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09)图书

Annual report on science communication of China

SSAPID:101-1277-2566-67
ISBN:978-7-5097-0769-2
DOI:
ISSN:
关键词:

传播 科学技术 科学

[内容简介] 在大量第一手调研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书对2008年度常规科学议题和突发性热门科学议题在政府、新社会阶层、公众和科学家群体四个主体层面中的呈现及其发生与发展情况;科学家的公共形象调查;科学传播与政府机构公共形象;科学发展观传播报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与科学传播这五个层面对科学传播进行了全方位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科学传播蓝皮书
作 者: 詹正茂 靳一
编 辑:曹义恒;丁;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6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中文摘要

 推动全民科学传播 积累社会创新资源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09)课题组

 法律声明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编委会

 总报告

  弘扬科学精神 迎接时代呼唤

   一 从科学传播透视当代中国科学与社会总体情况

    (一)政府层面的科学传播

     1.作为执政理念的科学发展观的传播在方式、范围、效果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2.被调查政府机构2008年的公共形象表现处于中等水平,频发的危机事件暴露出危机公关能力的不足

     3.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作为政府规划实施的科学传播行为,其传播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传播方式有待改进

    (二)科学家群体的科学传播参与

     1.社会对科学家群体社会期望甚高,而科学家群体的实际表现与社会期待之间的差距极易引来严厉的批评与质疑

     2.科学家群体在公共话语空间中对议题的框架能力有限,尚未形成统一的、以客观与理性为特点的公共参与立场

    (三)社会与文化层面的科学传播

     1.科学与常识之间的断层、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隔膜是科学文化系统建立与运转的主要障碍

     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学启蒙主要在军事、工业领域,还远未进入行政与文化层面

     3.拥有更多话语权的公众,成为科学家权威的合法性来源与专家权威体系的挑战者,值得关注

     4.科学必将成为现代化中国的社会信任支撑力量,科学家群体的公信力维护是社会信任系统正常运转的必然要求

   二 对中国科学传播与科学精神塑造的展望与建议

    (一)时代呼唤科学精神所引领的价值理念与文化形态,历史赋予科学家群体不可脱卸的历史使命

     1.从国家文化与思想意识层面弘扬科学精神,建议在中宣部设立科学局,统领国家科学思想的传播工作

     2.加强科学家在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传播中的作用,加强科学家的政治参与

     3.提升科学家群体社会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二)提升科学家公共形象,保障科学家群体与科学在社会信任体系中的地位

     1.科学家需时刻注重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修养

     2.科学家需加强社会互动,提升公共形象

     3.科学共同体需加强科学传播素养、人文素养的综合教育,提升与政府、媒体和公众沟通的能力

     4.以热点科学事件为契机,巩固科学家的权威形象

     5.以电影电视为新的传播载体,潜移默化地提高公共形象

    (三)通过提高公共政策传播的科学性,提升政府机构的公共形象

     1.加强政府行为中科学的参与含量,尤其是发挥科学家作为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2.进一步提高政府机构对社会热点事件,尤其是突发重大事件的科学、合理参与

     3.正确处理与媒介的关系,提高媒体关系运作的科学性,为塑造良好的公共形象打下基础

     4.加强对不同群体和媒体的科学调研,从而有的放矢地针对不同的公众和媒体采取不同的媒介关系策略

 热点科学议题的传播

  科学议题传播的研究目的与理论框架

   一 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 概念界定

    (一)科学议题

    (二)议程设置理论

    (三)框架理论

   三 研究框架

    (一)从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到政府立场

    (二)从新闻专业取向媒体到新社会阶层立场

    (三)从公众论坛到公众(网民)立场

    (四)从科学家博客到科学家群体立场

  2008年度科学事件呈现的总体情况

   一 2008年度科学议题的媒体呈现

    (一)2008年度热点科学事件的媒体总体关注度为18.69%*

    (二)突发性危机事件主导2008年度媒体的科学议题

    (三)公众论坛对科学议题的关注呈两极分化

   二 四类媒体在2008年度全部科学事件中的议题建构的差异

    (一)三类媒体科学议题呈现的消息来源差异

     1.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是传统媒体最重要的消息来源

     2.一般公众是公众论坛的主要消息来源

     3.新闻专业取向媒体相对重视以自然科学专家作为消息来源

    (二)四类媒体科学议题呈现的信息倾向差异

     1.传统媒体和科学家博客的主要信息倾向是中性

     2.公众论坛上凸显负面倾向

     3.正负面混合倾向在新闻专业取向媒体中相对明显

     4.科学家博客与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在信息倾向上较为接近

    (三)四类媒体科学议题呈现的论点平衡性差异

     1.客观告知在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中占主导地位

     2.单面论点在公众论坛和科学家博客中较为常见

     3.新闻专业取向媒体相对注重运用双、多面论点

     4.科学家博客与公众论坛的论点平衡性较为接近

    (四)四类媒体科学议题呈现的表达方式差异

     1.客观告知在传统媒体和科学家博客中是主要表达方式

     2.理性诉求在新闻专业取向媒体和科学家博客中较为明显

     3.感性诉求仅在公众论坛上作为重要表达方式

     4.四类媒体的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五)四类媒体科学议题呈现的报道体裁差异

     1.消息在传统媒体和公众论坛上是重要的报道体裁,但较少为科学家博客采用

     2.评论或述评在公众论坛和科学家博客上较为常见

     3.深度报道较受新闻专业取向媒体和科学家博客重视

     4.四类媒体在报道体裁上存在较大差异,科学家博客与新闻专业取向媒体相对接近

    (六)总结

     1.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对科学议题的呈现具有权威性、正面性和告知性特点

     2.新闻专业取向媒体相对重视以自然科学专家为消息来源,并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深入性

     3.公众论坛在科学议题呈现上具有去权威化、主观化、感性化的特点,并显示出一定的负面性

     4.科学家博客在科学议题呈现上以视角客观和观点鲜明为特征

     5.科学家博客在整体上具有独立立场,同时在不同方面显示出与不同媒体的接近性

  不同类科学议题中四类媒体的呈现差异分析

   一 汶川地震事件中四类媒体的呈现特点

    (一)三类媒体呈现地震事件的消息来源差异

     1.“其他新闻媒体”在三类媒体中都是重要的消息来源

     2.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是传统媒体的重要消息来源

     3.一般公众不仅是公众论坛的主要消息来源,对于传统媒体也很重要

     4.自然科学专家更受新闻专业取向媒体重视

    (二)四类媒体呈现地震事件的信息倾向差异

     1.传统媒体和科学家博客信息倾向以中性为主

     2.公众论坛上71.03%的信息带有明显倾向性

     3.正负面混合倾向仅在新闻专业取向媒体中较为常见

     4.四类媒体在信息倾向上存在较大差异

    (三)四类媒体呈现地震事件的论点平衡性差异

     1.客观告知在传统媒体和科学家博客中占主要地位

     2.单面论点在公众论坛中占主要地位,在科学家博客中也较为常见

     3.双、多面论点在新闻专业取向媒体中占一定比重

     4.科学家博客与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公众论坛在论点平衡性上较为接近

    (四)四类媒体呈现地震事件的表达方式差异

     1.客观告知在传统媒体和科学家博客中占主要地位

     2.感性诉求在四类媒体中普遍高于理性诉求

     3.理性诉求在科学家博客和公众论坛中占一定比重

     4.科学家博客与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的表达方式存在一定接近性

    (五)四类媒体呈现地震事件的报道体裁差异

     1.消息是传统媒体的主要报道体裁

     2.评论或述评在公众论坛上较为常见

     3.深度报道受到新闻专业取向媒体和科学家博客的相对重视

     4.科学家博客与其他媒体在报道体裁上的差异较大

   二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四类媒体的呈现特点

    (一)三类媒体呈现“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消息来源差异

     1.政府机构是传统媒体的重要消息来源

     2.一般公众作为消息来源在公众论坛上具有压倒性优势

     3.自然科学专家作为消息来源发挥作用的比例很小

    (二)四类媒体呈现“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信息倾向差异

     1.除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外,负面倾向在其他三类媒体中较为显著

     2.中性倾向在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中占主导地位

     3.正面倾向和正负面混合倾向在四类媒体中的比例普遍较小

     4.科学家博客与新闻专业取向媒体、公众论坛的信息倾向较为接近

    (三)四类媒体呈现“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论点平衡性差异

     1.客观告知在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中占主导地位,在公众论坛上比例最低

     2.单面论点在公众论坛和科学家博客上占主导地位

     3.双、多面论点受到新闻专业取向媒体的重视,在其他三类媒体上比例很低

     4.科学家博客与公众论坛的论点平衡性较为接近

    (四)四类媒体呈现“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表达方式差异

     1.客观告知在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中占主导地位

     2.理性诉求主要为新闻专业取向媒体和科学家博客所采用

     3.感性诉求较多为科学家博客所采用,在其他三类媒体中比例较小

     4.综合表达方式在公众论坛中占主导地位

     5.科学家博客与新闻专业取向媒体在表达方式上较为接近

    (五)四类媒体呈现“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报道体裁差异

     1.消息是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的主要报道体裁

     2.评论或述评在除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以外的三类媒体中较为常见

     3.深度报道仅受到新闻专业取向媒体的重视

     4.科学家博客与新闻专业取向媒体在报道体裁上较为接近

   三 资源与环境议题中四类媒体的呈现特点

    (一)三类媒体呈现资源与环境议题的消息来源差异

     1.传统媒体的消息来源较为集中,主要是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

     2.公众论坛的消息来源较为分散

     3.公众论坛和新闻专业取向媒体对自然科学专家作为消息来源有一定关注

    (二)四类媒体呈现资源与环境议题的信息倾向差异

     1.正面和中性倾向在传统媒体和科学家博客上占主导地位

     2.负面倾向在公众论坛中较为明显

     3.正负面混合倾向仅在新闻专业取向媒体中占一定比重

     4.科学家博客与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在信息倾向上较为接近

    (三)四类媒体呈现资源与环境议题的论点平衡性差异

     1.客观告知是传统媒体主要采用的方式

     2.单面论点在公众论坛和科学家博客中所占比例较高

     3.双、多面论点在新闻专业取向媒体中占一定比重

     4.科学家博客与公众论坛在论点平衡性上较为接近

    (四)四类媒体呈现资源与环境议题的表达方式差异

     1.整体上以客观告知为主,理性诉求为辅

     2.感性诉求在公众论坛上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在其他三类媒体中不明显

     3.科学家博客与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新闻专业取向媒体在表达方式上较为接近

    (五)四类媒体呈现资源与环境议题的报道体裁差异

     1.消息是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最主要的体裁

     2.评论体裁在公众论坛中较为常见

     3.深度报道体裁更受新闻专业取向媒体重视

     4.科学家博客与其他媒体在报道体裁上有较大差异

   四 总结

    (一)三类媒体在不同事件中的消息来源比较

     1.权威消息来源*在地震事件报道中重要性较低,在资源与环境议题报道中重要性较高,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报道中呈两极分化状态

     2.一般公众作为消息来源在地震事件报道中重要性较高,在资源与环境议题报道中重要性较低,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报道中呈两极分化状态

     3.其他新闻媒体作为消息来源,在传统媒体关于地震事件的报道中重要性较高

     4.自然科学专家作为消息来源在地震事件报道中较受新闻专业取向媒体重视,在资源与环境议题报道中较受公众论坛关注,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缺位”

     5.小结

    (二)四类媒体在不同事件中的信息倾向比较

     1.整体上资源与环境议题的报道趋向正面,“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报道趋向负面

     2.在地震事件中,公众论坛显现出与报道其他事件不同的倾向

     3.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报道中立场独特

     4.科学家博客和新闻专业取向媒体在资源与环境议题中显现出与其他事件的不同倾向

     5.科学家博客在不同事件中显示出与不同媒体的信息倾向接近性

     6.小结

    (三)四类媒体在不同事件中的论点平衡性比较

     1.单面论点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比重较大

     2.科学家博客在论点平衡性上与公众论坛最为接近

     3.小结

    (四)四类媒体在不同事件中的表达方式比较

     1.感性诉求在地震事件报道中比例较高,在资源与环境议题报道中比例较低

     2.理性诉求在地震事件报道中比例较低,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资源与环境议题报道中比例较高

     3.公众论坛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报道中立场独特

     4.科学家博客在不同事件中与不同媒体的表达方式相近,但总体上偏向客观告知和理性诉求

     5.小结

    (五)四类媒体在不同事件中的报道体裁比较

     1.评论或述评在“三聚氰胺奶粉”和地震事件报道中比重较大,在资源与环境议题报道中比重较小

     2.深度报道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比重较小,在资源与环境议题中比重较大

     3.科学家博客在报道体裁上与其他媒体有较大差异

     4.小结

  四类媒体在科学议题不同时期负面信息倾向的差异分析

   一 地震事件不同阶段四类媒体负面信息倾向的差异分析

    (一)传统媒体在地震事件中的负面报道很少

    (二)公众论坛的前期负面信息与地震直接相关,中后期负面信息扩展到争议人物和道德领域

    (三)科学家博客的负面信息主要针对地震预测和校舍倒塌,其中对地震预测的科学性质疑较强

    (四)小结

   二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不同阶段四类媒体负面信息倾向的差异分析

    (一)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的负面报道很少

    (二)新闻专业取向媒体的前期和中期负面报道主要针对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和监管部门,后期负面报道扩展到更广泛领域

    (三)公众论坛的前期负面信息主要针对三鹿集团,中后期负面信息扩展到食品行业和监管体制,整体上较为情绪化

    (四)科学家博客的负面信息快热快冷,涉及范围较广,具有较强科学性

    (五)小结

   三 雪灾事件不同阶段四类媒体负面信息倾向的差异分析

    (一)传统媒体在雪灾事件中没有负面报道

    (二)公众论坛的负面信息主题涉及灾区物价、政府应急措施、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破坏等,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深入

    (三)科学家博客在雪灾事件中的负面信息很少,其中涉及环境和气象等科学问题

    (四)小结

   四 资源与环境议题不同阶段四类媒体负面信息倾向的差异分析

    (一)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的负面报道主要结合政府文件、环境会议和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的环境问题

    (二)新闻专业取向媒体的负面报道较为关注与城市生活有关的环境问题

    (三)公众论坛对国家的环保政策提出一些质疑

    (四)科学家博客的负面信息主要关注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具有较强学术性

    (五)小结

   五 总结

  四类媒体在热点事件中框架主题的差异分析

   一 汶川地震中不同媒体的框架差异分析

    (一)不同媒体对部门机构词汇的采用情况分析

     1.地震局受到新闻专业取向媒体、公众论坛和科学家博客的普遍关注,但关注角度和情绪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2.与其他三类媒体相比,科学家博客较多关注科学院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

    (二)不同媒体对科学解释类词汇的采用情况分析

     1.科学解释类词汇为科学家博客高度关注,在其他三类媒体中关注度较低

     2.在针对地震预测问题进行讨论时,科学家博客深入专业领域,与其他媒体的关注层面不同

    (三)不同媒体对人名词汇的采用情况分析

     1.四类媒体所关注的热点人物有较大差异

     2.科学家代表人物在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和公众论坛中“缺位”,新闻专业取向媒体多采用官方身份科学家的言论

    (四)科学家博客较少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与公众论坛和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形成鲜明对比

   二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不同媒体的框架差异分析

    (一)四类媒体在对部门机构的关注方面共同聚焦于国家质检总局,但关注角度和情绪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二)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对科学解释类词汇的采用度高于科学家博客和公众论坛,新闻专业取向媒体使用科学解释类词汇最少

    (三)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新闻专业取向媒体和公众论坛对科学家代表人物的关注度普遍较低

    (四)相对于公众论坛和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科学家博客和新闻专业取向媒体较少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

   三 热点事件中不同媒体的框架差异总结

    (一)主要负责部门构成四类媒体框架的重要部分,其中科学家博客的关注角度较为客观学术性较重,在表达方式上较为理性

    (二)科学解释在除科学家博客以外的三类媒体框架中不占重要地位,科学家博客与其他三类媒体在科学解释的理解上有较大差异

    (三)非官方身份的科学家仅在科学家博客中有较高关注度,官方身份的科学家则受到新闻专业取向媒体的偏爱

    (四)科学家博客和新闻专业取向媒体在事件表达方式上较为理性客观

    (五)科学家博客对事件的切入点和情绪表达在不同事件中有所变动

  科学议题传播的总结与对策建议

   一 2008年度我国科学议题的设置和框架总结

    (一)突发危机事件主导2008年度科学议题呈现

    (二)科学家群体作为消息来源在议程设置中的作用较小

     1.总体而言,科学家群体作为消息来源仅对新闻专业取向媒体有一定影响

     2.科学家群体作为消息来源在危机事件中的作用需要加强

     3.具有官方身份的科学家在消息来源方面的作用较大

    (三)科学家群体的科学议题框架与其他主体差异较大

     1.科学家群体对事件的关注较为侧重科学层面

     2.科学家群体对事件进行科学解释时较少回应其他三类主体的疑问

    (四)新一代科学家群体尚未形成客观和理性的整体立场

     1.新一代科学家群体在具体事件中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倾向性

     2.新一代科学家群体的观点较为鲜明

     3.感性诉求在新一代科学家群体的表达方式中占一定比例

    (五)科学家群体在科学议题的设置和框架过程中,既有独特立场,又不时显示出与其他主体的接近性

   二 科学家群体参与议程设置的宏观视角

    (一)科学的社会化使科学家群体参与议程设置成为可能

    (二)科学家群体参与议程设置的关键在于传播科学思维方式

    (三)科学家群体参与议程设置的过程就是与其他社会主体的互动过程

     1.科学家群体针对科学议题向政府建言

     2.科学家群体通过媒体发表有关科学议题的言论

     3.科学家群体针对科学议题向公众进行普及

    (四)参与科学议题的议程设置是我国科学家群体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三 科学家群体的框架竞争策略

    (一)科学家群体的框架要以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核心

    (二)科学家群体的科学解释要贴近其他三类主体的需求

    (三)科学家群体要建立与政府、媒体和公众沟通的有效渠道

     1.科学家群体要通过多种渠道为政府出谋划策

     2.科学家群体和媒体要建立合作机制,保证渠道畅通

     3.科学家群体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传播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危机事件是科学家群体参与议程设置的最佳时机

     1.危机事件加深了受众和媒体对科学类信息的需求

     2.危机事件加深了媒体对消息来源的依赖程度

     3.网民和网络媒体在危机事件议程设置中异军突起

     4.科学家群体在危机事件中参与议程设置的对策建议

 科学家的公共形象调查

  科学家形象的公众评价

   一 调查基本情况说明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内容

     1.科学家社会影响力与社会形象评价

     2.科学家信任度评价

     3.对科学家所应承担责任的看法

     4.被访者基本特征

    (三)数据处理

   二 对2008年科学家社会形象的评价

    (一)北京市民对科学家形象评价较高,石家庄市民对科学家形象评价显著高于北京和成都

    (二)年龄和学历是影响北京市民评价科学家形象的主要因素,成都、石家庄与北京相比情况有一些差异

     1.北京市民中55岁以上的市民对科学家社会形象的评价最高,26~35岁的年轻人对科学家社会形象的评价最低,成都与石家庄呈现类似情况

     2.学历越高的北京市民对科学家社会形象的评价越差,成都与石家庄专科学历人群的情况比较特殊

    (三)对科学家社会影响力大小的评价是影响科学家社会形象评价的最主要因素

    (四)小结

     1.被调查群体普遍对科学家形象评价较好

     2.在北京样本中,年龄和学历对于形象评价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

     3.科学家的社会形象与其社会影响力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 对2008年科学家社会影响力的评价

    (一)绝大部分北京市民认为科学家在过去一年里发挥了社会影响力,成都与石家庄也呈现同样的情况

    (二)不同年龄、学历人群对科学家社会影响力评价差异显著

     1.55岁以上北京市民给予科学家社会影响力较高评价,成都与石家庄则与北京有所不同

     2.学历越高的北京市民对科学家社会影响力的评价相对越低,成都、石家庄略有不同

    (三)小结

     1.三城市市民对于科学家社会影响力的评价较为接近,都认为科学家群体发挥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2.年龄和学历对于社会影响力有着显著影响

   四 对广告中科学家的信任程度

    (一)多数北京市民不相信广告中的科学家,成都与石家庄情况与北京一致

    (二)女性北京市民更相信广告中的科学家,经管专业北京市民对广告中的科学家更加不信任

    (三)北京市民对广告中科学家的信任度与其对科学家的印象评价具有正相关关系,与对科学家其他方面的评价弱相关或无关

    (四)小结

     1.三城市市民对于广告中科学家的信任度普遍较低

     2.性别和专业变量对于科学家的信任度有着显著影响

     3.对广告中科学家的信任度与对科学家的印象评价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

   五 对2008年科学家社会责任重要性的评价

    (一)北京市民认为科学家最为重要的责任是“科研教学或科技应用”,明显高于“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成都、石家庄两城市与北京情况整体一致,略有差别

    (二)北京地区不同年龄市民对科学家责任重要性的评价呈“V”字形结构,“向公众传播科学的责任”低于“科研教学或科技应用责任”和“向政府提供政策或建议责任”

    (三)北京地区不同职业市民对科学家责任重要性的评价总体呈“V”字形趋势,下岗工人群体较为特殊

    (四)北京地区不同学历市民对科学家责任重要性的评价中,“向公众传播科学责任”普遍评价最低,学历影响了重要性的评价

    (五)北京地区不同专业市民对科学家责任重要性的评价呈“V”字形结构,艺术体育类评分最低

    (六)小结

   六 关于提升科学家公众形象的建议

    (一)科学家公众形象总结

     1.科学家在公众中的形象评价较高、影响力一般、信任度极低

     2.科学家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形象、公众信任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二)提升科学家公众形象的建议

     1.目标为提升科学家的公众形象

     2.两大重点为青少年群体和新社会阶层

     3.三项举措为寻找科学家的社会之根,加强科学家的媒体公关,规范科学家的社会形象

     4.一个难点是要注意地区差异

  流行文化中的科学家形象

   一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框架

     1.影视剧中的科学家形象是人们了解科学家的重要途径

     2.国外大众媒体中科学家形象从“英雄”到“疯子”再到“偶像”的变化过程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与科学家定义

     2.分析框架(分析量表设计依据)

    (三)热门影视剧样本与科学家分析样本的选取

     1.确定2008年热门电视剧和电影

     2.科学家角色分析样本的选择方法

   二 科学家群体在电视剧中的形象呈现

    (一)2008年热门电视剧中科学家角色的基本情况

     1.热门电视剧中出现了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形象的比例为27.3%

     2.科学家角色主要出现在情感类和谍战类电视剧中

     3.2008年热门电视剧中的科学家主要以医生、护士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

     4.受电视剧类型及科学家角色职业的影响,电视剧中的科学家以年轻人和女性居多

     5.科学家角色中未婚人群超过2/3,超过4/5是单身

    (二)2008年热门电视剧中科学家角色的外表、职业身份与性格特征

     1.科学家角色的外表趋于中庸和保守

     2.2008年没有以科学家为主题的热门电视剧,科学家角色的职业身份很少在剧情中呈现

     3.科学家角色在电视剧中的性格特征

    (三)电视剧中科学家角色的情节安排特征和行为特点刻画

     1.2008年热门电视剧中科学家角色对于提升科学家形象、提升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等方面作用不明显

     2.热门电视剧中科学家角色的结局

    (四)2008年热门电视剧科学家形象典型案例分析

    (五)对我国电视剧中科学家形象的思考

     1.科学家不是我国电视剧中的主角,科学家与民众的日常生活距离遥远

     2.热门美剧与中国电视剧中的科学家角色地位和形象反差强烈

     3.我们党和国家对科学家的角色期待在国产剧中几乎被完全忽略,但在美剧中得到了较多的体现

     4.中美两国科学家参与公众生活的程度以及科学发展程度、电视剧制作水平是造成中美电视剧中科学家形象差异的主要原因

   三 科学家群体在电影中的形象呈现

    (一)2008年热门电影中科学家角色的基本情况

     1.37.04%的热门电影中出现了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角色,其中68.2%来自欧美电影,27.3%来自中国内地电影

     2.2008年热门电影中,科幻、爱情和灾难电影中科学家角色较多

     3.热门电影中的科学家角色以男性为主,年龄分布以中年为主

     4.热门电影中的科学家以工程技术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为主,专业分布非常广泛

    (二)2008年热门电影中科学家角色的外表、性格与职业能力特征

     1.热门电影中科学家外表以中庸和保守为主,近一半的科学家的职业能力较强

     2.热门电影中科学家角色呈现三种性格类型

     3.热门电影中科学家角色的职业类型与职业能力显著相关

    (三)2008年热门电影中的科学家角色的职业和情节安排特征

     1.热门电影中科学家角色的身份特征与剧情的关联度

     2.国产电影的剧情很少突出科学家角色的身份特征

    (四)典型案例分析:中美电影中科学家形象差异巨大

     1.科学家的典型正面形象——《钢铁侠》男主角斯塔克(Stark)

     2.科学家的典型负面形象——《生化危机:恶化》中的邪恶研究者

     3.国产电影中年轻科学家的老面孔——《女人不坏》中的青年科学家

     4.国产电影中科学家的典型跑龙套角色——《桃花运》里面的4个心理医生

    (五)对我国电影中科学家形象的思考

     1.与我国电视剧中情况类似,国产热门电影中缺乏精彩的科学家形象

     2.荧幕上国内外科学家形象的巨大反差极易加深我国民众对中国科学家的负面印象和对科学的疏离感

   四 结论和对策

    (一)2008年中国热门影视作品科学家形象总结

    (二)重塑流行文化中科学家形象的对策和建议

     1.重塑流行文化中的科学家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重塑流行文化中的科学家形象从根本上要依靠科学家群体与社会的互动

     3.重塑流行文化中的科学家形象需要以影视作品为突破口

  2008年度热点科学事件新闻报道中的科学家形象

   一 研究基本情况说明

    (一)资料来源

    (二)对科学家的界定

    (三)内容分析编码

     1.出现科学家的新闻相关情况

     2.热点科学事件报道中所呈现的科学家形象特征

   二 2008年度传统媒体视角下热点科学事件中的科学家形象

    (一)传统媒体视角下科学家形象概况

     1.2008年度科学议题中的科学家大部分无行政职务

     2.不同内容取向的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有选用不同科学家的倾向性,但并不显著

     3.报刊和电视在报道热点科学事件时选用科学家的倾向性不显著

     4.科学家有无行政职务与其参与科学事件的新闻主题显著相关

    (二)科学家在热点科学事件中参与方式的媒体呈现

     1.媒体呈现的“有行政职务”科学家的参与方式主要集中在“发表言论”上,而“无行政职务”科学家“参与事件”的比例较高

     2.媒体呈现的科学家在“防震减灾”和“生命健康”事件中的社会参与度明显高于“食品药品安全”和“资源与环境”事件

     3.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和大众化取向媒体中呈现的科学家参与方式广泛,而新闻专业取向媒体呈现的参与方式集中在“发表言论”上

     4.科学家参与热点科学事件所呈现的方式在报刊和电视报道之间没有显著差别

    (三)科学家在热点科学事件中发挥作用的媒体呈现

     1.媒体呈现的“有行政职务”科学家在“向政府部门提建议”上有较大的作用,而“无行政职务”科学家在“亲身参与事件无言论”方面作用较大

     2.科学家在四类科学事件的媒体报道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科学解释”作用;同时,在“防震减灾”事件中“参与事件”作用较大,在“生命健康”事件中“向公众提建议”作用较大,而在“资源与环境”事件中,“向政府部门提建议”方面作用更突出

     3.科学家参与热点科学事件所呈现的作用在报刊和电视媒体上没有显著差别

     4.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呈现科学家在“向政府部门提建议”方面作用相对突出;大众化取向媒体呈现科学家在“向公众提建议”方面作用相对突出;新闻专业取向媒体呈现科学家在“作出科学解释”方面作用相对突出

    (四)科学家在热点科学事件中的立场

     1.媒体呈现“有行政职务”科学家持“无明显立场”比例最高,“政府立场”比例也相对较高;而“无行政职务”科学家最常持有“公众立场”

     2.科学家在热点科学事件的媒体报道中所呈现出的立场与科学事件的主题显著相关

     3.报刊类媒体倾向于展现科学家的“公众立场”或“无明显立场”,而电视媒体倾向于展现科学家的“政府立场”或“个人立场”

     4.在三种内容取向的媒体中,科学家呈现“公众立场”和“无明显立场”最为普遍;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中科学家持“政府立场”的比例相对较高;大众化取向媒体中科学家持“公众立场”的比例相对较高;新闻专业取向媒体中则更多呈现“多立场综合”情况

    (五)科学家在热点科学事件报道中的媒体形象

     1.科学家在媒体报道中呈现的形象与科学家有无行政职务无关

     2.媒体呈现的科学家形象在“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中以“正面”为主,在“资源环境”、“防震减灾”和“生命健康”事件中以“中性”形象为主

     3.不同内容取向媒体所呈现的科学家形象没有显著差异

     4.报刊和电视媒体上呈现的科学家形象没有显著差异

    (六)小结

     1.“有行政职务”与“无行政职务”的科学家

     2.媒体的内容取向与科学家的媒体形象

     3.媒体报道的主题与科学家的媒体形象

   三 2008年度网络媒体视角下热点科学事件中的科学家形象

    (一)“天涯杂谈”中科学家形象的基本情况

     1.网络论坛中的科学家相关信息以“中性”居多,但“负面”信息多于“正面”信息

     2.从标题来看,科学家形象受到网民较多质疑

    (二)科学家在热点科学事件中的负面形象

     1.对科学家缺乏科学精神进行了批评与嘲讽

     2.对科学家的权威和声望表现出明显质疑

     3.网民对科学家利用科学知识来愚弄公众表现出极大的反感

     4.网民对科学家过度附和政府及政府决策的行为极为不满

     5.个别科学家违法犯罪问题极大地损害科学家群体的形象

    (三)科学家在热点科学事件中的正面形象

     1.为人民服务、倍受尊重

     2.运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

     3.警示公众、提出建议

    (四)科学家在热点科学事件中的中性形象

     1.陈述事实、探求新知

     2.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3.探索论辩、学术争鸣

     4.客观鉴定、准确解释

    (五)小结

     1.重塑网络文化中的科学家形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在“天涯杂谈”热点科学事件报道中,科学家的整体形象多元化,中性形象最多,但负面形象比例也较高

     3.“天涯杂谈”中科学家负面形象的成因既有科学家自身的因素,也与科学家和公众缺乏良好、有效的沟通有关

  传统媒体与“天涯杂谈”中的两院院士形象

   一 概念界定与研究意义

   二 研究设计

   三 传统媒体视角下的院士形象呈现

    (一)传统媒体围绕院士开展的主题宣传主要突出杰出院士的功绩

    (二)传统媒体报道与院士相关的活动事件着力凸显院士的专业学识、崇高社会地位和高尚品德

     1.新闻中与院士相关的获奖表彰和专业领域的学术活动凸显了院士的专业学识

     2.新闻中与院士相关的职务行为活动与咨询活动凸显了院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3.新闻中与院士相关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凸显了院士的崇高道德品质

    (三)新闻中出现的院士相关言论体现出院士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计民生出谋划策的形象

     1.院士主动或被动参与社会生活,作为权威符号出现在热点事件的相关报道中

     2.院士为国计民生出谋划策,关注国家的长远发展

     3.院士关注院士制度和国内科技界弊病

    (四)传统媒体视角下的院士形象总结

     1.在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中,院士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崇高,品德高尚,热心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大事

     2.传统媒体对院士以正面和中性报道为主,着重凸显院士的社会地位和高尚形象

     3.传统媒体中,院士常常作为权威符号出现,成为证明合法性的工具

     4.传统媒体对院士的报道遵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院士的期望

   四 天涯论坛中院士相关议题分析

    (一)在关于院士的主题宣传和活动事件中,呈现院士正面形象的帖子较多,但一些负面形象也较为突出

     1.客观报道院士的生平、成就、活动、事件

     2.呈现院士在社会事件中的负面形象

     3.网民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引用院士的言行事迹作为例证

    (二)院士的专业言论和非专业言论都常常遭到网民的质疑和攻击

     1.院士发表的专业言论不被网民认同

     2.院士发表的非专业言论易遭受网民攻击

    (三)天涯论坛网民对院士评选制度存在诸多疑问和批评

    (四)院士的学术水平、科学精神和道德品质都遭到天涯论坛网民的质疑

     1.学术水平遭质疑

     2.科学精神遭质疑

     3.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问题

    (五)院士的社会地位高,角色期待和角色表现之间差异巨大

     1.院士的社会地位崇高,是社会精英人群的代表

     2.网友不满院士利用自己较高的社会地位谋取个人利益、维护既得利益

     3.院士作为学术大师的官方身份不被网民认同

    (六)天涯论坛中院士相关帖子总结

     1.天涯论坛网民认为院士社会地位很高

     2.天涯论坛网民不满现有院士制度,质疑部分院士的学术水平、科学精神和品德

     3.天涯论坛网民认为部分院士的社会角色和言行不相符

     4.天涯论坛网民对院士抱有较高期待和希望

   五 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院士的呈现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巨大差异

    (一)传统媒体和网民对院士群体的期待部分一致,同时存在一定差异

    (二)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院士的期待

     1.完全针对院士的主题宣传,传统媒体数量较多且都是正面歌颂,而天涯论坛中数量很少且网民不关注

     2.对于负面消息,传统媒体往往避而不谈,而天涯论坛网民往往质疑、谴责乃至攻击院士

    (三)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院士群体关注的重点不同

     1.传统媒体更关注院士的科研功绩和高尚品德,而天涯论坛网民更关注院士在具体社会事件中的作用

     2.传统媒体更关注事件,而天涯论坛网民更关注院士个人

     3.天涯论坛网民非常关注院士制度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传统媒体关注较少

  科学家公共形象调查发现总结与对策建议

   一 2008年度科学家公共形象总结

    (一)研究对象

    (二)2008年度科学家群体的角色表现

     1.科学家职业形象较好、社会地位高

     2.科学家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弱

     3.科学家形象呈现出刻板化、模式化倾向

    (三)2008年度对科学家群体的角色期待

     1.科学家需要坚持科学精神,提高道德修养

     2.科学家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积极合理的社会作用

   二 提升科学家公共形象的建议

    (一)科学家应重视科学精神和道德修养,提高自身形象

     1.科学家需要坚持科学精神,加强道德修养建设

     2.科学活动需要加强民主学术氛围建设

    (二)科学家应加强社会互动,提升公共形象

     1.科学家通过向政府献计献策,提升自身形象

     2.科学机构通过加强媒体公关,提升媒体形象

     3.科学家通过科学普及加强与公众互动,提升公众形象

    (三)拓展科学家影响领域,提升科学家公共形象

     1.以科学占领网络阵地,扭转负面形象

     2.以热点科学事件为契机,巩固科学家的权威形象

     3.以电影电视为新的传播载体,潜移默化地提高公共形象

 科学传播与政府机构公共形象

  2008年度政府机构公共形象概况

   一 研究背景

    (一)形象与公共关系

    (二)政府公共关系的特点

    (三)政府机构的公共形象与科学传播

     1.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2.政府的科学传播与科学家的社会参与

   二 政府机构的公共形象——公众的评价

    (一)来自三城市市民电话调查的发现

     1.三城市市民对于不同部门知名度、美誉度评价不同,个别部门处于高知名度、低美誉度的危险公关状态之中

     2.三城市政府机构公共形象受人口学特征的影响

     3.三城市市民调查结果表明对政府机构公共形象评价与人们对科学家群体的社会评价有关

    (二)对天涯社区论坛信息的内容分析发现

     1.从信息倾向的角度,“天涯杂谈”中有关政府机构的信息近80%为负面和中性信息

     2.“天涯杂谈”对政府机构的关注度*与公众调查中政府机构的知晓度呈对数相关关系

     3.“天涯杂谈”的信息框架特点分析

     4.基于网络论坛框架特点的网络负面信息内容分析

    (三)小结

     1.政府机构公共形象现状并不理想

     2.政府机构党员干部形象与政府机构形象息息相关

     3.科学家形象与政府机构尤其是主管科技类公共事务的政府机构公共形象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4.政府机构的“科学传播类行为”受公众关注较多,影响政府机构公共形象

     5.突发事件中政府机构的作为影响机构的公共形象

     6.不同社会背景、社会经验人群对政府机构公共形象的态度有较大差异

   三 政府机构的公共形象——传统媒体的框架

    (一)传统媒体呈现的政府机构的公共形象

     1.传统媒体对政府机构的报道以中性和正面新闻为主,极少出现负面新闻

     2.不同政府机构在传统媒体中的形象呈现有所差别,形象呈现与机构在2008年的行为有直接关系

     3.媒体对科学议题中的政府机构的报道与整体略有不同,政府机构在不同议题中所呈现的媒体形象有较大差异

    (二)“科学传播类行为”有利于提升政府机构的公共形象

     1.政府机构在“科学传播类行为”中的形象得分显著高于“非科学传播类行为”中的形象得分

     2.政府机构“科研成果的发布与推广”方面的负面报道比例较小,形象得分较高

    (三)对被调查政府机构的新闻报道内容的个案分析

     1.民生问题和“党风廉政建设”是“非科学传播类行为”中造成政府机构负面新闻的主要方面

     2.政府机构在“科学传播类行为”中因不注重科学方式和方法而导致人民利益受损,是造成政府机构负面新闻的主要来源

    (四)小结

     1.“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是造成政府机构在媒体中呈现负面形象的主要原因

     2.政府机构的“科学传播类行为”有利于政府机构公共形象的提升

     3.科学家对政府机构相关事件的参与,对政府机构公共形象的构建有显著影响

   四 政府机构公共形象构建与媒体关系

    (一)媒体对政府机构形象呈现的一般特点——媒体自身框架

     1.媒体对重大事件较为敏感,报道集中,不同事件潜伏期略有不同,“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潜伏期相对较长

     2.与天涯论坛的结果类似,媒体对被调查政府机构进行描述时,以呈现机构为主;在机构的媒体形象呈现过程中新闻发言人的作用极小

     3.从媒体类型来看,对政府机构的新闻报道更多出现在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上

     4.报道体裁以“消息类”为主,“深度报道”与“评论”各占10%左右

    (二)政府机构公共形象与媒体呈现的关系

     1.网络论坛与传统媒体重点呈现的政府机构有所差别,网络论坛更为关注与突发热点事件相关的机构,而传统媒体对所有政府机构关注程度差别不大

     2.政府机构知名度与机构在媒体上的关注度成正相关,其中与大众化取向媒体的关注度相关程度最高,关注度越高知名度越大

     3.政府机构美誉度与该机构在媒体上呈现的“科学传播”类新闻的被报道比例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与“科研成果的发布和推广”类新闻被报道比例的相关程度最高

     4.政府机构美誉度与媒体对机构报道的信息倾向相关,在媒体上形象得分越高,机构美誉度越高

     5.政府机构知名度与政府机构官员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比例呈负相关关系

    (三)小结

     1.传统媒体对政府机构相关信息的呈现,以客观消息报道为主,对政府机构行为较少发表意见或评论,而新闻发言人在新闻报道中出现比例过低

     2.网络论坛与传统媒体对政府机构的关注度有所差别,网络论坛更为关注与突发热点事件相关的机构,而传统媒体对所有政府机构的关注程度较为平均

     3.政府机构的知名度与其媒体呈现比例,尤其是在大众化导向媒体中呈现比例正相关,与机构官员出现在报道中的比例成负相关

     4.政府机构的美誉度与其“科学传播类行为”报道比例,尤其是“科研成果的发布和推广”行为被报道比例正相关,与媒体的报道倾向正相关

   五 构建良好政府机构公共形象的对策与建议

    (一)继续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修养建设,培养领导干部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1.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府机构形象塑造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作为政府机构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

     2.党的作风建设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组织作风要务实

     3.新媒体环境下党员干部要时刻注意自身言行举止,维护个人及所在机构清正廉洁的公共形象

    (二)政府机构只有加强自身行为的科学性,才能更好地保证良好公共形象的塑造

     1.提高政府机构的公共形象首先就要利用科学的方法解析政府机构目前的公共形象

     2.提高政府机构的公共形象就要加强政府行为中科学的参与含量,尤其是发挥科学家作为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3.要提高政府机构的公共形象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机构对社会热点事件,尤其是突发重大事件的科学、合理参与

    (三)政府机构要更好地处理与媒介的关系,从而塑造良好的公共形象

     1.进一步加强政府机构从公众和媒体获得反馈的能力

     2.要加强对不同群体和媒体的科学调研,从而有的放矢地针对不同的公众和媒体采取不同的媒介关系策略

     3.要针对不同部门,依据其自身公共形象特点,从整体上提高政府机构的公共形象

     4.知名度较低的部门应加强和媒介的联系,通过合适的方式增加媒介报道数量,特别是在受众和销量较大的媒介上的呈现

     5.美誉度较低的部门应进一步改善和媒介的关系,增加机构施政和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媒体中的公共形象

     6.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力度,完善自身网站建设

     7.进一步加强新闻发言人在媒体呈现中的作用

  2008年度中国科学院的公共形象

   一 北京、成都与石家庄三城市市民对中国科学院的形象评价

    (一)在14个被调查政府机构中,中国科学院知名度、美誉度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二)三城市市民对中国科学院公共形象的评价受其自身人口学特征影响

     1.相对于非科技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对中国科学院知晓度更高,但对其评价也较低

     2.学历高对中国科学院知晓度高,但对其美誉度评价低

    (三)三城市市民对中国科学院的公共形象评价受其对科学家形象评价的影响

     1.三城市市民对中国科学院的美誉度评价与其对科学家社会形象评价正相关,对科学家社会印象越好的被访者,对中国科学院美誉度评价越高

     2.北京市民对中国科学院的美誉度评价与其对科学家影响力评价正相关,认为科学家越有较大影响,对中国科学院美誉度越高,成都与石家庄情况类似

   二 网络论坛对中国科学院的形象呈现

    (一)从信息倾向的角度,相对于18个政府机构平均水平,中国科学院在“天涯杂谈”上的正面信息比例较高,负面信息比例较低

    (二)“天涯杂谈”中有关中国科学院信息出现比例较低

    (三)“天涯杂谈”所呈现的中国科学院相关信息中,有关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的信息比例相对较高

    (四)对“天涯论坛”中有关中国科学院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的个案分析

     1.“天涯杂谈”对中国科学院在“汶川地震”和“华南虎照片”事件中的行为更为关注

     2.“天涯杂谈”较为关注中国科学院职能工作中的“咨询建议”、“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问题

   三 传统媒体对中国科学院的形象呈现

    (一)传统媒体对中国科学院媒体形象呈现的基本情况

     1.传统媒体有关中国科学院新闻报道以中性与正面报道为主

     2.中国科学院相关科学家的行为在媒体上出现的比例相对较高

     3.传统媒体在呈现中国科学院相关新闻时以客观告知为主

     4.中国科学院相关新闻在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上的绝对数量最高,同时在新闻专业取向媒体上的报道比例略高于18个政府机构平均水平

    (二)传统媒体对中国科学院报道内容的具体分析

     1.传统媒体对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类行为”的报道出现负面新闻的比例相对较低

     2.中国科学院相关报道中与“汶川地震”相关新闻较多,极少出现与“南方雪灾”及“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相关新闻

     3.传统媒体对中国科学院“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职能方面行为关注度最高,对“建议咨询”及“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行为也有一定的关注

   四 构建良好的中国科学院公共形象的对策建议

    (一)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继续加强中国科学院成员的作风修养建设,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1.加强学术管理,杜绝学术腐败,尤其要注重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监管

     2.加强务实的科研作风,同时提高科学家的公共关系技能

     3.加强为民服务精神,提升科学家对公众进行科学知识传播的积极性与传播技巧

    (二)把握媒体对中国科学院议程设置的特点,提升媒体关系处理能力,维护中国科学院良好公共形象,提高科学传播效率

     1.注意网络舆论动向,可考虑建立专门的中国科学院网络舆情定期跟踪与应对机制,为公共形象的塑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加强对中国科学院重要成就的宣传

    (三)加强对特殊人群的调研,有的放矢地改进中国科学院系统公共形象

     1.针对科技工作者对中国科学院的美誉度评价较低的现象进行专门研究,了解其对中国科学院不满的主要原因,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改善中国科学院在科技工作者心目中的印象

     2.加强对高学历人群对于中国科学院公共形象评价的调研,发现并解决问题

  2008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公共形象

   一 北京、成都与石家庄三城市市民对卫生部的形象评价

    (一)在14个被调查政府机构中,卫生部知名度很高,但美誉度较低

    (二)三城市市民对卫生部公共形象的认知受其自身人口学特征影响

     1.学历越高,对卫生部的知晓度越高,但对其美誉度评价越低

     2.不同年龄人群对卫生部的美誉度在不同地区有很大差别

     3.不同职业北京市民对卫生部的美誉度不同,外企员工对卫生部的美誉度最低,农业生产人员对卫生部的美誉度最高

    (三)三城市市民对卫生部公共形象的评价受其对科学家形象评价的影响

     1.三城市市民对卫生部的美誉度评价与其对科学家社会形象评价正相关,对科学家社会印象越好的被访者,对卫生部美誉度评价越高

     2.三城市市民对卫生部的美誉度评价与其对科学家社会影响力评价正相关,对科学家影响力评价越高的被访者,对卫生部美誉度评价越高

   二 网络论坛对卫生部的形象呈现

    (一)从信息倾向的角度,相对于18个被调查的政府机构平均水平,卫生部在“天涯杂谈”上的负面信息比例明显较高

    (二)“天涯杂谈”中有关卫生部信息出现比例较低

    (三)“天涯杂谈”所呈现的卫生部相关信息中,有关卫生部官员的信息比例相对较高

    (四)对天涯论坛中有关卫生部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的个案分析

     1.天涯论坛对卫生部在“汶川地震”和“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和常态性的“生命健康事件”中的行为更为关注

     2.“天涯杂谈”有关卫生部的负面信息主要来源于“医疗改革”、“医患纠纷”、“以药养医制度”及“中医推广”等几个焦点问题

   三 传统媒体对卫生部的形象呈现

    (一)传统媒体对卫生部媒体形象呈现的基本情况

     1.传统媒体2008年度有关卫生部的正面新闻比例低于平均水平,负面新闻比例则高于平均水平

     2.传统媒体在报道卫生部相关新闻时较为注重报道卫生部官员的言行,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在传统媒体上也获得了较多的呈现

     3.传统媒体在呈现卫生部相关新闻时以客观消息类新闻为主,同时评论与讨论相对突出,对卫生部相关新闻存在较多争议

     4.卫生部相关新闻在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上的绝对数量最高,但低于18个政府机构平均水平;在新闻专业取向媒体上的报道比例则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二)传统媒体对卫生部报道内容的具体分析

     1.与天涯论坛不同,对卫生部在事件上的参与主要集中在常态性的“生命健康”上,对地震事件中科学防疫和“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卫生部的相关信息报道也有一定的比例

     2.从机构职能来看,卫生部在传统媒体上的呈现以疾病预防控制、药物制度及实施、医疗制度改革和食品安全方面为主,对农村卫生发展呈现明显不足

     3.通过对负面新闻内容具体分析发现,负面新闻的产生主要集中在医患关系紧张和对医改制度质疑及重大社会医疗事件的公布问题上

   四 小结

    (一)医改制度仍然是公众和媒体关注的方面,各方质疑较多,对卫生部公共形象带来较多负面影响

    (二)对于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药物制度较为关注,对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呈现不充分

    (三)媒体较为注重卫生部在“生命健康”方面的报道,而公众更为关注在突发热点事件中卫生部的参与行动

    (四)高学历人群对卫生部美誉度评价较差

   五 构建良好的卫生部公共形象的对策建议

    (一)以医疗改革为中心,加强医改制度中科学及科学家的参与,并着力加强对参与行为的宣传

    (二)进一步强化对农村医疗卫生、社区妇幼卫生方面的工作,并加强宣传

    (三)进一步加强卫生部在突发热点事件中的参与力度,并在参与过程中积极发挥向公众进行科学解释、科学说明及科学建议的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保证公众及时获知卫生部重要信息

  2008年度国家林业局的公共形象

   一 北京、成都与石家庄三城市市民对林业局的形象评价

    (一)不同城市对林业局美誉度评价略有差别,成都公众对林业局美誉度相对较高

    (二)三城市市民对林业局公共形象的认知受其自身人口学特征影响

     1.三城市市民的调查结果表明,科技工作者对林业局评价相对较低。

     2.三城市市民的电话调查结果表明,学历水平越高的公众对林业局美誉度评价越低

     3.不同年龄人群对林业局评价具有显著差异,26~35岁年龄段的公众对林业局美誉度评价最低

     4.不同职业北京市民对林业局的美誉度不同,民营私营企业主及个体户对林业局的美誉度评价最低,下岗失业人员对林业局的美誉度评价最高

    (三)三城市市民对林业局的公共形象认知受其对科学家形象认知的影响

     1.三城市市民对林业局的美誉度评价与其对科学家社会形象评价正相关,对科学家社会印象越好的被访者,对林业局美誉度评价越高

     2.三城市市民对林业局的美誉度评价与其对科学家社会影响力评价正相关,对科学家影响力评价越高的被访者,对林业局美誉度评价越高

   二 网络论坛对林业局的形象呈现

    (一)从信息倾向的角度看,相比于18个政府机构平均水平,林业局在“天涯杂谈”上的负面信息比例明显较高

    (二)“天涯杂谈”对林业局报道主要围绕“华南虎照片”事件

    (三)“天涯杂谈”中有关林业局信息出现比例较高

    (四)“天涯杂谈”所呈现的林业局相关信息中,有关林业局官员的信息比例相对较高

   三 传统媒体对林业局的形象呈现

    (一)传统媒体对林业局形象呈现的基本情况

     1.传统媒体2008年度有关林业局的负面新闻比例略高于平均水平

     2.传统媒体在报道林业局相关新闻时较为关注林业局具名官员的言行,林业局新闻发言人在传统媒体上出现比例高于平均水平

     3.传统媒体在呈现林业局相关新闻时立场相对比较鲜明

     4.林业局相关新闻在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上比重最高,但相对于其他部门呈现的整体比重偏低

    (二)传统媒体对林业局报道内容的具体分析

     1.与天涯论坛不同,传统媒体对“华南虎照片”事件相关报道较少,在地震和南方冰雪灾害方面有较多的报道

     2.林业局相关信息中“科学传播类行为”相对于“非科学传播类行为”负面信息较少,传统媒体较为关注林业局“制定政策法规”、“科研成果发布和推广”及“科学普及和解释”方面的消息

     3.从机构职能来看,林业局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育林造林”方面的报道占较大比例,而“国际合作”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报道比例较低

   四 构建良好的林业局公共形象的对策建议

    (一)对“华南虎照片”事件中林业局的公共形象进行科学研究,总结教训,为林业局制定面向未来的公关战略

    (二)抓住机遇强化应对旱情、建设生态文明的宣传工作

    (三)加强科学与科学家的参与,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调整宣传策略,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工作,以争取最广泛人民群众对林业建设的支持

    (五)深化林业信息公开制度,注重科学调研的作用

  2008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的公共形象

   一 北京、成都与石家庄三城市市民对环保部的形象评价

    (一)环保部在不同城市的知名度略有差别,环保部在石家庄公众中的知名度最低

    (二)三城市市民对环保部公共形象的认知受其自身人口学特征影响

     1.三城市市民的电话调查结果表明,科技工作者对环保部评价偏低

     2.学历越高,对环保部美誉度评价越低

    (三)三城市市民对环保部公共形象的评价受其对科学家形象评价的影响

     1.三城市市民对环保部的美誉度评价与其对科学家社会形象评价正相关,对科学家社会印象越好的被访者,对环保部美誉度评价越高

     2.三城市市民对环保部的美誉度评价与其对科学家社会影响力评价正相关,对科学家影响力评价越高的被访者,对环保部美誉度评价越高

   二 网络论坛对环保部的形象呈现

    (一)从信息倾向的角度,相对于18个被调查政府机构平均水平,环保部在“天涯杂谈”上的正面信息比例较高

    (二)“天涯杂谈”中有关环保部信息出现比例较低

    (三)“天涯杂谈”所呈现的环保部相关信息中,机构成员出现频率较低

    (四)对“天涯论坛”中有关环保部信息的类型分析

     1.“天涯杂谈”对环保部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和“资源与环境”方面的行为给予了正面反映

     2.“天涯杂谈”对环保部职能中的“预防控制环境污染”、“重大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及监督管理”方面职能呈现比例较高

     3.“天涯杂谈”对环保部的“科学传播类行为”关注较低

   三 传统媒体对环保部的形象呈现

    (一)传统媒体对环保部媒体形象呈现的基本情况

     1.传统媒体有关环保部的报道以正面新闻为主

     2.传统媒体对环保部新闻的报道重点关注于环保部撤局设部及“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出台

     3.传统媒体在呈现环保部相关新闻时以机构为主,尤其注重报道环保部官员的言行,环保部新闻发言人在传统媒体上较少出现

     4.传统媒体在报道环保部相关新闻时,更多以消息的形式呈现,“客观告知”与“单面论点”的比例相对较高

     5.环保部相关新闻在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上的绝对数量最高,同时在新闻专业取向媒体上的报道比例略高于18个政府机构平均水平

    (二)传统媒体对环保部报道内容的具体分析

     1.与天涯论坛不同,传统媒体对环保部报道以“科学传播类行为”为主

     2.传统媒体对环保部相关报道中与“资源与环境”相关的新闻较多,其次是与“汶川地震”相关的新闻

   四 小结

    (一)环保部在节能减排方面成就显著,受到媒体和公众较高评价

    (二)环保部在地震灾害的救灾减灾过程中成果显著

    (三)环保部的设立和环保“十一五”规划的出台,为环保部的工作开展提供了保证和指导

    (四)环保监管仍存在滞后,造成相应负面新闻的产生

    (五)环保部在2008年度发布了大量的政策、规划、法规性文件,但从宣传效果上看并不理想

    (六)公众期望科学家能够在环保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 构建良好的环保部公共形象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和执行力度,保证环保“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环评审批工作

    (三)完善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和问责制度,从源头上预防环境破坏事件的产生

    (四)巩固地震灾害后的环保成果,加大对灾区的投入力度,避免恶性环保破坏事件的发生

    (五)加大科学与科学家对环保部行政行为的参与程度,增加其行为的合理合法性

    (六)加强科学调研,针对重点人群制定相应媒体宣传策略,整体提高环保部公共形象

  2008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的公共形象

   一 北京、成都与石家庄三城市市民对科技部的形象评价

    (一)在14个被调查政府机构中,科技部美誉度中等偏上,但知名度明显较低

    (二)三城市市民对科技部公共形象的评价受其自身人口学特征影响

     1.相对于非科技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对科技部知晓度更高,但对其评价也较低

     2.学历越高对科技部知晓度越高,但对其美誉度评价越低

     3.不同职业北京市民对科技部的美誉度评价不同,外企员工对科技部的美誉度评价最低,学生和下岗失业人员对科技部的美誉度评价最高

    (三)三城市市民对科技部的公共形象的评价受其对科学家形象评价的影响

     1.三城市市民对科技部的美誉度评价与其对科学家社会形象评价正相关,对科学家社会印象越好的被访者,对科技部美誉度评价越高

     2.三城市市民对科技部的美誉度评价与其对科学家社会影响力评价正相关,对科学家影响力评价越高的被访者,对科技部美誉度评价越高

   二 网络论坛对科技部的形象呈现

    (一)从信息倾向的角度,相对于18个机构平均水平,科技部在“天涯杂谈”上正面信息比例明显较高

    (二)“天涯杂谈”中有关科技部信息出现比例较低

    (三)“天涯杂谈”所呈现的科技部相关信息中,科技部不具名成员比例相对较高

    (四)对“天涯杂谈”中有关科技部信息的具体分析

   三 传统媒体对科技部的形象呈现

    (一)传统媒体对科技部媒体形象呈现的基本情况

     1.传统媒体2008年度有关科技部的正面和中性新闻比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2.传统媒体在报道科技部相关新闻时较为注重报道科技部官员的言行

     3.传统媒体在呈现科技部相关新闻时以客观消息类新闻为主,同时评论与讨论相对突出,对科技部相关新闻存在较多争议

     4.科技部相关新闻在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上的绝对数量最高,但相对于18个政府机构平均水平总体比重较低

    (二)传统媒体对科技部报道内容的具体分析

     1.科技部负面新闻较少

     2.从机构职能来看,科技部传播行为类型广泛,“国际合作”和“科研成果发布和推广”方面新闻的比例高于被调查机构的平均水平

   四 小结

    (一)科技部的媒体呈现不充分,知名度偏低

    (二)科技部负面新闻较少,原因相对较为集中

    (三)科技部在重大事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报道不充分

    (四)公众对科技部公共形象的认知受其对科学家形象认知的影响

    (五)重点重要的人群对科技部美誉度评价偏低

   五 构建良好的科技部公共形象的对策建议

    (一)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着力提高科技部的知名度

    (二)继续加强党风修养教育,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

    (三)进一步加强与科技工作者的沟通,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技部的满意程度

    (四)进一步推进针对农民的相关政策和项目

    (五)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为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服务

 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的传播

  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传播的研究背景

   一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二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本质与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1.第一要义是发展

     2.核心是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三)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

     2.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

   三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四 科学发展观与科学

    (一)在传播科学发展观理念方面,社会科学起主导作用

    (二)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自然科学起着主导作用

    (三)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用

   五 科学发展观与科学传播

    (一)科学传播的内涵

    (二)科学发展观对科学传播的指导作用

     1.科学传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科学传播要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科学传播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地位和作用

     1.加强科学传播能够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2.加强科学传播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 本研究的任务和目的

  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传播的研究路线和研究设计

   一 研究路线

    (一)从传播学角度看科学发展观

    (二)从学习理论角度看科学发展观传播

    (三)结合传播学、学习理论研究科学发展观传播

     1.科学发展观传播研究对象的确立

     2.科学发展观传播渠道

     3.科学发展观传播效果评价及分析

   二 研究方法与实现

    (一)市民电话调查

     1.科学发展观传播效果调查

     2.科学发展观传播渠道调查

     3.科学发展观传播效果与传播渠道影响因素调查

     4.类别变量转为次序变量的说明

    (二)“天涯杂谈”的内容分析

    (三)传统媒体的内容分析

    (四)领导干部学习体会的内容分析

    (五)政府公文的内容分析

     1.政府公文采集

     2.地域划分方法

     3.政府公文中科学发展观传播的考察指标

     4.科学发展观相关词语的分层整理

    (六)科学发展观在党内的组织学习过程分析

  科学发展观的传播效果

   一 基于北京、成都、石家庄三城市市民电话调查的发现

    (一)三城市市民对科学发展观了解程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

     1.三城市市民对科学发展观的了解程度

     2.三城市市民对科学发展观的了解程度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三城市市民对科学发展观与自身关联度的评价情况分析

     1.三城市市民对科学发展观与自身关联度的评价

     2.三城市市民对科学发展观与自身关联度评价与其他变量关系分析

    (三)科学发展观相关信息传播渠道分析

     1.三城市市民获取科学发展观相关信息的渠道以大众传统媒体为主

     2.三城市市民获取科学发展观相关信息的渠道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四)发现总结

     1.公众对科学发展观了解程度以及对科学发展观与自身关联度的评价

     2.科学发展观传播效果与其他因素(尤其是人口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3.科学发展观传播效果与科学及科学家之间的关系

     4.结合地域、人口统计特征考察科学发展观传播效果与科学发展观传播渠道之间的关系

   二 基于“天涯杂谈”内容分析的发现

    (一)“天涯杂谈”关于科学发展观内容的定量分析结果

     1.科学发展观相关帖数集中于2007年底和2008年7月

     2.科学发展观相关帖子和具体新闻事件结合的程度较高

     3.“天涯杂谈”中科学发展观相关帖子自觉使用科学发展理念的比例达三成

     4.“天涯杂谈”中科学发展观相关帖子的跟帖数量不高

     5.“天涯杂谈”中相关帖子对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以肯定居多

     6.“天涯杂谈”中科学发展观相关帖子多数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简单提及

     7.“天涯杂谈”中科学发展观相关帖子的信息倾向性

    (二)“天涯杂谈”中科学发展观相关帖子的定性分析

     1.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衡量地方政府政策的指标和尺度,作为向地方领导官员问责的主要理由之一

     2.在引述政府发布的公文中提到科学发展观作为佐证

     3.论述伪科学时提及科学发展观

     4.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心得的帖子

    (三)小结

     1.“天涯杂谈”的呈现情况表明,对科学发展观认同程度较高

     2.“天涯杂谈”的呈现情况表明,公众已经自觉地将科学发展观融入对党员干部党性原则判断,融入对政府行为原则判断中

     3.“天涯杂谈”的呈现情况表明,公众认为科学发展观与其相关度不高

     4.“天涯杂谈”的呈现情况表明,公众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理解仍不够准确

   三 基于领导干部学习体会内容分析的发现

    (一)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入

     1.对科学发展观理论意义的认识不到位

     2.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理解不到位

    (二)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的把握不够准确

     1.把发展等同于发展经济

     2.把以人为本等同于改善民生

     3.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理解不够准确

    (三)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适应——不会落实

    (四)领导干部的工作实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适应——不愿落实

    (五)不能恰当处理“言”与“行”的关系——重“行”轻“言”

    (六)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发展观与解放思想的关系

    (七)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发展观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八)不能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九)小结

   四 基于政府公文内容分析的发现

    (一)文件内容分析的发现

     1.国务院及省级政府公文中对科学发展观的呈现情况

     2.省级政府公文对科学发展观的传播分析

    (二)政府公文中科学发展观传播的总结

     1.政府公文中科学发展观传播的成效

     2.政府公文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科学发展观的大众传播与组织传播

   一 基于大众媒体的发现

    (一)大众媒体中科学发展观学习材料呈现情况的定量分析

     1.大众媒体呈现科学发展观相关新闻报道的数量

     2.一年来大众媒体中科学发展观学习材料数量以10月份的数量为最大

     3.政治重要性取向的传统媒体(尤其是《人民日报》)是科学发展观报道和传播的主力军

     4.科学发展观媒体报道的字符数总量描述

     5.科学发展观学习材料的形式呈现描述

     6.科学发展观学习材料中所涉及科学发展观主题以“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为主

     7.科学发展观学习材料中涉及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情况反映出对区域统筹呈现较多,而对国际国内的统筹呈现较少

    (二)大众媒体中科学发展观学习材料的定性分析

     1.科学发展观学习材料所处的版面涉及多个位置,一般能够出现在重要的版面如头版、国内要闻版上

     2.科学发展观学习材料的作者较为多样化,社会各界都参与编写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材料

     3.科学发展观学习材料的类型

    (三)总结与发现

     1.科学发展观学习材料的总体数量分布

     2.《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政治重要性取向媒体是呈现科学发展观学习材料的主力军

     3.科学发展观学习材料的呈现形式

     4.科学发展观学习材料的组织形式

     5.科学发展观学习材料的内容

   二 基于组织学习的发现

    (一)学习的内容

     1.重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

     2.对党的文献和党的历史进行系统的学习

     3.注重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学习

     4.结合自身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学习的材料

     1.科学发展观具体内容方面的学习材料丰富,形式多样

     2.党的文献和党的历史方面的学习材料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

     3.国内国际形势方面的学习材料中,国外材料以介绍性为主,翔实的资料较少

     4.各部门、各地区结合自身领域编写的学习材料

    (三)学习的主要途径

     1.在五大干部培训基地进行集中培训

     2.各级党委中心组进行组织学习

     3.注重讲师团的宣讲

     4.基层党组织开展的具体学习活动

     5.中组部电教中心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提供远程服务

    (四)学习的具体形式

     1.召开学习动员大会

     2.专家辅导

     3.开办论坛

     4.调查研究

     5.交流研讨

     6.竞赛评比

     7.考试答题

     8.走访群众

     9.举办展览

     10.参观教育

    (五)研究发现的问题小结

  提升科学发展观传播效果的建议

   一 加强科学家在传播科学发展观中的作用

    (一)从传播主体来看,科学家及其参与的组织都是传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主体

    (二)从传播内容来看,科学家可以从科学的角度不断充实和丰富科学发展观

    (三)从传播的受众来看,科学家可以提高受众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力

   二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科学家的政治参与

    (一)科学家政治参与的必要性

     1.科学家政治参与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2.科学家政治参与是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家政治参与的作用

     1.科学家的政治参与,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2.科学家的政治参与,能够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 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精神内涵融入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建议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设置科学局

    (一)国家设立科学局的必要性

    (二)建议将科学局设在中宣部

   四 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观学习与实践活动

    (一)加大对科学发展观及其核心理念的传播力度

    (二)推动各级政府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传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重视发挥科学和科学家的作用

    (四)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符合的干部评价考核体系,推动科学传播

   五 面向人民群众传播科学发展观要注重扎实、贴近民生、有针对性和全面性

    (一)重点提升公众对科学发展观科学性的认同

    (二)加强科学家在科学发展观传播中的作用

    (三)重视组织传播渠道和网络传播渠道,促进新的社会阶层及意见领袖群体对科学发展观的认同

    (四)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为公众理解、认同与实践科学发展观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五)建立科学发展观传播效果监测机制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与科学传播

  2008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效果研究

   一 2008年度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主题类信息接触量

    (一)总的来看,三城市市民对四类主题信息的平均接触量都处于“有一些接触”的水平

    (二)三城市市民对“节约能源资源”主题信息的平均接触量,及其与人口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1.随着学历的升高,三城市市民对“节约能源资源”类信息的平均接触量有所增加

     2.46岁及以上北京市民对“节约能源资源”类信息的平均接触量明显低于45岁及以下北京市民的平均接触量

     3.三城市市民中,学生对“节约能源资源”类信息的接触程度最高,而农业生产人员对“节约能源资源”类信息的接触程度普遍不高,甚至接近最低水平

     4.北京市民的调查结果表明,经济管理类专业市民对“节约能源资源”类信息的接触水平最高

     5.性别因素对于三城市市民对“节约能源资源”类信息的接触程度无显著影响

    (三)三城市市民对“保护生态环境”主题信息的平均接触量,及其与人口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1.随着学历的升高,三城市市民对“保护生态环境”类信息的平均接触量有所增加

     2.46~55岁年龄段的北京市民对“保护生态环境”类信息的平均接触量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北京市民的平均接触量

     3.三城市市民中,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类信息的接触程度都较高,而农业生产人员对“保护生态环境”类信息的接触程度普遍不高,甚至接近最低水平

     4.北京市民的调查结果表明,人文社科类专业市民对“保护生态环境”类信息的接触水平最低

     5.性别因素对于三城市市民对“保护生态环境”类信息的接触程度无显著影响

    (四)三城市市民对“保障安全健康”主题信息的平均接触量,及其与人口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1.三城市市民中55岁以上的市民对“保障安全健康”类信息的平均接触量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市民

     2.三城市市民中,农业生产人员对“保障安全健康”类信息的接触程度都较低

     3.三城市市民的调查结果表明,女性对“保障安全健康”类信息的平均接触量高于男性

     4.三城市市民的调查结果表明,学历和专业两个因素对市民对“保障安全健康”类信息的接触程度无明显影响

    (五)三城市市民对“抗震救灾”类信息的平均接触量,及其与人口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1.三城市市民的电话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市民对“抗震救灾”类信息接触量有降低的趋势

     2.三城市市民中,学生对“抗震救灾”类信息的接触量最多,而农业生产人员对“抗震救灾”类信息的接触量最低

     3.三城市市民的调查结果表明,性别、学历和专业三个因素对于市民对“抗震救灾”类信息的接触程度无明显影响

    (六)三城市市民对四类主题信息的综合平均接触量,及其与人口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1.46~55岁的北京市民综合平均接触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市民

     2.三城市市民中,学生对四类信息的综合平均接触量最高,而农业生产人员对四类信息的综合平均接触量最低

     3.三城市市民中,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群体对四类信息的综合平均接触量普遍偏低

     4.三城市市民的调查结果表明,性别和学历两个因素与市民对四类信息的综合平均接触量无明显关联

   二 2008年度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主题类信息的接触渠道

    (一)总的来看,三城市市民接触四类主题信息的渠道以大众媒体和互联网为主

    (二)三城市市民对“节约能源资源”主题信息的接触渠道,及其与人口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1.三城市市民的电话调查结果表明,男性市民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比例高于女性,通过家人或朋友获取信息的比例低于女性

     2.三城市市民调查结果显示,随年龄的增长市民通过大众媒体获取“节约能源资源”类信息比例提高,55岁以上市民通过大众媒体获得“节约能源资源”类信息的比例最高;而随年龄的增长市民通过互联网获得“节约能源资源”类信息的比例降低

     3.从职业角度看,三城市市民电话调查表明,农业生产人员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节约能源资源”类信息的比例都较低,学生群体通过互联网获取该类信息比例较高,而公务员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通过大众媒体获取信息的比例较高

     4.不同学历和专业的三城市市民获取“节约能源资源”类信息的渠道均是以大众媒体、互联网和户外媒体为主,不同学历和专业群体间差别不大

    (三)三城市市民对“保护生态环境”主题信息的接触渠道,及其与人口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1.三城市市民的电话调查结果表明,男性市民通过互联网获取“保护生态环境”类信息的比例高于女性,通过家人或朋友获取该类信息的比例低于女性

     2.三城市市民调查结果显示,随年龄的增长市民通过大众媒体获取“保护生态环境”类信息比例增加,46岁及以上市民通过大众媒体获得“保护生态环境”类信息的比例较高;而随年龄的增长市民通过互联网获得“保护生态环境”类信息的比例降低

     3.从职业角度看,三城市市民电话调查表明,农业生产人员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保护生态环境”类信息的比例都较低,学生群体通过互联网获取该类信息比例较高,而公务员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通过大众媒体获取该类信息的比例较高

     4.不同学历和专业的三城市市民获取“保护生态环境”类信息的渠道均是以大众媒体、互联网和户外媒体为主,不同学历和专业群体间差别不大

    (四)三城市市民对“保障安全健康”主题信息的接触渠道,及其与人口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1.三城市市民的电话调查结果表明,男性市民通过互联网接触“保障安全健康”类信息的比例高于女性,通过家人或朋友获取该类信息的比例低于女性

     2.三城市市民调查结果显示,随年龄的增长市民通过大众媒体获取“保障安全健康”类信息比例提高,55岁以上市民通过大众媒体获得“保障安全健康”类信息的比例最高;而随年龄的增长,市民通过互联网获得“保障安全健康”类信息的比例降低

     3.从职业角度看,三城市市民电话调查表明,农业生产人员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保障安全健康”类信息的比例都较低,学生群体通过互联网获取该类信息比例较高,而公务员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通过大众媒体获取该类信息的比例较高

     4.不同学历和专业的三城市市民获取“保障安全健康”类信息的渠道均是以大众媒体、互联网和户外媒体为主,不同学历和专业群体间差别不大

    (五)三城市市民对“抗震救灾”主题信息的接触渠道,及其与人口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1.三城市市民的电话调查结果表明,男性市民通过参加活动的方式接触“抗震救灾”类信息的比例高于女性,而女性通过户外媒体接触“抗震救灾”类信息的比例高于男性

     2.三城市市民调查结果显示,随年龄的增长市民通过互联网和参加活动的方式获得“抗震救灾”类信息的比例降低

     3.从职业角度看,三城市市民电话调查表明,农业生产人员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抗震救灾”类信息的比例都较低,学生群体通过互联网获取该类信息比例较高,而公务员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通过大众媒体获取该类信息的比例较高

     4.不同学历和专业的三城市市民获取“抗震救灾”类信息的渠道均是以大众媒体、互联网和户外媒体为主,不同学历和专业群体间差别不大

   三 小结

    (一)2008年度三城市市民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四类主题信息的接触都处于“有一些接触”的水平

    (二)公众的人口学特征会影响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主题信息的接触水平

     1.总的来看,随着学历的升高,市民对全民科学素质主题的接触程度也有所提高

     2.从年龄上看,55岁以上人群对“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类信息的接触程度较低,而对“保障安全健康”类信息的接触程度较高

     3.从职业上看,学生是对全民科学素质主题接触最多的群体,而农业从业人员是接触最少的群体

     4.从专业上看,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公众是接触全民科学素质主题最少的群体

     5.从性别上看,相比于男性,女性对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保障安全健康”主题接触更多

    (三)大众媒体、互联网和户外媒体是公众接触全民科学素质主题信息的主要渠道

    (四)公众的人口学特征会影响其对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相关主题信息的接触渠道

     1.农业从业人员通过任何渠道接触到主题信息的比例都较低

     2.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主题信息的比例较高

     3.随着年龄的增长,公众通过大众媒体接触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主题相关信息的比例提高

     4.男性通过互联网接触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主题相关信息的比例高于女性,而女性通过家人或朋友这种人际传播形式接触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主题相关信息的比例高于男性

  2008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内容分析

   一 围绕主题,以点带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一)“节能减排”科学主题

    (二)“保护生态环境”科学主题

    (三)“保障安全健康”科学主题

    (四)结合国家工作要点开展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

     1.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开展抗震救灾科学知识宣传

     2.结合航空航天成就,普及航空航天知识

   二 以四个人群为重点,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高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三)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三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传播渠道——在场、在地、在线传播

    (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的在场传播

     1.组织演讲团、巡讲团进行巡回演讲和报告

     2.开展面对面培训

     3.配发科普大篷车

     4.举办科普展览

     5.开展科学体验活动和科技实践

     6.建设科普画廊

     7.开办论坛

    (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的在地传播

     1.科技馆的科普

     2.博物馆的科普

     3.教育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

    (三)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的在线传播

     1.科普图书等宣传材料

     2.传统大众媒体

     3.网络平台

   四 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机制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一)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

    (二)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 研究发现

    (一)以点带面的主题活动抓住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关键

    (二)针对四个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行动往往局限于科学知识的普及

    (三)三个传播渠道尚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全民科学素质

     1.在场传播者过高估计科普和讲座的传播作用

     2.在地传播需要不断加强

     3.在线传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四)忽视了企业在大联合、大协作机制中的作用

    (五)实现共建共享目标,还需进一步整合科普资源

   六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传播策略的建议

    (一)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重点围绕三个主题,以点带面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1.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多地为群众服务,使群众自动自觉地加入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

     2.正确理解科学素质的含义,使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3.要依托于对重点主题的传播,以点带面,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真正实现全面推进

    (二)依据科学研究的结果,有的放矢地推进针对重点人群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

     1.要确定针对重点人群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指导方针,即以人为本,促进和谐

     2.在新的形势下要注重城镇劳动力的科学素质提升,从而更好地面对和解决当前的金融危机大局面

     3.领导干部科学素质的提升要注重提高科学执政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

     4.农民的科学素质提升目前仍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薄弱环节,要针对此现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重点解决

     5.制订针对学生群体的科学素质提升计划,尤其是注重就业素质提升

    (三)巩固和发展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

     1.注重互惠双赢,以此为指导促进部门联合与协作

     2.坚持不同地区、地域间的协作联合

     3.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强调“全民参与”,因此要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企业等民间资源的参与

     4.需要加强科学家的参与

    (四)夯实基础,加快科普资源建设,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建设

     1.科普资源形式应更多样,更贴近生活,符合特定人群的需要

     2.发挥符号优势,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加快科普资源建设

     3.共建共享要注重统筹规划,通过有效共享,使有限资源取得最好效果

 附录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09)》主要研究资料采集方法说明

   一 资料来源与处理过程概述

   二 受众调查数据资料获取方式说明

   三 内容分析资料的获取方法说明

    (一)根据研究需要对传统和网络媒体进行分类

    (二)每种类型媒体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1~3家媒体

     1.优先选择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大众化综合媒体

     2.选择适用于Windbell 1.0资料处理系统的网络文本

     3.监测媒体样本的最终确定

    (三)利用Windbell 1.0系统对媒体内容的采集过程与结果

     1.内容分析主要资料的采集过程

     2.内容分析主要资料的采集情况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09)》量化数据汇总

   一 2008年度科学议题分析基本数据

    (一)2008年度科学议题的传统媒体呈现*

    (二)2008年度科学议题的网络论坛呈现*

    (三)2008年度科学议题的科学家博客呈现*

   二 2008年度科学家分析量化数据

    (一)热点科学事件中的科学家的传统媒体呈现*

    (二)2008年度科技工作者公共形象调查数据*

   三 科学传播与政府形象基础数据

    (一)18个政府部门2008年度传统媒体呈现*

    (二)18个政府部门2008年度网络论坛呈现*

    (三)18个政府部门2008年度公众形象调查数据*

   四 科学发展观传播基础数据

    (一)科学发展观公众调查数据

    (二)政府公文使用科学发展观词汇频率统计

   五 公众调查对象基本数据

  国际科学传播研究动态

   (一)研究涉及的科学主题十分广泛,与纳米技术相关的研究相对集中

   (二)部分与公众的动机和态度相关的研究建立了传播模型

   (三)研究资料获取途径以媒体报道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为主

   (四)超过半数的论文第一作者隶属于美国的研究机构

   (五)公立基金会是研究的主要资助者,其他资助者还包括政府机构和私立基金会

    1.公立基金会资助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

    2.政府机构对与其职责相关的科学传播研究加以资助

    3.私立基金会对涉及生物领域的研究感兴趣

   (六)研究对于政府、科学传播组织、科学家和企业改善科学传播策略具有应用价值

    1.为政府改善科学传播方式提供建议

    2.为科学传播组织和科学家更加有效地组织公众参与活动出谋划策

    3.为企业针对科学技术产品的传播策略提供借鉴

 Abstract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09)》秉承“科学与社会”的研究范式,将研究着眼于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科学与国家理念、科学与民族复兴等时代主题。本报告围绕以上核心思想与要素,以中国科学传播一年来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以及传播效果三方面为研究和分析的重点,通过全面搜集2008年的新闻媒体报道、互联网公众论坛信息、政府公文及其他专题信息,从中抽取与科学传播相关的资料,进而对2008年由各级政府部门、科学家等主体所参与和主导的科学传播情况进行全景式扫描。本报告同时采用电话调查的方式,了解科学传播相关活动对公众产生的影响以及公众的态度和意见;了解科学家群体在科学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思想认识;了解科学及科学家群体在公共话语镜像中的呈现情况;掌握科学发展观是怎样自中央贯彻落实到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对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从政府、科学家群体、社会和文化等层面,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角度,对2008年度中国科学传播状况进行了描述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