《医保药品支付标准该如何定》,《中国卫生》2016年第6期。

王沛陵等:《北京市单病种付费政策回顾性研究》,《中国医院管理》2017年第8期。

王兴龙、樊虹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的应用探讨》,《中国卫生产业》2017年第19期。

李春、王千:《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过程中的第三方评估制度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12期。

李海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规制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为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李一宁、金世斌等:《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2期。

彭浩:《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财政研究》2010年第7期。

张汝立、陈书洁:《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的经验和教训》,《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1期。

胡献忠:《群团逻辑与团改攻坚》,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

周云:《女性与互联网研究现状回顾》,《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2期。

袁民:《共青团互联网工作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张华:《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方式的转变与共青团团结凝聚青年自组织的策略》,《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2期。

刘洪伟、姜涛、沙雷:《全媒体在妇联宣传工作中的应用和舆论监督反馈机制建立》,《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2期。

龚万达:《社会资本视域下协商型社会组织的构建》,《西部论坛》2016年第3期。

刘希:《对“妇女解放”的认知——1949~1964年三份妇联刊物中底层妇女自述初探》,《妇女研究论丛》2017年第12期。

张波:《国家治理体系语境中工会参与社会治理:规范、困境与趋势》,《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周文:《大数据视野下的妇女地位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妇女报》2017年12月12日B01版。

许源源、张潇:《逆全球化趋势下的合作治理:影响、演变与中国应对》,《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第6期。

陈德旭、郭修金:《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偏好及耦合机制构建——以上海市为例》,《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1期。

宣朝庆、吴苏:《现代国家建设与都市公共领域再造——基于1927~1937年上海工会的分析》,《河北学刊》2017年第6期。

Stanley Rosen,Wome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Pacific Affairs,Vol.68,No.3(Autumn,1995),pp.315-341.

Daniel Miller,Elisabetta Costa et al.,“Online and Offline Relationships”,in How the World Changed Social Media,UCL Press,2016.

Guobin Yang,How Do Chinese Civic Associations Respond to the Internet?Findings from a Survey. The China Quarterly. No.189(Mar.,2007),pp.122-143.

郑功成:《从灾害管理走向灾害治理》,《中国减灾》2017年第13期。

胡鞍钢:《全面深化改革与防灾减灾救灾机制》,《中国减灾》2014年第19期。

庞陈敏:《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持续推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和规划落实》2018年第1期。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减灾行动》,2016年10月。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战略研究课题成果汇编》,2013年10月。

Neumayer,Eric & Plümper,Thomas & Barthel,Fabia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atural Disaster Damage,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4(2014):8-19.

晋风:《〈核安全法〉从高从严促发展》,《中国核工业》2017年第9期。

张钰羚:《〈核安全法〉应当构建核应急法律制度》,《世界环境》2017年第1期。

胡帮达:《论核安全法的基本原则》,《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汪劲、张钰羚:《论我国〈核安全法〉的调整范围》,《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中国核工业:《我国〈核安全法〉问世——解读我国首部核能顶层法律》,《中国核工业》2017年第9期。

中央党校厅局级干部进修班(第67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研究专题二支部第8课题组:《核安全立法的思考》,《理论视野》2017年第6期。

田林:《日本核能法制近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17年第5期。

刘久:《由涉核项目引发的邻避现象的法律研究》,《法学杂志》2017年第6期。

黄锡生:《生态文明视野下〈核安全法〉基本原则探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胡帮达:《美国核安全规制模式的转变及启示》,《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胡帮达:《我国核安全法规体系的问题及其完善》,《世界环境》2017年第2期。

张小明:《〈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完善路径》,《行政与法》2013年第9期。

汪劲:《核安全法当重公众权益》,《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4日。

孙浩:《核安全法“诞生”保障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中国环境报》2017年9月7日。

林楚:《〈核安全法〉明确赔偿制度,倒逼核设施安全运行》,《机电商报》2017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