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6

私营企业主图书

SSAPID:101-1287-0907-79
ISBN:7-80190-423-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21个个案调查,探讨了我国转型期私营企业主财富积累的一般特征,研究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全书在理论建构方面,思路清晰,理论思考深入而符合实际,并具有较高的概括力和解释力,关于私营企业主群体未来的生成与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富有新意,有决策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新社会群体研究丛书
作 者: 刘培峰
编 辑:周学林;陈磊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附录

 序言

 专家评语

 致谢

 导论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理论假设

  三 研究方法

   1.选择一个社区

   2.选择若干个案的案主生活史及访谈记录作主要资料

   3.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

 第一章 社会环境

  一 政策环境

   1.1978~1982年——私营企业主的萌生

   2.1983~1986年——私营企业主的起步

   3.1987~1991年——私营企业主的曲折发展

   4.1992~2001年7月——私营企业主的快速发展

   5.2001年7月至今——私营企业主的全面发展

  二 市场环境

  三 文化环境

 第二章 经济资本的获得方式

  一 个人收入资本化

   (一)来源于从事农村专业户和个体工商户的收入

   (二)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的薪金收入

   (三)来源于其他形式的收入

  二 公有制企业衍生

   (一)承包

   (二)租赁

   (三)依附

   (四)直接购买

  三 金融资本或民间资本启动

  四 人力资本替代

 第三章 社会资本的作用

  一 社会资本的概念、形式和功能

   1.吸纳作用

   2.扩散作用

   3.转化作用

  二 不同形式的社会资本对私营企业主生成与发展的作用

   (一)基于亲缘关系的社会资本

   (二)基于地缘关系的社会资本

   (三)基于人情关系的社会资本

   (四)基于交换关系的社会资本

 第四章 个人资本的作用

  一 个人资本的提出与界定

   1.个人资本与人力资本

   2.个人资本与社会资本

   3.个人资本与个人素质(能力)

  二 不同形式的个人资本在私营企业主生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一)观念

    1.构成个人资本的观念具有的特性

    2.观念在私营企业主生成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3.非农观念的主要内容

   (二)知识(技能)

   (三)市场机会想像力

    1.市场机会想像力的概念

    2.市场机会想像力的内容

    3.具有丰富市场机会想像力的创业者,对信息符号的处理成果

   (四)社会交往力

   (五)自我求变力

    1.自我求变力的本质

    2.自我求变力对私营企业主生成与发展的意义

 第五章 障碍、趋势与政策建议

  一 障碍

   (一)社会资本局部过密和透支

    1.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过密

    2.依附性过强

    3.互动和交换关系维系成本过高

   (二)个人资本稀缺

    1.知识(技能)稀缺

    2.市场机会想像力递减

    3.自我求变力递减

   (三)社会环境制约

    1.政策环境依然不平等

    2.政府的管制依然较多

    3.融资环境依然欠佳

    4.法制化的财产保护体系、税收体系和其他经济活动规范体系尚未建立

    5.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

  二 趋势

   (一)个人资本显性化

   (二)社会资本功能弱化

   (三)个人资本与社会资本结合的有机化

   (四)消费的符号化

   (五)阶层化

   (六)二次创业和代际传递的困惑

  三 政策建议

   1.进一步强调对私人财产的保护

   2.要逐步建立法制化的财产保护体系、税收体系和其他经济活动规范体系,优化私营企业主生成与发展的法律环境

   3.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4.将股份制真正引入私营企业,打破一些私营企业产权和管理上的家族制

   5.降低创业门槛,推进个人资本股权化,营造创业的社会氛围

   6.正确认识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特殊性,引导私营企业主阶层健康发展

 第六章 结论

  一 主要结论

   1.社会环境的催生

   2.社会资本的作用

   3.个人资本的作用

  二 相关思考

   (一)社会阶层结构变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1.定性与定量研究如何结合?

    2.实地研究中如何获准进入和获取资料?

 总序

本书通过个案调查,探讨了我国转型期私营企业主财富积累的一般特征,研究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理论建构方面,思路清晰,理论思考深入而符合实际,并具有较高的概括力和解释力。关于私营企业主群体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富有新意,有决策参考价值。本书在我国同类研究中,理论上有一定的开拓性与创新性,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宋林飞本书选取私营企业主的创业史展开探讨,选题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作者深入实地,收集到丰富翔实的资料,通过对21个个案的分析,得出了一些独到见解,对于人们理解私营企业主的财富累积过程,特别是其中起作用的因素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全书中心明确,方法规范,资料丰富,论述有一定说服力。综观全文,可看出作者较好地掌握了社会学专业理论与方法。——风笑天

1.〔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6;

2.〔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

3.〔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

4.〔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

5.〔美〕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英〕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

7.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

8.边燕杰:《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国外社会学》1999年第4期;

9.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10.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三联书店,2001;

11.陈才庚:《民营企业家生成研究》,《求实》2001年第6期;

12.曹建海:《突破家族企业发展局限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2002年11月21日《经济参考报》;

1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4.陈铁军:《中国私营企业强人》,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15.〔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华夏出版社,1999;

16.戴建中:《现阶段中国私营企业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

17.丁栋虹:《制度变迁中企业家成长模式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8.段若鹏、钟声、王心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19.董明:《当前中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心态探析》,《理论与改革》1999年第2期;

20.〔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新华出版社,1997;

21.费孝通:《费孝通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22.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三联出版社,1990年;

23.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4.风笑天等:《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5.符福峘:《信息资源学》,海洋出版社,1997;

26.付晓明编著《私营公司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27.〔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于社会秩序的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8.〔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

29.洪银兴:《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市场化》,《新华日报》2002年7月13日;

30.胡耀苏、陆学艺:《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结构调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1.韩民青:《文化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32.〔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

33.〔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重庆出版社,1994;

34.〔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

35.姜军风:《我国私营企业发展中的五大问题探析》,《中州学刊》1999年第5期;

36.〔美〕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7.〔美〕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商务印书馆,1998;

38.〔美〕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理论发展》,华夏出版社,200;

39.〔美〕科兹奈:《企业家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1984年7月30日在澳大利亚The Centre for Independent Studies主办之John Bonython Lecture中的演讲

4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1.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三联书店,1989;

4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3.李培林主编《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44.李培林:《中国社会结构转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45.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6.李同文主编《中国民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现状与未来》,金城出版社,1998;

47.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8.李君如:《观念更新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49.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上海三联书店,1999;

50.李路路:《私营企业主的个人背景与企业“成功”》,《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51.李保梁:《从政府到市场:20年来中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轨迹与展望》,《天津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52.李友根博士论文:《人力资本出资的法律问题研究》;

53.李文颖、张志刚、任国杰:《机会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54.卜长莉、金中祥:《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

55.刘林平:《关系、社会资本与社会转型——深圳“平江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6.刘炳瑛等:《知识资本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57.刘培峰:《无结构访谈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社会学》2002年第4期;

58.刘培峰:《社会关系网络与乡镇私营企业主的生成》,《社会学》2003年第4期;

59.刘培峰:《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与乡镇私营企业主的生成》,《社会》2003年第8期;

60.〔美〕L.布鲁姆、P.塞尔茨克、D.B.达拉赫:《社会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61.马克斯、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

6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

63.〔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4.〔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

65.〔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

66.潘允康:《新兴个体和私营者阶层的发展与心理透析》,《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67.〔奥〕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商务印书馆,1964;

68.钱永波:《镇江在江河交汇处升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69.〔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

70.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1.宋林飞:《“中国经济奇迹”未来与政策选择——国际市场的挑战》,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2.宋林飞:《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7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74.苏姗:《企业家的素质》,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75.孙立主编《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改革出版社,1997;

76.〔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

77.〔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

78.唐忠新:《贫富分化的社会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79.〔瑞典〕汤姆·伯恩斯等:《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0.王子平、冯百侠、徐静珍:《资源论》,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81.王宁:《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82.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83.王继编著《理论社会学》,陕西师范学出版社,1990;

84.王武召:《社会交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5.汪生科:《浙江规范官员下海潮》,2003年6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

86.万解秋:《政府推动与经济发展——苏南模式的理论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87.〔英〕韦恩·贝克:《社会资本制胜——如何挖掘个人与企业网络中的隐性资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88.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9.徐延辉:《企业家的伦理行为与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一个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比较框架》,《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90.肖永庆等:《改革与观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91.袁方等:《社会学家的眼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92.郁又鸿、李志能:《创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93.杨明:《西方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早期人力资本理论新进展述评》,《教育与经济》1998年第2期;

94.姚纪纲:《交往的世界——当代交往理论探索》,人民出版社,2002;

95.〔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2;

96.〔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7;

97.〔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

98.〔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

99.〔美〕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100.张厚义、刘文璞:《中国的私营经济与私营企业主》,知识出版社,1995;

101.张厚义、明立志:《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No.1、2、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02.张厚义、明立志、何侠安主编:《私营企业与市场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3.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4.张文斌:《改革危险期》,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

105.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106.张和平:《温州四高官辞职“下海”成焦点》(新华社专稿),转引自《扬子晚报》2003年5月30日;

107.朱光磊等:《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108.朱舟:《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09.朱国宏主编《社会学家视野里的经济现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10.赵旭亮、王明华:《资本一般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11.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

112.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三联书店,1998;

113.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1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15.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116.周长城、刘珏晖:《科技私营企业主的生活方式分析》,《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117.周海乐、陈红霞等:《“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区域发展个案反馈的前沿信息》,人民出版社,2001;

118.周叔莲、闵建蜀等:《论企业家精神》,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

119.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20.翟学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关系与权力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21.翟学伟:《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122.郑杭生、李强、李路路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23.章敬平:《政商之变——从官员下海到老板从政》,《南风窗》2003年3月上期;

12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组织与制度研究室:《中国村庄的工业化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25.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财经》2003年第4期;

126.〔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27. Alejandro Portes,The Economic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A Conceptual Overview,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5;

128. Burt Ronald,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29. Blumer Herbert:Symbolic Interactionism:persperctive and Method,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130. Friedman Jonnathan:Cultural Identity & Global Process,London,1994;

131. Goetz,J. & Lecompte,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Orlando:Academic Press,1984;

132. Lin Nan & Gina Lai,“Social Networkes and Mental Health”,A Handbook for the study Mental Health:Social Contexts,Theories and System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133. Pierre Bourdieu,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134. Pierre Bourdieu,“Social Space and the Genesis of Group,” Theory and Society 14,November 1985;

135. Robert Putnam,Making Democrary Work,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136. T.W.Schultz:“The Value of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Disequilibria”,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