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文学研究与海外视野——文学研究所对外学术交流论文集图书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Overseas Vision: Literature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ign Academic Exchange

SSAPID:101-1503-2037-18
ISBN:978-7-5201-2020-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体现近几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人员在文学研究中呈现的海外视野及海外出访互动后的研究新貌,既有理论探索、又有文本思考;既有跨文化对话,又有反观后的内省和体悟。书中收录近五年来文学研究所对外学术交流成果,包括学者出访报告、学术讨论论文和历年来文学研究所主办国际学术会议的优秀论文等,同时,还收录有近五年访问、研习于文学研究所的国外学者的优秀论文,体现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些风貌。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编 辑:张倩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编后记

 编者的话

 国际理论视野

  审美分享主义:物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伟大复兴

   一

   二

   三

  从读图的差异看艺术欣赏的符号性

   一 从“图盲”谈起

   二 书法欣赏的差异性

   三 图的符号特点决定了读图需要学习

   四 国际性的不同含义

   结语

  价值星丛

   一 民族主义:利益与想象的可见连结

   二 世界主义:利益与想象的遥远联结

   三 世界主义是难的

   四 价值是一种符号,其所指是现实

   五 价值星丛

   结语

  由“静”至“淡”

   一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二 静穆诗学的延展与指向

   三 “静”与“淡”的美:道德诗学的潜隐

    (一)作为美的原则的“静”

    (二)“淡”——审美异教徒的偏向

  华文文学的理论视野

   一

   二

  在涅瓦河边理解文学的民族性

 跨文化比较研究

  “Self-”in F.R. Leavis

  中国佛教艺术中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因素

   一 法门寺地宫中的石灵帐及人面纹

   二 大圣毗沙门天王及玄武和白虎星君

   三 古希腊罗马铠甲上的人面纹

   四 小结

  诗仙李白与唐代诗歌的流传研究构思

  麦大维对杜诗生态隐喻之探微

   一 “将一切政治化,将政治个人化”——对于杜甫之“忠诚”的再认识

   二 沟通自然与社会的巅峰——杜甫、皇家花园及帝王的二重身份

    1.樱桃

    2.橘子

   三 皇朝的延续与宇宙的永恒——杜甫与莲、菊在唐代的价值翻新

    1.莲花

    2.菊花

   结语

  再度创作: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文学经验

   一

   二

   三

  论龙彼得对中国明代闽南地区戏曲资料的发现与研究

   一 《满天春》的文献价值以及关于其中《寻三官娘》的出处研究

   二 《满天春》在英国被辗转收藏的历史以及明代戏曲集流失欧洲的历史探寻

   三 龙彼得明代戏曲研究的地域视角

  浦安迪《红楼梦的原型与寓意》读译记

  薪传与新诠:《古新圣经》的解经之道

   引子:解经的缘由

   一 西方传统

   二 中国新诠

   小结:注解的功能

  从晚清到五四:亚洲主义在中国的消退及其后果

   引言

   一 19世纪区域主义的潮流与日本的亚洲主义

   二 晚清至一战之前中国人的亚洲意识

   三 日本“大亚细亚主义”论在中国的反应及其论争

   四 李大钊世界主义视野下的新亚细亚主义

   结论:亚洲意识在中国的消退及其启示

  中俄戏剧交流及其相互影响

   一 中俄戏剧交流历史的简略回顾

   二 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演出

    (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演出

    (二)解放区演出的俄罗斯戏剧

    (三)新中国成立后演出的俄罗斯戏剧

    (四)新时期以来演出的俄罗斯戏剧

   三 中国戏剧在俄罗斯的演出

    (一)梅兰芳访苏演出

    (二)苏联上演的中国戏剧作品

   四 在交流演出中的相互影响

    (一)梅兰芳访苏演出的影响

    (二)俄罗斯戏剧对中国的影响

   五 在学习借鉴中创造自己的舞台艺术风格

  伯希和与裴景福的交往

   一 伯希和与裴景福在乌鲁木齐的交往

   二 伯希和与裴景福的收藏品

   三 伯希和与裴景福有关敦煌文物的讨论与研究

    (一)西北人士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

    (二)敦煌写本年代的最初判断

    (三)敦煌画卷的年代和作者身份的初步判断

    (四)藏经洞关闭的原因与时代

   四 伯希和的学术准备与新疆士人西北史地研究成果

  日野强《伊犁纪行》中的汉诗

   引言:《伊犁纪行》的成立及其文学性

   一 作为历史记忆的中国古诗

   二 日野强汉诗中的中国印记

   三 《新疆琼瑶》中的日本认识与期待

   结语 文学、思想与国家交汇点上的汉诗

  东方诗魂的共鸣

  日本中学国语课本里的《故乡》

   一 《故乡》在日本的授课实践史

   二 作为“安定教材”的《故乡》

   三 翻译作品的教材化

   四 日本国语课的《故乡》

    (一)“希望的文学”

    (二)小说中的“我”是否等于鲁迅?

    (三)究竟是谁在灰堆里埋碗碟?

   五 结语

 中华文化经典研究

  An Obscur Phase of the Court Literature of Han Dynasty

   1. The rise of Magnolia Terrace Group

   2. The Organization of Magnolia Terrace and Members of Magnolia Terrace Group

   3. The styles and features of the Magnolia Terrace Group's writings

   4.The Consequences of Magnolia Terrace Group's Literary Activities

  有关唐前文献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壹 从口传文献到写本文献

    (一)早期文献传播的复杂背景

    (二)早期文献传播的理论问题

    (三)早期文献传播的想象问题

    (四)早期文献传播的各种可能

   贰 从钞本文献到定本文献

    (一)从竹简到纸张

    (二)著述藏书之风

    (三)学术的转型

   叁 从定本文献到经典文献

   肆 研究钞本时代经典文献的基本途径

    (一)文献整理是基础

    (二)理论探索是目标

    (三)中西方学者学术方法的异同

    (四)文本细读是途径

  归来与命子:陶渊明的仕隐之谜

  白居易诗歌的图像化传播

   一 宋代《琵琶行》之书迹

   二 明代《琵琶行》之书迹

    (一)

    (二)

    (三)

   三 清代《琵琶行》之书迹

   馀论

  《家世旧闻》版本补议

   一

   二

   三

   四

  科举试诗对清代诗学的影响

   一 乾隆二十二年功令试诗的影响

   二 功令试诗与试帖诗的编纂、出版

   三 功令试诗与蒙学诗法的勃兴

   四 试帖诗学与一般诗学的互动

  阮元对“节性”的阐释及意义

   一 阮元之前关于“节性”的阐释

   二 阮元关于“节性”的阐释

   三 当代对于阮元“节性”阐释的批评和发展

 民俗学与神话学研究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China

  问民俗学“生活世界”概念的理所当然

  圣母故事的经验化讲述

   一 冼夫人信仰简介

   二 冼夫人信仰的书写故事

   三 冼夫人的口头故事

   四 历史的悬置与神性的展开

   五 口头故事的经验化倾向

    1.可经验的时间

    2.可经验的空间

    3.可经验的情感

   六 书写传统与口头传统的价值差异

   附录一:书写传统中代表性的冼夫人故事

   附录二:口头传统中的冼夫人故事

  黄大仙传说研究

   一 传奇性:黄大仙事迹广为流传

   二 惩恶扬善:黄大仙信仰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三 灵验传说:黄大仙信仰经久不衰

  神话与古史:重勘中国神话学的起点

   引言

   一 1897年:“神话”最早被引进

   二 神话与古史研究的奠基者:章太炎

    (一)章太炎的神话观念

    (二)神话与古史的剥离

     1.巫史与神话

     2.“六经皆史”与排斥“神话”

     3.神话与语言问题

 近现代中国与当代观察

  校园、纸张与民国时期北平文坛的沉浮

   一 抗战前北平校园在文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二 教会大学的保护和纸价飞涨的开始

   三 被中断的文艺复兴与文学生产方式的转折

  跨界的摩登

   一

   二

   三

   四

  叶荣钟的战后思考

   一 叶荣钟的落寞和忧患

   二 叶荣钟在60年代的历史书写

   三 叶荣钟在70年代的思考

  台湾少数民族古调的复兴及其社会意涵

   一 两种复兴:从Pasi but but(《八部和音》)的“不允许练习”说起

   二 《云雾猎人》:何为Bunun(布农)?

   三 《关怀歌》:在斗争中成长的主体

  后“文革”的历史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观的变迁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无名袭来“莫言风”:“莫贝尔”在中国

   一 一桩“事先张扬”的“诺奖”事件

   二 农民和文人、乡土和现代:莫言其人

   三 “莫言王国”

   四 Mobel旋风和中国文学的“后诺贝尔”时代

  “倾斜着”说出的“真理”

   一

   二

   三

 附录一 近年文学研究所主办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白先勇的文学与文化实践暨两岸艺文合作”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 文学书写及其影视改编

   二 青春版《牡丹亭》的美学意义及昆曲复兴

   三 历史书写与历史重建

  “当代西方文论的有效性”国际高层论坛综述

  中国与后殖民的对话

  华文文学的文学史价值与理论定位

  “消费社会与文学的生产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一 核心概念辨识与现实问题观照

   二 消费社会语境中文学的生存与发展

   三 媒介化生存与美学批判

   四 文艺生产与案例分析

   五 消费的文化政治学考察

  “文学与文化:传统与现代”中澳学术论坛综述

   一 古典文学及其现代意义

   二 文学的现代转型: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

   三 文学与当代生活:中西方当代美学与哲学

  “文学·思想·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自然写作与环境伦理”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一 自然写作的文化传统

   二 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三 历史语境下的解读

   四 从地方到世界的自然关怀

 附录二 近年文学研究所学术交流活动纪要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