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84

侨村蒜岭的变迁图书

Change in SuanLing ―Village Habitating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SSAPID:101-1231-5780-73
ISBN:978-7-5097-1141-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深入福建省福清市沿海侨村——蒜岭,在多年调查与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研究了该村庄的历史形成过程和宗族结构、宗族间关系,分析了蒜岭成为侨村的根本原因,描述了上个世纪前半叶旅印尼蒜岭华侨华人的创业历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对该村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的捐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从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医疗等各个方面不遗余力建设家乡的情况。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百村调查丛书·蒜岭村
作 者: 郁贝红
编 辑:丁凡;孙兆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6 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

 后记

 第一章 村落的历史与概况

  第一节 闽王荣赐易名的地方

   一 蒜岭村名的来历

   二 闽王荣赐易名

  第二节 古道穿越的村庄

  第三节 历时嵌入型村庄与围海造田

   一 历时嵌入型的主姓村

   二 向海要田解决人地矛盾

  第四节 繁荣数百年的蒜岭古街

 第二章 宗族结构、源流及其摩擦与融合

  第一节 村庄的姓氏结构

  第二节 林姓宗族的源流

  第三节 同姓不同宗的陈姓源流

  第四节 黄姓宗族的源流

  第五节 宗族间的摩擦

  第六节 宗族的融合与村庄共同体

   一 村内婚发达

   二 防范土匪的联合

 第三章 “走番”

  第一节 蒜岭海外关系网络的形成

  第二节 纷纷“走番”的原因

   一 人地矛盾是“走番”的首要原因

   二 从“落叶归根”变成“落地生根”

  第三节 出国的方式

  第四节 旅印尼蒜岭人的创业和产业

  第五节 海内外架桥人陈金煌

  第六节 大慈善家陈德发

  第七节 商界奇才陈子兴

  第八节 蒜岭社会的异国移植

 第四章 传统土地制度及其政策性变迁

  第一节 传统土地制度

   一 人口对土地惊人的吞噬速度

   二 从土地使用权的暂时转让到所有权的事实转移

   三 低地租率对缓解人地矛盾的贡献

  第二节 土地改革与爱国爱乡的华侨地主

   一 自耕农占优势的社会结构

   二 伟大革命中的瑕疵

   三 极“左”引发的土改“后遗症”

   四 爱国爱乡地主黄当富

  第三节 激进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一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三个阶段

   二 响应号召成立互助组

   三 率先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蒜岭初级社

   四 两个行政村规模的高级农业合作社

  第四节 人民公社时期的土地所有权规模变化

  第五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家庭承包制”

   一 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家庭承包制”

   二 蒜岭也开始“闯红灯”

   三 分生产队集体的“家产”

   四 家庭承包制带来的问题

 第五章 农业生产与经济结构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一 以粮为主兼营龙眼等的种植业

   二 牛、猪为主的养殖业

  第二节 集体化时期的蒜岭经济

   一 集体化的贡献

   二 拥有生产和分配自主权的初级社

   三 高管理成本低效率的集体生产组织形式

    1.累得不得了的生产队长

    2.伤脑筋的记工员

    3.忙坏了的生产队会计

    4.“大队,它是它的政策,我们做我们的”

    5.“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场虚惊

    6.失败的集体养殖业

   四 未予发展的集体小企业

  第三节 家庭承包制后蒜岭农业经济的变化

   一 种植业的兴与衰

    1.粮食种植的衰弱

    2.甘蔗种植的消亡

    3.龙眼种植热情下降且后继无人

   二 养殖业的兴与衰

    1.养鸭业的困境

    2.养蜂业的时断时续

    3.养羊业的悲哀

    4.养牛业的危机

    5.亏本的家庭鸡鸭养殖

    6.稳步发展的养猪业

  第四节 非农产业的兴起与衰败

   一 村集体企业的兴与衰

    1.技术不过关的塑料厂

    2.缺乏经营人才的农械厂

    3.村委会无法掌控的运输队

    4.留下200万元呆账的基金会

   二 村民合办企业的兴与衰

    1.经营机砖厂的失败

    2.经营加油站的失误

    3.经营纸箱厂的苦衷

    4.经营养鳗场的惊恐

   三 农民办企业并非易事

  第五节 出国出境务工为主的多元经济

   一 出国出境务工形成热潮

   二 以出国出境务工为支柱的多元经济结构

 第六章 第二次出国出境热潮

  第一节 出国出境务工者的基本情况

   一 出国出境热在20世纪90年代末逐渐形成高峰

   二 出国出境务工者男性略多于女性

   三 初中毕业生最多,高中毕业生次之

   四 务工范围遍布世界各地

   五 多次出境者不在少数

  第二节 出国出境原因、途径和费用

   一 为挣更多钱而出国出境

   二 五花八门的出境途径

   三 价格各异的出境费用

   四 举债出境务工

  第三节 境外从事的职业、收入和汇款用途

   一 体力劳动是主要工作类型

   二 收入较多、高低差距大

   三 境外务工者汇款用途轨迹

  第四节 出国出境务工者在海外的“血泪”生活

   一 “到海外打工,比这里苦十倍”

   二 “我以青春换美金”

  第五节 从打工仔成长起来的佼佼者

   一 生活逼出来的企业家陈光彩

   二 一名年轻白领的成长

  第六节 反哺的村庄

 第七章 村民生活水平变化与贫富差距

  第一节 1949年前蒜岭人的生活

   一 村民的清贫生活

   二 新中国成立前一家中农的生活

  第二节 初级社时期的村民生活

  第三节 人民公社时期的村民生活

   一 “他有水肿,为什么我没有?!”

   二 1962年以后的均一化生活

    1.“大家都有饭吃,但大家都吃不饱”

    2.摸黑砍柴

    3.口粮靠土地,花钱靠外汇、打工、买卖或养殖

  第四节 包产到户后饮食、衣着的显著变化

  第五节 从盖土墙房到盖“洋楼”再到盖“别墅楼”

   一 蒜岭村的传统土墙房

   二 建房高潮的到来

    1.20世纪70年代末掀起建房高潮

    2.建房高潮掀起的原因——富裕了

    3.告别了传统土墙房

   三 新生活观念的萌芽——在城镇建房、购房

  第六节 耐用消费品的拥有情况

  第七节 村民收支情况及贫富差距

   一 2003年蒜岭村民收支情况

   二 不同类型的三户二孩之家的2007年收入与支出情况

    1.丈夫仍在海外务工的家庭

    2.丈夫已从海外务工回国的家庭

    3.夫妻均未出国务工的家庭

   三 蒜岭村巨大的贫富差距

  第八节 村民最关心的是挣钱

 第八章 公共管理、民间组织及公共设施建设的特点与变迁

  第一节 1949年以前的村庄公共管理与公共活动设施

   一 保甲制前的各宗族自治

   二 九社(宫庙)联合的村庄公共活动

   三 古街南头的公共设施与公共活动

   四 保甲制下的村庄公共管理

  第二节 1949年以后的村庄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建设

   一 由村民推动海外捐资的公共事业建设

    1.对公共建设无作为的生产大队

    2.村民促成了蒜岭小学的重建

    3.全镇第一个亮起电灯的村庄

    4.武当别院的重建

   二 侨资大力捐建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时期

    1.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2.在公益设施建设方面

  第三节 民间组织

   一 宗族组织的复兴

    1.借助华侨华人的资金和声望重建宗族设施

    2.宗族组织的变异

    3.宗族活动的正反功能分析

   二 武当别院董事会

    1.武当别院新貌

    2.精英荟萃的武当别院董事会

   三 老人会(新厝镇老年体育协会蒜岭村分会)

   四 旅印尼蒜岭乡同人

   五 蒜岭大队侨汇保管会

  第四节 村两委

   一 村两委构成、职责与收支

    1.村党支委构成与职责

    2.村民委员会构成与职责

    3.村委会的收入与支出

   二 重视完成政府任务的村委会

    1.计划生育走上轨道

    2.千方百计年年及时完成统购与税收任务

   三 近年来村委会办的实事与好事

    1.在降低特产税方面办了件好事

    2.拖延多年的自来水供应不足问题基本解决

    3.最近两届村委所办其他实事

    4.让利村民和替村民付款

   四 村民对村委会的意见

    1.有人认为“村委是败家子”

    2.有人提出疑问“公墓没建好,钱到哪里去了?”

    3.实行民主制是得到村民信任的关键

   五 沟通不够使村委会给旅外同人造成不良印象

  第五节 失去侨资开始村民集资建设

   一 失去侨资的原因

   二 侨资利用的反思

   三 靠自身的力量建设村庄是最好的办法

 第九章 家庭、婚姻与外来媳妇

  第一节 家庭成员结构状况

   一 蒜岭家庭结构特征

    1.核心家庭众多,主干家庭偏少

    2.家庭小型化,空巢老人家庭居多

   二 传统式分家与突击“分家”

    1.传统式分家

    2.20世纪80年代的突击“分家”

   三 妇女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婚姻状况变化

   一 以蒜岭为原点的扇状通婚圈

   二 自由恋爱成为结成婚姻的主流

   三 婚姻自由度显著增大

   四 初婚年龄推迟

  第三节 外来媳妇

   一 蒜岭外来媳妇概况

   二 蒜岭村迎娶外来媳妇的优势

   三 外来媳妇的流入渠道

   四 外来媳妇在蒜岭的适应、融合与她们的“我群体”

    1.外来媳妇在蒜岭的“入乡随俗”

    2.绝大部分外来媳妇满意目前的生活

    3.外来媳妇“我群体”的形成与慰藉作用

 第十章 人生仪礼和岁时节日民俗

  第一节 诞生仪礼

   一 求子、孕期、生子

   二 命名——宗族因素与保护意识

   三 满月礼——对婴儿正式进入世俗社会的庆贺

   四 抓周——对婴儿命运的卜测

  第二节 婚俗

   一 传统的婚姻程序

   二 新中国成立前的蒜岭婚礼习俗

    1.婚礼的准备:“媒妁之言”与“生辰八字”

    2.婚礼的举行:对平安与多子的祈求

    3.闹洞房——众人对新人夫妻关系的认可

    4.转马——女家对新郎的考验

   三 新中国成立后婚俗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婚俗——政府行政控制下的婚礼

    2.改革开放以来的婚俗——传统的复苏与部分西化

   四 婚礼花费的变化

  第三节 寿宴礼俗

  第四节 葬俗仪礼

   一 生前对死后丧事的准备:寿衣、棺材和墓地

    1.寿衣和棺木

    2.墓地

   二 临终上厅堂及其禁忌

   三 小殓:家门贴白联、乞水为死者洗身

   四 入殓:七世俱、落帐

   五 孝服制度——亲疏远近的区分

   六 守灵和吊灵

   七 送葬——宗族势力和家庭财力的显示

   八 做七与拜忏

   九 拜初二:过年时对死者的思念

   十 起服:恢复正常家庭生活秩序

   十一 殡葬改革:火葬

   十二 蒜岭丧俗仍将延续传统习俗

  第五节 岁时节日

 第十一章 村庄教育的发展变迁与教育水平

  第一节 流传至今的名学堂:漆林书院

   一 漆林书院和漆林乡

   二 周如磐在蒜岭执教的一段姻缘轶话

  第二节 公立国民小学的创立

   一 “走样”的国民学校

   二 陈德恩创建蒜岭国民小学

  第三节 1949年后蒜岭小学的发展

   一 为村民扫除文盲作出积极贡献

   二 新校舍的建成:旅印尼蒜岭乡亲第一次联合支援家乡

  第四节 蒜岭小学的消亡

   一 学生人数锐减,蒜岭小学消亡

   二 村民对蒜岭小学消亡的不同看法

  第五节 蒜岭侨兴初级中学的创立

   一 为全村儿童着想:陈子兴捐建戴帽小学初中班

   二 为全镇儿童着想:捐建福清蒜岭侨兴初级中学

  第六节 村民受教育水平结构及农村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改革开放后蒜岭村民受教育程度提高

   二 近一半青少年想上大学

   三 农村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七节 一次发展机会的错失

 第十二章 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娱乐文化

  第一节 以儿童、妇女与老年人为主体的赋闲的村庄

   一 以儿童、妇女与老年人为主体的村庄

   二 独特的经济结构使村民拥有大量闲暇

  第二节 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复兴与变异

   一 家家户户烧香、拜拜、“做虔诚”

   二 为开展民俗文化活动而产生的文艺团体

   三 宗族组织活动的复兴与变异

    1.祥镇陈的春祭

    2.秋祭

    3.祥镇宫昊天帝子诞辰祭祀

   四 武当别院举行的村庄民俗文化活动

    1.新时代的总元宵保境巡游活动

    2.浩大的五皇大帝赐福巡游活动

   五 频繁的地方戏演出

   六 传统民俗信仰活动的负功能

  第三节 现代文化娱乐活动几起几落与休闲文化的萌芽

   一 活跃的蒜岭土改、镇反宣传队

   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红火了一阵的现代文化娱乐活动

   三 蒜岭老人会对活跃现代休闲文化活动的贡献

  第四节 对组织现代文化娱乐团体、活跃现代文化生活的思考

   一 文化娱乐团体必须自发形成,不要行政包办

   二 应重视培育和提高村民现代文化娱乐活动的自觉意识和需要

   三 经常性的活动、评比、比赛是现代文化娱乐活动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第十三章 医疗卫生的历史与变化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蒜岭村的医疗卫生状况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村庄医疗卫生事业的变化与发展

   一 “六·二六指示”诞生了村卫生所

   二 村卫生所的运作状况

    1.治病

    2.进药

    3.收费与酬劳

   三 对村卫生所的管理

   四 华侨捐助评为甲级卫生所

  第三节 个体医院——福清向阳骨科医院

   一 从农民成长为中医正骨医生

   二 从正骨诊所发展为中西医结合的正骨医院

  第四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

   一 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的新农合

   二 尚需进一步配套与完善的新农合制度

  第五节 依靠国家政策保证村卫生所的可持续发展

   一 蒜岭卫生所面临后继无人问题

   二 让医科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充实基层卫生所人才

 附录一 武当别院《扬德以名》石碑记载的捐款人名录

 附录二 雪峰寺五皇大帝出巡仪式

  一 雪峰寺五皇大帝出巡筹委会名单

  二 雪峰寺五皇大帝巡游赐福时间安排(农历)

  三 起马牌

  四 雪峰寺五皇大帝巡游赐福队伍顺序

   大筵二段

   钦命佈福大神队伍

   第三段

 附录三 撒帐诗*

 附录四 五盏灯经文*

 总序

 中国百村调查丛书总编辑委员会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百村调查”的分课题中,首部论述典型侨村特色及其变迁的课题成果,笔者分析了蒜岭成为侨村的根本原因,华侨华人的创业历程,以及改革开放后不遗余力援建家乡的情况。旅印尼蒜岭乡亲的援助一方面激发了蒜岭村的第二次出国热潮,使该村形成了以海外务工为主的多元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也助长了村民依赖侨资的思想。随着旅印尼老一辈华侨华人的相继离世,蒜岭已失去侨资援助,村民开始走上自筹资金建设家乡的道路。

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福州市社会科学所主编《福州历史人物(第六辑)》,内部书刊,1992。

福建省福清县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福清县志》内部发行,1989。

福清市《新厝镇华侨史》编委会编《新厝镇华侨史》,内部书刊,2004。

福清市志编纂委员会编《福清市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午晴、唐军译,时事出版社,1998。

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上海三联书店,1996。

〔英〕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陈支平:《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陈建才:《八闽掌故 姓氏篇》,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新加坡)福莆仙文化出版社《福莆仙人物志》(非卖品),福莆仙文化出版社(新加坡),2000。

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福州市社会科学院主编《福州历史人物》,内部书刊,1996。

林璧符:《闽都文化源流》,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融侨史》编写组:《融侨史资料》,内部书刊,1997。

肖唐镖等:《村治中的宗族》,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徐经泽:《社会学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陆学艺主编《内发的村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梁仁编著《简明中国近现代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融侨史》编写组:《融侨史资料(第二辑)》,内部书刊,1997。

陈孙政、陈子滨、陈子涛:《蒜岭霞渡玉湖陈氏家乘》(未出版),1998。

陈孙政搜集、整理、汇总《陈德发、陈子兴、陈德森先生在国内的捐赠》(未出版),2004。

《福建侨乡报》编辑部:《跃居新加坡“酒店大王”宝座的陈子兴》,1985年6月2日《福建侨乡报》。

倪政美:《功成业就,实至名归——哈拉班集团主席陈子兴获美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融情》1997年第31期。

〔美〕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金光耀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林蕴晖:《共和国年轮1953》,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高平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明教材》,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朱育和、杨洪波主编《中国近现代国情问题剖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恩列斯毛论农民土地问题》,苏南新华书店,1949。

毛起雄、林晓东编著《中国侨务法律法规概述》,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福建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实施办法》,内部书刊,2004。

刘少奇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14日。

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年夏季卷。

陆学艺:《家庭承包责任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汤应武:《抉择——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的历程》,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吴方桐主编《社会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刘朝晖:《超越乡土社会——一个侨乡村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民族出版社,2005。

林蔚文:《福建乡土文学的瑰宝——〈闽都别记〉解读》,海风出版社,2004。

郁贝红:《福州市沿海乡村老人会组织调查报告》,《福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2。

郁贝红、叶翔:《福建沿海侨村闲暇文化生活的调查与思考》,《福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陈孙辉、黄益华:《蒜岭侨乡画中行》,1985年6月9日《福建侨乡报》。

陆学艺主编《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6。

黄树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素兰、纳日碧力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高丙中:《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状态》,《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2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

福建省统计局编《统计分析报告》2008年2月第3期。

李强主编《应用社会学》(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孙兆霞等:《屯堡乡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苏浩主编《融入草原的村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日〕伊藤公雄、桥本满编《你好社会学》,郁贝红、周洁、吕楠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赵旭东、齐心、王兵、马戎、阎书昌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李乡浏、李达:《福州习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杨宜音:《人际关系的建立与保持:农村人情消费分析》,《社会心理研究》,1998年第4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德〕罗梅君:《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中华书局,2001。

杨鸿台:《死亡社会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万建中:《中国民俗丧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王宁:《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小石:《社区中介组织的培育》,《社区》2003年第8期。

杨巧赞:《社区中介组织的共性与个性》,《社区》2003年第8期。

林闽钢:《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莆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1。

李迎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杜皓林、朱子会:《历史赋予农村卫生协会的使命》,《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6年第11期。

《2009年全国两会,中国人大新闻,代表声音新闻专题》,《医改篇》,2009年3月4日,人民网。

邬沧萍主编《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85。

佟新:《人口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肖克奇:《论新时期农村医疗卫生发展之趋势》,《农村发展论丛》1996年第3期。

中国老年学学会主编《实现健康老龄化》,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

〔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小山村》,许明龙、马胜利译,商务印书馆,2003。

《卫生部要求全国卫生系统全力做好医改工作》,2009年4月13日《福建卫生报》。

简 介:本书选取周原大地上的村落作为中国百村调查的样本,作者以周礼村落对周文化的传承和村民以周文化遗存为依托的民俗旅游业发展两条主线展开论述,既生动描述了20年来旅游事业的发展历程,也深入揭示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农耕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周礼村落的深刻影响。

作者: 罗新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