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269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研究图书

Bibliometrics in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SSAPID:101-1291-5257-62
ISBN:978-7-5097-4553-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热点、研究现状、制约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以便对整个学科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有明确而清晰的认识,并有利于指导今后的研究与实践。该书的结构如下:第一章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研究概述,阐述了文献计量学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关注的热点问题;第二章分析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献交流特点,特别指出了该领域文献计量学研究的特殊性;第三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分析的各类数据源,并对其特点和优劣进行了分析比较;第四章到第七章分别列出了当前的一些研究热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评价、期刊评价与核心期刊研究、网络计量学研究、可视化技术等;第八章以三项实证分析为例,开展了面向学科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第九章阐述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挑战。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蒋颖
编 辑:杨云;王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7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

 序

 第一章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 文献计量学的发展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研究的特点

   一 技术驱动和评价驱动

   二 用于学术评价的争议

   三 基础问题有待解决

   四 开发新指标

    1.传统指标的变形

    2.衡量集总数据的指标

    3.标准化的指标

    4.其他指标

   五 与其他学科的交互影响

  第三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 数据源的开发与研究

   二 学术评价研究

   三 核心期刊研究

   四 网络计量学的发展

    1.链接分析

    2.网络链接的动机和行为

    3.描述万维网结构

    4.网络信息资源评价

    5.网络引文研究

   五 可视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六 其他方面

   七 小结

 第二章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研究的特殊性

  第一节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

   一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

   二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2.研究环境的不可复制性

    3.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4.以思辨、演绎和推理为主的理论方法

    5.学术研究的本地化特色明显

    6.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和非学术影响都很重要

    7.具有科学认识和意识形态双重功能

    8.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差异很大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文献交流的特点

   1.知识传播媒介更加多样化,图书利用率总体较高

   2.同自然科学相比,期刊论文被引比例相对较低

   3.文献集中程度相对较低,不易形成核心

   4.文献老化速度慢,经典文献长盛不衰

   5.语言的多样化——学术语言本地化

  第三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研究的特殊性

   1.数据要具有良好的覆盖面

   2.注意不同学科间文献交流特征的差异

   3.充分利用本地引文索引

   4.图书与期刊在引用方面存在差异

 第三章 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计量分析的数据基础

  第一节 文献计量学数据源概况

   一 数据源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二 文献计量分析对数据源的基本要求

    1.具备统计项目

    2.数据覆盖面与完备性较好

    3.具有较高的数据质量

    4.数据库的可获得性会影响使用

  第二节 各类型数据源简介

   一 引文数据库

    (一)美国的引文数据库建设

     1.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人文与艺术引文索引(A&HCI)

     2.图书引文索引(BkCI)

     3.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

     4.数据引文索引(DCI)

    (二)中国大陆地区的引文数据库建设

     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

     3.中文图书引文索引(CBkCI)

    (三)中国台湾地区的引文数据库建设

     1.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TSSCI)

     2.台湾人文学引文索引(THCI)与台湾人文学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

     3.学术引用文献资料库(ACI)

    (四)欧洲的引文数据库建设

   二 基于文摘库的引文数据库

    1.Scopus

    2.中国引文数据库(CNKI-CCD)

    3.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系统

   三 文摘/全文数据库

    1.剑桥科学文摘系列数据库

    2.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

    3.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社科版

   四 搜索引擎

    1.Google Scholar(谷歌学术搜索)

    2.Altavista

   五 自动引文标引系统

    1.CiteSeer

    2.RePEc和CitEc

    3.Citebase

  第三节 数据来源的分析比较

   一 外文数据来源的分析比较

    1.SSCI和A&HCI的不足

     (1)来源期刊的覆盖面不足

     (2)对其他类型文献的收录欠缺

    2.SSCI、A&HCI与其他数据来源的比较

   二 中文引文数据库的分析比较

  第四节 数据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 数据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引文数据的准确性问题

    2.不同引文数据库之间的衔接问题

    3.其他文献类型的收录问题

    4.数据库重复建设的问题

   二 数据源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 数据的合理使用

   一 数据来源的补充

   二 数据的清洗与统计

    1.数据清洗

    2.数据统计

   三 学科分类问题

    1.中外学科分类体系的差异

    2.数据库分类的差异

    3.数据库分类与学科分类的差异

 第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文献计量学评价

  第一节 学术评价与同行评议

   一 学术评价概述

   二 各国学术评价现状

   三 同行评议概述

  第二节 文献计量学与学术评价

   一 文献计量学可以为学术评价做什么

    1.利用引文测度学术影响力

    2.适合于进行总体的定量描述和分析

    3.引文方法适合评价卓越表现

   二 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

    1.文献的引证动机并非都是对文献的肯定

    2.不同学科的引用规律不同,不能简单比较

    3.文献计量学方法属于统计规律,并不适合评价个体

    4.仅能反映正式学术交流中的情况

    5.受到数据的制约

    6.要充分考虑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中的制约因素

    7.文献计量学指标在学术评价中的使用会改变学者的学术行为

   三 文献计量学方法与同行评议的关系

   四 文献计量学用于学术评价的历史

  第三节 常用的文献计量学评价指标

   1.匈牙利科学院的国家评价指标体系

   2.CWTS指标——皇冠指标

   3.卡茨的相对国际引文影响(RICI)*

   4.h指数

   5.其他指标

  第四节 部分国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1.欧盟委员会——《欧洲经济学杰出机构图谱分析》*

   2.英国的研究报告

    (1)《英国社会科学研究绩效的国际基准比对和文献计量学监测》*

    (2)《文献计量学指标与社会科学》*

   3.荷兰——《判断研究的价值——人文社会科学理事会的咨询报告》*

   4.挪威——《挪威的经济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5.加拿大——《文献计量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第五节 文献计量学在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中的应用

   一 各国评价项目中的文献计量学应用概况

    1.英国的大学研究评估活动

    2.澳大利亚的研究评估活动

    3.荷兰标准评价草案

    4.中国高校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制度

    5.其他国家的评估活动

   二 大学排名

    1.《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的大学排名

    2.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3.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4.国内的大学排行榜

     (1)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课题组的《中国大学评价》

     (2)网大(中国)公司的大学排行榜

     (3)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系列报告

   三 研究者感知的计量学评估

  第六节 争论与思考

   一 关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的争论

    1.反对的意见

    2.合理使用的意见

    3.管理部门的反思与政策调整

   二 对文献计量学的误用与误解

    1.以刊评文

    2.指标的不合理使用

    3.忽视文献计量学的适用范围

    4.认为量化方法等于文献计量学方法

    5.认为定量评价导致造假和学术腐败

   三 合理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第五章 期刊评价与核心期刊研究

  第一节 核心期刊概念的产生及发展

   一 核心期刊概念的产生——布拉德福定律

    1.区域描述法

    2.图像表示法

   二 布氏定律的修正和发展

   三 布氏定律的意义及应用

   四 中国的布氏定律及核心期刊研究

  第二节 期刊评价方法及测度指标

   一 期刊评价方法

   二 期刊的评价与测度指标

    1.期刊评价指标概述

    2.传统的文献计量学测度指标

    3.新型文献计量学指标

    4.其他的定量指标

  第三节 国内外核心期刊遴选与评价实践

   一 国外期刊评价实践

    1.SSCI和A&HCI的选刊标准

    2.《期刊引证报告》

    3.Scopus的选刊原则

    4.《欧洲人文引文索引》(ERIH)的来源期刊选择*

   二 中国大陆地区核心期刊遴选与期刊评价实践

    1.《世界图书》B辑的国外科技核心期刊列表

     (1)引文法

     (2)文摘/索引法

     (3)馆藏统计法

    2.靖钦恕、线家秀的“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3.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

    4.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及《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

    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6.南京大学的CSSCI来源期刊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

     (1)CSSCI选刊指标与比例

     (2)CSSCI的集刊与扩展刊

     (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

    7.武汉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排行榜》**

    8.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

    9.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系列期刊报告

   三 中国台湾地区的核心期刊评价实践

    1.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来源期刊

     (1)由期刊提出申请

     (2)初审

     (3)复审

     (4)公布审查结果

    2.台湾人文学引文索引核心期刊

  第四节 关于核心期刊和期刊评价的思考

   一 布氏定律的局限性

   二 关于核心期刊概念的演变

   三 当前核心期刊遴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统计方法问题

    2.相关指标的问题

    3.中国是否需要如此众多的核心期刊表

   四 核心期刊用于学术评价

 第六章 网络计量学研究

  第一节 网络计量学的缘起及发展

   一 网络计量学的缘起及发展

   二 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

    1.网络拓扑结构研究

    2.复杂网络研究

    3.社会网络分析

  第二节 链接分析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 链接的概念与基本的链接关系

   二 链接分析的基本单元

   三 链接统计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网络链接的动机和行为

   一 网络链接的动机

   二 网络链接的行为特点

  第四节 描述万维网结构

   一 网络空间中的指数定律

   二 网页的位置和距离——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

  第五节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

   一 链接分析中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测度指标

   二 网络影响因子

   三 对网页的评价:PageRank算法

   四 利用链接分析方法进行网站评价

   五 利用主题相关方法进行网站评价

  第六节 网络引文分析

   一 国内外网络引文研究的基本情况

    1.与传统引文进行对比,以论证数据源的可靠性

    2.研究网络环境下学术交流和传播的状况

    3.对灰色文献的研究

    4.研究前沿的判定

    5.对人文领域进行引文研究的可能性

   二 网络引文数据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第七节 数据的搜集途径

   一 搜索引擎

   二 网络爬虫

   三 数据库使用统计

   四 网络日志

  第八节 网络计量学研究中的问题

 第七章 文献计量学研究中的可视化技术

  第一节 可视化技术概述

  第二节 文献计量学领域的可视化研究与应用

  第三节 可视化过程及测度方法

   一 信息可视化系统的框架

   二 文献计量学的可视化过程

    1.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数据源

    2.确定分析单元

    3.进行测度

    4.计算相似度

    5.将多维数据进行降维,生成二维或三维图像

     (1)多维尺度方法

     (2)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

     (3)潜在语义分析方法

     (4)寻径网络标度方法

     (5)自组织特征映射图方法

     (6)三角测量方法

     (7)力矢量布局算法

    6.进行聚类分析

    7.视图转换

    8.可视化图形的分析和解释

   三 文献计量学可视化的主要测度方法

    1.耦合强度

    2.同被引强度

    3.共现强度

  第四节 文献计量学分析可视化的常用工具

  第五节 可视化方法在文献计量学领域的应用

   1.加菲尔德的引文编年图

   2.斯莫尔和格里菲斯的科学结构图

   3.卡隆的学科战略坐标图

   4.陈超美等的作者共引图及知识地图

   5.金碧辉等的期刊引用关系图

   6.里德和陈炘钧对恐怖主义研究领域的分析

   7.利用科学图谱进行评价性引文分析

   8.其他

 第八章 面向学科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第一节 1995~2004年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共词分析*

   一 研究背景

   二 数据与方法

    1.数据来源

    2.数据处理

    3.聚类方法

    4.类团关系图

    5.战略坐标图

   三 文献计量学领域的共词分析

    1.总体描述

    2.研究主题及其变化

    3.类团关系分析

    4.类团的战略位置分析

   四 结论

    1.学科内部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2.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

    3.研究对象出现多样化趋势

    4.战略分析和预测

  第二节 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国际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数据与方法

    1.数据来源及处理说明

    2.分析方法

   三 共词分析结果

    1.研究阶段划分和总体状况描述

    2.各阶段研究主题及其变化

   四 结论

  第三节 “中国问题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一 研究背景

   二 数据与方法

   三 逐步升温的中国问题研究——从发文量看中国问题研究的发展变化

   四 谁在关注中国?——论文的国家(地区)分布

   五 谁的研究更受重视——论文影响力分析

   六 独立还是合作?——国家(地区)合作情况研究

   七 关注什么问题?——论文研究领域分析

    (一)研究领域的分布及其变化

    (二)中美研究领先国际潮流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1.充分认识利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制造话语权的重要性

     2.积极拓展和鼓励跨学科研究

     3.加强对传统社会科学学科的国际化改造并鼓励国际合作

 第九章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及挑战

  一 数据源的拓展和整合

   1.引文数据库的调整、优化和创新

   2.书目数据的可用性大大增强

   3.新型的数据来源不断发展

    (1)全文数据库

    (2)统一资源发现系统

    (3)网络搜索引擎

    (4)开放获取资源

    (5)数据库使用统计

  二 技术和方法的发展

   1.语义网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进入实用阶段

   2.关联数据揭示出更丰富的数据关系

   3.大数据技术将改变现有的分析能力

  三 文献计量学应用越来越普遍,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1.在学科内部的深入研究方面,未来的技术和数据源将为学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2.作为文献分析的基本工具,文献计量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文献计量方法作为信息检索的后台应用,将更加普遍

  四 文献计量学也将迎来更大的挑战

   1.学科的理论发展

   2.数据质量控制变得更加重要

   3.防止文献计量学数据和方法的滥用

 前言

文献计量学自20世纪建立以来有了很大发展,在图书馆管理、科研管理与评价、情报研究、科学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这门学科的主要研究和应用领域是以期刊为文献基础的自然科学。近些年,虽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却十分有限,人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依然非常模糊。可是在另一方面,有关管理部门出于学术评价的需要,对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随着定量方法在学术评价中的使用,各种质疑和反对之声此起彼伏,其中尤以来自学术界的意见为甚。因此,改变当前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单纯依赖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学术评价的现状,让这门学科返璞归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了。本书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热点、研究现状和制约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勾勒出了整个学科的发展概貌,梳理出了存在的问题。本书的内容结构如下:第一章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研究概述,阐述了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关注的热点问题;第二章分析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献交流特点,特别指出了该领域文献计量学研究的特殊性;第三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分析的各类数据源,并对其特点和优劣进行了分析比较;第四章到第七章分别列出了当前的一些研究热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评价、期刊评价与核心期刊研究、网络计量学研究、可视化技术等;第八章以三项实证分析为例,开展了面向学科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第九章阐述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挑战。

THCI:「台湾人文学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录实施方案,http://www.hrc.ntu.edu.tw/thcicore_attachments.htm.[2011-8-9]。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上)》,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0。

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蒂姆·伯纳斯-李、马克·菲谢蒂:《编制万维网》,张宇宏、萧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布劳温:《科学计量学指标 32国自然科学文献与引文影响的比较分析》,赵红州、蒋国华译,科学出版社,1989。

蔡蓉华、史复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研究综述》,《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年第5期。

曹学艳、胡文静:《我国文献计量学进展研究》,《情报杂志》2004年第2期。

陈超美著《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陈悦等译,《情报学报》2009年第28卷第3期。

陈定权:《同引分析与可视化技术》,《情报科学》2005年第23卷第 4期。

陈定权:《自动主题搜索的应用研究》,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

陈光祚:《布拉福德定律在测定核心期刊中的局限性》,《情报科学》1981年第1期。

陈其荣、曹志平:《科学基础方法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陈光华、陈雅琦:《台湾人文学引用文献资料库之建置》,[2009-4-7] http://www.lis.ntu.edu.tw/~khchen/writtings/pdf/blac2000.pdf。

陈光华、刘书砚:《台湾人文学引文索引与其核心期刊》,http://www.docin.com/p-55061361.html.[2011-9-6]。

褚俊海:《CSSCI:学术界的窃国大盗》,学术批评网首发2010年1月2日,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11839&type=1000.[2011-12-5]。

邓林、黄德生:《基于SSCI数据库的环境经济学学术研究趋势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12期。

邓三鸿、王昊、苏新宁:《基于CSSCI本体的学术期刊关联分析》,《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年第3期。

丁国栋、王斌、白硕:《Web超链挖掘:中国境内Web图结构研究》,《计算机工程》2005年第31卷第14期。

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窦曦骞、祁延莉:《特征因子与论文影响力指标初探》,《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年第6期。

段宇峰:《网络链接分析与网站评价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范并思:《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变革——文献统计与分析》,《浙江学刊》1999年第3期。

冯艺东、汪国平、董士海:《信息可视化》,《工程图学学报》2001年增刊。http://www.graphics.pku.edu.cn/papers/download/17综述2.pdf.[2009-5-21]。

格伦策尔(Gl?nzel):《也谈h指数的机会和局限性》,《科学观察》2006年第1期。

郭碧坚:《科技管理中的同行评议:本质、作用、局限、替代》,《科技管理研究》1995年第4期。

郭明政:《以SSCI及TSSCI为名的学术大屠杀》,http://www.docin.com/p-233245.html.[2011-8-9]。

亨克·F·莫德:《科研评价中的引文分析》,佟核丰等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胡海波、王林:《幂律分布研究简史》,《物理》2005年34卷第12期。

胡利勇、陈定权:《引文分析可视化研究》,《情报技术》2004年第11期。

黄国彬、孟连生:《1989~2005年中国期刊评价发展述评》,《数字图书馆论坛》2007年第3期。

黄厚铭:《SSCI TSSCI与台湾社会科学学术评鉴制度》,《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2005年第31卷第4期。

姜晓辉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姜晓辉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蒋颖:《1995~2004年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共词分析》,《情报学报》,2006年第4期。

蒋颖:《因特网学术资源评价:标准和方法》,《图书情报工作》1998年第11期。

蒋颖:《中文化学期刊文献的引文分析(1985-1989)》,硕士论文,北京大学,1991。

蒋颖、金碧辉、刘筱敏等:《期刊论文的作者合作度与合作作者的自引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0年第12期。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教社科[2011]4号,2011。

金碧辉、Loet Leydesdorff、孙海荣等:《中国科技期刊引文网络:国际影响和国内影响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年第2期。

金碧辉、Rousseau Ronald:《R指数AR指数——指数功能扩展的补充指标》,《科学观察》2007年第3期。

金碧辉等:《SCI期刊定量指标的国际比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年第2期。

金碧辉等:《中国科技期刊引文网络:国际影响和国内影响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年第2期。

靖钦恕、线家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世界图书》1988年第1期。

科学技术部等:《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国科发基字[2003]142号,2003。

匡兴华:《布氏定律的维氏推论 维氏公式的布氏近似》,《情报科学》1983年第1期。

李秋实、王智琦、李媛:《基于CSSCI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引文实证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08年第1期。

李文、管美凤:《〈全国报刊索引〉50周年纪念——回忆与期望》,《中国索引》2005年第3期。

李运景、侯汉清、薛春香等:《可视化同被引分析技术综述》,《图书情报工作》2008年第11期。

李运景、侯汉清:《引文分析可视化研究》,《情报学报》2007年第26卷第2期。

李运景、侯汉清、裴新涌:《引文编年可视化软件HistCite介绍与评价》,《图书情报工作》2006年第50卷第12期。

李运景等:《可视化同被引分析技术综述》,《图书情报工作》2008年第11期。

梁春阳:《民族研究核心期刊初探》,《图书理论与实践》1990年第1期。

林菡密、孙绍荣:《2001~2010年基于CSSCI的行为经济学文献计量分析》,《现代情报》2011年第31卷第5期。

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林夏著《信息可视化与内容描述(上)》,张学福译,《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5年第8期。

林夏著《信息可视化与内容描述(下)》,张学福译,《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5年第9期。

刘大椿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刘明:《学术评价制度批判》,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刘雁书、方平:《利用链接关系评价网络信息的可行性研究》,《情报学报》2002年第21卷第4期。

刘炜:《关联数据:概念、技术及应用展望》,《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年第2期。

刘友华等:《学术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情报科学》2008年第26卷第1期。

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等:《科技哲学与科技管理丛书.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人民出版社,2008。

娄秀明、危红、毛笑菲:图书馆关联数据孵化小组使命、活动及成果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12年第56卷第7期。

鲁索(Ronald Rousseau):《评价科研机构的文献计量学和经济计量学指标》,载蒋国华主编《科研评价与指标》,红旗出版社,2000。

陆伯华:《用文摘法确定核心期刊及其局限性》,《情报科学》1983年第3期。

陆伯华主编《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1。

吕本富:《中国化学期刊评价研究——引文法评价期刊》,硕士论文,北京大学,1991。

罗式胜:《核心期刊综合鉴定法探讨》,《图书与情报》1987增刊第1期。

马费成、陈锐:《科学信息离散分布的机理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年第5期。

马费成、陈锐:《科学信息离散分布规律研究——从文献单元到内容单元的实证分析(Ⅱ):文献离散分布的布氏区域分析》,《情报学报》1999年第2期。

马费成、陈锐、袁红:《科学信息离散分布规律的研究——从文献单元到内容单元的实证分析(I):总体研究框架》,《情报学报》1999年第1期。

孟连生:《中文科学引文分析》,《情报科学》1983年第1期。

摩尔斯(Robert J.Morse):《〈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名经验及美国高等教育政策》,《评价与管理》2010年第4期。

莫德(Henk F Moed):《h指数构建有创意 用于评价要慎重》,《科学观察》2006年第1期。

南京大学:《首个〈中文图书引文索引-人文社会科学〉示范数据库研制成功》,2012年10月1日,http://skch.nju.edu.cn/iwms/show.aspx?id=1200&cid=37.[2013-1-7]。

南开大学中国图书馆网站评价研究组:《图书馆网站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3期。

南开大学中国图书馆网站评价研究组:《我国“211”高校图书馆网站评价》,《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3期。

南开大学中国图书馆网站评价研究组:《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站评价》,《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3期。

庞景安:《网络环境中的文献计量学经典定律》,《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53卷第2期。

庞景安、武夷山执笔《中国科技界应当如何对待SCI》,《光明日报》2002年1月18日B01版。

钱荣贵:《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秦长江:《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在不同引文数据库中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新世纪图书馆》2010年第6期。

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4版)》,2004。

邱均平:《信息计量学(一)信息计量学的兴起和发展》,《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期。

邱均平、陈敬全、段宇锋:《中国大学网站链接分析及网络影响因子探讨》,《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6期。

邱均平等:《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特色、做法与结果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4卷第4期。

邱均平等编著《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排行榜》,科学出版社,2009。

屈宝强、王建芳、齐向华:《近十年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述评》,《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5期。

塞沃尔,M.:《链接分析:信息科学的研究方法》,孙建军等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石玉华、邓汝邦:《社会科学核心网站的评价标准与方法》,《情报资料工作》2005年第6期。

宋歌:《引文搜索引擎CiteSeerx设计原理及检索》,《中国索引》2008第3期。

苏新宁:《入选CSSCI来源期刊应关注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10月16日第6版。

苏新宁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2009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苏新宁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00-200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孙亦樑、徐克敏:《勿轻视SCI,勿滥用SCI》,《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年第1期。

唐磊:《国外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及其最新发展》,载黄长著、黄育馥主编《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政策与管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涂子沛:《大数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万良春:《我对“核心期刊”的看法》,《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3年第1期。

汪继南:《CSSCI与中国期刊网引文评价比较》,《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王崇德:《布拉德福定律及其近似计算》,《图书馆情报工作》1995年第4期。

王崇德:《布拉德福定律两种形式的一致性》,《情报杂志》1985年第2期。

王昊、苏新宁:《CSSCI本体概念模型的构建和描述》,《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年第3期。

王昊、苏新宁:《基于CSSCI本体的学科关联分析》,《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年第10期。

王津生:《浅谈布拉德福分散定律及其应用》,《情报科学》1980年第2期。

王婧、华薇娜:《国内外文科引文索引数据库检索功能比较》,《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第1期。

王恺荣:《刍论网络引文文献对评价核心期刊的影响》,《情报科学》2003年第3期。

王丽伟:《基于链接的网络计量指标与科学评价》,硕士论文,吉林大学,2006。

王伟:《Dhawan期刊筛选模型的确立》,《情报学刊》1987年第2期。

王秀成:《利用引文分析法测定核心期刊的局限性及综合测定核心期刊的新模型》,《情报理论与实践》1989年第6期。

王知津、姚广宽:《三大中文数据库引文功能比较——CNKI、Vip和CSSCI实证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5年第3期。

王知津、郑红军、张收棉:《网络计量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年第4期。

威尔特曼(Niels Weertman):《利用文献计量学统计方法进行科研评价》,http://china.elsevier.com/htmlmailings/NielsCN.pdf.[2009-4-9]。

吴尔中:《核心期刊的意义及其鉴定法》,《世界图书B辑》1981年第6期。

武书连、吕嘉、郭石林:《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节录)》,《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年第7期。

新闻出版总署:《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1392/201009/702850.html.[2011-9-14]。

熊滨:《我国文献计量学论文的主题分布研究》,《江西图书馆学刊》2003年第4期。

杨殿梅:《最佳期刊订阅方案的数学模型》,《情报学报》1989年第2期。

杨思洛:《国外网络引文研究的现状及展望》,《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年第36卷第4期。

杨思洛、仇壮丽:《网络引文研究现状及展望》,《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53卷第10期。

杨廷郊、马费城:《布拉德福定律的理论发展》,《技术与市场》1981年第4期。

杨廷郊:《论核心期刊的科学选择(上)——科技期刊引用的调查与分析》,《图书情报知识》1984年第5期。

杨廷郊、马费城:《布拉德福定律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技术与市场》1981年第3期。

杨学山:《布赖特福定律原理浅析》,《情报科学》1981年第5期。

杨玉圣:《炮轰CSSCI(论纲)——兼论学术腐败》,学术批评网转发首发2010年1月14日,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11344.[2012-4-5]。

姚虹霞、张华:《我国核心期刊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情报科学》2009年第10期。

叶鹰、唐健辉、赵星:《h指数与h型指数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

易克信、赵国琦主编《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尤金·加菲尔德:《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侯汉清等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于澄洁:《SCI(E)、SSCI和A&HC收录中国期刊的新变化》,《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0年第1期。

于澄洁:《SCI、SSCI和A&HCI 2008年收录的中国期刊》,《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9年第1期。

于鸣镝:《三论引文选刊的局限性》,《图书情报工作》1990年第6期。

于鸣镝:《引文选刊的局限性》,《图书情报工作》1983年第3期。

于鸣镝:《再论引文选刊的局限性》,《图书情报工作》1989年第6期。

余三定:《岂能“只认衣裳不认人”——“CSSCI风波”引发的思考》,《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

俞培果、邱均平:《Web 页面链接动机及链接测度研究》,《情报科学》2003年第21卷第3期。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1。

袁毅:《核心期刊网站评选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袁毅:《网络结构单元中学术信息分布规律研究》,《现代情报》2006年第2期。

曾建勋主编《2006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曾建勋主编《2009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张世怡、刘春茂:《中文网站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实证研究》,《情报科学》2011年第29卷第2期。

张文彤主编《Spss 11统计分析教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张晓林等:《开放获取学术信息资源:逼近“主流化”转折点》,《图书情报工作》2012年第9期。

张洋:《期刊Web 下载总频次的布拉德福分布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6年第11期。

张洋:《网络影响因子研究综述》,《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年第1期。

张洋、张洁:《近年来图书情报期刊引用网络文献的计量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第54卷第2期。

张玥、朱庆华:《Web 210环境下学术交流的社会网络分析——以博客为例》,《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8期。

赵丹群:《中文地震学期刊文献的引文分析(1985-1988)》,硕士论文,北京大学,1989。

赵党志:《1987年中文农业科学期刊文献的引文分析》,硕士论文,北京大学,1989。

赵党志:《信息计量学与网络计量学》,载储荷婷、张茵主编《图书馆信息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赵蓉英等:《我国五大数据库引文功能的比较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

赵星、高小强、唐宇:《SJR与影响因子、h指数的比较及SJR的扩展设想》,《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年第2期。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http://www.istic.ac.cn/tabid/640/default.aspx.[2012-6-8]。

周萍、Loet Leydesdorff、武夷山:《中国科技期刊引文环境的可视化》,《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年第6期。

周涛等:《复杂网络研究概述》,《物理》2005年第34卷第1期。

周晓虹:《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朱强、戴龙基、蔡蓉华主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邹志仁:《〈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新进展》,《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年第39卷第5期。

Abbott,A.et al.,“Do Metrics Matter?”,NatureVol.465(2010):860-862.

Abraham,Ralph H.,Webometry:Chronotopography of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cindoc.csic.es/cybermetrics/pdf/3.pdf.[2006-5-25].

Abraham,Ralph H.,Webometry:Measuring the Complexity of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ralph -abraham.org/articles/MS%2385.Web1/.[2006-5-25].

Abraham,Ralph H.,Webometry:Measuring the Synergy of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pacweb.com/~rha/ralph-abraham/articles/MS%2388.Web2/.[2006-5-25].

Adamic,L.A.,and Huberman,B.A.,“Power-law Distribution of the World-Wide Web”,ScienceVol.287,No.5461(2000):2115.

Almind,T.C.,and Ingwersen,P.“Informetric Analyses on the World Wide Web: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Webometric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Vol.53,No.4(1997):404-426.

Anderson,J.,and Rainie,L.,The Fate of the Semantic Web,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May 4,2010,http://www.pewinternet.org/Reports/2010/Semantic-Web.aspx.[2013-1-27].

Archambault,é.,and Gagné,é.V.,The Use of Bibliometric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Science-Metrix Final Report,P repared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2004,http://www.science-metrix.com/pdf/SM_2004_008_SSHRC_Bibliometrics_Social_Science.pdf.[2012-8-8].

Archambault,é.et al.,“Benchmarking Scientific Output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the Limits of Existing Databases”,ScienctometricsVol.68,No.3(2006):329-342.

Bakkalbasi,Nisa et al.,“Three Options for Citation Tracking:Google Scholar,Scopus and Web of Science”,Biomedical Digital Libraries 3(2006):7,http://eprints.rclis.org/archive/00006080/.[2011-9-9].

Bar-Ilan,Judit,“Data Collection Methods on the Web for Infometric Purposes — A Review and Analysis”,ScientometricsVol.50,No.1(2001):7-32.

Barabási,Albert-László,and Albert,Réka,“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Science Vol.286,No.5439(1999):509-512.

Bauin,S.et al.,“Using Bibliometrics in Strategic Analysis:“Understanding Chemical Reactions” at the CNRS”,ScientometricsVol.22,No.1(1991):113-137.

Bj?rneborn,Lennart,and Ingwersen,Peter,“Toward a Basic Framework for Webometric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55 No.14(2004):1216-1227.

Bj?rneborn,Lennart,Small-World Link Structures across an Academic Web Space:A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pproach(Ph.D.thesis,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tudies,Royal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Denmark,2004).

Bollen,Johan,and Van de Sompel,Herbert,“Usage Impact Factor:The Effects of Sample Characteristics on Usage-based Impact Metric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55,No.1(2008):136-149.

Bollen,Johan et al.,“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39 Scientific Impact Measures”,PLoS ONE Vol.4,No.6(2009):e6022.doi:10.1371/journal.pone.0006022.[2011-11-16].

Borner,K.,Chen,C.,and Boyack,K.W.,“Visualizing Knowledge Domains”,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03:179-255.

Bossy,M.J.,“The Last of the Litter:‘Netometrics’”,Solari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No.2(1995):245-250.http://biblio-fr.info.unicaen.fr/bnum/jelec/Solaris/d02/2bossy.html.[2011-4-2].

Bradford,S.C.,“Sources of Information on Specific Subjects”,EngineeringVol.137(1934):85-86,Reprinted i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Vol.10(1985):176-180.

Braun,T.,Gl?nzel,W.,and Schubert,A.,“A Hirsch-type Index for Journals”,ScientometricsVol.69,No.1(2006):169-173.

Breeding,Marshall,“Automation Marketplace 2012:Agents of Change”. Library Journal. Vol.137 Issue 6(2012):30-36

Brin,S.,and Page,L.,The Anatomy of a Large-Scale Hypertextual Web Search Engine,http://infolab.stanford.edu/pub/papers/google.pdf.[2011-4-1].

Broder,A.et al.,“Graph Structure in the Web”,Computer NetworksVol.33,No.1-6(2000):309-320.

Brooks,T.A.,“The Nature of Meaning in the Age of Google”,Information ResearchVol.9,No.3(2004).http://InformationR.net/ir/9-3/paper180.html.[2011-4-2].

Callon,M.,Courtial,J.P.,and Laville,F.,“Co-word Analysis as a Tool for Describing the Network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Bas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The Case of Polymer Chemistry”,ScientometricsVol.22,No.1(1991):155-205.

Callon,M.,Law,J.,and Rip,A.,ed.,Mapping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ology of Science in the Real World(Macmillan,1986).

Chakrabarti,S.et al.,The Structure of Broad Topics on the Web(Proceedings of the WWW2002 Conference,2002)http://www2002.org/CDROM/refereed/338/.[2006-5-25].

Chen,Chaomei et al.,Identifying Thematic Variations in SDSS Research(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extual Data.March 12-14,2008,Lyon,France),pp.319-330.

Chen,Chaomei et al.,“Towards an Explanatory and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Scientific Discovery”,Journal of Informetrics,Vol.3,No.3(2009):191-209.

Chen,Chaomei,and Paul,Ray J.“Visualizing a Knowledge Domain’s Intellectual Structure”,Computer March(2001):65-71.

Chen,Chaomei,“Cite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57,No.3(2006):359-377.

Chen,Chaomei.,Lin,Xia,and Zhu,Weizhong,Trailblazing through a Knowledge Space of Science:Forward Citation Expansion in CiteSeer”,In Grove,Andrew,Eds.,Proceedings of the 6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SIS&T,Austin,TX.November 3-8,2006),http://eprints.rclis.org/archive/00008019/01/chen_traiblazing.pdf.[2009-4-8].

Chu,Heting,“Taxonomy of Inlinked Web Entities:What Does It Imply for Webometric Research?”,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Vol.27,No.1(2005):8-27.

Clemens,Elisabeth S.et al.,“Careers in Print:Books,Journals,and Scholarly Reputation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1,No.2(1995):433-494.

Courtial,J.P.,“A Coword Analysis of Scientometrics”,ScientometricsVol.31,No.3(1994):251-60.

Di Cesare,R.,Luzi,D.,and Ruggieri,R.,The Impact of Grey Literature in the Web Environment:A Citation Analysis Using Google Scholar(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y Literature:Grey Foundations in Information Landscape,10-11 December 2007)http://opensigle.inist.fr/bitstream/10068/697876/2/GL9%2c_Di_Cesare_et_al%2c_2008%2c_Conference_Preprint.pdf.[2011-3-10].

Ding,Y.,Chowdhury,G..C.,and Foo,S.,“Bibliography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Research by Using Co-word Analysis”,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Vol.37,No.6(2000):817-842.

Donato,Debora,et al.,“Mining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Web Graph”,Journal of Physics A: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Vol.41,No.22(2008):224017.

Egghe,Leo,and Rousseau,Ronald,“A General Framework for Relative Impact Indicators”,Canad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Vol.27,No.1(2003):29-48.

Egghe,Leo,“Theory and Practise of the g-index”,Scientometrics Vol.69,No.1(2006):131-152.

Egghe,Leo,“The Dual of Bradford’s Law”,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Vol.37,No.4(1986):246-255.

ERIH,ERIH Objectives,http://www.esf.org/index.php?eID=tx_nawsecuredl&u=0&file=fileadmin/be_user/research_areas/HUM/Documents/ERIH/Info_Days/erih_launch_pt.1_v.2.ppt&t=1238816310&hash=3b12e93400a1b206d41f402139ad1ccc.〔2011-7-29〕.

ERIH,European Reference Index for the Humanities(ERIH)Report 2008-2009,http://www.esf.org/index.php?eID=tx_nawsecuredl&u=0&file=fileadmin/be_user/research_areas/HUM/Documents/NETWORKS/ERIH_Report_2008_2009.pdf&t=1311997766&hash=bfd592c44c5cb1f2d9cb1563100d25ac.[2011-7-29].

European Commission,Mapping of Excellence in Economics,Luxembourg: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2004.

Excellence in Research for Australia 2010 Report,2010,http://www.arc.gov.au/era/era_2010/outcomes_2010.htm.[2012-6-13].

Faba-Perez,C.,and Guerrero-Bote,V.P.,“Sitation Distributions and Bradford’s Law in a Closed Web Space”,Journal of DocumentationVol.59,No.5(2003):558-580.

Gl?nzel W.,and Schoepflin U.,“A Bibliometric Study of Reference Literature in the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Vol.35(1999):31-44.

Gl?nzel,W.,and Schoepflin,U.,“A Bibliometric Study of Reference Literature in the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Vol.35(1999):31-44.

Gogolin,Ingrid et al.,“European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A Chance for Promoting European Research?”,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Vol.2,No.4(2003):574-593.

Goodrum,A.A.et al.,“Scholarly Publishing in the Internet Age:A Citation Analysis of Computer Science Literature”,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37(2001):661-675.

Harries,Gareth et al.,“Hyperlinks as a Data Source for Science Mapping”,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Vol.30,No.5(2004):436-447.

HEFCE,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Pilot Exercise to Develop Bibliometric Indicators for the REF——The Effect of Using Normalised Citation Scores for Particular Staff Characteristics,HEFCE Issues paper,February 2011,http://www.hefce.ac.uk/pubs/hefce/2011/11_03/.[2011-11-17].

HEFCE,Report on the Pilot Exercise to Develop Bibliometric Indicators for the 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HEFCE Issues Paper,September 2009,http://www.hefce.ac.uk/pubs/hefce/2009/09_39/.[2011-11-17].

Hicks,D.,and Wang,J.,Towards a Bibliometric Databas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2009,http://works.bepress.com/diana_hicks/18.[2011-12-7].

Hicks,D.,“Coverage and Overlap of the New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Journal List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62,No.2(2011):283-294,201.

Hicks,D.,“The Difficulty of Achieving Full Coverage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Literature and the Bibliometric Consequences”,Scientometrics Vol.44,No.2(1999):193-215.

Hicks,D.,“The Four Literatures of Social Science”,Handbook of Quantit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ed.H.F.Moed.(Kluwer Academic,2005),473-496.

Hirsch,J.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Output”,PNAS Vol.102,No.46(2005):16569-16572.

Ingwersen,Peter,“The Calculation of Web Impact Factors”,Journal of DocumentationVol.54,No.2(1998):236-243.

Jepsen,Erik Thorlund et al.,“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Web Publications:Preliminary Data Gathering and Analysi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55,No.14(2004):1239-1249.

Katz,J.Sylvan,Bibliometric Indicator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Report for ESRC,1999.http://www.google.com.hk/url?q=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3Fdoi%3D10.1.1.33.1640%26rep%3Drep1%26type%3Dpdf&sa=U&ei=uKCWTr2WEImSiAeTwJSfBQ&ved=0CBUQFjAA&usg=AFQjCNHCC_n7EHTiVsjOwZg0EoktPw03JA.[2011-10-13].

Kim,H.J.,“Motivations for Hyperlinking in Scholarly Electronic Articles:A Sualitative Stud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s Vol.51,No.10(2000):887-899.

Kousha,K.,and Thewall,M.,“Sources of Google Scholar Citations outside 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A Comparison between Four Science Disciplines”,ScientometricsVol.74,No.2(2008):273-294.

Lamont,Michèle,and Mallard,Gregoire,Peer Evalua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Compared:The United States,the United Kingdom and France,Report prepared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2005,http://www.wjh.harvard.edu/~mlamont/SSHRC-peer.pdf.[2011-12-7].

Law,J.et al.,“Policy and the Mapping of Scientific Change:A Co-word Analysis of Research into Environmental Acidfication”,Scientometrics Vol.14,No.3-4(1988):251-264.

Mayr,Philipp,“Applying Bradford’s Law of Scattering in Digital Libraries”,http://www.ib.hu-berlin.de/~mayr/arbeiten/mayr-ISSI07.pdf.[2011-8-9].

Moed,H.F.,“Bibliometric Indicators Reflect Publica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ScientometricsVol.47,No.2(2000):323-346.

Narin,F.,Evaluative Bibliometrics:The Use of Publication and Citation Analysis in 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ctivity,Computer Horizons Inc.,1976.http://yunus.hacettepe.edu.tr/~tonta/courses/spring2011/bby704/narin_1975_eval-bibliometrics_images.pdf.[2011-12-19].

Nederhof,A.J.,Van Leeuwen,T.N.,and Tijssen,R.J.W.,International Benchmarking and Bibliometric Monitoring of UK Research Performance in the Social Sciences:A CWTS Report for the ESRC Leiden,University of Leiden:Centr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2006.

Norris,Michael,and Oppenheim,Charles,Bibliometric Databases——Scoping Project,ESRC report 25,http://www.esrc.ac.uk/_images/Bibliometric_Databases_Scoping_Project_tcm8-4862.pdf.[2011-12-12].

Norris,Michael,and Oppenheim,Charles,“Comparing Alternatives to the Web of Science for Coverage of the Social Sciences’ Literature”,Journal of InformetricsVol.1,No.2(2007):161-169.

Noruzi,A.,“Google Scholar:The New Generation of Citation Indexes”,LIBRIVol.55,No.4(2005):170-180.

Noruzi,A.,“The Web Impact Factor:A Critical Review”,The Electronic LibraryVol.24,No.4(2006):490-500.

Noyons,E.C.M.,Moed,H.F.,and Luwel,M.,“Combining Mapping and Citation Analysis for Evaluative Bibliometric Purpos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Vol.50,No.2(1999):115-131.

Page,Lawrence et al.,The PageRank Citation Ranking:Bringing Order to the Web,1998,http://www-db.stanford.edu/~backrub/pageranksub.ps.[2012-2-28].

Park,H.W.,“Examining the Determinants of Who is Hyperlinked to Whom:A Survey of Webmasters in Korea”,First Monday,Vol.7,No.11(2002).http://firstmonday.org/htbin/cgiwrap/bin/ojs/index.php/fm/article/view/1005/926.[2011-4-2].

Park,H.W.,Barnett,G.A.,and Nam,I.,“Hyperlink-affiliation Network Structure of Top Web Sites:Examing Affiliates with Hyperlink in Kore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53,No.7(2002):592-601.

Pattern,Dave,Free Book Usage Data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http://www.daveyp.com/blog/archives/528.[2012-7-17].

Pennock,D.et al.,“Winners Don’t Take All:Characterizing the Competition for Links on the Web”,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Vol.99,No.8(2002):5207-5211.

Ramírez,A.M.,García,E.O.,and Delrío,J.A.,“Renomailized Impact Factor”,Scientometrics Vol.47,No.1(2000):3-9.

Reid,E.F.,and Chen,Hsinchun,“Mapping the Contemporary Terrorism Research Doma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Vol.65(2007):42-56.

RIHA,ERIH and Art History-A Joint Resolution of RIHA,http://www.riha-institutes.org/.[2011-7-29].

Rousseau,R.,“Sitations:An Exploratory Study”,Cybermetrics,Vol.1(1997),http://www.cindoc.csic.es/cybermetrics/articles/v1i1p1.html.〔2010-5-10〕.

Royal Netherlands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Judging research on its Merits——An Advisory Report by the Council for the Humanitie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Council,2005.http://www.knaw.nl/Content/Internet_KNAW/publicaties/pdf/20051029.pdf.[2012-6-19].

Small,H.G.,“Visualizing Science by Citation Mapping”,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Vol.50,No.9(1999):799-813.

Small,H.G.,and Griffith,B.C.,“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I:Identifying and Graphing Specialties”,Science StudiesVol.4(1974):17-40.

Small,H.G.,and Griffith,B.C.,“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Ⅱ:Toward a Macro- and Micro- structure for Science”,Science StudiesVol.4(1974):339-365.

Testa,James,The Book Selection Process for the Book Citation Index in Web of Science,http://wokinfo.com/media/pdf/BKCI-SelectionEssay_web.pdf[2011-12-16]

The Research Council of Norway,The Research Council of Norway,Economic Research in Norway——Bibliometric Analysis,The Research Council of Norway.2007.

Thelwall,M.,Vaughan,L.,and Bj?rneborn,L.,“Webometrics”,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Vol.39(2005):81-135.

Thelwall,M.,“Interpreting Social Science Link Analysis Research:A Theoretical Framework”,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Vol.57,No.1(2006):60-68.

Thelwall,M.,“What Is This Link Doing Here?Beginning a Fine-grained Process of Identifying Reasons for Academic Hyperlink Creation”,Information ResearchVol.8,No.3(2003),http://informationr.net/ir/8-3/paper151.html [2011-12-24]

Thewall,M.,and Wilkinson,D.,“Graph Structure in Three National Academic Webs:Power Laws with Anomali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54,No.8(2003):706-712.

Thomson Reuters,Successful Predictions,htt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nobel/successful-predictions/.[2011-12-7].

Thomson Reuters,The Thomson Reuters Journal Selection Process,http://thomsonreuters.com/products_services/science/free/essays/journal_selection_process/.[2011-7-28].

Van Impe,S.,and Rousseau,R.,“Web-to-Print Citations and the Humanities”,Information - Wissenschaft und PraxisVol.57,No.8(2006):422-426.

Van Noorden,Richard,“A Profusion of Measures”,Nature(2010):864-866.

Van Raan,A.F.J.,Measuring Quality and Impact of the Social Sciences Concepts,Opportunities and Drawbacks(Pre-Conference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University of Vienna,September 17,2008).

Vaughan,Liwen,and Shaw,Debora,“Bibliographic and Web Citations:What is the Differen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54,No.14(2003):1313-1322.

Vaughan,Liwen,and Shaw,Debora,“Web Citation Data for Impact Assessment:A Comparison of Four Science Disciplin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56,No.10(2005):1075-1087.

Vaughan,Liwen,and Shaw,Debora,“A New Look at Evidence of Scholarly Citation in Citation Indexes and from Web Sources”,Scientometrics,Vol.74,No.2(2008):317-330.

VSNU,NOW,and KNAW,Standard Evaluation Protocol 2003-2009 For Public Research Organizations,2003.

Webster,B.M.,“Polish Sociology Citation Index as an Example of Usage of National Citation Indexes in Scientometric Analysis of Social Science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Vol.24,No.1(1998):19-32.

Wilkinson,D.et al.,“Motivations for Academic Web Site Interlinking:Evidence for the Web as a Novel Source of Information on Informal Scholarly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Vol.29,No.1(2003):49-56.

Wu,Qiang,The w-index: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the h-index,http://arxiv.org/abs/0805.4650v3.[2009-2-11].

Zhao,Dangzhi,and Logan,Elisabeth,“Citation Analysis Using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on the Web as Data Source:A Case Study in the XML Research Area”,ScientometricsVol.54,No.3(2002):449-472.

Zhao,Dangzhi,“Andreas Strotmann.Can Citation Analysis of Web Publications Better Detect Research Front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58,No.9(2007):1285-1302.

Zhou,P.,Su,X.,and Leydesdorff,L.,“A Comparative Study on Communication Structures of Chinese Journals in the Social Scienc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Vol.61,No.7(2010):1360-1376.

Zhu,B.,and Chen,H.,“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onology(2005):139-177.

Zhu,Jonathan et al.,A Teapot Graph and Its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Web,Poster paper,(Proceedings of the 2008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Beijing,China,April 21-25,2008)http://www.conference.org/www2008/papers/pdf/p1133-Zhu.pdf.[2012-4-3].

简 介:本书系统分析了2016年珠海市的经济、社会、文化、产业、区域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并对各领域2017~2018年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与预测。本书内容全面,作者多为当地各个领域的科研人员和从业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各个问题的分析也具有明显的当地特色,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珠海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价值。

作者: 蔡新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