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挑战与前瞻图书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Work in China:Challeng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内容简介] 本书的出版不仅标志着社会工作人员能力建设项目本身的成功,同样也连系着在精神健康领域上跨专业的网络。我们期待这网络能够进一步巩固及扩大。特别是精神健康已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持续地引起社会广大的关注,精神健康的专业发展,实为该领域上不同合作伙伴的共同愿望,以令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社会的精神状态同样是健康舒泰。
前言
后记
第一部分 问题篇
未来中国精神健康服务的机遇和挑战Mental Health Servic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pp.173-185,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翻译:高万红(云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刘芳(云南大学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 需求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二 服务供给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三 专业人员培训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四 权利和立法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五 家庭照顾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六 职业康复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七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八 未来发展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
1.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建设
2.服务资源
3.服务的手法
二 中国精神卫生服务的主要困难
1.精神卫生服务的资源严重不足,与目前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不相适应
2.专业服务队伍的人员结构不合理
3.医患矛盾凸显,折射出深层的社会问题
4.精神卫生服务队伍中的其他专业人才(心理咨询/治疗师、社工师及康复治疗师等)严重匮乏
三 应对困难的主要策略
城市社区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对策:以重庆市为例
一 城市社区心理健康问题的提出及其表现
(一)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的感受性和认知性低
(二)心理健康问题集中在青少年、老年人、妇女以及大学生群体
(三)社区居民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方式较为简单、消极
(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低下
(五)突发性危机事件影响巨大
二 我国城市社区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急剧转型与社会治理的危机
(二)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失范与弱化
(三)社区建设内容的狭隘以及机制的落后
(四)各类社会化组织的功能缺失
(五)社区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的缺失
三 我国城市社区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树立城市社区心理健康的新理念
(二)运用城市社区心理健康“三次性预防”理论
(三)构建城市社区心理健康的整合模式
(四)完善城市社区心理健康的组织体系
(五)完善城市社区心理健康的运行机制
(六)丰富城市社区心理健康的形式和内容
(七)加强城市社区心理健康的队伍建设
(八)构建城市社区危机心理干预体系
对中国文化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关系的初步认识*
一 研究背景
二 相关文献回顾
(一)关于“文化和心理治疗”的课题探讨的四个途径
(二)中国文化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关系
1.从文化普遍主义出发,认为没有必要建立东方的或本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模式
2.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需要本土化的观点
3.根本化的观点
三 对中国文化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关系的初步认识
(一)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文化息息相关
(二)中西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有差异的
1.对心理疾病和症状的认识不同
2.治疗者的角色不同
3.处理心理问题的过程不同
4.中国传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自己的基本原则
(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根本化的多元途径
结束语
对当前高校心理咨询模式的反思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个案报告
(一)背景介绍
(二)对个案的理论分析
(三)个案介入过程
第一次接案情况简介
第二次介入主要情况(摘要)
第三次介入主要情况(摘要)
与小林室友的谈话
本次会谈的主要内容
小林后来的情况
三 思考
(一)咨询中处理与来访者关系的原则——“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原则应如何把握
(二)面对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如何处理才是最佳选择
(三)每个人身上都蕴涵着巨大的抗逆力,我们应如何去激发它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亟待转变
精神病患者急需社区康复服务
一 研究的缘起
A大妈一家的故事
阿辉的故事
二 中国内地精神病康复服务现状
三 发展精神病社区康复服务的必要性
四 发展精神病社区康复服务的策略思考
精神性疾病社区康复的基层经验
一 分析框架:社区照顾和社区精神康复
二 基层经验——以杭州工疗站为例的研究
1.工疗站的一般特征描述
(1)社会福利资源的筹措机制相对单一
(2)社区康复方法层面:“三疗一教育”为主体
(3)精神病患者在工疗站的感受度
2.相关工疗站的比较性研究
(1)政府主办与民间主办的工疗站的比较
(2)不同区位工疗站的比较
3.问题与对策分析
(1)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方面:缺少社会支持网络
(2)管理人员方面:缺少专业化和职业化取向
(3)“工源”方面:缺少政策性的倾斜
(4)精神病患者的回归社会方面:缺少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回顾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主要概念界定
四 研究目的和对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五 研究发现与分析
(一)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情况较其他病患家属差,焦虑、敌对和偏执情绪突出,躯体化特征明显
1.躯体化
2.焦虑
3.偏执
4.敌对
(二)精神病患者家属的社会支持略低于其他家属,但差异不显著
1.家属主观上不愿意寻求社会支持
2.低自尊和“要面子”影响了亲属求助行为
3.为了隐瞒患者的病情而不能求助,“自助”就成为无奈的选择
4.对医护人员的专业化社会支持“寄予厚望”却又“敬而远之”,忽视了对其他社会支持的利用
六 研究启示
1.建立社区精神卫生制度,让社工进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领域,为精神病患者家属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支持服务
2.开展社区教育和扩展患者家属的非正式社会支持是服务的重点
3.增强精神病患者家属服务中的文化敏感性,探索本土化的服务路径和方法
4.构建以家庭为本、亲友支持为辅、跨学科专业支持为保障的社会支持网络是社区精神康复服务的核心
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重返家庭中的困难分析*
一 精神病照顾服务的历史
二 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重返家庭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1.家庭成员不接纳患者,甚至歧视患者
2.生计困难
3.心理上不适应
三 原因分析
(一)国家层面:精神卫生立法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二)机构层面
1.“入院容易出院难”
2.管制多
3.患者与外界隔离,社会功能日渐衰退
(三)家庭层面
1.经济负担重
2.面临人身伤害和经济赔偿的风险
3.亲情淡漠
4.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照顾者不堪重负
(四)患者层面
1.出院之后拒绝服药,导致病情复发
2.不能与家人进行有效沟通
四 解困之道
(一)能否推行社区照顾
(二)折中的选择:精神卫生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促进机构照顾与家庭照顾进行有效联结
网络游戏玩家抑郁情况与行为偏好分析*
一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工具
1.网络游戏行为偏好调查问卷
2.抑郁自评量表(SDS)
3.统计方法
二 结果
(一)不同网络游戏行为偏好玩家的抑郁得分差异
三 讨论
第二部分 干预篇
精神病院综合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基本框架*
一 个案的基本情况
二 维持治疗期病人的基本需求分析
三 精神病院综合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基本逻辑框架
四 研究结论
精神科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研究*
一 背景
二 主要概念界定
(一)精神科社会工作
(二)角色
三 M医院精神科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
(一)治疗者
(二)行政者
(三)协调支持者
四 精神科社会工作者角色扮演中的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
(二)不足
五 角色冲突的原因分析
六 对策建议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国内外学校精神健康服务简介
(一)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港台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国内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三 主要概念界定
1.残疾学生
2.心理健康
四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研究田野点介绍
五 心理健康服务过程
(一)了解残疾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和需求
1.就业
2.学习动机不高
3.人际交往能力不足、有强烈的孤独感
4.情感问题
(二)心理健康服务的理论指导
1.心理调适
2.社会支持
3.能力建设
(三)心理健康服务实施过程
(四)服务成效
1.服务对象的就业信心和自我期望、人际沟通能力、解决情感挫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心理调节能力增强
2.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得到加强和扩展
(1)残疾中专生内部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
(2)残疾中专生外部社会支持网络初步建立
3.残疾学生自助、助人能力提高,自我价值感得到提升
六 服务原则
(一)走入残疾中专生的日常生活情境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二)整合多方面的资源
(三)以残疾中专生为主体
(四)研究者与服务对象同行
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服务的行动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主要概念界定
三 文献回顾
四 研究发现
(一)员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二)员工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微观方面
2.中观方面
3.宏观方面
(三)企业现行心理辅导服务的局限性
五 行动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目标
(二)启动阶段
1.目标
2.服务内容与方法
(三)推进阶段
1.目标
2.内容与方法
(四)深入发展阶段
1.目标
2.内容与方法
六 效果评估与反思
(一)效果
1.员工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生活和工作环境得到改善,找回了失去的自信
2.改进了企业原有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二)反思
1.与企业的相关机构合作非常重要
2.服务设计要符合参与者的需要
3.社会工作介入企业心理健康服务中面临很多阻力
社会工作介入痴呆症老人照顾的实务与研究进展
一 研究背景
二 社会工作介入痴呆症老人照顾的海外经验
(一)痴呆症老人照顾模式
1.美国模式
2.瑞典模式
3.香港模式
(二)社会工作介入痴呆症老人照顾与服务的内容与方法
1.社会工作介入痴呆症老人照顾与服务的内容
2.社会工作介入痴呆症老人照顾的主要理论与方法
三 中国内地痴呆症老人的照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探索
(一)主要问题
1.居家照顾困难重重
2.机构照顾发展缓慢
3.社区照顾尚不成熟
(二)社会工作在中国内地痴呆症老人照顾中的介入探索
1.老人机构照顾中的探索
2.社区照顾中的探索
四 中国内地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痴呆症老人照顾与服务的研究进展
五 中国内地痴呆症老人照顾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局限
结语
小组工作运用于老年痴呆症服务中的实践探索
一 老年痴呆症简介
二 社会工作介入老年痴呆症的服务过程
(一)服务背景及理念
(二)小组目标
(三)服务对象
(四)小组特征
(五)活动过程简介
(六)服务效果评估
1.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量表)评估
2.工作者观察评估
3.机构工作人员的反馈
三 实践反思
(一)影响干预效果的主要因素
(二)服务应该向社区延伸
对精神分裂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个案研究
一 个案的基本情况介绍
二 患病原因分析
1. 个案干预的理论依据
2.分裂的转变
3.理论与案主的关系
三 介入过程及效果
(一)介入过程
1.制定康复过程中的干预目标
2.围绕干预目标的实施
(二)介入效果
四 介入的反思
第三部分 教育篇
精神科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本土处境
一 背景
二 实习现状及困境
(一)实习安排
(二)实习内容
1.患者服务
2.家属服务
3.其他间接服务
(三)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1.实习安排随意性较大
2.机构督导非专业化
3.与医务人员工作专业界限不明晰,专业价值冲突
4.学生专业信心难以确立
5.学生对医院缺乏全面了解
三 反思
1.受职业化发展进度的影响,精神科社会工作的起步还处于“零点”
2.受专业结构的影响,医院接受社会工作实习“内驱力不足”
3.受医务人员专业背景单一化的影响,机构督导难以胜任专业督导
4.受医院实习管理制度与社会工作专业特点的影响,精神科实习难以成规模
四 对精神科实习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1.加强沟通交流,促进相互理解
2.举办社会工作讲座,提高医务人员对社会工作的了解
3.加强实习制度建设,与医院共同制定精神科实习的相关制度规定
4.举办督导培训,不断提高督导能力和水平
5.加强实习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实习推广能力
如何准备社工学生进入精神健康实习
前言
一 与实习学生的第一次接触:解读心理准备及心理障碍
二 实习前的预备工作:协助学生建立知识基础
三 实习前的准备:以电影欣赏培养感性的体会
四 实习工作开展前的工作:面对面认识服务使用者
五 实习工作开展前的最后预备工作:认识服务、政策
六 实习预备工作的最终作品:实习导引报告
结语
序言
Geneva Initiative in Psychiatry,(2003)
Coordinating Committee of National Tweleve Regio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Mental Illness in China,(1986),National twelve regio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ment illness in China,China Joural of Neuropsychiatry,19(1):85-72.
Heginbotham,C.,(1987)
He,Y.L.,Zhu,Z.C.,Zhang,M.Y.,(2002a)“A Survey of psychiatric outpatient consultation in China”,
He,Y.L.,Zhu,Z.C.,Zhang,M.Y.,(2002b)“A Survey of utility of mental hospitals in China”,
He,Y.L.,Zhu,Z.C.,Zhang,M.Y.,(2002d)“A Survey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psychiatric professional workers in China”,
Lau,C.K.,Ng,F.M.,Shen,Y.,et.al,(1998)“Prevelence of mental problems of elderly in seven regions in China”,
Li,S.Y.,(2002)“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mental health service in China”,
Sue D.W.,Ivey A.E.,& Pedersen P.B.,(1994)
Sue,D.W.,& Sue,D.,(2003)
Twelve Religions Mental Illness Survey Coordination Committee,(1998d)“Analysis of survey result of neurosis”,
Munro,R.,(2002)“On the Psychiatric abuse of Falun Gong & other dissenters in China:a Reply to Stone,Hickling and Kleinman and Lee”,
Rosenthal,E.,& Rubenstein,L.S.,(1993)“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 advocacy under the principles of protection with mental illness”,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1991)
Zhang,M.Y.,(2002)“Editorial”,
Zhang,W.X.,Shen,Y.C.,Li,S.R.,et.al,(1998)“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n mental disorders in 7 areas in China”,
Zhang,Y.L.,(1993)“Comparison of coping styles after stress between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and normal controls”,
Zhang,Y.L.,Young,D.,Lee,S.,Li,L.,Zhang H.,Hao,W.,Feng,Y.,Zhou,H.,Chang,D.E.F.,(2002)“Chinese Taoistic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Zhek,K.,Zhui,C.,Lu,K.C.,Zhang,Y.,(2003a)“A research on cost effectiveness of mental health work”,
Zhek,K.,Zhui,C.,Lu,K.C.,Zhang,Y.,(2003b)“A research on cost effectiveness of mental health work II”,
Zhek,K.,Zhui,C.,Lu,K.C.,Zhang,Y.,(2004)“A research on cost effectiveness of mental health work III”,
Zhiu,C.P.,& Zhang,H.Y.,(2002)“Regulation of counseling professional”,
Zhu,Z.C.,He,Y.L.,& Zhang,M.Y.,(2002a)“Utility of psychiatric beds in China”,
Zhu,Z.C.,He,Y.L.,& Zhang,M.Y.,(2002b)“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 mental health personnel”,
Zhu,Z.C.,Zhang,M.Y.,& He,Y.L.,(2002)“Current situation of distribution of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联:《第三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资料汇编》,2001。
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联:《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2002年4月10日。
卫生部:《2001年全国卫生统计年报》,2002。
《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2001年12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1990年12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1999年5月1日。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1年8月3日。
谢斌、刘协和、张明园:《中国的精神卫生立法》,《上海精神医学》2002年第14卷增刊。
徐韬园:《我国现代精神病发展史》,《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5年第3期。
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关于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意见》,1987年4月20日,www.cma-mh.org/p/lawconsult/。
肖凉:《重视社区精神卫生健康教育》,《职业与健康》1999年第8期。
沙莲香:《危机心理的预警功能》,《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杨凤池:《关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中国全科医学》2002年第5期。
辛维加:《心理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内容》,《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1年第3期。
郑延平:《海外华人社区心理卫生的特点与防治策略》,《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7年第1期。
杨贻兰:《危机中的政府应对与契机》,《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徐光兴:《临床心理学——心理健康与援助的学问》,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何声槿等:《多种心理干预对社区人群心理问题的应用研究》,《中国民康医学》2010年第10期。
季卫东等:《社区青少年心理问题干预进展》,《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年第4期。
孙娜云等:《我国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模式比较》,《医学与社会》2010年第11期。
郭梅华、张灵聪:《西方国家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及其借鉴》,《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韩慧琴等:《昆明市社区居民精神卫生服务需求调查与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11期。
李序科:《重庆市城市社区心理卫生现状调查及其对策思考》,《社会工作》2007年第4期。
华红琴:《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推进:需要、路径与策略》,《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11期。
任俊、周频:《积极情绪增进与社区民众心理健康》,《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张瑞凯、戴军,李红武:《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实施现状及发展困境:基于北京164个社区的实证研究》,《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年第5期。
郭梅华、张灵聪:《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及其对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借鉴》,《社会工作(下半月)》2009年第1期。
李婷玉:《心理服务进社区的路径与方法》,《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何华敏等:《重庆市不同地区居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评价》,《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第3期。
王晓刚等:《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评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吴均林等:《不同地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比较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10年第10期。
刘斌志:《我国城市社区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曾文星主编《华人的心理与治疗》,桂冠图书公司,2005。
余德慧:《华人心理与伦理的复合式疗法——华人文化心理治疗探原》,载杨国枢主编《华人心理治疗与伦理》,桂冠图书公司,2005。
Hsu,Jand Tseng,W.S:Intercultural Psychotherapy,
王迎春、陈庆:《对建立东方心理咨询模式的质疑》,《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5卷第2期。
刘毅、李辉:《论建立东方心理咨询模式》,《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7卷第6期。
潘英海、陈永芳:《五行与中国人的心理疗法》,载杨国枢主编《文化、心病及疗法》,桂冠图书出版公司,1993。
景怀斌:《传统中国文化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三种思路》,《心理学报》2002年第34卷第3期。
陈光磊:《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影响》,《教育探索》2005年第1期。
许学华:《文化与心理治疗》,《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第10卷第18期。
陈光磊:《论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叶锦成:《多元文化辅导:亚洲文化的反思》,《亚洲辅导学报》2002年第9期。
叶锦成:《从中西文化差异看心理辅导的本土化》,载何敏贤等主编《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
吴兆之:《禅学与心理辅导的运用》,载何敏贤等主编《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研究》。
吴彩云:《气功引发心因性精神障碍发病因素的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年增刊。
钟志宏、李金萍、周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周婷:《高校心理咨询现状分析——以某校449例次心理咨询记录资料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于长玲:《大学生心病谁来医》,1995年2月27日《光明日报》。
夏纪林:《理工科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及实施教育的途径》,《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9期。
王瑶、顾红:《河南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第5期。
郑华萍、张瑜:《新时期大学生日常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理论导刊》2010年第1期。
Seligman E.P.,Building human strength:psychology’s forgotten mission,
Seligman E.P.,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叶锦成:《精神健康与社会工作》内部资料,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2006。
李国旺、张培炎:《精神病康复工作急需临床社会工作者和社区精神病医疗站》,《中国康复》1996年第3期。
王春筠等:《社会因素与精神病康复》,《健康心理学》1995年第4期。
杨丽:《我国社区精神病康复护理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2年第9期。
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何明宝、高民政、朱希峰:《走向社工——专业社会工作实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童敏:《精神病人社区康复过程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能性和方法探索》,《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香港浸会大学课题组:《精神病康复者对续顾服务意见的初探》,香港浸会大学,2003。
王思斌:《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美〕Marlene G.Cooper,Joan Granucci Lesser:《临床社会工作实务——一种整合的方法》,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美〕Roberta G.Sands:《精神健康——临床社会工作实践》,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张广磊、邓光辉:“网络游戏行为偏好调查问卷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2)。
Williams D,Skoric M.,Internet fantasy violence:A test of aggression in an online game,
Carver C S,Johnson S L,Joormann J.,Serotonergic function,twomode models of self-regulation,and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what depression has in common with impulisive aggression,
Russo S,Kema I P,Bosker F,et al.,Tryptophan as an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signal to brain serotonin:molecular evidence and psychiatric implications,
Harley EM.,Hindsight bias in legal decision making.,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民政部:《民政部确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地区和单位的通知》,参见www.gov.cn/gzdt/2007-07/16/content_686425.htm。
民政部:《民政部关于确定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的通知》,参见www.gov.cn/zwgk/2009-09/content_1415335.htm。
杨晓勇:《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挖掘案主潜能——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病院的探索与实践》,《社会福利》2007年第3期。
叶峰:《大力开展社会工作,提高精神病院服务水平》,《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第6期。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逾10亿人受到精神疾病困扰》,《广西医学》2007年第11期。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上海精神医学》2003年第2期。
〔美〕R.G.Sands:《精神健康临床社会工作实践》,何雪松、花菊香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刘继同、严俊、孔灵芝:《生物医学模式的战略升级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战略地位》,《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7期。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毛丹等:《赋权、互动与认同: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
李赛:《角色认知与角色扮演——毕节师专实习生角色认知的调研》,《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J.Blake-Mortimer,C.Gore-Felton,R.Kimerling,J.M.Turner-Cobb and D.Spiegel: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Life Among Patients with Cancer:A Review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Group Psychotherapy,
黄俊、李亚:《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初探》,《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36期。
肖慧欣、黄子杰:《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审美要求》,《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林书娥、林姿安:《心理师与社工师在安宁缓和疗护团队中的角色关系——以某医学中心安宁团队的历史经验为例》。
叶锦成:《社会工作本位的精神健康实务》,载《本质与典范——社会工作的反思》,八方文化。
梁健菱、岑慧莹等:《澳门地区老年痴呆症患者照护服务的资源分配及政策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10年第1期。
邓颖:《老年痴呆症的现状与预防》,《读与写杂志》2008年第11期。
沈来凤:《老年痴呆症的研究进展》,《现代医药卫生》2010年第4期。
邓颖:《老年痴呆症的现状与预防》,《读与写杂志》2008年第11期。
李月英主编《老年痴呆症活动策划手册》,香港医院管理局职业治疗统筹委员会、香港康复会社区康复网络、香港老年痴呆症协会、香港职业治疗学会,2004。
叶锦成:《自我分裂与自我整合:精神分裂个案的实践与挑战》(待发表),2010年12月。
王艳君:《精神分裂症重复住院125例临床分析》,《中国民康医学》 2011年第2期。
宋新勤、郭平、杨建章:《心理护理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对照研究》,《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第1期。
孙腊梅:《心理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2010年第32期。
刘敏东:《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干预》,
刘继同、严俊、孔灵芝:《生物医学模式的战略升级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战略地位》,《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规汇编(2001~2003)》,法律出版社,2004。
谭卫华:《高等医科院校社会工作实习途经分析》,《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肖晓霞:《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角色理论的视角》,《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Anthony,W.A.,Recovery from mental illness:The guiding vis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in the 1990s,
Deegan,P,Recovery:the lived experience of rehabilitation,
Geller,J.L.,The Last Half-Century of Psychiatric Services as Reflected in Psychiatric Services,
Wolfensberger,W.,The Principle of Normaliz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Psychiatric Services,
Yang,L.H.,Kleinman,A.,Link,B.G.,Phelan,J.C.,Lee,S.,& Good,B.,Culture and stigma:Adding moral experience to stigma theory,
Breakey,W.R.:《现代社区精神医疗》,载Brakey,W.R.编著《现代社区精神医疗:整合式心理卫生服务体系》,胡海国等译,心理出版社,2001。
Brown.,T.A. & Bralow,D.H.:《变态心理学案例教程》,王建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Foucault,M:《疯癫与文明》,刘北成等译,三联书店,2003。
Greenberg,M:《心里住着狮子的女孩》,张思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Jamison,K.R.:《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一位患躁郁症的女精神科医生的回忆录》,聂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Kanas,N:《精神分裂症的团体治疗》,杜家兴译,心理出版社,2006。
Mason,P.T. & Kreger,R.:《亲密的陌生人:给边缘人格亲友的实用指南》,韩良忆等译,心灵工坊,2005。
Rapp,C:《优势模式个案管理的理论、原则及方法》,刘琼英译,载Harris,M. & Bergamn.(Eds.):《精神障碍个案管理:理论与实务》,心理出版社,2008。
Saleebey,D.(Ed.).:《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李亚文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Shorter.E:《精神病学史:从收容所到百忧解》,韩健平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Waelhens,A.D. & Eecke.W.V.:《现象学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在脑研究十年之后》,胡冰霜等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李子玉:《忧郁病就是这样:一个忧郁病患者的告白》,三联书店,2008。
梁诗明、叶锦成:《香港精神康复政策与康复服务:复原概念下的反思》,载列小慧编《廿一吋是适合的SIZE》,香港神托会,2008。
叶锦成:《精神病观察——康复的疑惑与解迷》,金陵出版社,1991。
叶锦成:《社会工作本位的精神健康实务》,载何芝君、麦萍施编《本质与典范:社会工作的反思》,八方文化,2005。
叶锦成编《青少年忧郁情绪:理解与介入》,香港青年协会,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