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22

环境产权交易论图书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roperty Rights Transaction

SSAPID:101-1276-5716-66
ISBN:978-7-5097-2874-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从市场角度对环境产权进行深度研究的学术专著,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理论研究的空白,对我国环境产权交易制度和市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环境产权交易理论研究。通过研究区域环境产权交易市场的微观结构、参与主体、交易客体、交易规则、交易成本和效率等相关问题,深入探讨环境产权交易市场的内在运作规律,并提出我国实施环境产权交易的理论框架。二是进行实证分析。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环境产权交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珠江三角洲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为研究对象,对环境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分析论证,并结合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殊情况,提出了建设和管理区域环境产权交易市场的可行路径。三是对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大局出发,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我国环境产权交易制度和平台的总体构想和具体规划。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林海平
编 辑:桂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序

 前言

 后记

 相关术语解释

 第一章 环境产权交易概述

  1.1 排污权、环境产权和环境产权交易的内涵

   1.1.1 排污权和环境产权

   1.1.2 环境产权交易

  1.2 环境产权交易制度与其他污染控制制度比较

   1.2.1 不同污染控制制度的比较

   1.2.2 环境产权交易与排污收费制度

    (一)能够鼓励排放主体主动进行技术革新和减少排放

    (二)能够降低区域内污染物治理的社会总成本

    (三)能够引导低污染产业快速发展

    (四)政府可以利用市场手段对环境质量进行有效的调控

    (五)有利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六)有利于培育环境保护的意识

  1.3 环境产权交易市场的性质

   1.3.1 环境产权交易的性质

   1.3.2 环境产权交易市场的特性

    (一)环境产权的负外部性

    (二)环境产权的地域性

    (三)环境产权的时间性

    (四)环境产权的专一性

   1.3.3 环境产权交易市场的基本规则

    (一)确定交易对象

    (二)确定环境产权总量

    (三)进行初始分配

    (四)建立环境产权交易市场

    (五)制定交易规则和交易方式

 第二章 环境产权交易的基础理论

  2.1 环境产权交易的理论背景

   2.1.1 交易效用理论

   2.1.2 外部性理论

   2.1.3 产权理论

  2.2 环境产权的初始分配理论

   2.2.1 初始分配的基本原则

   2.2.2 初始分配的基本方式

    (一)免费分配

    (二)公开拍卖

   2.2.3 初始分配的其他问题

  2.3 环境产权交易的理论研究

   2.3.1 国外环境产权交易的理论研究

    (一)环境产权交易的理论渊源

    (二)环境产权交易制度设计

    (三)环境产权交易制度的成本和效益

    (四)环境产权交易与其他环境政策工具的比较

    (五)环境产权初始分配和政策设计

    (六)环境产权交易市场和排污企业行为

    (七)环境产权交易的激励机制

   2.3.2 国内环境产权交易的理论研究

    (一)环境产权交易基础理论研究

    (二)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对环境产权交易进行的研究

    (三)环境产权交易制度建设

    (四)环境产权交易市场机制

    (五)我国环境产权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六)环境产权交易中的政府角色

    (七)环境产权交易的法律问题

    (八)对环境产权交易理论的反思

   2.3.3 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研究

    (一)低碳经济

     1.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二)清洁发展机制

    (三)碳金融

    (四)碳排放权指标初始分配和交易市场研究

     1.碳排放权指标初始分配

     2.碳交易市场研究

 第三章 环境产权交易的初始分配机制

  3.1 环境产权的基价确定机制

   3.1.1 基价确定的原则

    (一)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

    (二)公平与效率原则

    (三)成本与收益原则

   3.1.2 基价确定的方法

    (一)治理成本基价法

     1.污染物平均处理成本的确定

     2.行业调整系数的确定

     3.区域调整系数的确定

    (二)机会成本定价法

    (三)影子价格法

  3.2 环境产权初始分配的协商机制

  3.3 环境产权初始分配的常用模式

   (一)免费分配

   (二)有偿分配

    1.定价出售

    2.拍卖

   (三)混合分配

  3.4 环境产权初始分配的效率与公平

 第四章 环境产权交易市场的微观结构

  4.1 环境产权交易市场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4.2 环境产权交易市场的参与主体

   (一)交易主体

   (二)管理主体

   (三)监督主体

   (四)服务主体

  4.3 环境产权交易市场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一)一级市场中环境产权初始分配的博弈

   (二)二级市场中环境产权交易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4.4 环境产权交易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

   4.4.1 政府管制与企业排污之间的博弈

   4.4.2 排污主体之间的博弈

 第五章 环境产权交易市场的运行及其规律

  5.1 环境产权交易的市场均衡及价格机制

  5.2 环境产权交易市场的成本控制机制

   (一)A和B不进行环境产权交易

   (二)交易费用为零的完全市场竞争下的交易

   (三)交易费用不为零的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交易

  5.3 环境产权交易的模型分析

   5.3.1 建模思路和样本选择

   5.3.2 目标规划模型

    (一)污染治理成本的目标规划模型

     1.目标函数

     2.约束条件

    (二)经济总产出的目标规划模型

    (三)区域内经济产出和污染治理的多目标规划模型

   5.3.3 数据模拟分析

    (一)企业污染治理决策模型

    (二)两家企业间环境产权交易的数据模拟

     1.污染治理成本的目标规划模型

     2.区域内经济总产出的目标规划模型

     3.经济产出和污染治理的目标规划综合模型

    (三)三家企业之间的环境产权交易数据模拟

 第六章 环境产权交易市场的交易成本与效率

  6.1 环境产权交易成本与效率的概念

  6.2 环境产权交易市场的交易成本构成

  6.3 影响环境产权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

   6.3.1 影响环境产权交易成本的内在因素

    (一)与交易有关的人的因素

     1.有限理性

     2.机会主义

    (二)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

     1.资产专用性

     2.不确定性

     3.交易的频率

   6.3.2 影响环境产权交易成本的外在因素

    (一)有关环境产权交易的法律制度

    (二)环境产权交易市场体系

    (三)环境监测标准和监测

  6.4 环境产权交易效率的形成机理

   (一)区域综合因素

   (二)环境产权交易的特点

   (三)交易制度安排和交易市场的建设

 第七章 我国环境产权交易市场的现状分析

  7.1 我国环境污染现状

   (一)我国环境污染基本情况

    1.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

    2.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但部分城市污染仍较重

    3.全国部分生态系统功能有所改善

    4.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5.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

   (二)我国污染源的基本情况

    1.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工业污染源

    3.农业污染源

    4.生活污染源

  7.2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1.空白阶段(1949~1972年)

    2.起步阶段(1973~1983年)

    3.开拓阶段(1984~1989年)

    4.发展阶段(1990~1996年)

    5.深化阶段(1997~2001年)

    6.“十五”期间(2001~2005年)

    7.“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

    8.“十二五”期间(2011~1015)的环境规划

   (二)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1.将环境保护原则列入宪法

    2.《环境保护法》颁布

    3.配套法律体系逐步健全

    4.出台循环经济促进法

    5.环境保护的政策和制度基本形成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谁污染,谁治理

     (3)强化环境管理

     (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6)污染集中控制

     (7)限期治理制度

     (8)排污收费制度

     (9)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0)“三同时”制度

     (11)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制度

    6.环境保护的相关配套措施正逐步完善

     (1)低碳和碳交易试点

     (2)酝酿开征碳税

     (3)制定环境标准

     (4)实行GDP与碳排放挂钩政策

     (5)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措施和计划

  7.3 我国环境产权交易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

   7.3.1 各类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制度日益完善

    (一)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

    (二)我国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的发展

    (三)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

    (四)我国碳金融的发展

   7.3.2 环境产权交易市场逐步建立

    (一)排污权交易市场

    (二)环境交易市场

     1.北京环境交易所

     2.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3.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4.广东省环境权益交易所

     5.湖北环境资源交易所

     6.重庆环境资源交易中心

  7.4 我国环境产权交易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7.4.1 环境产权交易的相关法律和政策滞后

   7.4.2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

   7.4.3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7.4.4 总量核定的难度较大

   7.4.5 初始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缺乏保障

   7.4.6 交易气氛不活跃

   7.4.7 交易过程不规范

   7.4.8 监测和监督力度不够

  7.5 目前我国环境产权交易的两种基本模式分析

   7.5.1 江苏模式*

    (一)制度建设

    (二)交易平台建设

    (三)依照总量分配排污指标

    (四)初始排污权有偿分配

    (五)交易价格确定

   7.5.2 浙江模式*

    (一)制度建设

    (二)交易平台建设

    (三)初始分配的新老有别制度

    (四)排污权溢出购入量制度

    (五)区别定价制度

    (六)资金管理

   7.5.3 对两种模式的评价

 第八章 我国环境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的可行性及实证分析

  8.1 珠三角地区环境保护现状

   8.1.1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一)环境保护规划先行

    (二)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四)环保监控技术不断提高

    (五)环境保护合作不断增多

    (六)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明显

   8.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污染较为严重

    (二)空气污染较为严重

    (三)酸雨频率高,灰霾严重

   8.1.3 调查和分析

    (一)问卷设计和调查

    (二)问卷分析

  8.2 珠三角地区环境产权交易的可行性分析

   8.2.1 市场化程度分析

   8.2.2 排放总量控制分析

   8.2.3 排污许可证申请制度分析

   8.2.4 法律保障体系分析

   8.2.5 技术保障体系分析

   8.2.6 政府监管体系

   8.2.7 社会基础分析

  8.3 珠三角地区环境产权交易的市场建设

   8.3.1 珠三角地区环境产权交易的平台构建

    (一)总量控制

    (二)二氧化硫排污权的初始分配

    (三)排污权再分配

    (四)排污权审查

   8.3.2 环境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相关地方交易法规

    (二)搭建和完善公开的信息系统平台

    (三)排污权交易的定价

    (四)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管作用

  8.4 珠三角地区环境产权交易的成本控制

   8.4.1 环境产权交易的成本分析

    (一)环境产权交易中的外生交易成本构成

    (二)环境产权交易过程中的内生交易成本

   8.4.2 环境产权交易的成本控制

    (一)排污权交易模式选择与交易成本控制

    (二)排污权初始分配与排污权交易成本控制

    (三)排污权交易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第九章 我国环境产权交易的制度建设

  9.1 我国建设环境产权交易制度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有利于公平高效配置环境容量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三)有利于提高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促进污染减排工作

   (四)有利于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五)有利于在国际环境交易中获得定价权和话语权

   (六)有利于政府对污染物排放进行宏观调控

   (七)有利于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八)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和经济的发展

  9.2 我国环境产权交易制度有效运行的条件

   (一)必须有清晰的产权界定

   (二)排污许可证和总量控制制度已实施并行之有效

   (三)排污企业必须存在边际污染削减成本之间的差异

   (四)有合理的交易价格、交易成本和交易方式

   (五)有数量足够多的市场参与者

   (六)排污企业存在污染治理或技术革新的可能性

  9.3 我国环境产权交易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

   9.3.1 国家法律和宏观政策

   9.3.2 区域之间的差异

   9.3.3 交易制度的具体安排

   9.3.4 其他综合因素

  9.4 我国环境产权交易的制度设计

   9.4.1 总量控制制度

   9.4.2 初始分配制度

   9.4.3 基价确定制度

   9.4.4 交易规则

    (一)市场准入条件设计

    (二)具体交易程序设计

   9.4.5 政府职能定位及其与其他主体的关系

  9.5 完善我国环境产权交易制度的路径

   9.5.1 我国环境产权交易制度的构建思路

   9.5.2 我国环境产权交易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立法界定环境产权,完善环境管理政策

    (二)完善总量控制和交易制度设计

    (三)加大力度进行宣传推广,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建立统一、多级的环境产权交易市场

    (五)丰富参与主体,活跃交易市场

    (六)建立统一的环境产权交易市场监督管理体系

    (七)实行实时监测,完善激励与惩罚机制

    (八)出台金融和财政支持政策,鼓励金融创新和体制创新

 第十章 我国环境产权交易平台的建设及运行

  10.1 环境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的战略构想

   (一)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建立全国统一平台,探索环境产权交易的中国模式

    1.建立全国统一的环境产权交易平台的必要性

    2.建立全国统一的环境产权交易平台的紧迫性

   (二)以市场机制作为主导,辅之以行政手段,促进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加大监督和监测力度,规范交易行为

   (五)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鼓励金融创新,活跃交易氛围

  10.2 环境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的前期工作

   (一)了解和分析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二)研究环境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平台建设的必要性论证

    2.平台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10.3 环境产权交易平台的规划设计

   10.3.1 环境产权交易平台的建设思路

   10.3.2 环境产权交易平台的架构设计

    (一)建立全国统一的环境产权交易平台

     1.执行全国统一政策,制定统一的制度和规则

     2.统筹交易项目,汇集市场信息

     3.管理和扶持下级交易平台

     4.推动政策和制度出台

     5.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易

     6.编制《中国环境产权市场发展蓝皮书》

    (二)建立跨省、市、自治区的区域性环境产权交易平台

     1.模式一:基于环境功能区的环境产权交易平台架构设计

     2.模式二:基于地理方位的环境产权交易平台设计

     3.两种模式的比较

    (三)建立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环境产权交易平台

  10.4 环境产权交易平台的配套系统

   (一)交易和竞价系统

   (二)在线监测系统

   (三)排污账户与数据库系统

   (四)客户管理系统

   (五)统一结算系统

   (六)会员与合作机构管理系统

  10.5 环境产权交易平台的配套政策

   (一)出台政策规定,必须将重点污染企业纳入强制减排范围,环境产权交易项目必须进场交易

   (二)出台监督和管理制度,对违法违规的交易行为进行处罚,维护交易平台的正常秩序

   (三)对交易平台进行统一监管和业务指导,并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实行多方位的监管

   (四)出台环境产权交易激励政策,鼓励交易平台进行业务品种和业务模式的创新

  10.6 环境产权交易平台的运作机制

   10.6.1 会员制

   10.6.2 统一平台制度

    10.6.2.1 统一交易规则

     一 交易规则

     二 建立存储、借贷和互换机制

    10.6.2.2 统一信息发布

    10.6.2.3 统一资金结算

    10.6.2.4 统一收费标准

    10.6.2.5 统一监督管理

   10.6.3 平台运作流程

  10.7 环境产权交易平台的运营策略

   (一)坚持市场化运作理念,以市场机制促进环境产权交易平台的发展

   (二)进行产品多元化创新,丰富环境产权交易平台的产品和服务

   (三)创新交易模式,延伸环境产权交易内涵

   (四)开展配套服务,拓宽交易平台业务范围

   (五)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六)发展会员及合作机构,扩大交易平台的网络覆盖面

   (七)鼓励个人投资者参与环境产权交易,丰富市场主体,搞活交易平台

 第十一章 国外环境产权交易的基本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1.1 环境产权交易的基本模式

   11.1.1 基准—信用交易模式

   11.1.2 总量控制—许可证交易模式

   11.1.3 非连续排污削减模式

   11.1.4 三种交易模式的效果比较

  11.2 国外环境产权交易的政策与机制

   11.2.1 大气污染物排放交易政策

    (一)补偿政策(Offset)

    (二)气泡政策(Bubble)

    (三)净得政策(Netting)

    (四)存储政策(Banking)

   11.2.2 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政策

   11.2.3 碳交易机制

    (一)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中的交易机制

     1.清洁发展机制

     2.联合履约机制

     3.排放贸易减排机制

    (二)自愿减排机制

    (三)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1.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

     2.英国排放贸易计划

     3.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 ETS)和碳交易所

     4.加拿大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

     5.BlueNext环境交易所

    (四)碳交易市场的交易品种

     1.碳信用交易

     2.碳现货交易

     3.碳金融衍生品交易

  11.3 环境产权交易制度的中外比较

   11.3.1 国外发达国家的环境管理制度

    (一)美国的环境管理体系

    (二)德国的环境管理体系

    (三)日本的环境保护体系

    (四)加拿大的环境管理体系

   11.3.2 环境产权交易发展历程的中外比较

   11.3.3 环境产权交易制度设计的中外比较

    (一)法制环境

    (二)市场经济环境

    (三)政治体制

    (四)环境行政管理方式

    (五)环境产权交易的相关制度建设

    (六)环境产权交易的具体安排

    (七)环境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的特殊情况

  11.4 国外环境产权交易的经验与启示

 第十二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12.1 研究结论

   (一)理论研究结论

   (二)实证研究结论

  12.2 政策建议

   (一)实施环境产权交易制度势在必行

   (二)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统一布局,统一推动法律和制度建设

   (三)建设全国统一、多级的环境产权交易平台

   (四)实行“五统一”,即“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信息发布、统一资金结算、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监督管理”

   (五)探索环境产权交易的“中国模式、中国标准、中国体系”

 《环境产权交易论》作者简介

[1]A.C.Pigou,The Economcis of Welfare,London Macmillan,1920.

[2]Agnar Sandmo,The Public Economics of the Environ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3]Alex F.Multilateral Emission Trading:Lessons from Interstate NOX Control in the United States,Energy Policy,2001,pp.1061-1072.

[4]A.Muller,How to Make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Sustainable-The Potential of Rent Extraction,Energy Policy,Vol.35,No.6(2007),pp.3203-3212.

[5]Atkinson,S. and T.Tietenberg(1982),The Empirical Properties of Two Classes of Designs for Transferable Discharge Marke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2,101-121.

[6]Boemare C.Quirion P.,Implementing Greenhouse Gas Trading in Europe.Lessons from Economic Literature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3:213-230.

[7]Cramton P,Kerr S.,Tradeable Carbon Permit Auctions:How and Why to Auction not Grandfather,Energy Policy,2002,30:333-345.

[8]E.Boyd,E.Corbera & M.Estrada,UNFCCC Negotiations(Pre-Kyoto to COP-9):What the Process Says about the Politics of CDM-sinks,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Politics,Law and Economics,Vol.8,No.2(2008),pp.95-112.

[9]Edwin W.,Organizing Emissions Trading:the Barrier of Domestic Permit Allocation,Energy Policy,2000,pp.613-623.

[10]E.Niesten,P.C.Frumhoff & M.Manion,et.al,Designing a Carbon Market that Protects Fores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Royal Society,Vol.360,No.1797(2002),pp.1875-1888.

[11]Forest Reinhard,Market Failure and the Environmental Policies of Firms,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1(1999),pp.9-21.

[12]Gangadharan,L.,Transaction Costs in Pollution Markets:an Empirical Study,Land Economics,2000,76(4):601-614.

[13]Goulder L,Parry I,Williams R,et al.,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Alternative Instrument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a Second-best Setting,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9,72(3):329-360.

[14]Joseph Murphy,Andrew Gouldson,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Integrating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hrough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Geoforum,31(2000),pp.33-44.

[15]Krupnick,W.Oates,and E.Vander Verg(1983),On the Design of a Market for Air Pollution Permit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mics and Management,01,233-247.

[16]Liu,X.M.,Rent Extraction with a Type-by-type Scheme:An Instrument to Incorpor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the CDM,Energy Policy,Vol.36,No.6(2008),pp.1873-1878.

[17]Mcgartland,A. and W.Oates,Marketable Permits for the Prevention of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momics and Management,1985,12,207-228.

[18]R.Schwarze,J.O.Niles & J.Olander,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Leakage in Forest-Based Greenhouse-gas-mitigation Projects,Mathematical,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Vol.360,No.1797(2002),pp.1685-1703.

[19]Stavins,R.N.,Transaction Costs and Tradeable Permit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5,29:133-148.

[20]Williamson O.,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the Govere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2,1975,233-261.

[21]Willianmson,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arkets and Heirarchies,1985,65-79.

[22]艾默里·B.洛文斯等著《企业与环境》,思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3]安建华、李永刚、秦宏普:《排污权交易的非现实性和征收污染环境税的必要性》,《科技与产业》2006年第10期。

[24]安丽:《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排污权交易有效性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9。

[25]安丽:《排污权交易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6。

[26]安丽、赵国杰:《排污权交易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7]班健:《嘉兴模式试水——全国首家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挂牌成立》,《环境经济》,2007年第12期。

[28]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4期。

[29]卜国琴:《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设计的实验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3期。

[30]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2009。

[31]蔡守秋:《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2]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3]蔡守秋:《论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2001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34]蔡守秋:《论排污权交易的法律问题》,《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35]蔡卫芳、尹常庆:《太湖流域排污权交易探析》,《水利经济》2008年第5期。

[36]曹佳、王大飞:《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与展望》,《经济论坛》2010年第7期。

[37]岑咏霆:《马尔柯夫链预测法的模糊模型》,《预测》1991年第4期。

[38]陈宝敏:《科斯定理的重新解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9]陈德湖:《排污权交易理论及其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5期。

[40]陈洪宛、张磊:《我国当前实行碳税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可行性思考》,《财经论丛》2009年第1期。

[41]陈磊、张世秋:《排污权交易中企业行为的微观博弈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6期。

[42]陈凌:《排污权理论及其立法思考》,《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3]陈柳钦:《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10年第7期。

[44]陈璐、黄浩云、张丽娜:《开展排污权交易初始分配的基础——天津市排污(水)许可证发放的实践》,《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9。

[45]陈泉生:《环境法基本理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46]陈晓春、胡婷、唐姨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0年第1期。

[47]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消费经济》2009年第2期。

[48]陈晓荣:《排污权交易——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的一个新思路》,《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12期。

[49]陈颖、陈德昌:《排污权交易市场模式比较分析》,《当代畜牧》2004年第8期。

[50]程颖:《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3月。

[51]程远等:《排污权市场交易理论研究》,《环境保护》1998年3月。

[52]初昌雄:《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经济学家》2010年第6期。

[53]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54]邓海峰:《排污权:一种基于私法语环境下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5]邓海峰:《排污权私法取得机制研究》,中国环境法网,2005年11月14日。

[56]邓丽:《浙江排污权交易试点方案获批》,2009年4月14日《21世纪经济报道》。

[57]邓卓明:《综述:广东省污染减排面临形势十分严峻》,中国新闻网,2010年6月18日。

[58]丁天舒:《关于利用排污权交易控制污染物排放的可行性研究》,《环境科技》2008年S2期。

[59]董文茂:《粤港力推跨区域排污权交易》,《环境》2006年第10期。

[60]范丹:《我国创建排污权交易市场及寡头垄断市场交易探讨》,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61]范定祥、范晓阳:《排污权价格实现模式的贝叶斯博弈分析》,《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年第12期。

[62]范建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及体系构建研究》,《当代经济》2010年第3期。

[63]方堃:《21世纪中国环境法制建设的理性回归》,载于《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64]方时姣:《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新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4期。

[65]冯玉梅:《我国碳金融体系构建与运作模式探讨》,《投资研究》2010年第7期。

[66]冯之浚、金涌、牛文元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广西节能》2009年第3期。

[67]冯之浚、周荣:《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4期。

[68]付慧:《低碳经济研究综述》,《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34期。

[69]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8期。

[70]傅潇潇:《碳金融市场体系及其发展趋势》,《产权导刊》2011年第7期。

[71]高慧慧:《总量控制下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

[72]高重密:《我国过半省市试行排污权交易》,2010年9月27日《中国化工报》。

[73]耿世刚:《排污权的产权性质分析》,《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74]龚丽肖:《对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探讨》,《经济论坛》2008年第13期。

[75]顾凯平、张坤、张丽霞:《森林碳汇计量方法的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5期。

[76]顾孟迪、李寿德:《交易成本条件下排污权市场的均衡、初始排污权分配的效率与厂商行为分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年第5期。

[77]广东省环保厅:《广东省2009年环境状况公报》,2009。

[78]郭大为、仲云云、仲伟周:《我国碳金融发展发展制约因素及政策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79]郭希利、李文岐:《总量控制方法类型及分配原则》,《中国环境管理》1997年第5期。

[80]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10期。

[81]郭志伟:《中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与河北省排污权交易制度构建》,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

[82]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0年7月19日。

[83]国家发改委网站:《英国实施积极政策促进温室气体减排》,http://www.sdpc.gov.cn,2006年10月27日。

[84]国家环保部、统计局、农业局:《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2010年2月6日。

[85]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环境保护》2003年第7期。

[8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统计年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87]国家统计局:《系列报告之十七:环境保护成就斐然》,http://www.stats.gov.cn,2009年9月28日。

[8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8月。

[8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环境状况新闻发布会实录:《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总体形势依然严峻》,《环境保护》2011年6月。

[90]韩洪云、胡应得:《浙江省企业排污权交易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第3期。

[91]韩洁、罗沙:《太湖流域将进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新华网,2007年12月26日。

[92]韩利琳:《低碳时代的企业环境责任立法问题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93]韩良等:《嘉兴市开展排污权交易的经验及启示》,排污权交易制度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会议论文,2008。

[94]郝铁川:《中国法制现代化与移植西方法律》,《法学》1993年第9期。

[95]郝文杰:《政府的淡出与市场的深入——从排污权交易谈起》,《经济导刊》2002年第3期。

[96]何慧明:《广东城市大气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97]何敏峰:《关于江苏省太湖流域排污权交易的研究和探讨》,《金融纵横》2011年第4期。

[98]何延军、李霞:《论排污权的法律属性》,《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何延军、杨得春:《排污权交易制度价值研究》,《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2。

[99]胡淙洋:《低碳经济与我国发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年第1期。

[100]胡迪琴、苏行:《广州地区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及损失估算》,《生态科学》1999年第1期。

[101]胡骏:《街道经济园区内中小企业外部成本分析与调控》,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

[102]胡民:《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排污权交易市场运行机制分析》,《理论探讨》2006年第5期。

[103]胡民:《中国构建和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8。

[104]胡平等:《排污权交易理论与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105]胡平生、袁磊:《对排污权交易理论的反思》,《当代财经》1998年第5期。

[106]胡胜国:《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研究》,《中国矿业》2010年S1期。

[107]胡涛、李丽平、田春秀:《德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及其启示》,2005年5月13日《中国环境报》。

[108]胡妍斌:《排污权交易问题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

[109]花日茂、李湘琼:《我国酸雨的研究进展(综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10]《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介绍中国环境状况等方面情况发布会文字实录》,国家环保部网站,2011年6月3日。

[111]黄栋、李怀霞:《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5期。

[112]黄桂琴:《论排污权交易制度》,《河北学刊》2003年第3期。

[113]黄健、李福娇、江奕光等:《广州白云山风景区酸雨梯度分布》,《热带气象学报》2003年第B09期。

[114]黄晟:《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0。

[115]纪催:《熵在销售状态预测分析中的应用》,《预测》1993年第4期。

[116]季虹璟:《排污权交易的法律探究》,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7]贾雪池:《论环境权》,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18]蒋洪强、王金南:《关于排污权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问题》,《电力环境保护》2007年第2期。

[119]蒋亚娟:《关于设立排污权的立法探讨》,《生态经济》2001年第12期。

[120]解振华:《努力创建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年第2期。

[121]金瑞明:《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对策》,《攀枝花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122]金帅、盛昭瀚、杜建国:《区域排污权交易系统监管机制均衡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3期。

[123]鞠绍兵:《排污权交易制度探讨与信息管理系统初步设计》,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8。

[124]瞿伟:《美国排污权交易的模式选择与效果分析》,《工程与建设》2006年第3期。

[125]邝元成:《城市环境产权制度的研究》,《特区经济》2009年第12期。

[126]蓝虹:《环境产权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7]李德久:《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完善排污交易机制》,《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3期。

[128]李恒远、常纪文主编《中国环境法治(2008年卷)》,法律出版社,2009。

[129]李瑾、顾庆平:《透视美国排污权金融产品:种类、市场与设计》,《上海金融》2009年第10期。

[130]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0期。

[131]李寿德:《排污权交易产生的经济根源及其研究动态》,《预测》2003年第5期。

[132]李寿德、程少川、柯大钢:《我国组建排污权交易市场问题研究》,《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8期。

[133]李太淼:《构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产权制度》,《中州学刊》2009年第4期。

[134]李婷、李成武、何剑锋:《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我国碳交易市场展望》,《经济纵横》2010年第7期。

[135]李威:《国际法框架下碳金融的发展》,《国际商务研究》2009年第4期。

[136]李秀芝:《关于我国排污权交易问题的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

[137]李炎焱:《株洲市污水排放治理的问题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论文,2008。

[138]李旸:《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2期。

[139]李铮:《中美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制度之比较》,《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140]李挚萍:《略谈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地位》,《法学评论》1999年第3期。

林德荣、李智勇:《中国CDM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政策选择》,《世界林业研究》2006年第4期。

[141]林海平:《区域排污权交易市场的交易成本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7月。

[142]林涛、储益萍、江家骅:《排污权交易初始分配价格的制定与调节》,《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1期。

林巍、傅国伟、刘春华:《基于公理体系的排污总量公平分配模型》,《环境科学》1996年第3期。

[143]林云华、郭晓玲:《我国排污权交易的障碍与对策》,《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1期。

[144]刘长海、张明顺等:《环境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145]刘春江、薛惠锋:《环境产权拍卖机制及定价研究》,《环境保护科学》2009年第6期。

[146]刘建辉:《排污权交易的中国困境》,《决策》2006年第1期。

[147]刘军:《低碳经济社会福利视角下排污权交易机制的理论解释》,《经济问题》2010年第12期。

[148]刘梅:《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文献综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11期。

[149]刘梅:《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与策略文献综述》,《西南金融》2011年第6期。

[150]刘梅、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11。

[151]刘倩、王遥:《全球碳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经济纵横》2010年第7期。

[152]刘绍、叶琳、游江峰:《广州市实施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第6期。

[153]刘伟平、戴永务:《碳排放权交易在中国的研究进展》,《林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4期。

[154]刘向华:《我国排污权交易理论及其运用的探讨》,河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2。

[155]刘潇:《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0。

[156]鲁炜、崔丽琴:《可交易排污权初始分配模式分析》,《中国环境管理》2003年第5期。

[157]罗吉:《排污权交易:一种基于市场的控制策略》,环境法研究网,2006年4月12日。

[158]罗勇、曾晓非:《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9]马红:《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法律化》,《企业家天地》2006年第10期。

[160]马小玲、陶黎宝华、马雅燕:《从“珠三角火力发电厂排污交易试验计划”看粤港区域环境管理制度创新机遇》,《电力环境保护》2007年第2期。

[161]马英杰、房艳:《美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7年第8期。

[162]〔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

[163]〔美〕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64]〔美〕菲利普·科特勒、〔美〕加里·阿姆斯特朗:《市场营销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65]〔美〕科尔:《污染与财产权:环境保护的所有权制度比较研究》,严厚福、王社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66]〔美〕罗杰·理若·米勒、丹尼尔·K.本杰明、〔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公共问题经济学》,楼尊译,上海财政大学出版社,2002。

[167]〔美〕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168]〔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97。

[169]〔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译,三联书店,1999。

[170]〔美〕斯蒂芬·波尔托兹基:《创造环保型企业价值》,孙海龙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71]〔美〕威廉姆斯:《治理机制》,王健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72]苗昆、姜妮:《嘉兴模式日趋成熟》,《环境经济》2008年第10期。

[173]彭靖:《广东省能源结构与大气污染分析》,《广东科技》2003年第7期。

[174]钱春健:《从太湖蓝藻事件看太湖水环境污染的治理》,《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75]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

[176]钱水苗:《论政府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的职能定位》,《中州学刊》2005年第3期。

[177]乔晟:《中国碳金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第8期。

[178]秦军:《我国碳金融发展战略研究》,《金融与经济》2011年第2期。

[179]邱志辉:《排污权交易解析》,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

[180]曲宁:《青岛市软件产业公用技术平台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

[181]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182]任玉珑、罗晓燕、孙睿:《基于高低匹配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设计》,《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5期。

[183]任之:《浙江嘉兴:排污权交易平台投入运营》,《绿叶》2007年第12期。

[184]〔日本〕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朴玉译,三联书店,2004。

[185]申文奇:《欧盟碳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1。

[186]沈满洪等:《绿色制度创新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187]沈满洪、钱水苗等:《排污权交易机制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188]石登荣、尤建军:《太湖流域水环境问题探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89]石晓亮:《火电厂烟气排放对广州大气环境的影响》,《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年第3期。

[190]舒丹:《我国碳金融发展的障碍与政策支持》,《武汉金融》2010年第7期。

[191]舒相军:《排污权交易制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研究》,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

[192]宋长生、顾敏敏:《河北省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93]宋国菡、萧月芳、史衍玺等:《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农业环境保护》1998年第3期。

[194]宋丽平:《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法律建构》,《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2。

[195]宋露、南灵:《排污权交易市场中政府角色研究》,《水资源研究》2010年第3期。

[196]宋晓丹:《排污权交易制度公平之思考》,《理论月刊》2010年第9期。

[197]宋晓丹、温尚杰:《排污权交易初始分配中的权利配置与救济》,《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98]苏杰:《唯一全球性碳中和标准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着陆》,2011年6月11日《渤海早报》。

[199]孙阿妞:《我国发展碳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武汉金融》2010年第6期。

[200]孙春风:《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项目管理承包模式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7。

[201]孙明晟:《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制度及其在山东省应用研究》,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202]唐建荣、张荣荣:《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路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4期。

[203]唐跃军、黎福德:《环境资本、负外部性与碳金融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6期。

[204]万法菊、侍玉成:《排污权交易的经济学分析与实践研究》,《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205]王成勇:《基于成本效率的排污权初始分配模型试建》,《技术与市场》2010年第6期。

[206]王丰年:《广东省排污权交易制度初探》,《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9年3月。

[207]王慧、曹明德:《气候变化的应对:排污权交易抑或碳税》,《法学论坛》2011年第1期。

[208]王家祺、李寿德、刘伦升:《跨期间排污权交易中的市场势力与排污权价格变化的路径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1年第1期。

[209]王健:《交易成本经济学治理结构理论新进展》,《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5期。

[210]王金南、毕军:《排污交易:实践与创新——排污交易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11]王金南、董战峰、杨金田、李云生、严刚:《排污交易制度的最新实践与展望》,《环境经济》2008年第10期。

[212]王磊磊:《排污权交易之困》,《法人杂志》2008年第9期。

[213]王蕾、毕巍强:《排污权交易下对企业激励机制的分析》,《中国市场》2009年第41期。

[214]王莉:《排污权交易在塘沽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探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215]王齐:《政府管制与企业排污的博弈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3期。

[216]王倩、李通、王译兴:《中国碳金融的发展策略与路径分析》,《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3期。

[217]王世玲:《排污权交易太湖试点排放权首次“有偿使用”》,2008年8月16日《21世纪经济报道》。

[218]王树义:《环境法系列专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

[219]王文彬、黄进:《论排污权交易的法律规制》,《中国外资》2011年第8期。

[220]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221]王细芳:《交易成本测度的概念再造与模型构建》,《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18期。

[222]王先甲、黄彬彬、胡振鹏等:《排污权交易市场中具有激励相容性的双边拍卖机制》,《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第6期。

[223]王小军:《浅议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的实施》,《2002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2002。

[224]王小龙:《排污权交易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

[225]王遥:《碳金融:全球视野与中国布局》,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26]王增武、袁增霆:《推进碳金融工具的创新发展》,《中国经济报告》2010年第1期。

[227]韦薇:《从环境问题到环境法的完善》,《环境经济》,2005年第11期。

[228]魏淑甜:《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政策效应评价》,山东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229]文慧:《武汉出现首例排污权交易每吨二氧化硫指标卖价1万》,2007年7月1日《湖北日报》。

[230]吴凤:《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研究》,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06。

[231]吴健:《排污权交易——环境容量管理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32]吴玲:《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第4期。

[233]吴玉宇:《我国碳金融发展及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上海金融》2009年第10期。

[234]吴忠梅:《论环境使用权交易制度》,《政法论坛》2000年第4期。

[235]武普照、王倩:《排污权交易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236]武咸春:《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中国茶叶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安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237]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2008年第3期。

[238]夏清、孙正运:《考虑交易成本的区域市场撮合交易模型》,《电网技术》2005年第17期。

[239]肖红蓉:《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0。

[240]肖江文、罗云峰、赵勇、岳超源:《排污申报机制设计的博弈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1期。

[241]肖韶峰:《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基于对政府与企业的博弈均衡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2期。

[242]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第12期。

[243]谢文彰、李照勇、钟昌琴:《广东省酸雨污染与控制研究综述》,《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第5期。

[244]辛灵:《各省争夺碳排放交易权引发过度竞争忧虑》,2011年1月28日《南方都市报》。

[245]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4期。

[246]刑俐:《低碳经济范式下能源利用方式转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硕士论文,2009。

[247]幸红:《污染控制策略创新:排污权交易及其法律规范》,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48]熊晶:《论排污权交易之缓行》,《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2003。

[249]熊星星:《武汉光谷联合产交所排污权交易给力节能减排》,中国新闻网,2011年1月27日。

[250]熊志飞:《信息失衡、交易效率和中介市场症结》,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

[251]徐谨、万威武:《交易成本与排污权交易体系的设计》,《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7期。

[252]徐琳:《后危机时代世界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及其前景》,《开放导报》2010年第4期。

[253]徐自力:《排污权定价策略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年第5期。

[254]闫怀强:《粤港排污权交易驶入快车道公布火电厂排污交易方案》,2007年3月19日《中国环境报》。

[255]岩盛兰:《我国排污权交易中的问题及对策》,《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3期。

[256]羊志洪、鞠美庭、周怡圃、王琦:《清洁发展机制与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8期。

[257]杨昂、孙波、赵其国:《中国酸雨的分布、成因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土壤》1999年第1期。

[258]杨代友:《发展模式转变与企业绿色竞争力》,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59]杨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政策选择》,《福建论坛》2010年第2期。

[260]杨红强、张晓辛:《〈京都议定书〉机制下碳贸易与环保制约的协调》,《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0期。

[261]杨华国:《排污权转让理论基础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论文集》,2002。

[262]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63]杨晓妹:《应对气候变化: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的比较分析》,《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264]杨义、楚君、高运玲:《排污权交易中企业初始排污权的核定方法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第4期。

[265]杨玉峰、傅国伟:《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策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6期。

[266]杨展里等:《中国排污权交易的可行性研究》,《环境保护》2001年第4期。

[267]易恒:《制造商假冒行为的博弈分析模型》,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8。

[268]殷小丽:《排污权交易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269]〔英〕温·霍恩比、鲍勃·甘米、斯图尔特·沃尔:《企业经济学》,戚自科、汪凌译,华夏出版社,2003。

[270]〔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

[271]郁璇:《嘉兴市开展排污权交易的经验及启示》,《产权导刊》2011年第7期。

[272]袁庆明、刘洋:《威廉姆森交易成本决定因素理论评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5期。

[273]岳岚:《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与CO2减排形势的动态分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74]云凌:《论地方政府环保职能的变迁——兼论资源枯竭型城市治理的转型》,武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275]曾刚、万志宏:《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问题与前景》,《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10期。

[276]曾文慧:《越界水污染规制——对中国跨行政区流域污染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77]张彬:《昨起少排放一吨污染物 有望获上万元效益》,2011年1月19日《重庆晚报》。

[278]张存刚、张小瑛:《“碳金融”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研究》,《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第4期。

[279]张凤安:《排污权交易两路径:苏浙两省各有千秋》,2007年11月13日《21世纪经济报道》。

[280]张嫚:《环境规制约束下的企业行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81]张萌:《基于商业银行视角的山东省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

[282]张前进:《我国企业电子商务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2009。

[283]张素英、高晓欣:《排污权交易的法经济学思考》,《生态经济》2002年第12期。

[284]张文艺:《我国排污权交易的发展与创新研究》,《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85]张新雄:《我省排污权交易期待“扩容”》,2010年3月15日《楚天金报》。

[286]张颖、王勇:《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应用研究》,《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87]张志耀、张海明:《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的群体决策方法研究》,《系统科学与数学》2001年第4期。

[288]张仲芳:《排污权价格形成机制及其优化分析》,《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年第1期。

[289]张梓太:《污染权交易立法构想》,《中国法学》1998年第3期。

[290]赵铎玮:《碳交易、碳税与复合排放权交易的探讨》,《企业导报》2010年第24期。

[291]赵红军、尹伯成:《论交易效率与中国的城乡差距》,《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92]赵民望:《珠三角深陷酸雨重灾区》,2009年3月31日《中华工商时报》。

[293]赵细康、石宝雅:《广东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珠江经济》,2007年第12期。

[294]赵晓:《嘉兴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不断深入“突破点”变为“关键点”》,2011年8月20日《中国环境报》。

[295]赵云芬、丁广梅:《基于总量控制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法律规制探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第四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296]浙江省环保厅:《浙江排污权交易探索中前行,全省九市十七县开展了试点工作,有的已走在了全国前列》,2009年3月27日《中国环境报》。

[297]郑兰祥、郑萍:《我国发展碳金融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第8期。

[298]郑庭伟:《自然的权利:从环境法视角的法理学思考》,《中国环境管理》2003年第 S1期。

[299]郑元、张天柱:《从理论到实践的美国排污交易》,《上海环境科学》2000年第11期。

[300]郑周胜、李大玮:《“庇古税”、排污权交易与我国污染治理——分析中国污染问题的政治逻辑》,《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301]中国环境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环境年鉴社,1996。

[302]中国环境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环境年鉴社,1998。

[303]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304]钟环:《珠三角共治大气污染力保亚运会空气质量》,《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8月10日。

[305]钟奇振、单力:《广东COD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消减工作全面启动》,《环境》,2006年第10期。

[306]钟兆盈:《浙江排污权交易试点渐入佳境下一步全力破解难题》,2009年4月1日《浙江日报》。

[307]周宏春:《世界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与启示》,《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12期。

[308]周立平:《太湖流域试行排污权交易的探讨》,《江苏科技信息管理论坛》2008年第11期。

[309]周晓唯、张金灿:《关于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的思考》,《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3期。

[310]周渝:《重庆环境资源交易中心挂牌》,2011年1月19日《中国证券报》。

[311]周志:《从企业行为角度分析我国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存在的问题》,《特区经济》2011年第2期。

[312]朱相平、宋帅:《碳金融体系发展的国际借鉴及启示》,《管理现代化》2010年第4期。

[313]朱小勇、周秋敏:《广东08年生产总值35696亿元增长10.1%》,2009年1月16日《信息时报》。

[314]朱宇芳、杨文武:《泰州市降水主要特征及酸雨成因浅析》,《环境检测管理与技术》2004年第2期。

[315]祝井贵、华文、陈原渊:《排污权交易及其价格形成相关问题思考——以江苏省为例》,《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

[316]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发展之路》,气象出版社,2007。

[317]庄贵阳:《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318]邹兰、安蓓:《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新华网,2008年9月26日。

[319]邹颖:《影响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因素分析和政策建议》,《新金融》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