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94

明初行政体制改革的逻辑图书

The Logic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ng Hsiao-ju and Eastern Zhejiang School

SSAPID:101-1276-7795-89
ISBN:978-7-5097-9819-5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传统自孔子始就有强烈的社会秩序情结。方孝孺的政府改革方案、乡村治理方案均是基于两千多年以来人文传统的内生性治理,是士人实现儒家理想、造福桑梓、远离专制祸害的制度设计。其政府改革方案由于军功集团的复辟而无从实行,而其乡村治理方案则远承宋代乡村自治制度,开启了明清乃至近代的乡村自治制度,成为我国传统乡村自治制度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张树旺
编 辑:刘荣;韩晓婵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中国哲学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方孝孺及其时代悲剧

  一 “宋门凤凰”与殉道“正学”

  二 “读书种子”与士风流弊

  三 极端专制与一生苦心

 第一章 方孝孺之死的思想史意蕴

  第一节 殉难之因

   一 殉难过程

   二 特立的殉难之因

  第二节 解读方孝孺之死

   一 “是”字的含义

   二 “正学”气象

   三 圣人之心

  第三节 士人心中的方孝孺

   一 士人的盛誉

   二 时命不偶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圣人之心”对现实政治的批判

  第一节 “圣人之法”对尚法政治的纠正

   一 小引

   二 明太祖尚法

   三 方孝孺批判尚法政治

   四 圣人之法

  第二节 “以道事君”与宰相的废立

   一 宰相与“以道事君”

   二 明太祖废相

   三 方孝孺论立相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天”与“势”对立中的君主论

  第一节 方孝孺“君主思想”的历程

   一 改造君权思想时期

   二 厘清君权的本质时期

   三 试图寻求士民自治时期

  第二节 “天”与“势”:立君之根据

   一 理气对立中的立君根源

   二 君:天意下的分工

   三 方孝孺立君说的特色

  第三节 “民性”与“君职”

   一 “民性”与“君职”

   二 君职之虚化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方孝孺对“制约君权”的系统思考

  第一节 “小民力量”制约君权

   一 君失职与小民反抗

   二 天命与革命

   三 汤武革命与君臣大义

  第二节 “正统思想”引领君权向善

   一 正统之“正”

   二 正统与变统

   三 正统与革命

  第三节 士民自治倾向

   一 乡族理论的来源

   二 乡族“养”与“教”的功能

   三 乡族理论的内容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方孝孺对黄宗羲的影响

  第一节 方孝孺与《明夷待访录》的亲缘关系

   一 对《明夷待访录》思想来源的讨论

   二 黄宗羲继承方孝孺的可能性

   三 黄宗羲在君主理念上的继承

   四 君臣关系、法律观念上的相似

  第二节 黄宗羲对君主问题的新解

  第三节 小结

 结语 “从道与从君”的余响

 后记

 文献综述

本书通过分析方孝孺的殉难过程,认为方孝孺之死与其他壬午殉难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方孝孺是死于固守信念。本书通过考证“是”字与“成仁取义”的内在联系,来证实方孝孺早已坚定了誓死的信念。这是“读书种子”的“圣人之心”在政治专制主义急剧上升时期激烈地批评时政、改造社会的结果。本书还分析了方孝孺所誓死之理想的主要内容,即其君道思想。方孝孺的设君之道是从天人合一处着眼的。他认为人天生就有智力上的差异,这是出现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然天意并非如此。天设君为公。所以方孝孺继承儒家传统中的民本论,以民来界定君之职责。他认为君主的职责在于公平、善性等诸价值领域,君权的行使是为了养民,君主不得与民争利。方孝孺由现实的君主现象出发,做出君主是为自己私利自营的假设,所以他主张制约君权。他认为革命是现实政治中对君主的限制手段,但只能对“非正统”之君才可使用。方孝孺重视儒学道统论对君主的限制,创造了自己的正统论,对君主权位的取得、使用和继承提出了一系列的限制。限于革命、儒家道统论两种措施的限制力度不足,方孝孺力图创制一种制度以让士民自求幸福,脱离君主的危害。方孝孺的思想在明清时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书通过比较方孝孺与黄宗羲二人的思想,说明方孝孺与黄宗羲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其一,在立君本意上,方孝孺与黄宗羲都认为立君为公为民。方孝孺、黄宗羲批判君主的现实力量在于他们认定的人自私自利的自然权利。其二,他们都认定现实君主的本性是自私的,应该对其进行制约,都主张宰相分权。其三,他们主张在公论的基础上,立法为天下之民,反对代表一家一姓的自私之法。

[1]方孝孺:《逊志斋集》,明嘉靖四十年(1562),范惟一、王可大刊本。

[2](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徐光大校点,宁波出版社,2000。

[3](明)方孝孺等:《缑城正气集》,张常明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朱瑞熙、章培恒主编《传世藏书·集库·别集》第七册,《方孝孺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诚成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6。(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明)姚履旋、(清)项亮臣等编《方正学先生逊志斋外纪》,《四部备要》本。

[6]《方正学年谱》,载于殷萝霞选编《浙江学人年谱》第三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7](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张树旺校点,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编《儒藏·精华编二五○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程树德:《论语集释》,程俊英、蒋见元点校,中华书局,1990。

[2](战国)孟轲:《孟子》,(东汉)赵岐等注,中华书局,1998。

[3](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96。

[4]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陈奇猷校释《韩非子集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

[2](汉)贾谊:《新书校注》,阎振益、钟夏校注,中华书局,2000。

[3](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

[4](汉)刘向编著《新序校释》,石光英校释,陈新整理,中华书局,2001。

[5](宋)范晔:《后汉书》,(唐)李贤注,中华书局,1965。

[6](唐)李世民:《唐太宗集》,吴云、冀宇编辑校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7](唐)韩愈:《韩昌黎全集》,中国书店,1991。

[8](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笺解》,刘俊文笺解,中华书局,1996。

[9]《全唐文》,中华书局本。1983。

[1](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

[2](宋)朱熹编《二程遗书》,《四库》本。

[3](宋)叶適:《水心集》,《四库》本。

[4](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

[6](宋)陆九渊:《陆九渊集》,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80。

[7](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

[8](宋)朱熹:《论语集注》,中华书局,1983。

[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中华书局,1992。

[10](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94。

[11](宋)朱熹:《朱熹集》,郭齐、尹波点校,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1]《明太祖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本。

[2](明)宋濂:《宋学士全集》,《传世藏书》本。

[3](明)黄淳耀:《陶庵全集》,《四库》本。

[4](明)刘宗周:《刘蕺山集》,《四库》本。

[5](明)程敏政编《明文衡》,《四库》本。

[6](明)程敏政编《新安文献志》,《四库》本。

[7](明)徐纮编《明名臣琬琰续录》,《四库》本。

[8](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四库》本。

[9](明)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四库》本。

[10](明)薛暄:《敬轩文集》,《四库》本。

[11](明)陆辑编《古今说海》,《四库》本。

[12](明)朱棣:《性理大全御制序》,载于《性理大全》卷首,明刻本。

[13](明)叶子奇:《草木子》,中华书局,1959。

[14](明)李贽:《续藏书》,中华书局,1959。

[15](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

[16](明)郑晓:《建文逊国臣记》,商务印书馆,1977。

[17](明)余继登:《典故纪闻》,中华书局,1981。

[18](明)焦竑:《玉堂丛语》,中华书局,1981。

[19](明)章懋:《枫山集》,《四库》本。

[20](明)罗洪先:《念庵文集》,《四库》本。

[21](明)张岱:《陶庵梦忆》,古籍出版社,1982。

[22](明)丘濬:《大学衍义补》,京华出版社,1999。

[23](明)郎瑛:《七修类稿》,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4](明)钱士昇:《皇明表忠记》,台湾:明文书局,2001。

[25](明)刘基:《郁离子》,木子译注,学林出版社,2002。

[1](清)李光地:《榕村语录》,《四库》本。

[2](清)《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四库》本。

[3](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四库》本。

[4](清)朱轼:《史传三编》,《四库》本。

[5](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四库》本。

[6](清)沈佳:《明儒言行录》,《四库》本。

[7](清)嵇璜、曹仁虎等:《钦定续通典》,《四库》本。

[8](清)舒赫德、于敏中等:《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四库》本。

[9](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

[10](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

[11](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华书局,1981。

[12](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王文锦点校,中华书局,1983。

[13](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校证》,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

[14](清)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

[15](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16](清)查继佐:《罪惟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17](清)孙诒让:《周礼正义》,王文锦、陈玉霞点校,中华书局,1987。

[18](清)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环、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9。

[19](清)顾炎武:《日知录》,黄汝成集释,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

[20]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卷五,中华书局,2008。

[1]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中华书局,1959。

[2]钱穆等:《明代政治》,台湾学生书局,1968。

[3]高亨注译《商君书注译》,中华书局,1974。

[4]邱德修:《中国历代思想家·方孝孺》,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5]黄云眉:《明史考证》,中华书局,1979。

[6]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

[7]吴文忠:《方孝孺研究》,香港大学硕士论文,1980。

[8]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

[9]严复:《严译名著丛刊·孟德斯鸠法意》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

[10]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84。

[1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3]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台湾学生书局,1985。

[14]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中华书局,1986。

[1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香港三联书店,1987。

[16]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下),人民出版社,1987。

[17]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18]陈雪玉:《方孝孺政治思想》,台湾辅仁大学硕士论文,1988。

[19]王廷相:《王廷相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9。

[20]萨孟武:《中国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

[21]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中国思想的社会学诠释》,巨流图书公司,1989。

[22]管子:《管子今注今译》下册,李勉译注,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

[23]姬秀珠:《明初大儒方孝孺研究》,台北文史哲学出版社,1991。

[24]容肇祖:《明代思想史》,齐鲁书社,1992。

[25]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

[26]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六),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

[27]贾庆超主编《曾子校释》,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

[28]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9]施特劳斯、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30]夏曾佑:《中国古代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

[31]王健:《中国明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5。

[32]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远东出版社,1996。

[33]胡全生译注《孝经译注》,中华书局,1996。

[34]冯友兰:《贞元六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5]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上海三联书店,1996。

[36]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增订版),台湾学生书局,1996。

[37]牟宗三:《才理与玄理》(修订八版),台湾学生书局,1997。

[38]〔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陈耀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9]张分田、萧延中:《中华文化通志·政治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0]王春南、赵映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宋濂、方孝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1]罗冬阳:《明太祖礼法之治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2]萧公权:《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萧公权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43]梁漱溟:《东西文化与及其哲学》(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9。

[44]黎红雷:《人类管理之道》,商务印书馆,2000。

[45]张学智:《明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6]张分田:《亦主亦奴:中国古代官僚的社会人格》,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47]葛荃:《立命与忠诚:士人政治精神的典型分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48]朱义禄:《黄宗羲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49]杨国荣导读《阳明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0]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51]孙以楷、甄长松译注《墨子全译》,巴蜀书社,2000。

[52]李民、王健译注《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3]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4]夏咸淳:《情与理的碰撞:明代士林心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55]史小军:《复古与新变:明代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6]王国维:《观堂集林》(上、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7]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58]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三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

[59]孟森:《明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0]徐复观:《徐复观文集》第一卷、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61]李书增等:《中国明代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62]向燕南:《中国史学思想通史·明代卷》,黄山书社,2002。

[63]蒋庆:《政治儒学》,三联书店,2003。

[64]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65]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篇)》,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

[66]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70]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世纪出版集团,2003。

[71]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72]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3]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4]葛荃:《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75]张分田:《中国帝王观念:社会普遍意识中的“尊君——罪君”文化范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6]张师伟:《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7]何冠彪:《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

[1]李沫:《书明史方正学先生传后》,《文澜学报》1937年第1期。

[2]吴缉华:《明代建文帝在传统皇位上的问题》,《大陆杂志》1957年第1期。

[3]沈刚伯:《方孝孺的政治学说》,《大陆杂志》1961年第5期。

[4]景唐:《一代孤忠方孝孺》,《浙江月刊》1971年第4期。

[5]那志良:《行端学笃的方孝孺》,《中央月刊》1973年第3期。

[6]袁建禄:《守正不阿的我浙先儒方孝孺》,《浙江月刊》1975年第11期。

[7]葛成朴:《方孝孺先生故里遗迹散记》,《浙江月刊》1977年第12期。

[8]邱德修:《方孝孺生平事迹和政治思想》,《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78年第8期。

[9]戴朴庵:《方孝孺的死节及其学术思想》,《浙江月刊》1984年第7期。

[10]姬秀珠:《方孝孺年谱稿》,《国立编译馆馆刊》1991年第6期。

[11]孙广德:《方孝孺的政治思想》,《国立政治大学学报》1993年第10期。

[12]江举谦:《方孝孺〈深虑论〉》,《明道文艺》1993年第2期。

[13]江举谦:《方孝孺〈指喻〉》,《明道文艺》1993年第4期。

[14]王家范、程念祺:《论明初对洪武政治的批评——方孝孺的政治理想与建文帝的政策改革》,《史林》1994年第3期。

[15]孙湘云:《方孝孺的夏夷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16]郑昌淦:《我国先哲论人权》,《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1期。

[17]徐立新:《儒家之绝唱——方孝孺悲剧根源剖析》,《台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5期。

[18]王记录、闫明恕:《正统论与欧阳修的史学思想》,《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9期。

[19]宁泊:《清人明史研究中的正统观和忠义观》,《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20]谢长法:《乡约及其社会教化》,《史学集刊》1996年第3期。

[21]卢胡彬:《略述方孝孺的族谱学》,《史耘》1996年第9期。

[22]陈淑媛:《方孝孺正统论初探》,《史汇》1996年第5期。

[23]卢先志:《方孝孺罪诛十族的真相》,《明道文艺》1996年第10期。

[24]赵映林:《方孝孺的“立法利民”观》,《文史杂志》1997年第6期。

[25]曹凤祥:《论明代族田》,《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

[26]张星久:《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自主性分析》,《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4期。

[27]张星久:《试析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基本矛盾——对中国君主制度研究的基本命题的一个尝试性解答》,《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4期。

[28]金太军:《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机制》,《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2期。

[29]刘宗贤:《明代初期的心性道德之学》,《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

[30]周益忠:《试论方孝孺的“谈诗五首”》,《国文学志》2000年第12期。

[31]赵玉田:《明代的国家建制与皇储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32]羽离子:《潸然泪下读青史——短议〈宋濂 方孝孺评传〉》,《文史杂志》2001年第5期。

[33]邬昆如:《明代“天→君→臣→民”之社会哲学思想》,《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34]杨海文:《〈孟子节文〉的文化省思》,《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

[35]李交发:《论古代中国家族司法》,《学术月刊》2002年第4期。

[36]赵映林:《方孝孺的苦乐观》,《文史杂志》2002年第4期。

[37]李交发:《论古代中国家族司法》,《法商研究》2002年第4期。

[38]单纯:《论儒家的气节观及其现代价值》,《东方论坛》2002年第4期。

[39]崔永东、龙文懋:《评中国思想家对道德与法律之关系的探索》,《孔子研究》2003年第1期。

[40]王基西:《理学家小传(31)——正学先生方孝孺》,《中国语文》2003年第4期。

[41]成复旺:《自然、生命与文艺之道——对中国古代文论中“道艺论”的考察》,《求索》2003年第1期。

[1]Robert B. Crawford,Harry M. Lamley,and Albert B.,“Mann:Fang Hsiao-ju in the Light of Early Ming Society,Monumenta Serica”,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Vol. XV,1956.

[2]J.J.L.Dugvendak,The Book of Lord Shang,Arthur Probsthain,London,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