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09)图书
ANNUAL REPORT ON GUANGZHOU AUTOMOBILE INDUSTRY (2009)
[内容简介] 2008年是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意义重大的一年:一方面,广州汽车产量已居国内首位;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挑战,尤其是金融危机造成的整个国际汽车产业的剧烈动荡,给国内汽车产业带来了深远、复杂的影响。本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2008年广州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2009年广州汽车产业发展的未来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后记
Abstract
法律声明
广州蓝皮书编辑委员会
强化广州乘用车产销在全国的排头兵地位(代序)
形势分析篇
2008~2009年广州汽车产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2008年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一)汽车产销平稳增长,产量跻身全国第一
(二)汽车制造业产值平稳增长,第一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
(三)汽车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中外汽车零部件企业继续集聚
(四)汽车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推进,三大汽车板块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五)广州汽车品牌位居全国前列,三大整车企业销售各领潮流
(六)广汽集团稳步发展,广州汽车企业效益较好
(七)汽车市场情况稳定,是广东及全国车市的风向标
(八)汽车产业链条加长,汽车服务业日益发展
二 2008年广州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整车生产企业产销增长差异大
(二)汽车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汽车服务业发展及规划滞后
(四)汽车消费约束因素较多
(五)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有待加强
三 2009年广州汽车产业发展形势预测与展望
(一)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保持良好
2.国家出台促进汽车产业振兴的相关政策
3.我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4.广州汽车产品竞争力较强
(二)汽车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
2.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汽车产业的打击
3.国内汽车企业及产品竞争激烈
(三)2009年发展形势预测
1.汽车产销规模再上新台阶
2.汽车制造业产值再上新台阶
3.汽车服务业将进一步发展
4.广汽集团将有新的发展
5.汽车市场竞争激烈
四 促进广州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编制出台广州汽车产业振兴规划
(二)着力提高广州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四)支持广汽集团兼并重组及发展壮大
(五)完善广州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和出口基地建设
(六)大力发展广州汽车综合服务业
(七)加快广州的停车场建设
宏观发展篇
2008~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分析与预测
一 2008年汽车市场形势评价
1.总体市场
2.乘用车市场
3.商用车市场:主格局没有改变
二 2008年汽车市场变化原因分析
三 2009年汽车市场形势判断
1.发展规律
2.经济增长
3.特殊因素
金融危机对世界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各国应对政策
一 金融危机对世界汽车产业的影响
(一)美国: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国市场急剧萎缩,三大汽车企业面临破产
(二)日本: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面临出口困境
(三)中国:产销、出口均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四)欧洲:各汽车制造国销量下滑和信贷紧缩
(五)俄、巴、印度新兴市场汽车产业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二 世界各国汽车产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相关对政策
(一)美国:政府贷款救助汽车企业
(二)日本:企业自救,并通过技术改造实现长远发展
(三)中国:多重政策促进汽车产业发展
(四)德国:整车企业设基金救援汽车配套供应商
(五)俄罗斯:多方位措施扶持汽车工业
(六)印度:降低汽车消费税以刺激销售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影响
一 金融危机冲击美国汽车工业
二 美国汽车工业遭受重创的成因分析
1.过分依赖汽车金融
2.汽车制造业本身的问题
三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影响
1.出口拉动力明显减弱
2.跨国汽车公司调整在华政策
3.自主品牌面临更严峻挑战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汽车工业影响的原因
1.我国汽车工业对外依存度大
2.政府宏观调控不利
四 教训与启示
1.对竞争性行业也不能自由放任
2.谨防外资对商用车行业的控制
3.必须扎扎实实地发展自主品牌,提高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力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及企业应对建议
一 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及中国汽车产业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1.汽车销售增速大幅下滑
2.汽车出口增速明显减缓
3.自主品牌轿车发展受挫
4.汽车行业利润增速明显下滑
5.国内汽车产业格局酝酿新的变化
二 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我国经济基本面保持良好,国家政策环境有利
2.油价下调,原材料价格下降,有利于缓解汽车需求下滑和成本压力
3.乘用车消费进入起飞期,具有较高的潜在增长率
4.农村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5.提供整合国际汽车产业资源的机会
三 中国汽车企业应对当前形势的对策建议
1.努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加强全面风险控制
3.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
4.大力推进海外事业战略
5.加快对国内外资源的整合、利用
汽车工业正在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工业取得的成绩和进步
(一)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汽车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汽车市场高速发展
(三)汽车产品结构更适合市场需求
(四)汽车产品技术迅速提升
(五)汽车产品生产水平迅速提升
(六)自主发展汽车工业能力明显提升
(七)汽车新能源基本与世界同步发展
(八)汽车产品出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九)汽车工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工业体制改革、政策法规和标准情况
(一)管理体制更适应汽车市场发展
(二)政策法规日益完善,为汽车工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三)标准体系逐步规范,促进了汽车工业产品的规范化生产
三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工业投资以及资本运作情况
(一)改革开放为引进外资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汽车产业融资出现了多元化发展
(三)合资合作和组织结构调整不断深化
四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一)汽车工业的发展优势
(二)汽车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五 结束语
综合发展篇
广州汽车工业十年发展成就与前瞻
一 十年历程和成就:从“广州标致”败走“麦城”到全国第一大轿车生产基地
二 十年经验:从力保“汽车户口”到成功构筑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
三 未来十年展望:从全国重要汽车生产基地到国际汽车制造基地
金融危机对广州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一 金融危机对世界及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世界主要国家汽车产业的影响
1.美国汽车产业遭受重创
2.日本汽车海外市场面临困境
3.欧洲汽车销售严重下滑
4.新兴汽车市场开始紧缩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1.汽车产销增幅回落明显
2.汽车出口呈现低迷
3.汽车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
二 金融危机对广州汽车产业的影响
(一)汽车产量增长速度下降
(二)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速回落
(三)主要汽车企业年度销售计划受阻
三 广州汽车产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编制广州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引导汽车产业稳定发展
(二)贯彻落实国家扩大汽车消费政策,积极培育汽车消费市场
(三)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着力发展环保型新能源汽车
(四)加强规划引导,改善汽车服务环境
(五)优化汽车产业基地,打造汽车产业集群
(六)借势引才招商,增强汽车产业发展活力
广州汽车外经贸发展情况与展望
一 广州汽车外经贸发展现状
(一)广州汽车产业外经贸发展现状
1.产业集群崛起
2.出口规模居全国前列
3.进口贸易增长迅猛
4.技术创新水平取得新突破
5.骨干企业日益发展壮大
6.公共平台建设步伐加快
7.产业配套和辐射能力彰显
8.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品牌知名度提升
(二)产业基地发展现状
1.东部汽车板块
2.南部汽车板块
3.北部汽车板块
二 广州汽车外经贸发展趋势
(一)发展目标
(二)重点发展项目
1.重点发展的技术项目
2.鼓励类汽车产业目录
3.重点扶持建设项目
4.重点招商方向
(三)重点发展区域
三 促进广州汽车外经贸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二)积极推进汽车产业园区建设
(三)加大对汽车产业财政和税收的支持力度
(四)加强广州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
(五)建立以汽车整车为龙头、零部件及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创新体系
(六)引导外资投向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发展的行业
(七)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规范出口秩序
(八)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全球汽车销售和售后维修服务网络
广佛同城化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 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和钻石模型
二 广佛同城化发展下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件分析
(一)要素条件
1.工业产品配套能力强
2.综合区位优越
3.科技教育发达
(二)需求条件
(三)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四)企业结构和战略竞争分析
(五)机遇分析
(六)政府
三 广佛同城化发展汽车业集群的必要性及现状特征
(一)必要性
1.提升产业竞争力,应对跨国公司挑战的客观要求
2.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广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3.强化同城整体区位优势,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重要手段
4.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主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重要举措
(二)发展现状
(三)存在问题
四 广佛同城汽车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路
(一)广佛同城汽车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
1.同城化汽车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2.汽车业集群的发展路径
(二)广佛同城汽车产业集群对策建议
1.把握宏观政策,合理引导广佛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2.加强合作,认清广佛汽车产业的区域化发展优势
3.优化环境,完善广佛汽车产业集群环境体系建设
4.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行业协会的管理功能
5.加强汽车供应链管理,提升广佛汽车产业集群实力
广州汽车环保现状及对策
一 广州汽车发展现状
二 国际汽车环保现状及趋势
三 推进广州市汽车环保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积极落实国家汽车环保政策法规
(二)积极引导市民树立绿色环保型汽车消费观
(三)鼓励环保节能型小排量汽车的生产与使用
(四)积极推广新能源车
(五)支持鼓励企业制造工艺创新,走“绿色制造”之路
(六)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
(七)加强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协作,共同治理汽车污染问题
服务业发展篇
完善广州汽车服务产业链的对策思考
一 正视广州汽车产业发展中的“短板”效应
1.缺乏自主品牌与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对外资品牌和外资技术形成依赖
2.汽车后市场服务产业链不完善,成为制约广州汽车消费发展的重要因素
3.汽车人才培养的教育服务落后,与广州作为全国重要汽车生产基地的地位不相匹配
二 增强研究开发产业链是提升广州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巩固与加强合资企业内自主研发机构建设,把研发机构作为自主品牌与自主技术开发的有效组织载体
2.合资企业体制之外,积极引进和培育非合资的本土汽车研发机构
3.处理好本土化与自主品牌开发的关系,不要迷失在本土化中
4.完善对企业自主品牌与自主技术研发的政策支持,需要在税收、企业财务管理、信贷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三 完善汽车后市场服务链,促进汽车消费与生产的良性互动
1.加强政府规制和行业规范
2.促进汽车服务企业经营模式创新,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扶持自主服务品牌创建
3.扩大汽车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外先进汽车服务企业的合资合作力度
4.加快建立汽车服务业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规范市场服务的功能
5.加快产业化方式解决停车难问题的步伐
四 重视发展汽车教育服务,打造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1.整合社会力量培养汽车人才,形成产学政联合办学有效机制
2.建立高校学生专业选择与专业转换的灵活机制
3.促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办学
4.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实现高校师资力量提升与研发能力提升的双重效应
广州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对策研究
一 广州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分析
(一)广州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有利因素
1.汽车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2.广州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具备较好的经济与研发基础
3.广州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
4.广州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具备较好的政策环境
5.资源环境与要素条件为广州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带来了动力
6.当前国际环境为广州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机遇
(二)广州汽车产业自主创新面临的不利因素
1.广州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沉淀较少
2.广州自主品牌汽车发展起步较晚
3.合资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4.汽车产业的竞争现状对自主创新存在不利影响
二 国内外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介绍与分析
(一)国外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经验
1.日本经验介绍
2.韩国经验介绍
(二)国内其他省市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经验
(三)国内外经验给广州的启示
三 促进广州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广州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模式选择
(二)促进广州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建议
做大做强广州汽车销售市场对策研究
一 广州汽车市场的基本情况
1.汽车销量不断增长
2.汽车上牌数量基本稳定
3.汽车保有量继续攀升
4.汽车销售市场大,企业数量多
5.二手车市交投活跃
二 广州汽车市场存在的问题
1.对汽车销售产业重视不够
2.大部分销售企业都是临时用地
3.恶性竞争导致经营不善
4.二手车市场尚待规范
5.企业经营成本较高
三 加快广州市汽车销售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汽车销售园区
2.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支持企业做强做大
3.加强管理、铸造诚信、推进二手车市场良性循环
4.更新观念,建立完善的汽车营销模式
5.提高行业协会的地位,促进行业管理
国外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经验对广州的借鉴意义
一 广州大力发展报废汽车回收业的重要意义
(一)节约能源
(二)提高交通安全性
(三)改善环境
(四)保障消费者利益
(五)促进企业技术改进
(六)产业发展前景大
二 广州报废汽车回收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回收规模小
(二)管理松散
(三)拆解水平低
(四)环境二次污染
三 国外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经验
(一)美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经验
1.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法规体系
2.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程序
3.报废汽车回收利用规划目标
(二)德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经验
1.报废汽车回收的法律依据
2.报废汽车管理体制
3.报废汽车主要程序
(三)法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经验*
1.汽车回收政策
2.回收报废制度
3.市场运作渠道
(四)日本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经验
1.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管理机制
2.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的费用及其管理
3.汽车回收处理的信息管理
四 对广州报废汽车回收业发展的启示
(一)完善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倡导生产企业成为技术核心参与者
(三)使用先进的回收技术、设备和程序
(四)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五)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网络
(六)加强废旧汽车回收处理的宣传教育工作
广州市摩托车行业发展研究
一 广州市摩托车行业发展的现状、阶段与特点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87~1991年):起步阶段
2.第二阶段(1992~2000年):整合阶段
3.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多元化阶段
(三)特点
1.生产量逐年增长
2.行业集中度逐年呈下降趋势
3.产品型号以小排量摩托车为主
4.国内市场以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为主,国外市场以亚非拉为主
5.广州东部逐渐成为摩托车生产中心
二 广州市摩托车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创新不足
(二)产权意识不强
(三)科研开发投入不足
(四)同类竞争比较剧烈
(五)中大排量摩托车产量低
三 广州摩托车行业发展对策
(一)加大开拓中小城市和农村为主的国内市场以及以亚非拉为主的海外市场,适当生产大排量高端摩托车产品
(二)建立以摩托车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制,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和加大科技投入
(三)鼓励骨干摩托车企业做强做大,支持有特色的广州市中小摩托车企业健康发展
(四)实施错位竞争,树立品牌形象
(五)防止摩托车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广大排量和节能环保型摩托车产品
企业发展篇
多维度的集团型自主创新战略
一 广汽发展历程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
二 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支撑目标
1.在五年内于研发平台、产品平台和生产平台三大领域取得自主研发与自主品牌的重大突破
2.用十年或略长一点的时间,形成自主品牌整车及动力总成系列
三 战略指导思想与主要措施
1.集聚优势,站在巨人肩膀上高起点起步,并以超越竞争对手为目标要求
2.以客户为导向,以价值为中心,以品牌为先行
3.营造上下游互利共生体系,提升企业联盟的综合竞争力
四 主要保障措施
1.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执行和协调机构,保障层层落实责任,步步执行到位
2.实施五湖四海的人才战略,建立健全具备活力和创新力的人才管理制度
五 初步成果
基于社会责任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一 背景和思路
(一)背景
1.构建节能环保产业,创建宜居和谐环境的要求
2.企业超越传统市场竞争的战略选择
(二)思路
1.强化基于全价值链的绿色管理
2.构建共生发展的战略性产业集群
3.注力于构筑和谐社会的节能环保公益活动
二 方案的实施
(一)总体规划与产业布局
(二)遵循3R原则开展产品策划、研发与导入
(三)大力推进“就地就近”的供应链管理战略和绿色采购
(四)率先推行清洁生产,建设节能绿色工厂
(五)推行绿色特约店计划,与下游的销售服务店共同推进环境管理
(六)大力支持开展节能环保的公益活动
(七)建立集团战略执行保障体系
三 实施效果
(一)经济效益
1.节能环保产品广受欢迎,企业效益大幅提升
2.企业形象不断提升
(二)社会效益
(三)环境效益
1.领先行业水平的土地集约使用
2.领先行业水平的节能效应
3.排放减少
东风日产:不停攀登新的事业高峰
一 2008年:实力成就梦想
(一)力挫群雄,新天籁独领风骚
(二)逍客奇骏 同当都市SUV“人气王”
(三)创新不止 打造车界营销“梦之队”
(四)践履责任 荣获最佳企业公民
二 2009年:品牌铸就新的辉煌
(一)深耕二、三线市场带来巨大销售增量
(二)引领中国车企步入“品牌年”
国内主要汽车企业2009年动态
一 长安汽车:90万辆
二 日产:57万辆
三 一汽-大众:56.43万辆
四 上海大众:49.5万辆
五 上海通用:48万辆
六 奇瑞汽车:41.9万辆
七 一汽丰田:38.4万辆
八 广州本田:34万辆
九 东风本田:18万辆
十 广汽丰田:18.9万辆
十一 东风标致:10万辆
十二 上汽通用五菱
附录篇
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一 汽车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二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规划目标
1.汽车产销实现稳定增长
2.汽车消费环境明显改善
3.市场需求结构得到优化
4.兼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
5.自主品牌汽车市场比例扩大
6.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
7.整车研发水平大幅提高
8.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
三 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一)培育汽车消费市场
(二)推进汽车产业重组
(三)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四)实施技术改造专项
(五)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
(六)实施自主品牌战略
(七)实施汽车产品出口战略
(八)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
四 政策措施
(一)减征乘用车购置税
(二)开展“汽车下乡”
(三)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
(四)清理取消限购汽车的不合理规定
(五)促进和规范汽车消费信贷
(六)规范和促进二手车市场发展
(七)加快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建设
(八)完善汽车企业重组政策
(九)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
(十)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
(十一)落实和完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五 规划实施
2008年我国汽车相关政策法规综述
一 2008年在节能减排方面颁布和实施的法律规定
1.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
2.国Ⅲ标准
3.汽车消费税调整
4.燃油税改革方案出台
二 2008年国家在汽车使用管理方面颁布的法律
1.新版交强险
2.机动车登记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4.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
2008年中国(广州)汽车发展论坛摘录
一 主题演讲部分
广州市副市长陈明德演讲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邵奇惠演讲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先生演讲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先生发言
二 互动讨论部分
主持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先生
1.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先生发言
2.广州汽车工业集团副董事长曾庆洪先生发言
3.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先生发言
4.中国汽车报社长李庆文先生发言
5.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立忠先生发言
2008年中国车界十大关键词、十大事件
一 十大关键词
1.拐点
2.北京车展
3.赈灾
4.奥运营销
5.重组
6.国Ⅲ
7.救市
8.新能源
9.燃油税
10.败诉
二 2008年中国汽车业十大影响力事件
1.1000万辆的目标未能实现
2.南北大众借助“奥林匹克”计划复兴
3.消费税率调整 大排量车型销量下降
4.比亚迪强势崛起和F3DM推出
5.C-NCAP遭遇“收费门”
6.酝酿多年 燃油税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
7.国Ⅲ排放标准出台引发商用车市场地震
8.2008北京车展、广州车展
9.零部件贸易争端中国失败
10.国际汽车危机蔓延国内
2008年广州汽车大事记
中文摘要
主要编撰者简介
广州汽车产业蓝皮书编辑部
李江涛等:《2007年中国广州汽车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李江涛等:《2008年中国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国务院:《汽车行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年1月。
赵立荣:《中高级轿车市场:遭遇挤压 回归理发》,《汽车工业研究》2009年第4期。
徐向华:《我国汽车市场容量及趋势分析》,《汽车工业研究》2008年第12期。
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广州外经贸白皮书》,2009。
广州市统计局:《广州快速统计资料(2007)》。
广州汽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gagc.com.cn/2007。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快递》,http://www.caam.org.cn。
柳长立:《支柱产业的典型范例——美国汽车工业相关数据析研》,《汽车与配件》2001年第4期。
顾列铭:《外资汽车金融进入中国》,《管理与财富》2006年第3期。
宦璐:《汽车金融是否会成为北美下一场“次贷危机”?》,2008年10月31日《上海证券报》第B8版。
赵奕:《汽车金融将成北美下一场“次贷危机”?》,2008年10月20日《第一财经日报》第C06版。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汽车产业分析报告(中)》,中国传动网,2008年11月27日。
徐长明:《自主品牌最关键的还是要练内功》,搜狐汽车网,2008年12月5日。
《中国车市复苏只是暂时现象》,网易新闻,2009年4月21日。
叶卫平:《论自主研发对我国汽车工业安全的意义及其措施》,《经济界》2008年第5期。
路风、封凯栋:《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叶卫平:《“入世”过渡期后的北京经济安全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刘力钢:《中国汽车制造业企业发展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刘志迎、丰志培等:《中国轿车产业发展》,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牛跟尚:《中国商用车的先天优势》,《汽车与配件》2005年第48期。
乔梁:《被外资掌控的中国汽车产业》,《新财经》2008年第10期。
石砾:《日、韩战略性贸易政策对中国的启示:以汽车工业为例》,《科技和产业》2006年第8期。
钱平凡:《产业集群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工业研究》2004年第5期。
何林:《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浅析》,《预测》2005年第2期。
李悦:《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王彦森:《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可行性研究》,《上海汽车》2004年第7期。
丁文霞:《供应链管理下的我国现代汽车》,《物流技术》2005年第12期。
徐忠爱:《广州汽车产业:现状、前景与集群效应分析》,《珠江经济》2006年第1~2期。
广州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编《广州外经贸白皮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信出版社,2007。
孔德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府激励性规制》,《经济论坛》2009年第1期。
豪彦:《新能源汽车》,《汽车与汽车配件》2008年第1期。
李江涛等主编《2008年:中国广州汽车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李江涛等主编《2007年:中国广州汽车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任剑婷、韩太祥:《环境规制下的日本汽车企业竞争力分析》,《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3期。
柳长立:《国外汽车排放控制的典型政策分析》,《汽车工业研究》1999年第2期。
易鸿祥:《中美汽车尾气排放污染法律控制比较》,《环境科学动态》2001年第2期。
汪卫东:《日本汽车工业未来技术发展目标及战略》,《汽车文萃》2003年第5期。
李源:《欧美汽车回收业的发展》,《世界汽车》,1999年第1期。
潘增友:《汽车报废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汽车工业研究》2009年第2期。
金晓红等:《欧盟关于报废汽车的指令及其影响》,《资源再生》2008年第3期。
吴涛、陈丽萍:《国内外报废汽车回收技术和管理现状及对策》,《汽车工艺与材料》2007年第5期。
张浩:《绿色制造引领未来汽车生产技术潮流》,《汽车科技》2007年第6期。
汪成:《基于自主创新的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第19期。
江沿:《借鉴韩国经验提高汽车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第17期。
刘希宋、邓立治、李果:《日本、韩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张方晶:《日本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经验及启示》,《学习月刊》2008年第24期。
陈丽华、蔡联锋:《上海汽车——自主品牌之路》,《新经济杂志》2008年第1期。
孔凡柱、罗瑾琏:《上海汽车工业人才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人才开发》2008年第7期。
管学军:《上海汽车自主创新体系已全面建成》,2008年3月21日《中国工业报》。
李兴文:《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SWOT分析》,《汽车工业研究》2006年第2期。
高映红:《我国汽车零配件产业自主创新SWOT分析》,《现代企业》2008年第6期。
周林奇:《美国回收汽车获利颇丰》,《广西节能》2003年第1期。
李名林:《美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探索》,《汽车工业研究》2007年第2期。
商务部驻德国经商参处:《德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立法与实践》,http://www.tdb.org.cn/statistics/312064.html。
李霞:《法国的汽车回收体系》,《环境保护》2003年第12期。
崔选盟:《日本汽车回收再利用制度对中国的借鉴意义》,《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年第10期。
刘斌鹏:《中国摩托车行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交通标准化》2004年第1期。
《中国摩托车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国摩托车网。
乔永锋:《中国摩托车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载《2006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2007。
乔永锋:《2007年摩托车行业市场发展分析》,载《2007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2008。
韩文生:《机遇与挑战并存——2003年摩托车行业分析与2004年展望》,《机电信息》2004年第9期。
《2005中国摩托车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方向》,《中华汽摩配》2005年第12期。
王东强、田书芹:《重庆市摩托车产业名牌族群发展战略模式选择研究》,《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简 介:“十一五”期间广州汽车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汽车产量年平均增幅高达44.23%,2010年汽车产销更是突破130万辆。随着广汽集团成功在香港实现H股整体上市和广州首款自主品牌轿车——传祺的发布,广州汽车产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亚运限行、燃油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的考验,广州汽车产业界灵活应对挑战和激烈竞争,积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9月
|
简 介:本书重点展现了广州汽车产业在2012年的发展情况,跟踪广州以及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的动态及热点问题,展望2013年及今后广州汽车产业发展的背景和前景,研究探讨广州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
简 介:作为为数不多的中国区域汽车产业发展蓝皮书,本书定位为专家观点、民间立场,主要以专家、学者们提供的各类关于广州汽车产业发展的研究报告为主,各区有关部门、汽车企业等提供的一些汽车产业专题调研成果和中国汽车产业界部分专家的重要成果也构成本书的重要内容。从书中我们不仅能够搜索到广州汽车发展的真实轨迹和不俗成就,也能看到市内外专...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9月
|
简 介:本书重点展现了广州汽车产业在2011年的发展情况,跟踪广州以及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的动态及热点问题,展望2012年及今后广州汽车产业发展的背景和前景,研究探讨广州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