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1

对外传播视野下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的研究图书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Element Symbols from External Communication

SSAPID:101-1551-7196-22
ISBN:978-7-5097-6387-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面向海内外的一本介绍中华文化符号的书籍,书中有文化传播的理论介绍,也有文化传播的案例介绍。本书不但为读者提供了一本简单易懂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基础读物,还表达了作者对当代文化元素符号的理解。中华文化符号是整个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质的,对现当代中国仍然有影响的重要精神。书中强调了中华文化元素符号作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朱麟
编 辑:宋静;吴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后记

 序

 第一部分 理论篇

  第一章 背景与目的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符号

    二 中华文化符号海外传播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符号的界定?文化符号是什么?中华文化符号是什么?

   第一节 符号的界定

    一 何为符号

    二 符号学研究

   第二节 文化元素的界定

    一 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二 中华现当代文化元素

   第三节 文化符号的界定

    一 文化符号概说

    二 美国文化符号

     1.美国文化符号概说

      历史背景

      市场客户定位

      产品定位

      销售模式

      盈利模式

      营销手段

      市场客户定位

      产品定位

      盈利模式

      管理模式

     2.对美国文化符号取得成功的分析

     3.美国文化符号成功带来的启示

    三 英国文化符号

     1.英国文化符号概说

     2.英国文化符号分析

   第四节 中华文化符号

    一 中华文化符号

    二 中华经典文化符号

  第三章 中华经典文化符号传播分析

   第一节 中华文化元素符号的传播分析

    一 现状

    二 分析

     国家形象、重点城市的形象设计

   第二节 中华文化元素符号的传播分析

    一 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播主体

    二 中华文化符号传播途径

     1.传统的传播方式

     2.新兴的传播方式

      (1)教育产业与留学生活动

      (2)文化交流活动

      (3)旅游产业

      (4)文化创意产业

    三 中华文化符号传播的影视、动漫创意产业路径分析

     1.影视创意产业路径分析

     2.动漫创意产业路径分析

     3.动漫行业对中国文化符号传播带来的思考

    四 具体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一

      1.迪士尼的文化符号传播分析

      2.迪士尼简介

      3.迪士尼动漫产品的多元文化分析

     (二)国外案例分析二

      中国文化传播路径分析

      美国动漫产业分析

      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文化符号通过动漫产业传承与传播

      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我国通过动漫行业传承与传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五 微时代下中华经典文化符号海外传播探析

     微时代下现代技术、新媒体对中华文化符号传播的重要性

      1.何为微时代?

      2.在“微时代”如何进行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符号

     中华文化符号传播效果分析

   第三节 文化产业对中华经典文化元素符号传承与传播的分析

    一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文化传播渠道建设没有跟上,顶层设计薄弱

     2.现有融投资体制的束缚

     3.海外传播渠道整合程度不高

     4.从事海外传播人才的缺乏

    二 解决方案

     1.鼓励我国的各种文化企业、各种文化主体积极开展海外商业演出活动

     2.政府转化职能,由管理功能转变为服务功能,培养民间传播渠道

     3.融资渠道的开放

     4.利用已有的、成熟的海外传播机构的布局

     5.多元化的传播渠道的建立

     6.成为内容和渠道的结合体

     7.树立中华文化龙头企业、强化品牌意识

     8.海外传播渠道个性化设计

     9.培养民间传播渠道,提高政府服务功能

  第四章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元素

   第一节 多元文化

    一 理论依据

    二 一元文化

    三 人本主义

    四 多元文化

    五 多元文化的国际案例研究:迪士尼的借鉴

    六 迪士尼多元文化对美国软实力推动

   第二节 中华文化符号在汉语国际教学中的构建

    一 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在教学中的运用:对汉语国际教学的启示

    二 为汉语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新视角

    三 将影视作品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教学内容的分析

   第三节 从学习理论看中华文化元素符号

    一 学习理论

    二 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理论

    三 汉语言文化国际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假设

     1.运用虚拟技术,提供给学习者和传播受众以真实的中国生活场景

     2.提供给学生具体经验以便他们建构起自己的概念意义

     3.设计课堂任务以鼓励学生间的互动

     4.需要的功能

     5.需要具备以下功效

     6.通过网络化教学,建立较好的汉语言文化传播交互平台

     7.辅助教师教学系统

     8.提高听说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视听能力

     9.开展远程教育模式,提高校园网的应用

    四 汉语言文化传播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不受时间的限制(any time)

     2.不受地域的限制(anywhere)

     3.不受人数的限制

     4.资源更加丰富

     5.将汉语言、文化推广得更好

     6.教学形式多样化

    五 对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汉语言文化国际教育的建议

     1.扩大对教育技术的投资力度

     2.建立培养从事汉语言文化国际教育的教师队伍,如本科、硕士点

   第四节 从文字符号的构造看东西方文化

    一 分析

    二 中西文化差异

  第五章 中华文化经典符号助力中国梦

   第一节 理论和应用价值

   第二节 在传承和创新中挖掘中华文化经典标识元素

  第六章 从文化符号——网络流行词看思想变迁

   第一节 2013年网络流行词分析

   第二节 2013年网络流行词——文化符号分析

  第七章 影视作品与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播

   第一节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文化根基

    一 语言的重要性

    二 研究现状以及走向

    三 发达国家语言国际教学

   第二节 中华文化符号

 第二部分 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图鉴

  第八章 中华自然文化元素符号

   第一节 中华文化元素符号之自然符号

    一 中华自然文化元素符号之名山符号

    二 中华自然文化元素符号之江河

    三 中华自然文化元素符号之动植物

     1.中华自然文化元素符号之动物

     2.中华自然文化元素符号之植物

  第九章 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符号之人文篇

   第一节 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符号之饮食文化符号

    一 饮食文化

    二 茶文化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符号之建筑和园林符号

    一 长城

    二 北京的建筑符号

     1.故宫博物馆

     2.四合院

     3.颐和园

    三 西安兵马俑

    四 依中华传统哲学、风水而建的建筑群

    五 总结

   第三节 中华文化元素符号之人物符号

    一 毛泽东

    二 成龙

    三 李小龙

    四 传统人物符号

   第四节 中华文化元素符号之平常休闲符号

    一 传统节假日

     1.祭灶日、除夕、春节和元宵节

     2.清明节

     3.端午节

     4.中秋节

    二 四大发明、中国茶、传统手工艺

     1.中华茶文化符号

     2.瓷器、陶器

     3.玉器

     4.青铜器

     5.其他技术:印刷术、景泰蓝、红木家具、漆器等

      (1)印刷术

      (2)景泰蓝

      (3)漆器

     6.剪纸艺术、书法艺术、中国山水画等

      (1)剪纸

      (2)书法艺术

     7.戏剧、武术

    三 其他图鉴

 结语

  结语

 前言

本书是面向海内外的一本介绍中华文化符号的书籍,书中有文化传播的理论介绍,也有文化传播的案例介绍。本书不但为读者提供了一本简单易懂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基础读物,还表达了作者对当代文化元素符号的理解。中华民族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化符号是整个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质的,对现当代中国仍然有影响的重要精神。在这当中有物化的文化元素符号,也有进入中华民族骨髓的精神文化元素符号。这些元素不仅有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宗教信仰,还有中华现当代文化元素符号。本书强调中华文化元素符号作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_bFo6doAOy1FdQvjLYw59YDdpi4M_HWHm0R5pg3P2EIgbeKiWKFk4LRe9xU9_9fve7r4-Ebgiy1koebL1nHCsK.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TOXPRZdsRb1V-uh3RRPUAKOoCmePE-JJm8Ifhfq-eqeMLbNnrAkYHdLwZkEFjqS.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147101/11850306.htm.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147101/11850306.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17085.htm#1.

http://baike.baidu.com/view/24079.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3010350.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1950.htm?fr=aladdin.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3954.htm?fr=aladdin.

http://baike.baidu.com/view/129352.htm?fr=aladdin.

http://cul.china.com.cn/2011-05/17/content_4205213.htm.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Hs4RGkJz0QhNPpS0iJ61hL2ANBzhFoOzcHTh7V37svAOZpSspW5CNZWfcdHq2NvDTOjtbKhw2ZgSpBG_x0Bi7KPKp09dMt9dS-ikf_E8lmW.

http://www.cnta.gov.cn/html/2013-9/2013-9-12-%7B@hur%7D-39-08306.html.

http://www.entgroup.cn/report/f/0318120.shtml.

http://www.hudong.com/wiki/%E6%96%87%E5%8C%96#hdtop_1.

http://www.hudong.com/wiki/%E6%96%87%E5%8C%96#hdtop_1.

http://www.hudong.com/wiki/%E6%96%87%E5%8C%96#hdtop_1.

http://wzy.891022.blog.163.com/blog/static/933347432009974345613/.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C%86%E5%99%A8.

Lin Zhu,“Analysis of American Art Troupe’s Success”,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2012,5.

Lin ZHU.The Multi-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cultrual Consciousness in Teaching as the Foreign Language,2012 The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orm,2012,146-151.

Raymond Williams(1976)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Rev.Ed.(NewYork:Oxford UP,1983),pp.87-93,236-8.

Wang Xi.The Origin,Practice,and Limitation of Multiculturalism [J].American Studies,2000,2:44-80.

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艺术出版社,1992。

白乐桑:《汉语教材中的文、语领土之争:是合并,还是自主,抑或分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1996。

白乐桑、张丽:《〈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新理念对汉语教学的启示与推动——处于抉择关头的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3期。

白远、池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理论与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百老汇,http://baike.baidu.com/view/39554.htm,2009-7-12。

包文英:《汉语国际推广研究述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年第1期。

伯纳德·罗森堡,欧内斯特·哈博:《百老汇在80年代的衰落与兴盛》,曹路生译,《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曹德本:《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学术创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曹叠峰:《各国语言推广机构运营模式和决策机制的比较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

陈少峰、张立波:《中国文化企业报告2012》,华文出版社,2012。

陈莹:《国际汉语文化与文化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陈玉劼:《中国企业海外传播模式需与时俱进》,《市场观察》2011年第6期。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文化走出去》,《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第2期。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明凯译,商务印书馆,2009。

高宣扬:《罗兰·巴特文化符号论的重要意义——纪念罗兰·巴特诞辰95周年和逝世30周年》,《探索与争鸣》2010年12期。

龚平:《也谈美国文化艺术资助如何资助艺术》,http://cloud.mcprc.gov.cn/whqn/dsq/200706/b9d60ad628154425b24a35312b09c6ba.shtml。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郭熙:《汉语的国际地位与国际传播》,《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国有的文化企业发展障碍如何跨越》,中国文化传媒网,2013年3月2日。

贺培育:《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探析》,《文化月刊》2010年04期。

L.A.怀特:《文化科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江村、石剑峰:《孔院“遍地开花” 难掩中国文化缺失》,《东方早报》2009年12月17日B02版。

金立鑫:《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家策略和学科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金元浦、庄鹏涛:《大动漫,寻找更宽阔的天地》,《艺术百家》2012年第2期。

莱斯利·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中译本),曹锦清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赖寄丹:《韩流与中韩文化的和谐交流》,《亚太经济时报》2009年7月第007版。

李江峰:《剧院市场营销策划问题探讨》,《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李涛:《美国百年动画形象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李雪萌:《中国文化符号排名的背后》,《济南日报》2011年1月4日。

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李宇明:《探索语言传播规律—序“世界汉语教育丛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刘晓娟、赵瑞林:《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了解文化的策略》,《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第1期。

陆俭明:《汉语走向世界的一些思考》,《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马华:《动画创作中“中国风”的“变”与“不变”》,《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梅志俊:《国学文化传播渠道研究》,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上海民营剧团:八成仍在求生存》,《中国文化报》2012年2月8日。

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隋杨洋,毛佳:《动漫产业:全球格局与中国发展》,《南方论丛》2006年第2期。

孙立军、马华:《美国迪斯尼动画研究》,京华出版社,2010。

孙晓晨:《〈花木兰〉之迪斯尼动画的中国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年第6期。

万资姿:《符号与文化创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王辉耀、苗绿:《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王晶怡《论〈功夫熊猫〉中中国元素的运用》,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王丽雅:《中国文化符号在汉外传播现状初探》,《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5期。

王悦欣、王刚:《汉语走向世界的理性思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吴保和:《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吴慧、程邦雄:《关于汉语国际推广的几点思考》,《理论月刊》2013年第1期。

吴应辉:《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及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探讨》,《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8期。

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向世海:《从巴黎歌剧院的成功经验试论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经营管理》,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

许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12期。

许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2期。

许云杰:《文化创意产业传播路径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严翔:《遥看百老汇的剧院经营》,《上海艺术家》1999年第3期。

杨波:《跨文化传播的大众传媒路径选择》,《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0期。

姚瑞香:《我国图书年进出口情况浅析》,《新闻传播》2013年第2期。

尹海良:《对世界汉语热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认识与思考》,《前沿》2009年第2期。

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余志森:《浅论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张兵娟:《从〈舌尖上的中国〉谈饮食文化的传播意义》,《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11期。

张春燕:《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和内容选择》,《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年第1期。

张西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两个重要问题》,《长江学术》,2008年第1期。

张兴福:《孔子学院的文化意蕴与文化传播交流的路径问题研究》,《甘肃高师学报》2010第15卷第3期。

赵金铭:《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拓展》,《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4期。

赵金铭:《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述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赵丕涛:《外事概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郑能:《法国的软实力建设及其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5期。

周洪雷:《音乐市场营销及案例分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朱红、梁英:《孔子学院研究回顾与展望》,《渤海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朱麟:《我国文化传播的动漫路径探讨》,《商业时代》2013年第2期。

朱志平:《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邹嘉彦、游汝杰:《华人语言与社会》,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