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9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展报告(2012)图书

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development report

SSAPID:101-1292-2525-82
ISBN:978-7-5097-3733-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推出的系列发展报告。报告聚焦中国社会热点,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报告力图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整体上的描述,对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较全面、较深入的剖析,对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较客观的评价。报告旨在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出谋献策,同时为大众了解认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供有益的帮助,也为从事经济理论和实际研究的学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推出的系列发展报告。报告聚焦中国社会热点,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报告力图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整体上的描述,对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较全面、较深入的剖析,对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较客观的评价。报告旨在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出谋献策,同时为大众了解认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供有益的帮助,也为从事经济理论和实际研究的学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高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报告一 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报告

  一 中国收入分配现状

   (一)中国总体的收入分配差距

   (二)区域收入差距

   (三)城乡收入差距

   (四)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

    1.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

    2.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

   (五)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二 收入分配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

   (一)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二)收入分配差距与有效需求

   (三)收入分配差距与资产泡沫

   (四)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稳定

  三 贫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贫困的测度

    1.数据

    2.贫困的测度

   (二)健康、劳动参与率和贫困发生率

   (三)健康对中国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

    1.模型设定

    2.变量及数据

    3.实证结果

  四 结论

 报告二 2011年中国投资发展报告

  一 2011年我国投资运行特点

   (一)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

   (二)三次产业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投资资金在三大产业之间分配的比例持续改善

   (三)部分“两高”行业投资出现持续快速增长局面

   (四)非国有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五)中央投资减速,地方投资动力依旧,内资仍是投资的主导力量

   (六)在紧缩政策效应下,房地产投资开始减速

   (七)资金供给总体呈现适度紧缩趋势,资金来源渠道的变化各有不同

   (八)西部地区投资增长迅猛,经济大省加快投资结构调整

  二 对投资比重持续上升的定量分析

   (一)投资比重变化与经济增长质量

   (二)投资、资本存量、产出之间的关系

   (三)对资本产出比的讨论

  三 2012年投资预测与“十二五”时期我国投资形势展望

   (一)2011~2012年投资及其他主要国民经济经济指标预测

   (二)“十二五”时期我国投资形势展望

    1.“十二五”期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但增速有所减缓

    2.产业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三产业比例有所增加

    3.区域投资结构失衡状况有所改善

    4.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5.民间投资进一步活跃

    6.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亮点

 报告三 中国环境与发展报告

  一 低碳产业的界定

   (一)国外关于低碳产业的定义

   (二)国内低碳产业定义

   (三)本研究中低碳产业定义

    1.“产业”的内涵分析

    2.“低碳产业”中“低碳”的内涵分析

   (四)低碳产业的分类

   (五)低碳产业与环保产业的关系

  二 中国低碳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低碳产业发展的驱动层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2.气候变化

    3.公众压力

    4.国际行动

    5.经济发展战略

   (二)低碳产业发展响应层因素

    1.国家低碳法律法规及政策

    2.国家低碳规划

    3.国家各行业碳排放标准

    4.低碳发展资金投入

  三 低碳技术分类及中国低碳产业发展状况

   (一)低碳技术分类

   (二)中国节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

    1.中国节能市场概述

    2.节能相关政策最新动向

    3.近期重点节能政策解析

    4.节能政策趋势动向分析

    5.“十一五”节能目标和实现状况

    6.节能市场前景与展望

    7.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

   (三)中国新能源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

    1.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2.中国风能产业发展现状

   (四)碳捕获与储存技术与产业发展

    1.CCS技术与产业链构成

    2.CCS产业链分析

    3.中国CCS技术发展情况

 报告四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一 2010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背景和格局

   (一)持续性的政策推动

   (二)延续以投资和重工业增长推动

   (三)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四)区域经济基本格局稳定

  二 东部地区*

   (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1.投资规模扩张而增速减缓,房地产投资加快增长

    2.消费市场增长良好

    3.对外贸易呈现恢复性增长

    4.工业推动经济较快增长,工业企业效益显著提高

   (二)主要地区的发展情况

    1.京津冀地区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3.海南省

  三 中部地区

   (一)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特征*

    1.经济整体加速增长

    2.工业增长带动经济结构调整*

    3.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二)主要经济区的发展情况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2.产业集聚区带动河南省经济增长

    3.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四 西部地区

   (一)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显著

   (二)以工业和出口带动经济增长

   (三)投资仍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重点地区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五 东北地区

   (一)经济高位运行回归平稳

   (二)由规模以上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双轮驱动

   (三)出口贸易恢复性回升

   (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五)继续推进对外合作步伐

 报告五 中国智能电网建设发展报告

  一 智能电网的提出

   一 智能电网的特点与定义

    (一)国内、外对智能电网的理解和定义

    (二)智能电网的内涵小结

   二 国外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一)美国智能电网

     1.关键阶段与里程碑

     2.美国政府与智能电网

     3.美国企业与智能电网

    (二)欧洲智能电网

     1.欧洲智能电网的总体情况

     2.欧洲各国的智能电网

    (三)日本智能电网

    (四)其他各国智能电网简介

  二 中国建设智能电网的必要性

   (一)我国电力系统概况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体制改革

    2.当前电力发展形势

    3.对未来的展望

   (二)中国建设智能电网的意义分析

    1.发展智能电网的外在宏观背景

    2.发展智能电网的内在驱动力

  三 中国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发展状况

   (一)国家政策导向

    1.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智能电网建设

    2.相关国家部委的工作

    3.地方政府重视发展智能电网

   (二)中国智能电网的起步与现状

    1.电网公司

    2.发电领域

    3.科研领域

    4.用户与智能电网

    5.企业集团等

  四 加快中国智能电网建设的主要建议

   (一)由国家战略引导加强前期的论证与规划研究

   (二)确定技术路线与标准体系,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

   (三)要有重点、有步骤地实施智能电网建设目标

   (四)实施支持性财政税收和投融资政策

 报告六 扩大消费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GDP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GDP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以来GDP的增长

    2.新中国成立以来消费的增长

    3.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的增长

    4.净出口的变化

   (二)消费、投资、净出口占GDP的比重

    1.消费占GDP份额的变化

    2.投资占GDP份额的变化

    3.净出口占GDP份额的变化

    4.“三驾马车”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5.居民消费的变化及其对GDP的影响

  二 应用投入产出表分析居民消费变动

   1.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

   3.政府消费结构

   4.消费与收入

  三 政策建议

 报告七 2010年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

  一 2008~2010年房地产市场发展综述

  二 2009~2011年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

  三 关于房地产泡沫的争论和度量

   (一)关于房地产泡沫争论

   (二)对主要城市房地产泡沫的度量

  四 房地产调控的效果和导向

   (一)房地产投资增速没有明显下降

   (二)2011年成为中国“保障房元年”

    1.保障房建设现状以及“十二五”期间建设目标

    2.国家鼓励保障房建设的政策

    3.公共租赁房成为最大亮点

    4.保障房建设资金来源

    5.公租房建设:以重庆为例

    6.保障房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附录:德国公租房政策的启示

   (一)德国租赁房市场的形成和现状

   (二)德国促进租赁房市场发展的法规和政策

   (三)德国租赁房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报告八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0~2011年度)*

  一 201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综述

   (一)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展

    1.全国电话用户总数持续创出新高,用户增速平稳

    2.宽带接入继续普及,手机接入增速趋缓,笔记本上网方式快速增长

    3.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

    4.中国网络就绪度状况有所提高

   (二)网民数量仍保持高速增长,结构更加均衡

    1.网民规模持续增长

    2.网民性别结构差距增大

    3.中青年网民比例显著提高

    4.农村网民增长缓慢

   (三)网络购物人数激增,网络支付受到热捧

    1.网络购物人数激增,网络支付逐渐普及

    2.网络购物发展潜力巨大

    3.网络购物存在区域性鸿沟

   (四)电子商务交易额稳步增长

    1.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继续稳步增长,年度交易额创出新高

    2.传统领域不断普及深化电子商务应用

    3.电子商务服务市场在创新中发展

   (五)投资热情高涨,B2C和团购受到资本追捧

    1.投资热潮聚焦电子商务

    2.麦考林、当当网先后上市,引发B2C企业上市超预期

    3.网店也受到投资关注

    4.收购成为扩张的重要方式之一

   (六)电子商务成为就业创业的重要渠道

  二 电子商务服务市场发展情况

   (一)B2B服务市场

    1.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企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企业不断创新

    3.在市场上做文章

    4.开拓多种营销手段

    5.B2B服务市场存在的问题

   (二)B2C服务市场

    1.B2C迎来大发展的一年

    2.B2C发展特色

    3.进行大规模投入

    4.B2C存在的问题

   (三)C2C市场

    1.C2C市场保持高速增长

    2.整合资源,多渠道开拓市场

    3.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逐步完善

   (四)移动商务

    1.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启动,但是规模较小

    2.ICT企业纷纷布局移动电子商务

    3.政策规范和标准制定

    4.移动商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 电子商务环境建设

   (一)物流

    1.物流业快速增长,运行效率有所提高

    2.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增长

    3.《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出台

    4.物流价格波动上扬

    5.电子商务企业纷纷投资自建物流公司

    6.物流快递业发展仍然滞后

   (二)支付

    1.银行卡发卡量继续稳定增长,人均拥有银行卡1.81张

    2.网上银行平稳发展

    3.第三方支付平台快速发展

    4.移动支付市场启动

   (三)信用与安全

    1.信用与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2.社会各界积极营造有序的电子商务环境

   (四)技术

    1.智能化电子商务*

    2.4G

    3.印刷电子

    4.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

   (五)行业标准

    1.个人信用档案规范和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2.第三方团购认证评级标准出台

    3.移动支付标准即将出台

   (六)政策法规

    1.政府继续大力扶持电子商务

    2.行业监管和规范政策陆续出台,规范网络商品交易市场

   (七)人才培养

    1.人才需求迫切

    2.教育部发布通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

    3.电子商务服务商启动人才储备计划

    4.阿里巴巴推电子商务营销师证书

  四 电子商务应用情况

   (一)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取得突破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2.农民自发探索多种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3.各地陆续建设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4.多种因素制约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传统领域不断普及深化电子商务应用

    1.传统领域不断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

    2.传统产业触网还处在初级阶段

    3.传统企业触网的驱动因素

    4.传统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方式

    5.传统产业介入电子商务的瓶颈

  五 电子商务区域发展情况

   (一)各地电子商务交易额稳定增长

   (二)各地陆续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

   (三)各地采取实际措施,扶持电子商务发展

   (四)各地加大监管力度

  六 国外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一)总体情况

    1.网民持续增长,手机快速普及

    2.企业进一步普及应用电子商务

    3.网络购物市场快速发展

   (二)各国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发展电子商务及相关产业

    1.俄罗斯批准“2011~2020信息社会”长期方案草案

    2.美国发布《网络空间可信身份国家战略(草案)》

    3.欧盟公布互联网未来10年发展规划

    4.美国宣布建设高速无线网络计划

   (三)发展趋势

    1.移动化

    2.国际化扩张加速

    3.电子商务与社区结合

    4.美国零售企业流行“到店提货”

    5.更加重视交易安全

   (四)存在的问题

    1.安全依然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

    2.区域间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七 问题和障碍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仍处在成长的初级阶段

   (二)电子商务环境建设仍然滞后

  八 政策建议

   (一)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二)进一步提高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三)积极推动网络购物的健康发展

   (四)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五)清晰认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有效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作用

   (六)继续营造适宜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附录: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大事记

 报告九 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报告

  一 房地产金融概述

   (一)房地产金融的概念

   (二)房地产金融的基本特征

    1.长期性、规模化

    2.多样性

    3.安全性

    4.政策性

   (三)房地产金融体系

    1.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

    2.房地产金融组织体系

    3.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融资方式

   (四)房地产金融的作用

    1.房地产金融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房地产金融业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 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环境

   (一)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

    1.经济快速平稳增长

    2.国家财力明显增强

    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二)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的市场环境

    1.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2.我国居民收入增长、消费升级促进房地产需求

    3.资本市场融资仍然趋紧

   (三)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

    1.我国房地产金融政策体系

    2.最新房地产金融政策动向

  三 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状况

   (一)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

    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

    2.房地产销售情况

    3.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

   (二)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1.银行信贷为主的房地产金融体系

    2.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多元化融资主体

    3.商业性金融体系相对成熟

   (三)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

    1.银行信贷

    2.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

    3.股权融资

    4.债券融资

    5.房地产信托

    6.其他资金

   (四)房地产市场资金供求状况

   (五)房地产市场资金来源状况

    1.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状况

    2.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状况

   (六)中国房地产金融面临的风险

    1.银行业聚集了大量的房地产市场风险

    2.房地产贷款中存在大量的操作风险

    3.银行业的房地产管理风险

    4.制度不完善使金融业面临信用风险

   (七)中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障碍

    1.房地产业融资结构不合理

    2.房地产金融创新缓慢

    3.房地产金融法制建设滞后

    4.监管和调控体系不完善

    5.房地产金融运作缺乏效率,资金投向结构不合理

    6.体制障碍

    7.人才制约

  四 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趋势

   (一)中国房地产资金需求依然巨大

    1.房地产消费与投资需求依然旺盛

    2.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大规模资金支持

   (二)房地产资金供给收紧趋势明显

    1.信贷收紧趋势明显

    2.外资将由房地产交易市场转向开发市场

    3.机构资金投入将保持稳定

   (三)房地产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

    1.银行信贷仍是房地产市场融资的主渠道

    2.股票市场融资进一步发展

    3.债券市场融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

    4.房地产信托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5.房地产证券化融资面临新机遇

    6.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将有所突破

  五 促进中国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建多元化的房地产金融融资渠道

    1.促进房地产证券化业务发展

    2.大力发展房地产信托

    3.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二)加强房地产金融的风险控制

    1.严格控制房地产贷款的规模和质量

    2.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3.改进商业银行内部信贷管理体系

    4.注重完善个人房贷管理体系

    5.建立风险转移机制

   (三)加强对房地产金融的监管

    1.监管部门应积极适应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需求

    2.加强金融监管,完善相关法规

    3.规范抵押贷款房贷市场,避免商业银行的恶性竞争

 报告十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

  一 提高中国劳动者素质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呼唤劳动者素质提升

    1.引言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提高劳动者素质

   (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

    1.劳动者素质的内涵

    2.劳动者素质提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保障

  二 中国劳动者素质的聚类判别

   (一)劳动者素质的区域聚类判别

    1.聚类分析

    2.数据来源和处理

   (二)劳动者素质提高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判别

    1.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2.中国HDI指数与劳动者素质相关性

    3.总结

  三 中国劳动者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与素质指数

   (一)建立劳动者素质评价指标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二)劳动者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与素质指数的建立

    1.AHP的基本思路

    2.劳动者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指标选择

    3.AHP运算步骤以及结果

   (三)中国劳动者素质报告

   (四)中国区域劳动者素质比较报告

  附表

  附录:HDI指数的算法

 报告十一 起步与跨越

  一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与意义

   (一)金融危机后国际技术经济新动向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发展目标与任务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发展方向

    1.以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目标,着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

    2.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向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3.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着力发展生物产业

    4.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

   (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任务

  三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节能环保产业

   (二)新能源产业

   (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四)生物产业

   (五)新材料产业

   (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七)新能源汽车

  四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五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报告十二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

  一 “十一五”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概况

   (一)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节能减排

   (三)物质流核算与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四)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体制与政策问题研究

  二 “十一五”循环经济工作进展和主要成效

   (一)循环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发展理念转变为共同行动

   (二)初步建立依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框架

   (三)研究出台和修订调整了一批政策法规

   (四)初步形成技术支撑体系,自主创新作用显著增强

   (五)开展多方位、多层次试点示范工作,探索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六)提高资源环境效率,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出现同步趋优态势

   (七)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有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三 “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亟须健全规制模式,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二)产业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较为突出

   (三)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基础管理工作和服务体系基础薄弱

  四 “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

    1.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2.工业化和城镇化特征与趋势

   (二)外部压力和国际竞争环境分析

    1.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和外部压力不断增强

    2.国际经济技术竞争重点在发生趋势性转向

  五 “十二五”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一)“十二五”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升级

   (三)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发挥循环经济协同效应的支持作用

   (四)产业和消费升级对循环经济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六 “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经济增长与资源和能源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

    1.重要大宗资源需求趋势分析与预测

    2.能源需求趋势分析与预测

    3.资源能源供应紧张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约束

   (二)人本发展与环境约束的矛盾持续尖锐

   (三)应对气候变化和国际绿色竞争趋势与工业化主战场错位更加明显

  七 结语

 报告十三 中国制造业发展报告

  一 中国制造业规模

   (一)企业数与从业人员数

   (二)主要产品产量

  二 中国制造业的结构

   (一)制造业资产总值

   (二)制造业工业总产值

  三 中国制造企业与重要行业

   (一)制造企业

    1.基本情况

    2.制造企业的特征

   (二)制造业重要行业

    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推出的系列发展报告。报告聚焦中国社会热点,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报告カ图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整体上的描述,对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较全面、较深入的剖析,对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较客观的评价。报告旨在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出谋献策,同时为大众了解认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供有益的帮助,也为从事经济理论和实际研究的学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胡鞍钢、李春波:《新世纪的新贫困:知识贫困》,《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罗遐、于立繁:《我国农村老年贫困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 期。

王德文、张凯悌:《中国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与贫困发生率估计》,《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1期。

王林:《中国未来老年贫困的风险研究》,《人口与经济》2006年第4期。

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尹恒、龚六堂、邹恒甫:《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回归到库兹涅茨假说》,《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Barrientos,A.,“Old Age,Poverty and Social Investmen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2,14(12),1133-1141.

Barrientos,A.,Gorman,M.,and Heslop,A.,“Old Age Poverty in Development Countries:Contributions and Dependence in Later Life”,World Development,2003,31(3),555-570.

Blackorby,C.,and Donaldson,D.,“Welfare Ratios and Distributionally Sensitive Cost-Benefit Analysi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87,34:265-290.

Chen,S.H.,and Ravallion,M.,“The Developing World is Poorer Than We Thought,But No Less Successful in Fight Against Poverty”,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4703.

Clark,R.L.,Burkhauser,R.V.,Moon,M.,Quinn,J.F.,and Smeeding,T.M.,The Economics of an Aging Society,Blackwell Publishing,2004.

Datt,G.,Simulating Poverty Measures from Regression Models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Washington D.C.,2998.

Dercon,S,Rural Poverty:Old Challenges in New Contexts,GPRG Working Papers No.072,2008.

Foster,J.,Greer,J.,and Thorbecke,E.,“A Class of Decomposable Poverty Measures”,Econometrica,52(4),761-765.

Lloyd-Sherlock,P.,“Old Age and Pover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New Policy Challenges”,World Development, 2000,28(12),2157-2168.

Ravallion,M.,“Poor Areas”,in Ullah,A.,and Giles,D.(ed),Handbook of Applied Economic Statistics,Marcel Dekker,New York,1998,63-91.

Ravallion,M.,and Chen,S.H.,“China’s(Uneven)Progress Against Poverty”,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7,82(1),1-42.

Smith,J.P.,and Kington,R.,“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Correlates of Health in Old Age”,Demography,1997,34(1),159-170.

乔为国、潘必胜:《我国经济增长中合理投资率的确定》,《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7期。

丁雪松、韩锐:《投资效率和投资率关系的实证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7年第10期。

李建伟:《投资率和消费率演变特征的国际比较》,《中国金融》2007年第8期。

刘煜辉、徐义国:《中国投资率高低之争凸显微观与宏观的背离》,《中国金融》2007年第1期。

李同宁:《中国投资率与投资效率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亚太经济》2008年第2期。

吴亚平等:《中国投资3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徐策等:《十二五时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分析》,《中国金融》2011年第5期。

罗云毅等:《十二五投资规模展望》,《中国投资》2011年第5期。

程选、岳国强:《“十二五”政府投资调控政策若干建议》,《中国投资》2010年第3期。

苗圩:《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第4期。

朱瑞博、刘芸:《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制度障碍与机制创》,《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申涉才:《优化投资结构是“十二五”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2011年2月16日《中国审计报》。

《中日低碳研讨会论文集,2010》,清华大学与日本环境省联合举办,2010年3月,清华园。

《中日低碳研讨会论文集,2011》,清华大学与日本环境省联合举办,2011年6月,清华园。

《制造业绿色产品评价体系》,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2月。

《最佳节能实践案例》,中国环境出版社,2009年8月。

《绿色战略》,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6月。

《环境经营》,中国环境出版社,待出版。

《太阳能光伏产业研究与市场分析》,内部研究报告,2011年1月。

《风力发电产业研究报告》,内部研究报告,2010年11月。

《生物质能产业研究报告》,内部研究报告,2010年8月。

《节能产业研究报告》,内部研究报告,2010年9月。

A. Verbruggen,V. Lauber.“Basic Concepts for Designing Renewable Electricity Support Aiming at a Full-scale Transition by 2050”. Energy Policy 37(2009),5732-5743.

A. Perujo,B. Ciuffo. The Introduc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in the Private?eet:Potential Impact on the Electric Supply System and on the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for the Province of Milan”,Italy Energy Policy 38(2010),4549-4561.

Alireza,T.N.M.,Christian,M.“A Contribution to the Linear Programming Approach to Joint Cost Allocation: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7(2009),999-1011.

C. Guille,G. Gross.“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Vehicle-to-grid(V2G),Implementation”,Energy Policy 37(2009),4379-4390.

Concepcion,L.,Santo,J.C.“Cost Allocation Schemes:An Asymptotic Approach”.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57(2006),63-72.

D. Fouquet,T.B. Johansson.“European Renewable Energy Policy at Crossroads—Focus on Electricity Support Mechanisms”,Energy Policy 36(2008),4079-4092.

Dong Wook Park,Young Hwan Moon.Power Sector Reforms and Restructuring in Korea. IEEE,2004(2):2355-2358.

F. Bouffard,D.S. Kirschen.“Centralised and Distributed Electricity Systems”,Energy Policy 36(2008),4504-4508.

H. Lund,W. Kempton.“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into the Transport and Electricity Sectors Through V2G”,Energy Policy 36(2008),3578-3587.

http://www.epsrc.ac.uk.

http://www.supergen-networks.org.uk/.

IBM 论坛,2009,《点亮智慧的地球》.http://www-900.ibm. com/cn/forum2009/wisdom.shtml。

J. Baker,“New Technology and Possible Advances in Energy Storage”,Energy Policy 36(2008),4368-4373.

J. Keirstead,“The UK Domestic Photovoltaics Industry and the Role of Central Government”,Energy Policy 35(2007),2268-2280.

J. McDonald,“Adaptive Intelligent Power Systems: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s”,Energy Policy 36(2008),4346-4351.

Jens,L.H.,Jorgen,T. “Cost Allocation and Convex Data Envelopment”.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4(2009),939-947.

K. Zweibel,“Should Solar Photovoltaics be Deployed Sooner Because of Long Operating Life at Low,Predictable Cost?”Energy Policy 38(2010),7519-7530.

M. Duke et al. “The Feasibility of Long Range Battery Electric Cars in New Zealand”,Energy Policy 37(2009),3455-3462.

M. Esteban et al. “Methodology to Estimate the Output of a Dual Solar-wind Renewable Energy System in Japan”.Energy Policy 38(2010),7793-7802.

M. Nicolosi,“Wind Power Integration and Power System?Exibility”.Energy Policy 38(2010),7257-7268.

M.A. Brown. “Market Failures and Barriers as a Basis for Clean Energy Policies”.Energy Policy 29(2001),1197-1207.

M.D. Galus et al. “On Integration of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into Existing Power System Structures”,Energy Policy 38(2010),6736-6745.

M.R. Borges Neto et al. Biogas/Photovoltaic Hybrid Power System for Decentralized Energy Supply of Rural Areas. Energy Policy 38(2010),4497-4506.

Michael Grubb,Tooraj Jamasb,Michael,G.et al. Delivering a Low-Carbon Electricity Syst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N.K.C. Nair,L. Zhang,“Smart Grid:Future Networks for New Zealand Power Systems Incorporating Distributed Generation”,Energy Policy 37(2009),3418-3427.

P. Denholm,R.M. “Margolis,Evaluating the Limits of Solar Photovoltaics(PV)in Electric Power Systems Utilizing Energy Storage and Other Enabling Technologies”. Energy Policy 35(2007),4424-4433.

Patrick L.Anderson,Ilhan K.Geckil. Northeast Blackout Likely to Reduce US Earnings by $6.4 Billion. AEG Working Paper,August 19,2003.

Power Systems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White Paper. U.S.Energy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Large-Scale Integrated Smart Grid Solutions with High Penetration of Renewable Resources. Dispersed Generation,and Customer Participation,March 2009.

R. Ghanadan,J.G. Koomey,“Using Energy Scenarios to Explore Alternative Energy Pathways in California”,Energy Policy 33(2005),1117-1142.

R. Loisel,et al. “Valuation Framework for Large Scale Electricity Storage in a Case with Wind Curtailment”,Energy Policy 38(2010),7323-7337.

R. Shaw,et al. “Developing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Networks and Their Regulation to Support Sustainable Energy”,Energy Policy 38(2010),5927-5937.

S. Jacobsson,A. Johnson,“The Diffusion of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Key Issues for Research.”Energy Policy 28(2000),625-640.

Shin Jeong Shik. Korea’s Green Growth Strategies.(2009-09-09)[2010-06-12]. http://www.greenkorea2009.org/eng/02_program.php.

Steven E. Widergren. Smart Grid:Transforming the Electric System. Southern 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0,4(1):1-10.

The Smart Grid:An Introduction.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2009.

Toke,D.,“The UK Offshore Wind Power Programme:A Sea-change in UK Energy Policy?”Energy Policy(2010).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Office of Electric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Grid 2030”A National Vision for Electricity’s Second 100 years.http://www.oe.energy.gov/smartgrid.htm.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oratory. Modern Grid Benefits [EB/OL]. Aug. 2007.[2007-08-30].http://www.netl.doe.gov/moderngrid/docs/.

U.S. Department of Energy,Smart Grid System Report[R/OL].[2009212201]. http://www.oe.energy.gov/DocumentsandMedia/SGSRMain_090707_lowres.pdf.

V. Radulovic. “Ar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Enough Promoting photovoltaics in India’s Agricultural Sector”.Energy Policy 33(2005),1883-1899.

W.J. Smith,“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A Low-carbon Solution for Ireland”,Energy Policy 38(2010),1485-1499.

蔡声霞等:《智能电网的经济学视角思考》,《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第20期。

常康、薛峰、杨卫东:《中国智能电网基本特征及其技术进展评述》,《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第17期。

程瑜、翟娜娜:《面向智能电网的峰谷分时电价评估》,《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年第21期。

陈树勇、宋书芳、李兰欣等:《智能电网技术综述》,《电网技术》2009年第8期。

戴俊良、刘承水:《基于CR的我国电力市场框架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2期。

傅前明、李津瑶:《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视角下的“坚强智能电网”》,《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4期。

郭乃幸、杨朝军:《中国智能电网战略选择与上海的发展机遇》,《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第2期。

何光宇、孙英云、梅生伟等:《多指标自趋优的智能电网》,《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第17期。

胡学浩:《智能电网——未来电网的发展态势》,《电网技术》2009年第14期。

金振文:《 智能电网的城市示范》,《国家电网》2010年第3期。

康重庆、陈启鑫、夏清:《低碳电力技术的研究展望》,《电网技术》2009年第2期。

宋菁、唐静、肖峰:《国内外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与分析》,《电工电气》2010年第3期。

宋永华、杨霞、孙静:《低碳高效安全可靠的智能电网》,《中国能源》2009年第10期。

孙德强等:《低碳经济视角下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综合利用》,《中国管理科学》2010年第11期。

谭伟等:《智能电网低碳指标体系初探》,《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第17期。

汤捷:《投资分摊法在移动通信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应用》,《规划与建设》2007年第5期。

唐义德:《电力市场结构转换的经济分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田廓等:《建设中国特色坚强智能电网技术经济关键问题框架研究》,《华东电力》2010年第1期。

李韩房、谭忠富:《电力市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国电力》2008年第6期。

李令东:《智能电网的发展给电能质量研究与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电气时代》2010年第11期。

李乃湖等:《智能电网及其关键技术综述》,《南方电网技术》2010年第3期。

李兴源等:《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技术的研究》,《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年第17期。

林宇锋、钟金、吴复立等:《智能电网技术体系探讨》,《电网技术》2009年第12期。

刘跃新、熊浩清、罗汉武:《智能电网成本效益分析及测算模型研究》,《华东电力》2010年第6期。

刘振亚:《智能电网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栾凤奎、马莉:《我国电力市场体系模式的设计与比选》,《陕西电力》2009年第7期。

鲁莽等:《关于坚强智能电网的认识与思考》,《华中电力》2010年第6期。

潘明明、郝为民、于东方:《智能电网用户侧物联网建设的研究》,《电信科学》2010年第12期(上)。

武建东:《智能电网与中国互动电网创新发展》,《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年第4期。

王雪:《物联网与智能电网中的计量测试技术》,《中国仪器仪表》2010年第12期。

王翊、黄金玲:《东西部地区之间公益林生态补偿负担与分摊》,《生态经济》2007年第3期。

王智冬等:《智能电网的评估指标体系》,《电网技术》2009年第17期。

吴鹏、蒋莉萍:《智能电网综合效益评价》,《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年第7期。

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第9期。

肖玉明:《供应链成本分摊的合作博弈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3期。

谢开、刘永奇、朱治中等:《面向未来的智能电网》,《中国电力》2008年第6期。

颜伟等:《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年第24期。

姚尧等:《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湖北电力》2010年第12期。

虞苍璧、杨敏英:《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我国智能电网发展模式》,《中国能源》2010年第5期。

余贻鑫、栾文鹏:《智能电网》,《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年第1期。

曾鸣等:《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智能电网投资效益分析》,《华东电力》2010年第5期。

张红斌等:《智能电网试点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能源技术经济》2010年第12期。

中电联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工作组:《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专题报道》2011年第1期。

左红梅等:《智能电网建设的产业带动效应分析》,《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5期。

左宇龙:《 坚强智能电网是中心城市电网的必然选择》,《国家电网》2009年第7期。

邓宏乾:《房地产金融》,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张红、殷红:《房地产金融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张永岳、陈伯庚、孙斌艺:《房地产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奚正刚:《金融创新与房地产》,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117_402698591.htm。

中指研究院:2009年中国房地产政策盘点及2010年展望,http://qyb.soufun.com/news/2009-12-30/2997612.htm,2009-12-30。

2003~2008年房地产政策汇总,http://news.zshouse.com,2008-07-16。

2010年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大盘点,http://rent.soufun.com/rent/news/4440286_2.htm。

曹立:《十二五时期中国工业化面临四大挑战》,中央党校,http://news.sina.com.cn/o/2010-10-14/084218230224s.shtml。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1》。

陈静:《商业银行房贷管理》,《金融会计》2008年第6期。

吴瑕:《商业银行房贷管理浅析》,《管理纵横》2009年第2期。

曲巍、刘志洋:《我国商业银行房贷风险与应对分析》,《财经视点》2011年第1期。

尚教蔚:《中国房地产企业开发融资分析》,《中国房地产金融》2004年第6期。

刘文辉、郑智、宋高堂:《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识别系统的构建思路探讨》,《金融与经济》2007年第5期。

魏赛:《房地产融资方式比较与选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申冬:《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8期。

李若谷、冯春平:《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3期。

龙胜平、方奕、徐钢:《房地产金融与投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李贵玲:《房地产金融风险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10期。

陈洪波、徐波:《我国房地产金融现状及政策取向》,《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第2期。

宁闻东:《开放条件下我国住房金融体系的构建》,《金融管理》2008年第11期。

王学东:《商业房地产投融资与运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程国雄:《国内外房地产金融体系比较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9期。

李卫东:《房地产金融风险管控建议》,《房地产金融》2009年第1期。

刘小平:《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对策研究》,《经济师》2009年第3期。

程建胜:《关于完善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的思考》,《中国金融》2007年第9期。

沈莉莉:《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经纪人学报》2005年第2期。

迟慧:《发展房地产信托基金,完善中国房地产金融体系》,《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3月。

侯云春:《在京都论坛——“十二五”规划要点与新兴产业发展高端分析会上的演讲》,2011年4月23日。

杨益:《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战略选择》,《国际贸易》2009年第9期。

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改革》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