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Changes of American Low Carbon Economy Policy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博弈论等分析工具对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对其转向后的政策定位进行了分析,并对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经济绩效进行了考量。在研究宏观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对金融危机后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的原因、定位及经济绩效进行考察和分析。
相关信息
摘要
总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 低碳经济相关概念综述
二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综述
(一)国外研究
1.美国低碳经济政策之气候行动
2.美国低碳经济政策之能源领域
3.美国低碳经济政策之建筑、交通、生活消费领域
4.美国低碳经济政策之碳税与排放权交易
(二)国内研究
1.美国低碳经济政策之气候行动
2.美国低碳经济政策之能源领域
3.美国低碳经济政策之建筑、交通、生活消费领域
4.各国低碳经济的综合研究
三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第四节 结构安排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低碳经济与低碳经济政策理论体系构架
第一节 低碳经济的三重属性与低碳经济政策界定
一 低碳经济的政治、经济与资源环境属性
(一)低碳经济的政治属性
(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属性
(三)低碳经济的资源环境属性
二 三重属性下低碳经济政策内涵的界定
(一)对外低碳经济政策
(二)对内低碳经济政策
第二节 低碳经济及政策的理论框架
一 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
(一)低碳经济与环境经济学
(二)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 低碳经济政策相关理论
(一)新政治经济学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
(三)公共物品理论
(四)科斯定理
(五)公共选择理论
第三节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
一 双重博弈模型
二 双重博弈模型的局限性
三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三层级分析框架
第三章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转向
第一节 克林顿的温和低碳经济政策
一 国际态度:温和并签署《京都议定书》
(一)积极签署《京都议定书》
(二)积极的国际低碳行动
二 国内态度:相对积极
第二节 小布什的消极低碳经济政策
一 国际态度:消极并退出《京都议定书》
二 国内态度:相对积极
(一)相关政策
(二)相关政策的特点
1.倡导自愿减排措施
2.重视能源效率及新能源发展
3.重视低碳技术创新
第三节 奥巴马的积极低碳经济政策
一 国际态度:活跃
(一)国际气候领袖
1.国际气候谈判
2.其他国际会议
(二)国际气候合作
1.与发达国家合作活动
2.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活动
二 国内态度:积极
(一)ARRA法案的提出
(二)ACES法案的终结
1.《2009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的提出
2.《2009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的“夭折”与“里程碑”意义
(三)其他法案的推动
1.第111届国会提案(2009~2010年)
2.第112届国会提案(2011~2012年)
第四章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的国际激励与约束
第一节 低碳政策的国际政治属性——国际减排压力
一 气候与碳排放因果关系确定
(一)气候变暖的趋势和影响
1.气温升高
2.海平面上升
3.冰河缩退与水源短缺
4.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二)碳排放的现状与趋势
二 国际社会纷纷制定减排目标
(一)碳减排的国际方案
(二)哥本哈根减排承诺
第二节 低碳政策的国际经济属性——国际低碳创新博弈
一 欧盟成为全球领头羊
(一)减排目标与政策
(二)技术和产业创新
1.技术和产业的安全部署
2.技术和产业的经济支持
3.技术和产业的政策支持
二 日本低碳的快速崛起
(一)低碳社会的战略构建
(二)低碳技术和产业创新
1.节能技术和产业
2.新能源技术和产业
三 G20国家的发展与比较
(一)G20的绿色经济刺激计划
(二)G20低碳国际竞争力比较
第三节 低碳政策的国际制度条件——国际合作减排机制
一 国际减排科学研究阶段
二 国际减排政治化阶段
三 国际减排蓬勃发展阶段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二)《京都议定书》
(三)“巴厘岛路线图”
(四)《哥本哈根协议》
第四节 低碳政策的国际市场条件——国际交易平台及交易主体
一 国际碳市场迅速发展
(一)国际碳市场概况
(二)国际碳市场规模与趋势
二 欧盟引领国际碳交易
(一)欧盟碳交易阶段性特点
(二)欧盟碳交易的领导地位
第五章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的国内激励与约束
第一节 政治层面
一 两党之间博弈
(一)气候变化的党派两极化
(二)奥巴马麾下的绿色团队
(三)奥巴马与加州帮
二 利益集团博弈
(一)传统产业的游说战与舆论制造
(二)新兴低碳产业的异军突起
1.新能源利益集团
2.华尔街新兴利益集团
(三)绿色环保组织的锲而不舍
三 各州推动:“自下而上”
(一)州和地方政府的总体行动
1.在州政府层面
2.在市政府层面
(二)州和地方政府碳减排案例
1.能源供给
2.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的融资
3.能源效率
4.交通运输
(三)加州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经济层面
一 寻求新增长点
(一)金融危机后的经济急救
(二)奥巴马低碳经济的就业与增长含义
二 极端气候成本
(一)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
1.气温不断升高
2.极端气候天气频发
(二)经济损失与舆论压力
1.损失总量较大
2.极端天气数量及损失激增
三 能源结构风险
(一)较大的能源对外依存度
(二)潜在风险的经济影响
第六章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的国家战略诉求与最终博弈
第一节 后危机时代美国发展战略的坚持与调整
一 战略调整背景
(一)美国国家力量衰落的认识
(二)基于对国际局势变化的考量
二 巩固“硬实力”
(一)重树美国的领导地位
(二)维护美国国家安全
三 打造“巧实力”
(一)向国际协调路线回归
(二)维持、巩固与传统盟友的关系
(三)注重与“影响力中心”的协调与合作
(四)逐步开始对非传统安全的关注
(五)对新兴国家“绵里藏针”
第二节 低碳经济政策迎合并服从美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一 迎合国家气候安全战略调整
二 迎合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调整
三 迎合国际竞争力战略调整
四 迎合“巧实力”战略调整
第三节 奥巴马政府的低碳经济政策博弈模型
一 博弈模型的设定
二 博弈过程及结果
第四节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体系探讨
第七章 奥巴马时期美国低碳经济的政策定位与内容
第一节 对外经济政策定位和内容
一 气候能源合作
(一)多边合作项目
1.全球甲烷行动倡议
2.全球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特别工作组
3.碳封存领导人论坛
4.全球对地观测组织
(二)双边合作项目
1.能源效率提升
2.能源之星
3.智能公路
4.美加空气质量委员会
5.经济模型研讨会
二 碳关税
(一)碳关税的提出背景
(二)碳关税对美国的非凡意义
三 低碳融资
(一)低碳融资进展
(二)低碳融资渠道
1.国会拨款援助
2.发展融资和出口信贷融资
第二节 对内经济政策定位和内容
一 加强能源安全
(一)增加油气生产
(二)提高能源效率
二 创新清洁能源
(一)制定一揽子政策
1.政策性法规
2.具体标准及倡议
(二)加强投资与研发
1.清洁能源投资
2.清洁能源研究与开发
三 清洁交通与建筑
(一)清洁高效的交通
1.车辆标准
2.低碳燃料
(二)低碳绿色建筑
四 应对气候变化
(一)气候变化工作组
(二)跨领域战略规划
五 碳排放权交易
(一)目标与参与者
(二)配额的分配
(三)成本控制措施
第八章 奥巴马时期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经济绩效
第一节 低碳经济政策的直接效果
一 对碳排放总量和行业碳排放量的影响
(一)二氧化碳总量排放趋势
(二)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趋势
(三)部门二氧化碳排放趋势
二 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及能源结构的影响
(一)能源消费:旧减
(二)能源消费:新增
(三)页岩气革命
三 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与创新情况
(一)清洁能源专利激增
(二)低碳技术利用率较高
(三)新能源产业强劲发展
1.核能
2.风能
3.水电能
4.太阳能
5.生物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四)硅谷向产业低碳化转型
四 碳市场和碳交易的发展与最新进展
(一)碳交易所稳健发展
1.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2.绿色交易所
(二)区域碳交易成果显著
1.西部气候行动
2.东北部区域温室气体计划
3.中西部温室气体减排协定
4.北美2050
5.交通与气候协议
第二节 低碳经济政策的间接效果
一 能源独立性与安全性首现增强
二 清洁能源行业就业呈上升趋势
三 绿色商品和服务就业行业趋势
四 绿色行业个人收入与非绿色行业持平
第九章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展望与中国的应对
第一节 美国低碳经济政策未来可能面临的阻力
一 美国低碳经济将很难在立法上取得突破
二 国会中共和党人数增加带来了不确定性
三 商业利益集团仍将成为减排的巨大阻力
四 地方利益分化加剧民主党内部矛盾
第二节 奥巴马连任后美国低碳经济行为预判
一 国际上不会重回消极与强硬态度
二 国际上不会采取新的颠覆性举措
三 很有可能利用经济手段限制排放
四 将低碳政策与能源独立联系起来
五 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仍是发展重点
第三节 中国应对美国低碳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 在国际上明确立场,勇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二 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三 国内行动与国际形势接轨,积极参与国际低碳经济合作
四 以低碳技术开发为主线,突破能源困境与气候变化的合围
五 建立健全低碳政策体系,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六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突破能源对经济发展的硬约束
七 充分利用市场激励机制,化解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
后记
[1]Abdeen Mustafa Omer,“Focus on Low Carbon Technologies:The Positive Solution,”
[2]Abraham,S.,“The Bush Administration’s Approach to Climate Change,”
[3]Adam B.Smith & Richard W.Katz,US billion-dollar Weather and Climate Disasters:Data Sources,Trends,Accuracy and Biases,Accepted:U.S.NOAA,2013(1):2-5.
[4]Alexandre Kossoy & Philippe Ambrosi,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 2010,World Bank,2010(5):1-89.
[5]Alexandre Kossoy & Pierre Guigon,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 2012,World Bank,2012(5):1-138.
[6]Andrea Baranzini,Jos Goldemberg & Stefan Speck,“A future for Carbon Taxes,”
[7]Andreas Missbach,“Regulation Theory and Climate Change Policy,”in Paul G. Harris ed.,
[8]Arjun Makhijani,“Carbon-Free and Nuclear-Free:A Roadmap for U.S. Energy Policy,”RDR Books,June 1,2007.
[9]Barry G. Rabe,“Race to the Top:The Expanding Role of U.S. State 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s,”Pew Center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June 2006.
[10]Bella Center,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during the Press Availability in Copenhagen,The White House,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remarks-president-during-press-availability-copenhagen.
[11]Bracken Hendricks,Sean Pool & Lisbeth Kaufman,Low-carbon Innovation:A Uniquely American Strategy for Industrial Renewal,Report of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http://scienceprogress.org/2011/05/low-carbon-innovation/.
[12]Byron W.Daynes & Glen Sussman,“Economic Hard Time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President Barack Obama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13]Center for Climate and Energy Solutions,About U.S.States & Regions,http://www.c2es.org/us-states-regions/about.
[14]Center for Climate and Energy Solutions. Multi-State Climate Initiatives,http://www.c2es.org/us-states-regions/regional-climate-initiatives.
[15]Charles Levy,“A 2020 Low Carbon Economy & A Knowledge Economy Programme Report,”The Work Foundation,June 2010.
[16]Cleantech Group-Heslin Rothenberg Farley & Mesiti P.C.,Clean Energy Patent Growth Index,http://cepgi.typepad.com/heslin_rothenberg_farley_/.
[17]Daniel J.Weiss,Cooperation or Confrontation on Clean Energy?A Proposed Agenda for the New Congress and the President,http://www.americanprogress.org/issues/.
[18]Daniel J.Weiss & Jackie Weidman,Building on President Obama’s Clean Energy Successes,
[19]Daniel J.Weiss & Jackie Weidma,5 Ways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Revived the Auto Industry by Reducing Oil Use,
[20]Daniel J.Weiss,President Obama’s Clean Energy Progress:How the Top 10 Energy Priorities Fared during His First Term,
[21]David Broder,“Senate Poses Obstacles to Obama Pledge on Climate,”
[22]David McCollum & Christopher Yang,“Achieving Deep Reductions in US Transpor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 Scenario 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23]David Montgomery,Robert Baron,Paul Bernstein,Scott Bloomberg,Kenneth Ditzel,Lee Lane,Anne Smith,Sugandha Tuladhar & Mei Yuan,Impact on the Economy of the 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Act of 2009(H.R.2454),CRA International,August 2009.
[24]DTI,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London:TSO,2003.
[25]Editorial,“Beyond Copenhagen,”
[26]EIA,AEO 2013 Early Release Overview,http://www.eia.gov/forecasts/aeo/er/index.cfm.
[27]EIA,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10,July 27,2010,http://www.eia.doe.gov/oiaf/ieo/.
[28]EIA,Monthly Energy Review January 2013,http://www.eia.gov/totalenergy/data/monthly/.
[29]EIA,Renewable & Alternative Fuels,http://www.eia.gov/renewable/data.cfm.
[30]Elizabeth Williamson,“Obama Retreats from Goal of Cap-Trade Bill,”
[31]EPA,Clean Energy,http://www.epa.gov/cleanenergy/.
[32]EPA,Legislative Analyses,http://www.epa.gov/climatechange/EPAactivities/economics/legislativeanalyses.html.
[33]EPA,Local Governments,http://www.epa.gov/region9/climatechange/localgovernment/.
[34]Ernst & Young,“Business Opportunities in a low carbon economy,Final Report Industry and Investment NSW,”September 17,2010.
[35]Frank,N.L,& Christoph,S.,“The Diverging Paths of German and United States Policies for Renewable Energy:Sources of Difference,”
[36]Gary Bryner,“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in Paul G. Harris ed.,
[37]Gilbert E.Metcalf,Aparna Mathur,Kevin A.Hassett,Distributional Impacts in a Comprehensive Climate Policy Package,NBER,Working Paper,June 2010,http://www.nber.org/papers/w16101.
[38]Gilbert E. Metcalf,“Designing a Carbon Tax to Reduce U.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NBER Working Paper,No. 14375,October 2008.
[39]Gilbert E. Metcalf,Sergey Paltsev,John M. Reilly,Henry D. Jacoby& Jennifer Holak,“Analysis of a Carbon Tax to Reduce U.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ambridge,MA:MIT Joint Program on the Science and Policy of Global Change,2008.
[40]Gilbert E. Metcalf & Sergey Paltsev & John Reilly &Henry Jacoby & Jennifer F. Holak,“Analysis of U.S. Greenhouse Gas Tax Proposals,” NBER Working Paper,No. 13980,May 2008.
[41]Glen Sussman & Byron W.Daynes,
[42]Guri Bang,Camilla Bretteville Froyn,Jon Hovi & Fredric C.Menz,The United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Climate Cooperation:International ‘Pull’ Versus Domestic ‘Push’,”
[43]Jacob Park,“Governing Climate Change Policy:From Scientific Obscurity to Foreign Policy Prominence,”in Paul G. Harris ed.,
[44]Jeffrey Frankel,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Global Trade Policy,Harvard Kennedy School,Discussion Paper,October 2008.
[45]John A. Turner,“A Realizable Renewable Energy Future,”
[46]John Larsen & James Bradbury,Summary of the Carbon Limits and Energy for America’s Renewal Act,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February 17,2010.
[47]John M.Broder,“‘Cap and Trade’ loses Its Standing as Energy Policy of Choice,”
[48]Kate Gordon,Matt Kasper & Susan Lyon,Green Jobs by the Numbers:Top Clean Tech Sectors Saw Explosive Growth in 2003-2010 Despite the Great Recession,http://www.americanprogress.org/issues/green/news/2011/10/03/10523/green-jobs-by-the-numbers-2/.
[49]Lawrence H.Goulder & Robert N.Stavins,“Interactions between State and Federal Climate Change Policies,”NBER,2010(6):1-25.
[50]M.A. Wise,S.J. Smith,P. Sinha,J.P. Lurz,Long-Term US Industrial Energy Use and CO
[51]Melanie Hart,Shining a Light on U.S.-China Clean Energy Cooperation,http://www.americanprogress.org/issues/china/report/2012/02/09/11030/shining-a-light-on-u-s-china-clean-energy-cooperation/.
[52]Meredith Fowlie,“Updating the Alloca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Permits in a Federal Cap-and-Trade Program,”NBER Working Paper,No. 16307,August 2010.
[53]Michele M & Bet Sill,“The United States and t 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Norms,”in Paul G. Harris ed.,
[54]Miguel,M.,Stephen,L. & Frede,H.,“Stability,Participation and Transparency in Renewable Energy Policy:Lessons from Denmark and the United States,”
[55]Miguel,M.,& Stephen,L.,Frede,H.,“Stability,Participation and Transparency in Renewable Energy Policy:Lessons from Denmark and the United States,”
[56]Nathaniel O. Keohane,“Cap and Trade,Rehabilitated:Using Tradable Permits to Control U.S. Greenhouse Gases,”
[57]Nicholas Lutsey & Daniel Sperling,“America’s Bottom-up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Policy,”
[58]Nicholas B.,Franz L.,Kristin M. & Rebecca G.,“Can the U.S.Get There from here? Using Existing Federal Laws and State Action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WRI Report,2013(2):1-92.
[59]Nicholas M. & Franz T.,“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Using Existing Federal Authorities and State Action,”WRI Report,2010(7):1-60.
[60]Paul G. Harris ed.,
[61]Paul G. Harris,“International Norms of Responsibility and U. S. Climate Change Policy,”in Paul G. Harris ed.,
[62]Paul,G.H.,“Beyond Bush:Environmental Politics and Prospects for US Climate Policy,”
[63]Paul R.Brewer,“Symposium Polarisation in the USA:Climate Change,Party Politics,and Public Opinion in the Obama Era,”
[64]Paul R.Epstein,William Moomaw,Christopher Walker,Archie Kasnet & Mary B.Rice,
[65]Perry,B.,Robert,K. & Judith,K,“United States Policy for Mitigat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66]Philip Mundo,Interest Groups and the Prospects for Energy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Paper for Anneal Meeting of the Wester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Mar.20,2008.
[67]Pricewaterhouse Coopers LLP,Low Carbon Economy Index,2009(12):1-66.
[68]Rachel Cleetus,Steven Clemmer & David Friedman,Climate 2030:A National Blueprint for a Clean Energy Economy,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May 2009.
[69]Raphael Calel,“Climate Change and Carbon Markets:a Panoramic History,”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Economics and Policy Working Paper No.62,Grantham Research Institut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 Working Paper No.52,2011(7):1-28.
[70]Rebecca Lefton,Andrew Light,What to Expect in Doha:An Overview of the 2012 U.N.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http://www.americanprogress.org/issues/green/news/2012/11/27/46139/what- to-expect-in-doha-an-overview-of-the-2012-u-n-climate-change-negotiations/.
[71]RGGI(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About RGGI,http://www.rggi.org/about.htm(Accessed December 9,2006).
[72]Richard Lotspeich,“Comparative Environmental Policy:Market-type Instruments in Industrialized Capitalist Countries,”
[73]Richmond A.K. & Kaufmann R.K.,“Is There a Turning Poin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Energy Use and/or Carbon Emissions?”
[74]Riley E.Dunlap,“Climate-Change Views:Republican-Democratic Gaps Expand,”Gallup,2008(5):8.
[75]Robert D.Putnam,“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Ii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Published by The MIT Press,1998(42):427- 460.
[76]Robert N. Stavins,
[77]Sandra T.Marquart-Pyatt,Rachael L.Shwom,Thomas Dietz,Riley E.Dunlap,Stan A.Kaplowitz,Aaron M.McCright & Sammy Zahran,“Understanding Public Opinion on Climate Change:A Call for Research,”
[78]Scott Horsley & Robert Siegel,In Canada,Obama Pledges Stronger Ties,National Public Radio.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php?storyId=100885544&ft=1003.
[79]Senate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Committee,American Energy Innovation Council(AEIC)Report,2012.
[80]Sergey Paltsev,John M.Reilly,Henry D.Jacoby,Angelo C.Gurgel,Gilbert E.Metcalf,Andrei P.Sokolov,& Jennifer F.Holak,Assessment of U.S.Cap-and-Trade Proposals,Cambridge,MA:MIT Joint Program on the Science and Policy of Global Change,2007:1-20.
[81]Sheila M.Olmstead & Robert N.Stavins,“Three Key Elements of Post-2012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 Architecture,”Harvard Kennedy School,Discussion Paper 10-37,June 2010.
[82]Stefan Hock,Jeremy Oppenheim & Dickon Pinner,“The US Low Carbon Economics Tool,”McKinsey & Company,March 2010.
[83]Thomas Damassa,Nicholas Bianco & Taryn,“GHG Mitig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Policy Landscape.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orking Paper,”2012(11):1-24.
[84]Thomas L.Friedman Hot,Flat,& Crowded,
[85]Thomas R. Caster,“Turning of f the Heat:Why America Must Double Energy Efficiency to Save Money and Reduce Global Warming,” New York:Prometheus Books,1998.
[86]Tora Skodvin & Steinar Andresen,“An Agenda for Change in U.S. Climate Policies? Presidential Ambitions and Congressional Powers,”
[87]Toshi H.Arimura,Dallas Burtraw,Alan Krupnick & Karen Palmer,“U.S.Climate Policy Developments,”Discussion Paper for RFF,October 2007.
[88]Ugur Soytas,Ramazan Sari,Bradley T.Ewing,“Energy Consumption,Income,and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89]U.S.Department of Labor,Employment in Green Goods and Servies-2010,2012(3),http://www.bls.gov/news.release/pdf/ggqcew.pdf.
[90]U.S.Department of State,US Climate Finance:Meeting the Fast Start Commitment 2012 Full Report,http://www.state.gov/e/oes/climate/faststart/index.htm.
[91]U.S.EPA,U.S.Climate Policy and Actions,http://www.epa.gov/climatechange/policy/index.html.
[92]USGS,U.S.Government Agencies:Climate Change Programs,http://www.pwrc.usgs.gov/CCWG/Resource_USag.htm.
[93]U.S.Whitehouse,Climate Change,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climate-change.
[94]U.S.Whitehouse,Develop and Secure America’s Energy Resources,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securing-american-energy.
[95]Waxman,Rep.Henry and Markey,Rep.Edward,H.R.2454,“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Act of 2009,” released May 15,2009.
[96]Wei Ming Huang,Grace W.M.Lee & Chih Cheng Wu,“GHG Emissions,GDP Growth and the Kyoto Protocol:A Revisit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97]William D. Nordhaus,“To Tax or Not to Tax: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Slowing Global Warming,”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2007(1):26-44.
[98]William Sweet,
[99]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
[100]WRI,US Climate & Energy Legislation,http://www.wri.org/project/us-climate-action/us-climate-and-energy-legislation.
[101]爱德华·B.巴比尔:《低碳革命——全球绿色新政》,彭文兵、杨俊保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102]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4期。
[103]蔡林海:《低碳经济大格局》,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04]陈端计、杭丽:《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的文献回顾与展望》,《生态经济》2010年第11期。
[105]陈柳钦:《低碳经济:国外发展的动向及中国的选择》,《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06]陈文颖、吴宗鑫:《碳排放权分配与碳排放权交易》,《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12期。
[107]陈晓进:《国外二氧化碳减排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108]陈岩、王亚杰:《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及启示》,《经济纵横》2010年第4期。
[109]程伟:《美国单极思维与世界多极化诉求之博弈》,商务印书馆,2012。
[110]陈怀连:《中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111]单宝:《欧洲、美国、日本推进低碳经济的新动向及其启示》,《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第1期。
[112]邓光奇:《低碳战争: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谋变》,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13]董勤:《美国气候变化政策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1期。
[114]段红霞:《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探析》,《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115]段红霞:《国际低碳发展的趋势和中国气候政策的选择》,《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1期。
[116]杜放、Hongli Hennessey、Daniel Otto:《美国解决全球气候变化政策解析》,《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17]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18]樊瑛、樊慧:《美国2007新能源法案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亚太经济》2008年第3期。
[119]弗雷德·克鲁普、米利亚姆·霍恩:《决战新能源:一场影响国家兴衰的产业革命》,陈茂云等译,东方出版社,2010。
[120]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8期。
[12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3期。
[122]方时姣:《也谈发展低碳经济》,《光明日报》2009年5月19日。
[123]高建、董秀成、杨丹:《奥巴马政府能源政策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亚太经济》2010年第3期。
[124]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改革与战略》2009 年第10 期。
[125]高静:《美国新能源政策分析及我国的应对策略》,《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6期。
[126]龚伟:《奥巴马政府气候变化与能源政策评析——兼论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127]哈伯德、纳瓦罗:《毁灭的种子:美国经济的兴衰成败》,刘寅龙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28]何建坤:《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学苑出版社,2010。
[129]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低碳经济》,《世界环境》2008年第2期。
[130]胡荣、徐岭:《浅析美国碳排放权制度及其交易体系》,《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31]胡振宇:《低碳经济的全球博弈和中国的政策演化》,《开放导报》2009年第5期。
[132]黄海:《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导向及启示》,《环境经济》2009年第11期。
[133]黄平、倪峰:《2012美国问题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34]韩鑫韬:《美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经验及启示》,《中国金融》2010年第24期。
[135]何建坤、陈文颖、滕飞、刘滨:《全球长期减排目标与碳排放权分配原则》,《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年第6期。
[136]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绿叶》2009年第1期。
[137]贺庆棠:《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8月 4日。
[138]杰费里·法兰克尔、彼得·奥萨格编《美国90年代的经济政策》,徐卫宁译,中信出版社,2004。
[139]李飞、庄贵阳、付加锋、宋玉祥:《低碳经济转型:政策、趋势与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2期。
[140]李海东:《从边缘到中心: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美国研究》2009年第2期。
[141]林伯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国际制度框架和碳交易市场》,《金融发展评论》2010年第1期。
[142]林伯强、姚听、刘希颖:《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143]刘兰翠等:《温室气体减排政策问题研究综述》,《管理评论》2005年第10期。
[144]刘卿:《论利益集团对美国气候政策制定的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3期。
[145]骆华、费方域:《英国和美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及其启示》,《软科学》2011年第11期。
[146]马建英:《美国气候变化研究述评》,《美国研究》2010年第1期。
[147]牛文元:《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中国报道》2009年3月19日。
[148]潘家华、庄贵阳、陈迎:《气候变化:20国领导人会议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参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0期。
[149]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
[150]潘家华、陈迎:《碳预算方案:一个公平、可持续的国际气候制度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51]潘家华、郑艳:《基于人际公平的碳排放概念及其理论含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0期。
[152]齐晔、李惠民、徐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估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3期。
[153]全球变化与经济发展项目课题组:《美国温室气体减排方案及其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8期。
[154]任奔、凌芳:《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济与启示》,《上海节能》2009年第4期。
[155]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发展研究》2009年第2期。
[156]萨拉·拉迪斯洛、凯兰·冉拉和乔内森·培辛等:《美国的安全低碳能源经济路径图——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的平衡之道》,《海外智库》,第66~71页。
[157]孙桂娟、殷晓彦、孙相云:《低碳经济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158]苏明、傅志华、许文、王志刚、李欣、梁强:《我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72期。
[159]特雷弗·豪瑟、罗布·布拉德利等:《碳博弈:国际竞争力与美国气候政策》,朱光耀、焦小平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60]滕海键:《简论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的“反环境”政策》,《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161]王金南、曹东:《减排温室气体的经济手段:许可证交易和税收政策》,《中国环境科学》1998年第1期。
[162]王伟光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0):坎昆的挑战与中国的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63]王岩、李武:《低碳经济研究综述》,《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64]王彬:《发达国家低碳经济转型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0。
[165]王彬辉:《美国碳税历程、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2期。
[166]王维、周睿:《美国气候政策的演进及其析因》,《国际观察》2010年第5期。
[167]吴巧生:《突破能源约束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168]肖逊、李梦遥、石艾:《低碳“虚拟经济品”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169]邢继俊、黄栋、 赵刚:《低碳经济报告》,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170]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71]薛进军:《低碳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72]杨荣海:《美国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应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第7期。
[173]尹希果、霍婷:《国外低碳经济研究综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9期。
[174]于欣佳:《奥巴马的困境——美国在世界气候变化问题面前的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年第2期。
[175]杨玉峰:《奥巴马政府能源新政及潜在影响》,《中国能源》2009年第6期。
[176]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第1期。
[177]曾刚、万志宏:《国际碳交易市场:机制、现状与前景》,《中国金融》2009年第24期。
[178]曾刚、万志宏:《碳排放权交易: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金融评论》2010年第4期。
[179]张焕波:《中国、美国和欧盟气候政策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80]张健华:《低碳金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18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182]张所续:《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的借鉴》,《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年第4期。
[183]赵行姝:《美国气候政策转向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当代亚太》2008年第6期。
[184]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编著《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185]朱守先:《世界各国低碳发展水平比较分析》,《开放导报》2010年第6期。
[186]朱新佳:《美国先进能源研究计划署及其项目规划》,《中国电力》2012年第3期。
[187]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世界环境》2008年第3期。
[188]庄贵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潜力分析》,《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189]张慧明、周德群、曹杰:《气候变化视角下的美国能源战略演变特征分析及启示》,《管理评论》2010年第6期。
[190]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研究报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