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89

分裂主义与国家认同研究——以新疆分裂主义为例图书

Secession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 A Case Study on the Xinjiang Secessionism

SSAPID:101-1280-0103-70
ISBN:978-7-5201-2111-8
DOI:
ISSN:
关键词:

#N/A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认同观为理论依据,结合国内外有关多民族国家建构国家认同的大量著述和正反面案例,以新疆反分裂斗争的历史和现实为经纬线,就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分裂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分裂主义对国家认同的危害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政治认同是国家认同建设的关键、文化认同建设是重塑国家认同的基础、减少各民族文化差异和隔阂是反分裂工作取得长久成效的重要因素等基本判断,尝试为新时期我国的反分裂斗争具体工作提供国家认同层面的对策思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沈晓晨
编 辑:仇扬;王小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D6 中国政治

 后记

 前言

 绪论

  一 导言

   (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重要议题的分裂主义和国家认同问题

   (二)作为重大国际问题的当代反分裂和国家认同问题

   (三)本书的案例选择——新疆反分裂斗争的历史和当代实践

  二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家认同及其与分裂主义关系研究现状

   (二)新疆分裂主义研究现状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国家认同与分裂主义关系的理论分析

   (二)新疆分裂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实例分析

    1.新疆分裂主义产生过程中的国家认同危机

    2.新疆分裂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国家认同危机

   (三)反分裂主义与国家认同建设

    1.新疆反分裂斗争中应对国家认同危机的经验与反思

    2.对当代新疆反分裂斗争中国家认同建设的探索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其可行性分析

    1.历史社会学和比较方法

    2.层次分析法

    3.案例分析法

    4.社会认同路径(社会心理学)

  五 相关概念界定

   (一)认同

    1.“认同”的概念起源和内涵

    2.认同的形成

   (二)分裂主义

    1.分裂诉求出现的原因

    2.分裂主义产生的前提和条件

    3.分裂途径和手段

 第一章 国家认同与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政治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认同观——当代国家认同研究的起点

   一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一)人与国家关系

    (二)国家与社会关系

   二 马克思主义认同观

   三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国家认同的实践和发展

    (一)列宁的国家认同实践和发展

    (二)中国民族政策和国家认同建设的发展和创新

  第二节 国家认同问题理论分析

   一 国家认同的基本语境与内容

    (一)现代民族国家——当代国家认同讨论的基本语境

     1.现代国家

     2.民族国家

    (二)国家认同的对象和内容——国家认同的多重性

    1.政治认同

    2.国族文化认同

   二 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辨析

    (一)多民族国家内的民族认同

    (二)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

     1.“冲突论”

     2.“共生论”

  第三节 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构建的三种模式

   一 “同化”方案

   二 “多元文化主义”方案

   三 “超民族或泛国家认同”方案

 第二章 国家认同与分裂主义的关系

  第一节 国家认同危机与分裂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

   一 国家认同危机的表现

    (一)国家文化认同危机

    (二)国家政治认同危机

   二 国家认同危机与分裂主义的产生

    (一)民族认同政治化

    (二)地域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结合

  第二节 国家认同危机恶化构成分裂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一 价值多元与社会分化的加剧

   二 国家政治权威的衰落

   三 外部势力干涉——分裂主义与国家认同危机恶性循环的重要推力

 第三章 近代新疆国家认同危机与新疆分裂主义的产生

  第一节 近代新疆分裂主义的产生条件

   一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国家认同的特征

    (一)中国传统国家认同的特征

    (二)边疆少数民族传统国家认同的脆弱性

   二 新疆维汉间文化差异

    (一)突厥化

    (二)伊斯兰化

   三 近代中央政权在新疆的统治危机

    (一)地理环境封闭导致治理困难

    (二)清朝在新疆的军政隔离制度

  第二节 新疆分裂主义的近代萌发(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一 “双泛”思潮本土化与维吾尔早期民族认同的形成

    (一)“泛突厥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的缘起

    (二)双泛思想在新疆的渗透及本土化

   二 外部干涉对新疆分裂主义产生的刺激

    (一)外部势力对新疆的干涉

    (二)“阿古柏之乱”对中国国家认同的冲击

 第四章 国家认同的变化与新疆分裂主义的演变

  第一节 国家认同危机日益恶化与新疆分裂主义的成熟(20世纪30~40年代)

   一 “双泛”思潮的进一步本土化

   二 新疆第一个分裂政权及其对中国国家认同的彻底否定

   三 第二个“共和国”与外部政治势力对新疆的干涉

    (一)苏联对新疆事务的干涉

    (二)苏联的干涉与“东突厥斯坦共和国”

   四 国民政府在新疆国家认同工作上的努力与不足

    (一)国民政府重塑“中华民族”认同的努力

    (二)国民政府在新疆的国家认同建设与反分裂举措

  第二节 国家认同有效建设与新疆分裂主义发展的相对停滞(1949~1978年)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认同有效建设

    (一)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国家认同建设

     1.新型国家认同

     2.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认同建设举措

    (二)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分裂主义在相对停滞中发展(20世纪50年代)

   三 苏联对新疆事务的再度干涉(60~70年代)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认同建设中的新问题与新疆分裂主义的迅速发展(1978年至今)

   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家政治认同建设中的新问题

    (一)改革开放初期反民族分裂主义政策的制定

    (二)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三)分裂主义手段暴力恐怖化对国家认同的否定

    (四)国际环境对于中国政治认同的冲击

   二 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认同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一)“泛突厥主义”的复活及其在文化领域的迅速扩张

     1.“泛突厥主义”当代复活的国际背景

     2.改革开放后新疆“泛突厥主义”在文化领域的迅速扩张

    (二)新疆宗教极端主义的发展及其对国家认同的冲击

     1.新疆宗教极端主义发展的国际背景

     2.改革开放后新疆宗教极端主义的迅速发展

 第五章 新疆反分裂斗争中应对国家认同危机的反思与探索

  第一节 新疆反分裂主义与国家认同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反思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家认同建设的经验与反思

    (一)应该在国家核心战略层面强调国家认同建设

    (二)某些民族政策事实上强化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

   二 反分裂斗争背景下应对国家认同危机的理论与实践反思

    (一)应对国家认同危机诸理论观点

    (二)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再考察

  第二节 反分裂斗争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建设思考

   一 构建基于需求满足的政治认同

    (一)安全需求的满足

    (二)公平发展需求的满足

   二 完善制度性国家认同机制

    (一)保障宪法一体与政策连贯性

    (二)提升民族地区各级党政部门的执政能力

  第三节 当代中国国家文化认同建设思考

   一 中华民族“国族”文化认同的意涵与建设要求

    (一)传统与当代、国内与国外结合的现代文化

    (二)休戚与共的同胞情谊

   二 培育以公民参与为基础的公民政治文化

    (一)公民身份

    (二)公民政治文化

 结论

历史已经反复表明,对于任何时代和任何形式的国家,保持疆域内国民对于国家的归属和忠诚,是国家维持其存续进而实现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反之,如果这种归属感和忠诚减弱乃至消失,就会出现一系列国家社会不稳定问题,其极端表现之一就是分裂主义,即国内一块土地上的民众试图连同居住地一起从国家中脱离出去,出现国家分崩离析的悲剧。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认同观为理论依据,结合国内外有关多民族国家建构国家认同的大量著述和正反面案例,以新疆反分裂斗争的历史和现实为经纬线,就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分裂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分裂主义对国家认同的危害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政治认同是国家认同建设的关键、文化认同建设是重塑国家认同的基础、减少各民族文化差异和隔阂是反分裂工作取得长久成效的重要因素等基本判断,尝试为新时期我国的反分裂斗争具体工作提供国家认同层面的对策思考。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12。

10.《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11.《斯大林选集》,人民出版社,1979。

12.《毛泽东文集》第6、7、8卷,人民出版社,1999。

13.《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5。

14.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9。

15.世界宗教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课题组主编、唐晓峰摘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宗教》,人民出版社,2010。

16.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列宁论民族问题》,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出版社,1955。

17.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编《新疆工作文献选编(一九四九—二〇一〇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19.李慎明:《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基本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0.杨恕:《世界分裂主义论》,时事出版社,2008。

21.杨恕、李捷:《分裂与反分裂:分裂主义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2.李捷、杨恕:《分裂主义及其国际化研究》,时事出版社,2013。

23.《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维吾尔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

24.包尔汉:《新疆五十年》,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

25.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6.陈慧生、陈超:《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27.邓正来、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8.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华夏出版社,2004。

29.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30.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1.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华书局,2011。

32.关凯:《族群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3.郭泰山、李进新主编《新疆宗教问题研究论文选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

34.黄建华:《国民党政府的新疆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

35.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36.金宜久:《当代宗教与极端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7.李琪:《“东突”分裂主义势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8.李友梅等:《社会认同:一种结构性视野的分析——以美、德、日三国为例》,世纪出版集团,2007。

39.厉声等:《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

40.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4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2.马大正、许建英:《“东突厥斯坦国”:迷梦的幻灭》,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43.马大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新疆稳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44.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5.马戎:《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6.马戎:《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7.马胜利等:《欧洲认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8.玛依努尔·哈斯木:《回忆阿合买提江》,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49.毛公宁、王铁志:《民族区域自治新论》,民族出版社,2002。

50.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1.潘志平、王鸣野、石岚:《“东突”的历史与现状》,民族出版社,2008。

52.潘志平主编:《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53.赛福鼎著:《赛福鼎回忆录》,郭丽娟等译,华夏出版社,1993。

54.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新华出版社,2007。

55.苏德毕力格:《晚清政府对新疆、蒙古和西藏政策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56.陶德麟:《社会稳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57.汪金国:《多种文化力量作用下的现代中亚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8.王恩茂:《王恩茂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59.王剑峰:《多维视野中的族群冲突》,民族出版社,2005。

60.王柯:《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从1930年代至1940年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

61.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2.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3.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81。

64.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新疆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65.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6.杨策:《近代新疆史事述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67.杨妍:《地域主义与国家认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68.曾和平:《新疆民族区域自治经验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69.翟学伟、甘会斌等:《全球化与民族认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0.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0。

71.张秀明:《新疆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72.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

73.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74.〔澳〕霍尔顿:《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倪峰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75.〔德〕迪特·森格哈斯:《文明内部的冲突与世界秩序》,张文武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

76.〔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

77.〔德〕扬-维尔纳·米勒:《另一个国度:德国知识分子、两德统一及民族认同》,马俊、谢青译,新星出版社,2008。

78.〔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8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

8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2.〔法〕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王鲲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3.〔法〕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洪晖译,三联书店,2005。

8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

85.〔法〕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6.〔加〕卜正民、施恩德:《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陈城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87.〔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88.〔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89.〔加〕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种自由主义的少数群体权利理论》,马莉、张昌耀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90.〔加〕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邓红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91.〔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2.〔美〕蔡爱眉:《起火的世界——输出自由市场民主酿成种族仇恨和全球动荡》,刘怀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93.〔美〕查尔斯·蒂利:《身份、边界与社会联系》,谢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4.〔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95.〔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96.〔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高继美、李海燕、李点合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97.〔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新华出版社,2003。

98.〔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9.〔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0.〔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第10版)》,陈晓译,华夏出版社,2001。

101.〔美〕鲁恂·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任晓、王元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102.〔美〕马丁·N.麦格:《族群社会学》,祖力亚提·司马义译,华夏出版社,2007。

103.〔美〕迈尔威利·斯图沃德:《当代西方宗教哲学》,周伟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4.〔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5.〔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06.〔美〕乔治·米德:《心灵、自我和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07.〔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三联书店,1989。

108.〔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10。

109.〔美〕塞缪尔·亨廷顿等:《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5。

110.〔美〕斯蒂文·郝瑞:《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直观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巴莫阿依、曲木铁西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111.〔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自由主义政体、传统政体和社会民主政体下的权利与义务框架》,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12.〔美〕易斯·科塞等著:《社会学导论》,安美华等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113.〔美〕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4.〔美〕约瑟夫·拉彼德:《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余烨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15.〔美〕约瑟夫·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6.〔美〕扎米尔·卡利扎德、伊安·O.莱斯:《21世纪的政治冲突》,张淑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17.〔美〕詹姆士:《心理学原理》,唐钺译,商务印书馆,1963。

118.〔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谭力文、张卫东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119.〔土〕孜牙·乔加勒甫:《突厥主义原理》,新疆社科院“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在新疆的传播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双泛”译丛》(第二辑),1992。

120.〔西〕米格尔·卡夫雷拉:《后社会史初探》,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21.〔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122.〔英〕安迪·格林:《教育、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朱旭东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23.〔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24.〔英〕安东尼·吉登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吉登斯演讲录》,郭忠华编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

125.〔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三联书店,1998。

126.〔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27.〔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

128.〔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王铭铭译,三联书店,1998。

129.〔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30.〔英〕巴特·范·斯廷博根:《公民身份的条件》,郭台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131.〔英〕布赖恩·特纳:《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郭忠华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132.〔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3.〔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34.〔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

135.〔英〕迈克尔·H.莱斯诺:《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01。

136.〔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陈海宏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137.〔英〕麦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

138.〔英〕尼克·史蒂文森:《文化与公民身份》,陈志杰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139.〔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40.〔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141.〔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郭国良、徐建华译,商务印书馆,2001。

142.〔英〕乔治·克劳德:《自由主义与价值多元论》,应奇、张小玲、杨立峰、王琼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白利友:《国家认同建设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柏贵喜:《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浅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期。

3.包尔汉:《再论阿古柏政权》,《历史研究》1979年第8期。

4.陈霖:《我国边疆问题与边疆治理探讨》,《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

5.陈茂荣:《“民族国家”与“国家民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紧张关系何以消解》,《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第11期。

6.陈玉聃:《国家的自我认同与“他者”的关系——理论与渊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7.戴晓东:《当代民族认同危机之反思——以加拿大为例》,《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5期。

8.戴晓东:《浅析族裔民族主义与公民民族主义》,《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2期。

9.都永浩:《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认同》,《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6期。

10.干春松:《“国学热”反思与国学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11.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12.郭艳:《民族分离运动与国家认同的建构——印度尼西亚个案研究》,《国际论坛》2004年第9期。

13.郭艳:《全球化时代的后发展国家:国家认同遭遇“去中心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9期。

14.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5.郝时远:《民族认同危机还是民族主义宣示?——亨廷顿〈我们是谁?〉一书中的族际政治理论困境》,《世界民族》2005年第3期。

16.何明、王越平:《全球化背景下边疆社会稳定研究的几个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7.贺东航、谢伟民:《中国国家认同的历程与制约因素》,《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4期。

18.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9.胡传胜:《试析社会稳定的范畴》,《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0.解志苹、吴开松:《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的重塑——基于地域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10期。

21.金志远:《论国家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的共生性》,《前沿》2010年第19期。

22.金志远:《论国家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实质的相异性》,《前沿》2011年第9期。

23.克里斯·洛伦兹、梁高燕:《比较历史学理论框架的初步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24.孔德永:《政治认同的逻辑》,《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25.李崇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国家认同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26.李大龙:《传统夷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中国疆域形成理论探讨之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

27.李虹:《试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认同问题》,《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28.李瑞君、贺金瑞:《新疆“四个认同”教育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9.李世杰:《需求与稳定:以需求为导向的社会稳定理论体系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30.李爽:《试析新疆土地改革的特点》,《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31.李晓霞:《新中国成立后新疆族际通婚政策的演变》,《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32.李智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论》,《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3.栗志刚:《民族认同的精神文化内涵》,《世界民族》2010年第2期。

34.林尚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35.陆海发:《边疆治理中的认同问题及其整合思路》,《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36.马大正:《试论正确处理边疆民族文化特色化发展的三个辩证关系》,《新疆社科论坛》2012年第5期。

37.马得勇:《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外近期实证研究综述》,《世界民族》2012年第3期。

38.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1期。

39.门洪华:《两个大局视角下的中国国家认同变迁(1982—2012)》,《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40.牛汝极:《认同视域下的国家文化安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41.欧阳景根:《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制度性国家认同的实现机制》,《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42.庞金友:《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当代论争》,《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43.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44.钱雪梅:《论文化认同的形成和民族意识的特性》,《世界民族》2002年第3期。

45.任勇:《国家认同、中国逻辑与国家建设:侧重于西南民族地区的考察》,《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年第1期。

46.申永贞、王新举:《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观》,《求实》2006年第3期。

47.沈桂萍:《对多民族国家一体化建构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48.苏琳琳:《认同与治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分析》,《前沿》2012年第3期。

49.谭庆莉、谷禾:《少数民族认同问题的理论探析》,《民族论坛》2012年第4期。

50.万明钢、高承海、吕超、侯玲:《近年来国内民族认同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8期。

51.王葎:《国家认同的价值诠释》,《学术论坛》2010年第12期。

52.王敏:《多元文化主义差异政治思想:内在逻辑、论争与回应》,《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

53.王训礼、马新林:《试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东岳论丛》1999年第3期。

54.王卓君、何华玲:《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危机与重构》,《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55.吴燕和:《族群意识·认同·文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56.吴玉军:《自由主义国家认同观及其困境》,《哲学研究》2012年第7期。

57.肖滨:《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58.徐玉圻、顿时春:《苏联与新疆三区革命》,《西域研究》1999年第3期。

59.杨恕、曹伟:《评清朝在新疆的隔离制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

60.杨恕、汪金国:《20世纪80-90年代全球民族主义浪潮及相关理论探讨》,《新疆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61.杨恕:《分裂主义界定研究》,《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3期。

62.杨恕:《关于苏联联邦制的再思考》,《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第4期。

63.杨妍:《现代化进程中地域主义与国家认同危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64.杨妍:《现代化进程中公共空间的扩展与国家认同建构》,《人文杂志》2008年第5期。

65.杨志娟、塔娜:《角色理论视角下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民族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66.袁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11年第5期。

67.詹小美、王仕民:《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政治认同》,《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68.张殿军:《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功能、限度及价值取向》,《学术界》2013年第9期。

69.张祥云:《列宁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6期。

70.张永红、刘德一:《试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71.张友国:《亚文化、民族认同与民族分离主义》,《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72.张友国:《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何以可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73.郑宇、曾静:《跨国民族流动与国家认同构建——以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箐脚村苗族为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74.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75.周光辉、刘向东:《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及治理》,《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76.周平、白利友:《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认同政治》,《思想战线》2012年第4期。

77.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78.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学术探索》2009年第6期。

79.周平:《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及我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调整》,《云南学术探索》2002年第6期。

80.周平:《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2期。

81.周忠瑜:《民族区域自治与联邦制的比较》,《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4期。

82.李捷:《改革开放以来反新疆分裂主义的实践与理论思考——发展与稳定关系的视角》,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83.曹伟:《反对新疆分裂斗争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84.〔加〕威尔·金里卡:《多民族国家中的认同政治》,刘曙辉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2期。

85.〔新加坡〕D.布朗:《从周边共同体到民族国家——东南亚的民族分裂主义》,马宁译,《太平洋事务》1988年春季刊。

86.〔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认同政治与左翼》,周红云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2期。

87.〔英〕鲍伯·杰索普:《重构国家、重新引导国家权力》,何子英译,《求是学刊》2007年第4期。

1.杨恕:《和田出点事,新疆的天塌不下来》,《环球时报》2011年7月19日。

2.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东突”恐怖势力难脱罪责》,2002。

3.《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人民日报》2014年5月30日。

4.成立新:《自治区党委常委中心组进行集体学习》,《新疆日报》2014年1月12日。

5.冯瑾:《新疆启动第五个民生建设年》,《新疆日报》2014年2月12日。

6.马戎、赵志研:《多元一体理论:拓展中华民族研究新视野》,《中国民族报》2008年8月9日。

7.王振寰:《从世代看两岸关系“社会断崖”》,《联合报》2014年8月31日。

8.马戎:《“中华民族”是一家》,《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全球视野下的国家认同”)2010年8月24日。

9.韩震:《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全球视野下的国家认同”)2010年8月24日。

10.王立新:《美国的国家认同及面临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全球视野下的国家认同”)2010年8月24日。

11.〔日〕井上亘:《日本:国家·宗教·民族》,《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全球视野下的国家认同”)2010年8月24日。

12.景德祥:《近百年来德国人的国家认同》,《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全球视野下的国家认同”)2010年8月24日。

13.李洪峰:《移民问题困扰法国国家认同》,《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全球视野下的国家认同”)2010年8月24日。

14.李禹阶:《华夏民族观念中的国家认同》,《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全球视野下的国家认同”)2010年8月24日。

15.〔美〕托马斯·麦格奈尔:《表层文化、深层文化和文化认同》,《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全球视野下的国家认同”)2010年8月24日。

16.王成兵:《历史感和界限感:现代性语境中的国家认同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全球视野下的国家认同”)2010年8月24日。

17.冯绍雷:《难以抉择: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俄罗斯国家认同》,《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全球视野下的国家认同”)2010年8月24日。

18.《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9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新闻联播》2014年9月29日。

19.《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新闻联播》2014年5月30日。

1.Alfred Stepan and Yogendra Yadav,Crafting State-Nations:India and Other Multinational Democracies,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11.

2.Andrew Forbes,Warlords and Muslims in Chinese Central Asia:A Political History of Republican Sinkiang 1911-1949,CUP Archive,1986.

3.Anthony Giddens,A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1.

4.Anthony Smith,National Identity,London: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1991.

5.Ayoob,Krasner,Mayall,“Sovereignty,Nationalism,and Self-deter-mination,”in Robert Jackson (ed.),Sovereignty at the Milleniu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9.

6.Bartkus,V.O.,The Dynamic of Secess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7.Bruno Coppieters,“Introduction,”in Bruno Coppieters and Richard Sakwa(eds.),Contextualizing Secess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8.David Carment,Patrick James and Zeynep Taydas,Who Intercenes?Ethnic Conflict and Interstate Crisis,Columbu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6.

9.Edward A.Tiryakian and Ronald Rogowski,From Primordialism to Nationalism.In New Nationalisms of the Developed West:Toward Explanation,edited by Edward A.Tiryakian and Ronald Rogowski,Boston:Allen & Unwin,1985.

10.Gardner Bovingdon,The Uyghurs: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3.

11.Graham E.Fuller & S.Frederick Starr,The Xinjiang Problem,Central Asia-Caucasus Institut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2003.

12.Hsiao-Ting Lin,Moder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A Journey to the West,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1.

13.James A.Millward,Violent Separatism in Xinjiang:a Critical Assessment,Washington D.C.:The East-West Center,2004.

14.Marcelo G.Kohen,Secession:International Law Perspectiv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15.Mark Suztnan,Ethnic Nationalism and State Power—the Rise of Irish Nationalism,Afrikaner Nationalism and Zionism,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9.

16.Monty G.Marshall,Ted Robert Gurr,Peace and Conflict 2003:a Global Survey of Armed Conflicts,Self-determination Movements,and Democracy,University of Maryland,2003.

17.RAND Corporation,Trends in Outside Support for Insurgent Move-ment,Santa Monica,Calif:RAND,2001.

18.Robert A.Young,“How Do Peaceful Secessions Happen?” In David Carment and Patrick James,eds.,Wars in the Midst of Peace—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Ethnic Conflict,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97.

19.S.N.Eisenstadt and Stein Rokkan,Early State-building and Late Peripheral Nationalisms against the State,Beverly Hills:Sage,1973.

20.Shlomo Ben-Ami,eds.,Ethnic Challenges to the Modern Nation State,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2000.

21.Simone de Beauvoir,The Second Sex,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H.M.Parshley,New York:Bantam Books,1961.

22.W.Phillips Davison and Leon Gordenker,The Basques in Spain:Nationalism and Political Conflict in a New Democracy,New York:Praeger,1980.

23.今谷明著,中国の火薬庫:新疆ウイグル自治区の近代史,東京:集英社,2000.

1.David Cook,“Islamism and Jihadism:The Transformation of Classical Notions of Jihad into an Ideology of Terrorism,”Totalitarian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Religions,Vol.2,2009.

2.DeSnyder,Salgado,C.M.N.Lopez,A.M.Padilla,“Ethnic Identity and Cultural Awareness among the Offspring of Mexican Inter ethnic Marriages,”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Vol.2,1982.

3.Erin Jenne,“A Bargaining Theory of Minority Demands:Explaining the Dog That Didn't Bite in 1990s Yugoslavia,”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48,No.4,2004.

4.Harish,S.P.,“Ethnic or Religious Cleavage?Investigating the Nature of the Conflict in Southern Thailand,”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Vol.28,2006.

5.Laitin,D.D.,“Secessionist Rebellion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Vol.34,No.8,2001.

6.Philip Schlesinger,“On National Identity:Some Conception and Misconception Criticized,”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Vol.26,No.2,1987.

7.Sahlins,M.,“Goodbye to Tristes Tropes:Ethnography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World History,”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65,1988.

8.Zachary Elkins and John Sides,“Can Institutions Build Unity in Multiethnic State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101,No.4,2007.

9.新免康,“新疆ウイグルと中国政治”,アジア研究,Vol.49,No.1,2003.

10.Benjamin Joseph Darr,Nationalism and State Legitim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Political Science,The University of Iowa,2011.

11.Ching Mun Rosalyn Lim,Religion,Ethnicity,and Economic Marginalization as Drivers of Conflict in Xinjiang,The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Georgetown University,2011.

12.David John Brophy,Tending to Unite:the Origins of Uyghur Nationalism,Inner Asian and Altaic Studies,Harvard University,2011.

13.Enze Han,External Kin,Ethnic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Ethnic Mobilization in the PRC,Columbian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2010.

14.Martin I.Wayne,Understanding China's War on Terrorism:Top-down VS Bottom-up Approaches,Graduat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University of Denver,2006.

15.Justin Jon Rudelson,Bones in the Sand:the Struggle to Create Uyghur Nationalist Ideologies in Xinjiang China,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Harvard University,1992.

16.Thomas K.Kostrzewa,Separatist Nationalism in Xinjiang,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Notre Dame University,1996.

17.Zhao Yueyao,Xinjiang and Central Asia:Ethno-religious,and Economic Interactions,International Studies,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1993.

18.Zhou Xijuan Joanna,Cultural Interactions between Uyghurs,Chinese and Sogdians in the 8 to 13 Centuries,The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Columbia University,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