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9

保险协同治理研究图书

A Study of Insurance Cooperative Governance

SSAPID:101-1533-6629-62
ISBN:978-7-5201-1696-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着眼于风险变迁和治理变迁,考察公共风险治理格局变迁的发展趋势和公共风险的行政化管理与公共风险商业化分险的关系,从理论上对保险与公共风险治理进行历史考察和整体分析,解析保险与公共风险治理的关系,系统探求保险协同治理公共风险的内在逻辑和制度诉求。同时,本书还就浙江省内社会管理创新运用保险的实证,做出一个基本的调研和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浙江系列
作 者: 王海明
编 辑:吴超;刘晶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 管理学

 后记

 文前辅文

 打造精品 勇攀“一流”

 导论

  一 主题相关研究

  二 本书的研究

 第一章 变迁中公共风险的协同治理

  一 变迁中的公共风险

   (一)风险的人化

   (二)风险的制度化

   (三)风险的公共化

  二 公共风险治理

  三 公共风险协同治理

   (一)治理目标的调整

   (二)治理权力的调整

 第二章 保险协同治理的基本原理

  一 迈向公共服务的治理

   (一)公共性因素

   (二)资源性因素

   (三)效能性因素

   (四)成本性因素

  二 保险协同治理的关系

   (一)有助于增强公共风险治理的回应性

   (二)有助于增强公共风险治理的公共性

   (三)有助于增强公共风险治理的规范性

  三 保险协同治理的机制

   (一)公共风险发生、存续于公共空间

   (二)公共风险具有纵深的社会破坏力

   (三)从公共风险生成的机制来看,公共风险不同于私人风险

   (四)公共风险具有可管理性

  四 保险协同治理的功能

 第三章 保险协同治理的创新推动

  一 政府创新推动协同治理

   (一)创新协同治理理念,型构良性协同治理格局

   (二)健全协同制度

   (三)强化协同动力

   (四)创新协同举措

  二 保险创新推动协同治理

   (一)创新协同理念

   (二)创新协同实践

 第四章 保险协同治理的创新载体

  一 保险资金运用的创新

   (一)保险资金运用治理体制的变迁与问题

   (二)保险资金运用的创新与治理体制创新

   (三)如何推动保险资金运用创新,协同公共风险治理

  二 保险产品的创新

  三 保险服务的创新

 第五章 保险协同治理的地方实践

  一 保险协同治理的省域实践

   (一)创新治理平台,协同公共风险治理

   (二)创新拓展“三农”政策性保险

   (三)创新参与平安建设

   (四)创新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二 保险协同治理的省域经验

   (一)浙江省保险业协同公共风险治理的现实检思

   (二)浙江省保险业协同公共风险治理的引领提升

  三 保险协同治理的检思建议

 第六章 保险协同治理的实践展望

  一 经济领域的协同展望

   (一)“两区”建设领域和保险创新

   (二)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和保险创新

  二 社会领域的协同展望

   (一)政府作为公共主体的风险治理与保险创新

   (二)政府作为经济主体的风险治理与保险创新

  三 环境领域的协同展望

 附录1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 充分认识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三 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

  四 统筹发展城乡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五 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健全安全生产保障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六 推进自主创新,提升服务水平

  七 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水平,支持国民经济建设

  八 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九 加强和改善监管,防范化解风险

  十 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附录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一 总体要求

  二 构筑保险民生保障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三 发挥保险风险管理功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四 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提高灾害救助参与度

  五 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创新支农惠农方式

  六 拓展保险服务功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七 推进保险业改革开放,全面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八 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防范化解风险

  九 加强基础建设,优化保险业发展环境

  十 完善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附录3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挥保险功能作用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一 充分认识保险的重要作用

  二 完善农业保险机制

  三 大力发展责任保险

  四 统筹发展城乡医疗健康和养老保险

  五 开展保险产品创新

  六 探索建立区域性巨灾保险制度

  七 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

  八 推动保险组织创新

  九 促进保险行业规范发展

  十 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

 那一路疾走的忆念

本书着眼于风险变迁和治理变迁,考察公共风险治理格局变迁的发展趋势和公共风险的行政化管理与公共风险商业化分险的关系,从理论上对保险与公共风险治理进行历史考察和整体分析,解析保险与公共风险治理的关系,系统探求保险协同治理公共风险的内在逻辑和制度诉求。同时,本书还就浙江省内社会管理创新运用保险的实证,做出一个基本的调研和分析。

程倩:《论政府信任关系的历史类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曹兴权:《保险缔约信息义务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邓成明:《中外保险法律制度比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狄骥:《公法的变迁》,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13。

狄骥:《宪法论》第一卷,钱克新译,商务印书馆,1959。

樊启荣:《保险契约告知义务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高鹏程:《危机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高小平、靳江好:《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郭道晖:《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译林出版社,2009。

郭仲伟:《风险分析与决策》,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何显明:《信用政府的逻辑》,学林出版社,2007。

江朝国:《保险法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金涛:《保险资金运用的法律规制》,法律出版社,2012。

金自宁:《风险中的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14。

金自宁编译《风险规制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12。

李亚敏:《中国保险资金投资资本市场的收益与风险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林宝清:《保险发展模式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刘莘:《诚信政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刘益灯:《国际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吕艳滨:《信息法治政府治理新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罗忠敏、王力:《中国保险业竞争力报告》,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

孟昭亿:《保险资金运用国际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彭华民:《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少银华:《日本经典保险案例判例评释》,法律出版社,2002。

沈岿:《风险规制与行政法新发展》,法律出版社,2013。

史纹清:《中国商业保险监督管理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苏力:《法律与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孙祁祥、郑伟《保险制度与市场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孙祁祥、郑伟等:《保险制度与市场经济——历史、理论与实证考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唐铁汉、袁曙宏:《公共管理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童中贤:《现代社会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王海明:《保险格式条款》,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

王丽莉:《服务政府:从概念到制度设计》;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王新红:《转型时期宏观调控中的政府信用及其法治保障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

吴定富:《中国风险管理报告》(200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吴焰:《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2010年)》,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夏传玲:《权杖和权势——组织的权力运作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许纪霖:《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薛晓源等:《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薛秀军:《直面风险——现代性困境与当代中国求解》,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姚尚建:《风险化解中的治理优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叶金强:《公信力的法律构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尹贻林、陈伟珂、王亦虹:《公共政策的风险评估》,科学出版社,2012。

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张恒山:《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章延杰:《政府信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赵国贤:《美国保险监管及法规》,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郑也夫:《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中国保监会:《各国保险法规译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周国雄:《博弈——公共政策执行力与利益主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周文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政府信用问题的伦理审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美〕朱迪·弗里曼:《合作治理与新行政法》,毕洪海、陈标冲译,商务印书馆,2010。

〔美〕埃米特·J.沃恩、特丽莎·M.沃恩:《危险原理与保险》,张洪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埃瑞克·班克斯:《巨灾保险》,杜墨、任建畅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英〕安东尼·吉登斯:《为社会学辩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程胜利译,中华书局,2005。

〔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社会变迁的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美〕伯纳德·巴伯:《信任——信任的逻辑和局限》,牟斌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美〕C.曼特扎维诺斯:《个人、制度与市场》梁海音、陈雄华、帅中明译,长春出版社2009。

〔美〕戴维·莫斯:《别无他法——作为终极风险管理者的政府》,何平译,人民出版社,2014。

〔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韦森审校,上海人民出版,2008年版。

〔澳〕菲利普·佩迪特:《人同此心——论心理、社会与政治》,应奇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

〔德〕H.哈肯:《信息与自组织》,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美〕马克·E.沃伦主编《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

〔美〕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庞诗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美〕乔治·E.瑞达:《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刘春江、王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史蒂文·科恩、威廉·艾米克:《新有效公共管理者》,王巧玲、潘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卷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美〕唐纳德·凯特尔:《权力共享公共治理与私人市场》,孙迎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

〔英〕谢尔顿·克里姆斯基、多米尼克·戈尔丁:《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徐元玲、孟毓焕、徐玲等译,北京出版社,2005。

〔美〕雅科夫·Y.海姆斯:《风险建模、评估和管理》,胡平等译,西安交通大学,2007。

〔英〕伊丽莎白·费雪:《风险规制与行政宪政主义》,沈岿译,法律出版社,2012。

〔美〕詹姆斯·Q.威尔逊:《政府机构的作为及其原因》,孙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陈振明:《社会管理格局和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崔艳武、高晓红、汤万金:《公共风险、社会风险与公共部门风险管理——基于国内外文献挖掘的理论思考》,《标准科学》2013年第2期。

范柏乃:《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治理对策研究》,《公共管理学》2005年第1期。

傅蔚冈:《对公共风险的政府规制——阐释与评述》,《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第2期。

傅蔚冈:《合规行为的赔偿机制——基于风险社会的视角》,《交大法学》2011年第2卷。

谷明淑:《发展我国责任保险的对策》,《辽宁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鞠珍艳:《大力发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思考》,《中国保险》2009年第11期。

李诗源:《保险能否承此之重——刍议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青海金融》2005年第2期。

李勇杰:《发展农业相互保险制度》,《上海保险》2004年第12期。

廖建民:《我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和展望》,《中国金融》2010年第3期。

林宝清:《论保险功能说研究的若干逻辑起点问题》,《金融研究》2004年第9期。

刘冬娇、阎石:《责任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及其实现》,《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期。

刘芙、吕东韬:《我国农业保险立法模式构想》,《农业经济》2003年第8期。

刘京生:《论新经济与保险业的持续发展》,《保险研究》2001年第1期。

刘尚希:《论公共风险》,《财政研究》1999年第9期。

刘尚希:《论政府的公共主体身份与财政风险的两个层次》,《现代财经》2005年第6期。

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7期。

蒲莉:《我国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上官酒瑞:《从人格信任走向制度信任——当代中国政治信任变迁的基本图式》,《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5期。

施建祥:《我国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研究——台风灾害债券的设计》,《金融研究》2006年第4期。

唐金成、刘子萍:《社会管理视角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发展策略》,《广西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庹国柱、朱俊生:《关于发展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几个问题探讨》,《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6期。

王和、皮立波:《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应实施“三阶段推进”战略》,《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31期。

魏华林、李金辉:《论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保险研究》2003年第11期。

魏华林:《论人类对保险功能的认识及其变迁》,《保险研究》2004年第2期。

温志强:《预警型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构建》,《前沿》2012年第15期。

谢家智、蒲林昌:《政府诱导型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研究》,《保险研究》2003年第11期。

尹婵娟、王君彩:《保险社会治理功能指数建构与应用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滕焕钦、张芳洁:《政府公共风险管理效用目标探索》,《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游志斌、杨永斌:《国外政府风险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与启示》,《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5期。

张康之:《在历史的坐标中看信任——论信任的三种历史类型》,《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

张茉楠、李汉铃:《不确定性情境下决策主体认知适应性研究的范式探索》,《中国软科学》第2003年第12期。

张金林:《现代保险功能:一般理论与中国特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郑春燕:《现代行政过程中的行政法律关系》,《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

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

刘宽亮:《再保险创新及其监管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9。

梅雪松:《保险投资研究》,湖南大学,博士论文,2007。

潘国臣:《保险企业创新能力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

Cummins,J.D.and O.Mahul,Catastrophe Risk Financ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rinciples for Public Intervention,Washington,D.C.: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09.

Robert G.Chambers(1989),“Insurability and Hazard in Agricultrural Insurance Makret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9.

Gidens,A.,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Stanford Uniwersity Press,1991.

Hart,Vivien,Distrust and Democracy:Political Distrust in Britain and America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Hirsch,W.Z,Law and Economics:An Introductory Analysis,Academic Press,1979.

Loehman,E.and C.Nelson,“Optimal Risk Management,Risk Aversion,and Production Func-tion Propertie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s Economics,17(2),1992.

Maddala,G.S.,Limited Dependent and Qualitative Variables in Econometr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NiklasLuhmann,Trust and Power,John Wiley&Sons Ltd.,1979.

Posner,R.A.,The Law and Economics Movement,AER Papers and Proceedings,May 1987.

Syed M.Ahsan,Ali A.G.Ali,and NJohn Kurian,“Toward a Theory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64,No.3,Aug,1982.

UNISDR,Living with Risk:A Global Review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itiatives,Geneva:UN Publications,2004.

Zucker,L.G.,“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1840-1920,”In B.M.Staw & L.Cummings(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Greenwich,CT:JAI Press,1986.

?yvindIhlen,Betteke van Ruler,Magnus Fredriksson,Public Relations and Social Theory,Routledge,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